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伶俐:論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和心理基礎

趙伶俐:論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美育科學化原理研究之一來源:美學研究 日期:2005年12月25日 作者:趙伶俐 閱讀:3900【內容提要】美感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因而才能以其顯著的增力性激發著人們去追求、去創造。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基礎具有強度適中和第二信號系統支持的特徵;其心理基礎在於美感合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充分創造性的本質,決定了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無所不在。要科學地建構和實施美育,還必須對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實驗驗證。【英文摘要】The presence of aesthetic feeling has profound biologicaland psychological bases.The biological basis of aesthetic feeling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moderate intensity and is supported by the  second  signal  system  while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aesthetic feeling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an satisfy people"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bring people"s initiative into full play. Aesthetic feeling isomnipresent in people"s mental world and the power of it lies behind people"s pursuit and creation.【關鍵詞】美感/增力性/強度適中/第二信號系統/本質力量/aesthetic feeling/power  of  aesthetic  feeling/moderateintensity/the second signal system/essential power美育作為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標誌,便是師生美感的激發及其激發程度。大量教育實踐和實驗證明,沒有充分的美感生成和體驗,即便擁有許多漂亮的外在形式或進行了相當高超的藝術技巧訓練,也難以稱為名副其實的美育。反之,凡是能充分激發美感,師生雙方都因此能樂於去求美、求真、求善,也因此有可能形成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進一步有助於美德、啟智、健體的教育,都可以稱為美育。因此,美感也就不僅成了美育是否成功的標誌、美育區別於其他教育的標誌,而且還是所有教育共同追求的高級境界。不僅限於教育領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我們也常常能感受到因為追求美感和體驗美感所帶給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種種積極促進作用。美感對教育以及對人一切思想行為的發生髮展所產生的這種特別顯著的積極促進作用,稱為美感的增力性。美感,「是對萬物的美的體驗」,「是根據美的需要,按照個人所掌握的社會上美的標準,對客觀事物(包括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1](P223~224)。就是這樣一種因美的需要、美的標準和美的評價而對事物產生的情感體驗現象,為什麼會有那樣異乎尋常的增力功效?在其增力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更為深層的心理和生理原因?這個問題是非常值得美學、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共同探究的,也是美育理論和實踐的科學化建構與實施,美育要在當今和未來人類教育中更充分地發揮作用等,所應當弄清而且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僅以音樂美感體驗為例,儘管「對音樂之愉悅性產生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研究,至今並沒有產生多少令人滿意的成果」[2],但是, 「一般而言,音樂美學家們確信,西方現代發達的腦科學和實驗心理學,為解釋音樂的心理接受機制提供了雄厚的科學前提,只要在人的聽覺系統和大腦皮層細胞的研究中,整理現有的科學資料,問題的答案就會輕易地擺在我面前。」