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太深奧了,皇帝們的衣服
如果我們現在問:中國皇帝上朝穿什麼?相信很多人會說:龍袍。而我們對於龍袍的認識,多來自清朝宮廷劇。這一點上,清宮劇還是多符合歷史文化史實的。
一
清代龍袍,主色調是明亮的黃色,上面綉著龍,下擺處還綉著水浪山石,肩上配有短斗篷,袖口緊窄。對於這件裝束之美醜,今人或許褒貶不一,但清廷史上,為了穿上這件象徵至高王權的服裝,可是發生了太多政治角逐的戲碼。
而從色彩特性來說,黃色是溫暖明亮的顏色。畫家梵高說:「在沒有太陽的日子時,黃色便是光輝。」黃金、陽光的光澤,均屬這個色系。光芒四射,金光閃閃,讓臣子、百姓都找到中心,這興許是黃色被皇帝選中的原因。
中國第一個穿黃色龍袍的皇帝,是漢文帝劉恆。這以後,黃色的尊貴地位在中國脫穎而出,此風至唐高祖武德年間登峰造極。高祖下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由此,黃色的袍遂成皇室專用。
而令黃袍成為帝王身份重要輔助的,就是其龍章圖案。一般為九條: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一條,襟里藏一條,於是正背各顯五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即沿襲於此,他後來的皇帝,一直沿用黃色龍袍,直到封建王朝結束。
其實,雖然沿襲了黃色龍袍傳統,但相比之下,清代已終結了歷朝歷代的冕服制度。清皇帝的朝服,難度可貴之處,其實就是突出了本民族騎射的特點,將滿族文化發揚光大。
而我們如果要看漢民族的朝服,還得把年代往前推。
二
中國傳統的朝服叫袞。有趣的是,最初的袞,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而是上下分屬的,在那個遙遠的上古年代,真心顯得特別高大上。而且,不但這構造與今天的衣褲相同,花紋圖案也超豐富,與今天的民族風有一拼。
據《尚書》記載,上古五帝之一虞舜的上衣下裳布,就有十二紋章之多。上衣六種,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種,為宗彝、藻、火、粉米(呈白色米形綉文)、黼(fǔ,呈半黑半白的花紋)、黻(fú,呈黑與青相間的花紋)。
這十二章可不是隨意選取的,每一個均有喻義。整體展開,就像一幅治國安邦的圖騰信仰:
日、月、星辰,這三者昭示光明,象徵發生萬物、養成萬物,因而布在衣服的肩部;
接下來,龍,行雲布雨;
山,鎮重四方;
華蟲,即雉雞,因原始人與其多有接觸,見其羽毛有華彩,取其文,以表文明有德;
然後是下裳,宗彝,是長尾猿,性情孝順,且能剛猛制物,既彰顯孝勇,又象徵天子能神武定亂;
藻,即水藻,因其被水蕩滌,清爽潔凈,意在高潔;
火,炎炎日上;
粉米,供人生存,為萬人之依賴;
黼,如斧,象徵割斷能決;
黻,如兩己相背,喻義君臣意見出現分歧時,也能求同存異,相濟共事。
從這十二章可看出,華夏民族天人合一、與萬物互生共融的思想,在遠古時期就已成形,直到今天,仍具有普世價值。
總體說來,寬袍大袖、綉有十二章的「玄衣纁裳」,是黃色通身袍出來之前皇帝們的朝服。著此服飾的君王認為,他的朝服應「天玄地黃」之律,加上玄、纁二色的搭配最為崇高,能展示「制物象德」的智慧。
再加上因其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所以,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儘管朝代更替、皇帝的朝服更新,但中國歷史上的四百多位皇帝,對十二章多有採納。甚至於,直至清代皇帝終止冕服制度時,還是將十二章請上了清代龍袍。
三
說完了圖案的起源,我們再來看看黃袍加身以前的帝王朝服顏色起源。
在黃色被定為皇帝朝服的專屬用色之前,「玄衣纁裳」是皇家用色的主體。
具體來說,關於玄色,我們可以聯想一下古代的大漆傢具。黑中泛紅,是一種「日已落,月未出」的狀態。其實,古人對玄的理解很虔誠,說黑中揚赤的玄色,象徵宇宙奧秘莫測。這種色彩語言意在提示人們:天宇賜恩德莫大,要感恩報德。
而與玄色相配的纁色,是黃與紅調成的一種顏色,鄭玄注《周易》謂「黃而兼赤為纁」。纁色象徵的,是豐收的大地,表示人在感恩天宇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大地。
這一理念,對古代中國的影響可謂極為深遠。比如民間常見的情景:一對青年男女拜堂成親時,司儀要說「一拜天地」。這裡,就是將感恩天地放在第一位。甚至如今在農村,還能看到中堂里立著「天地國親師」位,這也多是由此形成的民俗。
此外,我們說服裝講究「配套」,在今人都會美衣配美鞋包包的時候,古代皇帝們的配飾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帽子。冕旒,是皇帝上朝時戴的禮帽,前低後高,含義為恭敬。冕的前後,都有下垂的旒,即用玉珠做成的串子。在冕的兩旁,還有絲線遮住皇帝的耳朵,意在好讓讒言灌不進帝王之耳。這樣一來,不但實用高貴,更是寓意深刻。
總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帝王的華服們看似千篇一律,卻真真是有故事有內涵。
作者:歐陽光宇
推薦閱讀:
※她本是皇帝最寵愛的女人,為何在生產之後被送給了大臣
※那些曾經勵精圖治的皇帝
※揭秘:雍正皇帝為什麼要處死年羹堯和隆科多
※康熙並不想傳位雍正,那麼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呢?
※梁太祖朱溫為何會變成史上最流氓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