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0集) 2004/6/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70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0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第三行,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我們念這一段。這一段裡面有三句,三句就是三個小段,昨天我們介紹了第一句,今天我們要介紹第二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這一句,我想同學們都聽得耳熟,佛門裡頭常常提到的,可是什麼叫菩提心,大概真正能夠懂得的人就不多;菩提心怎麼發法,那懂得的人就更少了。在這個地方,上輩、中輩、下輩,三輩都說到要發菩提心,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由此可知,發菩提心這一句我們不能不有相當的認知。黃念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實在講只有十六個字,他這十六個字真正做到了,成為一代祖師。這十六個字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八個字你要能夠做到,就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你就具備了佛弟子的條件;後面兩句是「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信願持名這一句做到,你就決定得生凈土。他老人家說得非常簡單。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把這一句經文八個字濃縮成四個字「信願持名」。說信願持名,好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我們都相信、都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前面跟諸位說過,每個人的信心、願心有淺深廣狹不相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信願要到什麼樣的標準才能往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你要問什麼樣的標準,那還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得詳細,信願是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心,《觀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說了三個。《大乘起信論》裡面也講了三個,《起信論》裡面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顯。論上講的直心,經上講的至誠心,由此可知,至誠心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極處,叫至誠。依照這個標準,菩提心一發,那真的就恭喜你,為什麼?超凡入聖。真誠到極處,你是真心,你不是妄心。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菩提心一發是什麼地位?發心住。你這個心發了,你真的住在菩提心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我們常講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是法身菩薩,不是凡人!不但你超越了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叫標準的菩提心。由此可知,信願是菩提心,信願裡面的層次就太多太多了。到這一個標準(這是菩提心的標準,經論上所講的標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是實報土裡面上輩往生。所以,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隋唐以前的古大德都說上輩是四地以上的菩薩求往生的,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什麼?菩提心的標準,它那麼高!說我們凡夫只有下三品往生,也有道理,但是這個說法被善導大師否定了。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勉勵我們凡夫,我們凡夫要認真、要努力,那我們凡夫能不能在這一生菩提心達到經論上的標準?跟諸位說,肯定能做得到,問題都在自己肯不肯做。你自己真肯做,有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把菩提心提升到這個水平,不是難事。在中國古大德裡面,我們看《凈土聖賢錄》、看《往生傳》,確確實實有人做到,這就是念佛裡面講的念到理一心不亂。經論裡面舉的比喻,那當然更多,像《觀經》裡面
既然知道菩提心的體是至誠,真誠到極處,這個心的作用,對自己就叫做深心。菩提心自受用,你用什麼心對自己,你用什麼心對別人,所以有體有用。用裡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是什麼心對自己,什麼心對別人。經論講自受用,都是講深心。深心,古人的註解叫好善好德,這個說法也沒有錯誤,都說得正確,可是這一句話裡頭也有淺深不相同。真正的標準就是我跟諸位同學介紹的,《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這是佛跟我們講的標準,清凈平等覺是深心。
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我們能將自己修學所有功德,自己不享受,給一切眾生享受。我們真正修行,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知道,特別是在這個時代,真修行的人愈來愈少了,真正修行,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世間人常講災難很多,世間災難很多,真修行的人怕不怕?不怕,真修行的人應當哪個地方有災難到哪裡去,為什麼?你真正修行,你有佛護念,你有龍天善神保護,你到有災難的地方,因為你在那個地方有佛保佑、有龍天善神擁護,那個地方災難就減輕了。所以真修行在這個世間不是去避難,去赴難,哪邊有難哪裡去,這些都是真實不虛,我們不能夠不曉得。
三心,我們一定要細說。誠,真誠到極處。什麼叫誠?我們每個人都以為我們自己的心很誠,這是我們自己的標準。聖人的標準怎麼說?清朝末年,
