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礎班課程·如何做功課》第二課

  為度化無量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並且如理如法地諦聽。

  今天我們學習《如何做功課》的第二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次第花開》中《如何做功課》的內容,包括為什麼做功課、功課的主要內容,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從皈依開始,不論工作有多忙,每天都應當拿出一定的時間來修行,這對我們將來的解脫非常重要。修行的內容主要是打坐觀修、誦經持咒等,這就是所謂的「做功課」。時間安排上,有每天早晚固定的時間做早課、晚課和非固定時間持誦心咒、聖號等,這樣保證每天把一定的時間用在學佛上。我們在佛法上投入時間和精力,是絕對值得的,其回報不可思議。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如何做功課》的內容。上節課講了前行的準備:比如上好廁所、關好房門、關掉手機等,避免外緣干擾,讓心安靜下來。其實並沒有一個外在的魔王或者違緣在干擾我們修行,更多的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慢、疑五毒煩惱恰似魔王不斷射來的刀劍在干擾我們修行。所以我們要學會降服自己的煩惱,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上節課我們還講到了如何供水、供香、供花、供燈等,如何如理如法地頂禮及其功德,以及不如理如法頂禮的過患等。還有道友問頂禮幾個合適,三個、七個、二十一個、一百零八個都可以。重要的是,哪怕只作一個頂禮也要以身、口、意三門一起頂禮,不能敷衍了事。)

  如同以前學的「聞法方式」和「次第聞思修」一樣,這次學習《如何做功課》也將使我們的終生修行受益。

  2.身語意的調整

  (1)身的調整

  「先在佛堂供水、供香,並於佛像前頂禮三次,禮畢以『毗盧七法』的坐式在禪墊上安坐。」關於禪墊,上師在《前行筆記》中開示要準備一個打坐的坐墊,「最好前面低一點,後面高一點,有利於擺正身姿。」大家可能有過這種感受,如果坐在一個平的坐墊上,身體很快就倍感疲勞,而且背也不容易挺直。如果我們坐在一個前面低一點後面高一點的坐墊上,就能擺正身姿。當然前低後高的差距太大的話,坐上去會感到不適,不利於保持「毗盧七法」的坐姿。所以要選擇一個舒適、適中的坐墊。

  何謂「毗盧七法」:

  ①坐式。

  「兩腿都盤起的金剛跏趺坐,如果做不到,半跏跌坐也可以。跏趺坐能夠讓身體很快獲得輕安等五種功德。」如果實在做不到,散盤也可以。

  跏趺坐的五種功德:

  有些道友可能有疑問,我既不健身又不練瑜伽,為什麼非要跏趺坐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說,跏趺坐不僅僅是一種坐姿,它是修道的助緣,是佛教徒應該行使的一種善法。「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跏趺坐?」那麼多坐法,為什麼佛陀單單結跏趺坐?「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諸多坐法中,結跏趺坐而坐最安隱不容易疲憊。頌詞宣說了跏趺坐的五種功德:

  第一,「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身體容易安隱,容易進入禪定的狀態。

  第二,「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結跏趺坐時,整個身體從外到內都非常莊嚴,顯發出一種無可言說的威德力,就像太陽遍照天下一樣。

  第三,「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懈」,結跏趺坐,從內能遣除睡眠、懶惰,身體自然挺直,不致疲憊懈怠。

  第四,「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結跏趺坐,有助於修禪定,現前寂止勝觀,像蟠龍一樣如如不動。

  第五,「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魔王看到畫里的結跏趺坐的人,都會感到憂愁和怖畏,不敢起侵犯之心,更何況真正修道、追求解脫之人。

  總而言之,跏趺坐不是一種普通的坐法,也不是世間人健身的坐法,它有諸多的功德,哪怕我們什麼都不修,只是這樣坐一下,也會帶來一些利益。

  ②身體正直。

  「身體要正直,不能過於前屈或後仰,這樣可以不生起昏沉、掉舉,在密宗當中說,身若正,則脈正,脈正心也就正直。」保持身體正直不彎扭,可以讓我們的心能夠安靜下來,既不外散也不昏沉,能夠如理如法地修法。

