抗日戰爭時期的侵華日軍序列沿革【七】
07-17
抗日戰爭時期的侵華日軍序列沿革【七】
推薦閱讀:
2012-01-29 23:41:35|分類: 123個日本陸軍師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三十字型大小的師團第三十師團通稱:豹編成時期:1943年5月14日編成地:平壤補給軍區:平壤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明達納奧島(菲律賓)投降時所屬部隊:第35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41(福山),第74(咸興),第77(平壤)菲律賓南部的垂死掙扎第30和第31師團不同於一般三十字型大小的師團。二十、三十字型大小的師團大多數都是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設立的。新設師團的命令雖然是1943年5月14日下達的,但是由於預定編入第30師團的第41步兵連隊(原來自第5師團的福山連隊)被編入了南海支隊,派往東部巴布亞幾內亞的奧恩斯坦利山脈的原因,第30師團始終以2個步兵連隊的編製留在平壤待命。第41步兵連隊在奧恩斯坦利山脈與美軍的苦戰一直持續到1944年初,於1944年2月正式編入第30師團的建制。這樣使第30師團到編成結束為止花了將近1年的時間。1944年4月,原先計劃派往菲律賓南部的第32師團被改派到了巴布亞紐幾內亞戰區,所留下空缺由第30師團來填補。4月中旬第30師團到達菲律賓的明達納奧島,擔任島北部的防禦。到了8月被編入到防禦整個菲律賓南部的第35軍(鈴木宗作中將)的麾下。1944年10月12日,美軍在萊特到全面登陸。第30師團立刻派了第41連隊的2個大隊前往正面戰場支援,到了12月又派出了2個大隊。但是在美軍佔有兵力、武器以及補給的絕對優勢下,這4個大隊根本沒有能力組織起什麼有規模的抵抗,不久就全軍覆沒。之後師團主力依然駐紮在明達納奧島。1945年4月在開始的美軍強大攻勢下,己方援兵不至並且補給被切斷的情況下,第30師團只能勉勉強強採取守勢,直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三十一師團通稱:烈編成時期:1943年3月22日編成地:泰國補給軍區:甲府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泰國投降時所屬部隊:緬甸方面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58(高田),第128(福岡),第138(奈良)科西馬,地獄般的七十天第31師團在1943年3月在泰國境內被編成。主要組成是,在泰國境內的步兵第26旅團(含第58、第138連隊),和從瓜島撤退回來的川口支隊的第124連隊。再加上在中國編成的炮兵連隊、工兵連隊,就是第31師團的全部家當了。最初在泰國曼谷的第31師團在1943年5月起兵前往緬甸,參加了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提出的「英帕爾作戰計劃」。在向英帕爾進攻中,第31師團走了最北面的一條路,而師團的戰術目的是攻下連接英帕爾和迪馬普爾的重鎮:科西馬。1944年3月15日,師團分為左、中、右突擊隊3個戰鬥群,而宮崎繁三郎少將親率左突擊隊渡過清德溫河,朝著科西馬進軍。途中,在烏克魯魯、澤薩米和英印聯軍混戰成一團。但宮崎的左突擊隊的先頭部隊還是於4月6日開進了科西馬。其實,日軍並未能全部控制科西馬地區,但是達成了切斷英帕爾以北的歸路這一原定的戰術目的。但是對於第31師團的官兵們來說,超出預想的苦戰才剛剛開始。佔據著戰略要衝的三叉地帶高地的第31師團,遭到英印聯軍猛烈炮火的圍攻,他們只能在科西馬止步不前,再也無法前進一步去英帕爾和第15、第33師團的友軍會師了(實際上第15、第33師團在被圍攻中也自顧不暇)。熱帶、高山這嚴酷的環境讓日軍的補給異常困難,彈藥和糧食都運不上來,補給的缺乏只可能帶來非戰鬥減員。這一時期因傳染病倒下的非戰鬥減員要遠多於戰鬥減員。40天過去了,第31師團已經是強弩之末,宮崎的左突擊隊不得不於5月12日放棄三叉地帶的高地,向後撤退。5月25日,佐藤幸德師團長向第15軍司令部建議「我部計劃從科西馬撤退到任何可以得到補給的地點」。當然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不會同意第31師團這麼做,然而佐藤幸德師團長頂著牟田口廉也中將的壓力,硬是把第31師團撤到了烏克魯魯附近。牟田口廉也中將勃然大怒,以此為借口將佐藤幸德師團長撤職查辦。河田槌太郎接過了第31師團的指揮權,宮崎的左突擊隊為掩護師團主力走在最後。6月20日,英印聯軍重新奪回英帕爾。長達70多天的科西馬戰役告此結束。英帕爾作戰之後,第31師團參加了伊洛瓦迪會戰(磐作戰),之後繼續後退,撤退到泰國境內之後不久就無條件投降了。第三十二師團通稱:楓編成時期:1939年2月7日編成地:東京補給軍區:東京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哈爾馬海拉島(印尼)投降時所屬部隊:第2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10(甲府),第211(東京),第212(佐倉)從中國大陸到印尼的苦戰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讓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武漢會戰後隨著戰局向長期化、持久化發展,日本決定加強對已佔領中國地區的統治。為了維持佔領地的治安和警備,新設了第32師團到第41師團這10個新師團(中國的治安師團),但是裝備就要比一般的師團要差一些。第32師團在東京編成之後,在華北的山西擔任警備和治安工作。主要負責對山西境內的抗日部隊進行掃蕩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第32師團依然原地不動地從事掃蕩任務。然而太平洋戰局的惡化,讓這些治安師團逐漸走上了南洋的戰場。1944年4月,第32師團前往菲律賓,並且被配屬給第14軍。