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兩岸故宮交流

我所經歷的兩岸故宮交流鄭欣淼 《 中華讀書報 》( 2012年11月28日 05 版)

2009年3月2日,鄭欣淼與周功鑫共同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贈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高仿宋趙昌《寫生蛺蝶圖》。

2009年雍正大展,北京故宮借給了37件文物,2011年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及「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與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宮又借給4件和14件。有人說,台北故宮的文物來不了大陸,北京故宮不斷借給,吃虧嗎?我們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產,不存在吃虧問題,也堅信台北故宮的文物遲早會到紫禁城展出。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在兩岸文化文物交流中佔有特殊地位,亦為海內外所矚目。我在故宮工作近10年中,既拜機遇眷顧之賜,也慶幸抓住了機遇,而眾人的智慧與努力又化解了許多困難。回顧往事,時代大波,人生細浪,因緣際會,感慨良多,信筆所之,不計冗散。

2002年前半年,我還在國家文物局任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擬赴台進行文化文物交流,但上報後有關機構遲遲未予批准。到了9月,我改任文化部副部長兼故宮博物院院長,快到年底,批准可以成行。本來是一般的文化文物交流,卻因我身份的變化,成了兩岸故宮院長的第一次接觸。

這一年12月30日,我到了台灣,次日即歲末的最後一天的上午,去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杜正勝院長進行會談,各自介紹了有關情況,我表達了希望兩院加強合作交流的願望。杜正勝表示,其實兩岸故宮博物院在專家學術研究上的交流已相當頻繁,彼此向來有良好互動。兩岸的學術研究應可以將彼此的經驗分享。我們互贈的禮品,都是圖錄一類的書籍。接著參觀,在常設展覽中看到了嚮往已久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對方又特意安排到地下書畫庫房,看到了一些珍藏的書畫及清宮檔案等。

第二天是2003年1月1日,這天的《中國時報》對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活動進行了相當顯著的報道。報道說:「由於故宮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北京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相見,象徵著兩岸文化交流史上歷史性的一刻。」

這次訪台期間,我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秦孝儀先生結下了情誼。秦孝儀先生從1983年1月出任台北故宮院長至2000年4月離職,任職長達18年,為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的第二任院長。2001年9月至10月,應北京故宮博物院邀請,他曾來大陸訪問。

2003年1月1日中午,秦院長在台北凱麗飯店設宴招待我們一行。這時他已82歲,剛遇喪偶之痛,所幸心情漸已平復,作陪的還有原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臨生女士。我送先生兩冊北京故宮的文物圖錄,他則送我幾種禮品,一套《故宮跨世紀大事錄要》,以他書法作品製作的2003年掛曆,還有他書寫的六體「千字文」,又帶來訪問大陸期間所寫詩歌讓我欣賞。我向秦院長介紹北京故宮的情況,他聽得很認真。我離開台灣的前一天,應邀去林百里廣達電腦有限公司參觀,林是台灣知名企業家,又喜好文物收藏,尤其是古今繪畫名跡收藏不少。在廣達電腦公司珍藏室,又碰到秦孝儀先生,原來他退休後,擔任廣達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作些社會文化公益事業,我們在此又談了幾個小時。

我與秦院長的交往與感情,主要是心靈上的相通,趣味上的相投。應我之請,他用快件寄來自己的影印詩稿,我則寄去紫禁城出版社編的2003年周曆——《歷史印跡》並兩首詞作。秦孝儀先生收到我的信及詞後,先後兩次複信,並寄來他的詩和詞。

秦孝儀院長雅好收藏,尤用心於文房清玩,諸如牙、骨、竹、木雕等各類文房用具,頗多精品,馳譽台灣收藏界。2000年,他在卸任故宮院長之際,將這些畢生的收藏以及明清善本舊籍等,悉數捐獻給台北故宮博物院。2004年,他在台北舉辦了個人詩文書法文房展覽,爾後打算到大陸展出,並先後聯繫過幾個地方,也有人找到我,詢問在北京故宮舉辦展覽的可能性,我即一口答應,但先生最後還是選擇了在自己家鄉——湖南省博物館舉辦。2005年10月20日,我在湖南省博物館出席了「筆力詩心——秦孝儀詩文書法文房展」,在開幕式上應邀發言,與秦院長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並寫了一首小詩贈他:「遊子忽焉老,故園秋亦深。湘兮嶽麓氣,楚些汨羅魂。文筆驚殊域,收藏富寶珍。忘年情誼重,相見語諄諄。」

