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老本還能吃多久?

相較於其它大眾文化樣式,2017年的中國流行音樂幾乎在落寞中走完全程,「吃老本」可以說是本年度流行樂壇最鮮明的特點,就連流行樂壇的病態現象也得以延續,內容的貧瘠化、過分娛樂化、唯資本商業化、傳播的病態化等依然是當前流行音樂的總體特徵。無論是當前流行音樂最重要的形式音樂娛樂節目,還是歌曲創作、專輯發行推廣、影視音樂、音樂現場演出乃至行業格局都是如此。音樂節目幾乎沿襲前幾年成熟的模式而無多少創新,雖有新節目出現,但都沒有本質上的突破與改變,且參與者多是老面孔。在創作上很多音樂人打著致敬的旗號翻唱改編經典歌曲,也無多少創新性可言。此外,影視音樂、音樂粉絲培養、音樂平台之間的競爭、音樂營銷以及流行音樂相關研究等,無一不是如此。2017年的流行樂壇致敬之風盛行,原創力極度匱乏。首先是翻唱改編依舊盛行,尤其是各種音樂節目完全陷入改編翻唱之中,這已無需贅言。很多實力派歌手也難以倖免,如李健翻唱許飛《父親寫的散文詩》,竇唯和朴樹分別重新演繹《送別》,韓紅重新演繹《絨花》。創作上也有很多吃老本的現象,高曉松的歌曲《越過山丘》與李宗盛發行於2013年的歌曲《山丘》極為相似,作者也是打著致敬李宗盛的旗號;《那年我五歲》受到丹麥樂團盧卡思·雷哈姆(Lukas Graham)《那年我七歲》(7Years)的啟發。今年現象級的嘻哈音樂可以說是整體移植的西方模式而非原創,音樂人們從藝名到裝束打扮、音樂態度、音樂風格都以西方偶像為模板,進行整體移植。2017年雖然有很多新專輯發行,比如李宇春、孫燕姿、周筆暢、李榮浩等實力歌手都推出了專輯,但都反響平平,讓人驚喜的作品不多。歌手依舊是在吃老本,受眾依舊是在為情懷買單。製作方面,依舊是粗製濫造盛行,絕大部分歌曲是音樂合成軟體製作而成,深受音樂電視節目後期處理的影響,很多流行音樂製作完全依靠技術進行後期處理,沒有原聲的樂器,也沒有原聲的嗓音,歌手的聲音都依靠軟體的後台處理。電視音樂節目依然延續前些年的固定模式,鮮有創新。幾大老牌節目紛紛改名重登舞台,新節目《厲害了我的歌》《不凡的改變》《中國樂隊》也逃不了「換湯不換藥」的厄運,網路音樂節目也是如此。當下的電視綜藝熒屏顯現出了頹勢。綜藝節目越來越多,激烈的競爭下,觀眾也越發審美疲勞,節目收視率也會逐步下滑。節目組挖空心思想挽留觀眾,於是節目花樣不斷翻新,《厲害了我的歌》將喜劇與音樂混搭,但無論從喜劇層面來看還是從音樂層面來看,節目本身都顯得名蓋過實。《中國樂隊》試圖另闢蹊徑,打造一種全新的節目模式,在同質化的音樂節目時代探尋新出路,做到引領市場而非迎合市場。但從最終的效果來看,節目仍然沒有逃出傳統節目的窠臼,甚至也是另外一種迎合。從節目的前期宣傳開始,《中國樂隊》就強調該節目的與眾不同,「無海選,不PK,也沒有淘汰」,並且將節目定位為「紀實類節目」,「以音樂為本」是節目一直不斷強調的核心內容。可惜的是,模糊的節目定位,使得音樂成為了樂隊成長經歷故事與情懷訴說當中的次要元素,失去了其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以音樂為本的初衷也演化成以故事為主的結果了。流行音樂的傳播推廣也陷入套路之中,比如過度依賴綜藝和影視,這也是典型的吃老本。歌曲與影視劇、電視綜藝節目嫁接推廣的模式已成為近幾年的一大趨勢,今年很多熱門歌曲也依然逃不開這一套路。《成都》在幾年前已經發行,2017年年初依靠《歌手》節目而流行併火爆全國。《中國有嘻哈》將《天乾物燥》《火鍋底料》等小眾的嘻哈音樂傳播開來。《孤芳不自賞》《青雲志》《擇天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開月正圓》《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等多部古裝IP偶像劇的主題曲、插曲也都借電視劇而走紅。透過這些歌曲的走紅路徑,可看出時下音樂傳播乃至整個產業對影視劇和電視綜藝的依賴。影視音樂大都是應制之作,缺少作者的感情投入。除電影外,電視劇、電視節目、廣告、遊戲等都有相關的流行歌曲相伴隨,大量的音樂人轉戰至此,為之服務。影視音樂本身也有吃老本的一面,很多電影中使用的音樂都是早年發行的歌曲,如《芳華》中的《絨花》第一次出現在影視作品中要追溯到1979年的電影《小花》,《我的少女時代》的插曲《小幸運》也是幾年前的歌曲,《縫紉機樂隊》則是老歌大串燒。雖然經過多次調整,當前音樂行業格局仍未完全定型,各大企業仍以資本角逐和市場搶奪為主線,忽略內容本身。本年度,騰訊正式對外宣布QQ音樂業務和中國音樂集團合併成為新音樂集團,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合併正式更名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阿里音樂收購線下演唱會票務平台大麥網;網易雲音樂則宣布拆分為獨立公司,這些行為依舊是資本之間的角逐較量。2017年各大數字音樂平台經歷了前一年的洗牌後,多平台共存格局漸趨穩定,受眾付費習慣也進一步夯實。但對聽眾而言,滿屏的音樂APP,卻陷入沒有好歌可聽的尷尬境地。不論流行音樂怎樣發展演變,流行音樂行業以內容為王的宗旨不會變,音樂原創是所有音樂活動展開的第一前提,翻唱、模仿、改編、沿襲等現成經驗的直接移植是一種商業投機,只能獲取短暫的收益,只有提升自己的原創力才是根本出路。只有拿出音樂這一最根本的東西,聽眾才會真正買賬,可似乎行業對此並沒有太過警覺。流行音樂發展依舊走在吃老本的路上,不知道這條路還能這樣走多久? 文 | 劉小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林志炫?
徐佳瑩為什麼會紅?
張傑2017《我想》世界巡迴演唱會都包含哪些國家?
零基礎如何開始學習音樂?
作曲家陳致逸為《蝴蝶公墓》譜寫蝶戀凄美愛情旋律

TAG:音樂 | 流行音樂 | 流行 | 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