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脈搏 振奮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100多年來,為了這一理想,無數先烈前仆後繼、英勇犧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政治基礎。50多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30年的改革開放,開闢了民族復興的新道路,多少代中國人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
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員中佔主流的具有相對穩定和普遍性的價值觀念、情感取向和心理特性的有機統一。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和激勵民族的精神力量。縱觀人類歷史,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所凝聚起的民族精神支撐而僅靠軍事力量崛起的大帝國,即使佔地萬里、馳騁東西,也難以持久。世界歷史上「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諸多大帝國的興亡史,就是明證。
民族精神凝結的往往是民族的文化力量。只要一個民族的文化模式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就會對這個民族成員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和情感取向發生強大的作用,長期的文化積澱就會升華為民族精神。民族的凝聚力,就是由於文化認同而具有的民族歸屬感。因此,對一個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及其凝聚的民族精神,是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思想黏合劑,是不同於單純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或政治力量的長久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以民族成員為載體的民族精神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但愛國主義情感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民族精神表現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及其傳統不同於另一個民族。沒有文化的認同,就不可能有愛國主義情感。熱愛自己民族的人必然認同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文化認同必然包含對以這種文化為紐帶的自己祖國的熱愛。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往往凝結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首要作用是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強化,從而培育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由於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歸屬和認同作用,因而由文化凝結的民族精神就成為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和凝聚力量。歷史證明,一個文化認同感強的民族,往往是最容易抗拒外來侵略、保持團結的民族。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維持團結統一,由文化認同而產生的民族精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即使有分裂也是暫時的。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心向祖國、熱愛中華民族,也是這種以文化為紐帶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有經久不衰的民族精神。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圖強、昂揚向上的精神,推動民族復興偉業。
在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要注意繼承兩個傳統。一個是民族的傳統,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存和發展實踐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另一個是革命的傳統,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鑄就的新傳統。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最現實最生動的內容。
民族精神不是一種抽象的超歷史的存在,而是具體的不斷變化著的存在,既不能割斷它由之而來的歷史傳統,更不能脫離它所依存的時代現實。前者可以稱為民族精神的繼承性,後者可以稱為民族精神的時代制約性。時代制約性的本質,就是要求民族精神必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時代精神是在理論上把握世界潮流、把握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進步觀念
時代精神區別於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屬於一個民族,而時代精神屬於一個時代。時代精神是在理論上把握世界潮流、把握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進步觀念,是一種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的精神狀態。民族精神必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不斷以時代精神來強化和提高自己的現實性和時代性。脫離時代的民族精神是沒有活力的,也是沒有時代基礎和當代價值的。民族精神應該是永遠流淌的活水,不僅要從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而且要從自己所處的時代中吸收時代精神的精華。
嚴格說來,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並不存在當代意義上的時代精神。那時,不同國家周邊之間雖然也有某種程度的交往,但範圍很小,歷史突出地表現為國別史,還沒有轉變為世界史。在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後,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壁壘逐步被資本的擴張所打破,各民族的相互作用和世界性交往不斷強化。尤其是在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信息網路使世界聯為一體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於時代潮流之外。對時代從觀念上予以理論把握,形成時代精神的概念,要求對時代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當今時代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當今時代的精神是以改革、創新、開放、和諧為主導的精神。
改革是時代要求。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並存,並且各自都在對自己的社會進行體制性調整,以便在世界競爭中獲得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在二戰後的某些調整,對緩和內部矛盾和強化對外競爭力顯然起到了作用。當然,資本主義的任何調整始終都是有利於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的,因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可能通過調整而得到根本解決。我國進行的改革完全符合當代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制度並不是可以脫離世界外部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制度。社會主義社會必須適應世界的變化,通過改革不斷完善自身,從而真正發揮其制度的優越性。
創新是時代要求。我們的時代是科學技術革命的時代,網路化、信息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創新成為世界潮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體制機制方面、在社科理論研究方面,我們都需要大力創新。創新意識,是我們時代高速發展在思想理論觀念上的凝結。
開放是時代要求。當今時代,任何國家要發展,都不能孤立於世界之外。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應採取開放政策,進行互利平等的經濟、文化交往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交往。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和命運聯繫在一起。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和諧是時代要求。當今世界仍是存在矛盾和衝突的世界,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是世界人民的迫切要求。我們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倡導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協商與合作,就是這種時代潮流的反映。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取決於弘揚民族精神,還取決於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時代精神豐富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充分發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凝聚力,從根本上說,也就是要建設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我們應該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意義。
作者:陳先達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