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策略

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有關內容要求,結合學生髮展的需要,將教科書中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課堂教學的藍圖的過程二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備課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斯霞老師常把備課喻為「指揮員在組織一場戰役前所進行的必不可少的籌劃。為了組織好戰役,我總是反覆思考,反覆推敲,直到找到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設計方案為止。備課是一項極其細緻複雜的腦力勞動,容不得半點馬虎: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備好課,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斯霞,1982:21)可見,教師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如果沒有備好課卻想上好課,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第一節 備課的種類

一、常年備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在學校工作了33年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觀摩課,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清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那位教師回答說:「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直接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約巧分鐘……」一輩子與15分鐘,道出了備課的真諦!「準備了一輩子」其實是個大實話,教師備課功夫全在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不能「臨陣磨槍」。平時要做「有心人」,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素材,積累各種教學資料,講課時就會信手拈來、收放自如。那麼,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優秀的作品。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科學的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和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常年備課主要是指教師知識的積累與更新,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教學藝術的修養,教學對象的考察與研究。

傳統的備課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認為只要吃透教材,設計好教法,至多再預期一下學生在課堂上將會有何反應,教師該如何作出反應,隨後的教學基本上就能順利完成了。但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新的理念,給教師的備課帶來了新的挑戰。按照新課程的精神,教師需要常年備課。

常年備課要求努力做到「三常」:常備常鑽研,常備常修改,常備常補充,忌一勞永逸和死抄書本。尤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要求教師必須像蜜蜂釀蜜一樣,不辭辛苦,不斷往返於課堂和知識海洋中汲取、儲存、輸送「蜜」源。真正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只有這樣,教師講課時才能做到左右逢源,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學生也才能學得輕鬆,觸類旁通,心領神會。若平時不注意知識補充,臨渴掘井,課上會感到力不從心,生搬硬套,理屈辭貧,學生則會感覺枯燥乏味,其結果可能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

二、學期備課

學期備課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科書的體系和內容容量、學生情況以及教學時數等因素來確定學期的總要求、章節或課題編排、各章節或課題的教學時數、教學形式、課外自習或作業的時數。這個計劃一般由教研室(組)集體備課商定。

學期備課的主要內容有:①確定全學期本學科的教學目的、要求和重點;②安排整個學期的教學進度;③安排好各部分教學內容的課時分配及授課的基本方式方法;④對教具和各種物質條件做好準備。完成學期備課任務的主要途徑是通讀教材。教師應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鑽研全冊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熟悉教材內容。通讀教材的主要要求是:①明確教材的邏輯系統,掌握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②掌握各個部分教材內容的基本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③分清教材各部分內容的重點與非重點;④掌握教材的難點及主要疑點,考慮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困難以及應當事先做好的準備。

教師要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和可能條件,並結合全校教學工作計劃的任務要求,寫出學期教學計劃。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最好以表格形式呈現,一式三份,一份交教務處以便校部掌握情況,一份交教研室(組)以便教研室檢查監督執行,一份由教師自己保留,以便參照執行。

三、單元備課

各科教材都是根據本科教學內容的特點由若干個單元(或課題)所組成。教師擬出學期教學計劃之後,在單元教學之前,還要認真做好單元備課。對單元備課的主要要求是:①進一步熟悉和掌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教學重點。②根據本單元教材的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的重點、詳略以及教學活動的序列。③處理好本單元教學的課時安排、活動步驟以及習題、實驗等。④研究本單元的教學方法。單元計劃也可由教研室(組)集體備課商定,但不必強求一律。單元計劃也可以表格形式表達。

四、課時備課

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往往是通過若干課時的教學活動來完成。課時備課,是根據單元備課所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要求、重點、難點及其相應教學方法,再進一步從每節課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解決單元備課各項計劃的具體落實。例如,對上一節課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實際掌握情況的檢查了解(課堂講課提問什麼,或要求板演解答什麼),新的課題如何提出,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板書的安排計劃,課內和課外練習題的提出和引導;估計課堂教學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及其解決辦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怎樣組織;等等。

