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關係恢復轉圜,朝核危機迎來緩和
來源:鳳凰周刊;作者:楊希雨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韓國總統文在寅於2017年底訪華,開啟了中韓關係恢復轉圜的第一步。按照文在寅自己的說法,這是恢復「互信之旅」。互信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不能說通過一次訪問就能立刻恢復。未來的中韓關係之間,「薩德」問題仍然是橫在當中的一環,所以還是存在不確定性。但總的來看,中韓關係2018年應當會穩步、緩慢地恢復。因為一個穩定密切的中韓關係符合兩國利益,在這個大局之下,分歧解決的速度或許影響兩國關係恢復的速度,但最終一定會恢復的。
與此同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在2018年上半年也會迎來緩和。雖然輿論空前緊張,但朝鮮半島依舊處於危而不戰的狀態。按照朝鮮的企圖,它一直渴望控制半島局勢,為此強硬和緩和的辦法都在使用。朝鮮宣稱已經「實現了完成國家核戰力的歷史大業和導彈強國的偉業」,我認為未必是事實,反而說明它很可能在為下一步轉向經濟發展做鋪墊。但不論如何,發展核武器已經成為朝鮮發展經濟不可逾越的巨大障礙,這是朝鮮必須面對的問題和機會成本。
韓國「三不」立場背後的意圖
這次訪問中,在面對新聞媒體公開發表講話時,中韓兩位領導人都沒有明確提到「薩德」反導系統,被認為是消除分歧之舉。部署「薩德」的決定是上一任韓國政府做出的,這一屆政府對此提出了一個新的立場,概括出來是「三不」——不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
韓方說「三不」並非承諾,其背後反映的意圖是什麼?其實就是文在寅所說的——「薩德」是為了應對朝鮮的挑釁不得已下的決定,絲毫沒有損害中國安全利益的意圖。因此,雖然他在訪華期間沒有明確提及「三不」的具體內容,但「只防朝鮮,不針對中國」就是對這個立場的註解。
下一步解決「薩德」議題,還是要靠具體的政策和措施。有人覺得十九大結束雙邊關係立刻就恢復了,但其實中間的過程並不短,中韓兩國外交部經歷了艱苦地磋商,最終提出了一個聰明的解決路徑——雙方提出共識,將具體落實交給軍方渠道。我期待中韓兩軍儘早對此啟動磋商談判。
不可忽視的是,韓國也有其局限,因為「薩德」的所有權、決策權和使用權都在美國人手裡,但畢竟這個東西設在韓國的領土上,所以必然會涉及到韓美之間的溝通。「不危害中國的利益」是中方不變的立場,這個不僅影響軍方態度,也是影響中韓關係最大的變數。如果韓方能紮實做到這一點,並讓中方信服,我想中方才能最終予以接受。
即便仍存隱患,但就目前中韓之間的關係來說,兩國元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連續會晤兩次——此前一次會晤是2017年10月的越南APEC會議,已經反映出兩國領導人堅定恢復和發展雙邊關係的決心。
按照韓國國內政治分野,文在寅屬於進步派別的總統,因此不同人對於他的政策有著不同解讀。但總的來說,目前文在寅在對於韓國外交最重要的兩個議題上——對美和對朝關係上,走的是第三條路線,也是偏中間的路線。其既不是金大中、盧武鉉的政策,也不是李明博、朴槿惠的政策。現在評價這第三條路線的效果還為時過早,但改善南北關係與加強韓美同盟從內在來說確實存在矛盾,也許青瓦台在政策表述上可以寫得比較平衡,但從政策實際落實和實施來說,肯定會遇到掣肘。
「東北亞+」對接「一帶一路」
文在寅上台七個月來,目前收穫的好評不少,支持率也比較高。他上台之時可以說恰逢多事之秋,而且上台前一個月,朝鮮幾乎每周都會發射一枚導彈。從外部看,目前新政權的過渡期還算平穩,對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的交往也均處於正軌。
從國內政策來看,文在寅政府將構建「東北亞+責任共同體」定為重要國政戰略之一,渴望通過韓中日三國加強合作,攜手共建東北亞和平合作平台,還提出了將跨越東北亞的南方和北方地區視為繁榮主軸的新南方政策及新北方政策。但實際上,新北方政策並不是文在寅的發明,朴槿惠、李明博政府都提出過類似願景。
韓國一直有開發整個朝鮮半島、參與東北亞多邊合作的政策立場,在不同總統時期有不同的戰略和計劃,也許名字不同,但其內核是一致的,就是實現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互聯互通。再早一點,聯合國還提出過多國共同開發圖們江三角洲的設想。但由於南北關係的問題,加上朝鮮位置的重要性,大部分涉及互聯互通的經濟政策難以有效實施。
不過現在有了一個新的背景,就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這也是文在寅訪華期間尋找合作機會的原因。如果將新北方政策和新南方政策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對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新南方政策以東南亞國家為中心、囊括印度在內的經濟合作,這必然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重合;新北方政策主要連接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及整個歐亞大陸,這也會涉及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所涵區域。
