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熱潮背後:中德同憂製造業
工業4.0,指的是比「工業3.0」(製造業自動化)更進一步。被頻繁提及的「4.0」遠景,包括消費者向車間下訂單,生產線上一切東西接入物聯網,製造周期更短、排放更低、人力更少等等。
「德國提出工業4.0有三個背景。」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第一,前幾年的金融危機後,雖然德國號稱一枝獨秀,但全球需求減弱,它的出口跟著下滑,製造業需要出路;第二,美國在信息化上佔據優勢,中國的低生產成本也日益威脅德國,可以說是『前堵後追』;第三,德國企業在裝備製造和數字化控制系統上本來就有優勢,它希望率先推出標準,佔得先機。」
德國製造業的確感到了寒意。據德國之聲網站報道,科隆經濟研究所11月公布的「秋季調查」顯示,計劃明年招收新員工的德國企業比去年大幅減少,預計2014年度經濟增長率僅為1.2%,顯示德國經濟處於衰退邊緣。
「德國的製造業優勢在於有很多『隱形冠軍』,這是一群中小企業,在各自的細分行業做到了絕對優勢。它們多來自機械和裝備製造行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建立的優勢。如今的製造業形勢跟以前很不一樣,中小企業能不能跟上?這是德國提工業4.0的一個考慮。」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黃陽華博士說,德國主要是寄希望於西門子這樣的大企業實現工業4.0,帶動小企業的發展。
左世全認為,中國人關注工業4.0也源於製造業的隱憂,「一是我們現在的視野開闊,對新概念,媒體和產業界都很好奇;二是我們也面臨『前堵後追』,人口紅利在消失,製造業的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都在上升,必須通過技術升級解決。」左世全認為,工業4.0概念受關注的一個原因,是它描述得比較完整清晰,給中國人提供了參照。
中國、美國和德國,是當今世界製造業的三個最重要角色。工業4.0這個德國概念,也有美國和中國版本。
美國近幾年提出「重振製造業」,啟動《先進位造業夥伴計劃》和《先進位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通用公司的「工業互聯網」與工業4.0如出一轍。它和AT&T、思科、IBM和英特爾等公司已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就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中國工程院和工信部等近期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出力爭在2025年升級為製造強國,廣受關注。該計劃的核心就是智能製造。
因此,也有評論者認為,智能製造從來就是各國製造業的戰略目標,當下熱炒「工業4.0」是「新瓶裝舊酒」。
一般行業專家普遍認同中國應有自己的發展戰略。「德國中小企業普遍實現了自動化,中國許多企業還沒做到這一步。」黃陽華認為,中國的獨特之處,是企業間差距比較大,不少企業還在做低利潤的加工,用不起自動化高精度的設備。
「德國之所以提工業4.0,他們已經有工業3.0。」12月11日舉辦的2014中國工業和信息化論壇上,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說,「而中國在工業領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是特別好,不論管理軟體,還是流程製造的軟體應用,還沒走好就想著跑,不符合科學規律。提出向德國學習工業4.0戰略,這是大的願景,方向沒有錯,但要一兩年搞定,就有些浮誇。」
「目前,智能製造的快速發展使工業標準規範不一致的問題更加明顯。」賽迪智庫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擁軍說,「工業領域缺乏行業性的智能製造標準規範,企業在跨系統、跨平台集成應用時面臨複雜的技術難題,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來。例如,物聯網行業應用標準缺失,導致設備不能兼容;企業內部一些信息系統也因缺失統一標準導致集成困難。」
肖擁軍建議政府牽頭組織行業聯盟、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協商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左世全說:「我們正在制定智能化製造的標準,當然也會跟德國交流,但不會和他們一樣,因為我們要考慮自己的情況」。
-----------------------
推薦閱讀:
※外媒:中國掀機器人革命 年底將成最大工業機器人國
※深度解析:海爾超級互聯工廠工業4.0實踐
※淺談「工業4.0」和智能製造
※斜進式研磨會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