最初的計劃是打算讓第32師團在菲律賓的南部駐屯,但是命令得到變更,第32師團被派往哈爾馬海拉島(印尼)。5月中旬,第32師團正式在哈爾馬海拉島登陸成功。但是前往哈爾馬海拉島的運送途中。運輸艦遭到美軍潛艇的攻擊,損失了將近3成兵力。在哈爾馬海拉島登陸後一直為防備美軍的反攻採取了穩守待攻的防禦姿態,沒多久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了。第三十三師團通稱:弓編成時期:1939年2月7日編成地:仙台補給軍區:宇都宮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泰國投降時所屬部隊:緬甸方面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13(水戶),第214(宇都宮),第215(高崎)在英帕爾作戰中遭到沉重打擊的弓兵團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替換下在中國大陸上第一線作戰的甲種野戰師團,才有了三十字型大小治安師團的誕生。新設立的第33師團就是其中一員。編成之後立即被投入到中國戰線,從事華中地區的警備和維持治安工作。1941年4月以後移駐華北山西省。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33師團參加了緬甸攻堅戰,師團主力於1942年1月進入泰國曼谷,取陸路前往緬甸。最初,日軍輕而易舉的擊破的英印聯軍的防線,第33師團主力迅速北上,追擊撤退的英印聯軍,攻下油田地區後一直在緬甸北部掃蕩討伐。到了1942年末,英印聯軍為了重新奪回緬甸,進攻矛頭直指宮脅支隊(以步兵第213連隊為基幹)防守的阿吉布。而宮脅支隊在得到第15師團支援後,輕鬆地擊退了英印聯軍的進攻。1944年3月,第33師團和第15、第31師團一起參加了英帕爾作戰。3月8日,第33師團比其他兵團都要率先起兵,渡過了清德溫河,開始了對英帕爾的攻擊。從南到北,第33師團以:右突擊隊(山本支隊。步兵第213連隊,戰車第4連隊為基幹)、中突擊隊(步兵第214連隊為基幹)、左突擊隊(步兵第215連隊為基幹)這一作戰態勢展開陣型越過海拔2、3千米的高山,從南面接近英帕爾。但是由於英印聯軍的抵抗和糧食的缺乏,第33師團大約損失將近一半的有生力量。雖然有慘重的犧牲,第33師團還是推進到了英帕爾南面約10公里處。第33師團正準備一鼓作氣攻進英帕爾,但是英印聯軍先發制人,將已經軟弱無力的第33師團擋在距英帕爾10公里處動彈不得。這時候,在此之前不停地請求停止「英帕爾作戰計劃」的柳田元三師團長被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炒了魷魚。然而英帕爾作戰還是在7月13日被正式停止,第33師團撤退時遇到了比進攻時更大的困難。到處都可見到死於傳染病和飢餓的第33師團的官兵,在絕望中自盡的官兵也比比皆是。隨著英帕爾作戰的失敗,日軍基本上失去了對緬甸的控制。第33師團退入泰國後不久,就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第三十四師團通稱:椿編成時期:1939年2月7日編成地:大阪補給軍區:大阪二戰投降時所在地:九江(華中)投降時所屬部隊:支那派遣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16(大阪),第217(大阪),第218(和歌山)為火力不足而煩惱的中國治安師團為了替換下在中國第一線作戰的甲種野戰師團,才有了三十字型大小治安師團的誕生。在大阪新設立的第34師團就是其中一員。編成之後立即被投入到中國戰線,從事武漢地區的警備和維持治安工作。1939年12月以後移駐南昌。1941年6月的錦江戰役中,第34師團作為主力被投入到最前線。但是在這場戰役中師團所屬的野炮兵第34連隊的第8中隊遭遇到國軍大部隊而無一倖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34師團依然作為治安師團駐紮在中國。1943年5月,第34師團由乙種師團降級為沒有炮兵的丙種師團,所屬的野炮兵第34連隊也被解散。之後,第34師團都是在沒有炮兵的掩護下參加的作戰。1944年5月開始豫湘桂戰役中也有第34師團的身影,但是火力不足,戰鬥力得不到加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師團的首腦。豫湘桂戰役結束之後,為了加強華東方面的防禦力量,第34師團被派往上海/南京地區。進軍途中在九江附近無條件投降。第三十五師團通稱:東編成時期:1939年2月7日編成地:旭川補給軍區:東京二戰投降時所在地:索隆(巴布亞紐幾內亞)投降時所屬部隊:第2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19(東京),第223(甲府),第224(佐倉)西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死斗以東京、甲府、佐倉的步兵連隊和旭川的野炮兵第35連隊為基幹編成了第35師團。編成後不久成為北支那方面軍的直屬部隊,在河南省新鄉附近駐屯並負責警備和維持當地的治安。此外也參加了魯西戰役、晉東戰役等掃蕩討伐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第35師團依舊在華北駐屯。1943年5月1日大本營發出了在中國駐屯的部隊要接受改編的命令。依照這個命令,第35師團將從原來的乙種師團降為丙種師團,師團所屬的旭川的野炮兵第35連隊也被取消編製。1944年2月,第35師團受命前往南洋。但是師團缺乏炮兵火力,3月2日從關東軍編製中抽出原駐紮在滿州的獨立山炮兵第4連隊,調撥進了第35師團。第35師團原來是受命於第31軍(小畑英良中將),預備在中部太平洋的馬里亞納群島駐紮的。然而命令有變,第35師團被編入第2軍(豐島房太郎中將)前往哈爾馬海拉島。但是運輸船隊在到達哈爾馬海拉島之前遭到美軍潛艇的襲擊,山炮連隊損失了他們幾乎所有的裝備。第35師團登陸以後,師團主力留守在索隆,第219連隊和第221連隊分別前往努恩霍爾島和馬諾克瓦立去建立防線。美軍於1944年5月27日開始在比約克島登陸。