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玉峰

白玉峰摘要

  白玉峰,金末元初武術家。太原(今屬山西)人。以武技享名於黃河南北。  

目錄

1生平
2武學創作
3五形拳
4是明代人的歷史…
編輯本段生平

  好交遊,凡過客之有能者,無不養之,致家道中落。後漫遊四方,其技益進。至洛陽,授徒自給。嗣遇覺遠上人,連同李叟一起入少林為僧,號秋月撣師。  

編輯本段武學創作

  與覺遠上人等融合舊時宗法,把少林拳法增益至一百七十餘手。白又將一百七十餘手統之以五拳,分名為龍、虎、豹、蛇、鶴五式。五拳之精意要訣,載於近人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  

編輯本段五形拳

  五形拳是指龍、虎、豹、蛇、鶴等五種形拳;而五禽則指虎、鶴、龍、蛇、猴五種象形武術。這兩種形拳在洪拳中都屬於中級套路,而且都偏嚮應用型的武術。五形拳主要為虎形練骨、豹形練力、蛇形練氣、鶴形練精、龍形練神。而五禽則為虎走剛猛、練筋骨勁力,鶴講輕巧、明角度攻守,蛇主飄纏、氣沉連綿,猴則手眼明快、迅速靈敏,龍寫神意、化剛柔。故虎形剛猛、鶴形清而巧、龍形合剛化柔、蛇形氣沉連綿、猴態快速輕靈。所以五禽訣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壯、鶴似休枝啄食之意、龍似出雲遊騰之觀、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樹取物之態。」

編輯本段是明代人的歷史依據

少林武術史的研究,應以少林拳法正宗傳人所保留的武術資料,及原始少林碑文為主要依據,其餘旁門別支的種種傳說,只能作為參考。

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曾親赴河南嵩山少林寺對少林寺碑上的刻文、少林寺文獻及史書上的記載進行了一番認真的考證,並將考證論據、結果寫成《少林武當考》及《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二書出版。另一位武術史學家徐震也著有《國技論略》,對少林武術也進行了一番考證。這兩位先驅的著作對武術史的研究貢獻良多,但又因他們受當時所能發現資料的限制,故得出的結論也存有不少錯誤。時至今日,隨著拳譜文獻資料的陸續被發現,我們在唐、徐二先驅研究的基礎上,就能得出比較客觀的歷史,還原史實真相了。

首先,唐豪先生對原始碑文、少林寺文獻及相關史書記載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是:從少林寺建寺之初至在明中葉以前,所有的資料上,都無少林寺武術、武僧及棍僧的記載。少林寺最早記載與武術相關的碑文是出現在當時的少林寺住持文載(1454-1524年)於1517年立了一通碑刻,提名為「那羅延神護法示跡」上(碑文把「那羅延」視為該寺的舞棍護法神)。

唐豪先生同時指出,所謂「十三棍僧救唐王」根本就是一個造假,明中葉以前的少林寺,既無「棍僧」,也無「武僧」(詳見筆者《少林棍術神聖起源的謊言》一文)。並且,被渲染的所謂清初少林寺兩遭清廷焚毀,也根本沒有發生過。所謂的焚毀,一是大業十四年(618年)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塔院被焚,靈塔尚存。二是被元末農民紅巾軍佔領時發生焚毀,三是民國初因少林寺僧私藏大量槍支彈藥及積极參与軍閥混戰而招來的橫禍。

其次,唐豪先生又對清末民國初在武術界影響極大、其內容又被許多拳派紛紛引用的兩本少林武術書《少林宗法》及《少林拳術秘訣》,進行了全面否定,認為是毫無根據的偽造,是秘密組織洪門的革命黨人出於反清復明及反帝的目的杜撰而成,與真實的少林拳史無關,是兩本偽書。