我們用佛法的標準講,講最低的標準,最低的標準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這就很了不起。不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所謂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放在心上,都不執著了,能夠做到隨緣。這個人是阿羅漢,不是凡夫!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今天還是會有執著,有執著,特別是執著這個身,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自己的見解,我們講成見,我要怎樣怎樣,我想怎樣怎樣,我以為怎樣怎樣,這是執著。你有這些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常講輪迴心,常常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還用輪迴心。用輪迴心學佛也是輪迴業,學佛有沒有好處?有一點好處,在六道裡面得一點善報、福報,得一點福報,不能出六道輪迴,這要知道,不能往生。這很重要、很重要。
往生最低的限度,要把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放下,這是最低的,你才能往生!這要是放不下,不能往生。這個放下往生,你在下面二土,功夫差一點的在凡聖同居土,功夫高一點的在方便有餘土,這你能往生。你要是這一點做不到,你沒有菩提心,信願都沒有,這是我們同學不能不知道的。善導大師講念佛人萬修萬人去,可是近代李炳南老居士,我是跟他十年,他常常跟我們講,現在念佛人,一萬個念佛,只有兩三個往生,不是萬修萬人去。為什麼原因?古人修學這個法門,他真的有信有願,他放得下。我們現在這些人不是不能往生,是你自己放不下,你樣樣都要計較,樣樣都要執著,那有什麼法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覺的。
功夫,信願在哪裡鍛煉?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在處事待人接物,學著不執著,學著隨緣。只要這個事或者是人沒有重大的妨害,特別是妨害社會、妨害大眾,都可以馬虎過去,何必那麼認真?不要堅固執著自己的成見,要學著什麼都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學這個。這是信願、菩提心低的,這不是很高的。比這個高一層的,就是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了。分別比執著微細,對於世出世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清凈!比阿羅漢清凈多了。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生凡聖同居土,肯定是生方便有餘土,那品位就高得多了。
所以我們鍛煉,先鍛煉不執著,這個最嚴重。執著在佛法裡面就叫做見思煩惱,不執著,見思煩惱破了;分別是塵沙煩惱,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最後還有無明煩惱,這東西難斷,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這個難。前面兩種我們還有辦法,這一種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要相當深的功夫,我們講禪定,相當深的禪定,能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破無明煩惱。破無明煩惱的功夫,大乘經裡面講功夫有四十一個等級,就是四十一品無明,你能夠伏一品,往生西方極樂就生實報莊嚴土,那個高!就是我們平常迴向偈裡面講的「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是實報莊嚴土,就是法身菩薩境界。所以你如何訓練六根在六塵上不起心不動念,最好的,這就是至誠心的上等功夫。上等功夫裡面還有四十一個等級,你只要是最低一個等級,你就能夠取得實報莊嚴土,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九品往生,古大德講得很清楚,三輩每一輩裡面都有九品,上輩有九品,中輩也有九品,下輩也有九品。本經裡面說得簡略,只講三輩,每一輩裡面講三等,上中下三等。我們知道每一等裡面都有九品。所以九品裡面,上品上生,你是哪一等的上品上生?這要搞清楚,下下輩裡頭也有上品上生,下下輩跟上上輩差距太大太大了。這個關係,蕅益大師講得好,總在功夫之淺深。所謂功夫,沒有別的,放得下。我們練功夫不是在別的地方練,就是在環境上,特別是人事環境上練功夫,如果我們練到了不執著;換句話說,相當自在了,你就很快樂了。為什麼?不會被外面環境影響。
由此可知,外面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影響你什麼?影響你執著,影響你分別。我現在不分別、不執著,那就不受影響了。不受影響,外面環境是清凈的,自己的心是清凈的,自己的心是平等的。清凈平等生智慧,智慧就是覺,你才真正能在境界裡頭覺而不迷,你對於一切人事物,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為什麼不學?真能學得到,不是學不到的。
我們不應當再去攀緣這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這就壞了。這些東西,古大德跟我們說了很多,這個東西叫輪迴心,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就是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所以必須要舍,捨得乾乾淨淨。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給我們開示菩提心,「至誠心,真實心也;深心,深信心也」。他還有解釋:決定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輪迴流轉,出不去。這是頭一個要信,深信,信自己確確實實沒有能力超越六道;不但沒有能力超越六道,六道裡頭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說老老實實的話,我們超越不了欲界,你要有這個信心。第二你要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我們依教奉行,決定往生。他在講深心裏面的深信心,這兩條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第三迴向發願心,從真實深信心中,將自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迴向。
