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先後嫁給父子單于被後世曲解為「克夫」

王昭君先後嫁給父子單于被後世曲解為「克夫」

本文摘自:《百家講壇》(藍版)2010年第八期,作者:朱輝,原題:《王昭君:被幽怨的佳麗才女》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人們用四個詞來概括她們的美貌: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其中「落雁」指的是王昭君。相傳當年出塞時,王昭君的車隊行走於茫茫大漠,面對眼前的荒涼,即景生情,彈了一曲《出塞曲》。這時天上剛好飛過了一群懂音樂的高素質大雁,聽到這幽怨感傷的樂曲,一個個情緒失控,紛紛休克栽倒在地,於是有了「落雁」的典故。

「閉月、羞花、沉魚」中的月、花、魚都是被美女的美貌驚出了毛病,唯獨「落雁」中的大雁是被幽怨的樂曲傳染,自殺式落地。「幽怨」幾乎成了後世文人描繪王昭君的基本色調。

西施、貂蟬當年受人指派充當性武器,楊玉環被公公硬搶去變成了老公的後媽,相比之下,出塞和親是王昭君本人的自願選擇,有何幽怨?其實,這些幽怨是後世文人替她「幽」的,他們的出發點很簡單:漢元帝再不濟也是正牌天子,被他臨幸即便無名分,也好過給蠻夷大王做老婆。王昭君或許並不這樣想,但她怎麼想已經不重要,文人們覺得她應該按他們的邏輯幽怨。

蔡邕的《琴操》中記載,昭君嫁到匈奴後,長期處於重度抑鬱癥狀態。古代沒有心理醫生,通常是寫詩自我治療。王昭君便寫了一首《昭君怨》,曰:「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王昭君出生於秭歸山區平民家庭,並非官宦人家小姐,縱然有一點文化,似乎也寫不出這種很文人、很男性風格的詩作,這大概是蔡邕自己的手筆。

在眾多替王昭君幽怨的作品中,《漢宮秋》的影響比較大。劇中把漢元帝寫成了個痴情種子,很符合文人心目中理想的皇帝形象。

《漢宮秋》中漢元帝是受匈奴威脅,被迫送王昭君出塞和親的。實際上當時的匈奴四分五裂,呼韓邪單于在大漢庇護下才得以不被消滅,哪裡有能力發兵威脅堂堂大漢天子?為了渲染王昭君對漢元帝的忠貞不渝,劇中安排她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自盡。當晚,漢元帝心靈感應,夢見了昭君,耳邊還很藝術地響起了孤雁哀鳴……

現代影視劇常常戲說歷史,諸葛亮可以和小喬弔膀子,武松可以暗戀潘金蓮……正人君子們對此深惡痛絕,大聲疾呼這樣亂來勢必害了下一代,讓將來的中國淪為不知道自己歷史的國家。其實這種戲說風並非今天才出現,自古以來,為了表達自己的「中心思想」,歷史就可以像橡皮泥,被文人們隨意捏來捏去。帝王通過史官修改正史,文人通過小說、戲曲虛構歷史,最後弄得真正的歷史反而如同雲山霧罩,看不清楚。

王昭君出嫁匈奴,被定調為悲劇,那麼必有人會是其中的反面人物。這個人便是宮廷畫家毛延壽。據說在畫王昭君時,毛延壽在畫像臉部點上了一顆喪夫落淚痣。這不僅破壞了美感,而且「大凶」,漢元帝當然就沒有臨幸她。因此,她後來被呼韓邪單于選中,去了匈奴。

這顆所謂的「喪夫落淚痣」真的是毛延壽點的嗎?非常令人懷疑,很可能是後人「點」上去的。因為王昭君婚後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根據匈奴收繼婚的習俗,王昭君又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這段婚姻持續了11年,復株累若鞮單于也死了。從漢族迷信觀點看,王昭君很容易被認為命里「克夫」,好在匈奴人沒有這種迷信,所以王昭君死後才得以厚葬。王昭君的「喪夫落淚痣」,多半是她死後,後世文人「讓」毛延壽點到畫像上去的。

王昭君在匈奴的兩段婚姻,是否如某些野史中說的那般恩愛,很難說,但起碼是比較和諧的。不過,再婚嫁給非親生的兒子,這讓儒士們覺得是一種屈辱,於是王昭君再一次按照他們的意思「幽怨」。

隨著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大家都習慣於用大局觀去解讀歷史事件。昭君出塞,不再老是和漢元帝糾纏在一起,而是被看作是王昭君高風亮節,甘為民族大義,為人類和平作貢獻。客觀上,匈奴和大漢確實和平共處了五六十年。不過這也肯定不是王昭君一個人的功勞,無論政治鬥爭還是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是實力決定一切。假如匈奴實力明顯強於漢朝,即便王昭君和他們大汗的婚姻生活再美滿,都很難避免戰爭的爆發。

亡國,非一兩個妖女可以辦到;和平,也不是一兩個女人的愛情就可以維繫。

推薦閱讀:

何謂「隱」與「直」?——《論語》「父子相為隱」章考(林桂榛)
適合0-1歲的父子遊戲
忠心耿耿的大貝勒父子為何總是受罰
父子神同步,絕對都是親生的!
《紅樓夢》中的父子關係

TAG:王昭君 | 曲解 | 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