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的女天皇

日本有多位名正言順的女皇,中國則只有一個。相比之下,中國的女皇心手都更辣得多。

古代中國曾不乏女主臨朝的年代,女主當政,絕大多數採取垂簾聽政的政治形式,只有武則天直接稱帝,卻也多為後世詬病。女後參與國家政務,歷來被視作「牝雞司晨」,為不正常時代的特殊產物。然而在這方面,日本與中國卻不相同,雖然同受傳統儒家「男尊女卑」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古代日本卻並不排斥女性直接走上權力的頂峰。品讀日本古史便會發現,在「萬世一系」的日本眾天皇中,不乏女性天皇的存在,有的還曾是國家轉型關鍵時期適逢其會的改革家。

女性為君的歷史淵源

早在日本分裂時代,就曾出現女主被推舉為首領的政治現象。公元3世紀時,日本本土還未實現統一,整個日本分裂為眾多的小國與部落聯盟。其中,面積最大者為邪馬台國。根據我國《三國志·魏書·東夷傳》的記載:「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不難看出,邪馬台國在男子為王時,國家出現了內亂現象,於是共立女子卑彌呼為國王之後,國家才變得安寧穩定。但奇怪的是,卑彌呼並沒有顯著的治國才能,她並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女主,而更像是一女巫。憑藉「事鬼道」的玄虛伎倆,卑彌呼竟把她的臣民都給忽悠住了。卑彌呼沒有丈夫,她把統治國家的大權交由弟弟,自己則過起了錦衣玉食的天堂般生活。卑彌呼住處由重兵把守,臣民皆不得覲見,只有一個為她運送膳食的男子,可以自由進出。卑彌呼死後被厚葬,邪馬台國復以男子為國王。但「國中不服,更相誅殺,當時殺千餘人」。後來大家又推立卑彌呼侄女、年僅十三歲的壹與為王,如此邪馬台國方才再次恢復到卑彌呼時代的穩定局面。

卑彌呼及其侄女統治時期,邪馬台國國家機器初具規模。女王之下,「分職命官」,國家各項事務都有專職官員處理。除女王衛隊外,邪馬台國還有以矛、盾、弓箭等為武器的武裝力量。另外,邪馬台國在女王時代已經具備了不成文的法律。值得強調的是,兩代女國王都非常重視與西方中國大陸的關係。這時候,中國正值三國時期。邪馬台國與曹魏建立起了友好的外交關係,兩國多次互派使者,贈送禮品,曹魏還曾授予卑彌呼刻有「親魏倭王」的一枚金質印璽。

第一位女皇兼改革家推古天皇

舉世公認的日本第一位女性天皇是推古天皇,她是自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以後的第三十三代君主。在推古以前,日本曾經流傳神功皇后即位為帝的說法,但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這是一大疑案,並未得到廣泛認可。日本皇位繼承有個鮮明特點,便是女性即位是一種可被廣泛接受的政治景象。推古女皇是第二十九代天皇欽明天皇的三公主,在她十八歲時,嫁給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後來的敏達天皇。敏達天皇即位後,以推古為皇后。由於奉行親兄妹之間的婚配習俗,由公主而為皇后便是水到渠成。敏達天皇去世後,他的兩個弟弟先後繼承皇位,是為用明天皇、崇峻天皇。

崇峻天皇本不該即位,但他是當時日本朝廷內一號權臣蘇我馬子的外甥,為了打擊政敵、鞏固統治,蘇我馬子擁立了崇峻天皇。令蘇我馬子始料不及的是,崇峻天皇卻並不甘當蘇我馬子手中的一顆棋子,反而處處與之為敵。蘇我馬子一氣之下,指使親信將天皇外甥暗殺。崇峻天皇被害後,皇位之爭在一對堂兄弟之間展開:用明天皇之子廄戶皇子與推古之子竹田皇子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和實力,二人不相上下。最後,日本朝廷決定採用古代卑彌呼式的解決辦法,擁立敏達天皇皇后為君,就這樣,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誕生。推古時年三十九歲。這一年為公元592年,是中國的隋文帝時代。

日本傳統政治特色是女性佔有王位,作為各方勢力的妥協,而實權則掌握在男性攝政的手中。同樣,在推古朝,推古天皇並不直接手握皇權。推古獲取皇位沒多久,廄戶皇子被姑母兼嬸母推古冊命為皇太子,代替天皇治理全國,是為著名的聖德太子。時年二十歲的聖德太子登上攝政王之位以後,在天皇的支持下,對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被後世稱作「聖德太子改革」或「推古改革」。

