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試論唐代詩歌中的比興手法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詩的國度。唐詩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可謂名家輩出、精品如林、盛況空前。唐詩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藝術性永載中華詩歌藝術史冊,千古流傳。唐詩在藝術性方面繼承了先秦、秦漢、魏晉等的詩歌創作的精華,將詩歌中的比興表現手法提高到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本文擬在綜述唐之前詩歌中比興成果的前提下,對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詩歌的比興藝術成就進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唐之前的藝術成就為唐代詩歌運用比興奠定了基礎

我國的古代文論中多次論及在詩歌創作中應運用比興的表現手法,例如,《論語》的「興、觀、群、怨」說,《文心雕龍》的「比興」說,《毛詩大序》的詩「六義」說,《詩品》的「詩有三義」說。其中,「興」,兼有發端和比喻的雙重作用,是指詩歌要有含蓄蘊藉,意在言外,餘味無窮的藝術境界。「比」,比喻,即「因物喻志」,指的是詩人的情志要曲含在物象的描寫之中。比興是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是衡量詩歌品位高低的主要標準。

《詩經》中的比興手法多用本義,比較單純。例如,興的運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鄭風·野有蔓草》)。前兩句寫綠意濃濃、生機盎然的景物,繼而寫清秀嫵媚的少女,就像滴著點點露珠的綠草一樣清新可愛。最後寫詩人與少女邂逅相遇的喜悅心情。詩人觸物起興,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聯想前後相承,交相輝映。

至魏晉,詩中比興的運用則隱晦曲折。例如,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堪稱比興佳作,全詩用比興:「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曹丕稱帝後迫害異己勢力,殺死曹植的好友丁儀等人,此詩是在詩人無力營救,異常悲憤的情況下寫的。詩中用「見鷂自投羅」的黃雀來比喻自己和友人的處境十分危險,幻想有一個「拔劍捎羅網」的少年來解救自己和友人逃出困境,以質樸懇摯的語言,哀怨與激昂交織的情調,表達了對友人遇難無力救援的悲憤心情。再如,正始詩人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多用比興手法。其中的第一首中「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以「明月」、「清風」、「孤鴻」、「翔鳥」的形象描寫,渲染深夜凄涼的氣氛,襯托詩人孤獨的心情。

二、唐代的詩歌創作繼承與發展了比興藝術

初唐的詩壇,擺脫了齊梁詩風的影響,舉起了詩壇革新的大旗;至盛唐,詩歌繁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晚唐詩歌雖然不及盛唐繁榮,但也出現了杜牧、李商隱許多著名詩人。唐代詩人的創作,各有其風格和特色,但大部分有藝術成就的詩人,都創造性地繼承了前世的比興藝術表現手法,並將其運用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一)初唐時期詩壇中的比興藝術手法

初唐「四傑」中的王勃,首先繼承了前世詩歌創作的比興藝術手法,他在《詠風》中寫道:「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 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 為君起松聲。」 本篇所詠的「涼風」,正如宋玉的《風賦》所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 具有平等普濟的美德。風本來都是自然現象,但詩人用 「驅」、「卷」、「尋」、「出」、「有情」、「為君」等將其擬人化,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捲霧,送來清爽,並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作者著意讚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意在以風喻人,托物言志。「四傑」的共同特點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詩人渴望在政治上建功立業,但屢遭打擊,壯志難酬,因此,借風詠懷,寄託他的「青雲之志」。另外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聯,因比喻貼切,深蘊哲理,也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駱賓王在侍御史任上因向武則天進諫而遭誣入獄,寫下了著名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的一、二句是對偶句,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引起客思。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己,高唱的秋蟬兩鬢烏玄,而自己卻增添了白髮,「白頭吟」是雙關語,一指白髮,一指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巧妙用典,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愛之心。五、六句純用「比」體,以蟬喻人,「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第七、八句仍用比體。秋蟬居高樹,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詩人品性高潔,含冤入獄,又有誰來替詩人雪冤呢?只有蟬能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長吟。此詩譬喻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繼「四傑」之後,陳子昂舉起了詩壇革新的大旗,他在其文論《修竹篇序》中對齊梁詩歌「興寄都絕」提出了批評,並提出了著名的「興寄」說。所謂「興寄」,是說詩歌要有充實的內容,言之有物,寄懷深遠,因物喻志,托物寄情,這正是對前世比興手法的弘揚。他自己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就借詠物敘事抒發自己壯志情懷,並且兼有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託自己對社會政治的主張和見解,是他對自己的「興寄」主張的最好的實踐和最明確的註解。例如,《感遇》其二:「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首托物感懷之作,前四句贊蘭若的秀美與幽獨,正是寫自己的懷才與高潔;後四句感嘆蘭若的凋謝,是寫自己在現實中備受摧殘與理想破滅的悲憤。全詩物我融合,寓意深婉,風格清新,生動感人。

