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丨萬噸大驅背後的中國海軍區域防空之路(上)

除航母外,所謂的「萬噸級大驅」恐怕是西方媒體炒作中國正在發展一支「馬漢型」海軍的最重要「證據」之一。在剛剛過去的5月底,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便又刊發了一篇十分唬人的文章——《海軍對壘:美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對中國055型驅逐艦》。

僅從文章標題即不難看出《國家利益》在海軍專業領域的確「不夠專業」,或者是為了炒作而故意「不專業」。朱姆沃爾特級並非一款典型驅逐艦,其隱身武庫艦的設計理念即便在美國也已基本被拋棄——由於批量建造計劃已經被終止,該艦在去年底服役的象徵意義明顯大於實際意義。而中國的所謂「萬噸級大驅055型」驅逐艦則很可能成為未來50年內中國大洋海軍的中堅力量。其「對標」的美國海軍艦型更應該是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而非朱姆沃爾特級。

按照這篇「不專業」文章的介紹,055型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將高達1.4萬噸,遠超提康德羅加級。充足的排水量將保證055型可以輕鬆布置128個通用垂直發射單元,與提康德羅加級相當。毫無疑問,這些垂直發射井中的大多數都將被用來裝載遠程防空導彈,再加上新一代中國版「宙斯盾」系統,該級艦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中國逐漸發展的航母平台提供遠海護航。

055型的服役很可能為中國在區域防空艦領域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探索畫上一個階段性句號。從中國最早的防空護衛艦計劃053開始,歷經051S、052C 、051C、052D直到055,一路走向成熟與巔峰的「中華神盾」印證了中國海軍對區域防空概念理解的不斷深入,其中既有博採國外經驗的追趕,亦不乏中國式智慧的光彩。

什麼是現代區域防空

現代區域防空概念發端於1941至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相對於主要保護特定艦隻的「點防空」來說,區域防空的「服務對象」是艦隻所在的整個海上編隊。隨著反艦武器射程的擴大,區域防空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在前導彈時代,由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撐起的區域防空網只能攔截10公里左右的空中目標。冷戰中期,美國海軍「標準」-1型區域防空導彈的覆蓋範圍不到50公里。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標準」-2和「里夫」(即S-300F)為代表的新一代區域防空導彈將射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並由此定義了現代海上區域防空的基本標準。

在一支擁有航母的海軍中,區域防空艦是艦載機之後的第二道對空防線;而對於像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八八艦隊」式非航母編隊來說,區域防空艦則必須承擔起最前沿的防空任務。因此,專用區域防空艦對於任何夢想脫離陸基防空掩護、立志藍水的艦隊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全球最為典型的區域防空艦當屬美國的「宙斯盾」戰艦——即安裝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它們最主要的外部特徵是在上層建築四周安裝了4塊固定的大尺寸平面相控陣雷達天線,每面天線負責90度探測範圍,4面天線即可實現360度全向無死角探測。而「宙斯盾」系統的核心也正是這裝有4塊平板天線陣列的AN/SPY-1無源相控陣雷達。

然而,「宙斯盾」又絕不僅僅只是一座雷達。

雖然現在的「宙斯盾」整合式作戰系統已經具備強大的反艦和反潛功能,但其最主要的任務仍然是防空,這是由該系統最初的研發背景決定的。為了應對蘇聯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在上世紀60年代研製之初,美國海軍需要「宙斯盾」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是對於多目標的追蹤和威脅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複雜戰場環境或強電磁干擾條件下的持續作業能力;其次是面對大量空中目標,尤其是大量高速反艦導彈來自多方向的同時攻擊時,如何提高火力密度的問題;第三,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因為資料更新率的周期性限制,對於低空或者高速目標的偵測與處理速度明顯跟不上,需要採用電子掃描的相控陣雷達來提高探測速度和精度;最後,在越戰時期,美軍已經引入數字式計算機協助的自動化作戰系統,這讓美國海軍對於利用計算機提高系統反應速度及邏輯合理性充滿期待——所有這些能力都被要求整合至一套集中式全自動化作戰系統上。

