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文字稿丨唐登華:你的家庭,會養出一個「網癮」少年嗎?
這個話題不僅影響到很多的學生,還有家長,其實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網癮」的學名叫網路遊戲障礙,這是美國診斷標準里的標定,我們一般俗稱網癮。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網路的時代,網路已經深入到我們教育、經濟、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現在很多考試都是在網上了。網路經濟、虛擬經濟等等,像我們現在的微課也是在網路,包括現在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也有在網路上做。所以這是一個網路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難免會產生一些附帶的社會問題。
01
為什麼我們愛網遊?從生物需要到情感需要
情感體驗的生物學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人類的一些基本需要,其實也會有改變。在我的主客觀分析心理治療里,我提出來叫情緒、情感體驗需要。怎麼講呢?就是我們的情緒情感體驗,他是有生物學意義的。
比如說我們快樂的體驗,通常是遇到高興的事了,恐懼的體驗可能是遇到危險,痛苦的體驗是遇到一些對我們生存有害的事情,所以情緒情感是我們生活的一種伴隨物。
當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對我們有利的時候,就會是愉快的體驗,而不利的時候就是痛苦的體驗。
沒有發展意義的情緒體驗
但現在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就是把一個猴子關在籠子里,在他的愉快中樞上插一個電極,電極遷出來連到籠子踏板上。猴子在籠子里活動的時候,偶爾踩一下踏板,它腦子裡那個愉快中樞就被電一下,於是就產生一次愉快的體驗。再無意碰一次,又產生一次愉快的體驗,所以這個猴子慢慢形成一個行為習慣,就是有事沒事的時候就去按籠子的踏板。
這個行為本身對生存來講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它為什麼還要那麼去做?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它的愉快中樞被電擊,然後產生一次愉快的體驗。
我們把這個叫情緒情感體驗需要,就是這種行為僅僅是為了滿足內在的一種情緒情感的體驗,而沒有生物學和社會學的深層意義,也沒有發展意義,僅僅就是為了滿足體驗,有的甚至還對生存有害。
比如說吸毒,還有酗酒,病理性的賭博、嫖娼等等,這些行為僅僅就是為了滿足一種內在的體驗。
但這個已經成為我們需要的一個很大的方面。當然,對深層發展有破壞性滿足體驗的一些行為,是不會被社會所接納和提倡的。但是有一些類似這樣的,又對個體深層發展有一定的好處,同時又滿足一種情緒情感的體驗,這類需求以後會成為人類需求的主流。
我們可以假設,當人類的發展,尤其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個階段,也許以後我們所有物質財富的生產完全自動化,我坐在屋裡頭一按按紐,所有的生活用品、所有的物質財富都可以有。剩下來的時間,我們去幹什麼?所以這個也是值得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原來我們一個星期要工作七天,後來工作六天半,再六天,再五天,現在俄羅斯提出來每個星期工作四天,那在不久的將來可能一個星期就工作一天,再往後可能一年工作一天。所以,剩下的時間我們人類去幹什麼?
所以實際上,我們難免會去滿足各種各樣的情緒情感的體驗。比如說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還有競技活動,再就是遊戲、美食等等,都會越來越成為我們需求的主流。
而遊戲,尤其是網路遊戲,它就有這樣一個特點,一部分可以滿足我們的情緒情感體驗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益智,或者是為了學習等等,對深層和發展有一部分的意義,所以網路遊戲在未來生活中可能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一個話題。
02
「網癮」的識別和診斷
網路遊戲障礙怎麼識別和診斷呢?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的最新版本診斷標準。
這個診斷標準里,在過去12個月當中持續反覆使用網路遊戲,常常與其他的遊戲在一起,導致臨床顯著損害和困擾,達到下列項目中的五項。所以,不是一玩遊戲就是障礙。
遊戲成為最主要的日常活動
第一條就是全神貫注於網路遊戲。或者回想以前的遊戲,或者期望另外一款遊戲,網路遊戲成為日常生活主要活動,也就是說他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網路遊戲上,成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活動。