聖德太子堪稱是日本古代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位政治人物,他被日本民眾尊奉為聖王、聖人,尊崇程度猶如中國之孔子。《日本書紀》說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這與中國古代對聖王的記述明顯相似。聖德太子還被譽為「日本佛教的鼻祖」,原因就在於他對佛教在日本的傳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憑藉幼時聰慧,聖德太子從大陸移民那裡學到了許多儒學及佛學知識。後來在朝廷政爭時,他站在了崇佛派大臣蘇我氏的一邊。擔任攝政王的第二年,聖德太子促請推古天皇發布了興隆佛法的聖旨。這樣,佛教以國家政令的形式,開始成為日本主流意識形態和官方統治思想。據統計,在日本近一百三十位天皇中,退位後出家為僧尼的,約佔三分之一;而宗室皇子、公主為虔誠佛教徒者,更是數不勝數。這種局面的出現,皆是本源於推古朝對佛教的重視。通過崇佛,推古女皇削弱了異己力量,鞏固了自己的皇位。

603年,在推古女皇的支持下,聖德太子頒布由他親自製定的「冠位十二階」。規定採用儒家名目,以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十二級區別官位的高低,確立新的官制;冠位的授予權在朝廷,授予原則為個人的功績和能力。這種新的官制,實際上削弱了原來根深蒂固的門閥制度,沉重打擊了日本舊貴族,鞏固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政體,從此日本首次出現官僚位階制度。第二年,推古女皇又頒布了「憲法十七條」。該詔書吸收了中國儒家、道家及其他思想流派的理論,將這些與佛教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德戒律。「憲法十七條」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憲法」,它只是以推古訓誡的形式,向天下臣民宣揚「國靡二君,民無二主」、「群卿百寮,以禮為本」,旨在廣泛樹立起「尊王」和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

進行國內改革的同時,推古天皇與聖德太子也沒有忽視對外交流。日本歷來重視與中國的交往,也甘當學生,虛心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大量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輸入,為日本帶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的光輝繁榮時期——飛鳥時代。公元600年,聖德太子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者,中日關係恢復往來,此後他多次向隋朝派遣使者。607年,聖德太子派遣使臣小野妹子攜帶推古天皇的國書使隋。在致隋國書中,天皇一改過去中華藩屬國的口吻,稱隋煬帝為「日沒處天子」,自稱「日出處天子」。在拜見隋煬帝時,小野妹子也稱隋煬帝為「海西菩薩天子」。通過稱號變化,日本欲表明自己與中華之君的平等關係。對此,隋煬帝當然會感到不自在,但他又礙於日本離隋朝遙遠,無法向其耀武揚威,只得作罷。不過,隋煬帝還算大度,他並未記恨推古天皇和小野妹子對自己的「大不敬」,之後依然派裴世清為使臣,代表隋朝出使日本。隋朝雖然存在時間短暫,然而就是在這不長的時段內,日本就四次遣使入隋,可見其學習中華文化之迫切。可以說,爭取與中國政權平起平坐,是日本對中關係的一個突破,也是推古朝改革的一項重要收穫。聖德太子在對華關係上,既保持文化上的師生關係,又致力於政治上的平等關係。客觀來講,這對日本國際地位的提升,也是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的。

622年,聖德太子先推古女皇而死。這位日本改革的舵手和第一幹將去世以後,推古天皇繼續沿著聖德太子的道路前進,直到七年以後,她以七十五歲高齡駕崩。推古朝改革在日本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對提高天皇權威、建立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體制,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也為後來日本的社會變革開啟了先河。從古至今,日本國內外的史學家都將聖德太子看作日本國內第一聖人、最偉大的歷史人物,就是基於聖德太子親自主持了這項偉大而全面的改革。然而人們卻往往將聖德太子幕後的推古天皇忘卻,或僅僅把其視作垂拱稱尊的無為元首,這對推古天皇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

推古天皇是「成全偉人的偉人」,若沒有她的幕後幫助,聖德太子是絕對不可能進入偉人行列的。

「大化改新」的見證人皇極(齊明)天皇

推古天皇崩逝之後,繼承父親蘇我馬子權位的蘇我蝦夷擁立敏達天皇的孫子田村皇子為新君,是為舒明天皇。舒明天皇同樣出於避免皇族血統不純的目的,冊立自己的親侄女寶皇女為皇后。舒明天皇在位十三年,他駕崩後,長子中大兄皇子與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二人競爭激烈。蘇我蝦夷決定效法以往推舉皇后的做法,把寶皇女扶上了天皇寶座,這便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二位女性天皇、第三十五代天皇——皇極天皇。

