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錢幣上的端午習俗大雜燴
端午小長假第二天,咱們來點接地氣的,畢竟這「節」還是要「過」才有意義。但是怎麼過呢?咱們先來看看,微友們都是怎麼過節的!
端
午
有
感
微友「塵」:我的老家是安徽蚌埠,端午節我們老家最重要的習俗就是掛艾草和菖蒲,端午節當天,家裡的大人都會在院門前和房檐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聽外婆說因為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可「斬千邪」。人們便會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會掛在門楣,起到驅魔祛鬼的效果。還有就是包粽子,因為我們老家的河流比較多,灘涂地上長滿了野生的蘆葦,等到快要包粽子的時候,我媽就會帶著我們去灘涂地摘蘆葦葉子。小時候由於不太懂,手都被蘆葦葉子的邊上小鋸齒邊割破了手指,我媽就會趕緊給我用當地長的野草揉爛敷在我的傷口上,就很快不流血了。現在回憶起來真是滿滿的童年樂趣。
微友「蘇銘」:我的家鄉是自己包粽子,很麻煩,現在許多人買著吃,上山去拔艾草,掛在門口,我也不知什麼意思,說是驅蚊,沒效果。文化傳承吧。
微友「龍騰虎年」:家鄉的端午節習俗是插艾草,炸糖糕吃粽子,除了這些也沒有過多的感覺,箇中原因正是文化內涵的傳承不濟,不少文化都巳流失無人繼承,這才導致傳統節日只剩符號感而沒了文化底蘊。
微友「李娜」:小時候,端午節前一天,媽媽會請鄰里的嬸嬸、阿姨們來幫忙包好多粽子,然後放大鐵鍋里,生上火,煮一晚上,端午節早上聞著粽香醒來,一口氣吃好幾個香甜可口的粽子,這種粽香在時間的流逝中成為難以忘懷的記憶,好多年過去了,再也吃不到那麼香的粽子了。
微友「黃俊輝」:掛艾葉,菖蒲。喝雄黃泡酒,然後用泡酒的雄黃渣抹在耳朵,鼻孔,肚臍上,寓意掃除一切臭蟲邪惡。
從以上幾位微友的分享中不難發現,吃(包)粽子、掛艾草(菖蒲/蒿草)是最常見的端午習俗了。
不過要說這端午節,可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節日,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因此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也有了不盡相同的習俗: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下面咱們就聊幾個能和紀念幣扯上關係的習俗,大家一起腦洞大開!
划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葯。」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說到最應景龍舟的紀念幣,那就是2003年央行發行的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
當然這不是「龍舟」的首現,1995年央行發行了中國古代航海船金銀紀念幣,其中5盎司金銀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就是「龍舟圖」。
而在上文中 提到的「人馭駕龍舟」與《人物御龍帛畫》暗合,在1998年發行的龍的文化金銀紀念幣中1/10盎司金幣背面圖案是《人物御龍圖》。
掛艾虎
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這個可愛的小老虎形象您熟悉嗎?那就是2007年央行發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貴金屬紀念幣(第1組)1盎司紀念銀幣之布老虎)。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如今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是羨煞旁人。
佩戴香包也是圖個吉祥之意,那麼吉祥圖自然少不了。
2016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年年有餘銀幣)
2016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並蒂同心金幣)
2016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並蒂同心銀幣)
2017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並蒂同心)
中國傳統吉祥圖(吉慶有餘)金銀紀念幣1/2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中國神話傳說中也常出現用雄黃來克制修鍊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在端午節變成人形的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儘管當時的拍攝道具不太寫實,但這大蛇出來還真是嚇人啊!)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截圖
雖然女主真身暴露,又遭法海從中作梗,但依然抵擋不住真愛的力量,才上演了那出水漫金山。這一經典傳說也被鑄刻在了貴金屬紀念幣之上。
中國京劇藝術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5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
採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
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那麼說到採藥,紀念幣上有神話故事「神農嘗百草」,也有傑出歷史人物李時珍。
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2組)1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神農嘗百草)
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7組)22克銀質紀念幣(李時珍)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說到「鍾馗」,可是三度登上我國貴金屬紀念幣,您知道是哪幾枚嗎?
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2組)1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鍾馗驅鬼)
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1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鍾馗臉譜)
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5盎司彩色銀質紀念幣(鍾馗臉譜)
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說到茶相關的紀念幣也有兩枚,您想到了嗎?雖然與採茶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茶采完總要品嘗的嘛!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貴金屬紀念幣(第3組)1盎司紀念銀幣之四背面圖案元素之一是中國民間茶館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1盎司銀質紀念幣(妙玉品茶)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在民俗錢幣中有與之相關的,如下面這枚是「五日午時背五毒」錢。是清代貴州地區鑄造,背面為蛇、蠍子、蜈蚣、蟾蜍和老虎五毒圖案。
推薦閱讀:
※初五習俗
※寄名·習俗/風俗辭典|風俗,民俗,辭典
※各地春節習俗——台灣
※十月初一的五大習俗
※正月初五為啥叫「破五」?有哪些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