[3](P42~43)答案已經有了一些,但要將它們整理起來擺在眾人面前也並非輕易。本文僅基於已有的相關研究對問題作了一些較集中的思考,以期能引起學界充分注意,其中所觸及的大大小小許多具體的生理和心理問題,還有待我們繼續用科學實驗去加以證明。一、美感增力的生理基礎人的一切積極主動的思想和行為都不僅依存於感性和理性,而且必須受到感情的支撐。人只有在感情體驗的情況下,身心才會處於全面調動、高度激活狀態,形成非行動不可的向力或趨勢。感情體驗與理性活動在生理機制上的最大不同點是:後者只藉助感覺神經、中樞神經和運動神經等整個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就可以完成;前者則必須伴隨著整個生理組織系統的活動。有充分實驗證明,植物性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腺體分泌系統甚至消化系統等等,都明顯參與了感情過程。例如:有人用呼吸描述器把人在各種體驗下的呼吸活動以曲線形式記錄下來,根據記錄曲線分析呼吸的頻率和振幅的變化,發現呼吸系統的活動隨著感情體驗的性質和水平發生著加速、減速或加深、變淺的變化。再如用血管容積描述器、心動電流描記器和心電圖進行測錄,發現在感情狀態下循環系統會發生心跳速度及程度的改變、血管舒張和收縮的改變。如滿意和愉快時,心跳正常,恐懼或暴怒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血糖增加、血液中含氧量也發生改變;消化系統會發生的活動變化是:愉快情緒促進胃液、唾液、膽汁等的分泌,否定情緒如驚懼、憤怒、悲哀等則使多種消化腺的活動受到抑制,或唾液停止分泌,感到口渴,或食慾減退;腺體分泌系統則會出現流淚、出汗等分泌現象,腎上腺素、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內分泌增多或減少等等。這種生理機能的大面積調動也可以說是全面系統的調動,深刻地搖撼著人的身體組織及至每一個細胞,使得感情體驗本身具有了突出的推動力(增力)或反推動力(減力)。一般說來,肯定情感產生增力,否定情感產生減力。而美感,則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和概括力的積極情感。這種情感不簡單的僅為快樂,它往往還融和交織著喜怒哀樂,人類的各種情感,但卻總是概括和提煉了各種情感的積極方面,因而總是能趨向肯定,讓人最終得到巨大的愉悅。美感是一種可以包容酸、甜、苦、辣等等人類各種複雜的情感體驗因素或情感分子,使之最終有機融會成為豐富而積極肯定的、給人以最大增力性的高級情感。她在生理基礎活動及變化水平上,始終具有人類高級情感的兩大特徵:(一)強度適中情感是增力還是減力不僅與情感向量(積極或肯定)有關,還與情感強度有很大關係。強度不夠或稱淡漠的感情無力;適中強度的感情產生增力; 過強的感情產生減力。 早在 1908 年, 葉克朗—德得生(Yerkes and Dodson )定律就揭示了感情激奮強度水平與人的活動效率之間的關係:活動效率先是隨前者的升高而升高,到達最佳水平以後,又隨前者的升高而降低[4](P157)。 這表明:一項活動(如認識和行為)有強度適中的感情伴隨,其活動效率或情感的增力性就可以達到最高水平。就是說感情的生理激活狀態過強,對活動效率就會產生減力作用, 只有當激活狀態適中時才具有最大增力性。 1984 年, 孟昭蘭和Campos以16個月至18個月嬰兒為被試,再次證明了這一定律的存在而且還證明了這種現象幾乎是天生的,與後天經驗無甚關係[4](P157)。 例如心臟律動的強弱與音樂美感體驗的關係就非常顯著,因為「音樂只有以自己的節奏引導、調適、控制了心跳,使之充分音樂化,人才可能體味到各種各樣的審美愉悅」[3](P49),較為舒緩、中速和強度的音樂最能調起人的積極情緒,如抒情曲、進行曲、軍樂等,而現代爵士樂、搖滾樂則是一種「比心跳快,而且在不斷反覆的節奏伴隨下越來越快的」超強度樂曲,這樣的音樂如果長時間演奏而沒有緩解時間,往往會激發人的原始本能,不僅喪失美感,而且還「可能出現一種破壞性的無法控制的行為」[3](P49)。感情強度的生理指標除用儀器測定以外,通常還可用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情緒或感情狀態來加以描述或度量。心境指一種比較持久而微弱的,在一段時間裡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感情體驗狀態;激情是一種爆髮式的強烈而短暫的感情狀態;應激則是在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出現時,引起高度亢奮的感情體驗狀態。美感的生理激奮在強度上通常在心境和激情這一區間,表現為一種中度激發的愉快心情,有時會達到高度激情狀態但也很快會回歸於強度適中的狀態,而絕不會達到異常緊張的應激水平。而激產生於「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意味著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面臨危險和威脅,在應激狀態下,已經談不上美感或者說會完全喪失了美感。如在觀看動物園的老虎時,老虎突然撞開鐵籠跑了出來;再如當你胸有成竹地走進考場,打開試卷卻突然發現一道40分的大題完全不知如何下手等等。這些緊急情況都需要人在短時間內採取對策作出回答(反應),否則後果無法挽回。於是情緒馬上亢奮,身心活動水平迅速提高並達到極大程度,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胃腸道運動抑制、汗腺分泌猛增、瞳孔擴大、血糖濃度上升、呼吸加深加快。