迴向有三處:迴向菩提,我們所修一切功德,我們求的是求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覺悟,我不求別的。不求人天福報,我只求真實智慧、真實的覺悟,這是迴向菩提。迴向眾生,我有智慧,我有福報,都給眾生去享受,自己絕對不留戀這些享受。天上人間的福報,我們都能放下、都能夠捨棄。第三個迴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學佛不求別的,求明心見性,就是迴向實際。所以這裡頭絕對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沒有一絲毫名聞利養,沒有一絲毫人天福報的受用,這樣才幹凈。
所以迴向就是布施、就是舍。功德要修積,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但是你修因,當然有果報,果報現前不能享受,一享受就迷惑,非常可怕。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他為什麼會迷?他會迷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智慧,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佛經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他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迷戀在這個法相上。真正覺悟的人,為什麼對於這一切法相他不放在心上?他知道《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有什麼留戀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只要這兩句提示就行了。
《大般若經》,我給它做了一個總結,也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六百卷《大般若》說了什麼?我最後做的總結,它所說的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些事就在我們眼前,時時刻刻我們能夠實驗出來。現在科學家講實驗,通過實驗這才是真的。我們無論是站著、坐著,你想想看把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睡著了不等於死了一樣嗎?真的每天都死一次,到第二天又復生,基督教上講復生。復生不希奇,我們每天都干這個事情,都死一次,第二天就復生。哪一天死了之後不復生?實際上是我們肉眼看不到,他到另外不同維次空間裡面復生了,他還是復生。
所以你要知道,每個人靈性不滅,生滅是身體!身體有生滅,一切萬物有生滅,凡所有相它統統都有生滅。有生滅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剎那生滅,現在科學都證實了。凡是生滅無常的,你要去留戀它、去分別它,你對它起心動念就迷了、就錯誤了。所以這個東西需不需要?需要,有用處,我們可以受用,決不可留戀。就像我們每天看電視,電視畫面上你可以欣賞,你決定不能據有,把它拿來,我來佔有,不可能。所以一切萬事萬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境界,就像電視螢幕上,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能佔有。
你不能控制、不能佔有、不能支配,你生這種心,這個心是妄心,這個心是決定錯誤。你能不能控制它?不能。能不能佔有它?不能。能不能支配它?不能。有的時候,眼前好像他明明是被人控制,那是什麼?你不控制他,他也被別人控制,業障!他造什麼業他要受什麼報,所以佛法裡頭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實因果也是了不可得,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空了,因果都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有三個現象不空,轉變,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轉變的相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所以它有這三種現象,實際上這相剎那生滅,也就是宇宙間這些現象,為什麼?你就曉得因果這三種現象。這三種現象把我們迷住,我們以為這個東西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其實沒有一法不是剎那生滅。
近代科學對佛法有很多幫助,在從前你必須要有相當深的定功契入,你才能明了,現在科學能夠幫上一部分的忙。科學家證明,譬如講空間,我們哪一個人不以為空間是真的?誰去懷疑空間是假的?只有佛經上講沒有空間,一真法界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空間是什麼?是講距離、遠近,一真法界沒有遠近;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沒有昨天,沒有明天。這很奇怪,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的,現在科學家證明了,科學家是用數學推斷出來的,他說時間跟空間在某種條件之下等於零,就是失掉了。失掉之後,距離沒有了。你想我們新加坡到美國很遠,如果空間沒有,你只想美國,美國就在面前,就在這裡,你一步都不要動,它就在面前。這很奇怪,是神通!時間沒有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你可以進入到將來,過去、將來都沒有了。
科學家知道要在某一種條件,到底是什麼條件他不知道。這個條件可以說是一萬多年前人類就知道了,不是不知道。哪些人知道?那些宗教家知道。婆羅門教,在這個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就是我們現在新加坡的興都教,興都教的前身叫婆羅門教。他們那些修行人修禪定,禪定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這是科學家講的某一種條件,條件是禪定,他在甚深禪定裡面突破了時間跟空間。所以六道輪迴不是推想的,是在禪定當中看到的。禪定裡面的現量境界,他不是用猜的,把六道說出來,那就算是親眼看見;看見輪迴,看見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是在禪定裡面看見的。雖然知道宇宙,我們現在人講宇宙奧秘,他了解宇宙的奧秘,可是不能解決,不知道這種現象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才給他們解釋這樁事情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這個答案才有了。所以佛經上有這個答案,講得很詳細、很透徹。發現,是婆羅門教發現的;解釋,解釋得最圓滿的是在佛經。
