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天癸命門與三焦氣化鉤沉[轉]
轉載▼
標籤: 轉載 |
原文地址:天癸命門與三焦氣化鉤沉[轉]作者: 自然
雪山來客原創
首發於「民間中醫網」:http://ngotcm.com/forum/
關鍵詞:天癸、命門、三焦、腎間動氣
●致辭並緣起... 2●雨朦朧,夜朦朧,敢問路在何方... 4●佛家禪定…曹溪路險,鷲嶺雲深,此處古人音渺…正見正思維正禪定... 5世間禪定——佛家與外道之共法... 5出世間禪定——佛家之不二法門... 7●道家內丹…道要玄微,天機深遠,下手速修猶太遲…周天火候鉤沉... 10●三位一體精炁神... 14●天癸、天癸,略示端倪... 17●參悟三高症——民間與科班的對話... 19●命門何在——在兩位巨人間... 20●追尋歷史軌跡……從素問的腎氣到《難經》的腎間動氣... 24●撲朔迷離談三焦—三焦之探幽覽勝—從內經「脾胃乃後天之本「到難經的先天之本 25①三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系指脾胃等臟腑後天氣化... 25②中醫五臟六腑功能主要指「氣化」功能而言... 27③《內經》三焦氣化之起點與側重點在於中焦脾胃後天氣化... 29④《難經》之三焦氣化側重點在於下焦原氣之先天氣化... 32●總括素問、難經、李時珍、道家理論與印度瑜伽——腎乃先天之本... 36①命門與天癸——先天之中的先天... 36②臍下腎間動氣——先天之中的後天... 37③三焦——原氣之別使也(原氣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 37④下焦原氣、中焦胃氣與上焦宗氣,三者升降運行的道路是「氣街」... 38⑤三焦氣化其實是六腑氣化的綜合態與統領者... 38⑥《內經》模式與《難經》模式之間的溝通問題... 39⑦三焦動氣之形象——天根月窟閑來往, 三十六宮都是春... 41
[ 本帖最後由 雪山來客 於 2010/5/26 17:40 編輯 ]
●緣起我是一個有著很深很深的中醫情結的人,從今生經歷來看,找不出任何「涉嫌」中醫的理由,故唯一的可能就是由歷世「情緣」所導致的。前世未了情,今生復來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按照佛教的說法:「要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相信此說,否則就不好解釋,為什麼有的人會一頭扎進了中醫,情有獨鍾,有滋有味。有的人卻寧可去吊抗菌素、化療、放療等等,甘被宰割卻也心安理得,死而無悔。
我經常給人說,今生投錯了胎,在17歲對整個世界還一派朦朧的時候,就稀里糊塗地報名去學了理工科。這樣,就和國內絕大多數學子一樣不管情願與否,都在花樣年華時接受了西方科學體系所必須的三輪「數理化外文」徹底洗腦。再加上不停頓地機械唯物論灌輸,那一定就會被澆鑄成一個鐵杆無神唯物論者。
按照中國的國情,「一榜定終生」,故今生就不得不一直以理工類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養家糊口。覺得萬般無奈、萬分遺憾、百無聊賴地虛度了大半生。但是,消遣自有消遣的好處,這就不會存在著功利心。作為一個純粹旁觀者,沒有任何功利心所驅動,也許會比業內人士看得更清楚的一些。旁觀者清嘛!故「歪打正著」也不無可能。
與多數的中醫發燒友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在「發燒」伊始就同步地啟動了佛道正宗功夫的修鍊。所謂的「正宗」,是相對於一般氣功意義上的那種訓練而言,我是以佛道實修作為切入中醫的切入面和基本面。從這一點上來說,應當是與古代中醫的真精神有著相通之處。從黃帝、岐伯,到扁鵲、仲景先師、華佗、唐朝孫思邈真人,再到近世的陳士鐸、張錫純等等,都是有著一定的修鍊背景。
當然,就算是到目前為止,我的修鍊功夫與先聖們比較,還只是瓶底上剛能晃蕩的一點點,就連「半瓶子醋」還算不上,若說是「九牛一毛」更為合適。同樣,雖然我是一個中醫超級發燒友,但在有生之年至於今,中醫卻一直只能作為我的一種高級業餘消遣而已。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卻又覺得十分地榮幸,這是因為今生畢竟有緣接觸到了東方文化中最精粹的內容,這也算是沒有白來「瀟洒地走一趟」。五千年中華文明在靈魂深處的深沉積澱,被性靈修持所喚醒,以魂兮歸來作結局,浪子回頭金不換,反戈一擊歸本源。
這樣一來,作為我的背景資料,與往昔先聖們就有了極大的不同。理工科、道家與佛家修鍊的背景,再加上對中醫的「業餘發燒友」的背景。這個就是我「四合一」的背景資料(丹、禪、瑜伽、醫,理工)。學術界有個著名的潛規則——在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地帶,往往更容易掘到金子。被人看做不務正業,甚至「走火入魔」也在所不惜。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只讀聖賢書;中華兒女多奇志,夜半起坐守黃庭。在這個超級邊緣地帶年復一年地發掘我心目中的金娃娃。
當然,從理工科出身而介入到傳統文化後,成為世界級高手的絕不止少數。像著名的張延生先生,一本馮精志先生的一本《易俠》讓他名揚天下,早早地登上了「兼濟天下」之路,成了大師級的人物[1]。
雖然從第一步起,就能夠將《老子》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與天台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和《六妙門》巧妙地結合起來修鍊。因天生內向好靜,故對自己用嚴酷的「約法三章」自律:「不做氣功師,不與氣功師為伍,不以氣功牟利,甚至不向任何氣功雜誌發表哪怕是一個字。」一直「潛伏」在「蝸居」中默默地做一個「作繭自縛」、獨善其身的「蠶寶寶」。
這樣的蟄居一直持續了三十年,直到近兩年,「蠶寶寶」思古之幽情萌動,居然要想破繭而出啦!更覺得好像是對《內經·素問》,陰陽五行這些古中醫核心理論有了某種小小的感悟,到了可以將自己的這點兒感悟無償地傳遞給愛好傳統文化的同道們分享的時候。但是一直沒考慮好,當在何時何地,又以何種形式進行這種傳遞?
例如,這次要想與同道們一起討論的關於「天癸、命門、三焦、腎間動氣」的問題,是涉及到中醫的「核心機密」的,原擬以論文形式發表。一直到昨天為止(2010-4-5),發現這些內容並不適合寫成論文。因為「論文、論文」,就得進行論證,而對這些核心機密卻恰恰無法進行如同西方數學(三角幾何代數)式的那種邏輯推理式的論證。這些內容,都是一種靈性的感悟,而不能靠邏輯概念推導而得來的。
於是,覺得還不如將自己怎樣通過修鍊的進程,而對這些問題逐步感悟的過程介紹出來,也許更能真實地反映出東方傳統文化所特有的那種切入方式——性靈修持,這樣就能生動地描繪出傳統文化的認識工具的核心性特色,從而達到與公眾的某些溝通,這樣的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資料也許就更有其特殊價值。
離弦之箭無有回頭路,有詩為證:調寄「蝶戀花-柳永」: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 張延生,教授,工程師。男,漢族,1943年3月出生於陝西省延安市瓦窯堡,山東省滕州市人,196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發動機工藝系工藝專業,曾任北京航空學院機械廠厂部技術室工程師、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易學教研室主任。兼職與曾兼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華易學文化大會名譽會長、中華名人協會理事、炎黃道家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醫學氣功研究會理事、(1988年4月任)北京中醫學院大學生手診研究協會顧問等職。並且被數十個企、事業、單位等聘為決策或指導顧問。易學特長:象數、易理、易醫、義理及其應用。(http://baike.baidu.com/view/747132.htm?fr=ala0_1)
●雨朦朧,夜朦朧,敢問路在何方
1980年的我,與所有氣功愛好者一樣,被氣功大潮所裹挾,並投身於其中。被滿天飛的大師,和林林總總的氣功法門弄得眼花繚亂,對龐大的東方修行體系一片朦朧,不知所從,但卻能以直覺冷靜面對、謹慎取捨杜絕門外,而自行設計了一整套修鍊法門。在許多年之後接觸佛典才知道這個法門居然就是天台止觀法門,或簡稱「數息觀」[1]。
修持數息觀五六天之後,在一個大清早突然落入到一種無法形容的狀態之中,整個腦袋就像是突地煞了車一般,一念不起,無法思考任何問題,卻又極其地清醒,對周邊的一切事物看得、聽得都極其地清晰。我不知道這種狀態叫什麼,但是卻覺得無比地舒暢。於是就天天如法泡製。奇怪的是,當時的我,還並沒有看過任何的佛家書籍,更不懂得什麼天台止觀法門。
如此天天修習,一個月之後,一天也是突然之間,在丹田位置躍然出現了一個「熱氣球」,它是非常地清晰。如果按照氣功界通行的方法,到了這個時候,就理所當然應當考慮怎樣去「運」這個「熱氣球」,例如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導引它沿著任督二脈運行(識神用事)。但是,我卻直覺天成地認為不應當如此,而唯一所取僅僅就是護持著這種清晰的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之中,將里里外外,周遭發生的一切,儘可能地都「觀照」得了了分明,然而卻又不絲毫地執著它們,坐觀潮起潮落,雲捲雲舒,任其來去[2]。
1990年,我覺得氣功有六個來源,儒、釋、道、中醫、武術、民間,那些所謂的氣功大師們不過就是「二道販子」,與其去吃「二道販子」嚼過的剩飯,還不如深入源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何不親自去尋覓那個遠在天際的「源頭活水」呢?