在此狀態下人可能急中生智,及時行動,擺脫困難;也可能目瞪口呆,手足無措,頭腦一片混亂模糊,很難針對險情作出正確反應,而不管那一種情況對於人的體力和精力都是一次快速的巨大的削弱與耗損。因此一個人如果總是處於應激這種大劑量生理耗損的感情狀態,對身心健康顯然是不利甚至危險的,與美感則更是無緣。人們可以對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中的緊急情況進行審美,那是因為並不需要自己去應付這種緊急情況,因而會產生短暫的激情也不會產生應激狀態。美感體驗大多是以愉快的心境或激情之間的強度出現的,這樣的狀態不僅能使人在適度的身心振蕩中去從容地、充分地品嘗事物美的韻味,而且會非常自然地將這種體驗彌散開來,轉移向其他對象和事物,使一切事物都好像蒙上了一層美好色彩,形成一種美感氛圍。對某些事物的審美,如對於崇高事物、對於悲劇事物的審美,則可能、也應該達到激情狀態,從而體會到一種強烈的身心振蕩,也正是這種振蕩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審美映象,但這種印象的鞏固和彌散還必須依靠或轉化、回歸為強度適中的審美心境。美感因通常心境狀態而節省著生理能量,在適當的時候又有激情的宣洩,因此它總是在較弱和較強的強度範圍中起伏,很有利於推進和支持人們積極的思想和行為活動,同時也堪稱是一種有利於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身心按摩活動。(二)第二信號系統的支持在人類後天形成的條件反射神經系統中,第一信號系統是接受和加工形象信息的,第二信號系統是接受和加工語言和抽象信息的。儘管人們大量論證美感產生於直覺,產生於對形象的審美感知,其神經活動基礎主要是第一信號系統條件反射,但是美感作為只有人才可能具有的高級情感,實質上卻總是受到人的一般認識水平和審美認識水平支配的,與第二信號系統反射有著重要關聯,高級的美感尤其依賴著第二信號系統的強有力支持。一種審美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感官,轉化為神經衝動以後,會沿著兩條神經道路進行傳遞:一方面在第一信號系統中加工形成審美印象或表象,激發審美情緒;另一方面在第二信號系統中加工形成審美認知判斷(評價),從而激發較為高級的審美情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物經常按照一定順序刺激人的大腦,久之便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了對此類事物比較穩定比較完整的條件反射系統,這稱為動力定型。以後「一旦有關刺激影響有機體時,條件反射的鎖鏈系統就自動地實現出來。整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受到調節,這樣使系統性反射活動所消耗的神經能量大為減少」[5]。 在第二信號系統中加工的審美信息,也可以促成審美動力定型的建立,從而支持第一信號系統的審美直覺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審美評價有規律地快速發生。這一定型不僅使審美活動方式進行得快捷輕鬆,而且有了一定的個性穩定性,能對整個審美過程和美感的產生起著指引、選擇、調整與平衡的作用。美感之所以總是具有強烈的個性和個人自由度,亦即每個人的美感之所以總是有著一定方向和強度範圍,與第二信號系統的參與和審美動力定型的形成不無關係。「人的藝術觀點和美的觀念所以能在頭腦中形成和存在的生理機制,乃是某種以第二信號為基礎的動力定型。凡是以維持、加強或進而發展一個人的這種動力定型的事物就會使他發生不同程度的美感」。[6]第二信號系統和動力定型對美感的調控,從神經活動的機制上賦予了美感以深刻的生理性的內質,是美感增力的又一重要生理原因。二、美感增力的心理基礎美感的增力性在於她擁有優越的生理神經活動基礎,不僅如此,而且還在於她產生和建立在人的許多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同時對人的各種心理因素及活動都有肯定性的激活作用。這也正是美感的心理能量問題和哲學、美學領域長期探討的美感的本質問題。何為美感?一個古老而至今尚無定論的概念。在本文前端我們採用了心理學界為美感下的其中的一個定義,但哲學界、美學界也包括心理學界等並非會對此一致滿意。僅翻開美學史,關於美感的定義就有數十種;最近十來年,我國美學界關於美感的本質也再次進行了激烈討論,每位美學家、各個美學流派各執一種甚至幾種定義,而且人們至今仍不認為其中哪一種足以包羅美感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或足以揭示美感的本質。目前看來,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說和實踐學說,以及對非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學說的分析取捨結合提出的一種觀點,比較能為較多人接受。這種觀點認為:「美感的本質在於:美感是人在對象世界中直觀自身(指欣賞者和人類)所獲得的精神愉悅。」[7](P270 )美感是一種精神愉悅,而這種精神愉悅來源於人在對象世界中「直觀」到「自身」。「直觀」就是形象地看到了,感受到了;「自身」則指欣賞者或人類自己。那麼是直觀到了欣賞者或人類「自己」的什麼呢?是全部還是部分?是軀體還是靈魂?許多有關文章和著述都從馬克思主義者的經典言論中得出一個結論,自身就是人自己的「本質力量」。