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呂培榮談降真香與海上絲綢之路

本文章內容轉載自於呂培榮老師作品

在現代降真香文化研究中,降真香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最初是源於福建泉州灣的宋代沉船。1974年,一艘沉睡了近七個世紀的宋代海船在泉州後渚港成功發掘,舉世震驚。從船艙出土物來看,這是一艘回程船,船上數量最多的是香料木和胡椒等,都是我國從南洋諸國進口的大宗貨物。該船共出水了香料木2350公斤,主要品種有降真香,檀香、沉香。龍涎香及乳香等,其中絕大部分為降真香,佔80%以上,經上海中醫學院的陳瑞華等通過對比檢測,確定該香木為印度黃檀的心材,即史料記載的降真香(番降)。論文發表於《上海中醫藥雜誌》1979第 05期。

降真香的概念誕生於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是為紫藤結香。而規模使用應該在南北朝之後,徐表為南北朝人,其著作《南州記》首次詳細記述降真香的產地及用途。可惜《南州記》一書失傳,我們見到的內容都是五代時期李珣《海葯本草》所引用的內容。李珣之前並未有人談到番降的概念。儘管徐表和李珣都談到降真香的產地是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各國,也肯定會有一些東南亞的紫藤香輸入中國,但量應該不大。主要還是使用中國南部的紫藤香。降真香從出世以來,它的作用就非常特別,能預防瘟疫,驅瘴辟邪。所以逐漸為國人所重視。成為早期人們生活中的奢侈品。自唐以後,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拓展,大量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中外貿易量也急劇增長。在中國進口的商品中,香葯佔據很大的比重。其種類繁多,包括降真香,沉香、麝香、乳香。龍涎香、檀香等。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降真香。這些番降類似於中國的降真香(紫藤香),所以逐漸被大量引進。 因這些降真香都是從南亞或者東南亞國家輸入中國,故又稱番降。

番降最初傳入中國,大致要追溯到唐初中期,其時開明的政治制度和開放的對外交流吸引了不少的外國人,中央政權甚至專門建立了有利於外國人貿易的番街,番降就是這個時候被引進中國,初時並不叫降真香,而是根據其外形相似鷹嘴而稱為鷹嘴香。國人亦稱「吉羅香」,其主要作用是「避天形時氣,宰舍怪異」,即可以預防瘟疫,清潔住所,辟邪去穢,所以逐漸被國人所器重。天行時氣是指瘟疫流行,是為邪淫氣。古代人最怕的就是大面積的瘟疫流行,那種狀況非常慘烈。人們想盡各種辦法預防,能使自己免於傷害。經過實踐,人們發現,在居所焚燒降真香就能夠有效預防瘟疫,此法最早記載是唐代。那時候外國人,特別是遠東及阿拉伯人來中國比較多,他們帶來的降真香被視為珍寶和救命之物,用於進貢朝廷或者極好的朋友之間的饋贈,非常珍貴。據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國寶檔案》「海上絲綢之路遺珍---降真香」中講述,唐初有個外國人在離開中國回家的時候,非常鄭重地將幾枚降真香交予有恩於他的中國人徐審,告知如遇瘟疫,在家焚燒一枚,即可保全家性命。幾年後,廣州城突發瘟疫,徐審隨即在家中焚燒了一枚,結果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用現在的中醫理論解釋,焚燒降真香可以使正氣伸張,壓制邪氣,抵制瘟疫,預防疾病。

所以這種香被視為聖物,也逐漸為唐代皇室所重視。其時,唐朝道教大興,是為國教。因為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為始祖,自稱為老子後裔,所以特別崇奉道教。道教和皇室的聯繫自然就非常頻繁,降真香既然為皇室所看中,自然道教也會給予足夠的地位。於是就出現了在道教的重大儀式(醮星辰、度菉)中使用這種香,能感引鶴降,表明真人騎鶴降臨。在唐末、五代時期的李珣著《海葯本草》中這樣記載:「拌合諸香,燒煙直上,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菉功力極驗,降真之名以此。燒之,避天行時氣,齋舍怪異,小兒帶之,避邪惡氣。」降真香功力既然如此強大,自然就有強烈的市場需求,國內的原有資源很快就消耗殆盡。於是,逐漸大量的國外降真香就源源不斷地從南亞及東南亞的各個產地運往中國。由於番降產地廣泛,而且產量巨大,使得降真香也越來越價格低廉而被民間廣泛使用,用於焚燒以辟邪去穢。這種狀況,在宋朝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元末。這些降真香絕大部分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輸的。

由於降真香在這之後的明清清兩朝斷代了幾百年,所以現在人們對降真香已缺乏基本認知,很難理解當時的降真香盛況。對降真香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量上沒有認知,自然對降真香之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也就認識不足。本文通過幾個方面來還原一下史實:

一:降真香在宋元期間的使用非常普及。

以福建泉州為例,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也是進口香料集散地的泉州,降真香的使用情況如何呢?據宋代趙汝適《諸番志》記載:「泉人歲除,家無貧富,皆爇之如燔柴然。其直甚廉。」我們可以看出,降真香的使用非常普及,其消耗量也非常巨大。