於是就啟動了對道家丹經,和對佛家正宗的修鍊法門「止觀」、「六妙門」[3]、「數息觀」、「易筋經」等等的系統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中醫基本理論,其實與道家內丹,以及佛家的禪定法門關係甚密,缺一不可。或許是冥冥之中來自遠古的呼喚,喚醒了一個個沉睡的心靈,且聽——青藏高原——李娜的歌聲: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是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4]
[1]數息觀:是小乘佛教的兩大甘露門之一,另一甘露門就是著名的白骨觀。數息觀最早由安息國王子安世高從西域傳入中國內地,他所奉持的經典是小乘佛教的《大安般守意經》。其中就有「六妙門」的說法。後來,我發現了,「六妙門」,不僅僅是小乘佛教的一個主要禪法,就是在大乘佛教中,像天台宗、禪宗和密宗中,也在廣泛地運用。「安般」,首見於《雜阿含經》中的「十念」法門,十念包括「念佛、念死、念安般」等等,共有十種法門。安般,全稱「安那般那」,「那」,梵語,「息」之意。「安」,入之意;「般」,出之意。就是「修行出入息」之意。
[2]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當然這還是目前的前進目標。
[3] 止觀、六妙門:包括數、隨、止、觀、還、凈六個層次。詳見天台智者大師《童蒙止觀·六妙門》一書。袁了凡先生《靜坐要訣》中對四禪八定修持次第論述甚詳,可作為正確禪修的指導。其中《修證篇》云:「夫玄門三年溫養。九年面壁。未嘗不靜坐。而不發大智慧。不發大神通。不發深禪定者。以其處處戀著也。得一境界。即自以為奇特。愛戀不捨。安能上進。故須節節說破。事事指明。方不耽著。方肯厭下欣上。離苦而求勝。去粗而即妙。捨障而得出。到此地位。方知法有正傳。師恩難報。昔陳白沙靜坐詩云。劉郎莫記歸時路。只許劉郎一度來。陳公在江門靜坐二十餘年。惜無明師指點。靜中見一端倪發露。即愛戀之。已而並此端倪亦失。竭力追尋。不復可見。故其詩意雲爾。學者靜中有得。須先知此六行觀。若到初禪。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憂悔心生。永不發二禪。乃至轉寂亦失。或時還更發初禪。或並初禪亦失。」龐大系統的禪修體系,只有佛門有系統傳授,道家對此不甚了了。袁了凡先生《靜坐要訣》可在我的博客下載:http://ngotcm.com/bbs/index.php?action/space/uid/151430。近年來,密宗白教大寶法王心子詠給明珠多傑講解大手印大圓滿止觀禪修的視頻可供下載,是當前公開最正宗的佛家禪定修持次第教授了。詠給明珠多傑禪修視頻鏈接也在博客中給出。
[4]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佛家禪定…曹溪路險,鷲嶺雲深,此處古人音渺…正見正思維正禪定[1]
世間禪定——佛家與外道之共法十多年之後,接觸到了正宗佛經之後,我才知道當時的抉擇是正確的,這種狀態就是佛家的「正禪定」,以及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與氣功的分水嶺。佛道兩家,從一開始就是與氣功分道揚鑣的。用道家的話來說,可以叫做「元神寂照」。而用佛家的話來說,即「四禪八定」[2]。佛家四禪八定從欲界定、色界定,直到無色界四禪天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天」,有著幾十個層次龐大的禪修體系,每一個層次都有相應的證驗。但只有大成就者才能說出每一個層次的相應證驗,並清楚地知道弟子的修行是在哪一個層次,而給與相應的禪修指導。
但是這些都只算是「世間禪定」,修持這一類禪定,就算攀登到最高境界,也還不能獲得解脫,達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境界。古天竺釋迦族飯凈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曾向三位仙人學道,學的就是這種世間禪定。世間禪定是佛教與外道的共法,在佛教叫修「寂止」,或簡稱為「止」。「止」是一種「單空」狀態,又被稱為「空分」。修習世間禪定得法的人,若配合著行善積德,可投生相應的禪天,過天人的生活。天人以禪為食,一禪可安住八萬大劫,但畢竟落空亡。如果沒有善業支持,甚至作惡業,死後會降生到畜生道,變成冬眠類的動物,像熊、蛇一類。
袁了凡先生《靜坐要訣》[3]說得明白:「後復身心泯泯虛豁。忽然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等物。猶若虛空。此名未到地定也。將入禪而未入禪。故名未到地。從此能生初禪矣。於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是為初禪發相。何謂十六觸。一動。二癢。三涼。四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便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八觸雖相似。而細辨則不同。合為十六觸也。十六觸由四大而發。地中四者。沈重堅澀。水中四者。涼冷軟滑。火中四者。煖熱猗癢。風中四者。動掉輕浮。學者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此時動觸一發。忽見身心凝然。哌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生。七知見明。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柔軟。如是十者。勝妙功德。與動俱生。莊嚴動法。如是一日或十日。或一月一年。長短不定。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起。有通發十六解觸者。有發三四觸及七八觸者。皆有善法功德。如前動觸中說。此是色戒清淨之身。在欲界身中。粗細相違。故有諸觸。」
故知氣功界所執著的各種氣脈觸動,按佛教禪定階次判為「初禪未到地」,若連佛家最最起碼的初禪還未證得,又有何資格談禪論道呢?且一旦執著於氣脈觸動,功德永不增上,永不發甚深禪定矣!