為了救助在比約克島上的第36師團的葛目支隊,從駐紮在馬諾克瓦立的第221連隊中抽調了1個大隊(之後又抽調了1個大隊)前往比約克島支援。這些部隊不用說,都在美軍的強大炮火下喪生。7月2日,美軍在努恩霍爾島登陸,第219連隊全軍覆沒。之後,美軍於7月31日在哈爾馬海拉本島登陸,第35師團殘部頂住了美澳聯軍的強大攻勢,還甚至於1945年5月一度奪回索隆。但這之後,隨著補給的困難,第35師團在進退維谷的情況下無條件投降。第三十六師團通稱:雪編成時期:1939年2月7日編成地:弘前補給軍區:弘前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薩爾米(巴布亞紐幾內亞)投降時所屬部隊:第2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22(弘前),第223(青森),第224(秋田)葛目支隊,在比約克島全軍覆沒第36師團替換下在中國前線的第一線的野戰師團,主要任務是在中國佔領區的警備和維持治安。在第一線活動、擁有優良裝備的師團被稱為「甲種師團」。作戰目的主要是警備和治安的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裝備上要多少比甲種師團差一些。由三個步兵連隊為基幹而組成的乙種師團,與原來的4單位制的師團相比。再用兵上稍微有點小家子氣。1939年4月,第36師團被編入駐紮在華北的第1軍(梅津美治郎中將),替換下第108師團負責山西省附近的治安和警備。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第36師團一直在山西省駐屯,不斷以國軍和八路軍為對手,展開討伐掃蕩作戰。1943年春天以後,第36師團的戰鬥任務由警備、治安變成了作對蘇聯作戰的準備。但是隨著太平洋戰局的惡化,第36師團於10月離開山西省,前往南洋。從上海出發,經印尼進駐西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薩爾米和比約克島。師團主力在薩爾米島登陸,以步兵第222連隊為基幹組成了葛目支隊(支隊長:葛目直幸大佐,第222連隊連隊長),擔任比約克島的防衛。1944年4月22日,美軍在荷蘭蒂亞和愛達培登陸,5月17日在薩爾米東部的托姆登陸,將進攻矛頭直指擔任薩爾米正面防守的第224連隊。另一方面,5月27日小規模美軍在比約克島成功登陸。最初,葛目支隊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幾乎要將美軍趕進大海,但是隨著美軍後繼部隊的到來,葛目支隊漸漸不支。在大約40天的惡戰之後,葛目大佐切腹自盡,葛目支隊全軍覆滅。與此同時,薩爾米島的戰鬥在繼續。到了6月,第36師團放棄了對美軍發動主動進攻的念頭,而美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就這樣,第36師團所處的戰線還算「小康」,就這樣迎來了投降的那一天。第三十七師團通稱:冬編成時期:1939年2月7日編成地:久留米補給軍區:熊本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曼谷(泰國)投降時所屬部隊:第38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25(熊本),第226(都城),第227(鹿兒島)從大陸打通作戰到馬來戰線第32至第36師團都是為了維持在中國的佔領地的治安和警備工作而新編成的。編成之後被配屬在華北的第1軍,換下第20師團擔任了陝西省西南部的警備任務。和其他的治安師團一樣,1939年夏天之後在各地進行掃蕩討伐作戰。太平洋戰爭初期,第37師團仍在山西省駐屯。1944年2月,第37師團將山西省的駐防地交給前來換防的第69師團,參加了大陸打通作戰(一號作戰)。3月末,第37師團被編入第12軍(內山英太郎中將),為打通從北平到漢口的鐵路線,第12軍發動了京漢作戰。7月下旬,第37師團被編入第11軍(橫山勇中將),南下參加了豫湘桂戰役。師團在桂林、柳州、南寧等地輾轉作戰,戰役結束後沒有回華北而是南下被編入印度支那駐屯軍(不久被稱為第38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1945年4月,大本營準備將第37師團投入到緬甸戰線上,師團在進入泰國境內一直待機候命。然而突然受命被調到馬來半島。在前往馬來半島的途中,日本無條件投降了。第三十八師團通稱:沼編成時期:1939年6月30日編成地:名古屋補給軍區:名古屋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臘包爾(新不列顛島)投降時所屬部隊:第8方面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28(名古屋),第229(岐阜),混成第3在瓜島登陸之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第38師團編成第38師團的目的是為了在中國佔領區的警備和維持治安。治安師團要比一般野戰的師團裝備差一些的乙種師團,人員配備上也有差異。編成之後第38師團隸屬於第21軍(安藤利吉中將)進駐河南,不久替換下台灣混成旅團進駐廣東佛山。之後頻繁地進行了掃蕩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同時,第38師團被調至第32軍(酒井隆中將)的麾下,參加了對香港的進攻。最讓日軍頭疼和擔心的九龍要塞的英軍陣地,竟然被步兵第228連隊屬下由若林東一中尉率領的小規模的偵察部隊所輕而易舉的佔領。香港攻略戰也在短期內迅速結束。之後,第38師團以步兵第228連隊為基幹組成了東方支隊,以步兵第230連隊為基幹組成了東海林支隊。師團主力、東方支隊、東海林支隊分別行動參加了攻打荷屬東印度(印尼)的戰役。此戰役結束之後,為了奪回瓜島,第38師團被編入第17軍派遣往瓜島。爪哇攻堅戰之後,第38師團將歸附第38師團建制不久的東海林支隊支援給了第2師團,率先派往瓜島。第2師團以川口支隊(以福岡步兵第35旅團為基幹)和第38師團的東海林支隊為先鋒,於1942年10月24日發起了奪回瓜島的總攻。總攻之前,川口清健少將支隊長被臨時撤換,東海林支隊的東海林俊成大佐代替川口擔任了右翼攻擊的指揮任務。