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嶺南牙雕(一) — 變革中的精髓

廣州牙雕

變 革 中 的 精 髓

地處嶺南的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嶺南工藝以開放兼容、務實致用、雅俗並茂、與時俱進的氣質使其在歷史長河的磨礪中不斷創造著輝煌。廣州地處南方沿海,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宜質地細膩的象牙精雕細刻,層層雕鏤,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廣州象牙的歷史悠久,但是在清代前,廣州牙雕並沒有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蘇州樣,廣東匠」是清代前廣州牙雕的明顯特徵,雖然那時廣州牙雕的工藝水平高,但還處於蘇州象牙的模仿狀態。到了清代,由於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繁榮的對外貿易,促使廣州牙雕發展為在中國牙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廣州牙雕地位的確立

1644年,清世祖統一中國,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東南亞、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為廣州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廣州文化、經濟得以繁榮發展;中西文化的交匯,帶動了廣州牙雕工藝水平的提高,廣州牙雕在這個大前提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廣州象牙雕刻和牙絲編製的工藝精細巧美,深得宮廷顯貴喜愛

雍正時期廣東官員進貢內廷有象牙雕刻和牙絲編綴兩種。牙絲編綴在清代廣州象牙工藝中堪稱一絕。它首先將碩大而堅硬的象牙劈成篾子,再編綴成席、枕、座褥等涼爽宜人的夏季用品,以及編綴大小龜背紋或線紋等牙絲工藝品。由於用料貴、耗料大、工程複雜、勞民傷財,激起民憤。雍正二十年降旨嚴禁廣州編製象牙,乾隆朝繼之,牙席編製遂絕;然而牙絲編綴工藝仍代代相習,根據宮廷裝飾陳設需要,設計製作用料較少的工藝品,如牙絲編織扇、牙絲編織燈籠、花籃、香薰等,象牙工匠師精心構思、精工細作,將編製與浮雕巧妙結合,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獨具特色的新型裝飾風格。

廣州牙匠當差宮廷造辦處,影響了整個內廷的象牙雕刻藝術

廣州象牙工藝精湛,技藝高超,作品美輪美奐,得到雍正乾隆等歷朝皇帝的欣賞。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記載,自雍正至咸豐年間(1723年-1861年),留有名字的廣州牙雕藝人就有十五名之多,他們為宮廷牙雕的繁榮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雍正七年(1729年)由廣州巡撫祖秉性圭薦舉,陳祖章入清宮造辦處當差。當時,施天章等人在在造辦處牙作已效力多年(施天章,嘉定人,封錫祿入室弟子),善工竹雕,雍正時期在造辦處極為活躍,擔任「序班」。陳祖章進入牙作之後,施展技藝,在蘇州南匠控制的牙作內顯露鋒芒。因失勢,施天章辭職回鄉。乾隆五年由陳祖章一班廣東牙匠顧彭年、蕭漢振、陳觀泉(祖章之子)以及常存,按畫院處員外郎陳枚的畫稿用了一百多天時間完成象牙雕極品「月漫清游」冊12頁,次冊頁刻畫宮中仕女從正月到十二月的節令生活,均以象牙雕刻為主,分嵌各種彩石、青白碧玉、紅藍寶石及瑪瑙、玳瑁等,布置成各種景物。它是一種風俗性的牙雕傑作,「月漫清游」冊運用廣州牙雕特有的「鑲嵌」技法,集中了能工巧匠於一堂,反映了十八世紀牙雕工藝和鑲嵌工藝的發展水平。他標誌著廣州牙雕開始壟斷宮廷牙雕的創作,地位越來越顯赫。

乾隆時期被召進宮廷造辦處當差的廣州牙匠有李裔唐、蕭漢振、黃振效、楊維占、司徒勝、黃兆、李爵祿等人。他們都是出類拔萃、記憶高超的牙雕藝匠。黃兆從乾隆十四年進內行走起至乾隆六十二年,在造辦處牙作效力達四十八年之久。可以說乾隆時代造辦處牙作是以廣州牙匠為主體的,內廷的象牙雕刻藝術基本上由廣東牙雕藝術變化而來的。在《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和廣東地方志等都記載了廣州牙匠造辦處當差的相關活動資料。

從《清檔》記載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乾隆時期廣州牙雕在造辦處的地位漸高,而作用與日俱增,這也是源於嶺南人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吃苦耐勞敢說敢為的性格。


推薦閱讀:

【藝海拾珍】中國治玉工藝簡史(十) 清代治玉變革
英國與歐盟:延續與變革
阿里等純網路銀行即將誕生 傳統銀行變革迎戰|阿里|網路銀行|傳統銀行
菲利普·科特勒談營銷變革
女權主義浪潮帶動的女裝變革

TAG: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