出現戒斷癥狀
第二條,不能玩遊戲時會出現一些癥狀,通常表現為焦慮、或者悲傷,但是沒有藥物依賴那種軀體癥狀。所以這條我們說叫戒斷癥狀,就是你不讓他玩的時候,戒斷的時候會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比如發脾氣、焦慮不安、悲傷等等。
表現出耐受性
第三條就是耐受性。一般我們說成癮行為通常會有耐受性,就像吃安眠藥依賴,你現在吃一片管用,那過一個階段吃兩片才管用,再過一個階段就是吃四片才管用,會耐受。所以這個遊戲依賴也會有耐受性,就需要不斷增加玩遊戲的時間。
試圖自我控制但失敗
第四條是試圖控制自己玩網路遊戲,但是不成功。
失去興趣愛好和人際互動
第五條,除了網路遊戲以外,失去以前的興趣愛好,或者是人際互動。沉迷於網路遊戲,忽略了以前的興趣和人際關係。
明知自己有問題但無法控制
第六條,儘管知道自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仍然過多玩網路遊戲。就是他知道自己因為玩遊戲出現了一些心理社會問題,但他還是不能停止。有的大學生,好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學,但就是因為玩遊戲,落幾門課,眼瞅著要拿不到學位,但是他還控制不住要玩,最後不得不退學。像這樣的孩子也不少見。
編造關於遊戲時間和費用的謊言
第七條就是關於遊戲的時間和費用,常常對家人或者是其他有關的人撒謊。
遊戲成為緩解不良情緒的唯一方式
第八條就是通過玩網路遊戲,來避免和緩解不良情緒。無聊、內疚、焦慮等等,通過玩網路遊戲來避免或者緩解,這是他主要或者唯一的方式。如果遊戲只是緩解和避免不良情緒的方式之一,這個還算是正常的。
社會功能明顯受損
第九點就是因為玩網路遊戲損害或者是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係。或者是工作,或者是持續教育與就業的機會。因為玩遊戲導致社會功能受損,上學上不了,或者工作也丟掉了。
這九條里如果有五條,就可以考慮是網路遊戲障礙。不過現在關於網路遊戲障礙,或者說網癮,究竟是不是作為一個診斷,其實還沒有最後確定。美國的診斷標準也只是試行階段,不是最後的技術診斷。
所以我們也不要說一玩遊戲就是網癮,基本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玩遊戲。不是說玩就是一個問題,一定要夠嚴重、夠時間、夠標準,所以美國診斷標準還是有操作性,設置了必須要夠幾條才可以。
03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網癮」?
下面跟大家討論關於網路成癮的成因,就是為什麼會出現網路成癮障礙。
網路時代的特點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網路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跟網路打交道。我們天天面對電腦、屏幕,獲取網路遊戲很便捷。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其實對成年人來講也是一樣,只是我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控制自己遊戲的時間。確實網路遊戲也很好玩,有很多的吸引力,能滿足我們很多需要。
現實中需求滿足的匱乏
有很多人會沉迷於網路遊戲,就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他的需求滿足常常是匱乏的。比如成績不好,老是被同學看不起,被家長罵,人際關係也不好,所以他常常沉迷在遊戲當中尋求成功的體驗。
自控能力發展的延遲
一個小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控能力的,完全就是快樂原則,處於本能。餓了就哭、冷了就叫,想媽媽就叫。
隨著我們的長大,隨著心理發展,慢慢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慾望。比如說,為了得到媽媽的喜歡,不得不把自己心愛的糖果送給小弟弟、小妹妹。再後來他就會尋求家長的認可,尋求社會的認可,他人的評價等等。
可以這麼講,自我控制常常是我們人有沒有長大的一個標誌。
一個人真的要發展的好,他就會為了長遠的利益忍受短時的痛苦,學會慾望的延遲滿足。
比如說一個小孩和一個大孩子,都是不願意學習,都想玩遊戲。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講,他現在想玩他就現在玩。那對於一個大孩子來講呢,雖然現在也想玩,但為了以後玩的更好、玩的更有水平、玩的更有檔次,掙更多的錢,他不得不少玩,這個就叫慾望的延遲滿足。這是我們心理發展的一個規律,也要完成的一個任務。
我們誰都不可能隨心所欲,自由是以不自由為代表的。一個小孩子要社會化,他首先要學會為了社會的需要、他人的感受,他有的時候不得不控制自己的一些行為。
04
怎麼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提供自我管理的機會