2005年暮春,秦院長託人轉送他的兩部作品——《玉丁寧館詩存》、《玉丁寧館賸墨》,我讀後寫了一首詩:「萬樣心波兩帙凝,洋洋盈耳玉丁寧。文房清玩個中趣,書道雅懷底事名。若有縈思夢九縣,頗多逸興賦三京。此生何者堪銘記?文物彬彬故國情。」這首詩我沒有寄去,而是準備去台灣時親自送給他,但天不憗遺,先生遽然仙去,留給我的是痛惜和遺憾。

後來,廣達文教基金會向同秦孝儀院長「相交篤厚」的人士徵稿,擬在2008年1月,亦即先生辭世一周年之際結集印行,以為對先生的懷念。我有幸也在約請之列,便寫了《短簡小詩憶舊遊》一文作為紀念。這些雖只是兩人之間的小事,但可見其中同是故宮人的根脈,放在兩岸文化交流的視野來看,無疑也是有意義的。

2003年6月26日,我在故宮漱芳齋接受了台灣在京駐點記者的採訪。記者問到北京故宮的維修、展覽以及兩岸故宮交流的狀況,特別是台北故宮文物來大陸的司法免扣押問題等,我都作了回答,副院長朱誠如也參加了採訪活動。對於紀念80周年院慶兩岸故宮合辦展覽的提問,我提出可考慮合辦「三希」展,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在台北故宮,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在北京故宮,這三件法書名跡,可在台灣展,在大陸展,也可以在香港展,在澳門展,如果辦成了,將是相當轟動的,也是對兩岸同胞的一個鼓舞。

2004年5月,石守謙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8月10日,我收到一封他的傳真信函,表達了繼續推進兩院研究、交流活動的願望,並推薦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陳韻如來京拜訪、考察。我於次日復函,再度向他道賀,並表示對所介紹的陳韻如前來考察研究一事,本院將熱情接待。復函中我又重申借明年故宮建院80周年之機,加強交流甚至促進合作展覽之願望。

竊以為,這兩封信在兩岸故宮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兩位院長的似乎尋常的問候及述說中,反映了兩個故宮交流的必然性和當事人的願望。這是歷史的潮流。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往似乎將出現重大的轉折。2005年1月18日,台灣中華文經協會會長張平沼及台北故宮博物院發言人林天人博士一行來北京故宮,雙方就兩岸故宮互辦展覽及合作交流事宜進行了商談。林天人博士是以私人身份來訪的,他向我轉達了台北故宮石院長的問候,並代表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示,兩岸故宮互展或合作辦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台灣方面來講難度很大,短期之內實現可能性很小。兩岸故宮的合作交流可以分階段進行,展覽是長期目標,目前可以先從學術出版物交流及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如青銅銘文研究等領域開始。兩岸在文物展覽方面的交流也宜先討論在第三地合作辦展的可能。

我對台北故宮的建議表示歡迎,並認為,近年來兩岸故宮已經開展了一些交流與合作,北京故宮博物院先後三次在台灣辦展或參展,兩岸故宮也相互接待過對方的研究人員。兩岸故宮交流合作的潛力還很大,應該以多種形式進行。除青銅銘文外,還可以進行書畫及故宮自建院至部分文物轉移台灣期間歷史的研究。

北京故宮博物院李季常務副院長與林天人博士又進行了具體的商談,決定兩岸故宮簽署一份合作備忘錄,由北京故宮代為起草。北京故宮很快地擬出了初稿,其中提到雙方將在對等原則下有計劃地進行各類、各階層人員交流,學術研究人員的互訪優先;雙方爭取儘快在台北或北京或先後在台北、北京兩地合作舉辦一次以故宮博物院早期歷史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並將致力於構想一個適當的主題於近年在第三地合作舉辦一個小型展覽等。

後來據說因為島內形勢的變化,這份「生不逢時」的備忘錄就杳無下文。但回想這一段,我還是很感念石守謙院長,他思想比較開放,學問又好,他曾把自己撰寫的《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一文寄我,這是專為紀念故宮博物院成立80周年而作,很有功力,我讀後頗受啟發。

200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這一年北京故宮的大事、喜事特別多,也有一些與兩岸故宮交流有關的事。我們始終認為,兩岸故宮的交流合作不只是兩個博物院的事,需要兩岸同胞的參與、推動;而兩岸故宮交流合作的目的,就是有利於增進兩岸的了解,促進文化的認同。因此,我們重視一切與台灣文化交流有關的活動。

