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孩子就該是一個人的痛戰嗎?

「無痛分娩」在醫學上被稱為「分娩鎮痛」,是幫助產婦減輕疼痛的有效辦法。長期以來,生孩子被認為是女性一項天經地義的責任,很少有人關心其生孩子時到底有多痛。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導致我國無痛分娩普及率不高。

分娩鎮痛反映社會文明程度

據中華醫學會統計,6%的初產婦感覺輕微疼痛,約50%的初產婦感覺明顯疼痛,約44%的初產婦感覺疼痛難忍,痛不欲生。

拿一把美工刀把自己的中指從中間切開來,疼痛指數是9.2;晚期頑固性癌痛指數是10;自然分娩疼痛指數是9.7至9.8,這可能是大部分婦女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劇烈的疼痛。

在成都一家醫院,懷二胎7個月的許女士正在學習順利生產的呼吸方法。「生頭胎的時候疼得撕心裂肺,把老公的手都咬破了,疼了十幾個小時才把孩子生下來。」她說。

而今懷上二胎,夫妻倆高興之餘,也對再次生產感到不安。

「上次生娃都有陰影了,這次希望能夠少點痛苦吧。」許女士面露無奈,看得出來她心裡明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她即將面對的仍然是一個「生無可戀」的痛苦過程。

但「為母則剛」,為了孩子,許女士不乏勇氣。

在採訪中,像許女士這樣的母親不在少數。在少女時期,她們也是柔弱的嬌滴滴的姑娘;結婚懷孕後為避免妊娠糖尿病影響孩子健康,她們天天往自己手上扎針測血糖;在生產時頂住劇烈的疼痛,生生用指甲摳破自己的胳膊……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產科主任劉興會從事產科臨床工作35年,見到了太多產婦分娩過程中疼痛難忍的場景。

「很多平時溫文爾雅的產婦在疼痛來襲時,會在床上打滾。」

也見過很多平時膽子大的女性,懷孕時大大咧咧地說:「我肯定能挨住,能有多疼啊……」

結果真到了生產的時候,哭得聲嘶力竭,大喊著「不生了!不生了!!」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林永紅說:「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生孩子疼痛是理所當然的。產婦是否得到醫療協助減輕痛苦,實際上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男生體驗分娩 | 騰訊視頻

許多時候,產房內外氣氛迥異,門內產婦哭得昏天黑地,門外丈夫翹著二郎腿玩遊戲,彷彿置身事外。

社會和家庭對女性生產的體認還很不夠。在很多時候,生孩子是女人的一場單打獨鬥,丈夫、婆婆和親戚都有女人生孩子就該這樣的觀念,只關心你生沒生,不關心你痛不痛。

微博截圖

林永紅說,當然也見到過溫暖的場面。如丈夫緊緊握著妻子的手,在妻子疼痛難忍的時候,把手主動塞到她口中,或在門外緊張地踱步,默默祈禱妻子少受一點苦……

分娩鎮痛是一項「天使技術」

研究表明,分娩鎮痛能顯著減輕產婦生產時的疼痛,醫生會使用各種方法使疼痛減輕甚至消失。

在開展分娩鎮痛的一些醫院,剖宮產率逐年下降,順產率上升。

據林永紅介紹,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實施分娩鎮痛已經超過60%。從2012年實施無痛分娩後,該院的順產率從37%上升到2016年的48%。

「迄今為止,椎管內分娩鎮痛是所有分娩鎮痛中最有效的方法,麻醉藥的濃度僅相當於剖宮產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通過胎盤的藥物微乎其微,對胎兒無不良影響。」劉興會說。

打消了對分娩鎮痛安全性的疑問,如何普及卻是一道難題。分娩鎮痛技術成熟、操作不難,為何推廣率不高?

麻醉醫師緊缺是首要問題。開展分娩鎮痛最佳模式是麻醉醫生24小時進駐產房,但這意味著需要大量麻醉醫生。

據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黃文起介紹,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8.5萬多名,缺口約為30萬名。

在目前的生育高峰之下,醫生的時間也是一個問題。

劉興會等醫生說,為保證手術效果,需要麻醉師不間斷地進行疼痛評估和調整用藥速度,直到產程完全結束。這時常需要四五個小時,有的需要十幾個小時,遠遠超過剖宮產手術時間。

在當前大醫院人滿為患的醫療環境下,麻醉醫師本來就緊缺,急診、心內等其他「救命」的科室都離不開麻醉醫師,產婦生產很難得到麻醉醫師的支持。

當前無痛分娩更像是一種奢侈品,而非基本醫療服務。除了公眾存在認識盲區,醫院也缺少相應的人力資源和動力,來推動這項「吃力不討好」的服務。

幸好,越來越多產婦有了爭取無痛分娩的意識,一些醫院也開始努力提供無痛分娩服務。希望隨著條件的改善,產婦生孩子不再是一件「痛不欲生」的事。

願每位母親生孩子的時候,都能少受些苦!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18年第4期,原標題:《無痛分娩成了一種奢侈品,生孩子就該是一個人的痛戰嗎?》


推薦閱讀:

比起打罵,孩子更害怕這三件事,容易留下一生的陰影
痣的秘密全解,女孩子一定要看哦!
女人什麼年齡階段要孩子最好?有人說女人30
測孩子寒假能不能去北京參加競賽?
《孩子向前沖》

TAG:孩子 | 生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