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父母的自我照顧——摘自《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教育中父母的自我照顧——摘自《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2008-11-16 14:16:47)

標籤:王理書父母自我照顧情緒生氣擔憂失落力量真實雜談 分類:書香滿徑

只能說是緣分吧,沒其它更合適的解釋,我總是能在理書這裡找到太多的共鳴,再次不辭辛苦地敲字出來,以享更多有緣的父母們。

在孩子的教育歷程里,我們需要從照顧我們自身開始起步。

自我照顧(節選)

當父母心中充滿光與愛,

什麼親職技巧都不需要了,

照顧自己,是親職之路的第一步。

生氣

常生氣的父母心理有長年累計的挫折;挫折的源頭通常不只是孩子,孩子的行為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挫折的父母源於想掌控人生的成就與意義而不得,於是對於同樣難以掌握的孩子發脾氣。

常生氣的父母有許多不滿:生活的沉重與疲於奔命帶來的不滿,情感的空虛無意義帶來的不滿;童年的失落尚未釋放帶來的不滿……。這些不滿雖真實但無力改變。而孩子的行為不如人意,或麻煩粘人則變成最迫近的壓力。父母努力想要掌控孩子,孩子反擊以更複雜的行為模式,讓無助的父母最後以生氣收場。

生氣時的自我照顧就是——「暫停」,離開親子管教現場。

可以真的離開:「我要休息一下,我要坐到窗口(甚至是浴室)安靜五分鐘,喝杯茶再回來。」或只在目的上離開:「我生氣了,不適合管教你,等五分鐘我平靜了再繼續。我們先聊聊別的吧!」父母可以在暫停時,練習「平靜」或「回歸中心」。

這「暫停」不同於傳統的親子實務中的「暫停法則」;父母名正言順地說出自己的需求,為自己的平靜負責。而不是讓孩子覺得是因為惹父母生氣了所以要被關在房間里暫停。也因為父母經常示範:「生氣的人離開現場讓自己平靜再回來」,於是,在孩子年紀大些時,家裡可以有個默契:「生氣的人找個舒適的椅子讓自己平靜後再回來」,這做法呈現了「為自己的生氣負責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讓自己回到平靜舒適,再回到溝通現場。」

生氣的父母需要檢視自己未察覺的擔憂或失落。當這兩種情緒能照顧好,挫折感就不會經常被激發,也不會經常頻繁地生氣。擔憂與失落可以說是父母憤怒背後的源頭。

擔憂

擔憂是許多父母的常態,擔憂教育環境,擔憂升學壓力,擔憂孩子玩電動……無止息的擔憂。

擔憂反映了父母對於孩子「應該如何」有個特別的圖象與期待,擔憂反映了父母的眼光不全然看見孩子的此時此刻,而在背後放著一個標準比較著。

擔憂反映了父母害怕孩子受苦,對於孩子命運的各種可能有清晰的偏好。

擔憂反映了父母對於多變多苦難的人生,還有一種想要掌控的慾望。

擔憂帶來了什麼影響?

擔憂帶來很多的努力……但未必有效。

擔憂帶來一些壓力……減少一些快樂與輕鬆。

擔憂帶來無法對孩子真心讚歎……孩子會覺得,好象怎麼努力,父母都不夠滿意。

擔憂無形中加重身為父母的重擔,增加心的喧擾,減少父母心中的甜美。

擔憂分成有用的擔憂,與無用的擔憂兩種。

有用的擔憂提醒父母,行動的急迫性以及方向;有用的擔憂會在行動進展時迅速減低與消失。

無用的擔憂反映了父母心中的陰影,無用的擔憂出自於父母掌控的慾望,出自於父母想要掌控孩子減少受苦。

無用的擔憂,似乎永無止境,即使行動有些進展,父母還是有下一步的新擔憂。

擔憂變為父母認領父母角色的一種習慣,彷彿是愛與擔憂緊緊相連。

無用的擔憂反映出父母心中對自身人生不夠圓滿的嘆息!

父母即使表面上功成名就,安穩幸福,但都是在某種壓力下撐著。或者父母尚未完成自己真正的夢想,對人生的未完成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無用的擔憂反映父母將能量過度放在孩子身上。

讓心思回到能讓自己懷抱好能量與精力充沛的事情吧!

留意你的擔憂,別讓它束縛你。若你的行動無法減低你的擔憂,表示的你的擔憂有某種精神官能的特質,表示你可能正透過防止孩子受苦的方式,阻撓孩子的成長。

失落

失落是心理學用來形容情緒的用詞,指的是失去生命珍寶而哀悼的心。例如失業、失戀、失親、夢想破碎、被背叛導致對人性失去信任……。這些情境的混雜心情,我們經常用失落來形容。若仔細描述過程中可能有的情緒細節,大致有:驚嚇、憤怒、挫折、失敗、失意、受傷、哀傷、無力、痛苦、無助、擔憂、焦慮等情緒。未必每個失落事件都會有這些情緒,視事件發生的歷程而改變。

幸好,重大失落不會經常出現。但我們在日常中會有的則是小小的期望落空、小小的挫折、無覺察的憤怒或失意、短暫地過不去與失去耐心,或擔心受困。例如:

*期望孩子早點睡,自己睡前能看一片DVD,結果孩子卻一直鬧到深夜。

*精心設計的晚餐,期待全家人驚喜歡呼,結果家人沒什麼反應,後來還鬧到不歡而散。

*期待加班可以領加班費,結果公司改變制度,期待落空。

*孩子是你心目中的完美孩子,今天老師卻說孩子在學校偷竊。

*早上醒來照鏡子,發現多了魚尾紋,或發現體重上升,腰圍增加。

這些小事,通常只要一點時間調試心情,就能過去了。生活的挑戰卻常在我們尚未調試好前,發生了壓力事件,例如孩子的吵鬧、家人的冷漠等。這種時刻,通常因為內心的小小失落沒有處理好,而導致溝通無效,失去親密,甚至點燃怒火,莫名吵一架。因此,我們需要對生活的小失落有所覺知,回歸內在,專心地放下並調整好自我狀態,才不會產生連環的挫敗感,導致更強烈或持久的情緒低潮。

當生活的小失落髮生時:

*跟家人告假五分鐘,說你需要照顧自己。

*關掉手機,找一個安靜或角落的空間,讓你可以舒適地坐下。

*清楚認知發生什麼事,可以用以下的自我對話開始:

「是的,原來我期待……現在情境不一樣。」

「現在我要面對的是……」

*專註地「回歸中心」並使用「釋放」技巧釋放自己的情緒能量。可以跟自己說:

即使……,我依然深愛並接納自己。」

「即使我現在不能接納……,我願意朝此方向前進。」

*若可以,看看除了小失落以外,依然存在的正向與美好。

「是的,我看見……,這讓我感恩。」

「是的,我要謝謝我們擁有……。」

最有力量,最能感受到能量充沛的認知形式是;「接納此時此刻的真實」,小失落讓我們執著在失去的期待中而偏離當下的專註。以上的練習就是「放下期待,接納此刻的真實」的方法。

神奇的宇宙,會回應我們的能量充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福氣往往在真實接納時已經開始醞釀了。


推薦閱讀:

加盟共贏,民辦幼兒園的最佳選擇
馬上開始申請了,你真的懂如何擇校嗎?
如何培養科學素質?科學家魯白和子女的三個故事
從小是那種被人欺負長大的小孩一般會形成什麼性格?
彭華勇:揭秘輝煌人生背後的絕技教育!

TAG:教育 | 孩子 | 父母 | 自我 | 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