(二) 盛唐時期詩歌創作中的比興手法

邊塞詩派的比興具有清剛之美。唐代疆域遼闊,為維護和平統一,安邊性質的戰爭時有發生,因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尤為繁榮。岑參是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其詩作筆力雄放,擅長用比,且多用明喻。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以花喻雪,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新穎貼切,頗富有浪漫色彩。又如,《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比喻與誇張連用,極寫唐軍的聲威超於自然之上,彷彿冰凍的雪海亦為之洶湧,巍巍陰山亦為之搖撼,胡兵亦必將敗如山倒,出神入化之筆表現出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再如,《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火山」即今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岩石色紅如火,尤其時當盛夏五月,氣候炎熱。在寫出了火山赫赫炎威之後,接著便寫劉判官過人之勇,使讀者如臨其景。在斷絕人煙的原野上,一馬飛掠而過,向火山撲去。以鳥比馬,極寫其疾如飛,形象地歌頌了劉判官一往無前的氣概。王昌齡是邊塞詩派中專攻七絕的高手,詩風雄渾跌宕,爽麗自然。例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首句以無邊的煙雨起興,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後兩句臨別叮嚀以冰心玉壺自喻以蔑視謗議,從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將精巧的構思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餘韻無窮。

李白堪稱為大唐盛世的歌手。他的詩歌除了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之外,運用新奇的比喻和擬人手法抒寫熾熱情感也是其突出的藝術成就。首先,他的詩歌常用比喻。如在《古風》其三十九中,用「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比喻社會不公;《古風》其三十七中「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和《送裴十八圖南歸蒿山》中「風吹蘭芳折,日沒鳥雀喧」,都是用來比喻腐朽黑暗的統治者黑白顛倒,賢愚不分的。其次,李白詩歌中的 「比」,不只是比喻,也包括比擬。例如,《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前兩句中的「盡」與「閑」 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後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寂寞的心情與寂靜的山景忽然冥會,靈性相通,渾然一體。實際上,詩人寫山的「有情」,是為了表現世態炎涼和人的「無情」,並以此表述其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心境。又如,《勞勞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把無知無情的春風化為有知有情,為抒寫感情服務。他更善於以月擬人寄託情懷。例如《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把山月寫成有情的同伴;《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明月當成可以解答問題的摯友:《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懷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樣運用豐富的想像和擬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託自己的感情。

盛唐的李杜在比興的運用上均有突出的藝術成就,但李白注重用比,而杜甫善於用興,抒發不忘故國和憂時傷事思的情感時,多半通過感物興懷來表述。例如,杜甫的曠世之作《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前四句托物寄興,寫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寄興的目的是極力渲染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後四句抒情。三聯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全詩哀切之極,悲愴沉鬱。