二:降真香海上運輸量巨大。

運量巨大的線索來源於兩艘沉船的出水物。

1999年,瓊海市潭門鎮的漁民從西沙海域撈上了幾根奇怪的木頭,海南收藏家魏希望將這幾根海撈木買下,取了切片樣本到北京拜訪國家林業部的專家周默,經周默協調,與同仁堂庫存的降真香及故宮降真香藏品進行了比對,確定是降真香!於是,2003年前後,魏希望聯繫瓊海漁民前去西沙海域對該沉船的降真香進行了打撈並予以收藏。後來許多藏家陸續收集的沉船降真香總重量估計在2000公斤以上。非常可惜的是,該沉船並未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進行系統全面的打撈和保護。我們只能從收集到的降真香數量上做一個基本估計,就是船上運載了大量的降真香。

另外一艘就是1974年在福建泉州後渚港成功發掘的宋代沉船。由於該沉船是國家組織打撈,所以,發掘的比較完整,資料也相對準確。從船艙出土物來看,這是一艘回程船,船上數量最多的是香料木和胡椒等,都是我國從南洋諸國進口的大宗貨物。該船共出水了香料木2350公斤,主要品種有降真香,檀香、沉香。龍涎香及乳香等,其中絕大部分為降真香,佔80%以上。其數量遠遠大於其他品種的香料。

窺一斑而視全豹,從這兩艘沉船運載降真香的情況,我們對降真香的巨量輸入會有個大致的感覺。

下圖為泉州灣宋代沉船出水物品清單,降真香排香料類物品榜首。

降真香,是大自然的饋贈,一有鶴骨龍筋、弔詭嶙峋的形態美,金堅玉潤、膏液內足的質地美,曲盡其妙、卓然不群的藝術美;二有馥郁並集、色聲橫鶩、氣潤天穹、引鶴降神的迷人香味;三有功參五行、道通三界、驅瘴避厄、蘊氣回神的神奇藥效。令眾多香類愛好者和收藏者著迷!

三:唐中晚期至元末,降真香是人們十分熟悉的物品。

其時國人對降真香的熟悉程度,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感覺出來,他們不僅知道降真香產地的情況,還可以對各地所產的降真香做出品質優劣的判斷。

降真香的產地,最早的記載見唐·李珣《海葯本草》,書中記載:徐表《南州記》云:生南海山,又雲生大秦國。南海泛指中國南部及南亞地區。大秦國是指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並不產降真香,說它是產地確實是個意會錯誤,可能是羅馬商人來中國,路過中東或南亞地區,先用本國的東西交換南亞及東南亞各國的降真香,再把降真香帶到中國換取中國的東西,以至於中國人誤認為大秦國是降真香產地。

關於「南海」,有的古籍說「海南」,含義是相同的,並不是指現在的海南省,而是泛指中國南部及南亞、東南亞國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的更為具體,時珍曰∶今廣東、廣西、雲南、漢中、施州、永順、保靖,及占城、安南、暹羅、渤泥、琉球諸地皆有之。

占城:古國名,地理位置在今越南中南部。

安南:越南舊稱。清代嘉慶年間始改稱越南。

暹羅:泰國古稱。

渤泥:今汶萊達魯薩蘭蘇丹國。

琉球:古國名,現指日本沖繩縣(主權有爭議)。

真臘:中南半島古國,在今柬埔寨境內。

可見我國南部地區,東南亞、南亞諸國都產降真香。

所以說,番降的產地很廣,包括印度、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等南亞、東南亞國家。

說道品質,明朝周嘉胄《香乘》降真香考證就對番降的優劣做出了明確的描述:「出三佛齊者佳,其氣勁而遠。避邪氣。」「維在處有之,皆不及三佛齊國者。」

三佛齊發源於現代的蘇門答臘島附近,宋元時期是東南亞一帶的強國,控制馬六甲海峽。是當時東南亞的香料貿易中心,也是香料的中轉站。維,語氣詞,「維在處」即四下里的意思。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很多地方都產降真香,但都不及三佛齊一帶產的降真香品質好,換句話說就是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島附近的降真香品質是最好的。

一種外國的東西,能夠被國人所熟知,而且廣泛使用。只能說明這種物品是被大量輸入中國的。民間使用量非常巨大,而且主要來源於海上絲綢之路。可以說整個唐宋元時期,降真香運輸佔據了絲路運輸的重要部分。其持續時間之長,運輸量之大都是非常驚人的。所以我們談到海上絲綢之路就不能不談降真香。據中央電視台走進海洋系列片介紹,高峰期,宋朝香料交易的稅收占整個國家收入的十之有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降真香貢獻的。大量的降真香貿易和輸入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又叫「香料之路」的一個重要原因!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理應有降真香濃墨重彩的一筆。

推薦閱讀:

世界最薄絲綢長啥樣?
向中亞挺進—中國的絲綢之路「大戰略」
新絲綢之路上演一場三國暗戰
對《絲路山水地圖》專家學術水平的質疑
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史(二十一)

TAG: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