【慧而不用小故事一則】某地迎江寺皖峰老和尚曾對我說起過,他年輕時在廬山學禪的一小段經歷,他修持的是天台宗止觀。一天他在定中,突見山腳下有幾個居士順著山路攀行,就連他們籃子裡面各色食物都看得清清楚楚。過不久,居士們果然來到廟裡,與自己當初所見一模一樣。小和尚很是高興,忙告師傅,滿以為師傅會誇耀他一番。哪曉得師傅一聽,反罰他跪香,並呵斥說:「以後還看不看了!」
他老是說自己現在不行了,因主持寺務,整天不得空閑。老和尚文化程度不高,卻也通達,曾寫過一本《止觀與氣功》的小冊子,可能是為了將氣功界有緣眾生接引到佛法的正途。
他經常讚歎一位叫法華的師兄弟,住河南某山數十年如一日地禪修。雖是某寺主持,卻不住寺院,獨住深山茅棚終年閉關,一年就下山一兩次,用政府發的每月幾十元補助金,買一點衣食物等,余錢仍退還政府。他一直修到周身放光,以至蚊子無法近身。每遇山洪暴發,洪水從茅棚涌過,而坐墊下一點不會進水。大蟒為其看家護法,獼猴前來獻桃,種種祥瑞事迹不勝枚舉。素持一針一衲一墊,依大樹墳地茅棚而居,遠絕人寰,持頭陀行者當如是如是[4]。
實際上「禪定」這個辭彙極不恰當,很容易引起誤會,以為禪定是一種一念不起的死寂狀態,但這是一種「單空」或「頑空」。有一位上師比喻說:「最好的水,是高山懸崖上的水,它在跌落過程中無數次地與岩石撞擊,而被凈化。」這就是對正確禪定狀態的一個生動描述。
大概這樣修持了兩三年之後,慢慢可以走路、等車、乘車等活動之中,甚至於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只要想入定,立馬就可以入定。我那時還以為整個氣功界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人人都知道入定,都會入定。直到很多年之後才知道,不要說是氣功界,就算是佛門出家人之中,真正能夠得定的,以及知道如何一步步次第性修持禪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但實際上我那時還墮入在「單空」之中。
所幸的是,每在緊要關頭,我都能小心翼翼地繞開暗礁險灘,將導航圖與指南針,及相應航海救險工具置於掌控之中……
[1]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
佛教名詞,亦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盤)的八種方法和途徑:1、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2、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3、正語。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4、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5、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6、正方便。又稱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8、正定。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凈無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見,即堅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義。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認為只有自己的教義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學都是邪見。因而把正見當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餘七道則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針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六師」中一些派別的享樂主義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樂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稱為中道。原始佛教對這種不苦不樂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視,列為四諦之一「道諦」的具體內容。對於八正道的詳細解釋有安世高譯的《佛說八正道經》、《增一阿含經》的《四諦品》和南傳《相應部經典》。(詳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680.htm?fr=ala0_1_1)
[2] 《華嚴經》:「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滅盡定。」
[3] 袁了凡先生《靜坐要訣》發布在我的博客,其中對正宗佛家四禪八定禪定修行階次境界論述甚詳,過來人說的話:http://ngotcm.com/bbs/index.php?action/space/uid/151430
[4] 居處若為世人知,更移茅棚深山去。
出世間禪定——佛家之不二法門而要想獲得解脫,就得修持出世間禪定(勝觀),就是在修「止」到一定程度後,接修「勝觀」,簡稱「觀」。修「觀」的目的是淬鍊出吾人心中本具之智慧(如來藏),或者說「明分」。出世間禪定的修持是在「明空雙運」之中進行的。修「觀」達到一定證量之後方能開悟,這時行者就會覺得原來套在頭上的「黑漆筒」突然脫落,頓見光明。但開悟僅僅才算是看到了水中月,而不是天上真月。要想見到真月,還必須長期艱苦修持而證悟,才能夠成為一位登初地的菩薩。按大乘顯宗的說法,一位上根行者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連續修行,才能登地而獲得解脫。
宣說這類禪定的,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楞嚴經》等。近代虛雲老和尚《參禪要旨》講解實修竅門最為的確。大乘佛教最高禪定境界叫「緣起性空」,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聖者的境界。
禪宗「參話頭」是用心「參」「念頭起處」,而不是口「念」「念頭起處」,參禪的這個基本常識現在基本無人知曉。而天台宗的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和《六妙門》對世間禪定的修習層次講解甚為詳盡,《釋禪波羅密》和《摩訶止觀》是闡釋出世間禪定的。這些佛典構成了從世間禪定到出世間禪定博大恢宏的系統階次性教授。
雖然世間禪定不是大乘佛教的究竟境界,卻可以作為出世間禪定的基礎。特別是在目前末法時期眾生煩惱沉重,像達摩祖師給慧可指示心性,慧可當下開悟之事已不可能重演。故漸根者須依四禪八定次第循階次第攀升,最後鍥入出世間禪定修習,是為末法時期修證佛法的穩妥途徑。
出世間禪定(自性定),又被稱作自性、覺性、心性、空性、智慧、般若、真如、當下、如來藏、正眼法藏、本來面目、本地風光、緣起性空、真空妙有、色空不二,及《道德經》所說穀神、玄牝[1]……等等不同的名詞。 「只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 是佛教區別於外道的不二法門。空性是宇宙的本體,同時也是每個含靈有情的心的本體,兩者是一體的,吾人之自性是遍滿虛空的。只有證得了自性,才能從六道輪迴中獲得解脫。出世間禪定與世間禪定雖同屬禪定,卻是天地懸隔的兩種境界,即使用海蛙與井蛙之境界,還遠不足以比擬二者之差異!
心性修持必須要在具德上師指導下進行,須先由上師給弟子傳遞並指認了心性之後,弟子才能無誤地進行修持。在沒有被指認心性之前,看了幾本佛書,或者讀過一些禪宗公案,便自以為是以為開悟了,那隻能是痴人說夢話,自欺欺人而已。昔日慧能由黃梅五祖講解《金剛經》指認了心性,然後躲入獵人隊中修持了十多年,這才出山傳法而成禪宗六祖。
慧能(公元638—713)在五祖前接法後渡九江南行至大庚嶺,被惠明追上,喚云:「為法來,不為衣來。」能曰:「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這便是禪宗六祖慧能初轉法輪傳遞心性之著名公案。時間在公元七世紀,地點在荒山大庚嶺之上,人物主角慧能當時還未落髮為僧,故被稱作行者。人物之二僧人惠明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傳遞的方式,令其「屏息諸緣……」……良久……「正與么時,那個是本來面目!」一下點開其心中靈犀,完成了師徒之間心性的傳遞!故慧能曰:「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心,是見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原是神秀聽說衣法已南去,便帶了數百人追,「欲擬捉慧能,奪衣法(想篡六祖,私慾重重)。」直追了兩個月也沒追上,「盡總卻回」(居心險惡,無功而返)。唯有惠明,窮追不捨至嶺上(信心無比,不憚遠險),且不為衣來(君子謀道不謀位)。「未省自己面目」——雖往日「性行粗惡」,卻有自知之明,不是個妄自尊大者,故「福至心靈」。這樣一來,師徒間便能因緣契合,認識了本地風光。
具德上師能將弟子的心地看得清清楚楚。故弟子必須長期(十年乃至二十年一貫不間斷地)依止一位具德上師修行,一朝時機成熟,上師就會相機施教,或直指,或棒喝,在前念已逝,後念未起之當下,言語道斷,心行路絕,一道霹靂,剎那間撕破弟子無始以來之無明,絕路逢生,便是大丈夫出頭之日……這在禪宗稱為「啐啄同時用」。卵中小雞即將破殼之前,會從裡面啐,母雞便會相機從外面啄。若時機未成熟,或錯過了時機,小雞都將是死路一條。
昔日南院和尚說:「現在的師家都不能稱為真正得道高僧。他們只徒具啐啄同時之眼,而沒有切實運用啐啄同時的道理。」一僧問:「什麼是啐啄同時的應用呢?」南院卻說:「與真正的禪師相遇了,沒有啐啄同時的動機,就失去了成禪師的機會。」僧:「答非所問啊!」南院喝道:「問何在!(雪山點評:正答臨機應用所在)」僧曰:「記不起來了。」南院按下便打,僧很不服氣(點評:錯過良機)。
後僧在雲門(864—949)門下聽其他僧徒談起此語,才幡然了悟語義,便趕回南院,南院和尚卻已圓寂了。便造訪寺院法嗣風穴和尚,風穴問:「你以前問過先師『啐啄同時應用』,現在你有所領悟了么?」「只認識一個道理。」「你講講看。」「當時我如同行在燈影里,似懂非懂,不能清楚地照顧好自己,失去了一次妙機,現在不同了。(點評:自知錯過,即不為錯過)」風穴當下認可了他——《傳燈錄》——「時時勤拂拭」的實例。
實際上,弟子在漫長的修行征途上,往往需要上師多次地指示心性才行,通過一次指示往往還不能使弟子的心性得到完全的確認。就是上述公案中某僧說的「行在燈影里似懂非懂,不能清楚地照顧好自己」。這兒的「自己」,不是指身體,卻是指心的本面。從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從「似懂非懂」到了了分明,這是一個漸修漸悟的過程。就是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再到實相般若的漫長過程。
但是,在現在末法時期,內地佛教已被職業化了,真正能懂得心性修持之道的僧人寥若晨星。就是在智者大師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也被改成了佛學院,而放棄了真修實煉。禪宗自虛雲大德後心地法門基本失傳,所謂的禪寺不過是兒孫廟而已。喜歡跑廟者真還不如自己上網找具緣上師取經。
佛法是教法與證法並舉之法,缺一不可。達摩祖師說「理入行入[2]」。慧可大師說:「智者心行,凡夫口說。」老子《道德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明言遠古真人、至人、聖人的三類修行方式:「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等[3]。故東土佛道醫三家如出一轍地強調知與行的統一。去古既遠,古風不存,佛道醫漸淪為學說之道,遂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西學東漸而全線崩潰。而尋常百姓與中醫關係最切,故在此蒙難尤烈。
以上都是後話,當初並不知道。且看禪修之難:
調寄《蘇武慢》:[4]試叩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多少年少?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5]。悟時超十地三乘[6],凝滯了四生六道[7]。誰聽得絕想崖前,無音樹下[8],杜宇一聲春曉[9]!曹溪路險,鷲嶺雲深[10],此處古人音渺。千丈冰崖,五葉蓮開[11],古殿垂簾香裊。那時節,識破源流,便見龍王三寶!
