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會管理與社會管理網路
07-17
作者:郭禕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2654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路,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社會管理網路的提出意義重大,一方面有利於在社會建設中釐清政府、社會、民眾及市場等之間的關係,做到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又相互聯繫、相互合作,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利於在複雜多變又利益多元的新形勢下形成發現問題、評價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預防問題的體制機制,構建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網路回應體系。顯而易見,在網路時代進行的社會管理,其政策設計、政策實施及績效評估等離不開對網路的充分尊重和認識,但對網路社會進行的所謂虛擬社會管理並非止於政府管控、適應或引導,而應當將此作為形成社會管理網路的重要一環,以有效的科學的網路社會管理推動社會管理網路的形成。其一,網路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網路形成的重要基礎。網路社會管理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也是面對網路新形勢、應對虛擬社會新問題的必然選擇。習近平同志在2012年年底曾提問廣大黨員幹部,「互聯網在社會管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怎麼去適應它?」說到底,無論是加強網路信息管理,還是提高領導幹部的網路引導力,針對網路社會進行的社會管理,與其說需要政府直接的管理或服務,倒不如說是需要政府權力與職能的及時適應或轉變。表面看來,虛擬的網路社會與現實世界相距甚遠,但從近十年的網路社會實踐與網路現實互動不難發現,兩者之間其實是難以完全割裂或劃分清楚的,即所謂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社會管理或服務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或服務,網路社會管理的深化和提升,從根本上依賴於政府對個人應有權益的尊重和關注,牢固堅持以人為本,主動適應網路新形勢,主動轉變執政新思維,將看似紛繁多變的網路世界融入到社會管理的大網路中去。值得說明的是,應對或順應網路新形勢進行的社會管理創新,絕非僅僅關注於網民需求或網路意願,而應從國家與社會、公民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整體上考量網路特點與網民特徵,從傳統到現代、封閉到開放的社會轉型中反思網路事件與回應機制,從社會學理論視野中評判網路社會現狀及發展趨勢,堅決摒棄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單打一式孤立思維,也要摒除那種「倒水一併倒掉孩子」的盲目性僵化思維。堅持在以人為本原則指引下,將順應形勢需要與政府治理調適、政府職能轉變與社會力量培育、社會力量扶持與社會自治規範、社會自治機制與政府管理銜接互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網路社會管理的有效、及時、準確、科學和符合法治精神,實現現實與虛擬社會的良性互動,為社會管理網路體系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其二,社會管理網路反映網路社會管理的現實要求。社會管理網路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確保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結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科學全面認識我國社會管理網路,必須首先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目標是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此語境下認識社會管理有助於撇清一些錯誤認識,比如認為社會管理就是管理社會、社會管理目標等同於維護社會穩定等。這是社會管理網路形成的核心所在,脫離這個核心,社會管理網路越縝密、社會管理網路發揮越充分,越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二是社會管理創新應當有利於促進社會管理網路形成,網路不同於過去單線式或粗線條式的管理思維或管理方式,網路不僅是縱向的上下銜接、政令暢通,而且是橫向的主體平等、相互合作、彼此互動。比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就是社會管理網路的具體目標體現之一,必須發揮轄區內既有的信息優勢、社會優勢、人才優勢以及制度優勢等等。顯然,創新若偏離社會管理網路的形成目標,導致單純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或一味培育社會力量,不僅不利於社會矛盾化解或社會問題預防,且為社會關係失衡或社會秩序維護帶來隱憂。三是社會管理網路是一個動態系統,在保留和發揮傳統的既有的體制機制優勢基礎上,必須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現代社會應急處置機制、現代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最終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的治理模式。在此過程中,社會管理在多方銜接互動中形成網路,在網路不斷調試、適應、應變以及完善中促進和諧因素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種模式或網路是一勞永逸的,多樣和多元的情勢變化要求政府首先具備網路化思維,以尊重人和保障人的不變應對各種變化或挑戰,不斷鞏固社會管理網路的防禦、消解和引導功能,使得社會趨於動態穩定和理性公正。從近年來的網路群體性事件的誘發及結果來看,正向性與負向性的網路事件均可引發由個體向群體、由虛擬向現實、由語言到行動的超大規模現象,均能產生強大的現實影響力和衝擊力。在涉及處理過程中的所謂「官方網路輿論場」與「民間網路輿論場」的交鋒中,一系列關係貪污腐敗、貧富差距、特權行為、行業壟斷、社會保障、城鄉差距等民眾關心的話題上,前者的網路世界話語權往往處於劣勢。反思此類現象的原因癥結,其不僅在於網路事件的現實體制(諸如黨組織、思想政治、公安警察等)進不去、發揮不了應有的控制或分解作用,而且啟示我們網路社會管理必須朝著社會管理網路的正確方向,用有機的社會管理網路折射和反映網路新形勢、新要求,而非兩者關係的本末倒置。比如發生於2009年6月的湖北石首事件,千萬網民的積极參与與當地政府的消極反應形成反差,網民的從說到做與當地政府的失語妄語形成反差,其結果是加劇流言傳播、導致事態惡化。這裡問題的關鍵是政府回應遲緩與回應乏力,其重要原因是當地政府沒有構建一套有效的社會管理網路,沒有將政府角色與網路管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等有機聯繫和互動起來,使得問題出現後僅僅因為政府的缺席與失語即馬上加劇事態嚴重性,而本應及時承接或彌補政府功能之有序的公眾參與、積極的社會協同、黨的領導作用發揮以及法治的有力保障等一一缺席,這不得不說是我國當前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深化中亟需重視和解決的問題。著名學者托馬斯—潘恩在其名著《常識》的開篇就告訴人們政府與社會的區別,「社會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受人歡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免不了的禍害;在其最壞的情況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禍害。」對此觀點儘管存有異議,但在我們現階段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過程中頗具借鑒意義,無論是提升各級政府和幹部網路社會管理的水平,還是最大進度構建和完善社會管理網路,在文件貫徹和激情推進之餘,將政府和社會關係的處理放到最為突出的位置,這既是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也是社會管理網路能否形成和發揮應有作用的關鍵。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