佛告訴我們,這些現象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真相。幻相的來由是什麼?從心想生。你看佛講宇宙的現象,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我們就稱為真相,一真法界,真相。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像極樂世界,像華藏世界,諸佛這些剎土,諸佛的實報莊嚴土。每一尊佛都有實報莊嚴土,這是唯心所現,沒有變化;但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這佛說出來的,佛要不說出來,沒有人能理解,科學家也沒有辦法,也研究不到。現在科學算是非常高明,跟佛法比也是沾上邊而已,真正裡面的境界他一無所知。雖然現在這些科學家發現到最小的物質,但是我們佛經裡面講最小物質裡頭還有世界,這科學家沒有辦法知道。
可是現在科學有個很了不起的發現,就是發現世界從哪裡來的,他們有一個講法,世界是從大爆炸來的。因為現在在天文望遠鏡裡面觀察太空,太空不斷在膨脹,這種現象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肯定、都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沒有第二個辦法說得比這個更圓滿。所以這個大爆炸的理念,一般科學家都接受。可是科學家也很聰明,大爆炸,到底什麼東西爆炸?所以就找那個爆炸的東西,這個爆炸東西也很難為他,他們也是從數學裡頭推算出來的,數學是科學之母!他說有一個原點,這個點爆炸出來。原點有多大?美國太空總署發表的論文,他說我們的頭髮,一根頭髮,把頭髮切斷。假如我們頭髮這麼粗,頭髮很細,這麼粗,把這切斷,切斷這裡有個平面,這個平面的直徑,從這一頭到這一頭,直徑,排宇宙的原點(那個會爆炸、形成宇宙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他說可以排一百萬億億億,這個原點大概我們現在最好的顯微鏡也看不到,這是他們從數學上推論出來的。
這麼小的一個原點,是不是我們佛經上講的微塵?佛經上講最小的物質是微塵,微塵裡頭有世界,你就想想這個味道。它爆炸就成大世界,世界沒縮小,微塵沒放大,微塵裡頭有世界。這個講法,跟佛經上就相應了。這個點一爆炸出來是一剎那,時間非常非常短暫,現在我們常講億萬分之一秒。現象是幻相,是相續相,一個一個爆炸,相續相,使你沒有辦法看出實相。真實相你看不到,就像我們看電影,你看電影銀幕上的動作,你不知道放映機裡面底片一張一張快速在移動。我們這個宇宙就是爆炸的原點不斷在移動,這沒有人曉得。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會對於一切現象你能放下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你就真的接受《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在這一切法裡頭,你還會有執著嗎?你還會有分別嗎?你還會起心動念嗎?自然就沒有了。
所以要知道我們的真心,真心本來是定的,《楞嚴經》上講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現在有沒有失掉?沒有失掉。你的自性本定,現在這個不定是意識,就是我們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在那裡妄動。它在那裡妄動,與本性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那是妄的,所以他講是妄動。你要知道妄的意思,妄動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只要不理它就沒事,你理它那你麻煩就來了,你不理它什麼事都沒,你才能真正保持住你的清凈平等覺。只要不理會,不放在心上,就是我們講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的自性本定就現前了。
自性本定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又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性本來具有的,所以自性本來具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我們今天講的這三樣東西,智慧擺在第一;德能就是能力,多才多藝,無所不能,什麼你都會;相好就是今天講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每個人統統具足,圓圓滿滿,什麼也不缺。可是現在你不認真正的自己,你搞一個假象來當作自己,這個形相是假象,你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搞錯了,這東西不是自己!
所以宗門裡面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個大地無寸土,實際上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的「本來無一物」。就這個意思。本來無一物,這個意思很深,並不是說你入了這個境界,山河大地統統都沒有了,不是的,你要這樣想法,你完全錯了。這個境界還存在,存在,與我不相干,我覺悟了。就像看電影,電影的銀幕,你知道事實真相,銀幕上本來無一物,它正在放映的時候還是本來無一物。銀幕上從來沒有沾染,你迷了,不知道了,你認為是銀幕上統統都變成跟那個影像合而為一了。錯了,銀幕是銀幕,影像是影像,彼此不相干。我們看電視也是這樣的。所以我過去講經也說過幾次,會看電影的、會看電視的,開悟!你不要看它,你就看那裡面,你往甚深佛法裡面去體會。你看電視,電視裡面的東西不管它怎麼演,那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東西是螢光幕,絕對沒有絲毫沾染,那才叫會看。
會看的人看電影、看電視會開悟!不會看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叫你笑你就笑,它叫你哭你就哭,你說你可憐不可憐?你完全跟著他走。會看的人,看了如如不動,知道那裡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絲毫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它裡面樣樣東西,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你心裡沒有起分別妄想執著,那就是定,禪定;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甚深禪定。在哪裡修?看電視去!所以會用功的,哪個地方不能用功?就怕你不會用。到十字街頭,你到馬路上站一站,看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就與看電視一樣,那些動的是妄動,你很清楚、很明白,你自己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在那裡修禪定!所以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那個禪定沒用處,那是修禪定的初級功夫。高級的禪定,《華嚴經》上講的高級禪定,你看佛經上講鬻香長者修禪定,他在哪裡修?在市廛。