[1] 《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谷」,虛懷若谷,空虛義。「神」,《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天元紀大論》:「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那個永恆不死、空靈無比、神乎其神的所在,雖屬真空,但卻能緣起世間一切,也就是佛家的「緣起性空」。《心經》前贊曰「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個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頂禮」。十方三世萬佛,都從這「虛空體」——諸佛之母中生出。正與「穀神」同義。韓國電視片《大長今》中有一個片段,太醫院太醫帶著徒弟們修道時說:「道不在高處,也不在遠處,道就在吾人心中。」卻不知當今太醫院是否還有這樣的修行?否則,中醫真會淪沒到出口轉內銷的境地。
[2] 達摩祖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3]《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4] 出《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5] 此話說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余皆驚愕,開禪宗心地法門。「蘇武慢」出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6] 指大乘佛法菩薩證悟次第,從一地起,至於十地,超越十地,便進入佛果果位。三乘,指佛法三乘,小乘、大乘、密乘。
[7] 四生,指《金剛經》所說:「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指六道眾生: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前三道為三善道,後三道為三惡道。佛法修持指向超越三界六道。
[8] 《老子》曰:「棄聖絕智。」禪宗偈語:「心行路絕,言語道斷。」紫陽真人:「卻道有言皆屬妄。」
[9] 句出蘇軾《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橫空曖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解鞍敧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見中華詩詞網:http://www.haoshici.com/Sushi23000.html。此處以百花爭妍、奼紫嫣紅的春天來比喻修行人的開悟境界。又,杜宇為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晚年時,洪水為患,蜀民不得安處,乃使其相鱉靈治水。鱉靈察地形,測水勢,疏導宣洩,水患遂平,蜀民安處。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讓帝位於鱉靈,號曰開明。杜宇退而隱居西山,傳說死後化作鵑鳥,每年春耕時節,子鵑鳥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鵑鳥為杜鵑。一說因通於其相之妻,慚而亡去,其魂化作鵑鳥,後因稱杜鵑為「杜宇」。
[10] 曹溪,指祖師禪。鷲嶺,指如來禪。
[11] 達摩祖師,凝住壁觀,一華開五葉,開中國禪宗先河。
道家內丹…道要玄微,天機深遠,下手速修猶太遲…周天火候鉤沉道家號稱有三元丹法,曰天元、地元、人元。上藥三品,曰元精、元炁、元神。又有「三密」,曰:藥物、鼎爐、火候。
崔希凡《入葯鏡》:「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欲醉。」《玉皇心印經》:「上藥三品,神與炁精。」伍沖虛真人《天仙正理直說·先天後天二炁直論》[1](下稱《正理》):「秘密者,先天後天之說也。」故知「先天」、「後天」之說為道家不傳之密。
而從當代的現實條件說,一般適合於從自身的人元丹法起修,進而上接天元,這樣比較容易入手。但這個自身人元丹法,其藥物、鼎爐和火候究竟是什麼?「活子時」產葯景象,如何採藥歸鼎,又如何起火烹煉?這些在《正理》中解說最詳。紫陽真人《悟真篇》:「此葯至神至聖,憂君分薄難消,調和鉛汞不終朝,早睹玄珠形兆。志士若能修鍊,何妨在市居朝。工夫容易葯非遙,說破令人失笑。」呂祖:「說著丑,行著妙;人人憎,個個笑。」說的就是藥物。這個藥物,男子二八,女子二七之後,天天都會遇著,百姓日用而不知,當面錯過,可惜可惜,實在可惜!
而其中最難得的還算是「火候」,君不見紫陽真人曰:「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於文。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又有云:「聖人傳功不傳火,自古火候少人知。」欲明火候,就必須知道「周天」真義。所謂「周天」,用物理學的名詞解釋,就是「周期」。「周天」是描繪「火候」的一個術語。而「小周天火候」,就是從活子時葯苗兒真機顯現,採藥歸鼎、起火烹煉算起,「進陽火,沐浴;退陰符,沐浴」,最終一個烹煉周期全過程圓滿結束,是謂一個小周天。
而火候之中,又以沐浴為關要。《正理·火候經》:「不可只用進陽火退陰符,而不用卯酉之沐浴,則亦墮頑空而不得葯成藥。蓋沐浴是成仙成佛最要緊、最玄妙之功。沐浴乃煉丹之正功,而進火退符不過只是調和助沐浴之功而已……沐浴成空,名曰仙機。不能真空,則墮旁門外道,而成大病。」
採藥歸鼎之後,就自然能知道「爐」的所在。此時按法訣圓滿周天火候之後,自然就會知道道家之三密了。至此,道家人元之三密就完全破譯了。
道家的內丹術其實就是通過「元神、元精、元炁」三味真葯的凝練,升華生命的全過程。
為何要講道家的藥物鼎爐火候呢?因為這與中醫《內經·素問》中的「天癸」、「動氣」關係甚為密切,下面將會看到。
中國古代沒有西方物理學,故而沒有「周期」這個概念,就不容易描述「周天」這個至關重要的術語。但是,古聖並非沒有極力地去刻劃其真義。如《正理·火候經》說:「古人或以日喻,或以月喻,或以年喻,無所不喻。不過借易見者以發明火之不可言者。學者皆不可以喻認真,但恍惚喻似身中之理,而猶非實似也。」《正理·道原淺說篇》:「雖曰周天,實非天也,心中妙用,略有似於天之周數,為妙用之程限者。」在無數次地玩味沖虛真人這些話時,一朝豁然開朗,終於悟出「周天」真義。但世上幾乎沒人去細細體味其內涵,但知望文生義、人云亦云、盲目跟從謬說,殊可嘆可惜也!