  《大智度論》云:「何以故直身?」為什麼要直身端坐呢?「心易正故」,如上師所說,身體正直,心也容易正直。「其身直坐,則心不懶。」身體正直了,心就不會外散也不會昏沉。「端心正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身體正直則心意端正,如果心念往外散了,緣外境陷入了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分別念之中,很容易把它找回來,把握住正知正念。

  此外,上師在《透過佛法看世界》中開示, 「上座無論採取哪種坐姿」,跏趺坐、半跏趺坐、甚至散盤都可以,但「務必要坐得端直」。又說:「我知道有些人不是很注意坐姿,養成了半倚半躺著念經、做功課的習慣。」大家應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習慣。「但是佝僂肩背或東歪西靠,既沒有威儀、失了恭敬,也不利於氣脈走動,脈不正則心難靜。」由此可見,調整坐式和身體目的是為了調心。「的確大成就者也有躺著入定的,可是他認得自性,豎著歪著都不妨礙他安住自性,而普通人歪著,只容易犯困、散亂。」原因是大成就者能認識心的本性,任何姿勢都不妨礙他們在自性中安住,而普通人這樣歪著只會犯困、散亂。散亂的姿勢雖然令人覺得舒服卻不利於體內氣脈的走動,也不利於調心。在旁人眼裡,佛教徒這樣做功課有失威儀,由此很難對佛法生起信心。

  結跏趺坐並保持身體正直,並不意味著應該把整個背挺得直直的,如果特別用力就很容易疲厭,無法保持修法的持久性。所以,大家不要墮入兩端,要麼特別放逸,要麼特別緊張,我們要走中道,不松亦不緊。

  ③頭要稍微往前低。

  就是我們的頭不要仰著,也不要垂下,只是稍微往前低。如果特別下垂的話,容易睡著。

  ④眼睛微閉,垂視鼻尖。

  這是諸多傳承上師所傳的修法竅訣。有人如果眼睛微閉看到外境的種種,心念無法集中思維法義,可以在面前放一尊佛像,將眼光集中在佛像上,幫助自己安住。另外,垂視鼻尖並不是將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鼻尖,而是將眼光輕輕地落在鼻尖前面的虛空,不要閉上雙眼。

  ⑤舌尖抵上齶。

  將舌尖輕輕地放在前面牙齒和上齶接觸的地方,抵住上顎。

  ⑥兩手臂要展開,肩臂平齊,不要內收。

  「肩臂平齊」就是避免一邊肩高、一邊肩低的情況。「兩手臂要展開」也並不是特別地把兩臂往後展或往裡夾緊,自然地調整身體,讓我們的心處於安靜與放鬆的狀態,這就是調整坐姿。有時在入座觀修的過程中,由於思惟過於緊張或疲憊,我們的肩可能會往內收,要及時調整。

  ⑦雙手結定印。

  結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拇指的指尖輕輕地接觸。可能開始時兩個拇指是輕輕地接觸,也調整得非常好,但在打坐的過程中,如果外散了,手印就可能不知道打成什麼樣了;如果內收了,或者說特別緊張了,可能兩個拇指會接觸得非常緊,出現這種情況也要及時調整。

  前面講了坐姿,包括身、腿、眼睛、頭、手臂、雙手該如何調整。不只是開始入座時這樣做,在整個打坐的過程中要時時反觀,自己的身體是否還在毗盧七法上,如果不是要及時調整。

  上師在文中接著寫道:「氣息緩慢出入自然,漸至微細無聲。」我們把氣息緩緩地呼出、吸入,直至不刻意地呼吸,慢慢進入自然的狀態,漸至微細無聲。其實身體上的調整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專註於呼吸,對治粗大的分別念,進而「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安住一段時間」。上師特別提到:在調整毗盧七法和調整呼吸之間,在心比較安靜的狀態下,稍稍安住一段時間。什麼是安住呢?如何安住呢?對於初學者而言,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在斷除比較粗大的分別念的狀態下,或在不追憶過去、不思維現在、也不幻想未來的狀態中停留一會兒。

  毗盧七法的坐勢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內容,因為每次做功課都會用到。我們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順序:從下往上觀察或者從上往下觀察,然後一一地把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調整正確,這對我們修法是大有益處的。

