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中國夢的健康底色——三十六論中國夢

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其固有的規律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和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使得資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奪,生態遭到了空前破壞,物種滅絕速度令人驚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成為實現中國夢征程上亟待解決的現實而緊迫的難題。

「雄巍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盪,與夫『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稱羨……」方誌敏筆下的中國「無地不美」,讓人「流連難捨」。正是這樣一位可愛的母親,用她「無窮的乳汁」滋養了解放初期四萬萬兒女,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貧窮走向富強的百年夢想。

然而,在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在全體中華兒女為追逐中國夢奮力拚搏的時候,重擔在肩的祖國母親「容顏」卻日益憔悴:空氣不再透明、飲用水不再安全、綠色植被遭破壞、肥沃土壤被沙化、災害性天氣讓人們的生命財產面臨威脅……「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成為實現中國夢征程上亟待解決的現實而緊迫的難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其固有的規律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人類經歷了臣服自然的原始文明、開發自然的農業文明後,迎來了征服自然的工業文明。然而,隨之而來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和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使得資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奪, 生態遭到了空前破壞,物種滅絕速度令人驚愕,大自然在「寂靜的春天」里為人類盲目發展唱起了「征服的輓歌」,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讓國人深切體會到破壞生態的惡果,實踐充分證明,歐洲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而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卻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無論是炎帝的「神農之禁」、大禹的「禹禁」,還是《周易》中說的「天地之大德日生」、老子倡導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不閃爍著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智慧光芒。今天,我們在追尋五彩斑斕的中國夢歷程中,要憶古思今、懲前毖後,更要清醒地意識到:離開了生態文明這個健康底色,夢想再美好也只是空中樓閣,蒼白無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問題作為重要章節來闡述,並為生態夢指明了方向:「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打造生態夢,政府應努力構建制度文明,確保物質文明健康有序。「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物質文明,卻因不合理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經濟結構敲響了生態環境的警鐘,隨之而來的食品安全等現實問題,給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命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為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決心立,路需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立足長遠、統籌規劃,做到權力有為不缺位、作為到位不錯位。最根本的,是以制度抓建設、以法律保成效。當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地方政府目標瞄著所謂的政績,眼睛盯著GDP數字,粗放式發展、投入性增長;一些企業唯利是圖,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逃避環境責任,這些做法雖然換取了一時的經濟效益,其代價卻是對子孫後代可持續發展的掠奪和損害。要改變這種自傷式發展模式,政府要擔當「管家婆」重任,科學立規矩、敢於打板子、大膽闖路子,努力構建制度文明: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法律及制度,加大對環境破壞的懲戒力度,將環保成績納入政府班子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提高對環境可能造成污染的相關企業的環保標準,保證執行過程中不違原則、不留死角、不打折扣;積極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科技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改造,建立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有序地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以及生態經濟,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只有政府真正以人民福祉為上,積極有效作為,讓經濟發展沿著制度的軌道前進,社會環保文明之風才能形成,生態夢圓才有可能。

打造生態夢,領導幹部應成為制度的領跑者和示範崗。風成於上,習化於下。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歷來是老百姓關注的焦點和效仿的對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剛性制度先行,還需領導帶好頭。習總書記指出:「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打造生態夢,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領導幹部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落實到位,這不僅是責任義務使然,更是官德人品的彰顯。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領導幹部要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其作為工作的重頭戲抓好。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破壞環境的後果立竿見影,生態修復卻非朝夕之功。領導幹部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有放眼長遠的胸襟和魄力,鑄牢「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做到作為接力、承前啟後,保持政策執行的連續性,杜絕「新官上任三把火、千頭萬緒都歸零」的短視行為。那些口頭上為黨分憂、為民盡責,行動上打造形象工程、追求立竿見影,目標上追求任內政績、關注個人升遷的人,恰恰是生態破壞的劊子手、生態夢征程上的絆腳石,必須加以剔除。

打造生態夢,老百姓應勇挑精神文明建設重擔。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成為我們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也是打造生態夢的主力軍和踐行者。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的消費理念有了全新的變化。一些人以奢靡為榮、節儉為恥,吃講檔次、穿講牌子、出行講排場,給社會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更成為不法者有利可圖的市場。古人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面對物種滅絕、生態惡化的現實,社會呼喚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在指責他人惡行的時候,更應該多審視自己的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努力轉變不合理的消費觀念,形成健康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多一些綠色環保,少一些白色污染;多用些循環使用品,少用些一次性製品;多一些零排量出行,少一些大功率排放……在吃穿住行用上多一點綠色,凡事講求適度。

俗話說得好: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活一日當盡一日之勤。在打造生態夢的征程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重擔在肩的使命意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恆。如此,13億中華兒女的合力定能托舉精神文明的碧水藍天,重塑祖國母親的「嬌美容顏」,讓中國夢底色永遠健康常青。

推薦閱讀:

吃香蕉有什麼好處?冬天可以吃嗎?
久坐腰椎不適?這場Live可以幫助您!
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有什麼區別?
【健康】最傷害卵巢的事情千萬別做,女人們一定要看

TAG:健康 | 中國 | 生態 | 文明 | 生態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