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托福拿下110,留學後的你多久才能融進美國
出國前,你預期托福會對自己有多大的幫助?
體驗過留學生活後,你對托福的實際幫助又打幾分呢?
當骨子裡的中國文化開始與新鮮的異國文化相接觸,它們融合,它們互悖。它跳脫了分數的框架,因為接納能力不是辭彙量能決定的。這段留學生涯帶給我們的是全新的現象,是過去與現在的交融,更是現在到將來的蛻變。
在這樣的現象、交融、和蛻變里,我們發現了一個新名詞——
文化雙性人
所有去美國的人都會想,我究竟需要多久才可以「適應」美國的生活?多麼「適應」才是適應?怎麼樣我才能過得開心,才能習慣和喜歡這片土地?
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個接一個地,從中國人,變成了文化雙性人。
到底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先講講我的故事吧。
在我高一去美國之後的兩年,我覺得自己生活在兩個文化的邊界。從細微處是生活習慣:暑假回國,我早飯開始吃冷牛奶拌麥片,天天喝清咖。從圈子處是朋友選擇:和國內的朋友聊天,很多時候聊不到一起去。價值觀特別不一樣,話不投機半句多。圈子裡慢慢都是留學生,有的時候還要被國內朋友罵,「裝什麼X,不就是出過國嗎?」
但是在美國卻又是個中國人。在派對裡面搖的時候有點手腳僵硬,在和老美聊天的時候有時找不到話題,在生病的時候喝粥吃鹹鴨蛋,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格外想念家鄉…
那時候最大的掙扎,就是「我是誰」。「我是誰」決定了我屬於什麼集體,決定了我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怎麼樣定義自己的屬性,決定了我有沒有朋友。
在中國大家交朋友多簡單呀。住在一個宿舍,坐在一起上課,就自然而然成了朋友。從來沒有想過,交朋友竟然還是一個問題,直到到了美國高中。突然發現,朋友需要共同點,朋友需要互相吸引——我用什麼吸引美國人?美國青少年很認可體育能力,認可天賦,認可「酷」屬性。可我都沒有。不會彈琴不會打球。沒錯,我是一個很「Nice」的人,但在美國高中的主流文化里,Nice真的不足以交到朋友,尤其是當你們在一起沒有什麼好聊的時候。
有人說,你也可以和中國人玩兒呀。是的,確實可以。但是不甘心呀!到美國來又不和美國人交往,不拓寬社交圈,不體驗不努力,有什麼意思呢?並且,美國人總會說,你看那些中國人——中國人總是喜歡聚在一起,不知道為什麼。真的很想改變他們的觀點,想做那一個Open的,願意跳出舒適圈的中國人,哪怕會需要多一點的努力。
這就是文化雙性人吧。
在小團體里不安,在Party里不安。真真是無處安放。
到底歸屬於哪裡呢?
思維上半中半西,習慣上半中半西,行為上可中可西,家庭里多中少西。
不如承認,兩地皆為歸屬。
實際上,上面說的那個找不到朋友的階段,可能早晚都會過去,或者強度會減輕。
對我來講,剛去美國高中的時候最掙扎,而到大學裡,交友問題就少了很多。儘管碰到喜歡的白人男生還是會不知道說什麼,但是大多數時候,大家是包容的,願意交朋友的。而熟悉了美國文化的我,也知道了怎麼加入話題,怎麼開玩笑。和中國人玩也和美國人玩,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和平和。
也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人也好,文化雙性人也好,都只是我身上的多種品質之一。人的複雜性本來就是人的迷人之處之一,而多文化背景常常會給人多一點角度去思考,也更容易去理解不同背景的人。儘管過程有點波折,但是誰的成長沒有波折呢?