而有的師傅們雖知其真義,卻又不懂物理學,無法將其明明白白地表述出來,實在也是無奈!而物理學恰恰是我的強項,故我學西,不知是投錯了胎,還是「歪打正著」,真無法說清楚,姑名之曰「道學衷中學西錄」吧。
小周天煉小葯稱為小還丹,藉此可初步築基。初基成,漏體男子即可做到「降白虎」,不但點滴不漏,且可完全斷淫,進而「馬陰藏相」。「精滿不思淫」嘛!若漏,還有什麼丹基可言啊?這是男子已漏之體修鍊的最基本功夫。《正理·本序》:「喻築基,論二炁漸證於不漏。息定還精炁,謂之築基。息定精還,謂之基成不漏。若有漏,則不成為胎神之基。」
這個「周期」(古稱「周天」),與任督循環軌道毫不相干。(童真未漏之體修鍊可以免去這一道功夫,直接修鍊大周天煉大葯,衝破天門出陽神。因我曾長期與這樣的師傅同吃同住同睡,親自用手摸過他的頭頂囟門部位,的確是沒有骨頭。[2])
成年已漏之體必須通過小還丹煉小葯,將精炁神緩緩補足到十六歲童真未漏之體狀態,才有可能進入到大還丹大周天的修鍊。故道家功夫又稱「還丹」、「返還」。真實論之,整個小還丹過程全部都是在築基,而大還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煉丹。大還丹玄關採藥服食與小還丹用的是同一套辭彙(如玄關一竅之類),然所指截然不同,這些都得有明師一一指點明白。大周天火候是晝夜不停頓的,三百天火工圓滿,就可沖開頂門出陽神而進入虛空。正因為道家有這一套完整的看家本領,故可豪邁地宣稱:「我命在我不在天!」
氣功界將任督二脈循環運行稱之為「小周天」,又將「十二經脈」運行稱之為「大周天」,令人啼笑皆非,實謬之遠矣!氣流的任督運行是否存在呢?的確是存在的,炁滿任督自通,何來打通之說?但在丹經中將這個運行軌道另作定義為「河車路」,如紫陽真人《悟真篇》所說:「河車不敢暫停留,運入崑崙峰頂。」描述任督運行的術語「河車」,與描述「火候」的術語「周天」是本質上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若按照氣功界這種所謂的「周天」修鍊,到老無功,虛度一生。所以道家內丹,與氣功所謂「周天」功法,是大相徑庭的![3]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曰:「火候不用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時虛比。」 全部都是在無為之中而為之。
對歷代聖賢遺留的典籍,要常懷敬畏之心!用一己之私念去「妄測妄解仙經」,數典忘祖,是要遭報應的!滿天飛的「氣功大師」,對道家丹經可說是一竅不通,卻將剽竊來的名詞內容偷梁換柱,進行販賣,師傅們將這種人稱作是「道販子」。而善良百姓也甘受宰割,真可謂是「一盲引群盲,相牽入火坑」!豈非一場空前之浩劫哉![4]
紫陽真人《悟真篇》說:「不辨五行四象,那分砂汞鉛銀。修丹火侯未曾聞,早便稱呼大隱。靡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怎忍!」又曰:「萬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復命即長存。知常返本人難會,妄作招凶眾所聞!」《老子》:「妄作凶。」
道功雖以凝鍊精炁神為主題,然亦不離禪定。《正理·淺說篇》:「神還為虛,九年面壁之大定也。」《正理·火候經》:「石杏林曰,定里見丹成……紫陽雲,唯定可以煉丹,不定而丹不結。此甚至要之語。」《正理·鼎器直論》:「心息相依,久成勝定。」《正理·火候經》:「世人邪法,皆用有為,仙家之有為則不同。邪說之有為,皆著相;仙家之有為,不著相。此尤為無人見者。」《悟真篇》:「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識無為為要妙,誰知有作是根基。」《金丹四百字》:「虛無生白雪,寂靜發黃芽。玉爐火溫溫,金鼎飛紫霞。」
在甚深禪定中會觸發各種氣脈觸動[5],氣脈觸動是禪定的副產品。氣脈觸動千變萬化,如果追隨著氣脈觸動,就已著色著相著魔,誤入歧途。此均為煉己不純所致。正宗道家功夫同樣講究煉心,在道家被稱作是「煉己」,道功以煉己入手,以煉己撒手。
《正理·本序》:「論煉己者,論其成始成終之在真我。真我者,是言己之本來面目,即元神本性之別號也。凡所為採藥、煉藥,基之築成於始者,皆由煉己,證本來面目之成於始者,即所以修性於始也。所為伏炁胎息,為脫胎出神、還成虛於終者,皆由煉己。證本來面目之成於終,即所以修性於終也。始終皆是本性而成仙……世世之愚人,不知仙即是性,與佛即是性同。所以舉世談仙,而莫知所學,而亦莫有所成。」丘處機真人:「吾宗七分性功,三分命功。」
通過實踐,我同樣認識到獲得堅固的禪定最為重要,禪定就是煉心煉己,《金剛經》:「降伏其心」。「繫心一處,無事不辦。」不間斷的禪定,才能導致不間斷的丹火,做到「子午卯酉不斷夜」。把一顆散亂的心,調伏成一心不亂,就抓住了修鍊的根本,但這絕非旦夕之功。否則修鍊內丹完全是一句空話。故曰:「煉己待時。」當然煉己還包括「三千功八百行」。還有世間口頭禪:「性功自悟,命功師傳。」誰知性功尤難,更須師傳。
實際上人體內丹修鍊並非道家專利,三教中人得此秘訣者均可修鍊,在佛家稱為牟尼寶珠,道家稱為玄珠,儒家稱為九曲明珠。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為當代修鍊易筋經大成就者孫雲光老師所披露。
有紫陽真人《悟真篇·絕句第六十二》為證:了了心猿方寸機,三千功行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何必擔家戀子妻。
又呂祖《沁園春》曰:「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正一陽初動,中宵漏永,溫溫鉛鼎,光透簾幃。造化爭馳,龍虎交媾,進火功夫牛斗危。曲江上,見月華瑩凈,有個烏飛。
當時自飲刀圭,又誰信無中養就兒。辨水源清濁,木金間隔,不因師指,此事爭知?道要玄微,天機深遠,下手速修猶太遲。蓬萊路,仗三千功滿,獨步雲歸。
上面長篇累牘地對佛道做了介紹,卻似冷落了中國最大的一家:儒家。是否有瞧不上儒家的意思呢?其實,我最看重的卻恰恰是儒家,若沒有儒家提供的文化溫床,沒有千千萬萬的讀書郎,哪來佛道與中醫?如果讓我給儒釋道醫四大家各形容其地位的話,似可說:
佛家如日月之經天,道家是坤載大地,儒家如坎離之水火(溫度與水分),中醫如同樹苗苗,秉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霧露之灌溉,而茁壯生長,缺一不可!
宇宙鴻蒙,天地玄黃,自盤古開天地,由伏羲而炎黃,飲毛茹血,步出草莽昏昧之初,中醫就與遠古道家哲學同源而生,中醫絕不僅僅是醫學,更是凝結著遠古祖先智慧的宇宙生命哲學,是先哲在與大自然的統一協調之中,所體悟的安身立命的哲學。
故筆者覺得,熔儒釋道醫武、琴棋書畫劍於一爐而共鑄之,方能鑄就上乘之中醫!