  (2)語的調整

  「具體方法是:先以左手的拇指壓住左手的無名指的指根部,其餘四個手指依次壓在拇指上,這樣手就握成了一個拳頭,這叫金剛拳。左手握好金剛拳,將金剛拳壓在左腿腿根部的動脈上。」腿根部的動脈處大概在腹股溝的位置,輕輕地壓,不是使勁壓。「然後右手也以同樣的方法握成金剛拳,並用右手的食指或中指壓住右側的鼻孔」,輕輕地壓住,「讓氣息從左側鼻孔呼出,此時觀想自己無始以來所積累的業障在身體中變成黑色濁氣從左側鼻孔排出,如此緩緩呼氣三次。」

  這裡尤為重要的是觀想。上師在《前行筆記》里開示道:「右手同樣做金剛拳,再將食指或中指伸出來,按住右鼻孔,從左側鼻孔緩緩向內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煩惱、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現昏憒、沉陷、迷茫錯誤這一切都變成黑色氣體,隨著呼吸向外排散。呼氣時,氣息要平穩地逐漸加大力度,末了一下子全都排出。」左右鼻孔輪流排三次,同時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時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時排三次。這三種排濁氣法,做任何一種都可以(注意:呼氣的時候不是分三次呼氣而是一口氣呼出去,是吸氣呼氣、吸氣呼氣、吸氣呼氣三次),尤其是呼出去的時候要做觀想,觀想我們自性罪、佛制罪變成黑色的氣體向外排出。這樣分三次的話,第一次比較緩,第二次緩急適中,第三次觀想所有的業障從體內排出,可以稍稍用一點點力。如是觀想的過程非常重要,不然我們調整呼吸的意義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然後轉換左右手,「接著用右手的金剛拳壓住右腿根部的動脈,用左手金剛拳的食指或中指壓住左側鼻孔,用右側的鼻孔呼氣三次,觀想同前。」

  第三次排氣,「最後用左、右手的金剛拳同時壓住雙腿根部的動脈,用兩個鼻孔同時呼氣三次,觀想也與前面一樣。」

  上師在文中也解釋了為什麼要把兩個指根壓住和壓住腿部的動脈,「之所以握拳並壓住無名指的根部和大腿根部的動脈處,是因為這兩個地方有兩個脈。壓住它,可以讓我們很快斷除雜念,心安靜下來。」現在可能對修法不熟悉還能認真觀想,後面熟悉了就變成形式主義,我們一定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每次身、語的調整以及觀想都要做到位。這是傳承上師留給我們修法的竅訣。調整身體、語言、呼吸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對治相續中粗大的煩惱,能夠更快地進入修法的狀態。

  (3)意的調整

  身體的調整是毗盧七法,語的調整是排濁氣,那心的調整是從哪裡開始呢?就是要發菩提心。到了這個環節,要把無記的、散亂的或不善的發心調整到菩提心的發心上來。此時,我們要憶起菩提心的兩個條件,心裡作意:我下面要念誦或觀修的內容以及坐禪等善法,都是為了一切眾生能夠遠離苦因及苦果,獲得圓滿佛果而行持的。同時可以念《顯密課誦集》里皈依、發心的偈頌(在第一冊P200《皈依發心》里),或者念《開顯解脫道》里皈依和發心的偈頌,用佛菩薩和傳承上師們的金剛語來提醒自己發菩提心。我們現在可能很難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但要知道菩提心是我們本具的,現在被煩惱、業障所遮蓋了,這樣不斷地去串習。上師在《次第花開》裡面也提到了:「我們的心有一個特點,就是可塑性極強,只要不斷訓練,什麼假的在我們心裡都能變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裝發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發出來。」

  另外,如果時間充足或者想要真正圓滿一座修法,在調整發心時或之後可以拿出幾分鐘的時間,思惟一下知母、念恩、報恩以及四無量心的內容,或是其他菩提心正行的修法,這在《前行引導文》和《前行備忘錄》里講得非常詳細。若要真實生起菩提心,推薦大家聽聞思班《入行論》的講記,通過聞思並把《入行論》里菩提心的修法座上觀修、座下串習,就可以生起菩提心,這是生起菩提心的一個正因。

  下面我們選兩個菩提心前行的修法進行講解。如果沒有此前行作基礎,直接在座上觀想自他相換或者自他平等,一方面心量沒有足夠打開,容易退失;另一方面,很難生起菩提心真正的境界。因此,下面講解一下知母和念恩的修法,引導如何作意思惟,此處我們引用的大部分是《前行備忘錄》里阿瓊仁波切的教言。

