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遊戲,竟讓我發現孩子在幼兒園受虐待

一、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發泄情緒

因為語言發展水平還不夠,或者害怕被父母責怪等原因,孩子常常很難清晰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也很難光靠語言去安慰孩子的情緒。

而這些語言做不到的事情,遊戲卻可以做到:

?察覺那些孩子身上那些「隱藏」的傷害:就像前段時間朋友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女兒,上幼兒園後好像變了個人,悶悶不樂。

還有個細節讓她很疑惑,玩辦家家時,女兒對娃娃特粗魯——給娃娃喂著喂著奶瓶會突然用力拖拽娃娃,或者突然丟到抽屜里關起來,不知道是在幹什麼……

我提醒她留意下孩子在幼兒園是不是有受到不好的對待,因為孩子玩耍的細節一定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模仿來的。果然,她調取攝像時嚇了一跳,發現老師竟然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吃飯慢,老師把她拖到一邊罰站,孩子尿了褲子,老師把她關在小黑屋…………

孩子正是在通過扮演老師,用讓娃娃痛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也很痛苦的心情,而如果不是我的提醒,朋友之前一直以為是女兒在故意破壞玩具,惡作劇,還幾次為了這個事責備孩子。

?換個角色,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侄子剛上小學時,放學回來後經常悶悶不樂,問他又不說時,嫂子就會跟他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她就扮學生,他扮老師,在扮演過程中,侄子會自然把學校里不愉快的事情都「演」出來。

其實侄子遇到的委屈也都是小事,他只是需要通過扮演「老師」,把老師今天「撒」在他身上的氣,再撒出去,情緒自然就變好了。

?實在搞不清孩子為啥不開心,那就「打一架」吧:對於叮噹這麼小,又不大會講話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為啥不高興了。

但最近劉先生髮現,和他玩一場枕頭大戰(或其它打鬧遊戲),就可以解決大部分「不高興」「小緊張」。

他不想玩,我們就故意先笑著向他扔枕頭,兩個人假裝「打一架」。

這個遊戲的原理其實是讓他把內心積累的不滿、緊張轉化為行動,得到釋放,同時也傳遞給孩子一種接納感、安全感:

「不管我怎麼樣,爸爸媽媽還能和我玩的這麼開心,那現在一切肯定是安全的,不然媽媽哪還會有心情和我玩。」

二、幫助孩子應對新事物、新環境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裡放了叮噹勇敢打針的小視頻,畫說中間那一抽我看著還挺疼的。

打疫苗從里從來不哭,請叫我勇士

許多朋友都在問我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這得益於之前給他買的打針玩具,經常和他玩「醫生打針」的角色扮演遊戲。

比如,我會假裝咳嗽說:「叮噹快來幫幫我,給我打一針」,打完就做出病好了的樣子,還感謝他的「治療」。

通過這樣的過程,讓他提前熟悉打針是怎麼回事,到醫院新環境:

?會發生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醫生是來幫助我們的,打針有點痛,但是打了病就會好,強化孩子「生病就要去看醫生」的思維;

?他應該怎麼做:在遊戲中提前練習看病打針時,他應該怎麼做——不動來動去,配合醫生。

而除了看病,「角色扮演」遊戲還可以讓孩子提前適應、預習其他新環境里他們將面對什麼,需要做些什麼:

?如何應對緊急、突髮狀況——

比如孩子經常被欺負,不會拒絕:光在家裡口頭教孩子「下次他再想搶你玩具你就告訴他 『這是我的 』,然後護緊玩具 」,下次孩子碰到一樣的事,還可能是一臉懵逼,等他想起你教他的話時,已經晚了。

我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真實地練習如何拒絕:先讓他演搶玩具的,你演被搶的,大聲的示範怎麼「拒絕」。

拒絕自衛時的語氣眼神,孩子只有通過反覆觀察你的示範,才能明白。

而學會之後,角色互換,再讓孩子扮演被搶的人,模仿著自己做一次,反覆練習,就會提升孩子的自信。

? 入學適應:扮演「老師」「學生」 ,讓孩子提前知道去學校是幹嘛,會發生什麼,自己要怎麼做。

? 學會買東西:扮演收銀員,了解買東西是需要用錢的,怎麼和售貨員交流。

? 學會做客:和夥伴玩一套茶具,學會怎麼輪流使用水壺互相倒茶,怎麼分享等等。

其實這些玩具也不一定需要買,孩子在意的不是玩具有多逼真,想想我們小時候玩辦家家的「道具」是多麼簡陋。

讓孩子發揮想像力,整個過程孩子是否玩的愉快,是否有足夠的互動,才是更重要的事。

三、幫助孩子換位思考,提升情商

兩年前的暑假,我懷孕回老家休息,發現大侄子自理能力很差,而我嫂子總是一邊嫌棄他什麼都不會,一邊又這不讓碰那不讓他做。

後來我做裁判,讓他和媽媽玩了一天角色互換,過程很有意思:

我嫂子要做什麼,他就會學著她平時的樣子,什麼都說「不行」,做錯一點事,他就責怪她(平時嫂子就很愛在他犯錯時第一時間責罵);

但那一整天下來,侄子其實也不好過,他必須做很多嫂子平時要做的家務,中間累到好幾次都想放棄不玩了。

遊戲結束後,嫂子第一時間擁抱了兒子,說自己以前做的不對,以後會更寬容,好好和他說話,侄子也低下頭說:「當媽媽真的好辛苦」。

我們總說要孩子學著體諒,而其實通過這樣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代入到各種不同的身份中,真的「換了位置」,「換位思考」就會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對於叮噹這樣更小的孩子來說,玩辦家家本身就是一種啟發「同理心」的萌芽過程:

比如最近我發現他會主動抱起被他不小心摔在地上的娃娃,摸摸娃娃的頭,這就是他開始意識到:別人和我一樣,摔倒了都會痛,都需要「摸摸」(平時他摔倒了,我們也是這樣安慰他的)。

很多家長都以為,男孩就需要玩娃娃,過家家。其實男孩和女孩一樣需要通過這樣「角色扮演」的方式,假扮著去照顧一個娃娃,把娃娃當好朋友的遊戲,從而去學習到如何照顧別人,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四、演給孩子看:用戲劇的方式把孩子平日的錯誤行為演出來,啟發反思

《超級育兒師》里播過一個霸道、愛搶人玩具、一不高興就愛躺地上撒潑抓自己的男孩強強——

育兒師輔導強強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邀請他觀看情景劇:讓兩個熊貓模範了他平時的行為——

整個過程中,雖然育兒師和媽媽完全沒有提及、指責強強平時的行為,只是假裝單純的帶他看一出情景劇,但強強臉上有些複雜的表情似乎明白:他們是在演我,原來我平時是這樣。

在表演中,育兒師一邊看一邊隨口問強強——以此來明確孩子的是非觀

強強看著因為霸道而失去朋友、孤零零哭泣的熊貓,彷彿也看到了自己(這也正是讓孩子看到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

接著,育兒師提出讓強強去幫助甩賴哭鬧的熊貓,讓強強扮演了平時父母的「說教」角色:

當強強在教熊貓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教自己。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兩個布娃娃(手偶之類)演情景劇的方式,讓戲劇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讓孩子看到自己錯誤的行為,並反思自己的錯誤,知道該怎麼改進。

其實角色扮演遊戲運用於育兒中的方面還有很多,我們可以盡情地發揮想像力,去創造一齣戲,讓孩子去演:

? 二胎中,大寶嫉妒小寶,可以每周找一點時間讓大寶扮演嬰兒,滿足他想被照顧被全方位關注的需求;

? 想讓孩子主動收拾玩具,那就假扮每個玩具都是出來玩的寶寶,告訴孩子:「你要回家了,玩具寶寶也要回家啦,你把他們送回家好嗎?」

因為篇幅關係,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讀讀《遊戲力》這套育兒書。

遊戲是假裝的,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的體驗和思考卻是真切的。

●丹媽碎碎念●

最後我還想來提醒一下大家,在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中我們應該注意點什麼。在我的了解中,之所以很多父母不願意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總也玩不好的最大原因,其實就是「放不開」。

很多父母總覺得這樣和孩子玩,要模仿著孩子的樣子,去扮演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很幼稚。我們似乎因為「長大」太久了,而忘記了自己兒時的樣子,忘記了自己小時候「辦家家」時的快樂。

現在許多爸媽對育兒這件事已經越來越重視,但真的和孩子溝通起來的時候卻力不從心,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缺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遊戲力」——能夠放下身段,投入的和孩子一起遊戲的一種活力、情趣、幽默。

如何成為會玩遊戲的父母,成為能在遊戲中和孩子打成一片,走進孩子心裡的父母,丹媽能給到大家的訣竅很簡單:

去練習俯下身子: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坐在地上;

去練習俯下心靈:放下自己腦中的控制、判斷,放空自己,跟隨孩子的腳步,哪怕開始不理解孩子在「扮演」什麼,我們只要有樣學樣的跟著做,慢慢的,自會走進孩子的世界,走進孩子的內心。

推薦閱讀:

德國戰俘營里的盟軍俘虜似乎沒怎麼受虐待
貓狗寄養回家後不吃不喝,是被虐待了嘛?
性癮症患者兒童期或受過虐待
爸爸精神有問題,我快被逼瘋了……誰來救救我?
男朋友虐待我的狗還不認錯,如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TAG:孩子 | 幼兒園 | 遊戲 | 幼兒 | 虐待 | 發現 | 受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