這一年的4月28日下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攜夫人一行來故宮參觀。連戰此行,是應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而來,他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會面,更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正式對話。連戰一行於28日上午到達北京,下午即來故宮博物院參觀,由我親自陪同講解。連戰一行走過午門,首先來到太和殿前的廣場,並在這一宏偉古建筑前合影留念。他們重點參觀了中軸線的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了解有關的歷史和故宮的保護情況。故宮博物院宏偉的建築和珍貴的歷史遺存,深深吸引了連戰一行。連戰在乾清宮前題寫了一幅對聯,上聯為「昔日禁城百年滄桑難回首」,下聯為「今日故宮幾番風華齊向前」,橫批為「繼往開來」。我代表故宮向連戰贈送了仿製的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和《故宮珍寶》、《故宮鐘錶》兩本書籍。在故宮漱芳齋小憩之時,連戰突然問我:「您說話好像有陝西口音?」我說自己就是陝西人,我問他,您在台灣可以吃到陝西的小吃嗎?他說,羊肉泡饃、涼皮都能吃到,但是厚厚的鍋盔吃不到,他一邊說著一邊伸出右手,把拇指和食指張開到五六公分的樣子比劃著。我從中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

還是這一年的9月25日,台灣著名學者、作家李敖在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陪同下到故宮,參觀了武英殿的《盛世文治——清宮典籍文化展》以及太和殿、景仁宮和鐘錶館。在漱芳齋看了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我向李敖先生介紹了故宮大修、文物清理和學術研究等工作。我曾在鳳凰衛視上看到他講過,北京故宮有「宮」無「寶」,台北故宮有「寶」無「宮」,我便介紹了北京故宮的藏品狀況,他聽後才知北京故宮收藏的豐富與珍貴,對自己所說連聲表示「懺悔」,並說要把他收藏的一幅字捐獻給故宮。2006年3月,劉長樂先生轉送來李敖先生給故宮的捐獻,並有他的錄像錄音,他說了如下的話:

我請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王紀言先生到故宮搏物院去見我所佩服的鄭欣淼院長,履行我去北京時的一個宿諾。我在故宮博物院當場答應,將我收藏的「孤魂野鬼」——乾隆皇帝的書法捐出來。這是一件國寶,是乾隆皇帝在我國五代時期書法家王著的《千字文》後邊寫的跋語。它與原件早已分家,流落到台灣,陰差陽錯到了我的手裡。這個字本來就是在故宮寫的,今天我把它捐出來,使它回到故宮,成就了一段佳話。所以不但我回來了,我還把「孤魂野鬼」帶回來了。

最後的感想,就是再也不要去逛故宮博物院了。因為看了以後你會「天良發現」,把你手裡所有的「贓物」捐出來,今天就是個例子。我回到台灣拖了五個月,最後才履行這個諾言,又不甘心,又很高興。謝謝故宮博物院的鄭欣淼院長。

2009年10月,我赴台灣出席雍正展開幕式,並專門看望了李敖先生,感謝他的捐贈,代表北京故宮贈他《韓熙載夜宴圖》的複製品,他則贈我台灣70年代影印的《山谷老人書贈其甥雅州張大同卷》(為張大千藏品)一函二冊。

這一年,那志良先生保存與搜集的文物南遷史料也由後人贈予北京故宮。那志良先生1925年1月進入故宮參加文物清點,爾後一直服務於故宮,曾隨文物南遷,並隨文物遷台,堪稱故宮文物的守護者、故宮發展史的見證者以及故宮文物知識的傳播者,著有《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等書。那志良先生保存的文物南遷史料,包括文書、印章、照片、書法、勳章等共計150件,由其兒媳王淑芳女士捐獻。這批史料很珍貴。

這一年,台灣已故知名人士馬壽華先生的《竹石大中堂》、《秋江孤帆》指畫、《行書白香山詩》三件作品,由其後人捐給北京故宮收藏。此外台灣著名畫家劉國松、周澄、何懷碩、江明賢等也向北京故宮捐贈了新作精品。

不僅堅持與台灣廣泛進行文化交流,對於國外一些促進兩岸故宮交流合作的努力,我們也予以重視。這些年來,提出在海外甚至國外舉辦兩岸故宮文物聯展的機構與人士不少,例如日本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郁夫,就為此多方奔波。2006年6月12日上午,平山郁夫來故宮,向我介紹了日本方面擬籌辦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聯合展覽的相關情況。他說,兩岸故宮展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影響巨大,如能以院際交流的模式進行,將降低聯合辦展的難度。希望此展能於2007年秋第九屆世界華商大會在神戶召開之際在東京舉辦,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以及日本國民展示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對平山會長賦予兩岸聯合辦展的意義表示贊同。關於展覽運作問題,我認為,兩岸故宮展即使以院際交流形式操作,仍需得到政府高層的批准。該展不僅僅是展出故宮文物,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兩岸雙方的聯繫性,雖是文化交流活動,其影響卻是政治性的。台灣問題是目前最敏感,也是最複雜的問題之一,能否舉辦兩岸故宮展,需事先經有關各方充分交流協商。平山郁夫離開北京故宮後,又專門去台北故宮做工作,以後我們還通過信函,但聯展終未能實現,2009年12月2日,平山郁夫先生帶著這個遺憾離開了人間。