課時備課一般要寫出課時計劃(教案),有時,在單元備課時已經比較詳細地寫出具體教案,教師也可以不再另寫新教案,在課前備課中,再做適當的充實。

五、課前備課

課前備課是指教案寫成後,教師在上課前,熟悉教案講稿,經過深思熟慮,使教學的課時計劃得以充分落實的過程。一個優秀的教師,即使他教過許多遍,每次走上講台前,他還是會研讀一下教案的。這是一個習慣,是一種責任。

特級教師張子愕說:「我教中學物理五十年了,同教三個班,課已講了一百五十遍了,但是到最後一遍,不備課我還是不敢上課。」課前備課的內容包括:

1.進一步揣摩教學內容和要求,思考這些內容和要求如何充分地在教學中體現出來。

2.通過反覆熟悉教案和教材內容,做到不但融會貫通,還能熟練運用,能得心應手地在課上發揮出來。

3.思考運用什麼語言,把教學內容充分表達出來,力爭語言精練,表述生動形象,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內容,又能引起學習興趣,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切忌上課時不著邊際地「信口開河」。

4.詳細考慮教案中提出的教學方法如何具體地體現出來,如教案中提出了要「講練結合」,這時就要想清楚,講什麼內容,怎樣與練習活動結合起來,使教學方法有效地發揮作用。

5.充分地估計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準備。如研究如何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可能提出哪些難題及教師應如何回答,等等。

六、課後備課

教師教完一節課後,根據學生的課內表現,課後反映,聽課教師的合理建議以及自己的心理體驗,記下本節課教案的實施情況,_仁課後的心得體會,經驗教訓,以及學生課堂活動的情況等。

其方法有二:一是在教案旁寫眉批;二是在教案後寫小結,也可以對這堂課進行自我分析鑒定,分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目的要求是否恰當;教學內容的處理是否恰當;選用的教法和教具是否恰當;教學過程中是否面向全體學生,又注意因材施教;教學效率如何,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每一分鐘;教學效果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求。

許多優秀教師都很注意課後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檢查小結,在教案中記下「課後記」,記下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時修改教案或講稿,為以後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此外,備課按參加人數的多少分為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集體備課是現在普遍採用的一種提高教學水平的備課方法,通過集體備課可以取長補短,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個人備課就是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教情和學情,進一步領會課標,分析教材,選擇教法,選擇習題,等等,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基本勞動。個人備課是教師完成備課的基礎。

第二節 備課的步驟與基本要求

一、備課的步驟

備課步驟是指備課的次序:先備什麼,後備什麼。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教學目標

即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等,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學目標包括三個維度: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是一種有機統

一、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的關係。具體地講,知識與技能是抓手,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途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基礎和前提。

(二)加工教學內容

即根據教學的意圖或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編選、研究和分析,尤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備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

(三)設計教學進程

即確定構成整堂課各個環節的先後次序,詳細設計安排教學內容的展開、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時間的分配等。

(四)選擇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一般地說,每堂課至少採用三種方法交替使用,才不至於使學生聽課時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

(五)選擇和編製適當的,有利於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練習。

(六)撰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具體化、書面化和條理化,是教學設計的具體成果,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二、傳統備課存在的誤區

備課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前沿陣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備課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不少老師對備課的認識失之偏頗,甚至走人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誤區一:「一言堂」式的備課集體備課在各地已廣泛開展,各校往往根據年級和學科分成集體備課組,每組挑選一位教學中的骨幹教師充當組長。由於組長往往是年紀較長,並且是學科教學中的「元老」,在教師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體備課中,研討往往由組長說了算,成了組長唱「獨角戲」的場所。其他教師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發表自己的主見,提出自己的看法。集體備課由組長一人把持和「壟斷」,組長「包辦」了其他成員的思想,個人意志代替了集體意見,抹殺了其他教師的創造精神和智慧,集體備課名存實亡。