古時候叫市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MALL、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商場最熱鬧的地方,長者在那裡修禪定,他在那裡逛來逛去修禪定,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所以你要懂得「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你懂得這些,那我們這個菩提心在哪裡練?就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你真正用功!不是叫你離開這個境界。你還有離有即,你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沒有離即!不離不即,離即不二,離即同時,這才是真正契入境界。然後你才曉得,這佛法帶給我們的是無比的活潑生動,它不是死呆板的,真正的幸福美滿。這裡頭生智慧,生福德,不生煩惱,不生邪念,菩提心就現前了。真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統統現前,現前沒有先後。所以這些道理,你要不是常常讀經,要不深解義趣,你怎麼會懂?你怎麼懂得修行?這修行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幾時你能夠做到理事無礙,你就得小自在,要到事事無礙,你就得大自在了。
理事無礙,在一般講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得到了;事事無礙是一真法界,華嚴、凈土,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事事無礙。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學,最初就是在練心,古來大德,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都是講從根本修,上乘功夫的人都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起心動念,你從這個地方修。一切時一切處,他根本沒有任何約束,行住坐卧都是道場。你每天所接觸到的,六根接觸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都是你做功夫的地方。現在我們總算是得了一點消息,首先修什麼?首先修不執著,真實功夫,在不執著裡面要斷惡修善。為什麼?修福。
不執著是修慧,是修定,是修慧;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修福,福慧雙修。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我們修行用功的地方。然後一向專念,求生凈土,這就是真正在修凈土。我這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這一個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我要見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根本不要放在心上。這樣修行還是著相,著相是什麼?凡聖同居土。我們要從這兒開始。凡聖同居土都不能往生,你怎麼能往生方便有餘土?你怎麼能往生實報莊嚴土?不可能!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提升,凡聖同居土我拿到了,穩穩噹噹拿到了;再努力,再努力個兩三年,我升級了,升到方便有餘土;拿到方便有餘土,再用功,再努力,再過若干年之後,我就可以取得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上輩上品往生,凡夫有分!問題就是你要會修。
這個修行要從根本修,要從簡到繁,從淺到深,慢慢來。一步達到頂,這是人做不到的,那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所謂是一步登天,頓悟頓超,那都是再來人,像六祖惠能這些人不是凡夫。我們祖師大德當中,諸位曉得很多都是古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修行人再來的。這一定要懂得。這些再來人他很慈悲,也示現一步一步提升,給我們做榜樣。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會學。所以真誠比什麼都重要。
我特別講這三種煩惱,就是見思、塵沙、無明,《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分別、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華嚴經》上講的,我們比較容易懂。所以你會了,從今而後,你就學,學不執著,不執著什麼?不管人家怎樣都好,你做對的,好,你做得不對也好,沒有一樣不好。但這裡頭要注意的是他沒有重大的錯誤,小錯沒有關係,不要斤斤計較。重大的傷害,那要跟他糾正,要防止,小事就不要管了。
所以你看從前從政的這些人物很高明。政府官員,古時候政府的官員,做官的他戴的帽子都有冕旒。官做得愈大,帽子上垂的那個帘子就愈多,官愈大愈多,官愈小愈稀。你看普通的大夫,大夫大概像我們現在縣政府裡面的科長,他管一部分,他的冕旒只有五條,很稀疏。比他高一級,七條;再高一級的,九條;皇帝有十二條,就像窗帘一樣。這是什麼用意?不要看得太清楚,你的事情才能辦得好,你樣樣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你底下人不能辦事、不敢辦事!所以你看看它的用意多好。愈是在地位愈高的,前面就愈多,就叫你不要看太清楚。皇帝的冕旒上還有兩個棉花球塞耳朵,不要聽得太清楚,不要看得太清楚,你這政治就辦得很好。你要樣樣都搞清楚明了,沒有人敢辦事,誰敢跟你辦事?到那個時候就變成真的孤家寡人了,你很可憐,會累死你。所以領導人是有權,他下面辦事的人有能,能幹,發揮他的能幹,讓他去辦,讓他提供意見。那個意見可行,沒有什麼傷害,你就儘管去做,他才能做得好,他才能發揮他的長才,不要限制他。
現在你看這些制度都沒有了,看看古時候制度是非常非常有味道,他的帽子、衣服都是表法的,都是教你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應該怎樣做法。你看主管官員,他的帽子前面是平頂的,平的,那代表平等,你要用平等心,那帽子上是平的。但是臣子,辦事臣子那個帽子就不是平等,有高下的。從前,你們看唱戲的戴的帽子,好像兩層台階一樣,前面低,後面高,那個帽子叫進賢冠。戴這個帽子就想到,希望後來的人比我要高明,我是前面這一代,後來居上,常常要知道提拔後人,希望後來的人都能夠高過我自己,超過我自己;常常提醒你,不是自己高高在上,把人家都壓下去,那就糟了,那這個國家決定會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某一種身分的人他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不一樣,這裡頭都是學問,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是表法。古人懂得表法,用這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不能做錯事,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社會,不能傷害大眾,念念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真正是這樣的。