該發生的事遲早總要發生。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就是如此。2008年,隨著台灣政壇局面的變化,大三通、直航等的實現,台北故宮領導人的更換,兩岸故宮交流更為海內外所矚目,普遍期待著實質性的進展與突破。

台北故宮擬於2009年辦雍正展,2008年底籌展人員提出若能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商借若干展品,當能使該展更臻完善。台北故宮遂有了向北京故宮商借展品的計劃。投石問路的機會終於來了。台北故宮應台北市政府之邀,將參加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辦的「北京文化創意博覽會」,其與會的兩位處長、副處長根據該院領導的意見,在12月17日與北京故宮進行交流之際,試探借展的可能性,我聽到彙報後當即一口答應,並希望兩院共同研究未來合作計劃。經商議,擬邀請周功鑫院長訪問北京故宮與我去台北故宮回訪等。12月20日,北京故宮正式回復台北故宮:「借貴院雍正大展展品選件經檢視狀況良好,可以參展。」同一天,周功鑫院長在台北接受媒體訪問時宣布,將於2009年2月中旬率團訪問北京故宮。雍正大展的借展,是必然性中的偶然,隔絕一個甲子的兩岸故宮博物院由此拉開了交往的序幕。

2月14日周功鑫院長一行來北京訪問,被稱為「破冰之旅」。下午5時,在周院長下榻的北京飯店舉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談,我首先表達未經對方同意臨時取消機場媒體採訪與記者會的歉意,但完全尊重台北故宮單方召開記者會的權利,並就有關重大事項充分交換了意見,達成了部分共識。15日下午正式會談,研討切實可行的院對院實質交流項目,並針對雍正展、學術研討會與《龍藏經》出版進行務實協商,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努力,最終形成了8項共識。

這是可喜的成果,但亦非易事。首先要求的是誠意,是否真的想開展兩個故宮的交流。現在雙方都是真心實意,有一個務實的態度,並發揮了大家的智慧,克服著困難,提出一個個具體可行的措施,從而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例如牽涉到名稱載示,我們則擱置爭議,採取各自宣布的辦法,不再雙方正式聯署,但因為有了誠意,雙方仍會恪守共識。雍正展以借展方式進行,同意台北故宮尋覓雙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機構,肩負起借展簽約任務。共識的特點,多是從個案入手,形成在某個方面合作交流的意向,並建立有利於實行的機制。這樣,由「雍正展」發展為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由《龍藏經》出版發展為建立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機制,由「雍正展」學術研討會發展為建立學術研討會交流機制,此外還有落實雙方合作機制、建立兩院人員互訪機制以及出版品互贈機制等。

作為故宮人,真正的故宮是值得認真一看的。周院長2月15日上午沿中軸線參觀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及養心殿之前殿、後殿與東西暖閣,經西二長街至重華宮、漱芳齋參觀,並在漱芳齋小憩。下午參觀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聽取李季副院長簡報,觀看《紫禁城——天子的宮殿》(第二部)虛擬現實作品,隨後折返鑒賞室,鑒賞了唐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李唐《採薇圖》、晉王獻之《中秋帖》、晉王珣《伯遠帖》、宋徽宗《聽琴圖》等國寶級典藏,其後又參觀我院「文物流通與出入庫房管理系統」與「文物管理信息系統」,最後在器物庫房中觀賞了三件明代剔紅與剔黑漆器、一件黃楊木雕、《月漫清游牙雕畫冊》與兩件雍正款玻璃器等。2月16日上午,繼續參觀陶瓷館、文淵閣、鐘錶館、景仁宮、延禧宮、古陶瓷研究中心、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古書畫研究中心、珍寶館、石鼓館至倦勤齋等。我們為周功鑫院長一行開放的全是平日極少示人之所在,都表示大飽眼福,再次認識到清宮製作之華麗、精巧、典雅、細膩,要研究明清工藝,非走訪紫禁城實地考察不可。

