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獨立:英國女王緣何冷眼旁觀?|蘇格蘭|英國女王|君主立憲
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歷史恩怨漫長而複雜,既有切割不開的血緣脈絡,又有難以抹煞的血腥仇怨
原本以為只是走一走過場的9月19日蘇格蘭獨立公投,在投票前最後一個月懸念陡生,民調顯示,支持獨立的受訪者人數首次實現逆轉,超過了支持繼續統一的受訪者人數。儘管由於1998年《蘇格蘭法案》中所設置的複雜、苛刻限制性條款,和2012年10月卡梅倫-薩蒙德公投協議達成時,前者偷偷塞入的一些「毒丸條款」,「蘇獨」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像看上去那樣大,但僅此也足以讓卡梅倫首相等英國執政、在野三大政黨在9月9日集體赴蘇格蘭「一日游」,軟硬兼施地力避出現最壞結果了。
此時此刻,整個不列顛島彷彿都被捲入了一場「統獨」大角力,不論黨派、立場,每個人彷彿都不能、也不敢置身事外,唯一的例外,似乎只有本應最有關係的那一位——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9月9日晚間,白金漢宮發表聲明,稱女王表示,自己將不就蘇格蘭獨立公投做任何錶態,因為「公投的取捨是蘇格蘭人民自己的事」,這打破了此前坊間某種傳聞所言,即首相卡梅倫可能要求女王出面施加影響,從而扭轉可能出現的英國分裂局面——即便首相真會這麼請求,女王也將不予理會。
英國、乃至英國以外許多仍以女王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成員國民,至今仍會在禮儀場合高唱「天佑英王」,女王如何能對與白金漢宮近在咫尺的蘇格蘭獨立傾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然而,倘真正熟悉英國政治體制和傳統,就會明白一個道理:這是英國君主唯一可以做的選擇。
9月9日的白金漢宮聲明稱,女王「決不會打破自大憲章以來,英國奉行不悖的君主立憲慣例」。在歷史上,英國政體的改革也曾出現流血、暴力和動蕩,最終逐步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妥協主義、改良主義路線,即君主放棄對行政和立法權力的干預,換取後者對王室存在及王權的尊重。這種妥協主義和改良主義在英國既似無處不在,又似了無痕迹,成為確保英國政治生活和社會平穩、安定的基石。很顯然,作為這種平穩、安定最大受益者之一,王室和女王不希望因小失大,因蘇格蘭一時之利害而亂了自己的根本大計。
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歷史恩怨漫長而複雜,既有切割不開的血緣脈絡,又有難以抹煞的血腥仇怨,女王倘貿然介入「蘇獨」話題,是喚起蘇格蘭人對血緣的溫暖回憶,還是激發對舊日怨仇的衝動感情,是難以預料的,「不做不錯」反倒是最穩妥的選擇。
如前所述,「蘇獨」的可能性遠不像許多人想像、或一些媒體爆炒的那樣大,且即便真的通過公投實現「蘇獨」,理論上伊麗莎白二世仍是蘇格蘭的君主,只是由一個獨立國家的君王變作兩個獨立國家的君王,這在歐洲歷史上既不乏先例,事實上作為英聯邦共主,她也一直「身兼多職」,此時以君主名義施壓,或許反倒刺激蘇格蘭「獨派」索性「再向前走一步」,進而對政體、國體發起挑戰,屆時就更難收拾。
不僅如此,英國王室在歷史上曾多次得到或失去某個尊貴的頭銜,如「法國國王」的稱號於1802年徹底放棄,而「印度皇帝」的頭銜則在1947年印度獨立、印巴分治後喪失,如今仍然保留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牙買加等國國王尊號,乃至延續十多個世紀的「諾曼底公爵」頭銜,究竟能否保留、能保留多久,也要看這些尊號所在地政府、人民的意志。中世紀早已遠去,即便曾經以「鐵和血」換來的領地、尊號,如今也必須順應新的時代,和新時代的遊戲規則,用一種有尊嚴而得體的態度去面對。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推薦閱讀:
※君主專制政體
※高齡君主的跌宕人生
※東周列國國君主世系表(一)周、晉、楚、齊、秦篇
※君主法規論----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