然而,徐震先生並未完全贊同唐豪關於《少林宗法》及《少林拳術秘訣》的結論。徐震先生指出:民國四年(1915年)當時的革命黨人以「尊我齋主人」的筆名所編著的《少林拳術秘訣》,是在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天鐸報》最先刊出的洛陽人李鑑堂據其所得清嘉道年間舊本加以潤色增減而成的《少林宗譜》為基礎,進行添枝加葉,東拼西湊,重新編排而成(筆者按:《少林宗譜》共有八章,前七章即李鑑堂所說其得的文辭十分簡約之舊本,第八章「技擊術釋名」為李氏於清末所作。「尊我齋主人」在《少林拳術秘訣》中收入《少林宗譜》中的八章,只在個別處有字句改動。作者並另撰補五章,安排於後,共成十三章。)因此,《少林宗譜》則是有來源的,絕大部分內容是「洛陽人李鑑堂據其所得清嘉道年間舊本」,那箇舊本應來自少林拳正宗傳人的抄譜。

事實上,《少林宗譜》中,的確有說明:「洛陽李鑒堂曰,以上不過略就尋常稱謂,稍為釋之,其餘從闕,或問此中之名稱,有近似曰者,亦確有至理存焉者,至於踏丹田氣海稱踩太極,未免名不副實,此何意也,余曰,以名實而論,其中不副者甚多,不僅此一端為然,但以個中人多以此稱謂,已成習慣,沿襲既久,未能更易也,是編乃數百年前之舊抄本,魯魚豕亥,訛誤甚多,當是僅識之無之僧徒所抄謄也。」

因此,清末洛陽人李鑑堂所得的資料來源是清嘉道年間一個文化較低的少林和尚的舊抄本。這樣就註定《少林宗譜》雖有「訛誤」,但肯定有它真實性的一面。

時至上世紀末,筆者得到一本與《少林宗法》中所涉及到的少林俗家弟子沒有任何關係的另一支正宗少林俗家傳人牛翰章老師(1898-1976)所留下的少林拳譜,是迄今發現記載少林寺拳藝最原始、最系統、最完整的資料。牛翰章老師的傳承是清末俗家劉慶朝(字閣臣,生於道光年間)在少林寺學藝,系山東壽縣人,傳俗家饒陽人張峻巍(字鳳岩),傳俗家牛瀚章。

令人驚訝的是:《少林宗法》上所記載的有關拳技方面的內容及描述,雖然遠遠沒有牛師留譜的完整,但在牛翰章老師留譜上均能找到,而且完全一致。在少林寺武術最初的歷史源流敘述上也基本一致。故此,可以推知《少林宗法》編著出版前的原始資料,必定來自少林正宗傳人之手,亦即「清嘉道年間一個文化較低的少林和尚所抄的舊抄本」是抄自少林寺武術的正宗傳人之譜,與牛翰章老師的留譜同源,但內容不及後者的十分之一。

《少林宗法》、《少林拳術秘訣》、及牛師留譜都清楚地說道:少林技擊術始自覺遠上人、白玉峰、李叟。

那麼覺遠上人、白玉峰及李叟究竟是何時人呢?

《少林宗譜》中來自「舊本」的第七章「拳法歷史與真傳」說:白玉峰即秋月禪師的時代是「達摩圓寂後數百年」,而《少林拳術秘訣》則改為「聞此系金元時事」。可見,後來武林界盛傳的「白玉峰是金元時人」,實始自1915年「尊我齋主人」的篡改杜撰,並無史實根據。

如果說是金元時代人,那麼金元時期及明代早期無論是文獻還是碑刻上,為何不見蛛絲馬跡?