要讓規則能夠內化。一個家庭常常會有一些規則,一個社會也會有規則,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但如果在這個家庭當中,父母親總是用粗暴的方式來管理他,那這個孩子長大以後,自控能力常常就會出現問題。孩子行為規則的意識不強,規則不能夠內化為自我管理。比如說如果這個孩子都長到初中生、高中生,爸爸媽媽還事無巨細的管,那這個孩子就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成長的機會。
我記得有一個最極端的家長,孩子已經是中學生了,媽媽還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管。女兒晚上洗澡的時候,媽媽規定必須七分鐘洗完,孩子一進衛生間,媽媽開始看錶,七分鐘就拉閘斷電。
還有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玩,每天可以玩多長時間,如果父母親管的太多,孩子就沒有自我管理的機會。最開始,父母可以規定一天玩多長時間,再過一段時間你可以再規定一個星期玩幾個小時,是分開玩還是一次痛快的玩,讓孩子自己分配,這個都是他自己管理能力成長的一些機會。
賞識孩子的努力和進步
再有就是要賞識孩子的努力以及進步。只要孩子在嘗試努力剋制自己,為了長遠的利益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這個就是我們要欣賞、要給予鼓勵的。
他有進步的時候,也要強化。有很多家長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和目標來要求孩子。只要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對孩子永遠都是批評、指責、抱怨,所以你要看到他的進步、他的努力。
另外,你對一個孩子老誇他聰明,其實對這個孩子幫助不大,但如果你欣賞孩子的嘗試、探索、努力,他自己為了發展做了一些成績,這些常常是更值得欣賞的。
接納孩子的失敗和經驗
再有一點就是要接納經驗和失敗。我們要允許孩子在自我管控的時候有失敗,他能從失敗當中吸取經驗,能夠跟家長一起來總結,就更好了。
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自己管控失敗以後,就打壓他,然後把所有管理的權利都收回來,並且找各種理由震懾孩子是不能自己掌控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孩子的管理能力永遠沒有成長的機會。
接納孩子內心的衝突
想玩遊戲的慾望是很正常的,我們誰都想玩,但同時我們為了以後玩的更好,我們會想辦法延遲滿足這個慾望。
關於怎麼樣來平衡遊戲和工作,遊戲和人際,遊戲和其他生活的時間,我們內心也常常會有衝突。對於衝突我們要接納,所以你也要允許孩子慢慢去管理這種衝突,不要老跟他想玩的慾望過不去。允許慾望存在,但是在行為上怎麼樣管理,怎麼樣來平衡,這個可以跟孩子一塊來探討。
促進孩子責任能力的培養
我們要儘可能把自我管理的責任還給孩子自己,不是父母親用粗暴、強制的方式來管理孩子,而是教給他自己來管,他管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再幫他。
在日常生活當中,可能有的孩子沒有成就感,也沒有責任感,所以他常常沉迷在遊戲當中。你讓他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比如說讓他當個班長,當個學習委員,讓他去管理有其他問題和其他困難的一些同學,去幫助別人,這樣就是培養他的社會責任感,有助於他自控能力的成長。
還有就是要規劃孩子生存的責任,要把生存的壓力還給孩子。很多父母總覺得自己掙的錢,以後所有的積蓄都會給孩子,所以這個孩子就沒有生存的壓力。
我記得有一對父母帶著一個初中男孩子,因為網路成癮來諮詢。孩子就說你也不用管我,我自己玩遊戲玩累了就不玩了。他說你要真的想幫我,你就勸勸我父母親讓他們不要管我。後來我說你想過沒有,你現在玩,那你對以後有什麼打算嗎?那孩子講我想好了,等我爸爸媽媽不在了,我們家有兩套房,有一套房我自己住,還有一套房我出租。
你看對這樣的孩子來講,他覺得自己生存沒有危機。有的時候父母親把孩子生存的所有責任都扛下來了,對孩子來講就沒有奮鬥精神,也沒有生存的危機感。我們給孩子留下億萬家財,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國外有些很大的企業老總,經常會跟自己的孩子講,你不要指望我,以後我的積蓄我的錢全部捐給慈善,你要自己獨立。所以我們要判斷,你是給孩子一項生存的本領好,還是給他億萬家財好?
榜樣的作用
父母親管控遊戲時間的榜樣作用,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並不是說父母不玩,我們父母親也可以有衝突,我們一邊玩我們一邊擔心對工作、生活的影響。但是你給孩子的一個榜樣作用就是你可以管控,你不因為玩遊戲使自己的工作受影響,不因為玩遊戲使自己的生活出現障礙。
我記得有一個孩子就說他媽媽,你不是一樣玩?你天天刷手機。那媽媽說,行,只要你不玩我也不玩!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好的方式。我記得當時我對那個孩子說,你媽媽她為什麼不能玩?她已經奮鬥過了,人家是碩士畢業,現在工作也不錯,那現在下了班,白天工作很累,下了班回來玩一玩是可以的。所以,有的時候並不是說不玩,而是我們怎麼樣給孩子一個榜樣作用,來平衡玩和工作,玩和生活的關係。
05
怎麼提高他人的管理效能?
