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和要義。
我曾經是十七大、十八大代表,這次能夠參加十九大非常激動,也非常光榮。這個報告中讓我最振奮的就是在第七部分專門提到「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我深切感到廣大文藝工作者奮力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使命和擔當。文化自信,是民族和國家對文化立場和文化成就的信心和認同,是從文化層面上對自己的歷史、當下和未來的肯定和期冀。文化自信的確立,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心理基礎和思想動能。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構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及「文化自信」,並在文化自信前面加上了「堅定」二字,系統、全面地對新時代建設文化自信指明方向、提出目標,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今天,我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跟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我們中華民族國家富強的理念、文明創造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等等都是在傳統文化中就有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構建,要牢牢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沃土壤。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唯有對中華文化自信、對中華優良傳統繼承和光大,才會化成對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滿懷希望、堅定信念和不懈奮鬥。
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要從「我」做起。我們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棵大樹的根,自古流傳至今的文化經典,就像一根根枝幹,而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就像是一片片的小葉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從根輸送到每片小葉子上。由此,這棵樹才能根深葉茂、綠樹成蔭,讓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自信和自豪。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們就知道如何理解、認識、融合外來文化,就能懷著我們的文化自信,理性、穩步、踏實地走向世界。文化自信,存在於每一位中國人對文化的認知和傳承。作為一名書法工作者,我事業的初心和信仰,就是文化「承傳」。我從3歲開始寫字一直到現在59年,沒有停過,這59年實際上就是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我是見證者,也是實踐者,又是經歷者,體會非常深。我覺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手裡,就在我們的胸中,就在我們的眼睛裡,在我們的血液中,是中國人的基因。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自信,要從根上尋找力量。這麼多年習修書法,讓我頭上有「神明」,腳下有底線,胸中有正氣。而這些,都是因為手裡有活干,這個活就是書法,就是筆。我覺得自己一抓起毛筆就是最幸福的人,是離理想最近的人,一下子就有愉悅感和成就感。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我看來,文化自信就包含對中國書法的自信。作為書法的傳承者,我相信,伴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書法,其本身的魅力和精神,始終有廣泛的普及面和感召力,一定能以其獨特的文化筆觸,在新的時代繪寫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反覆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我的強烈感受是,我們的文化發展正處在歷史性階段。古詩有云:「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在我看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歷史性的「時節」,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一場文明的「好雨」,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粒小雨滴。文化的「潤物」是一個長期的、慢慢滲透的、「細無聲」的過程。我們每個人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就能匯成民族復興的「好雨」,迎來文化強國新時代的春天。
(作者:孫曉雲,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十九大代表)
推薦閱讀:
※在泛黃的時光中書寫著銘記
※一代影星香消玉殞,15萬市民自發送行,兩份遺書寫盡人性凄涼
※命運就是看似由無數巧合書寫而成的一紙荒誕
※她是丈夫「第三任妻子」,並書寫第一夫人的「四個第一」
※別,千萬別,與藍胖子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