[1] 伍沖虛真人: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正月元旦,伍真人降生於青州府之官衙。七月,伍沖虛真人隨父健齌翁官紹興府。明思宗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伍沖虛真人隱跡仙去。伍真人《天仙正理直說》是男功修法,至於女工,可參見光緒丙午年成都二仙庵版的《女丹合編》,被收進了《道藏輯要》中。女功要點是,下手修鍊的位置是中丹田膻中,先行斬赤龍,行三個月功夫,就可將赤龍斬凈。然後可修鍊胎息還丹,與男功同,參照《正理》即可。女血赤,曰斬赤龍,叫做太陰鍊形。男精白,曰降白虎,曰太陽鍊氣,下手修鍊是在下丹田。兩者下手修鍊之處全然不同,這一點就是在古代知道的人也甚少,耽誤了許多有志於修鍊的女子。《女丹合編》的主要篇目有:《壺天性果女丹十則》、《女金丹》、《樵陽經女功修鍊》、《女功煉己還丹圖說》、《女丹要言》、《西池集》等。參見:(豆丁網在線:http://www.docin.com/p-25256187.html)
[2] 詳見孫新立的故事:(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6491)
[3] 《周易參同契》:「初正則終修,於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著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才,邂逅不遭值,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痴,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途,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僥倖祈不遇,聖人獨知之。」「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淺深。棄正從邪徑,欲速閼(e)不通……竭力勞精神,終年不見功。欲知伏食法,至約而不繁。」
[4]紫陽真人《悟真篇·序》曰:「仆幼親善道,涉躐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雲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丹砂,白金黑錫,離坎男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也。又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惟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葛洪《抱朴子》中也有很多關於偽師的記載,恐繁不贅。
[5] 上文提及,按佛家禪定理論,在初禪未到地時,會出現十六觸。十六觸功德無量,但若執著觸動,即為著魔。若不執著觸動,即可漸次進入初禪。功德與著魔,僅僅一線隔。詳見袁了凡先生《坐禪要訣》。
三位一體精炁神在道家丹經中,歷代祖師們反覆交代,藥物三味精氣神,均需先天忌後天。煉神須煉不神「神」,煉息須煉不息「息」,煉精不是「淫媾」精,卻是「元精」、「元炁」、「元神」三味真葯。這三味真葯,必須在甚深禪定之中方能顯現。
呼吸之「一出」「一入」稱「一息」。由「六妙門」之「數息」入手,漸至於「隨息」。隨息功深,漸至於不呼不吸的「止息」。從「止息」漸而「胎息」,又從「胎息」入「真息」。這得有個漫長的修鍊過程,蓮花生大士說:「低處走兮高處到,慢慢走兮快快到……」在甚深禪定中,配合著止觀與煉息,看來雖然慢,實際上是一個高效法門。
因「心息」本是一體,「心」指其能「明了」的成分,「息」指的是「推動力」的成分,在佛家則稱之為「風」。凡夫在急促的「凡呼吸」中,受業風飄動的影響,「心」也隨之不停地飄動,無法平靜,故元神就不可能顯現。從「六妙門」的「數、隨、止、觀」入手,把急促的凡息,修鍊成為不呼不吸的「真息」,此時那顆不停飄動的心,也就能漸漸地平靜下來,最後「元神」自然就能漸漸地顯露出來。所以,古聖所說「栓心猿,鎖意馬」,最為有效地辦法,就是從煉息入手。而禪修,實際上是「澡雪精神」,升華吾人心靈的方法[1]。
在真息狀態的元神寂照之中,慢慢就可以體會出「元炁」與「元精」。「元炁」指的是其熱動力的部分,可以溫煦之推動之,屬離卦(?),「離」,火也;「元精」指的是其載體的成分,屬坎卦(?),「坎」,水也。元炁元精兩者本相抱為一體。故《正理》說:「葯即是火,火即是葯」,元炁元精合而為「葯」。上面已經說過,心息本為一體(佛門稱為「心風不二」)。故而知道,「元精」就是總「載體」,「元炁」是推動的熱力,「元神」即是其能明了一切的「心」。分而說之是三個,實質上是一體的。[2]
是故丹經中為何總是將元精、元炁、元神三者扯在一起,《玉皇心印經》稱作「上藥三品,精炁與神」。而其中「元神」最為重要。《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但是,若不進入到真息的狀態中,元炁、元精就不能顯現,元神也無法顯現。所以就必須將「上藥三味」一體化地修鍊之,故《心印經》又說:「迴風混合,百日功靈。」《胎息經》:「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下摘張三丰真人《道言淺近說》為證,此可謂字字珠璣: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炁穴中也……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真消息,玄關發現時也。凡丹旨中『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從陰陽鼎中生出來的,皆是杳冥昏默,就如混沌初開諸聖真一般。以後看丹經可類推矣……學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萬無一成……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鄞(yin)鄂,務使內葯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寧,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世有學道數月,而不見其寸進者,為無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於道,自然無心於事……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調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長功夫者。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點評:仙機通禪機)。修鍊不知玄關,無論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從何下手?玄關者,炁穴也。炁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古仙雲,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煉不神神……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接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點評:注意此處並不稱為「周天」)。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總是要勤虛煉耳。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雲,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方能調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虛守靜而已。真息一動,玄關即不遠矣。照此進功,築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遊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遊行於城市雲山,當以氣運行於通身關竅內乃可;不打坐於枯木寒堂,須以神打坐於此身妙竅中乃可。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醇儒,然後入山尋師,了全大道。彼拋家絕妻、誦經焚香者,不過混日之徒耳,烏足道!保身以安心養腎為主。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外漰。火不外熒,則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漰,則無精涸之症,而腎愈澄。腎澄則命火不上沖,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卻病,乃可以言修矣。凡人養神養氣之際,神即為收氣主宰。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收得十分氣,便得十分寶。氣之貴重,世上凡金凡玉,雖百兩不換一分,道人何必與世上爭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屬火,氣亦火種,忿恚一生,氣隨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連母帶子一齊飛散。故養氣以戒忿恚為切,欲戒忿恚,仍以養心養神為切……金丹之道,雖曰易知難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為行之地也。知苟不正,行於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雲口訣!……凡下手打坐,須要心神兩靜,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於中自形於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獨。[3]」(雪山點評曰:三豐真人合盤托出內丹入手秘訣,做功夫實在易!可惜當下人心不古,說真實語無人信,於欺誑語反倒趨之如騖。)
正如瑜伽修習者所言:「練習霎哈嘉瑜伽,第一個要達到的階段是無思慮的入靜狀態,你沒有思想,但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是知覺的。第二個要達到的階段是無思慮的入靜狀態,你清楚地感覺到那生命能量的存在,而且確切知道這個能量運作的方式。這時你的知識都是你從內在知道,不是從別人那裡聽回來的,因此你對霎哈嘉的知識再沒有懷疑。[4]」
我對人體內部精炁神的秘密運行方式,以及下文中將要論及的命門天癸等等,也是由內證方式所獲得,並不是來自於書本。所做的案面工作,只不過是做一些「引經據典、引章摘句」傳統秀才功夫而已。
這真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5]」
[1] 在佛家禪定理論中,將這類修鍊法門通稱為「系緣止」,即「繫念一緣」而得定。同理,也可以繫念於外界的小物件,如蘋果、梨子,或小石頭、松柏樹、太陽、月亮,乃至呼吸等等均可。但這類物件被稱作是「庸俗對境」。如果以佛像之類作為禪定的對景,就稱作是「殊勝對境」。但這類的「系緣止」都屬於「有相止」。有相止功深,自然可以漸次切入到「無相止」,即不需要任何物件作為禪定的對境。但是,無論是有相止,還是無相止,都得配合著「止觀」進行修鍊。「止觀」,實際上是一個描述禪定動態過程的一個術語,即當妄念起時就觀想一下對境,念頭過去之後,出現了短暫的無念狀態時,就將「心」安住於短暫的無念狀態,如此動態化的反覆進行。實際上禪定是在一種非常活潑地、明朗地、動態地過程中流淌著,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目的。這樣就能漸漸地「栓心猿、鎖意馬」而「降伏其心」。故《壇經》說:「道須通流」。「禪定」這個術語往往容易被人誤解成為「一念不起」的無念的死寂狀態。這樣就落入到了「枯禪」,修持枯禪是很危險的。有人告訴我一個故事,就在當代蘇州有一位女居士,容貌美麗,天生麗質,吃素念佛,終生不嫁。但患有一個怪病,全身寒冷入骨,四季如此。沒人能治得了她這病。後來一位高僧看了她的前世因緣,說她的前世是和尚,在深山老林中精進修鍊,但是修持的卻是這種「枯禪」,死去後作為報應,轉成了女身,還落下這個怪病。佛家典籍經律論三藏,言戒定慧三學,浩如煙海,其經部對應定學,禪定次第佛家論述最詳,道家對此不甚了了。
[2] 當今道家龍門派十八代傳人王力平先生自幼得真傳,以童子功而成就,為目前正宗道家古老的鐘呂派傳承,即《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那派。他所著《靈寶通智能內功術》中,對精炁神三位一體解釋甚為完備。陳國開《大道行》一書完整介紹其事迹(華夏出版社,1991年)。沈志剛《行大道》一書系統歸納其功法(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3] 張三丰真人《道言淺近說》全文發在:(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7147)
[4] 摘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7149&extra=page=1)
[5]辛棄疾《青玉案·元夕》(1140—1207):「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700383.html?si=1)
●天癸、天癸,略示端倪有上述基礎,便可通論「天癸、動氣、命門、三焦氣化」了。
解讀天癸,將直擊《素問》與道家的核心機密。
《素問》首篇「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我於《素問》首篇最為關注,三十年來反覆體味它,而對所引上文又最為關注。文中反覆提到了「腎氣」與「天癸」。很容易發現,腎氣及天癸是貫穿著人一生的兩個最重要的基礎物質、原動力和生命要素。其旺盛與衰竭將直接關係到生命壯盛與衰老的全過程。
「天癸」是一個純中醫的概念。從一般醫家的角度看,把它理解成與女子月經直接相關的物質,因為從上面摘錄的經文知:「(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於是就有人直接將天癸解釋為月經,但這卻有問題了。因發現,男子同樣也有天癸,但是男子卻並沒有月經啊!