上面強調的是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下面要強調怎麼樣提高他人管理的效能。自我管理不是一生下來就很好,尤其在孩子自我管理還沒有長好的時候,外在他人的管理就很重要。
怎麼樣提高他人管理的效能?
行為的規範,而非情緒的清除
首先就是行為的規範,而非情緒的清除。我們在管理孩子玩遊戲的過程當中,不是跟他玩的慾望過不去。你承認就是我們父母也有想玩的慾望,但是不要因為玩這個耽誤你以後更好的享受生活,影響你以後的生活質量。
如果一個人要是跟慾望過不去,那註定是要失敗的。
建立行為規則
再有就是對孩子行為的管理,強調行為規則的建立。
在家裡如果不能跟孩子建立一些良好的規則,他以後就不能適應社會。比如說孩子打爺爺一個嘴巴,爺爺就很高興,說孫子會打人再打一個。這對孩子來講就是沒有規則。
所以我們可以愛,但不能失去原則,並且有些原則是必須要一致的。
再有就是行為的邊界一定要清晰,哪些行為是一定不可以的,哪些行為是最好不可以,還有哪些行為是可有可無,還有哪些行為是值得提倡。尤其對不可以的一些行為,邊界就一定要清楚。
有一個高中的男孩子,他的問題是老跟一幫壞孩子在學校門口截道,找別的同學要錢,人家不給他就揍人家。每次家長告狀的時候,他的父母親因為在當地確實有權有勢,就到學校找關係給他擺平。但後來孩子就肆無忌憚,告狀的家長實在太多,公安司法部門就要抓他,這個時候家長就開始著急了。我們一定要知道行為的邊界,不可以的行為就一定要告訴他不可以。
學會充滿愛的拒絕和堅持。尤其對不可以的一些行為,你拒絕他並不意味著你不愛他,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堅持。像國外有一種做法,如果孩子玩遊戲玩的過分,父母就到孩子房間門口去靜坐。所以不該有的行為,我們一定要堅持拒絕。
明確管理者的層次
關於管理的層次,就是指他人對孩子行為的管理是有層次的。一般隔代和旁系比較弱,以照顧為主。而父母是孩子行為管理的主體,所以我們說養不教父之過。
有很多父母親說我管不了他,其實並不是說他管不了,沒有管不了的孩子,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博弈,看誰對誰的依賴更大。
我們一般講權利的定義,就是誰對誰有依賴,那他就對你有權利。所以只要孩子沒有獨立,他對你有依賴,我們父母就一定要有管理,管理還要有功能,原則要一致。別爸爸要管,媽媽就護著,爸爸媽媽要管,爺爺奶奶就護著,這個管理功能就會喪失了。
為什麼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時候行為管理功能會缺陷?常常是因為父母親自己的情感衝突還沒有處理好。比如父母離婚以後,兒子跟媽媽一塊生活。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如果媽媽不鼓勵孩子跟爸爸接觸,甚至在孩子面前降低爸爸的功能,說爸爸的壞話,那除非你又能當爹又能當媽,否則媽媽單獨管理是有困難的。
再有就是學校和社會的管理。學校和社會的管理更多是行為規範教育及監督者,那最後就是司法機構,司法機構是行為規範的執行者。
所以,我們講對於孩子的行為管理,隔代、旁系這是最弱的,父母是最主要的,是管理的主體,學校是監督者和教育者,司法機關是最後規則的執行者。
我們要盡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再有就是父母的責任不可推卸。很多孩子出現問題,都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06
「網癮」防治的關鍵是情緒問題
最後一點,防治就是要處理情緒問題。有很多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他常常是處在一個情緒困難當中。
抑鬱障礙
我的一個研究生做的一個課題,是對網路成癮孩子的一個研究,就發現大概有一半以上的網路成癮的孩子,其實伴有抑鬱症。
因為在抑鬱症的時候,常有一個特點:學習效率會下降,腦子會變慢。所以以前成績很好,現在幾門功課不及格,然後慢慢對學習就沒有興趣,只有玩遊戲的時候還有點興趣,但是玩久了也沒有興趣。有很多家長、老師就覺得孩子是厭學,是網路成癮。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要高度關注他有沒有抑鬱障礙。
在抑鬱症的時候,孩子的興趣會全面減退,學習的能力也會下降。最開始減退是間接的興趣,比如說學習的興趣、工作的興趣,而最後減退才是直接的興趣,比如說玩遊戲的興趣、談戀愛的興趣,美食的興趣。