(二)誤區二:「現代化」的備課

有些學校為了減輕教師的負擔,實現教師「自我解放」。他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由各位任課教師分頭「在線查找」,並謂之「資源共享」。他們將各大教育網頁中與教材相匹配的教案進行「成功下載」,裝訂成冊後謂之「集體備課」。在此基礎上個人稍作添改即作為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顧內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沒有舍取,不加選擇,「撿到籃里就是菜」,把網上的資料全盤吸收。這種「現代化」的方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和負擔,但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沒有了教師的共同參與和討論,更談不上教師心靈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結晶,這樣的備課成了「掛羊頭,賣狗肉」,有名無實。

(三)誤區三:「拿來主義」的備課

教師備課不是去認真鑽研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要點,不是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而是捨本逐末,把別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照搬下來,「克隆」他人的勞動成果,這種做法「簡單易行」,「拿來」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壓根兒就沒有教師自己參與的成分。所寫教案成了參考書的「搬家」。也有的教師乾脆拿來出版社出版的現成的「教案書」或他人的教案「一抄了之」,直接用於課堂教學。這種備課方式不利於因學定教和因材施教,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不利於嚴謹治學的良好教學風氣的形成,更不利於教育創新氛圍的形成和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四)誤區四:「古為今用」的備課

有的教師在新學期備課時,雖沒有照抄現成的教案,卻「溫習」起了往年的備課本,將往年的備課內容重新「複製」在新的備課本上,沒有任何創新,也有的索性將往年的備課本換上新封面當做本學期的備課,權且應付了事。儘管教師對重複課程有更多的教學經驗,但是時代在前進,知識在更新,最主要的是教學對象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因時、因情、因人,不斷地更新知識,改進教學方法。像這樣一勞永逸的備課,容易使教學變得因循守舊。

(五)誤區五:「華而不實」的備課

備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學手段等。寫教案是在以上環節完成後所作的最後一項工作,也可以說是備課的「結果」。可是有些教師為了應付各種檢查,或為了在教案評比中得到表揚,他們在備課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教材、了解學情、確定教法等項工作上,而是攤開教材教參和「教案書」等,打開備課本,直接寫起所謂的「教案」來。由於這樣的「備課」不重過程,只重結果,沒有過程,只有結果,教師沒有進人真正的備課狀態,陷人備課等同於寫教案的誤區之中。這樣的備課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其質量必定是十分低劣的,不會起到備課所應有的作用。

三、備課的基本要求

教師備好課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好的備課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忽視備課,則不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學南轅北轍,費力不討好,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所以,教師備課必須遵循一些基本要求。

(一)注意把握好五個環節

1.在「備教材」上下工夫

備課的具體內容即怎樣「備教材」。教材作為中介,連接「教」和「學」兩方面。備教材是備課的核心內容。教師在「備教材」過程中要著重解決好這樣幾個問題:確定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明確教材的體系和內容的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尤其要注重研究和解決教材中的難點,在突破難點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2,在「備學生」上做足文章

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是一對矛盾,學生的「學」是要通過教師的「教」起作用。教師備課時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視了作為主要對象的學生,那麼即使教師對教材鑽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明確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要重視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深人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特點、學習能力等要了如指掌,從而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3.在「備教法」上努力尋求自己的特色

目前的教學方法種類很多,如講授法、發現法、問題法、討論法、觀察法、實驗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各有各的優點和長處,但誰也不能絕對地說哪一種方法好,哪一種方法不好。從學生的角度講,不同的教學對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識點,也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每個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切忌生搬硬套,而應注重研究所選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體現愉快教育的原則,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從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真正設計出優良教法,才能真正體現出每個教師自身的教學特色,否則,即使已被眾多教師公認的教法,如孤立地運用,或機械地運用也都難以奏效,甚至適得其反。

