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匾背後的故事
紫禁城,肅穆的太和殿,金鑲玉嵌的天子御座,襯托出皇權的無限威嚴。
在漫漫的中國封建社會裡,為了這赫赫皇權,演義出了太多太多父子反目、骨肉相殘的歷史活劇。其中有鄭伯克段欲擒故縱的機謀;有唐太宗玄武門布下的刀劍;有曹子建《七步詩》的凄楚哀怨;也有大宋內廷「燭光斧影」的傳聞疑案……。
登上寶殿御座,「君臨天下」不再是一種感覺,而是封建社會特定的民族、階級、集團乃至個人利益的最高體現。
到了清代,從太祖努爾哈赤到康熙帝玄燁,一百餘年時間裡,攻城掠地,平藩戡亂,設署建制,勵農經商,無論軍機政務多麼繁忙,卻始終不能擺脫激烈的皇權鬥爭的困擾,以致堪稱一代明君的康熙帝,也被皇子之間的相互攻訐、結黨謀奸弄得心力交瘁。
從皇位傳承的模式上看,在康熙帝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是通過八王共治的推選制度繼承汗位的。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基本上也是採用推選制繼位的。康熙皇帝幼齡繼位,則是孝庄皇太后決策並取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同意。在他們繼位的前前後後,都存在著激烈而複雜的權力鬥爭,雖然最終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但由皇權傳承而引起的強烈政治震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清朝統治的穩固和行政效率。
康熙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帝王,他很早即發現了缺乏規則的皇位傳承,不利於皇帝的集權和封建政權的鞏固。此時,又恰逢平定三藩之亂的艱難時刻,康熙帝幾欲親征的決心和計劃,為其推出嫡長子繼承製提供了契機。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宣布以年僅兩歲的「嫡子允礽為皇太子」。允礽在嫡子中雖排行第二,但因他的同胞哥哥夭折,遂位序第一。是年十二月十三日舉行了清朝第一次立儲大典,翌日,頒詔天下:「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但令康熙帝沒有想到的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皇太子,日益顯現出偏狹、暴戾、焦躁的性格特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客觀上他成為其他成年皇子覬覦皇位的首要攻擊目標,而其門人和自己也越來越不能安於長期處於儲君的地位了。因此圍繞皇太子形成了太子黨和與其之對立的由部分皇子組成的反太子黨。
太子黨肆惡虐眾,貪贖納賄,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反太子黨尋機攻訐,最終導致了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的失敗結果,從此他再未明立皇儲。但康熙帝已經不能遏制皇子們謀取皇位的野心了。乃至後來的雍正帝胤禛,在他繼承皇位的同時,也背負了陰謀篡位的惡名,留下了千古之謎。使得雍正的地位長期不得穩固。
雍正帝即位後,從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中吸取了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在《雍正起居注》中記載了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的諭旨。是日在乾清宮西暖閣面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我聖祖皇帝……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聖祖之精神力量,默運於事先,貫注於事後,神聖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則豈能及此也。……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託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藏數十年亦未可定,爾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諸臣表示無異議後)留總理王大臣將密封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
向王大臣、九卿表明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將立皇太子的秘密諭旨由王大臣見證藏在匣內,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時一同拆啟,當眾宣布傳閱,即刻確定獲得提名的皇子的帝位。正所謂公同所啟,立定大統。
關於秘密立儲,有學者認為康熙帝已有計劃,但計劃未及實施。姑且不對此說進行辨析,僅就清代的秘密立儲制度而言,無疑是雍正帝確立的。這種立儲形式其實也並非清朝皇帝首創。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波斯傳》載:「其王初嗣位,便密選子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發封而視之,奉所書名者為主焉。」康熙與雍正作為飽讀經史的帝王,對古今帝王術絕對是留心的,他們都可能留意過這條記載,只不過實際情況是雍正帝成為了這種秘密立儲制度的實踐者。
秘密立儲因為不過早地宣布皇位繼承人,也不因循嫡長子繼承製,所以有心帝位的皇子,從理論上說都有機會。他們心存希望,在不知父皇好惡的情況下,便會努力用帝王的標準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將自己的名字簡於帝心。同時,還因為沒有明確的競爭目標,所以也不可能發生形成龐大政治集團的結黨行為。此法雖不能徹底消彌統治者內部爭奪帝位的鬥爭,卻避免了公開確立皇儲所造成的皇子之間的血腥爭鬥,以及儲權對皇權的威脅,減弱了帝位之爭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權得以平穩過渡,也使以後的皇權鬥爭,變得溫和、充滿計謀。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就要算道光之子奕詝和奕訢兩兄弟爭儲了。
道光帝共有9個兒子,其中有條件和能力競爭帝位的只有奕詝和奕訢兩兄弟。兩人關係密切,如同一母同胞。無奈皇帝既稱寡人,皇位只有一個,究竟誰能成為皇位繼承人。朝廷內外猜測頗多。
▼立儲密匣
▼《道光帝立儲密旨》及立儲密匣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道光帝的秘密立儲匣。匣中有:
立儲諭旨一份,滿漢合書:「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又漢文書「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內層的包封紙上寫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並有道光帝的簽名。外層包封紙上寫有滿文「萬年」,也有簽名。說明道光帝早在死前四年就已確定繼承人。
硃諭一份。上書「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放在一個帶有「慎德堂」圖記的板夾中。根據《上諭檔》和《清宣宗實錄》可以證明,此份硃諭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臨死前在圓明園慎德堂親筆寫的。但是它不是匣中的原藏諭旨,而是公啟匣後一併放入保存的。
面對歷史的滄桑,也許有讀者還會發問:秘密立儲制度,雖然有利於皇權的平穩過渡,但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皇子之間的正面競爭,也不利於皇帝發現皇子所存在的人格缺陷。如果當初康熙帝即採取了秘密立儲,那麼後來做皇上的就很可能不是有才幹的雍正皇帝了,也就沒有了康乾盛世。如此,清朝的歷史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
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它把從歷史個案的偶然性中探索歷史發展必然性的任務,責無旁貸地留給了後人。
推薦閱讀:
※「南京原形藝術中心」建立背後的故事 來源:中國藝術批評
※《詩經》背後的故事
※姜吉安講述繪畫作品背後的故事
※趣解《千字文》:絕妙華章背後的故事 / 望於江湖 / 第84頁
※照片背後的故事 法新社2014年度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