說了這麼多,都是講至誠。至誠,我們有個概念了。至誠心起作用,在十幾年前,我在美國寫了這二十個字,這是從《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經題上得的啟示,清凈平等正覺,深心。深心不好講!這就是深心,這是自受用。清凈就決定不染污,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凈心,不要被染污了。什麼叫染污?你對於一切事物分別執著就是染污,起心動念也是染污,起心動念染得輕,分別執著染得重。分別執著裡面,如果起了貪瞋痴慢,那就叫嚴重染污。你要是懂得這些道理,了解這裡面的業因果報,你自然就會修了。
見色聞聲,我們初學的人功夫在哪裡?不起貪瞋痴。真的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執著不好斷,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讓分別執著不要太嚴重,沒有貪瞋痴,首先要做這一步;我還有染,但是染得不嚴重。功夫的成就也在這個地方去考驗,譬如順境,順境容易起貪愛的心,逆境容易生瞋恚心。我們如何把貪愛跟瞋恚降低,能夠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淡,我們的功夫就在進步,這就是好境界。如果我們天天在念佛誦經,在做所有功課,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順境我們的貪愛沒有減少,逆境我們的瞋恚沒有減少,你的功夫一點都沒有!不是說你每天讀多少部經,磕多少個頭,念多少聲佛號,都不算。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不是說你念佛多少,不是說你磕頭多少,你做多少好事,不是。是你的功夫淺深。
功夫淺深是什麼?功夫淺,就是說你的煩惱天天輕,一年比一年輕,一日比一日輕,這是功夫;順境不再有貪愛了,逆境不再有瞋恚了,所以每天都是在考驗自己。就像學生念書一樣,老師天天考試,你要天天通過,不能天天繳白卷。譬如吃東西,好吃的你是不是會貪圖多吃幾口?你還會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就不行,沒通過、不及格!如何在每天飲食當中,慢慢都讓它很平常,好吃的也只吃這一點,不好吃的還是吃這一點,要從這裡下下功夫。功夫深的,能夠把所有一切味,五味,五味能夠轉變成一味。那是功夫高。
一味是法味,一味叫平等味。平等味裡頭有沒有酸甜苦辣咸?有,為什麼叫平等?你對酸甜苦辣咸都沒有愛好,都沒有偏愛,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甜有甜的好處,辣有辣的好處,酸有酸的好處,都平等了,那就叫一味。不是一味裡頭酸甜苦辣咸沒有了,不是的;不是把五味調和,真正搞成一味,那你就錯了,那就不對了。就是你用平等心來對五味,心平等了,外面境界才平等,是這麼個道理。那是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眼見色,色平等;耳聞聲,聲平等;舌嘗味,味平等。這是我們修平等。
平等沒有高下,清凈沒有染污,一塵不染!確實沒有高下。這要是展開來,我們今天講對一切人,這一切人,男女老少,這裡頭還有所謂是善人惡人,都平等。再一展開,六道,餓鬼、畜生、地獄、諸天也平等。所以你要曉得,佛經上常講「生佛平等」,人家境界高!菩薩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佛跟一切眾生平等,佛跟畜生平等,佛跟地獄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所有一切物質,物質的本體是法性,物質叫法相,法相從哪裡來?法性變的。法性平等,所有現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是從理上講的。所以不平等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平等,這個東西起來之後就不平等。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平等了,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佛。剛剛離的時候是成佛。宗門裡面講得很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所有一切相上你見到性了,原來都是法性;除了法性之外,無有一物可得。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法性是不來不去的、是不垢不凈的、不一不異的。《中觀論》上講八個不,都是形容法性,法性所現的相亦復如是。所以這時才真正契入清凈平等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佛的標準,所以他得這個標準,這叫成佛。
這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天台大師講叫分證即佛,他講六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六道十法界裡面,我們知道十法界裡頭有佛法界,那個佛法界裡面的佛比不上分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天台大師講得好,天台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講得好!相似,不是真的,他有比喻。這個相似,《楞嚴經》上說「捏目所見」。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比作真佛,我們把眼睛用手指按一下,會在天上看到兩個月亮,一個月亮就變成兩個月亮。這兩個月亮裡頭有一個真月,一個是相似的月,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就像捏目所見的,相似,不是真的。
明心見性見的是真的。真的為什麼他有四十一個階級?所以古德用月亮比喻比得很好,譬如初一見不到月亮,月光完全被地球遮蓋住,但是到初二、初三就有個月牙,那個月牙雖然很細很細,那麼一點點光,它是真月不是假月,它不是捏目所見,它是真月。就像圓教初住,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十五圓滿的那是究竟佛果。從月牙一直到十四,就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真的,他不是假的,這個比喻好!