唐豪先生在其《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一書上詳細記載了元代朝廷三番五次的禁武、禁私藏兵器之令,而少林寺之所以歷經好幾百年不變,卻突然改換門庭,變成禪宗一脈,是直接受恩於元帝。

少林寺內有一通蒙元《聖旨》碑,系延佑元年(1314年)孟冬吉日刻立。碑上共刻蒙元皇帝白話「聖旨」四道,分別為1253年、1261年(雞兒年)、1280年(龍兒年)、1308年(鼠兒年)。碑陰也分為四段,前二道聖旨用「老懞文」刻寫,後二道聖旨用「新蒙文」(八思巴文)刻寫。所謂「老懞文」是成吉思汗請畏兀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兀兒字母拼寫的蒙古文。而「新蒙文」是忽必烈請八思巴等人用藏文字母創造的蒙古文,於1269年下詔頒行。

1253年由憲宗蒙哥頒布的聖旨說:「禿魯黑台、不花兩個傳奉蒙哥皇帝聖旨:道於少林長老,俺予你都僧省名字去也。則不(光)是管漢兒和尚,不揀畏兀兒、西番、河西,但是來底和尚每,都管底上頭。喚都僧省,不揀那裡來的呵。咱每根底來底,不合來底,都僧省少林長老識者合來底。都僧省少林長老予文書者。和林里有底和尚每,俺每根底提名字喚看啊。教來者不喚呵。休教來者依著釋迦牟尼佛法里,和尚每根底管不得呵。都僧省小名要做甚麼。聖旨了也。癸丑年十二月初七日開。」

大意是說,禿魯黑台和不花二人傳達蒙哥皇帝的聖旨給少林寺長老福裕,我已命你為「都僧省」官,不但可以管理漢人和尚,而且可以管理畏兀兒(原西遼東部畏兀兒人)、西番(吐蕃)、河西(原西夏)的和尚。既然是都僧省官,不管他們是從哪裡來的,都可以管。不管來的或沒來的和尚,只要是少林寺長老認識的人,都可以發給文書(戒牒),使他們免稅賦。國都和林有些大和尚可以叫你的名字,但來少林寺的和尚們不許叫你的名字。另外,不允許違背佛法的和尚不服從管理。還有,你還要都僧省的「小名」(大概指具體的官名)幹什麼呢。聖旨內容就是這些。癸丑年(1253年)十二月初七日在開平寫出。  

得了「都僧省」官位的這位「少林長老」就是萬松的大弟子雪庭福裕(1203-1275),其法脈一直延續至今。可見元代少林寺與朝廷的密切關係,又如何會帶頭違禁及冒著毀寺亡僧之災,去舞槍弄棒,俱眾習武呢?

元代朝廷嚴禁習武,僧俗同論,一旦查證,便是殺頭之罪,甚至每村十數戶人家才能擁有一把廚房用的鐵刀,所有兵刃鐵器弓箭彈弓都必須上交,不然格殺勿論(其情形與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政府下令所有的民間槍支彈藥,包括鳥銃弓箭彈弓都要沒收,借著「大練鋼鐵」又將絕大部分民間的傳統武術兵器融化銷毀一樣)。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又如何能供養「過往有奇技者」,讓他們傳授自己武功?家道中落後,他又怎麼可能挾技游天下,且成為「大河南北莫比倫」的武術巨擘?而且年過半百後,在「洛陽同福寺授徒自給」,這些豈不都會招來殺身之禍?!

原嚴州(今浙江新安一帶)某名公子的覺遠上人,在少林寺剃度前,已經「嫻技擊」,「精劍術」。成為少林和尚後,又俗裝攜資訪民間技擊高手,遇李叟於蘭州。又在李叟的帶領下,一同去洛陽同福寺找白玉峰,且三人在同福寺練武相當一段時間後,才一起去了少林寺,並在少林寺創拳傳藝,廣招弟子。這在元代朝廷的禁令下,在元廷直屬的少林寺里,能有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而白玉峰創的五拳,及覺遠的羅漢拳,若在金元時期就已創傳,那麼經過幾百年後,到明代中晚期,世人應該早有所聞。然不僅明中晚期以前的所有史料上不見記載,而且明中晚期的唐荊川、戚繼光的編著中,雖詳盡列舉了當時流行的拳種,竟無一字提及「五拳、羅漢拳」,說明當唐、戚之時,五拳、羅漢拳,創傳不是很久,其拳名尚未被武術家們所聞。

這一切,與明中葉以前少林技擊術,無任何文獻和碑刻記載,是一致的。

如果說元代沒有記載,是因為擔心元朝廷的發難,那麼從明初到明中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未見任何記載,尤其在少林寺的文獻及碑文中,也未見任何蛛絲馬跡的記載,又豈不是怪事?!