3月1日,我與李季常務副院長帶領一行10人去台北故宮參訪,到了下榻圓山飯店即接受媒體採訪,大部分媒體作出正面報導。下午抵台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副院長以「繼往開來」為題對該院作了全面介紹,接著參觀山洞及各處庫房、保存維護處、科技室、修裱室、教育展資處、兒童學藝館、志工中心、文物供應商店及所有陳列室。3月2日下午,舉行會談,達成「兩岸故宮落實合作交流方案」。會議後召開記者會,公報了消息,我與周院長真誠地接受了記者採訪,有問必答,也為隔絕了60年後兩岸故宮的交流畫下完美句點。

兩個故宮博物院的形成,與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物南遷有關。台北故宮收藏著約1/4的南遷文物。故宮文物南遷是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華民族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的一個壯舉。這些承載著中華文化血脈、傾注著中華民族感情的故宮文物,在民族危難時刻,與中國人民共同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兩個故宮博物院秉承故宮的精神,都在繼續弘揚著中華文化。2010年6月,北京故宮倡議重走文物南遷路,台北故宮提出加上「溫故知新」四個字作為主題。於是由北京故宮的16位人員和台北故宮10位人員參加,開展了長達半個月的「溫故知新: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活動,先後考察了4省8市,探尋了37個重要的故宮文物存放地點,尋找了當年部分運輸路線,串聯起一條憶舊思今的攜手重走之路。我參加了在南京的活動,並帶隊到了貴陽、安順。

早期故宮博物院院史是兩岸故宮的根,是共同走過的路,也是共同的財富,對故宮博物院今後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兩岸故宮都感到需要認真研究早期院史,還互相交換有關檔案資料,並且作出研究的規劃。2010年北京故宮舉辦「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台北故宮提供院史檔案228件。台北故宮2011年舉辦「院史留真展」,北京故宮提供了1949年前的院史檔案資料8卷111頁以及歷史照片23張。

2011年11月,我借赴台出席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之機,專門去了當年遷台文物到達台灣的基隆港以及存放文物達15年的台中霧峰鄉北溝。在基隆市柯副市長陪同下,在市府大樓六層指點俯看,港口歷歷。自1965年故宮文物運走後,北溝遺址一度成為電影拍攝基地,現棄置荒蕪,當年存貯文物的山洞,今猶壘封,我們是撥開野草荊棘才找到洞口的。台北故宮同人1963年3月上巳曾在北溝附近小溪行曲水流觴之禮,今小溪已成枯溝。陪同我去的庄靈先生(原台北故宮副院長庄尚嚴先生的公子,1938年出生於文物西遷貴陽時),還請來台中市文化局長,商議北溝遺址的保護問題。我們又同周院長、馮明珠副院長談起北溝,都認為值得認真保護。

近三年來兩岸故宮的交流在穩步發展。2009年雍正大展,北京故宮借給了37件文物,2011年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及「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與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宮又借給4件和14件。有人說,台北故宮的文物來不了大陸,北京故宮不斷借給,吃虧嗎?我們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產,不存在吃虧問題,也堅信台北故宮的文物遲早會到紫禁城展出。兩岸故宮的學術研討會,2011年已是第三屆。2010年11月2日,兩岸故宮舉行了視頻會議,對未來的合作計划進行了深入探討。總的來看,兩院在文物影像互惠、展覽交流、兩院人員互訪、出版物互贈及合作出版、信息與教育推廣交流、學術研討會交流、文化產品交流、專業學術課題共同研究等領域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關於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我還想說說一件小事。2009年10月9日,我應邀在台灣政治大學舜文大講堂講演,題目為《故宮與故宮學》。按約定時間我早到了半個小時,便對文學院周院長說:「到早了。」周院長連聲答:「不早不早,已晚了60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從1965年以來,先後任院長者有蔣復璁、秦孝儀、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周功鑫等,其中蔣院長已於1990年謝世,無緣得見,與林院長雖互致過賀年卡,但至今未謀一面,其餘4位則有過往來。前不久,馮明珠接任院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李季常務副院長與作為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我聯名致函祝賀。9月25日我收到馮院長的回函,謂兩院已在多方面建立實質合作機制,「深盼在此穩固基礎上賡續加強合作,共同為推廣中華文化與藝術而努力。」

我感到高興,又受到鼓舞,忽然想起2011年11月訪台,周功鑫院長、馮明珠副院長為我餞行,我曾寫了這麼四句詩:「碌碌營營共鼓吹,幾多風雨自家知。感君盛意三杯酒,退食應非袖手時。」是的,在兩岸故宮的交流上,人人都能出力,我雖已退了下來,又怎能袖手呢?


推薦閱讀:

怎麼對待欺軟怕硬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思維總是很跳躍?
動物有沒有方言?
沒朋友小透明單身狗,你是不是太不會聊天兒了?
從星巴克高速擴張,看面對面交流的必要性

TAG:經歷 | 交流 | 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