在90年代中期,大概也就是二十年前,我在研讀丹經時,發現丹經對「天癸」解析得更為精密。丹經將此細分為「壬水」與「癸水」二者,壬水屬陽水,癸水屬陰水(註:癸水非天癸)。
(以下內容來自丹經並經禪觀確認並細化,醫家不知有此。)女子在月經周期的前半期是壬水,這是一種看不見的氣態物,後期運轉到了膻中時與宗氣(膻中是宗氣之海)結合之後就變成了可見的白色霧氣(癸水),再從膻中向下運動通過中脘時,與吸收了飲食物精華的胃氣(中氣)結合後就變成了紅色,再向下通過臍下氣海、關元穴之後,就以血液的形式釋放排出,這時就被世人看作是月經。因女子與「太陰」(月球)同體,故女子行天癸的周期也是二十八天。(相關內容「散在丹經人未識」,具體是在哪部丹經已經記不清了,不過看過之後印象卻極深。當與道家的兩張密圖——修真圖和內景圖,及紫陽真人《八脈經》互參。傳統文化佛道醫的天人合一觀當如是如是。)
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釋,為何女子在哺乳期時,就沒有月經排出。為何乳汁是白色的。以及女丹關鍵「斬赤龍」為何要在膻中穴下手。女子在斬赤龍得胎息之後,為何能「永葆青春」,「面如桃花紅」,「綽約如仙子」。「順生人,逆成仙」。元精(天癸)的順向流動導致了男歡女愛、生男育女;斬赤龍,天癸逆向運行,「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就「成佛成仙」。從外觀上看,斬赤龍後女子雙乳內收坦如女童,而成為童真之體。我們聊這些, 「偉哥+豐乳」一族免進,「道不同不相為謀」。寧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是將生命當兒戲,小人豈可與語至德!
壬水癸水的實質,是涉及道家內丹「藥物」的仙家絕密「天機」,而天機不可泄露,故丹經每提起時都是閃爍其辭,「欲彈琵琶半遮面」。紫陽真人《悟真篇》說:「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金。」說的便是藥物。《黃庭經·沐浴章》:「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後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雲錦鳳羅金紐纏,以代割發肌膚全,攜手登山歃液丹,金書玉景乃可宣。」昔日,左慈傳葛玄內丹術時,亦「登壇歃血成盟,乃宣金帛玉書。」伍沖虛真人《正理》:「天機非邂逅可談。」可見先師們對丹訣的珍秘程度。
《正理·道原淺說篇》:「仙道中最難得者是童體,童體精炁完全,不惟修之易,其法力甚大,非修補精炁者所能及。歷年至於十六歲,炁足極矣。炁已純陽,精尤未漏,是為全體之童……古人云返老還童者,還成如此不漏之全體而已。」仙經言十六歲「炁足極」,即是《素問》中所言之「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中的天癸至。
返還至十六歲「炁足極」,須從中老年返還至十六歲「天癸至」的狀態。按《素問》稱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還丹就是要從五八、六八、七八,甚至於八八「發齒去」的狀態,返還到十六歲「炁足極」的狀態,談何容易!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修鍊工程,正如《金丹四百字》所說:「烏肝與兔髓,擒來共一處。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
小周天煉小葯退陰符之後,真炁「退藏於密」,即被轉化成「天癸」形式靜態封存,此為小還丹的目標。明白了還丹與天癸的關係之後,道家小還丹的原理從基本理論方面就可全面理解了。
仙師諳仙經,未必諳醫經,故未能溝通二者相通之處,此亦為亘古以來未曾點破之秘密。仙道通醫道,仙經通醫經,佛道醫同根,如此而已,順便點明。
女子壬水可表達成八卦中「坎」卦(?),「坎中滿」,就是說「坎」的中爻為陽爻,而上下兩爻均為陰爻。坎者,水也。其外形被陰爻包裹著,而裡面卻是純陽之氣。故丹經又說,女子外陰而內陽,男子外陽而內陰(?)。「陰陽合而變化起」,故能有子。
西醫認為,月經是由婦女子宮內膜脫落出血而形成,看似振振有詞,「無比科學」,其實一竅不通,膚淺之極!
在初步弄明白天癸之後,已經步入「奔六」的年齡段,而修持世間禪定前後已有20年的光景。而那時已知道世間禪定不能達到橫超三界的目的,就決定投身到出世間禪定的研究與修習方面,叩師問道、聆聽教誨、披讀密典,年復一年全身心投入。同時邊遠山區缺醫少葯,道友們更需要的是解決他們的病苦問題。故對中醫的研究從基本面轉向於臨床實踐(技術面),就將中醫基礎理論(基本面)的研究暫時束之高閣。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近兩年大事稍有頭緒,「天癸」之未了情又悄然復甦。
既然天癸如此重要,那隨之而來的一個重要相關問題必然是,天癸在人體中所寄存的部位是在何處?其完整的運行方式又如何呢?這樣,很自然地就得思考,並追蹤「命門」系列重要概念。但這時正好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大大地加深了對天癸的認識,促使我將純理論轉化成臨床實戰。
●參悟三高症——民間與科班的對話其實,我對命門、三焦、動氣的感悟幾乎是同時出現的。是在步入禪境之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中醫基本面的這幾個問題,不是我去問它,而是在虛極靜篤中它來告我……
2007春,我從高原回到長江沿岸,這是一個環山繞水湖泊密布的清幽小城。清晨慣於在湖天一色虛無縹緲處坐禪,之後順路到老伴上班的私家醫院專家門診去溜達一圈。她是科班中醫師,在大學也算是背功了得,湯頭歌等等倒背如流,開藥方信手掂來,基本功紮實。看雜證算是湊合,在當地小有名氣。可到退休後,還玩不轉傷寒。我吃她的葯,一次感冒要弄上一兩個月總不見好。真不知是吃藥好還是不吃藥好?