因此,所有的事實都說明覺遠、白玉峰、李叟不可能是金元時期人,所有的事實都顯示,他們是明中葉人。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是明中葉人的證據(除上面敘述的之外)。

在《少林宗法》及《少林拳術秘訣》中,反覆提到覺遠是少林技擊術的引進與奠基者。同時又說覺遠傳一貫禪師,一貫又傳蔡九儀等,對一貫禪師的生平也有詳細描述:「。。。雲南人,自幼隨父宦浙中,父歿,遂被其仆賣入閩某宦家為奴。年漸長, 拜匿少林,剃度為僧,釋名一貫,為覺遠上人高足弟子。。。。」

而蔡九儀是廣東人,崇禎時從武科起家,為洪經略承疇之軍令承宣官。蔡九儀又傳廣東順德人麥姓與莫姓,此即廣東南拳的發端。因此明末崇禎年間蔡九儀的師爺覺遠是明中期人,不可能是數百年前的金元時期人。

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尊我齋主人著」的少林拳術秘訣之「少林之戒約微言」一章中說:「……不肖之徒竟有忘其本來面目,失佛門倡立此術之遺旨,以慈悲救世之場,竟變為弄拳習棒之地,故覺遠上人 悲焉憂之,乃重立戒約,以垂示來茲。……」

該書「五要說」中又載:「吾宗術法雖創始於達摩禪師,而推闡變化以臻厥大成者,則以圓性禪師(生於晚明,別創擊劍術及十戒約規)為首屈一指。至明末諸老避難南來,更以此為磨礱筋骨之具,斯道乃重放光明。」

自元代福裕禪師入住少林寺,預先安排七十字輩,讓後來的和尚依照裔輩數的順序,以命法名,七十字輩訣是:

福惠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廷恆,妙體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鑒祟炸

忠正善禧祥,僅原志濟度

雪庭為遵師,引汝歸鉻路

唐豪考證說:「少林覺字輩本系僧,最早見大德丁未復庵碑,最後見宣德五年宗礪金公碑。。。」

大德丁未是公元1307年,元成宗的年號。宣德五年是公元1430年,明宣宗的年號。如唐村李氏康熙年間家譜上記載的最後一位李姓,是剛出生不久的李鶴林一樣,若「嚴州某名公子因犯事」在宣德五年前後剃度於少林寺,而其入寺前已經「嫻技擊,精劍術」,原本就是民間武術愛好者,十多年後,當明英宗朱祁鎮於正統14年,即公元1449年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英宗被蒙古軍俘後,景泰帝接位,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建議下,全國提倡「武備」,在此大環境下,覺遠自己認識到自身水平有限,不足以使少林寺因之而聞名,並且知道武術高人均在民間,故攜資出外尋訪老師(當時山西太原精通十八般武藝的李通就是那時被請入京城的)。李叟、白玉峰應該就是在1450年以後被覺遠請入少林寺的,少林寺的五拳、太祖拳、棍法、劍術及羅漢拳也應該在1450—1470年的二十年間形成並紮根在少林寺的。以後又廣傳,不僅有本系僧如圓性、周友、洪轉等輩的,還有外系僧一貫等,以及俗家弟子如正德年間的浙江人邊澄,還有通背拳創始人董成的老師張文魁,郭萬清等。

牛翰章老師的留譜,指白玉峰為真正的少林寺技擊術奠基者,但白氏原非少林寺僧,是覺遠上人請入少林寺的,按照少林寺僧人發展少林武功的觀點看,覺遠上人是少林武術的第一功臣。

