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中年人的中風風險

重視中年人的中風風險

  腦卒中(腦血管病),俗稱中風,雖不如腫瘤疾病令人談之色變,實際上已成為我國國民健康的「主要殺手」:據中國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年死於腦血管疾病近300萬人,腦血管病已超過腫瘤,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因的第一位。70%的腦卒中後存活患者也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

  為此,世界卒中組織將每年的10月29日定為「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題是「重視中年人的中風風險」。

腦卒中有何徵兆?

  腦卒中也稱為腦中風,是由於大腦裡面的血管突然發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腦缺血、缺氧而引起,臨床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腦梗塞、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

  腦卒中的早期癥狀往往沒有受到患者或家屬的重視,延誤了治療。實際上,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卒中,都有起病突然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突然發生這些癥狀,必須高度警惕:頭痛、噁心、嘔吐,嚴重者神志不清;偏癱,有時表現為沒有先兆的突然跌倒;一側面部或肢體突然麻木;偏盲,即雙眼的同一側看不見東西;失語,即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及自己說的話,不理解也寫不出以前會讀、會寫的字句;看東西天旋地轉或覺自身旋轉;復視,即看東西成雙影;發音、吞咽困難,說話舌頭髮笨,飲水嗆咳;走路不穩,左右搖晃不定,動作不協調。

警惕中年人出現「小卒中」

  張先生年屆不惑,公司蒸蒸日上,白天忙工作,晚間忙應酬。雖說注意飲食清淡,但還是眼看噸位漸長、「啤酒肚」越來越明顯。以前還有運動的習慣,近幾年因為沒時間也放棄了。1年前發現高血壓,張先生吃醫生開的降壓藥覺得頭昏昏沉沉不舒服,也就不再吃了。年初體檢,醫生告訴他血脂高,血糖也有點不太好。張先生留了心思,決定控制飲食。還沒來及實施呢,昨天下午開會的時候突然覺得頭昏昏沉沉,右手麻木,堅持到晚上把會開完,已經是寫字歪歪扭扭、走路不穩了。自覺不妙的張先生趕忙來到醫院,經頭顱CT檢查發現「顱內多發缺血梗死灶,部分軟化灶」。通俗講,張先生中風了,而且還不是第一次中風。為什麼張先生這麼年輕就有過中風還不自知呢?

  中山三院神經內科的陸正齊主任醫師釋疑稱:張先生的這種情況可稱為「小卒中」。小卒中是卒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是指臨床癥狀體征輕微,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3 分的卒中。患者癥狀輕微,因其貌似良性病變及非致殘性的特點,容易被患者、家屬甚至醫師忽視。

  小卒中與大卒中在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血管損傷部位、危險因素等各方面均有高度一致性。有研究發現,在小卒中/TIA 後7天內卒中複發風險高達8%-12%。因此小卒中是嚴重腦血管疾病的預警信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並及時處理。反覆小卒中的患者會出現記憶力、計算力等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出現痴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行為、人格改變以及焦慮、抑鬱障礙等。反覆小卒中可能會顯著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陸正齊教授強調,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卒中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因此不光是老年人,中青年人也要提高對中風的警惕。應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及時發現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一旦發現小卒中的跡象,應及時至醫院就診,由專科醫生評估病情,評估危險因素,擬定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並指導生活方式調整。

高血壓病被認為是腦卒中的最重要危險因素

  有高血壓病的人比無高血壓病的人患腦卒中的危險高7倍。研究發現,人群平均收縮壓(高壓)水平每升高10-12毫米汞柱,或平均舒張壓(低壓)水平每升高7毫米汞柱,人群中腦卒中的發病率就會升高約50%。

  長期、持續的血壓升高,可加速動脈硬化,在突然增高血管內的壓力時,可使腦內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如果頸動脈和椎動脈中的某一條或多條血管的管壁像老化的水管子一樣有很多的銹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那麼這些斑塊的碎片一旦掉下來,就有可能順著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造成腦梗死。

  高脂血症和肥胖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動脈硬化的病理改變往往從幼兒時期就已開始,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所以,從幼年開始,就應該適當控制高膽固醇及高糖食品的攝入,多吃蔬菜與水果;養成不偏食、不過量的飲食習慣;積极參加多種體育活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腦卒中患者更需要加強控制發病危險因素

  1.抗高血壓治療。腦卒中患者需要密切監控血壓,急性期過後,如果能夠耐受,最好將血壓降至<140/90毫米汞柱。必要時需要接受抗高血壓治療,可幫助患者降低血壓、減少心力衰竭、心跳驟停和腦卒中發展的危險因素。治療過程中,需密切注意血壓波動,必要時請醫生幫助調整降壓藥的使用。

  2.抗血小板治療。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後,大多數患者將採用抗血小板治療,防止再次發病。該治療能保護血細胞,防止粘連成團,形成血栓。

  3.抗凝治療。患有心臟病或曾發生過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抗凝治療,該治療可幫助患者減少因血栓栓塞引發的腦卒中。同時,需要針對心臟病的病因處理原發疾病。

  4.控制血糖。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發病後,均應接受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監測,無明確糖尿病病史者,急性期後應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篩查糖代謝異常和糖尿病。

  另外,還要對其進行生活方式及藥物干預,以減少缺血性腦卒中或TIA的發生。調節血脂。除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外,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他汀類藥物,輔助降低血脂水平。

本文內容綜合自39健康網、好大夫在線、南方日報

推薦閱讀:

中風吃什麼好
大接經全息療法主要用於中風後偏癱及某些腦部疾患
腦中風,真的可以預防嗎?
中風患者應把握「救命3小時」      錢江晚報
得過皰疹,日後要防中風

TAG:風險 | 中年 | 中年人 | 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