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別詩中,詩人為什麼習慣用柳樹在送別詩中?
在我國古代,親朋好友一旦要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這種折柳枝相贈的習俗,寓含著「惜別懷遠」之意。這種表達在古詩詞里很常見,最早《詩經》里的《小雅;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裡楊柳就是指柳樹,還有所謂的「垂楊」即「垂柳」。
中國傳統文化的諧音文化很常見,柳」與「留」諧音,「楊柳」就是「留樹」,用以表示挽留之意,即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意思。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劉禹錫《楊柳枝詞》:「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王之渙七絕「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
楊柳可以進行無性繁殖,扦插即可存活,所以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說,是中國古人最早認識並大量種植、利用的樹種之一。除了諧音之外,「折柳贈別」也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願,喻意親人離別家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像楊柳那樣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立業,葉茂枝盛,隨處可活。
唐詩里「詠柳」、「折柳」的詩句最多,這種風氣最盛,所以唐代長安東邊灞水上的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當時長安京城人送客至此,大興折柳示留之風。所以當時的灞水兩岸遍植楊柳,後人乾脆稱灞橋為銷魂橋。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也是說的這裡。
推薦閱讀:
※新手必看:7個常見的攝影壞習慣
※你習慣把手機放哪裡呢 手機已泄漏了男人你在想什麼
※心理習慣會消磨你的意志
※「健康」睡覺前最好有這個好習慣,不然很容易患慢性咽炎!
※培養習慣 奠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