4.在「備練習」上精心設計,有的放矢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緊密圍繞教學目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方法的靈活多樣。目前在課堂練習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重講輕練,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學生的主體作用顯得薄弱;二是練習題設計的盲目性很大,缺乏較強的針對性;三是課堂練習的量偏大,學生手忙腳亂,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四是課堂練習題單調,缺乏層次和坡度;五是教師在學生練習中忽視矯正錯誤這一環節,不利於知識的消化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鑒於此,教師在實施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在學生做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及時獲取練習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講解,對出現的錯誤必須糾正;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同時也應對有餘力的學生輔之以富有思考性或綜合運用的題目。

5.在「備作業」上精心挑選,適量適度

布置課外作業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備作業」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在邏輯體系來確定課外作業。二是在內容上要做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形式上做到由模仿到獨創,充分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三是要注意把掌握知識與訓練技能相結合,做到通過作業掌握知識,通過作業訓練技能。四是注意適量。作業的布置要少而精,作業的重點應針對學生易混淆、易忽視的教學重點內容。五是要注意適度。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層次性,要做到難易適度,要體現出梯度,並提倡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不同的作業。同時,教師對待學生作業要及時收、及時批、及時講,要特別注意收集通過作業反饋回來的重要信息,並可在教案的備註或後記欄內記錄好這些信息,真正發揮作業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堅持做到十個結合

1.備課要體現預設與生成相結合

所謂預設是指根據教育目標和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育活動。所謂生成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進行有效的動態性調整,以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活動。教師在備課時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內在聯繫。在考慮教育活動方案時,多幾種假設,多幾種課程發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對孩子的不同反應有所應對。當發現學生有了真正感興趣而且有價值的事物或現象時,教師應大膽打破原來的計劃,調整教育活動內容。當發現原定的活動時間、進度不符合實際情況時,教師不要拘泥於原定計劃,可以因勢利導。

2.備課與備人相結合

教材是本書,萬人一版;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則是千人千樣、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備課,既要「胸中有書」,更要「目中有人」。這就要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鑽研班級群體共性,又要鑽研學生個體特性。只有對全班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有所了解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正確處理教材並把教學要求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

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學生的年齡、性別、學習基礎(如果是新生還應了解人學成績),以及學生中的團員、幹部等;其次還要了解一些具體情況,比如這個班的任課教師都是哪些人,這個班在同年級中的學習情況、紀律情況,有些什麼特點;第三步應該重點了解和掌握學生對本學科的重視程度、有無興趣、原有知識水平(主要應該掌握過去知識上存在的漏洞)、學習方法和習慣,更進一步則應該掌握學生的能力水平。做這些工作一定要和班主任密切配合,一定要深人到學生中親自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道聽途說,也不能想當然,要真正做到心中有底。如果對象不同,則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也應該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l)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程度怎樣?

(2)學生間的差異如何?

〔3)學習某一內容前的起點能力是什麼?

(4)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哪些可以通過學生間的合作進行學習?哪些需要教師的傳授?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等?

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得越深人,他的教學就越具有針對性,教學效果就會越好。

3.備目標和備方法相結合

課堂教學一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現在許多教學參考書上都有每課的教學目標,有的新教師在備課時就把那幾條抄在自己的教案上,以為這樣做就有了教學目標了,其實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好處。最好是先根據自己對教材的體會和想法,列出應該實現哪些目標,完成哪些任務,再和教學參考上所列的教學目標進行比較,找出差距的原因所在。如果參考書上的教學方法並不十分恰當,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或這一課結束後進行檢查,看一看到底是誰更正確些,從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必須準備有針對性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首先是「有法」;其次是無「定法」,要靈活多樣,此事用此法,彼事用彼法,不能一成不變;「貴在得法」,教師要有適合自己實際的方法,先進經驗、先進教學方法都可以學習也應該學習,但是一定要變成自己的方法,不生搬硬套,不與教學目的、教學目標緊密聯繫的方法只是無意義的一種形式。