  知母

  首先觀修「知母」。虛空周遍之處就有眾生,有眾生的地方都充滿著被業感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他們從無始以來無一沒有當過自己的父母、親友。進一步說,沒有一個有情沒有做過我們的母親。在做我們母親的時候,沒有一個有情不是以最大的恩德來撫育我。就拿今世我們的母親來說,從無始以來,她與我們一樣在輪迴中流轉了無數次,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我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漂泊在輪迴中,哪怕是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也曾多次地在這塊地方上生生死死過。除了地獄眾生和多數的天人是化生,其他眾生基本上要從胎中出生,沒有母親我們就沒法出生,哪怕是一個小螞蟻。這一世是這個有情眾生做我母親,下一世另外一個眾生做母親,如是無始以來,一切有情彼此之間都不止一次地當過母親。龍樹菩薩在《親友書》里提到:「地土摶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意思是說:眾生之間互為父母次數非常多。假設把整個大地上的土摶成一個個像棗核大小的丸子,佛陀無漏的慧眼數盡大地上的土可以摶出多少個這樣的丸子,可是眾生之間互為母親的次數還不能算盡。

  對此我們如何才能生起定解呢?要用學到的教證、理證去推翻自己的懷疑。試想一下:相信前生後世、相信輪迴的真實存在,這是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認知。只要深信前生後世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推斷眾生已經無數次流轉輪迴,除了剛才提到的地獄眾生和天人以外,轉生在其他道中的眾生只有依靠母親才可能出生。換句話說,既然我們生生死死流轉的次數是無量無邊的,那就需要無量無邊的母親把我們生出來。按照佛陀的教言,每一個眾生都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信心,如果我們相信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所說的話是聖言量,不會欺誆眾生。在對佛陀產生信心的基礎上就會對佛陀所宣說的法產生不退轉的信心,這也能夠增上我們對「知母」的定解。這是「知母」。

  念恩

  我們知道了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接下來緣自己現世的母親進行觀修。先從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觀修,然後慢慢到不親不怨的人,再慢慢地把菩提心、慈悲心的範圍擴展到一切眾生。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下子就對一切眾生進行觀修,這樣很容易導致眾生在我們心中就是一個名詞,「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話誰都會說,但是我們對眾生的範疇是沒有概念的。只有踏踏實實地去觀修,真實的菩提心才能生起。

  「念恩」最好從今生的母親開始進行思惟,她無數次做過自己的生身母親。做過母親的道友感受會更加深刻一點,在住胎的九個月零十天時間裡,母親全然不顧痛苦及種種惡行,將身體的營養和食品的精華全部通過臍帶來滋養我的身體,這是生身之恩。

  大家見過剛剛出生的小嬰兒,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嬰兒是怎麼活下來的呢?是母親讓要死的沒有死,要爛的沒有爛,要乾的沒有干。母親滿懷著生子的巨大喜悅,全然不顧自己的疼痛和痛苦,雙手把自己摟在懷裡,以慈愛的心撫育著我,以含笑的目光凝視著我,以溫存的愛稱呼喚著我,就是依靠母親的這種恩德我才有可能活下來。剛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有母親的關懷和哺育就活不下來,更不要提後面怎麼長大成人、學佛、工作的種種因緣;如果沒有母親的恩德,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是賜命之恩。

  還有施財之恩。剛出生時母親就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最初的衣裳是母親的體溫,母親用她自己的體溫來溫暖我們,最好的食物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用手撫摸我的肚子看是飽了還是餓了,用嘴巴給我們喂飯,用手輕輕地擦去我的鼻涕。小時候我們流鼻涕,母親全然不顧是乾淨還是不幹凈,就用手幫我們擦,其他方面也盡其力照顧我們。這是施財之恩。

  還有教世間知識的恩德。一開始不會說話,母親就教我們怎麼說話;不會吃飯,就耐心地教我們怎麼用筷子、勺子;不會走路,就一次次地弓著腰扶著我們學走路。以最大的愛心撫養我們成長,對我們恩重如山。