覺遠上人雖說是少林武術的引進者,但從史料上看他是向白玉峰及李叟學習的,同李叟子澄隱一樣,覺遠是白、李二氏的弟子。

明嘉靖年間通背拳創始人董成的紅拳(洪拳、太祖拳)老師郭萬靖,及五拳老師張文魁,也應是白、李的弟子或徒孫弟子,與澄隱、覺遠,或同為師兄弟(從董成的拳藝中無羅漢拳可知,覺遠創的羅漢拳,郭萬清、張文魁並沒有學,這也是郭、張與覺遠可能同為師兄弟的一個佐證)。

而上述七十字訣是元代少林字欽命方丈福裕〈雪庭〉大和尚於西元1249年主持少林寺後立曹洞正宗時,撰立了七十字輩訣,擬此訣順序給後代子孫取法名。福裕和尚的「福」字為第一世。當代前任少林寺首座僧素喜是第三十世,是當今少林寺最高的輩數。下輩已排到廷字、已是第三十四世了。

若以每代25-27年的通常計演算法,從福字輩到圓字輩經過七至八代 正巧是明中晚葉的弘治年間。

而到了明正德、嘉靖年間出現少林武僧周友、洪轉等的周字輩的、洪字輩的情形,在時間上是十分吻合的。

少林自福裕入住後,分本系僧與外系僧。覺遠上人應該是屬圓字輩的少林寺本系僧,而白玉峰(秋月禪師)應當不屬排輩表的外系僧,一貫禪師也屬外系僧。

有的通背拳譜還把白玉峰說成是他們的祖師,並且是明末人,雖然不完全正確,但也是白玉峰為明代人的一個旁證。

明末,在北方被滿清打敗的明皇室成員中的一部分朱姓人物,分別逃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四川峨嵋山的寺廟等。在少林寺中的朱氏有位稱為「朝元和尚」的,他奮發練功繼承白氏五拳等,又結合通背拳及道門武功而創梅花拳。

朝元和尚廣傳弟子,以圖反清復明,其所傳弟子又分成內家弟子與外家弟子。即以反清復明為目的者為內家弟子,不以反清復明為目的者為外家弟子,清初江寧甘鳳池便是朝元和尚的外家弟子。

通背拳出現在明嘉靖、萬曆年間,及梅花拳出現在明末清初,都是白玉峰為明代人的佐證,因為這二支都與白氏五拳相關,都有地趟拳,而白氏白氏五拳就是以地趟拳為主的。

「易筋經十二式」是元代隨福裕禪師才進入少林寺的,而白玉峰是在達摩「易筋經十二式」及道家立式「八段錦」 的基礎上編創的「十八羅漢手」又名「十八法」, 這也證明了白玉峰不可能是金元時期人。

17世紀30年代,在「千佛殿」內的「五百羅漢」巨幅壁畫,也無不與白氏「十八羅漢手」及覺遠的羅漢拳有關。

牛瀚章老師傳少林譜拳記載白氏傳留十八羅漢手,為:

「1、朝天直舉(一手)2、排山運掌(共四手)3、黑虎伸腰(四手)4、鷹翼舒展(一手)5、輯肘鉤胸(一手) 6、挽弓開膈(一手)7、金豹露爪(一手)8、腿力跌蕩(三手)9、鉤腿盤旋(三手)

以上合為十八法,又名十八羅漢手,此白氏效達摩禪師之開宗手也。自白氏至寺,少林拳術之大為變化,創增五拳,內外交練,遂成為少林派中之神妙絕技,分名之為龍、虎、豹、蛇、鶴五行,而斯道乃集大成,此白氏之功,傳留百世不滅也。」

白玉峰創了「十八羅漢手」後,便被少林寺託名為「達摩所遺十八羅漢手」,這就是是最早將達摩拉入少林派武術中的傳說。

因白氏精氣功,所以結合當時流入少林寺的晉代許真君所創的「八段錦」及達摩《易筋經十二勢》,而創「十八羅漢手」,並隱去只有少數高僧才能得傳的「易筋經十二勢」。當時白氏所創的「十八羅漢手」與「易筋經十二勢」、「八段錦」一樣,只是健身而已,但「羅漢十八手」、 「八段錦」,與「易筋經十二勢」,在練法上有極為顯著的區別。據筆者自身的體驗,筆者所練的「華佗五禽戲」、「許真君八段錦」,及白玉峰的「十八羅漢手」皆為中國式的導引氣功術。而筆者練的由竺雲飛恩師傳下的「易勁經」,有著強烈的瑜伽功特徵。竺師曾言,正宗「易筋經」據代代相傳,為達摩當時集印度古老的瑜伽術之精華而篡成「十二段易筋經」。