所以在抑鬱不太嚴重的時候,常常就是學習的興趣減退了,但是玩遊戲的興趣還保留,所以顯得就是一個網路成癮。
但是再重的時候就連遊戲興趣都沒有了,那真的是活的興趣都沒有了。所以對那些不太嚴重的抑鬱障礙的人,我們要高度關注他的情緒問題,而不僅僅盲目的歸結為網路依賴。有很多孩子抑鬱症治好了以後,網路成癮就不成為一個問題了,他的自控能力就會提高、恢復。
焦慮障礙和學習壓力
再就是焦慮障礙,還有學習的壓力。如果孩子現在是中學生,可以這麼講,都學習壓力過大,不客氣的講現在中學生過的其實都不是人過的日子。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開玩笑,如果重新讓我們回到中學時代去拼高考,我們很難保證自己是不是會厭學,會不會網路成癮。有時候適當的給孩子減壓,緩解孩子的焦慮,也是必要的。
再有如果孩子在學校有些人際矛盾,跟同學有衝突,那家長要多關心,不要讓他迴避跟別人的交往。
和諧的家庭氛圍
我們說孩子的問題通常都跟家庭系統有關係,尤其是家庭整個的氛圍。比如說家庭總是處在一個戰爭狀態,父母老吵架,這種情況父母管孩子常常是不合作的,最後這個孩子的管理功能就會缺失。
再就是親密程度,過度親密的家庭和過度疏離的家庭常常都容易出問題。
我的研究生對網路成癮的孩子做了研究:網路成癮的孩子,他們家庭的親密度是兩個極端,要不就是過度親密,彼此一家人誰都離不開誰,誰都腦子裡24小時想著對方,要不就是家庭關係比較疏離。
再有就是這個家庭充滿了壓力。父母親工作的壓力,孩子學習的壓力,並且他們沒有良好的應對方式。家庭是一個港灣,我們有了壓力後,回家要能夠得到釋放和支持。
此外,過度的家族使命也是種壓力。有的孩子常常是承擔幾代人,甚至整個家族的使命。當然這個跟我們中國的文化有關係,尤其像長孫、長子,家族對這個孩子希望過大,這個孩子也容易出現情緒的困難。所以有的時候他如果生活當中不得意,考試不好就會自暴自棄沉迷於遊戲了。
提倡賞識教育
最後一點就是我們要在家庭當中提倡賞識教育。對孩子多一些賞識,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更多看到孩子的成長、進步、努力、優點,而不是總是去打壓他,總是去批評他、指責他、抱怨他。我們對一個孩子最大的目標,是讓這個孩子感受到他的父母親因為他的某些優點而自豪。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一個賞識教育例子,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人的未來發展潛力。他用權威的評定工具對一個小學的全班同學做了評估,評完以後隨便點了幾個學生,說這幾個學生經過我們評估是以後最有發展潛力的,然後就走掉了。半年以後他來複查,結果就發現,這隨便被他點的幾個學生,最後都發展得非常優秀。這說明什麼問題?這是經過最權威的評定工具評出來的,他以後最有發展潛力,於是老師就認為他是最有潛力的,家長、同學也認為他是最有潛力的,他自己就會認同自己是最有潛力的。
相反如果你見你兒子面就罵他是個笨蛋,他不變成一個笨蛋就對不起你嘛。他就會認同自己是一個笨蛋。
我們對孩子的賞識教育,當然要發自內心,要真誠。有很多家長嘴上說的很好聽,兒子,媽媽以你為榮,我們的兒子是最棒的。但是心裡就在嘀咕,其實他比別人還是差一點。你這樣不真誠,孩子一樣會感受到。贏得賞識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時間關係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各位家長的聆聽,謝謝。
【導師介紹】
唐登華
著名家庭治療專家,資深心理諮詢師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執行主任、主任醫師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從事精神衛生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2年,研究家庭治療26年,理論和實務經驗豐富
END
推薦閱讀:
※讀論語何帆博士《讀論語》講座文字實錄
※盤點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推翻殷商前中國無文字論!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O一集(文字版)
※【二零一八凈土大經科註 第五回 第003集】(文字版)
※【酷音天下 fgh】 字藏玄機,妙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