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王小波缺一些沉痛感,劉小楓有一些空想

鄧曉芒先生認為,魯迅因受俄國文學影響很深,更深沉;王小波受英美文學滋養較多,更側重健康的常識,而在層次的深度上略有欠缺。

問:鄧教授,您好!我特別想聽聽您對王小波這個作家的評論,還有您對劉小楓倡導基督教文化的這種現象的感受。

答:王小波的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我都看過,我覺得寫得很不錯。

但是我有一篇短文,就是說王小波的真正才華不在這些大部頭作品上面,而在於他的雜文和短篇。這有點像魯迅的才華,魯迅沒有寫長篇,魯迅是深有自知之明。他如果寫長篇的話,恐怕他的成就就不會這麼大了。這是我個人的一種觀點。

有很多人遺憾魯迅沒寫長篇,我覺得魯迅他的才華就是短篇,就是匕首、投槍,包括王小波也是這樣,他就適合於寫這個。但是魯迅比王小波更適合寫長篇一些。因為魯迅有一種非常深的、非常沉痛的自我反思精神,他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更多一些,而王小波受英美文化的影響多一些。英美這種呼喚人性的自由奔放,這種合理性,這種日常的健全常識觀念,的確很尖銳。他的評論,嬉笑怒罵,一針見血,讓我非常佩服。可一旦寫成了長篇呢?當然也很好,但是全是這些東西連在一起,就覺得層次好像太單一了。

真正偉大的小說家,他的長篇是有很多層次的,它讓你對人性的挖掘,不是停留在一個層次上面,不是停留在平面,而是一層一層不斷地深入,像俄羅斯文學,托爾斯泰也好,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好,他們都對人性有不斷的挖掘。我覺得這更適合中國人,因為中國人的城府太深,需要有一個人把他一層一層挖掘出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個層面上面,不斷地敲擊同一個層面。

王小波這三部曲給人看來,當然都很喜歡看,幽默、風趣嘛!但看完以後,你想一下還有什麼?——缺乏一種沉痛感。王小波很少自我反省。他的作品都是調侃性的,你知道他那種思路,無非就是:你們都是高人,你們都是神仙,我是普通人。但是他很少像魯迅那樣地批判自己,而且把自己巋於傳統的、根深蒂固的國民性,以及像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沉痛的反思,對人性的反思。我覺得在這方面有所不足。但總的來講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家。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是1980年代漢語寫作的名作,至今影響巨大。鄧曉芒先生認為劉小楓有一個偏頗:忽略了基督教蘊含的「個人獨立」精神

再一個就是劉小楓。劉小楓他想要用基督教來拯救中國國民也是一個老話題了,特別在20世紀90年代比較強調這個。在八十年代他強調詩化哲學,想把尼采和海德格爾引入中國,補充我們某些不足。九十年代的《拯救與逍遙》都是希望引進基督教的博愛精神,特別是天主教(他是瑞士巴塞爾大學神學博士),宣傳一種博愛精神。

但這是他的空想性,就是說他的這個努力並沒有得到預設的結果,特別是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後他就不再提了。他好像轉向政治學、儒家的「公羊學」等等。我想他的轉向恐怕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覺得基督教這個博愛的學說還是太空了。

為什麼會太空?他並沒有反思。我幫他做一個反思,就是他對基督教的總結還是表層的。真正的基督教徒不認同他,認為他是「文化基督教徒」。我認為他骨子裡是個中國士大夫。雖然他皈依了基督教,是基督教神學博士,知識很廣,而且信仰也不能否認他有。但是想利用這種信仰來救國救民,治國平天下,基本上還是一個士大夫的境界。

我認為你真的了解透了基督教的精神,就會發現基督教精神裡面除了博愛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它不是盲目的博愛,它是建立在個體意識、個人靈魂獨立之上的博愛。就是說,你要有基督教那樣的博愛精神,首先有個前提:個人要獨立。

人的靈魂只跟上帝發生關係,和他人都是間接的。西方人不是說:「願上帝保佑你」嗎?為什麼我不能保佑你,要上帝保佑你?就是我通過上帝來愛你,上帝是一切人和人的中介。至於父母家庭這些呢?當然,他們也是人,都要通過上帝和你發生關係。

「一切人平等」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每個人獨立,每個人只有一個靈魂,這靈魂是他個人獨特的,跟任何人沒關係。這種獨立精神我覺得劉小楓往往忽視了。他在《拯救與逍遙》裡面,那麼蔑視魯迅。魯迅就是在中國要樹立獨立的個人,不管從尼采那裡也好,或者從易卜生那裡也好,總而言之,「首在立人,人立而萬事舉」。這是魯迅的立場。

那麼「人立而萬事舉」,個人獨立以後必然會帶來(某些負面因素),比如說,對他人就沒有這麼黏糊了,對他人就有一點冷麵了,孤獨了。你不能解決我的問題,我個人問題要個人來解決。所以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所冷淡。但是這種冷淡是表面的,在精神層面上呢?他是關懷一切人的。但是對於身邊的人,他沒有那麼黏糊。不像我們中國傳統在家庭裡面,在家族裡面,在熟人關係裡面,都要互相顧面子。

魯迅是把這個完全徹底斷了,不講面子。人就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獨立性。劉小楓批判魯迅的時候,恰好把這一層忽略了。他認為魯迅沒有心肝,是個鐵石心腸。他沒有料到,正好是這種鐵石心腸,是對於「黏糊精神」的一種解構。

在中國人與人之間必須是黏黏糊糊的,所謂的愛,就是我和熟人啊,親情啊,互相之間抱團。把這個東西轉化成那種博愛,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有本質的區別。

基督教的博愛的前提是個人靈魂的獨立,每個人在上帝面前是獨立的,在任何他人面前都是獨立的,你有你的靈魂,我有我的靈魂,我們分別跟上帝打交道,這就是個人的良心。這一點如果不確立,基督教精神在中國沒辦法真正地立足。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傳播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淺層的,農村不用說了,一個村子有基督教傳統,本來就是世代信奉基督教,城裡有些小青年也去信基督教,但首先要意識到這一點,基督教不僅僅是給人安慰,佛教也給人安慰,但基督教更多的是給人以承擔,承擔痛苦。它不是要人解脫,或者減輕痛苦,它是要人承擔痛苦。承擔痛苦你要有自己獨立的靈魂,自己獨立的人格。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謝謝!

編者註:本文為鄧曉芒先生於2006年在華南師範大學演講時的問答,僅供公益交流,請勿商用。


推薦閱讀:

一些APT攻擊案例分享
羽絨服搭配法則 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技巧
練腿日最好的開頭動作——箭步蹲,教你一些細節要領
對【格局】的一些認識
為什麼在手錶交易中一些鋼表的價值遠超過金錶?

TAG:王小波 | 劉小楓 | 鄧曉芒 | 一些 | 痛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