真正達摩所傳的十二式「易筋經」,只在少數達摩禪宗弟子中秘密相傳,並傳入民間,每代不絕。達摩傳「易筋經」為元代福裕禪師入住少林寺後鎮寺之寶,雖不同於每代只傳一位的「洗髓經」(頓悟大法,慧可為第二代,至第六代慧能發展成禪宗),但也非普傳,只有少數高僧、民間高人才得傳「易筋經」。

李叟是河南人,精大洪拳(紅拳)、棍術、擒拿術。大洪拳即太祖長拳,發源地在河南、山東一帶,那一帶發明的拳術還有黑虎拳、金剛拳、通背拳。而大洪拳或太祖拳中還包括炮拳。而這些拳種只是在明早、中葉始被發現的。

覺遠上人在白氏「十八羅漢手」的基礎上,推增而成包含技擊作用的七十五手羅漢拳,由此為少林羅漢門的發端(據牛師留譜記載:羅漢拳派後發展有「十八趟羅漢拳」並有詳細動作名稱。本人早年所習除白氏「十八羅漢手」外,另有紀晉山老師所傳的金羅漢、長眉羅漢、護法羅漢、矮羅漢、伏虎羅漢等十八趟羅漢掌,唐金元老師所傳的峨嵋派三十六先天羅漢拳,李春興老師所傳的一百零八勢羅漢拳(又稱「彌陀拳」,海燈法師早年曾懇請李師傳其弟子范應蓮此羅漢拳)。

因此明中葉時,少林派的武功除氣功易筋經十二勢、八段錦、十八羅漢手等健身功外,拳術有白氏創的五拳,李叟傳的大洪拳、擒拿術、棍術(牛老師留譜對李叟所傳有詳細記載),覺遠的劍術、七十五手羅漢拳等。到了清末傳到牛老師這支時,已發展成一個體系完備,內容龐大的少林拳派。而牛老師所留的少林寺譜,在內容與理論上,是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化,前後最一致的少林派拳系。因牛老師的傳人只有二、三位,而只有一位還練,也六十多歲了,忙於貧困的生活,也時練,時不練。本人因放在拳術上的精力都集中在董氏六合槍、心意六合拳、吳氏太極拳、陰陽八盤掌、易筋經、十三太保功上,無精力再練牛老師及其他老師傳下的外家拳精華。如今少林寺僧忙著篡錢,國家武協忙著推廣競賽套路,沒人願理會它。牛老師一支的拳系,經過近四百年的磨難,由萌芽到發展,清末達其頂峰,到了文革後即將絕滅,其情形讓人想起「霸王別姬」的電影,只能無奈地搖頭。

少林武術自民國被馮玉祥的部下石友三下令毀滅後,便一厥不振,眾僧星散。少林武術落入民間,少林寺反而絕傳。一九四九年至文革結束所剩的僧人,又被強制還俗結婚,傳統的少林武術基本上被徹底摧毀。