但是不言而喻,第一次瓜島爭奪戰是以日軍的告負而結束了。第38師團主力於11月被正式派往瓜島。但是滿載兵員和物資的運輸艦在前往瓜島的途中,遭到美軍的空襲,因而損失了7艘運輸艦。在登陸的時候再次遭到美軍空襲,裝備物資損失貽盡。雖然保證了部分「有生力量」在瓜島順利登陸,但是這批「有生力量」卻手中空空如也。第38師團在瓜島登陸,但卻空著雙手。這樣的情況不得不讓日本大本營放棄總攻的原計劃,日軍只能躲在瓜島的角上採取持久戰和游擊戰。但是日軍的補給線被美軍切斷,島上官兵再也沒法「持久」了,在飢餓和傳染病的圍攻下,一個個倒下去。這時大本營也決定正式放棄瓜島,1943年2月,日軍開始從瓜島撤退。之後第38師團司令部被轉移到新不列顛島,在臘包爾重建了第38師團。同時在臘包爾構築工事以防美軍,最後不得不無條件投降。第三十九師團通稱:藤編成時期:1939年6月30日編成地:廣島補給軍區:廣島二戰投降時所在地:四平(滿州)投降時所屬部隊:第30軍所屬步兵連隊(投降時):第231(廣島),第232(濱田),第233(山口)蘇聯紅軍侵佔滿州後,被扣留在西伯利亞的廣島兵團為了維持在中國佔領地的治安以及其周邊的警備,第32師團到第37師團(中國佔領區的治安師團)這6個師團的編成是在1939年2月命令發布之後立刻執行的。而時隔5個月之後,另4個治安師團(第38師團——第41師團)又被編成。第39師團編成後被派往華中,擔任湖北省的警備任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11月師團司令部轉移到宜昌,並擔任當地的警備。之後數次輾轉,最後駐紮在武漢,參加了數次掃蕩作戰。1945年4月,美軍在沖繩登陸,日軍認為有強化上海方面防衛的必要。所以將駐紮在武漢的師團悉數調往華東方面,第39師團在到達上海附近之後於5月末被編入關東軍的編製。7月初進駐滿州的四平,歸第30軍(飯田祥二郎中將)所指揮。但是沒過一個月,8月9日。為了在中國東北擴大自己的勢力,蘇聯紅軍開始出兵我國東北,沒多久東北的戰事就告結束。第39師團於8月20日在四平被解除武裝。之後師團的官兵幾乎全被強制押赴西伯利亞進行勞動改造。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製。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製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製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人數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一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製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製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在侵華戰爭中、由於做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因此、又搞出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製。三單位制師團的編製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製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製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000-17000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製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製。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製。獨立步兵旅團的編製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製。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製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投入中國關內戰場的日本陸軍地面師團按其構成分為的類型(1)11個戰前常設師團(共有17個);(2)12個侵華戰爭特設師團(全部);(3)1個太平洋戰爭特設師團第47師團(共有3個);(4)首批三單位制師團第26、21、22師團(共有4個);(5)以中國駐屯混成旅團為基幹組建的第27師團和以台灣混成旅團為基幹組建的第48師團;(6)1939年2月、6月,按警備任務在本土編組的10個三單位制師團(全部);(7)以常設師團留守人員組建的第51師團(1940、1941年兩批共7個);(8)1942年2月、1943年5月,由在華獨立混成旅團擴編的10個警備兩旅團制(丙種)師團;(9)以駐本土獨立第61步兵團為基幹組建的第61師團;(10)1944年7月、1945年2-4月,由在華的獨立步兵旅團或其他人員擴編的10個丁種師團;(11)1個戰車師團(共有4個)。日本戰敗投降時中國派遣軍屬下共有26個師團:第3、13、27、47、104、116師團6個甲種師團,第34、40、61、110師團4個乙種師團,第58、60、64、65、68、69、70師團7個丙種師團,第114、115、118、129、130、131、132、133、161師團9個丁種師團;以及戰車第3師團。「七七」事變後在中國關內滇西戰場作戰的日本陸軍部隊不屬於中國派遣軍系統,主力是1940年7月10日在日本以第12師團留守部隊為基幹組建的第56師團,歷任師團長渡邊正夫、松山祐三。第56師團在南方軍第15軍序列參加緬甸戰役,於1942年4、5月攻佔雲南畹町至怒江西岸地區,後駐防該區。1944年4月隸屬緬甸方面軍第33軍,5月-次年1月滇西會戰在中國軍隊攻擊下潰敗,殘部退回緬甸。