  我們需要真實地觀修。世間人也知道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要報答父母的恩德,何況是我們學佛之人。這是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前行、生起菩提心的因。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時間。我們一遍一遍地去想、去回憶母親對我們的恩德,回憶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法王如意寶說過:「感恩是最為寶貴的一種品格。」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知道感恩,那怎麼對其他眾生生起慈悲心?學習《前行備忘錄》或《前行引導文》里諸位傳承上師怎麼修菩提心、怎麼修念恩的竅訣,結合自身來觀修。每一個人對母親都有不共的感受,仔細地去思惟母親是怎麼拉扯我、照顧我的,這樣憶念母親的恩德,反覆地觀修,我們會流下感恩的淚水。

  從出世間的恩德看。有些道友在學佛的時候,家庭出現違緣,就不用去感恩了嗎?不是的。他們看似製造違緣,其實給我提供了最大的順緣。母親給我們修佛帶來了最大的順緣就是:具足十八暇滿的這個珍寶人身也是深恩母親所生。從最初發菩提心,中間行持浩如煙海的菩薩行,到最後現前圓滿佛果,都是來自母親的大恩大德。一些道友現在修法的因緣,如住所、飲食等一些外在受用,都是母親提供的。從世間和出世間的恩德這樣去想,我們不是沒有感恩心,只是過於忙碌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無暇思惟母親對我們的恩德,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每天拿出來五分鐘、三分鐘或一分鐘的時間去思惟一下。念恩的心生起來之後我們才會有報恩的心,知道母親對我的恩德如是之大,現在該是作為孩子的我來報答母親恩德的時候了,而出世間的方法是報答母親恩德的最佳方法。這個修法我們可以參考《前行備忘錄》中阿瓊仁波切為我們開示的竅訣觀修。這是念恩。

  關於調心前面我們沒有廣講,並不代表可以省略調心這個過程。起碼要稍稍作意一下:我今天修法,念誦,乃至行持一切善法,不是為了自己的安樂,是為了一切眾生能夠遠離痛苦,成就佛果。把自己的心轉一下,讓我們這一座的修法或者念誦以菩提心攝持。

  3.回想夢境

  「氣息調整之後,開始回想自己昨夜的夢境。如果在夢裡做善事,說明自己修行有了一些進步,應該生起歡喜心,並觀想將這些功德供養上師三寶、迴向給六道眾生;如果在夢裡做了惡事,說明修行不是很精進,要立即懺悔並祈禱上師三寶的加持。」

  我們需要對夢有所了知。經常有道友問:「我做的這個夢是不是不太好啊?我做的那個夢是不是很好啊?」我也不知道。如果是真正修行有境界、有成就的大德們,的確可以通過夢作為驗相來了知自己的修行狀態。而我們凡夫如果在一段時間集中修一個法,比如金剛薩埵修法,若能每天以四對治力不斷地觀想、串習,是有可能在夢裡出現一些驗相的,但不要去執著這些驗相。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與我們生活不是完全沒有關係,但也不能說完全有關係,這兩種認知都太極端了。在夢裡夢到一些殺害眾生的情況,這個時候就要去懺悔。為什麼我們已經食素有一段時間了,也知道吃肉、殺生的過患,還是會夢到殺生吃肉?說明我們這種習氣種子還沒有完全地斷盡,還需要好好懺悔。如果我們長期堅持放生,在夢裡也做到一些護生、放生的夢,這也是白天串習的結果。夢中不管是行善還是造惡,都是我們生活、修行習慣的一個體現。一方面,我們不能太執著,一方面也可以作為修行的小小驗相。如果夢裡做了善事,說明自己修行有了一些進步,應當心生歡喜,並觀想將這些功德供養三寶、迴向給六道眾生;如果在夢中是做了惡事,說明修行還不是很精進,要立即懺悔並祈禱三寶的加持。怎麼來懺悔呢?從《無垢懺悔續》和上師的教言中我們可以了知,早晨起床後可以在床上念21遍或108遍百字明。全心全意以四對治力攝持每天念108遍百字明,當天的惡業可以清凈。如果每天念21遍百字明,當天的惡業就不會增長。有些道友想不起來昨天晚上做了什麼夢,那也不用糾結,進行下一步的修法也可以。

