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龍泉寺:僧人不乏高知人才 不得用電子產品|龍泉寺
航拍探秘北京龍泉寺原標題:深度報道:近景龍泉寺中國頂尖學府走出的高知人才,緣何在這裡皈依佛門?隱遁山林千年的古寺因何高調入世?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掃心塵 龍泉寺供圖
龍泉寺的山門
歷經千年風雨的銀杏樹
龍泉寺正興建學修場所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 新文化記者 李季 攝新文化記者 李季從頤和園到鳳凰嶺的346路公交專線,是龍泉寺與北京城之間唯一的一條公交紐帶。喧囂的北京城,到了漢白玉石修砌的高高的樓牌下,即刻安靜下來。樓牌上,面向城內的一面鐫刻的是「鳳凰嶺」,「龍泉寺」藏在它的背面。這與現實中的地理關係頗為相似,龍泉寺在鳳凰嶺奇山、怪石、林海、清泉的懷抱中,依山而建,隱世而居。新聞提示:龍泉寺,一座破敗半世紀、坐落於北京西郊鳳凰嶺中的千年古寺,幾乎一夜之間聲名大噪。微博漫畫、3D動畫、人工智慧「賢二機器僧」,秒殺了塵世對於「佛門遁世哲學」的固有認知;所謂「北京最強科研能力神秘組織」、「清華北大分校」的「江湖名聲」,激活了人們對於這所廟堂的好奇心。北大、清華、中科院……中國頂尖學府走出的高知人才,緣何在這裡皈依佛門?隱遁山林千年的古寺因何高調入世?數字科技、信息技術出入山門,如何守得清規戒律?龍泉寺是在傳承亦或顛覆?5月10日至13日,新文化記者專程前往龍泉寺,試圖近距離觀察這座古剎,尋找問題的答案。龍泉寺的傳說重建時古木開花、山泉續流龍泉寺始建於遼代應歷年間,由第一代住持繼升老和尚化緣三年修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說繼升和尚圓寂那天,天空祥雲萬里、地面百鳥啼鳴,僧眾誦經49天,安葬繼升和尚屍身舍利的繼升塔發出淡雅的檀香味,持續3年之久。該塔至今尚在龍泉寺東百米,來龍泉寺的信眾都會到繼升塔頂禮膜拜,繞塔3周,以求福報。解放前,廟會興盛。抗戰烽火中,龍泉寺漸趨沉寂。到解放初,僅有廟舍幾十間。半世紀風雨,龍泉寺破敗不堪。2004年,學誠法師率領弟子一行8人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重建龍泉寺。2005年4月,龍泉寺正式開放成為宗教活動場所,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海淀區第一所正式開放的可以舉辦佛教活動的寺院。龍泉寺的山門低矮,外牆斑駁不堪,來往信眾出入山門殿,須高抬腳、淺低頭,見過怒目圓睜的哼哈二將。山門前的兩棵柏樹,已有600多年歷史。傳說清光緒六年,該寺住持僧崇禕為僧眾衣食,被迫將兩株巨柏賣給當地一木器廠。第二天,木器廠老闆派人伐樹,發現兩株巨柏一夜之間便扭曲了絲紋,已無法鋸成木材。木器廠老闆認為自己觸犯了神靈,遂籌資重修山門殿。從此,兩株柏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柏」。由山門殿進入寺內,首先經過的金龍橋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獨孔石橋。寺廟原址坐西朝東,至清乾隆後期,昌平州府在原寺東側,以金龍橋為中軸線,將寺院改建為坐北朝南。而原址已不復存在,只有千年前的建築基址殘留至今。兩棵銀杏樹,一雌一雄,已有千年之齡。雌樹長在金龍橋北,雄樹長在大雄寶殿舊址的台階左側,兩棵銀杏樹間隔不到20米,枝葉繁茂,生機盎然,互相俯首,被稱「夫妻樹」。正對金龍橋,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依四合院環建。造訪遊客和信眾在此自由敬香、祈福。四合院東側,是重建後龍泉寺僧團、義工的修行、工作和生活區,樓舍風格古樸,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雖不巍峨,卻不失恢弘之度。關於龍泉寺的重建,也有些玄靈的說法。賢才法師,龍泉寺圖書館館長,2007年在龍泉寺出家。他說,2004年師父學誠法師初到龍泉寺,百廢待興。他帶著幾位弟子,一石一瓦,鋪路搭橋,讓破敗的龍泉寺逐漸展露新顏。龍泉寺周圍的生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綠樹成蔭,百鳥爭鳴,兩棵古銀杏樹也開枝散葉。銀杏樹原本是雄樹開花,雌樹結果,在那一年,兩棵古木同時開花結果,頗為罕見。龍泉寺原址本有一處水源,是千年以前建寺時鳳凰嶺中的清泉引入寺中。然而數百年由盛到衰,龍泉寺里的水源斷絕。重建中泉眼「蘇醒」,山泉涓涓潺潺流入寺中。龍泉寺的開放僧團與居士團隊分工協作開門辦寺的龍泉寺香火漸盛。每逢重要的節日或佛教聖日,龍泉寺都要在西院的大殿遺址舉辦法會,接待山下信眾,帶領大家誦經、拜懺、坐禪體驗、學唱佛教歌曲等,此外,還有一些講座、交流等活動。「露天法會有時會遇到大雨傾盆,但是信眾和寺內的僧眾從未退場。」