當董成創成通背拳時,應已在明嘉靖晚期,而明正德、嘉靖年間出現的少林武僧,曾經幫助朝廷鎮壓過劉六、劉七、王堂、師尚詔等農民起義,還鎮守過邊關,抗擊過匪寇,受朝廷嘉獎,這與周淮潁譜上所說的:「緊那羅王,掃蕩叛徒逆誅寇有功,官至極品……」,是一致的,並且十分強調「武備」。代表少林僧兵及少林武術的佛教神緊那羅王,到明嘉靖時,不僅是少林寺的伽籃神,且是少林寺「武備」的化身(明天啟元年即1621年,茅元儀曾著《武備志》),因此到了董成晚年傳授許氏時,不僅說出自己有張、郭二師,且用了「武備」來替代「緊那羅王」(實則一回事),具體的人主要指白玉峰,但為了提高格調,故用緊那羅王或武備來替代,用「敢廢」,來指宋太祖長拳的創始人,影射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廢除前帝,奪取帝位」之事,而「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又影射宋太祖登基定下的三十二條立國治邦規矩。

元末明初始出現的託名宋太祖的「長拳三十二勢」在明代發展成體系完備的「紅拳」拳種,紅拳到了清末洪秀全太平天國以後又被秘密組織「天地會」的《洪門海底》混稱為「洪拳」,因而極易與廣東洪拳混為一談。廣東洪拳與從紅拳混稱而來的北派洪拳是完全不同的拳種。紅拳在清初的山東,由回民發展變化成查拳。董成所創的通背拳在清初也在山東河南一帶被發展成外家六合拳,並在清初由義士張明傳河北泊頭曹振朋,後傳至滄州;另有一支於清代在山東傳,唐豪曾隨山東外家六合拳師劉震南學藝。通背拳則是董成在太祖紅拳、白氏五拳的基礎上,長期觀察猿猴習性,開悟而創。

《少林拳術秘訣》中除了一些僧、俗家弟子真實存在外,部分少林僧並不存在,所存在的人物有:白玉峰、李叟、覺遠、李叟子、邊澄、圓字輩少林僧、洪字輩少林僧、朝圓和尚即痛禪上人朱氏(筆者按:朝圓和尚即痛禪上人朱氏。《少林宗譜》載:「即朱德疇剃度後之名也。上人為勝國懿親,之桂之台,皆不得意,至淡水死焉」。後來在清康熙年間的「圓性和尚」,冒充朝圓和尚,即甘鳳池捲入的「江南案中的"一念和尚』」。甘鳳池為朝圓和尚的「外家弟子」)、一貫禪師、粵中蔡九儀及其弟子等。其中民間武術家白玉峰、李叟、覺遠三人為少林寺拳法開派創始人,傳創有白氏五拳、太祖紅拳、羅漢拳,第二代為明正德年間周友、澄隱、邊澄及通背拳創始人董成的老師郭萬清、張文魁等。後又不斷有民間武術家去少林寺交流傳藝或剃度為僧,不斷豐富少林拳法的內容。

民間託名宋太祖創的「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 為最早的拳派套路(宋太祖初得天下時,定有「三十二」條治國之策,元末明初民間武術家據此而創「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以暗喻「反元復宋「。明末戚繼光《紀效新書》所載「三十二勢長拳」是戚氏集當時民間各武術流派的自我編創,是「戚氏三十二勢長拳」,與「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不同。元末誕生的「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早已失傳,無人知曉其原樣了。「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也稱「大紅拳」或「大洪拳」,內容自元末明初不斷擴充,「大紅拳」後又分為「老紅拳」、「二紅拳」等,明代正統至弘治年間,即1436-1505,民間紅拳大師中州人李叟及山西太原人白玉峰被好技擊的出家在少林寺的嚴州某公子「覺遠」請入少林寺傳藝,開啟少林寺武風,白玉峰據其先前在民間所學的武術創「白氏五拳」,覺遠也創「羅漢拳」,同期的武當山張守性道長也結合「張三丰太極十三勢」及「華佗五禽戲」而創「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其根本原因是與明英宗帝被擄,明廷在大臣于謙的建議下舉國提昌「武備」的大氣候有關。明嘉靖年間創的通背拳,清初創的查拳、清中葉的小紅拳、華拳都與「大紅拳」有關)。

推薦閱讀:

青白玉鏤空出廓璧賞析
土丹巴絨仁波切與白玉祖庭的重建和復興
白玉圓璽3年增值4000萬
宋·白玉卧兔

TAG:白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