讀到這篇文章中的部分人可能也在當年我的階段,我也很理解你們。剛剛踩上文化的交界處,感覺在一個漩渦里,不知道如何自處。13-17歲這段時間正是形成自我認知的階段,需要得到團體的認可,渴望找到組織,渴望知道自己是誰。文化的多元性使這個過程變得困難,甚至布滿了迷境和挫折。
我想到一些方法,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早幾年的時候,我一直深信,如果你不是一個搞笑的人,那就不要試著搞笑——會很尷尬。
儘管我真的很羨慕那些幽默的人。我羨慕他們能夠面對任何人群都不恐懼,羨慕他們能夠輕鬆地和外國人打成一片並且受到喜愛,羨慕他們能時常被外國朋友提起,說「啊,他啊,他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人。」
在兩種文化交接的稜角處,他們能夠遊刃有餘;他們的幽默可以將邊角化為圓弧,將冷漠化為友好。在我糾結於自己的身份和文化烙印的時候,他們可以輕鬆地生活,「不用想太多。」
尼瑪,我真是羨慕這些人。但是他們離我好遠。我一直這麼以為,直到前兩天看了一個同學的視頻。
同學是個微胖,長相平平,講英語口音很重的男生。他11年級轉到美高讀書,是那個美高第一個中國人。看到他的第一眼,真的很難把他和「校園紅人」聯繫在一起。可是看了他兩個視頻以後,我立刻喜歡上了這個男生,並且由衷地理解了他受歡迎的原因。
他真的好幽默!當然,他也很自信,很沉穩,很溫暖。他的幽默背後是他的這些品質,但如果沒有了幽默,大多數人都不會看到他這些品質。
舉兩個他演講里的笑話吧。
1:「我剛剛從海地飛回來,飛機誤點了,所以我這一次的演說差點需要遠程來做(Remotely),就像俄羅斯人那樣。」
(他指的是川普和希拉里競選時,傳說俄羅斯的背後助攻)
2:「上次演講中我說,如果你去中國的話,請給我打電話。(停頓)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給我打電話。」
全場爆笑。口哨掌聲不斷。
然後我看這個男生給國內公眾號寫的文章。
他說了很多,但最啟發我的是這一句話:
「我相信有些東西是可以跨越文化和國家的。比如人性,比如幽默。」
看了很感動。
我現在相信,幽默確實是可以學習的。確實,中美文化裡面很多笑點很不一樣,但是在美國生活了一兩年後,很快你就可以明白美國文化的笑點。
除了學習幽默以外,第二個可以嘗試的方法是學習心理學,學習自我認知。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學習者和社交者?
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和社交方式之後,你可以挑場合去社交,挑方法去交朋友。比如,如果你不習慣很多人的派對,那你可以去一些小的社團活動。如果你不善言辭,那你可以和別人約騎車跑步。慢慢地,你會更自信,狀態會更好,這本身就會吸引別人和你交往。而越手忙腳亂,不自信,其實別人就越會遠離你。
另外心理學也會教你正確歸因。比如一個人不搭理你,不一定是因為你不有趣,也可能是他今天真的遇到了很多倒霉事,心情不好。
第三個方法是遠離持續帶給你負能量的朋友、圈子、或者學校。如果你交往的小圈子總讓你在負情緒里越陷越深,或者總是讓你備受打擊,卻不給鼓勵,那麼對自己好一點,離開它吧。不管它是男朋友,女朋友,還是學校。
如果你的學校同學真的都很冷漠,甚至敵視國際生,或者校園文化很狹隘,而你又很在意你的環境,那我認為趁早準備轉學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此前我確實有過一個學生從明尼蘇達的一個學校轉學到巴納德後,整個人都積極了一個度。
在孤獨感劇增、歸屬感缺失的時候,抱團國際生小夥伴其實也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法。無論是來自哪個國家的留學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感同身受的地方。就拿小組作業為例,選擇和留學生組隊時常能避免一些溝通或理解上的障礙,也更有利於大家相處和共同進步。
以上是幾個自我保護和幫助過渡的方法。但是最好的辦法是出國前就能儘可能的學會這些,提前接觸外教和外國文化,希望在適應文化的過程中,你不再孤單迷茫,也希望文化雙性人的身份最終能帶給你別樣的特色和財富。
推薦閱讀:
※美國又出驚人之語,菲越強硬回應,中國幹得漂亮,快速反擊
※信賴葆嬰,美國新任總統川普選對了!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飯局
※梁孝:「民主」如何成為美國手中的「牌」
※中國青年最不能有的思維,就是覺得中國已超越美國天下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