  4.上師瑜伽

  「然後開始修『上師瑜伽』。」上師瑜伽的修法是修法中的修法。這裡我們引用上師在《寂靜之道》中的一些教言讓大家對上師瑜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瑜伽(yu jia),或念瑜伽(yu qie),是相應的意思。修上師瑜伽就是修和上師相應的法。上師瑜伽修法有哪些功德利益呢?無量無邊。我們舉幾則上師的教言:「上師瑜伽修法能使我們增上對上師的信心,這也是最接近大圓滿正行的修法。有很多修行人在修持上師瑜伽時獲得成就。」「上師親自來到我們面前將佛陀的甘露妙法毫無染污地傳承給我們,所以上師與我們的因緣更近,對我們的恩德也更大。時時祈禱上師,能夠迅速獲得加持。」另外,「在進行日常念誦或其他聞思修行前先修上師瑜伽,無論你在修前行法還是正行法,都會很快趨入正道。」上師瑜伽不論是日常做功課還是聞思修,或者是行持其他善法都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幫助和利益。

  「常有人問我:觀想上師,是觀想上師本人的形象好還是把上師觀想成本尊好?」這個問題大家可以稍稍思考一下,自己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是以什麼為對境作觀想的。上師是怎麼回答的呢?「這要依你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分了以下三種情況,我們一一來看。

  第一種情況:「如果你真正相信自己的上師就是佛,是佛以人的形象出現來度化自己,對此你沒有一絲一毫的懷疑,那麼你可以在修法時直接觀想上師本人的形象。」佛陀在諸多顯密經典中都宣說了我們應該如何恭敬、承事上師的教言,或者是以特彆強調,或者是以很明顯,或者是以隱蔽的方式宣說。賢劫千佛沒有一個不是依靠上師而成就的。佛陀在臨涅槃時親口宣說:「阿難莫憂傷,阿難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眾。」具德、具相的善知識就是佛陀的化現。如果對佛陀的這句話深信不疑,那我們就可以相信身邊出現的善知識們就是佛陀的化現來度化自己。如果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觀上師的形象。

  第二種情況:「如果你只是把上師觀想成佛,而對於上師就是佛這一點仍有疑惑,修法時則可把上師觀想成本尊。」如何確定自己的本尊?上師在《寂靜之道》中開示:「最具信心的、因緣最好的,就是你的本尊,觀音菩薩、文殊菩薩、蓮花生大士、阿彌陀佛都可以,對哪一位佛菩薩信心大,就選哪一位做自己的本尊。」確定本尊后不要退失對本尊的信心,更不能捨棄本尊。「修學密法要選擇自己覺得有信心的佛菩薩作為本尊,每天不間斷地修持本尊的心咒,並不斷觀想本尊,祈禱本尊加持。」獲得密乘灌頂以後,要不間斷地修持本尊相應法、祈禱本尊。「不間斷密咒手印」是密乘五根本戒之一,即不間斷念誦本尊心咒和觀想本尊,同時不忘打手印。「把你最有信心的上師與本尊觀想為一體,保持觀想的同時專心念誦本尊心咒,這會讓你更快地感受到加持。」即本尊和上師瑜伽結合起來修。比如修金剛薩埵,比較圓滿的方式是觀本體為上師,顯現為金剛薩埵佛尊,結合四對治力進行修持。把最有信心的上師和本尊觀為一體,會讓你更快感到加持。我們要明白,這不是迷信,這是佛陀在諸多經典裡面親口宣說的,一方面善知識也是他本人的化現,另一方面去祈禱跟我們因緣更近的上師會得到更迅速有力的加持。比如我對觀音菩薩或者對阿彌陀佛信心特別大,我就這樣去觀想,把上師與觀音菩薩或者阿彌陀佛觀為無二無別的方式來祈禱。

  第三種情況:「或者你雖然對上師就是佛還有疑惑,但直接觀想上師比觀想本尊更讓你覺得有加持力,那麼修法時也可以以上師的形象作觀想。」其實第三種情況也可以引申出一個問題:如果有很多位上師,是觀想這位上師好呢,還是觀想那位上師好呢?觀想哪一位上師可以讓自己更快更能感覺到加持力,就選擇這位上師作為觀想的對境,這是第一步,確定了觀想的對境。