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會產生美感,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在對象身上形象地看到了、感受到了自己或整個人類的本質力量。那麼,「人的本質力量」又指什麼呢?「『人的本質力量』也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範疇,它包括了人的腦力、體力、思維、情感、意志、人格以及各種個性心理特徵等本質屬性」,即主要包含了人的各種精神因素,而其中「最根本的特點是自由自覺的創造活動」[7](P271)。 美感就源於人從對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各種精神因素,尤其是自身自覺的創造性的體現,在對象身上「直觀」到了自己的「本質力量」。例如,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中,我們感受到了人對命運進行抗爭的勇氣和力量,以及貝多芬用音符表現這種勇氣與力量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從自然界月亮的陰晴圓缺上,觀照到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相戀相思;從一些為理想而獻身的志士身上,看到了人類意志和信念的力量與光輝。不管是藝術對象、自然對象、社會對象還是科學對象,只要我們能從中看到自己(欣賞者和人類)的精神,便會產生出由衷的愉悅,產生出美感。因此,儘管關於「美」究竟是什麼東西,是客觀事物的形態、線條、比例、對稱呢?還是主觀感覺、理念、趣味、好惡?亦或是客觀特性與主觀特點的和諧統一?至今也無公允的、完善恰切的定論,但是有一個事實卻是不可否認的:對於每個具體人來說,只有當某物的客觀形式在他的感覺中活了起來,體現了他作為人的特有感覺能力以及他的心理生活的積極特性時,那物才是美的,才會使人產生美感。所以美感的產生雖然直接源於客觀刺激,但他卻是以承認人自身的存在,尤其是精神力量的價值作為潛在前提的,產生美感的審美活動本質上就是從觀照客觀對象中達到對自我精神的欣賞,是人的心理品質及其活動力的全面激發與調動。所以「美感實際上就是人們在審美欣賞過程中,通過審美對象而直觀自身時產生的一種精神愉悅」[8], 就是一種有極大的心理能量或心理增力性的心理愉悅。美感的本質,表明美感的產生必然與人的各種精神因素或心理因素相聯繫,她所產生的能量意味著人的全部心理能量的表達與釋放,同時也是對人自身心理品質及其水平的認定與發展。正因為美感與人的智力,例如感知力、記憶力、聯想力、想像力、思維力都有顯著相關性和不同程度的激活價值,所以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用審美活動來開發兒童智力。張述祖、史志英曾在1983年做過一個實驗[4](P153), 將詞分為美感的、中性的和惡感的三類,他們讓被試形成詞與三位數碼的聯想,數碼採用隨機法配合,結果發現:無論就6次識記成績,還是25 天后的保持情況來看,與美感詞相聯繫的數碼識記保持成績都優於與惡感詞相關係的數碼識記的保持成績。可見,美感對於人的記憶活動有顯著的激勵作用。美感對人的創造力更有顯著激活作用,有時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愛因斯坦是當今世界上最富有創造性的奇才,他4歲還不能很好地說話,但已在他母親的引導下接受音樂美感熏染,當他成為著名物理學家時,同時也是一位美感豐富的鋼琴家和小提琴手。他曾直言不諱地說是音樂美感和直覺給了他想像力與創造的慾望和感悟,如果沒有音樂也就沒有他的相對論。美感是對人自身力量的肯定體驗,是一種寬鬆、從容、愉快的心理環境。這是一種最利於創造的心理環境,置心身於其中,人們就有興趣也有韌性大膽馳騁自己的思想,發揮想像,追求新穎和獨特。人的創造性往往能在審美心境中得到良好的孕育和最自由的伸展。美感對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有顯著的激活能量。有關道德認識必須獲得道德情感的積極支持才可能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而道德情感的激發往往不是通過機械的道德認識而是通過形象生動的道德審美認識和美感體驗才能達到的。例如「愛」的感情,是一種道德感情,也是一種美感。而從美感的角度來激發的人們的「愛」,就遠比從純粹道德角度來激發人們的「愛」效果好得多。當我們從道德上說:你是母親的兒女,所以應當愛母親;你是集體的一員,所以應當愛集體;你是祖國的公民,所以應當愛祖國時,愛是不會由衷產生的。而當我們對母親、集體、祖國進行審美描繪,感受到母親身上有著人類最高尚和美好的品質;體驗到集體溫暖可愛;看到祖國山川秀麗、文化燦爛、事業輝煌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美感愉悅,愛便從中油然而生。美感合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充分創造性的本質,決定了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無所不在,也決定了它所擁有的巨大心理能量和增力性。