六道裡面修行,天台大師也講,他說這個連相似還不如,叫觀行即佛。觀行即佛比喻什麼?比喻我們晚上在池塘裡面看到水裡面的月,月亮光照在水裡,水裡頭有月,水裡頭有月是觀行即佛。我們凡夫先開頭,要開頭叫觀行即,觀行是你功夫得力了。有觀行即這個功夫你就肯定往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相似位的,那就生方便有餘土;要是分證位的,生實報莊嚴土。這叫功夫淺深。
功夫淺深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工作應酬,在這裡頭練功夫。所以你要是會練,哪不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哪裡不是善知識?個個都是善知識。這個人是善知識,讚歎我幾句,我很客氣應酬,並不真的生歡喜心。一讚歎就歡喜,得意洋洋,那就不及格了。遇到那個善知識,狠狠的把我臭罵一頓,我也很歡喜接受,若無其事,心裡頭是一點痕迹都沒有。這是天天善知識來教我,天天善知識來鍛煉我,把我煉成。我要在生活當中、人事環境當中,把這些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磨得乾乾淨淨,我就成功了。我怎麼成功?這些善知識幫我的忙,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有恩於我的。他讚歎我,有恩於我,他毀謗我、罵我也是有恩於我,為什麼?我在這裡鍛煉,我要沒有這個境界,我到哪裡去煉?
所以有人說修行要到深山裡面去,我們年輕的時候也不懂事,也認為要到深山裡住茅蓬、去閉關。那個時候有個緣分,有個同修他們在山上有一棟別墅,是二次大戰躲避轟炸,它後頭還有個防空洞。現在太平無事了,那個房子沒人住,他叫我去住,建得很不錯。我到台中去跟
老師也很慈悲,告訴我,古人住山、閉關、住茅蓬是什麼因緣?是自己已經成就了。這個成就是明心見性,我們講三個成就是上等成就,成就了。這個時候就應當弘法利生,教化眾生,可是沒有人請他,沒有人請你不能去,你不能說自己自我介紹,這不可以,那對道不尊重,尊師重道。怎樣讓別人曉得我成就了?就跟大家宣布我現在閉關了,我現在住茅蓬了。一說這個大家就曉得你成就了,你不必參學了。你沒有成就你要到處尋師訪道,你要去學習。你這一住山、一閉關,就等於說我向天下宣布,我已經成就了,我不用參學,你們要參學到我這兒來,就有這個味道在此地。所以他做出這個舉動就是希望有人到山上來請他,請他下山,請他出關,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是這麼個意思。沒有成就的人,你要是關起來,等於說你就不再學了,那你愚痴一輩子,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這是清凈平等,我還講了一個正覺。在這邊寫了個正覺。正覺就是時時刻刻要保持覺而不迷,三皈依裡頭第一條,這一條就把三皈依統統具足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所以經題上這三句,實際上就是三寶。清凈就是凈而不染,平等就是正而不邪,正才平等,平等就是正。覺而不迷是佛寶,正而不邪是法寶,凈而不染是僧寶,這自性三寶。每個人都具足自性三寶,所以不能夠迷惑,現代這個世間迷惑顛倒太普遍了,正是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前幾天,有一個同修送了一大包東西給我,我回去打開來一看,裡面有一本很厚的書,貴州了塵法師的事迹。這個法師以前我不知道,我把他的書這兩天我都在看,我非常受感動。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民國三年圓寂的,圓寂到今年剛剛好九十年。那真正是個開悟的大善知識,在我們現在這一代找這樣的人已經找不到了,儒佛道都貫通!這本書是在中國大陸印的,我翻開來看,很驚訝,它全是繁體字,中國大陸現在印的書都是簡體字,它全是繁體字。這個老法師在世,真是著作等身,做了許許多多好事情。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迷惑的人很多,信仰邪教的人很多,他去給他們開導,跟他們辯論,最後讓這些人統統覺悟,改邪歸正,都皈依到佛門。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
現在世界上的宗教,新興的宗教不知道有多少,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在此地不能不佩服佛的智慧,佛的先見之明。所以世尊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你要真正懂得四依法,你就不會上當,不會被迷惑。四依法裡頭頭一條「依法不依人」。如果你遇到這些教門,特別是冒充佛教的,或者冒充道教的、冒充儒教的,你的經典依據你拿來我們看看,你有沒有真正經典作依據?沒有經典作依據,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法輪功是不是佛教。我說法輪功我對它不太清楚,但是肯定它不是佛教,為什麼?它所依的不是佛經。佛教許可有宗派,你建立新的宗派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根據經典,你的經典《大藏經》上沒有,那假造、偽造的經典,這個不可以。所以依法不依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四句太好了。你真正懂得這四句,依教奉行,你就不會被這些邪師所迷,你就不會走入歧途。
我們今天所依靠的這個經本是會集本,居然有很多人來排斥,說會集本不可以依靠,應該依靠翻譯的本子;《大藏經》上《無量壽經》的譯本有五種,不可以依靠會集本,會集是有問題的。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有懷疑了。我們現在道場的早晚課的課誦本是會集的,那不是佛說的,那都是祖師大德從這裡摘這一句,那個地方摘一句,拼拼湊湊合起來做這個課誦本。這個課誦本不可以讀,課誦本就沒有了。還有現在佛門裡面許許多多經懺佛事都是會集本,《梁皇寶懺》是會集的,水陸法會本子是會集的,《慈悲三昧寶懺》也是會集的,全是會集的。那好了,這出家人寺廟裡以後統統不要做經懺了,是好事情。早晚課誦本都不要了,都是會集本。那些祖師大德們做這個事情全都做錯了嗎?這講不通的!有些人聽到他們這些話,覺得是有些道理,就跟他走了,會集本不敢念了,這愚痴!這真正叫斷人慧命。