  修法時,我們只要按照上師的指導去做就可以了。「觀想上師在自己頭頂正上方,面向前方,或在離自己頭頂一肘高的斜上方,面向自己,或者把上師觀想成本尊,同樣在上述位置。」確定好觀想對境之後,我們就進一步觀想上師或者本尊在自己頭頂的正上方,面向前方,這是一種觀想方法,就是在自己的頭頂的正上方,跟自己同一面向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離自己頭頂一肘高的斜上方,上師面向自己來觀想。觀想上師的形象或者把上師觀想為本尊,這兩種觀想方法都可以。「如此一邊觀想,一邊念誦上師瑜伽。」比如修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儀軌前面有皈依發心,中間有正行的觀想和祈禱,後面有法王如意寶的祈禱文。「念完後開始祈禱上師,上師若有心咒的話,此時也可以念上師心咒。」念完儀軌之後開始祈禱上師,可以念上師心咒,沒有心咒也可以念「喇嘛欽」(上師知),觀想我的一切上師您都知道。對於上師瑜伽的具體修法,大家可以聽加行班的課,法師會帶修上師瑜伽。

  修法的竅訣——五種了知:

  在觀想的時候,可以參考《前行備忘錄》阿瓊堪布提到的「五種了知」的修法竅訣。第一,了知上師是佛。對這一點深信不疑,或者我們現在雖然沒法生起定解,可以祈禱諸佛菩薩加持,願自己心相續中能早日生起上師是佛的定解。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佛陀的事業。上師身語意的種種示現,都不離佛陀弘法利生的事業,本師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的恩德無量無邊,上師就是佛陀以善知識的形象來度化我們。第三,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比佛陀的恩德更大。上師的功德與三世諸佛等同,而上師對我們的恩德超勝諸佛。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師是總集一切皈依處的總體。第五,了知認識到以上這些道理之後,如果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前行備忘錄》里阿瓊仁波切沒有廣講,這裡不展開講。如果覺得以上觀想太複雜了,可以在信心攝持下,專註祈禱即可。

  「念誦結束後,觀想上師變成一個明點,由頭頂融入自己心間,這時想:希望自己也和上師一樣功德圓滿。然後觀想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無二無別,安住一段時間,出定。入定時間可長可短,由個人能力決定。」作為初學者來說,安住的時間不宜太長,可以稍稍有感覺就出定。因為我們還沒法把握自己到底入了什麼「定」,是睡覺的定,還是無想定,都很難說,所以有了一點覺受就可以出定,進行下一步的修法。有人說:「我不知道什麼是安住,也不會入定。」這候就安住在對上師的信心當中,讓心安靜一下也可以。觀想過程在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修法里介紹的比較詳細,比如怎樣觀想上師變成明點等,這些上師在《透過佛法看世界》裡面也有開示。我們在觀想本尊、上師的時候,上師或者本尊的形象並不是實實在在的,或是紙質的、泥土的、金銀的,而是顯而無自性像彩虹一樣的,看得見但沒有實質。這是觀想和祈禱上師。

  「上師瑜伽是一切教法的源頭,直指諸法實相,雖是無上究竟法門,卻易懂易行,隨時隨地都可以修持。」上師瑜伽是最接近大圓滿正行的修法,不僅如此,很多修行人就在修上師瑜伽的過程中開悟的,有很多公案可以參考,對上師的信心圓滿,我們的修行就圓滿,證悟就圓滿。信心、修行和圓滿成就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互相增上的,應該想盡一切方法增上自己對上師的信心。這裡說到易懂易行,就是上師瑜伽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觀修方式容易掌握,也易於行持。

  座下如何修持上師瑜伽呢?「每天早晨醒來,觀想上師從心間的蓮花中躍然而出,如魚兒躍出水面,活潑而利索,一下升至頭頂上方。」當我們每天早晨醒來的時候,坐直身體,觀想上師從心間白瓣的蓮花之中躍出,安住在自己的頭頂,一天之中加持我們,作為我們祈禱的對境。到了一天結束的時候,「晚上睡覺時,右側吉祥卧。」右側吉祥卧是身體右側而卧,右手壓在自己右側的臉下,左手搭在左腿的上方,左腿又搭在右腿上,以這種姿態入睡。「觀想上師從頭頂進入心間的蓮花上,上師身體發光,照亮自己及周圍的一切。」平時要不斷地串習,不能學了不去做,那學還有什麼用呢?前面也提到了,聞思修三者要結合。今天晚上我們就真實地這樣想一下,上師或者阿彌陀佛化光從自己頭頂進入心間,安住在心間的蓮花上,然後上師身體發光照亮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的一切,這樣去觀想。

