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饒:給男孩成長與改變的機會

孫雲曉對話安東尼·饒

安東尼·饒( Anthony Rao),美國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在波士頓兒童醫院接受兒童心理醫生住院醫師的培訓,並在之後20多年一直在那裡的心理科工作。同時,他也在哈佛醫學院任教,培訓心理治療師和醫生使用認知行為療法。他還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市創立了「行為問題解決工作坊」,以不單靠藥物治療兒童心理疾病而聞名。


孫雲曉:您認為,許多男孩具有獨立、主動、勇於冒險、富有攻擊性等特點,但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男孩表現得過於柔弱和害羞,對於這樣的男孩可以採取什麼方法幫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呢?

饒:男孩也存在不同的類型。有的男孩活躍、積極進取、愛冒險(大多數男孩屬於這種類型),而有的男孩是害羞、警惕的觀察者。這並沒有優劣之分,這兩種類型的男孩我們的社會都需要。

但是如果某種特點過度了(過於有攻擊性或過於害羞),我們便需要對這樣的男孩進行糾正。例如對害羞的男孩,我會採用「行為技術」。我會設法了解這個男孩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然後列出一個個步驟(把這件事分解成若干件不那麼嚇人的小事),在他每次進行嘗試時給予他獎勵。這需要花費數天或數周的時間,但這個辦法很有效。

孫雲曉:本著尊重孩子性別差異、「因性施教」』的教育觀點,中國上海第八中學在2012年開設了一個男子高中實驗班,班裡的學生全部為男生,教學內容也是針對男孩的成長特點而專門設計的。從兩年後的結果來看,這些男生的確取得了比其他班級男生更優異的成績,也比其他男孩具備了更強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您對「男生班」的存在有怎樣的觀點?根據孩子的性別特點來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必要?還有哪些措施可以施行?

饒: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沒有某種班級或方法能夠以相同的方式讓所有男孩都獲益。我們不能只是讓所有男孩都進入男生班,因為有些男孩在男女共學的班級中發展得更好。我們也不希望女孩子落後,因為她們同樣很聰明。如果我們只關注如何教育男孩,便有可能會忽視女孩們的需要。

我認為應該有各種不同的班級和教學方式,因為孩子們(男孩和女孩)在學習方面存在著差異。我們不能用有限的方法來教授每一個人,人真的太複雜了。

不過總的說來,為了幫助男孩獲得更好的教育而採取的「男生班」方式令我印象深刻,男孩們似乎也喜歡這種方式。不過需要強調一點,這並不是適合所有男孩的教育方式。

孫雲曉:與以前影視里的「硬漢」形象不同,現在秀美柔情的男子形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屏幕里,這種性別混淆的流行文化,讓越來越多的男孩開始喜歡中性或偏女性的裝扮。根據雙性化理論,一個人的性別傾向可以分為4種,即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中性化,而雙性化集中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是最為理想的性別模式。但是,女性化和中性化的流行是否會對男孩的性別認知造成影響?我們是否應該幫助男孩塑造更堅強獨立、更富冒險精神的文化?

饒:這是一個非常有趣而複雜的問題。在25年對家庭進行諮詢和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一些行事強硬的爸爸想把他們的兒子培養成硬漢,能和他們擁有相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的兒子卻更靦腆、文靜,會追求自己的興趣,比如烹飪、教書、藝術和時裝,而這些通常是女性的興趣愛好。所以我認為我們對男孩的影響很小,他們有自己的願望、需要和內驅力。重要的是不要強迫男孩成為我們想讓他們成為的樣子,否則是非常有害的。我們必須配合、支持他們內在的傾向性。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熱愛的事情。

孫雲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不同性別的孩子在習慣培養方面是否有差異呢?對於男孩更需要培養哪些方面的習慣?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饒:對男孩來說(通常他們更活躍、更好鬥,小的時候對學習不太感興趣),我認為早期培養某些習慣是很重要的。要讓他們養成先做功課再玩電子產品的習慣。他們需要練習不拖延,還要練習有條理(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寫下來,一條一條地打鉤)。要注意,不該溺愛男孩。美國的許多家庭很寵愛他們的兒子,當男孩長大成人,需要自己面對很多事情時,這種教養方式的問題就會浮現出來。

孫雲曉:雖然中國現在有限度地放開了二胎政策,但在城市裡獨生子女家庭依然是大多數,那麼.擁有兄弟姐妹的男孩和作為獨生子女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同?哪種情況更有利於男孩的成長?

饒: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大影響。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方面是孩子會比較自如地與成年人相處,比較有利於發展成熟。另外,孩子能夠獲得很多關注,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消極的方面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與其他人談判,沒有學會等待事情輪到自己,也沒有學會在社交情境中放棄某些東西。這些可能是獨生子女會出現的問題。

孫雲曉:中國有超過6 000萬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的父母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而離開家鄉到城市打工,把孩子留給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顧。這些長期缺乏父母照顧的孩子是否更容易出現問題?

饒:以我的經驗來看,最重要的不是「誰來養育孩子」,而是「如何養育」。任何疼愛孩子、善於鼓勵孩子的成年人都可以很好地完成養育孩子的任務。但是如果孩子得不到照顧與監督,得不到一對一的交流和關愛,就會導致嚴重的問題。

(本文摘自孫雲曉著作《用心教養-孫雲曉與中外心理學名家的對話》)


推薦閱讀:

研究稱星系間吞噬與合併是星系成長的兩種方式
星星(一)
《談戀愛》
伴孩子一起成長
個人成長中的九個如何?

TAG:成長 | 改變 | 男孩 | 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