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割捨的情感 台北-另一個南京
翻開台北的地圖,與南京的比照,彷彿似曾相識。座落西北的陽明山似紫金山橫卧於南京。穿越台北的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和基隆河如同斜穿南京的長江和母親河秦淮河。中正區里的外交部,教育部,行政院等近現代建築與南京的民國各部所並無二致。街道的文化氣息,樹木的清新味道都那麽的相似,如出一轍。
南京中山陵
聽過一句話「台北,是繁體寫成的南京」,因而對於台北,一直有著一份既疏離又濃郁的情感。 台北,是一個灰白線條勾勒出的現代簡單城市,美麗而繁華。翠綠的道旁樹煥發出初春的清新味道,從南京到台北,我一見傾心。
台北淡水河
西門町、士林夜市等繁華所在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在比較,南京確實和台北很像,甚至有些雷同。台北有陽明山和淡水河,南京有紫金山和秦淮河。淡水河穿越台北市區,類似長江穿越南京,淡水河中的小島極像江心洲;台北市區外圍的新店溪西接淡水河,相像於南京的外秦淮河與長江連接。而兩城的近現代建築、特色小吃、街道,就連市區里的交通工具也是那麼的相像。我問一位去過南京的女導遊,台北和南京哪裡最像,她回答:街道。
台北整個城市的綠化相當好,滿眼看過去都是綠色。不是那種鮮嫩到可以掐出水的綠,而是內斂沉穩的綠,鬱鬱蔥蔥,彰示出一個城市的底蘊。台北市區街道多以大陸城市命名,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書市一條街」重慶北路與重慶南路等,台北還有和南京同名的中山北路與中山南路,許多遊客正好奇為何沒有中山東路時,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東接松山站,西與中山南、北路首接,這就是台北著名的南京路。同樣寬闊的馬路,同樣深色的建築顏色,只是比南京少了幾分厚重,多了些書卷氣。與南京不一樣的還有因地制宜將南京馬路上的法國梧桐換成適合熱帶生長的棕櫚樹。
鴨血粉絲湯 南京板鴨在台北相當吃香,據說開創者由南京遷台,把南京的口味帶到了台北,做工、配料基本保持原來的特色,店主說雖然板鴨的價格很貴,但依然供不應求。這個現象讓我這個南京人立刻毫無保留地愛上了台北,這個依然說著曾經的南京國語的地方,並有著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台北吃小吃,老闆們會隆重推薦鴨血粉絲湯和臭豆腐這種「台北特色小吃」給你,讓我們一下子回到家門口的夫子廟。
台北101大樓
在台北的市中心,我們看到了被台灣人視為驕傲的台北新地標——101大樓。城市地標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代表了時代精粹的人文思想與審美趣味,以建築的形式將之凝固與表達。與此對應的是,南京也崛起了一座新的地標建築——紫峰大廈。遠隔千里的兩座城市,風格類似的兩座摩天地標,可以代表龍世紀中國建築的龍吟之聲——回歸與崛起。
台北故宮博物院
許多南京人去台灣首先想去的就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們自然也去了。歷經滄桑,幾度輾轉的絕世珍寶依然在台北故宮中閃爍光輝。台北故宮已然成了台灣民眾學習傳統文化的教習場,是現在的台灣文化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影響了很多台灣年輕人的成長。
行走在台北街頭,居然偶然能聽到「南京話」,親切之餘讓人感到奇怪。原來翻開歷史的前頁,台北與南京有著無數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情結,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人由南京遷台,造就了台北城建以南京為模式,台北居民延續了南京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因此,走在台北,親切感總要超過新奇感。現今台北年輕人中出現「尋夢流」,來到南京,來到大陸,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他們的夢想。而「南京大蘿蔔」的精神是包容,包容可以衍生出和諧,生活在南京,對台北人來說也可以感受到親切吧。西門町
台北對於一個南京人來說,總是有著一種特殊的莫名的情愫。
士林的夜市和小吃,讓我這個南京人彷彿置身在夫子廟,連臭豆腐都是那麼熟悉的味道。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與南京中山陵總統府之間的淵源,從來不曾讓人懷疑台北與南京的親密。就連以南京命名的道路和地鐵車站,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今天的台北人,南京作為曾經的舊都仍然保持著對台灣的影響力。
台北總讓南京人有一種熟悉的綠色。雖沒有像南京那樣民國時代留下的幾十年的成行的法國梧桐,卻隨處可見鬱鬱蔥蔥。非綠的耀眼,卻內斂儒雅,配上深沈的舊建築,如同另一個繁體字的南京。這就是今天的台北,灰白色的建築顏色,雖比南京少幾分悲涼與厚重,卻多了幾點淡雅和活力。
南京對台北的影響是必然的。且不說當年蔣公從南京帶去的數億美金和上百萬兩黃金的財富。台北故宮博物院里的藝術珍品大多從當年南京的中央博物院遷移。多少後居台北的大師,藝術家,曾經在南京工作生活過。南京對於台北在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影響深遠至今。
我愛南京,也愛台北。台北的美食多的讓遊客忘返,南京的小吃歷史悠久,自六朝流傳至今。台北的7-11隨處可見,是個24小時的不夜城,南京的零售業巨頭蘇 果蘇寧不僅立足本地,還遍布全國。台北很儒雅,台北人愛區誠品書店看書,南京很書香,南京人讀書看報的習慣大陸無二。台北是中華區最民主的城市,南京是大陸地區的民主先行者。
站在台北的街頭,我卻像最熟悉的陌生人。大概幾十年前,來自大陸的一群人,把關於南京的一個夢帶到了這片土地。這麼許久,乃至近日,外遷或出身這裡的台北人都自覺或被迫地仍然生活在這個有關南京的陰影下。又或者,現今的,來自台灣的另一群人,把這個夢融進台 北,帶回南京,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尋求更大夢想。
那麼,有一天,南京和台北,會有如我一般年紀的,兩地的年輕人共同坐下來,一起織一個關於南京和台北的鴛鴦蝴蝶夢。
推薦閱讀: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珍寶-台北故宮官汝窯
※不要忘了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還有個國寶展|台北故宮「書畫菁華特展」七大講座
※民間最為重視的大年夜 五十年代的台北人家
※台北故宮史前玉器珍賞24:龍山齊家寨玉璧
※懶散人的台北·淡水·基隆·礁溪紀行 | 偷得浮生5日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