(三)中唐時期詩歌中的比興藝術

中唐時期,名家輩出,著名的韓孟詩派比興運用得出神入化。其中韓愈就是突出代表。例如,《南山》就連用了五十多個新鮮比喻:「或背若相惡,或向若相佑。或覆若曝鱉,或頹若寢獸。或翩若船游,或決若馬驟。」僅以上三句就足以表現出詩人善於捕捉並描繪山石光怪陸離的奇特景象。《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一:「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君今上隴去,我在與誰居?」這首詩描繪了夫婦送別情景。上聯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興,襯托離思的氛圍,又以蒲草下有一雙魚兒作比,反襯思婦的孤獨。下聯寫在中原的河邊送君到偏遠荒涼的西北邊境,女主人公孤單單的形象也就顯現出來,而其內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詩中沒有表示相思之語,而思夫之情自見。謝榛在《四溟詩話》嘆為「托興高遠,有風人之旨」。

劉禹錫是中唐時期的優秀詩人,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並稱為「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寄託手法。例如《竹枝詞九首》(其二):「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此詩把比興揉而為一,興中有比,比中有興。熱戀中的農家少女置身於生機盎然春色中,幸福之感頓被觸發,因而首先托物起興,描繪出一幅山戀水依的圖畫:山桃花開,山頭紅遍,一江春水拍山流過。這兩句並非單純寫景,景中蘊涵著複雜的情意,用意隱微;繼而詩人又在興的基礎上進而設喻,使這種情意由隱而顯,直接吐露少女的心緒。「花紅易衰似郎意」照應第一句,她的擔心小伙的愛情是否也象這紅花一樣容易凋謝? 「水流無限似儂愁」,照應第二句,寫少女怕他變心的淡淡清愁。就象繞山流淌的江水一樣無盡無休。比興的運用將人物的思想情感巧妙地展現出來。另外,劉禹錫用比善於抓住類比事物的突出特徵。例如,《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四)晚唐時期詩歌中的比興藝術

晚唐時期的詩壇,李商隱與杜牧並稱,號「小李杜」,但李商隱的詩歌成就更高。他的詩雖刻意求深,造成詩意晦澀,但善於運用比興,寫得感情深沉,語言含蓄。例如《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是一首追敘生平、自述身世的詩篇。開頭由錦瑟起興,象徵著自己悲涼的一生,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古瑟花紋錦繡,聲調凄涼。接下來以庄生夢蝶,望帝化鵑的典故比喻自己華年已逝,生如夢幻;繼而以滄海遺珠、藍田韞玉比喻自己懷才不遇、有志難酬,因而懷念哀傷,悵惘無已。另外,《初食筍呈座中》以嫩筍為象徵,抒發對社會的憤慨和自己前途的憂慮;《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以為雨所敗的牡丹象徵自己,表現自己的不幸遭遇等等,都是運用比興手法的佳句。

杜牧目擊了晚唐帝國的內憂外患,其詩作交織著憂國憂民的壯懷與傷悼之情,形成了一種俊爽的風格。例如,《早雁》:「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這首詩通篇運用比興手法,以早雁驚飛四散南逃為喻,反映北方人民因外族入侵而避難南逃的苦難生活。詩中句句寫雁,處處喻人。寓意深遠。尤其是「仙掌」一聯,寫的是雁過長安,孤苦冷寂,比的是流民四散『朝廷冷漠,更寫出了詩人憂憤的深廣。

唐代詩歌題材廣泛,在社會黑暗、人民疾苦、邊塞征戰、山水田園等方面都有所反映;體裁多樣,包括五言七言、樂府歌行、古風近體、律詩絕句各種體裁;詩風各異,飄逸、雄沉、幽閑、綺麗、險怪各有特色;但在表現手法方面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恰如其分地運用比興,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唐詩的藝術境界,還惠及我國古代、現代、乃至當代諸多文學題材的創作,比、興表現手法在我國文學長河中的延續和發展將是永無止境的。

參考文獻:

[1] 於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2] 褚斌傑主編:《詩經與楚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3] 葛曉音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北京大學出版,2002年5月第一版

[4] 張少康主編:《中國歷代文論精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 金振邦主編:《閱讀與鑒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6] 韓傳達等編寫:《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學習指導》,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2月第1版


推薦閱讀:

我走過我們走過的地方
詩律的發展及詩歌創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假詩」飛揚跋扈的時代,作家唐國明的「鵝毛詩」還在
願得你心 白首不離
詩歌體裁有哪些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