皇極朝時,實際掌權的蘇我蝦夷痛恨聖德太子改革提高天皇權威的做法,致使推古朝的改革中斷。蘇我蝦夷目中無人,甚至未經天皇准許,就擅自將十二冠位中最高官銜的紫色冠授予其子蘇我入鹿。據《大日本史·蘇我入鹿傳》記載,蘇我入鹿「為人暴戾」,比乃父蘇我蝦夷更加強硬、殘暴。在蘇我蝦夷的支持下,蘇我入鹿竟派兵圍逼山背大兄王,迫使山背大兄王及其家室剖腹自殺。蘇我氏父子的擅權驕橫引起了日本皇室和貴族的普遍不滿,思想開明、主張效仿中國唐朝進行改革的中大兄皇子(亦是皇極天皇之子)與中臣鐮足暗中聯合,於645年借皇極女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臣的機會,在皇宮成功誅殺了蘇我入鹿,後蘇我蝦夷在四面楚歌中也自焚身亡。政變三天以後,在位僅三年的皇極天皇宣布退位,她欲傳位給有革新抱負的兒子中大兄皇子。但中臣鐮足並不贊成中大兄皇子即位,認為他尚年輕,不足以穩定國內局勢,並且當時日本盛行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度,故皇極天皇同胞兄弟輕皇子被擁立為新一任天皇,是為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後,立堂弟兼外甥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改年號為大化。中大兄皇子大權在握,在他的主持下,日本史上最著名的社會改革——「大化改新」拉開了序幕。大化改新在日本歷史上影響深遠,它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重要標誌。然而改革進行得並不順利,改新運動遭到日本守舊派官僚和貴族的激烈反對,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各項變革在艱難中前行。653年,中大兄皇子的革新顧問僧旻去世,次年,另一位顧問高向玄理在出使唐朝時客死中國。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打擊蘇我氏殘餘勢力,中大兄皇子建議孝德天皇離開難波,還都飛鳥,遭到拒絕。手握實權的中大兄皇子索性拋開天皇,率領他的革新團隊前往飛鳥。天皇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使孝德天皇陷入了孤獨的境地,654年,第三十六任天皇孝德天皇在位九年後駕崩於難波皇宮中。

中大兄皇子本該繼承皇位,但兩點理由令他再次將皇位讓出:第一,自己尚不足三十歲,而一般情況下,日本天皇都是由三十歲以上皇族成員擔任;第二,中大兄皇子佔有了孝德天皇的皇后,他擔心自己登基將會遭致非議。基於以上考慮,中大兄皇子再次抬出自己的母親、前皇極天皇寶皇女,擁寶皇女複位,並更名為齊明天皇。寶皇女又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第三十七任天皇。

齊明天皇複位,仍然像皇極朝一樣,由中大兄皇子輔政,在母親齊明天皇的支持下,中大兄皇子主持的大化改新運動得以繼續進行。齊明天皇晚年歲月中,變得奢侈昏庸。她大量徵集民力,興建亭台樓閣。她還以救助百濟為名義,派兵西侵朝鮮半島,結果被唐朝大將蘇定方的援軍擊敗,日本軍隊損失慘重。儘管如此,以中大兄皇子為首的改新勢力依然在國內有條不紊地推動著各項改革事業。

至661年齊明天皇去世,古代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社會革新基本完成,日本成為一個以天皇為實際首腦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封建制土地關係也完全確立。因此,先後兩次作為改革家中大兄皇子的「看守」天皇,是對皇極(齊明)女皇君臨天下九年時間的最準確定位。畢竟,皇極(齊明)女皇生活的年代,適逢國家重大變革的特殊時期,因而她又不自覺地成為了日本歷代天皇中少有的改革家。這無疑也是皇極(齊明)天皇一生之中最大的幸運所在。

那麼緣何非待女主出現,日本國家才能趨於安定呢?有關專家認為,母權社會長期延續,是日本頻頻出現女君的最根本原因。在古代日本,血緣關係的親疏往往以母親為中心來界定,女性在家庭中佔有主導性地位。江戶時代日本國學四大家之一本居宣長曾在其著作《古事記傳》中指出:在日本上古時代,同母兄弟姐妹稱為「同腹」,但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之間則為外人,准許相互通婚。他還透露:「天皇都在母家由母親撫養成人,母家宅地因而也就成了皇宮」。推古女皇就曾聲稱她「雖是欽明皇女,但是在娘家蘇我氏家中長大成人的」。不但天皇家族,就連大臣及普通民眾,兄妹婚姻在日本也是普遍存在。如此一來,我們便不難理解日本女主頻出和皇室近親結婚現象出現的本質原因了。正是因為女性為君合情合法,故在國家變革時期,日本出現具有革新圖強思想的女天皇也便不足為奇了。直到14世紀的室町幕府時代,日本方才徹底完成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

請尊重版權!個人和媒體轉載須註明來源、作者並附帶鏈接,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聯繫本社。
推薦閱讀:

日本茶入門③ 關東與靜岡縣茶葉介紹
安倍突然改变对华牵制战略向中国示好是日本害怕掉队的表现吗?
日本人和東南亞人是如何看待「某某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的官方說辭?
古史今說:古代中華帝國之名,引日本熱評因何造就!(第326期)
在 21 世紀,如何看待中日關係?

TAG:日本 | 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