在美國海軍看來,正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築起了美國海軍超級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盾牌,那些沒有裝備或無法裝備「宙斯盾」的艦艇因不具備抗飽和打擊能力,只能被現代海戰環境所淘汰。這也是小排水量的佩里級護衛艦必須退役、功能單一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無法繼續生存的主要原因;同一時期,儘管由長灘級、特拉克斯頓級、班布里奇級和弗吉尼亞級組成的全核動力水面艦群耗資巨大,但也還是因為設計時沒有考慮搭載「宙斯盾」,只能遺憾地早早退役。

革命前夜

目前中國海軍正處於從近海走向遠洋、從非航母編隊向航母編隊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未來的艦隊編成中,區域防空艦是地位僅次於航母的核心水面作戰艦艇。在2013年「遼寧」號航母首次奔赴南海的大演習中,我們已能看到052C與051C兩種區域防空艦與航母協同演練的場景。因此,在下定決心構建以航母編隊為核心的「美式」遠洋海軍,而非以核潛艇為核心的「蘇式」遠洋海軍後,中國對區域防空艦的需求自然與美國的「宙斯盾」艦群存在諸多重合。但在此之前,中國海軍對遠洋區域防空能力的追求其實也曾有其他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西方媒體所說的中國「萬噸大驅」的確採用「055」這個艦型編號的話,則無疑是對歷史的傳承。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055型防空驅逐艦就已經在中國海軍高層提出的《關於建造遠洋護航艦船的建議》中出現。該文件也表明,即便在窘迫地靠「四大金剛」(指人民海軍從蘇聯引進的第一批4艘驅逐艦)撐門面的時代,海軍領導層仍然時刻關注著世界海軍裝備的發展潮流與動向。到上世紀80年代,英國又提出向中國出售當時其最新銳的42型防空驅逐艦與相關技術,其中還包括「海標槍」區域防空導彈。然而,由於42型驅逐艦在馬島戰爭中表現糟糕,再加上隨後國際與國內政治形勢發生變化,該方案(051S)最終不了了之。

急需遠程防空能力的中國海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引進了4艘俄制現代級驅逐艦,該級艦搭載射程40公里的「施基利」防空導彈與「頂板」三坐標混合模態雷達(俯仰電掃,方位機掃,最大探測距離300公里),沒有裝備垂直發射系統。此後,兩艘國產的052B型艦也採用了類似的配置。但是,現代級雖然是彼時中國海軍防空能力最強的艦艇,卻仍不具備真正的區域防空能力。

很顯然,在052B之後,中國下一步將投入建造的將是一款真正的區域防空艦。由於缺乏相關經驗,其設計研製思路將必然受到其他國家同類艦艇的影響。而放眼當時世界,除了美式的「宙斯盾」外,俄羅斯的「里夫」與西歐剛剛興起的另外一股區域防空艦流派同樣值得關注。

「宙斯盾」的AN/SPY-1為固定四面陣的無源相控陣雷達,而德國薩克森級與荷蘭七省級護衛艦上的APAR雷達、英國45型驅逐艦上的「桑普森」雷達均為有源相控陣雷達。APAR採用了與AN/SPY-1類似的固定四面陣結構,但天線尺寸很小,4面天線直接裝在了主桅上,薩克森級護衛艦的分散式指揮系統也與「宙斯盾」背道而行;「桑普森」則為機械旋轉的雙面陣雷達,天線外扣了一個球形雷達罩。

此外,法國為地平線級驅逐艦、下一代多用途護衛艦和「戴高樂」號航母分別研製的EMPAR、「武仙座」和「阿拉貝爾」雷達,均是單面機械旋轉的無源相控陣雷達。

俄羅斯的「里夫」系統則由機械旋轉的「頂板」雙面陣混合模態雷達提供目標搜索,再由機械旋轉的「頂蓋」單面陣無源相控陣雷達負責導彈制導與目標照射。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台海軍演金門大停電 民眾嚇一跳:解放軍打來了?
美海軍召開科幻研討會 研究星辰大海戰略
中日海上水面艦艇對比及展望(紅色夢魘的重生)
二戰時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和英國海軍的胡德號,到底孰優孰劣?
美軍爆猛料:中國海軍一直隱藏一個重大秘密

TAG:中國 | 海軍 | 中國海軍 | 背後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