另有緬甸方面軍所屬第2、18、49、53師團一部於1944年8月後投入滇西會戰,失敗後退回緬甸。資料[1、5]研究「侵華日軍」卻未及滇西戰場顯然是一大疏忽。日本陸軍在「七七事變」前有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含重組、另組,例如第108、109、114師團)156個師團(不含戰車師團、高射師團),總計173個師團。但駐防本土的第1總軍與第2總軍統轄的53個師團中有1945年2月、4月、5月分3次編組的40個師團完全沒有作戰經歷(1945年前編組的師團也可能沒有作戰經歷),則投入中國關內戰場的62個師團(含第56師團)佔總計133個師團的百分之四十七。注釋[1]耿成寬、韋顯文,《抗日戰爭時期的侵華日軍》,春秋出版社1987[2]日本東亞戰史研究部-日本陸軍,http://www1.odn.ne.jp/tobu7757/J_wsd/armydate/data/final_01~05.htm[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紀實》,春秋出版社1989[4]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等,《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5]李惠等,《侵華日軍序列沿革》,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6]日本防衛廳,《昭和二十年的中國派遣軍》,天津市政協譯,中華書局1982年[7]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下,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8]郭汝瑰等,《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9]井上清,《日本的軍國主義》第1冊(天皇制軍隊和軍部),商務印書館1959年[10]王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11]張子申等,《走向神社的哀歌》,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從日本陸軍的兵力編成與部署看中國是否二戰對日主戰場太平洋戰爭是二戰對日的主戰場,這可以說是一直以來歷史學界的定論,國內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有種說法竟然說中國戰場是盟國二戰對日的主戰場,甚至進而得出國軍的正面戰場是二戰對日主戰場的荒謬結論。現在,我們就從日本陸軍的兵力編成與部署,看看中國是二戰對日主戰場這種理論的荒謬可笑之處:一、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的兵力編成與部署概況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法西斯陸軍的兵力編成內共有五十一個師團,分屬於四個戰略集群。其中國內駐軍為6個師團,分別配屬於北部、東部、中部、西部、朝鮮、台灣等六個軍管區。各軍管區司令部直屬於大本營陸軍部,並在其下設有防衛總司令部,對各軍營區司令部行使指揮權。關東軍共有五個軍司令部和十三個常備師團。中國派遣軍共有一個方面軍司令部、六個軍司令部和二十一個師團,以及上海的日本大本營直屬第4師團。南方軍共有四個軍司令部和十個師團。第14軍轄下為第16、48兩師團,軍主力在台灣和奄美大島,先遣隊在台灣和帛琉島,擔當在菲律賓方面的作戰任務。第15軍轄下為第33、53兩師團,前者駐於華中,後者在法屬印度支那,擔當在泰國和緬甸方面的作戰任務。第16軍轄下為第2師團,大部分駐紮於日本本土,一部分在帛琉島,擔當在荷屬東印度方面的作戰任務。第25軍轄下為第5、18、近衛三個師團.近衛師團主力在法屬印度支那,預定在第15軍司令官指揮下進駐泰國,軍先遣隊在海南島,其餘均駐於華南,擔當在馬來亞方面的作戰任務。同年11月27日,駐九州北部的第56師團加入南方軍戰鬥序列,配屬於第25軍。南方軍總司令部設於西貢,其直屬之第21師團亦侵駐於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二、戰爭期間國內駐軍的兵力編成與部署的變更1、調出五個師團轉隸南方軍。1942年6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開始了對日反攻作戰。隨著戰局的發展,日本大本營不斷從其他三個戰略策群抽調兵力以加強南方軍。從1943年12月起,先後將國內駐軍中的五個師團調往太平洋戰場,轉隸南方軍參加對盟軍作戰(詳見本文第五部分),到1944年11月,原駐本土的兵力只剩下第7師團.原駐朝鮮的兩個師團均已調走。2、調部分師團回國與組建新師團以加強防衛本土的兵力。(1)加強台灣沖繩方向的兵力。日本大本營最初判斷,美軍對日進攻作戰的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台灣沖繩方向。1944年2月,美國機動艦隊飛機空襲特魯克島以後,日本大本營開始重視這一戰略方向,著手加強防務,於同年3月22日下達了台灣軍(第10方面軍)戰鬥序列命令,使之成為作戰軍。隨後在西南群島組建了第32軍,歸大本營直轄,7月10日轉隸策10方面軍。該方面軍隸下的八個師團,有五個是從關東軍抽調轉隸過來的(詳見本文第三部分),另三個師團是在1944年5月至7月由其他獨立兵團改編組建的。(2)加強北部方向的兵力。1943年夏季以後,日本大本營判斷美軍有可能從阿留申群島和千島群島方向進攻日本本土,對北部戰略方向十分擔心,急於加強北海道和千島群島方面的防務,於1944年3月16日將北部軍管區所屬部隊改為作戰軍,其戰鬥序列為第5方面軍,並在其隸下組建第27軍,下轄第42、91兩個新建師團。(3)加強本土防衛的緊急措施。1944年7月6日,日本大本營採取了所謂加強本土防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動員九個步兵師團和一個坦克師團。