  「吃飯時,觀想上師在自己的喉部,美味的食物都敬請上師享用;走路時,觀想上師在自己右肩的上方(作為自己右繞的對境);感受快樂時,想到這是上師的恩賜;生病、受排擠、被誹謗等處於逆境時,想到這是我的果報。慈悲的上師加持我,讓我在還有能力清凈以往業障的時候,經歷這一切,抓住機會體驗他人的痛苦,從而更快地生起菩提心。」這是我們怎樣把違緣轉為道用。快樂也是上師的加持,痛苦也是上師的加持。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可以時時刻刻感受到上師的加持。用一個比喻來說:佛菩薩上師三寶的加持就像太陽,照耀著大地上的每一人、每一物,但如果是盲人或者故意把眼睛閉上的人,就看不到光明。同樣,只有我們把心打開,才能感受到上師時時刻刻的加持。在修上師瑜伽或日常修法的時候,先把心向上師打開,時時刻刻祈禱、觀想就可以感受到上師的加持。

  「也可以觀想自己變成一個五色明點(白、紅、黃、藍、綠這五個顏色),迅速融入上師心間。上師不斷往上升,越來越高,越來越遠。如此觀想,安住於自心與上師心無二無別中。」安住在對上師的無比信心之中。前一段時間我們講臨終關懷的時候也引用了法王如意寶在《文殊靜修大圓滿》里的一個修法,把自己的心觀想成一個白色的(

)字,融入安住在自己上方上師的心間,上師越來越高,越來越遠,在這種狀態中,安住於自心與上師心無二無別,這也是臨終的一個修法。我們在平日里要多串習。

  「總之,把行住坐卧間一切所見所聞都觀想成上師的化現。這都源於上師,就像陽光源於太陽。經常想上師的功德、上師對自己的恩德。」從自己怎樣結緣上師,怎樣皈依上師,在上師面前受皈依戒,這樣一點一點去觀想。如果沒有上師的話,自己能實現這一切嗎?自己能坐在這裡安安穩穩地聽課嗎?沒有這種機會的。要想到上師對自己不共的恩德,這時就不用去想別人了,就觀想自己心中對上師的信心是怎樣一點一點生起來的,反覆去串習。「並誠心祈禱上師或念誦上師的心咒。」有上師的祈禱文就不斷念上師祈禱文,去作意觀想,或是念上師的心咒。如果這些都不會,就念「喇嘛欽」,觀想上師以無礙遍知的智慧關注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像《入行論》里說的:「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相信上師沒有一刻離開過自己,因此對上師的恭敬也不要有一刻懈怠。」上師在《冬日札記》里還談道:「在這樣一個黃昏,我講完課後沿山間小徑轉繞,無意中抬頭看見西天上一朵圓形的雲彩飄過來,我想那一定是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的示現。上師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看我了!他老人家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啊!」上師就是這樣隨時隨地憶念自己的根本上師,我們作為傳承弟子,就要如是隨學,相信上師沒有一刻離開過自己,無論身體離自己是遠是近,無論自己有沒有見過上師,無論上師記不記得自己的名字都沒關係,只要相信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沒有一刻離開過,心上的親近才是真正的親近,我們對上師的恭敬也不要有一刻的懈怠。這就是座上和座間如何修持上師瑜伽。

  對於《如何做功課》里的教言,大家要去思維。有疑惑不怕,提出來解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慢慢敞開,想方設法增上自己的信心,這是修任何法的源頭。

  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是:毗盧七法,排濁氣,調整發心,還有上師瑜伽的修法。

  下堂課講念誦。念誦就是修行,如果把它作為修行的一部分,那它的確可以給我們帶來修行的利益,如果不重視或沒有實修,它僅僅是我們上課聽到的一句話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實修。前面次第聞思修的內容也不要忘失,也要與實修結合,大家在課下去實修一下毗盧七法,實際去調整一下呼吸或在座上觀想一下母親的恩德,觀想一下上師或本尊。在修法中產生的疑惑及時提出來,向法師們或身邊的善知識請教,這就是聞思修。

  今天這堂課就學到這裡。

迴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推薦閱讀:

風水入門基礎知識學習
(3)干支基礎知識
聯合用藥的基礎知識和組合依據
用基礎單品混搭職場裝,簡潔時髦值得照搬!
周易里最基礎的卦和爻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知道了周易核心

TAG:課程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