賢才法師說。圖書館是龍泉寺內所有部門中建築空間最大的,賢才法師介紹,館內藏書10萬多冊,絕大部分是佛經,歷朝歷代佛法經卷幾乎全部收藏。圖書館向外界開放,管理系統是一套龐大的數字信息化控制平台,檢索、流通、編目、典藏等等管理在一個平台上完成。這套系統是寺院採購引進,並非如外界所說的由寺內研發。「但是,寺內信息技術中心與圖書館合作,正在研發一套向社會開放的Web檢索程序,任何人都可以從網上查閱圖書信息。」賢才法師說。賢才法師提到的信息技術中心,是輿論對於龍泉寺「最強科研團隊」定義的一個重要依據。然而,這個信息技術中心其實在寺內只有一間辦公室,兩位志願者。主管賢信法師確實具有計算機專業背景,但寺內建設所需要的技術研發並不完全產生於這間辦公室,而是山下社會科研機構的信眾和義工們協作完成。「人工智慧機器人『賢二機器僧』就是社會科研力量與寺院合作完成的,並非寺內僧團開發的。」賢才法師說。龍泉寺內常住居士和義工差不多300人,從動漫製作、語言翻譯、資料收集整理,到寺內清潔、植被護理、一日三餐,繁雜的日常工作都是由居士和義工們完成,執事僧負責管理。「龍泉寺能力有限,所有義工不可能常年住在寺內,很多技術性工作是由山下的義工幫助完成的。」賢才法師說,「這也是龍泉寺入世弘揚佛法的一種方式,僧團與居士團隊分工協作,形成一個相互配合的弘法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僧團建設寺院、承傳佛法,教育在家修行的居士;居士帶動身邊的人,參加寺里的弘法活動,為他們提供接觸和了解佛教的契機。」龍泉寺是一座開放的寺院。2007年開始,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開通博客,建設網路道場,累積訪問量1800多萬。2008年官方網站「龍泉之聲」上線;2009年後先後開通12種語言的微博,與網友在線互動,粉絲數量超過90萬。龍泉寺設置機構,分別負責網站、博客、微博的更新;學誠法師在各種活動中的開示講演、博客和微博的內容集結成圖書和音像製品出版發行,僅《和尚·博客》叢書就出版了100集;創作漫畫、製作動畫,一直到「賢二機器僧」問世,龍泉寺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與日俱增。龍泉寺的規矩「依戒攝僧」嚴守清規戒律竭盡現代科技手段和傳播途徑,龍泉寺因此聲名鵲起,展現給外界一種積極開放的入世態度。然而,更為真實的一面才是它的神秘所在———即嚴謹、苛刻的寺內管理制度。儘管龍泉寺對於互聯網的運用可謂窮盡其能,但寺內僧人卻不得使用手機、iPad等一切電子產品,只有少數執事僧被批准配備手機作為與外界聯絡的通信工具。使用電腦需要經過審批,學修樓內有一間計算機房,寺內專門購進的指紋識別系統將這一制度落實得絲毫不差。居士、義工與僧團的工作、生活區域分開,但作息安排一致。每天凌晨3點55分打板起床,晚上9點30分熄燈睡覺,雷打不動;早晚課讀經誦文,風雨不誤;每天必須參加集體勞動,稱為「出坡」。龍泉寺如今正大興土木,興建學修場所,這是當下寺內僧眾「出坡」的工作內容。一日三餐稱作「過堂」,用齋前讀誦經文,吃飯時須端坐、靜食。齋飯沒有半點葷腥,300斤菜只用3斤植物油,僧眾不接觸財務,全由寺內管理,嚴守清規戒律。龍泉寺內等級制度嚴明,執事僧負責各自工作內容,指導義工和居士工作;居士和義工們對寺內僧人格外敬仰,見到法師,於百步外也會合十行禮。對於僧團的管理,龍泉寺內有一個專有辭彙「依戒攝僧」:在內部清修時,按照受戒程度從高到低,下座須對上座恭敬;處理外部事務時,下位須服從上位,接受上位的教導和勸誡。龍泉寺動漫中心執事賢帆法師表示,能夠接受採訪的法師,實際上是經過方丈學誠法師同意並指派的。很不巧,採訪期間學誠法師不在寺中。幾次提出的採訪要求,賢帆法師都需要通過郵件向學誠法師報告,由學誠法師批示,比如,「賢才法師就是師父臨時安排接受採訪的」。而新文化記者提出採訪賢啟、賢宇等其他幾位法師,以及採訪居士和義工的要求,都沒有被允許,包括拍攝僧團內部學修佛法、工作學習狀態的請求,也被一一婉拒。這套管理制度既有對傳統戒律制度的傳承,也有現代管理經驗的借鑒。由此可見,制度的制定者學誠法師是龍泉寺的絕對核心。對於外部事務的處理,比如對於媒體和公眾輿論,龍泉寺處理的程序和方式頗有現代企業公關的味道。雖然不能被稱為「CEO」,但龍泉寺由廢到興,從「眾緣和合」動土重建,到萬眾景仰聲名遠播,無一不因學誠法師而來。龍泉寺的僧眾本科以上學歷的只是少數學誠法師對於內部的嚴格管理,實際上為龍泉寺塑造了一個向外風生水起、向內卻異常安靜的「非典型氛圍」。而這也是眾多具有高等知識結構人才先後在此皈依的重要因素。賢帆法師出家前畢業於中央美院,「我家裡有佛教傳統,從小接受佛教文化,理解慢慢深刻,發現佛法是解決世間事的不二法門,找了很多地方,最後在龍泉寺找到了皈依之路。」賢才法師曾是大連理工大學的高材生,他的出家經歷並不順利,父母難以接受唯一的孩子身入佛門,其間的糾結和痛苦,賢才法師不願提起。龍泉寺里的出家僧人不乏出身清華、北大、中科院的博士、碩士,甚至教授,被稱所謂「高知僧團」,賢啟法師就是其中一員。