以步、騎、炮、工各兵種軍事學校與教導隊為主體,組建了第81、93兩師團,由留守師團改編,組建了第44、72、73、77、84、86、近衛第3等七個師團和坦克第4師團。7月21日下令組建第36軍,下轉第82、93、坦克第4三個師團,以主力集結於關東地方,以備萬一。(4)續調精銳師團回國。1945年1月16日,日本大本營下令調關東軍隸下之第11、25、57、坦克第1等四個師團轉用於國內。3、1945年的三次兵備動員計劃。1945年2月28日,日本大本營下達第一次兵備動員計劃,以各留守師團為基礎,動員組建了十八個新師團,擔任沿海防衛。4月20日又下令進行第二次兵備動員,組建了八個所謂「決戰精銳師團」,師團長以下盡量選用年輕軍官,士兵的現役率也比較高,誇稱為「年輕的師團」。5月23日再下令進行第三次兵備動員,組建了十九個新師團,其中八個機動師團有較好的火力裝備,設有衛生與補給機關,能進行長距離作戰,其他十一個師團配置於沿海地方。同時下令組建東京防衛軍,加入第12方面軍戰鬥序列。4、改變指揮統帥體制。1945年1月22日,日本大本營下令設立指揮作戰軍的方面軍司令部和以軍事行政為主要任務的軍管區司令部,其戰鬥序列是第5(北部軍管區)、第11(東北軍管區)、第12(東部軍管區)、第13(東海軍管區)、第15(中部軍管區和四國軍管區)、第16(西部軍管區)、第17(朝鮮軍管區)、第I0(台灣軍管區)方面軍。4月5日又下令改變統帥體制,組成兩個總軍。以東海地方為其作戰地域的第一總軍,統領第11、12、13等三個方面軍,以包括近畿、四國地方在內的西日本為其作戰地域的第二總軍,統帥第15、16兩個方面軍,北海道的第5方面軍和台灣的第10方面軍直屬於大本營(後隸屬第二總軍),朝鮮的第17方面軍後來編入關東軍戰鬥序列。綜上所述,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法西斯陸軍國內駐軍的兵力編成與部署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六個常備師團中的五個調往太平洋戰場,參加對盟軍作戰,後來的國內駐軍(含駐台灣,不合侵駐朝鮮)是由原有的一個常備師團,加上從關東軍隸下調回七個常備師團和兩個新建師團,以及在本土通過改編留守師團、動員各兵種軍事學校、教導隊與預備役軍人組建的五十七個師團(另有四個高炮師團),從南方軍向本土復原與轉隸各一個師團,共計六十九個師團的兵力編成的。這些就是日本法西斯準備用以同美軍進行所謂「本土決戰」的全部兵力,約佔戰爭結束時日本陸軍作戰師團總數一百七十二個的百分之四十。三、戰爭期間關東軍的兵力編成與部署變更1、新建指揮統帥機構與師團。1942年7月14日,日本大本營下令在關東軍編成內組建兩個方面軍司令部、一個軍司令部和一個機械化(坦克)軍司令部,並組建第1,第2兩個坦克師團。第1方面軍司令部駐牡丹江市。第2方面軍司令部駐齊齊哈爾市,第2軍司令部駐延吉市,機械化軍司令部駐四平街市。1943年10月將第2方面軍司令部調出後,又在齊齊哈爾市組建了第3方面軍司令部。1945年5月再將其後撤至瀋陽,改由第4軍接替其對北方和西方正面的防衛,同時組建第30軍司令部,令其擔當南滿防務。同年6月6日將關東防衛軍改稱第44軍,令其擔當西滿防務。2、調出部分指揮統帥機構。1943年10月22日,第2方面軍司令部和第2軍司令部被調往北澳大利亞,參加對盟軍作戰。1944年9月27日,日本大本營為了進行所謂「打通大陸交通線」的粵漢作戰,將第20軍司令部調往華南轉隸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的第6方面軍,下轄第27、64、68、116等四個師團,1945年1月又將該方面軍司令部轉用於華中,同時將第6軍司令部轉隸中國派遣軍,駐於杭州,下轄第70、133兩師團。3、抽調七個師團到太平洋戰場參加對盟軍作戰。當美軍在中部太平洋加緊對日反攻時,日本大本營於1944年2月10日下令調關東軍司令部直屬的第29師團去關島,加入在那裡新組建的第3l軍的戰鬥序列,這是從關東軍編成內抽調陸軍師團轉隸南方軍,到太平洋戰場上參加對美軍作戰的開始。該師團於當年8月10日在關島被美軍全殲。策6軍隸下的第1師團與第29師團同時轉隸南方軍,先到北澳大利亞加入第2軍戰鬥序列,後因中部太干洋戰局緊張,又調到帛琉島,亦加入了第3l軍戰鬥序列。同年7月,第5軍隸下的第8師團和機械化軍隸下的坦克第2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呂宋島,加入由第14軍升格而成的第14方面軍戰鬥序列。同年9月22日,第4軍隸下的第l師團亦被調往菲律賓,加入第14方面軍戰鬥序列。同年11月,關東軍司令部直屬的第10師團與第6軍隸下的第23師團亦同時被調往該地,參加了雷伊泰戰役。4、調回國內八個師團以加強本土駐軍的兵力。1944年6月,第3軍隸下的第9師團被調往沖繩島(1945年初轉隸台灣第10方面軍)。同年7月6日,日本大本營採取加強本土防衛緊急措施時,調關東軍司令部直屬的第28師團回國,加入第10方面軍戰鬥序列,配置於北九州地方,作為大本營預備隊。7月18日又將第5軍隸下的第24師團調往沖繩島,加入第10方面軍戰鬥序列,隸屬於新組建的第32軍,後來被美軍全殲。同年12月將第3軍隸下的第12師團調往台灣,亦加入第10方面軍戰鬥序列。1945年1月11日,第5軍隸下的第lI師團、第20軍的第25師團、第3軍隸下的第57師團、機械化軍隸下的坦克第I師團同時被調回國內。至此,關東軍編成內的十三個常備師團和兩個新建坦克師團已全部調走.5、從中國派遣軍轉隸四個師團補充關東軍。1945年5月5日,日本大本營下令抽調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的第34軍司令部及其隸下的策39師團,以及第59、63、117等四個師團轉隸關東軍。6、組建新師團。日本大本營為了填補關東軍兵力的虧空,於1944年下令在我國東北新組建了五個師團,1945年1月16日又下令將關東軍國境守備隊改編為八個一般師團。同年復將在朝鮮第一次兵備動員中組建的第79師團轉隸關東軍。日本大本營認為用這些兵力準備對蘇作戰仍然不夠,乃於同年7月10日從在東北的四十萬日本在鄉軍人中動員二十五萬人,組建了八個新師團,並準備在發生對蘇戰爭時再召集十萬人.組建一個新師團和建立新編師團的後方部隊與後勤部隊。