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什麼是「五行學說」,既不是四行,也不是六行?
陰陽學說強調的是在一個動態平衡系統中,任何事物都必然存在著對立面,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陽兩個方面互相制約,又同屬於一個系統,互相依存。只有這樣,這個系統才能維持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有了這樣的觀念,在臨床上就不會是簡單的直線思維。比如,人是恆溫的,那麼人體內必定存在著產熱系統和散熱系統,這兩個系統相互作用保持體溫的平衡。哪一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體溫都不能保持平衡。具有中醫思維的人面對發熱病人,就會從兩個方面考慮——是產熱系統的亢進還是散熱系統的減弱,其治療方案是完全不同。
還比如,正常人體內的血糖值在一定範圍內保持平衡,說明人體內存在降血糖機制和升血糖機制,兩個互相對立制約,保持血糖值的穩定。當降血糖機制衰退或者升血糖機制亢進,都可以導致血糖值的異常升高,從而導致發生糖尿病。像目前這樣,把糖尿病人的血糖升高都歸結為胰島問題,認為是人體降血糖機制的衰退,這樣的觀點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個方面,沒有認清事物的本質。
五行學說強調的是在一個動態平衡系統中有且只有五個最基本的要素。我們知道,一個能夠維持平衡的系統其所有內部的運動路徑必須是閉合,無論是升降出入,運行一個周期後都必須回到原點,重新開始新的周期,否則就不可能保持平衡。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圓運動。
對於一個圓運動來說,最基本的要素有而且只有五個,一個是圓心,其餘四個是圓周上下左右四個極點。這五個基本要素就可以描述整個圓運動的特徵了。所以既不是四行,也不是六行,而是五行。
既然一個動態平衡系統有且只有五個最基本的要素,那麼無論人體內部有多少器官,包含多少個物理的化學的反應,它們所體現出來的功能都可以按照其在維持這個系統的平衡中所起作用的類型進行歸類,分成五大類。中醫學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學說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發展起來的。所以無論是用金木水火土的名稱還是心肝脾肺腎的名稱,中醫的五臟都不是解剖概念上的五臟,它們是同一類型功能的集合體。無論處在解剖位置的哪個器官上,只要它的功能在維持人體系統平衡上是發揮著同一類作用,都被劃為同一臟。這就是中醫學中的五臟學說和現代解剖學中的臟器存在差別的原因。
中醫學對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的認識超越了具體解剖結構,所有的生理功能以維護機體平衡為最終目的。人體的每項生理功能都是維護整個機體平衡的不同環節,它們都不是孤立的。因此,中醫學看一項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的標準不是這項功能是否強大,而是看是否有利於機體的平衡。
現在,中醫界對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認識也存在著誤差。比如,本來是肝木郁不能疏泄脾土,或者肝木不及不能疏泄脾土,被說成是肝木旺克脾土。這樣怎麼可能指導臨床呢?太多的中醫從業者汲汲於搜求奇方秘籍,對中醫的本質已經無意去深究,使中醫淪落為事實上的一堆經驗集。
必須恢復陰陽五行學說本來面目。
當你能用中醫的思維認識和分析疾病的時候,你一樣能創造出療效突出的中醫療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