他曾是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學博士,在龍泉寺的內部資料中,有一段賢啟法師講述自己出家理想的視頻,「我之前總是在想,人活在世界上,究竟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在哪裡?而佛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我希望自己走得遠一點,探尋生命的本源,希望我的孩子將來不必為此煩惱,也為世間人離苦得樂。」賢宇法師,曾是清華數學系高材生,當年放棄學業出家在龍泉寺,引起不小的反響。對於社會爭議,他曾這樣解釋:「現在的學術有很多是和人心脫離的,社會上對做學術的生活比較嚮往,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佛法才是真正凈化人心的,傳承文化里有句話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家人就是這個時代真正做這種工作的人。」而在龍泉寺,並非只有高學歷的人才能夠出家。賢才法師介紹,龍泉寺僧眾百餘人,本科以上學歷的只是少數。所有僧人無論學歷高低,都經過義工到凈人,最後剃度出家的考察。每天的生活都是談禪打坐,參悟佛法。但是,具有高等學歷背景的僧人在龍泉寺內更多地承擔了社會事務工作和佛教事業發展的責任。比如各部門執事僧至少都擁有本科學歷背景,賢才、賢帆兩位法師就是如此。更高學歷背景和知識能力的僧人,在寺內的位置更高、作用更大,比如在龍泉寺向世界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過程中,賢啟法師擔任了荷蘭龍泉大悲寺的住持。當然,也不都如此。賢宇法師現在是龍泉寺一名普通出家僧人,每天的工作是和師兄弟們一起完成律典的校注和古籍的整理———這也是龍泉寺僧眾們目前正在「閉關研習」的一項工作,將梵文、巴利文等非漢文佛法經典翻譯成章,以求流傳。對話佛法和科學、哲學並不對立一面是堅持傳統佛教文化,一面是對佛教事業的創新發展。學誠法師曾用「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來闡述自己對於佛教文化傳承的理解:利用互聯網等科技信息手段積極傳播佛法,正是想讓佛教的精神價值對現代社會產生應有的啟發、引導、平衡、凈化,把佛法對內心的覺悟能力、對現實的超越能力、對生命的完善能力傳遞給更多人,讓社會與佛教無礙鏈接,讓人心充滿光明和希望。學誠法師1991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同時兼任中國佛學院院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法音》主編、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等職務。採訪過程中,新文化記者試圖通過電子郵件對話身在南方的學誠法師,在賢帆法師的幫助下,最終學誠法師責成秘書賢遜法師代表龍泉寺,回復了這些問題。新文化:中國佛教文化悠遠綿長,如今,社會輿論和視角將寺院看作遁世之所,佛教文化變成了出家人自己的消極隨世文化。如何看世俗對於佛教文化態度的變遷?根源何在?龍泉寺:佛教講因緣法,萬事萬物的成、住、壞、空都有其因緣,佛教自身的變遷也不例外。自古以來,寺廟除了是出家人修行辦道的場所,還承擔著教化民眾、凈化人心、傳承文化、慈善救濟等多種社會責任。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的確因自身及外部各種原因趨於衰落,逐漸走向山林佛教甚至經懺佛教,其社會功能不斷萎縮。到了近代,整個傳統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猛烈衝擊,我們的文化自信日益低落,佛教的社會形象也隨之更加低迷。要消除人們對佛教的誤解,正確認識佛教對現實社會和人生的積極價值,就需要當代的出家人做好自身建設,積極實踐「人間佛教」理念,承擔社會責任,重樹中國佛教慈悲、圓融、宏博的形象。新文化:學誠法師的微博擁有眾多粉絲,龍泉寺的微信也做得有聲有色,還有漫畫、動畫,甚至「賢二機器僧」的出現,都在展示龍泉寺藉助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積極入世的態度。相對於人們認識的佛教來說,這是一種不小的改變吧?龍泉寺:當今時代,整個世界都被納入一個巨大的信息交互網之中,任何個人、團體、國家,包括寺院,都不可能維繫一種不受外在影響的獨立生存發展模式。可以說,信息時代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與此同時,物質和精神的創造更加倚重人的觀念和創意,而非人力、機器甚至是技術。在這樣一個時代,佛教既不能與社會疏離,被動生存,也不能盲從潮流,失去佛教文化本位。