到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東北時,日本關東軍的兵力編成內共有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六個軍司令部、二十四個師團,總兵力約七十五萬人。綜上所述,1944年年初以前由十三個常備師團和兩個新建坦克師團兵力編成的關東軍,可稱為第一關東軍。這十五個師團在1944年2月至1945年1月的一年間已全部變更部屬被調離了東北。1944年年初以後通過轉隸與新建由二十四個師團兵力編成的關東軍,已與其原來的兵力編成大不相同,可以稱為第二關東軍。7、加強朝鮮防務。1945年在朝鮮進行了三次兵備動員,第1次成立了79師團,隨後轉隸關東軍,並從國內調來第96師團。第二次動員組建了第53軍司今部和第150、160兩個師團,並將關東軍隸下的第111、121兩師團調到朝鮮。第三次動員組建了第120、320兩個師閉。由這七個師團兵力編成的駐朝鮮兵團的戰鬥序列為第17方面軍,其防務重點在濟州島方向。日本大本營淮備使用在朝鮮南部的兵力對美軍作戰,以在朝鮮北部的兵力對蘇軍作戰。蘇聯對日宣戰後,日本大本營將該方面軍編入了關東軍的戰鬥序列,所以關東軍最後的兵力編成為三個方面軍司令部、七個軍司令部,共計三十一個師團。四、戰爭期間中國派遣軍兵力編成與部署的變更1、調出十三個師團轉隸南方軍投入太平洋戰場對盟軍作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派遣軍是南方軍的預備隊。從1942年1月到1945年1月,日本大本營先後從中國戰場抽調了十三個師團到太平洋戰場,轉隸南方軍,抵抗以美軍為主力的盟軍的對日反攻(詳見本文第五部分),原有師團留在中國派遺軍編成內的只剩下九個。2、調整統帥機構和組建新師團。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的進攻作戰中暫時得手以後,大本營陸軍部於1942年5月調整兵力,部分變更了部署。其中,在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由其他獨立兵團改編組建了七個師團,其中的第71師團後來轉隸關東軍,再從關東軍調回本國。為了防止美軍利用在華空軍基地轟炸日本本土,侵華日軍準備進行京漢、湘桂、粵漢作戰,為此於1944年8月23日組建了第6方面軍,下轄第11軍(由第3、23、34、40、53、116等六個師國編成)、第23軍(由策22、104師團編成)、第34軍(轄第39師團)以及直屬第27、G4、68師團。同年9月、日本大本營調關東軍編成內的第20軍司令部到華南,加入第6方面軍戰鬥序列,下轄第27、64、68、110等四個師團,準備參加將於1945年1月進行的所謂「打通大陸交通線」粵漢作戰。1945年1月,日本大本營認為美軍攻佔沖繩後,下一步作戰行動可能在上海附近或山東半島一帶登陸,於是開始加強這一方向上的兵力,將關東軍隸下之第6軍司令部調到杭州,井將侵華軍中最精銳的第3、13、27、34、40等師團調到該方向上,直屬於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從1942年5月起,在中國派遣軍編成內又由苦幹獨立兵團改編組建了十三個新師團,1945年2、3月又陸續組建了三個師團。3、調出四個師團補充關東軍兵力。1945年5月5日,日本大本營下令將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第6方面軍隸下的第4軍司令部及其轄下的第39師團以及第59、163、117師團調住東北,轉隸關東軍,以加強其兵力。綜上所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中國關內進行侵略戰爭的中國派遣軍,其原編成內的二十二個師團,有十三個調住太平洋戰場,轉隸南方軍,用以抵抗美軍的對日反攻,有一個師團北調補充關東軍。為補充作戰師團而新組建的二十三個師團,又有四個轉隸關東軍。到戰爭結束時,在中國派遣軍編成內原有師團僅剩下八個,新建師團十九,合計為二十七個師團,指揮統帥這些師團的有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和九個軍司令部,總兵力共約一百零五萬人。五、戰爭期間南方軍兵力編成的膨脹1942年6月,美軍開始對日反攻作戰後,日本大本營被迫不得不一再加強南方兵力;使其兵力編成從四個軍司令部、十個師團,逐漸膨脹到六個方面軍司令部、十五個司令部、四十五個師團。1、增設指揮統帥機構。(1)六個方面軍司令部。由於美軍在南太平洋方向上展開對日反攻,日本大本營認為有必要全面統轄在該方向上的作戰軍,故於1942年11月16日下令組建了第8方面軍司令部,下轄第17、18兩個軍。為了進攻在緬甸的盟軍,予1943年3月17日在第15軍之上組建緬甸方面軍司令部,並增隸以第28軍和歸方面軍司令部直屬的第18、55兩師團。為了統帥在泰國的日軍而組建了第18方面軍司令部。為了進攻北澳大利亞的盟軍,於1942年10月22日將關東軍編成內的第2方面軍司令部調住該地,下轄第2軍和第19軍。1944年5月中旬,南方軍總司令部從新加坡遷住馬尼拉,在此之前,於3月17日在新加坡組建了第7方面軍司令部,下轄第16、25、29等三個軍。同年8月將在菲律賓的第14軍司令部升為第14方面軍,並在其隸下組建第35軍。(2)十一個軍司令部。1942年,日本大本營企圖以陸海軍協同作戰攻佔新喀里多尼亞、斐濟、摩亞和莫爾茲比,於5月18日下令組建第17軍,下轄第2、38兩師團。後來,由於日本海空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失利,被迫放棄了前三個進攻目標,只進攻莫爾茲比,又因瓜達爾卡納爾島戰事,該軍受命在完成東部新幾內亞作戰任務之同時須協助海軍奪取瓜島,實際上已無力顧及新幾內亞方面的作戰,後來轉隸策8方面軍。為了進攻東部新幾內亞,於1942年11月16日組建了第18軍,年底將駐朝鮮的第20師團轉隸該軍,後來該軍亦隸屬於第8方面軍。1943年10月於北澳大利亞組建第19軍,隸屬於策2方面軍。同年10月22日將關東軍編成內的第2軍司令部隨第2方面軍司令部一起調到北澳大利亞,下轄第35、39兩師團。1944年1月15日在緬甸方面軍隸下組建第28軍,下轄第2、54、55等三個師團。