為什麼古來祖師大德要用這個會集本?無非是教你把五種原譯本統統都讀到,就這麼個意思。你要不用會集本,你念《無量壽經》念五種本子,五種本子太麻煩、太羅嗦了。這裡面有相同的,有不相同的,所以古來祖師大德為了便利我們學習,把相同的部分都舍掉,不同的部分統統會集在一起。所以這一個本子,五種原譯本你全部都讀到了,集大成的工作,好事情!所以說的話似是而非,我們要懂得。我們不跟他辯論,辯論毫無意義,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各人修各人的。我對你很尊敬,你對我批評,我知道我們會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不了,因為什麼?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吵架的,哪有這種道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為會集本吵一架嗎?不可能有這個事情。所以我們自己信心愿心絕不動搖,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決定有成就。
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這一向專念就是持名念佛。你看看佛真的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無比的慈悲,教我們信願持名。真信切願,實在說這是我們真正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在《往生傳》裡面、在《凈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很多。如果細細留意,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的人,我們的記憶很清楚、很明了,至少也有二、三十個人。這些人裡面幾乎有一半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於有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但是他念佛往生,他能站著走的,他不生病,他預知時至,他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讀過經,就是知道一句阿彌陀佛,他為什麼能往生?他有信,他有願。印祖講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他真做到了。
我們學凈土的同學對這樁事情很難理解,因為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沒發菩提心,他只有一向專念,他怎麼成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了,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具足信願即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才曉得,原來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他雖然沒有念過經,沒有聽過經,什麼都不懂,他有真信,他有切願。所謂真信是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改變,我們常講死心塌地,所以他能成就。我們今天要講信願,跟他比,不如他,為什麼?我們的信心會動搖,聽別人說這個好,馬上過去了,聽那個好,又過去了。我們這是露水道心,水上的浮萍,隨著水漂,沒根,所以不能成就。人家的信心信得深,願切,信願都不會受任何環境動搖,他一向專念,成功了,給我們做了證明,使我們曉得這個法門不難。我們每個人只要你的信心、願心不會被任何境緣動搖,你就決定成功。
你知道的經多,更好,為什麼?它能幫助你提升品位,這是肯定的。你不知道也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學還是來得及,不遲!可是這一生當中,為什麼勸你要多多聽經?多聽經是幫助你信願堅固,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真的信願不動搖了,經聽不聽不要緊,你信願還會動搖,那你非聽不可,為什麼?你了解得愈透徹,你的信心愈堅定。人家怎麼樣說法,你一聽就知道那是邪知邪見,那是邪說,那不是正論。所以道理在此地。
經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破迷起信,這是無比殊勝的德用,經典對我們的利益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往生的人,看到這些現象,我們的心踏實了。特
老居士的緣,實在講是生病,生病是好事!他要不生病,他一天到晚忙著事業,沒有時間看經,也沒有時間聽經。生病了,所有工作放下了,躺在床上。找到李會長,讓李會長把我們這邊講經的錄相帶送到家裡去,他每天看八個小時;不是聽講經就是念阿彌陀佛,兩年成功。兩年他就告訴
他的完全能放得下,是靠聽經。兩年的時間聽了幾部經,一天聽八個小時,他真的明白了,真的一切放下了。所以我們曉得初學信心不堅固,願心不懇切,聽經聞法非常重要。聽不要聽雜了,這一點很重要。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很有道理。所以你聽經,選個兩三種就可以了,反覆的聽,你才會有受用。不要聽亂了,不要聽雜了,亂修雜修浪費時間,充其量你得一點佛學常識,就是說你的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得不到。你得不到這個東西,那你就是白修了。我們修行功夫成就,就是你心地是不是一年比一年真誠,一年比一年清凈,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覺悟。慈悲,明天我們再講,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本人17歲10月去新加坡讀私立大學(Kaplan),關於新加坡私立大學我很苦惱,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新加坡和香港的空調這麼冷?
※為什麼新加坡人如此迷戀日本?
※無量壽經 (第四集) 1989/4 新加坡 檔名:02-003-0004
※無量壽經 (第二十集) 1989/4 新加坡 檔名:02-00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