佛教的寺院建設和文化傳播需要以更開放的格局、更靈活的姿態、更富有創意的方式,將佛法的思想資源轉化為引領時代、啟迪人心的精神文化產品,並充分運用現代新媒體手段和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文化傳播方式,如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影視、動漫等進行傳播,都是佛教文化的新形態,為信息時代賦予智慧的清明和人性的溫暖。新文化:擁有高端知識結構和智力能力的這些人不可能在佛門裡鑽研科學,這對於正努力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中國來說,算不算一種損失?龍泉寺:針對個人修行而言,無論文化高低、知識背景如何,在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中都能找到趨向覺悟的門徑。但是對於佛教的傳承和傳播來說,卻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佛教傳承著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僅漢文大藏經就有幾千卷之多,要對佛教義理進行全面整理研究並進行現代闡釋,必須要有熟悉傳統文化、通達佛教義理又能善巧把握現代文化思潮的人才。要想在現代社會廣泛傳播佛法,推動中國文化和中國佛教走向世界,更需要掌握新媒體技術和多種外語的專業弘法人才。因此,高知人才在龍泉寺不僅可以發揮其專業特長,同時也能在清凈祥和的環境里摒棄雜念,全身心投入到探尋真理、弘揚文化、利益社會的佛教事業中去,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奉獻智慧。新文化:按照佛家的思想,科學研究是「我執」的具體體現,而佛法是教人如何「破執」,兩者完全對立;哲學是對生命的研究。如何認識佛學與科學、哲學的內在關係?龍泉寺為什麼能將各類科學人才聚集在一起?從佛學、科學、哲學的本質上能否解釋清楚?龍泉寺:人類所要面臨的不外乎四個層面的問題:生存、生活、生命、生死。科學主要致力於前兩個層面的研究,對於生命層面的探尋也更偏重於物質和身體。哲學對生命、生死等終極問題很感興趣,但在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主導下,也很難真正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的般若智慧貫穿於生存、生活、生命、生死的一切表象,並發現了幫助人類把握生命、超越生死的覺悟之道。這並不是說,佛法和科學、哲學等世間法是對立的,而是意味著佛法更為深廣,能夠含攝一切世間法。很多覺悟比較高的人不會僅滿足於求生存、過生活的層面,他們想找到解答生命奧秘的鑰匙,找到徹底離苦得樂的方法,結果找來找去,沒有在世間法中尋找到答案,所以才找到佛門裡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佛法的博大和圓融。新文化:龍泉寺一邊在傳承和堅持傳統佛教文化,一邊在創新和發展「人間佛教」理念,結合當下形勢,有何現實意義?龍泉寺:2500多年來,佛教的發展一直堅持契理契機的根本原則,宗旨不變,形式靈活,慈悲、智慧、圓融、中道的基本教義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下演繹出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面對科技信息時代,龍泉寺關注社會人心的變化,運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佛教文化,對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可以提供借鑒參考。中國社會的轉型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的轉型。立足傳統文化,面對現代西方思潮,中華文化如何重建完整的文化體系,為社會發展提供創新動力與智慧源泉?這需要我們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融攝現代科技文明,發掘民族文化的優秀資源。只有讓傳統文化的財富變為創新文化的因素,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鏈條才能接續、打通,未來中國的發展才會擁有不竭的動力源泉。責任編輯:瞿崑 SN117
推薦閱讀:
※《賢二機器僧漫遊人工智慧》
※揭秘龍泉寺的日常
※為何天之驕子扎堆在此出家,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龍泉寺
※廬山龍泉寺之行---名號之碑
※北京龍泉寺參訪團美國之行系列報道之一: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