雖然外部環境不斷升溫,但未來文在寅的挑戰還是在韓國國內。韓國曾經創造經濟奇蹟,後來不溫不火,如何重振韓國經濟、實現經濟轉型是個大問題。前總統朴槿惠的下台與閨蜜干政的醜聞有關係,但即便沒有醜聞,她的執政後期也是危機四伏。現在,韓國經濟上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比如剪不斷理還亂的政商關係。其經濟高度依存於十大財團,政府與這些財團之間的關係很難釐清。因此,文在寅上任以來由於外部形勢非常緊迫,這些國內議題還能稍微緩一緩,但最終還是躲不開的。
核武器無法解決朝鮮的資源投入
朝鮮半島議題上,雖然外界一直在說到了戰爭的臨界點,但我認為現在恰恰到了轉圜的時機。原因在於,朝鮮現在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在避免戰爭。儘管它在語言上一直激烈地表示要開啟戰爭,但行動上反而是很聰明地在避免戰爭。而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一直嘴上說不排除戰爭選項,但真要到了要軍事解決之際,美國內外的牽制因素並不會少。這個情況下,朝鮮仍在操縱著局勢的發展,下一步一定會是緩和,接下來努力開啟與國際社會的對話,進一步獲得來自外界的援助,然後發展經濟,而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基礎之後,它又會掀起新一輪核試驗。
最近有消息說,朝鮮經濟在制裁之下GDP增速仍然保持近4%,並且2016年的收成是史上最好的。但我認為這個數字只是提供了一個參照系。任何對朝鮮經濟運行的統計,其實都是一種猜測。比如說糧食情況還好,但聯合國一直呼籲對它糧食援助,亦有消息說,2017年7月旱情令糧食產量比去年減少了30%。這些信息是矛盾的。當外界說朝鮮經濟表現得不錯,也是建立在其之前基數就不大的基礎上。
事實上,朝鮮經濟表現得好或不好並不是關鍵,其經濟具有多大的可持續性更值得關注。這也是朝鮮必須搞經濟建設的原因。朝鮮經濟情況好轉是因為這幾年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改革只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增加產出,而不能解決增加投入的問題。因為增加投入涉及到資源,也就是開發。
中國當年搞的改革開放是一個車子兩個輪子,少了哪一個都不行。朝鮮目前能做的只是改革,而不是開放,現在搞了二十幾個經濟特區,但如今大部分都是荒地。目前的外部形勢下,隨著產出的不斷提升,和投入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大。因此,朝鮮如果不解決資源投入的問題,絕不可能維持現有的經濟增長態勢。核武器無法解決資源投入的問題。
朝鮮的策略一直是交替式推進核開發和經濟發展,前一段的重點是核技術,未來還是會轉到經濟開發上面。但我認為它沒有辦法「魚與熊掌兼得」,當它再度轉向發展經濟的時候,會發現外部環境已然不再。最終,朝鮮還是要在發展經濟和核武之間二選一。
現在國際社會到了國際意志的對決時期,要麼是朝鮮退讓,要麼是國際社會退讓。外部有分析說,十八大以來,中國對朝的政策越加嚴厲,但我認為中朝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對立,只是在核問題上矛盾加深了。或者說在對待朝核議題上,中國始終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朝鮮。
我一直強調,中國應該做的不光是勸和促談,中方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斡旋者,而應該是一個制度設計者和推動者。因為解決朝鮮半島議題是一個綜合方案,習主席強調要實現朝鮮半島的長治久安,這就必須實現兩個目標——無核化和和平穩定。這兩個是相互關聯的,也是當年朝核問題六方會談「9·19」共同聲明中提到的精神。為了推動這樣的制度建成,必要的壓力措施與鼓勵手段都需要有。
2016年7月6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稱朝鮮半島無核化是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遺願,還提出了無核化目標的五個前提條件,但這些是可以和美國為代表的各國商量的。這說明各國都在做兩手準備。與二十年前比,朝鮮面對的局面無疑變得更不安全了,這說明核武之路是不符合朝鮮利益的。因此中方應當儘早推動、敦促朝鮮做出正確選擇,回到金日成主席提到的「朝鮮半島無核化」。有句話說「形勢比人強」——對朝鮮來說,雖然它有自己的核武夢,但最終會發現,自己再也等不到「魚與熊掌兼得」的時機了。
推薦閱讀:
※教你避免四種身體尷尬危機
※從「溫貸危機」看「差錢」與「多錢」並存困局
※從《少年不可欺》事件中看危機公關的五度和三公
※全球經濟危機離我們還有多遠
※泰國政治危機不會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