三、美感的追求和美育科學化美感的本質是人對自身「本質力量」、精神力量的觀照與肯定,這與人追求自身價值全面實現的總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由於美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增力以及因此而具有的呈現人「本質力量」的這種深刻、全面、誘人的特性,使得人類社會古今中外有數不勝數的人們表現出了對美感追求的高度熱情,其態度之執著、行為之大膽,常常超過了追求人生其他東西甚至追求生命的程度。當人們把這種追求美的熱情用在追求內在精神美、追求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方面時,將是一股多麼巨大而可貴的改造人類精神面貌和社會面貌的力量!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雖然是19世紀的資產階級學者,但他通過深刻反省後把家產全部分給了窮人,以追求自身精神品質至善至美的執著行為,至今仍令人感動不已;他的作品《復活》、《戰爭與和平》等也因藝術地表現了他這些精神品質和行為而擁有了巨大的美感和道德力量。中國共產黨的許多黨員,為了建設理想中美好的新中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以他們中的一群人為主人公而寫的小說《紅岩》、而雕塑的《革命烈士群像》,就是在今天價值觀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激烈變化的青年一代心中,也仍能引起強烈美感,並因美感而使得新一代青年人能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理解這些共產黨員崇高的價值觀。美感這麼令人著迷地去追求,表面看來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但只要願意以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去探究其原因和本質,卻是不難理解的。人對美感的追求顯然既具有高級的精神特性,又具有大眾的普遍心理特性,以至於哲學家、美學家、心理學家們等等不得不一方面肯定美感是人類的高級感情,是人類高級文明陶冶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承認「愛美是人的天性」,「近似人的一種本能」。美感的這種高級特性和普遍性,也無疑與本文探討的美感及其增力作用產生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有關。這樣的基礎,正是美感能如此普遍地為人們所接受和熱烈地追求,同時又能提高人的精神活動水平,積極弘揚人生美好價值的根由所在。這樣的基礎也使我們邏輯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美育基於人類美感的激發和充分體驗而開展,因此,它絕非是輕浮的、任意的、外在的,而一定是實質的、內在的、科學的教育活動過程;對人類美感作進一步的生理和心理機制研究,無疑將使美育這種越來越顯示出其現代和未來價值意義的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實施,加快走向科學化的進程。【參考文獻】[1]葉奕乾,祝蓓里.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2]蔣一民,葉純之.音樂美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劉成紀.心理發現與音樂心理學的重構[A].美學與文藝美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4]張述祖,沈立德,等.基礎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5]北京師範大學等四院校.普通心理學[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朱應元,張玉能.再論共同美的心理生理基礎[J] . 學術月刊,1985,(8).[7]楊辛,甘霖,劉榮凱.美學原理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8]毛萍.人的自我意識與美感[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1).【作者簡介】趙伶俐,西南師範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重慶市 400715趙伶俐(1955~),女,重慶市人,西南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原文出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原刊地名】重慶【原刊期號】199904【原刊頁號】44~49版權聲明:任何網站,媒體如欲轉載本站文章,必須得到原作者及美學研究網的的許可。本站有權利和義務協助作者維護相關權益。【評論 】 【推薦 】 【列印 】 【 字體:大中小 】
推薦閱讀:

陽宅基礎篇
《中庸》的君子觀:以《中庸章句》為基礎
周易正讀之三:正確的讀<易>方法,周族開國史(2) - 易經基礎 - 周易頻道 - 藏風得...
俄網的鉤針基礎教程----鉤織包包的拎帶
八字命理基礎篇,八字神煞金口訣,三命通會講解的最完整

TAG:心理 | 美感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