4.備教材與備課標相結合

課程標準是確定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對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起指導作用。備課,只鑽研教材,不分析研讀課標,就會導致指導思想不明,教學無計劃;只有同時重視鑽研課標,才能把握教材縱橫系統和各年級要求,才能在鑽研教材時,更好地領會編者意圖,安排訓練序列。

5,重點和一般相結合教師在備課中一定要處理好重點和一般的關係。一節課,平平淡淡沒有重點,「寡而無味」,學生當然就不會有什麼興趣,收穫自然無多。一堂課從頭到尾什麼都是重點,和全都不是重點幾乎是一樣的。

突出重點,也要兼顧一般,對於非重點內容,不能統統丟掉,要適當加以關注。在各科高考題中均有考查對一般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重視一般性知識的講授,不能「只抓重點,丟掉一般」。

6.「教材」和「教參」相結合

備課無疑應以鑽研教材為主,教學參考書,顧名思義是教師備課時的參用書,僅供「參考」而已,是不能代替課本的。教師備課應該在對學科課標準理解透徹並對教材內容初步熟悉之後再翻閱教學參考書,將其中的關內容充實到自己搭建的基本框架中去,那麼參考書上的「死」材料是很易被用「活」的。這樣備好課後,教師講授起來便會更加輕鬆,學生接受

來也會更加容易。

7.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

基礎教育具有基礎性,說到底是要為學生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教師備課、選擇內容時要儘可能從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人手,充分利用自然光、風俗民情、國內大事、國際形勢、社區活動等寶貴資源,並進行優化設,通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惑,激發學生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學習的熱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學習對改進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受「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8.全局和章節相結合每一學科的教學都要由幾十個課時到幾百個課時才能完成,而每一節

都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如果說把一門課當做一個全局,那麼每一章每一單元)則是一個大局部,而每一節課則是一個小局部。教師在備課時能夠「縱觀全局」,你雖然備的是一節課,但應該知道這一節課在這一單中占什麼地位,起什麼作用,這一節課應用了前邊學過的什麼知識,這節對學習後邊的知識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不要單純地孤立地去備一節課。從知識系統來說,一個教師比較容易做到本科知識的前後銜接,但是往忽視每一堂課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作用,這裡也存在著全局和局部的系。如果把學生的能力作為全局,則能力的各組成部分是局部,而一個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識一樣也是日積月累逐步形成的。教師在備課中要刻想到舉一個例題、分析一個例句、做一個實驗、留一道練習題,除了傳知識以外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應該做些什麼工作,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有心人」。

9,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人的知識是一個整體結構,一個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也是由多方面組成,單純就文化課來說,各學科組成一個整體,從大的方面來講可以分為社科學和自然科學(也就是常說的「文」和「理」),這兩部分都是這個整體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上,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各種原因,確實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其結果是「輕文誤理」。其實如果這兩方面畸輕畸重,那就等同於人的兩條腿一長一短,一粗一細。

常常聽到教師在課堂上強調本學科的重要性,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千萬不能「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別的我不管,就是我重要」。

在備課當中,教師應具有全方位的整體觀念,做到「橫向聯繫」,即學科間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使學生受益匪淺。比如當學生對數理化題的題意理解不對、不透、不全面時,作為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主動給學生一定的幫助,促進他們能力得到提高。

10.教法與學法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只備教師怎麼教,不備學生怎麼學。「教會學生學習」己成為當今世界流行的口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當今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當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教師備課,既要備教師怎麼教,也要備學生怎麼學,要設計多種問題解決的方案和多樣的學生學習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推薦閱讀:

蘇國聖 蘇雙聖:課堂命例實斷
課堂回顧 | 國家一級面點大師教你做包子
家長課堂:周末孩子愛磨蹭怎麼辦?
家長課堂:帶孩子逛街是一門技術活
【超聲微課堂】卵巢無性細胞瘤

TAG:策略 | 教學 | 有效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