同年2月美軍進攻特魯克島,日本大本營於2月28日下令組建第31軍司令部,下轄第29、52兩師團,後來又增隸了第14、43、109等三個師團。同年4月11日在緬甸方面軍隸下組建第33軍,下擺第18、53、56等三個師團。8月在菲律賓雷伊泰戰役時組建第35軍,下轄第16、30、100、102等四個師團。10月,將在南婆羅洲的日軍兵團稱為第37軍。1945年1月將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稱為第38軍,下轄第22、37兩師團,在馬來亞的日軍為第29軍,在菲律賓組建第41軍。2、從其他戰略集群轉隸二十五個作戰師團。1942年年中,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展開對日反攻作戰以後,日本大本營為了增強其南方軍的兵力,先後從中國派遣軍編成內抽調了十二個師團,調用了一個大本營直屬師團,從國內抽調了五個師團,從關東軍編成內抽調了七個師團,共計有二十五個師團轉隸南方軍,投入太平洋戰場,抵抗盟軍的反攻,其情況略述如下:1941年12月,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第23軍隸下的第38師團參加進攻香港,次年1月4日轉隸南方軍,加入第16軍戰鬥序列。同年11月10日調住瓜達爾卡納爾島,並轉隸第17軍。1942年春將侵駐上海之大本營直屬第4師團轉隸南方軍,使用於菲律賓,以增強對進攻巴丹半島的美軍作戰的第14軍的兵力。1942年12月23日將駐朝鮮的第20師團、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第ll軍隸下的第6師團、第l軍隸下的第41師團、第23軍隸下的第51師團調往菲律賓,加入第8方面軍戰鬥序列。第6師團隸屬於第17軍,第51師團隸屬於第18軍,另兩師團為方面軍直屬。1943年秋將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第12軍隸下之第17師團調住南太平洋,駐守臘包爾。1943年10月20日,將中國派遣軍直屬之第35師團、第l軍隸下之第36師團、第12軍隸下之第32師團調住北澳大利亞,加入第2方面軍戰鬥序列。第35、36師團隸屬於第2軍,第32師團隸屬於第19軍。1944年1月將國內之第54師團與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第13軍隸下之第15師團調住緬甸,參加英帕爾戰役。1944年2月10日將關東軍司令部直屬之第29師團調往關島,加入第31軍戰鬥序列。I944年2月10日將關東軍編成內第6軍隸下之第14師團調注北澳大利亞,加入第2軍戰鬥序列。後調至帛琉島,轉隸第31軍。1944年2月I8日將駐國內之第62師團調住持魯克島,隸屬於第31軍,用以阻止美軍進攻該島。1944年4月11月將駐國內的第53師團調住緬甸,隸屬於該方面軍屬下的第33軍。1944年7月將關東軍編成內第20軍隸下之第8師團、機械化軍隸下之坦克第2師團調往菲律賓呂宋島,加入第14方面軍戰鬥序列.1944年9月22日將關東軍編成內第4軍隸下之第1師團調往菲律賓,加入第14方面軍隸下第35軍的戰鬥序列。1944年秋將中國派遣軍編成內駐蒙軍隸下之第26師團調往菲律實,使用於雷伊泰戰役。1944年11月將駐朝鮮之第29師團、關東軍司令部直屬之第10師團及其第6軍隸下之第23師團調往菲律文,加入第14方面軍戰鬥序列,用以增援雷伊泰戰役中的日軍。1945年1月將中國派遣軍編成內第13軍隸下之第22師團、第1軍隸下之第37師團調往法屬印度支那,加入第38軍戰鬥序列。3、組建新師團。戰爭期間在南方軍編成由一些獨立兵團改編組建了十個新作戰師團。從以上的述賂中可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大本營不斷從其他戰略集群抽調兵力加強其南方軍,計從中國派遣軍中抽調十三個師團,從關東軍抽調七個師團,從國內抽調五個師團,共計二十五個師團,約佔南方軍師團總數四十五個的百分之五十八。而且其中有三十四個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常備師團,加上最初組成南方軍的十個常備師團,共為三十四個,約佔南方軍師團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六,占戰爭爆發前陸軍常備師團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九。這一統計數字表明,日本法西斯是把其原有兵力的大部分使用於太平洋戰場。特別是在三年八個月的戰爭期間,日本大本營在改變兵力編成與部署時主要是從其他三個戰略集群向南方軍增調兵力,而不曾從南方軍中抽調任何一個師團去補充其他戰略集群。由此可見,二戰中只有太平洋戰爭是對日戰爭的主戰場,其它的戰場,怎麼可能是二戰對日的主戰場呢。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師團總數從五十一個猛增到一百七十二個,其國內駐軍從六個猛增到六十九個(增加六十三個),佔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南方軍從十個增加到四十五個(增加三十五個),約佔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六。這兩個戰略集群的師團數從十六個猛增一百一十四個(增加九十八個),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六。這些是正在對以美軍為主力的盟軍作戰或準備與之決戰的兵力。達一統計數字也明白證實了只有太平洋戰爭才是對日戰爭的主戰場。推薦閱讀:
※疑花園口潰堤事之二
※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2周年紅場大閱兵實況
※《敦刻爾克》被贊最好的戰爭片 觸及內心戳中觀眾淚點
※如何贏得和兒子的戰爭|短評
※關於美國和伊朗戰爭預測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