於是就順便參了參這個「禪」。每次到她的診室就與她聊傷寒,等著她自己開口。一次她終於說了,大學實習期間,正好沒有遇到傷寒典型病例(如桂枝證、麻黃證等),所以就沒機會……這正是我的答案,終於她自己交代了。但奇怪的是,從畢業直到退休,30年光陰中就沒有遇到過一個典型病例?她還說,她當年在上海中醫學院讀書時,學生被分作兩批作「對照實驗」,一批是先學西再學中,另一批是先中後西(中醫學院學生必須學西,是公開的秘密)。她屬後面那批。而前面的那批,到後來再學中醫時,就再也學不進去了。她在同學中還算是好種。
到後來就同她聊命門、三焦、動氣……我跟她說:「素問上說的腎氣,應當是『腎間動氣』。天癸藏於命門,腎間動氣的部位卻是在下丹田,一體一用的關係。素問中腎氣的概念,後世一直沒人注意到,也被所有素問注家忽略。」 (2007年初我還沒有看過《難經》,待到2008年秋讀《難經》後,發現居然暗合天機,真是不可思議。)她說她當故事聽。科班中醫,不修鍊的,聽了也沒用。她願充當聽眾,算對我客氣,看在是老伴的面上。那年,發現她命門部位是溫熱的。身體看來基本正常,唯更年期後血壓逐浪高,常年服用西藥降壓。
故妄說之,無妄聽之,誰也沒把這些當回事兒。沒想到不久的將來,就是這些聊天閑話還真救了她一命。(那時我還沒看過《難經》和李時珍的相關論述,只覺得這認識來得很直接,也很平常。)
也是2007年返家途中,一路發現世紀同齡人中,三高症比比皆是,就開始關注三高。我常說,患者就是最好的老師。
2008-5在高原,突一天老伴簡訊說她病重:「一輩子都是人家有病找我,現在我自己病了不知找誰?」(血壓由慢牛轉快牛,持續走強。血脂超高數倍,膽固醇超一倍多,甲狀腺功能低下,西藥已無法控制。嚴重眩暈乏力。若不控制,便很快趨向衰竭云云……)回:「這天下唯一能找的就是你老公,略述證狀來。」於是脈象舌象來了。我以命門三焦腎間動氣解釋三高症機制,從容應對,初試牛刀。三劑後來信說,一切自覺不良癥狀消失。五劑後複查,所有指標回落,膽固醇完全正常,血脂略高。甲低基本正常……
2009-3回家,發現其命門及以下的腰椎,一直到尾閭居然都是冰涼的。奇怪的是她自己居然渾然不覺!遂擬方溫補命門,以丸劑緩緩進補,數日後,命門火起。調治至今,總算是穩定在基本正常範圍。
老伴的三高,我作為第一旁觀者,發現與更年期(先天天癸衰竭,命門火衰),後天脾胃運化乏力都有密切關係(先天之本與後天之本)。她屬脾腎陽虛型,但僅從脾腎角度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須考慮三焦綜合氣化運用。2008之前僅血壓單項以慢牛勢態增高,一直服西藥降壓。以2008為轉折,突然血脂膽固醇甲狀腺素均大幅失常。可見生命過程,是會突然出現拐點的。而天癸命門三焦氣化在其中往往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這就是從該患者所學到的。
●命門何在——在兩位巨人之間命門是怎麼回事兒,實際上是與三焦、腎氣同時知道的,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只能依次交代,這兒先談命門。從文字角度看,實際上只有幾句話的事情,沒有多少理論成分,修到就知道,就放在後面交代。
依稀往事越萬年,更有意思的是檢閱歷史足跡。
《黃帝內經》思想所形成的時代,及那時的「遠古」,人心古樸淡泊,修行風氣盛行,容易入道。故修鍊到高層次的人群很是不少,以自身親歷體驗「命門」也不是一件難事。到了扁鵲時代,人心已經開始敗壞,修行人少了,但扁鵲還是修鍊到了高功夫[1],可在那個時代已屬鳳毛麟角之人。古聖們很明白命門是怎麼回事,但是要想將他們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傳遞給後人卻有點困難。
其一、那時文字的載體是竹簡等,記錄複製保留都非常困難。要求文字簡約,微言大義。而能流傳至今,那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奇蹟。
其二、對命門的正確描述也十分困難。而且修行層次不同的人,感受也絕對不同。故而出現了歷代對命門不同的描述極其正常。
其三、對於遠古流傳下來的中醫概念,僅從文字考證是很難得其真諦,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的修鍊而重現之。
筆者不擬對歷代命門的論述作系統文字性考證,暫借用網上相關文獻列於下,借花獻佛。更多文字資料將附於最後。
【文獻資料】——「命門在兩腎之間」(摘自《李時珍對人體生命的認識》[2])【命門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之一,對命門的認識歷來有不同的見解。「命門」一詞首見於《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以命門為兩目[3]。《難經·三十六難》云:「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以命門為右腎。此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如隋代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中說:「人之脊骨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旁,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一直到李時珍之前對命門的認識仍沒有突破性的進展[4]。
李時珍悉心鑽研歷代諸家的認識,首先提出腎間命門的觀點。他在《本草綱目》卷三十中說:「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熟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二系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明確指出了命門的位置在「兩腎之間」,改變了《難經》命門為右腎的觀點。指出命門為有形質之體,填補了歷代沒有論及命門之形質的空白。強調命門為生命形成之本原,精氣之府,相火的發源地。
命門與三焦的關係是:三焦為用,命門為體,「命門者,三焦之本原」。《本草綱目》第一卷說:「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氣。」「太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奇經八脈考》說:「三焦即命門之用」,這些話均強調了命門通過三焦相火對周身臟腑發揮重要作用。
命門與其他臟腑如腎、腦、女子胞、心、肺等皆有密切的生理關係。「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命門的作用在男子促進精室藏精,在女子維繫胞宮;維持人的生長和生殖。不僅人有命門,而且生物皆有命門。腎間命門學說奠定了明清命門學說的基礎,晚於李時珍的明代醫家趙獻可、張景岳等的命門學說都是在李時珍理論的基礎上所作的發展。】
%%%%%%%%%%%%%%%%%%%%%%%%%%%%%%%%
我們看到,扁鵲與李時珍所討論的「命門」才是後世意義上的「命門」。嚴謹起見,不妨再次從《本草綱目》中全文引用李時珍的相關論述如下:
《本草綱目·第一卷序例上·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草綱目·卷六·火部》:「人之陽火一,丙丁君火也(原註:心、小腸,離火也)。人之陰火二,命門相火也(原註:起於北海,坎火也。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也(原註:純陽,乾火也)。」
《本草綱目·卷三十·胡桃條》:「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熟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二系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靈樞本臟論已著其厚薄緩結之狀。而扁鵲《難經》不知原委體用之分,以右腎為命門,謂三焦有名無狀。而高陽生偽撰脈訣,承其謬說,以誤後人。至朱肱南陽活人書、陳言三因方論、戴起宗脈訣勘誤,始著說辟之,而知之者尚鮮……(核桃肉)通命門,利三焦,益氣養血,與破故紙同為補下焦腎命之葯。夫命門氣與腎通,藏精血而惡燥。若腎、命不燥,精氣內充,則飲食自健,肌膚光澤,腸腑潤而血脈通……命門既通則三焦利。」
正如張其成的評述,李時珍的確是全面地發展了與命門相關的系統性理論,功不可沒。本人再綜述於下:①命門的形態、位置、功用等:「……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二系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
②說明了「命門、相火、三焦」三者相互間的關係,還提出一個重要概念「中清之府」:「命門,為相火之原……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③命門與三焦的體用關係:「命門相火也(原註:起於北海,坎火也。遊行三焦,寄位肝膽。」
總之,李時珍理論的特點是,重視命門三焦體用關係,而忽略了命門作用於三焦的中間環節——腎間動氣。
李時珍上述論述相當經典,確實是中醫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說超出在本草方面的貢獻,但因他在本草方面的貢獻過於卓著,遂致這方面的重要貢獻淹沒無聞,殊為可惜!
但是,我們還從中發現了李時珍對扁鵲《難經》不但頗有微詞,且評擊之詞甚嚴,似乎扁鵲快成為千古罪人了。
據《史記》記載,長桑君在交付扁鵲禁方的同時,還授以秘葯,扁鵲「飲是葯以上池之水五十日,得見垣一方人。特以診脈為名耳。」扁鵲不但持有高超的診治技能,且極具理論造詣。《難經》者,發明《內經》之難也。《內經》之後,堪稱經者,唯稱《難經》。眾所周知,《內經》中黃帝、岐伯天師等均屬假託。而名垂千古之第一人,非扁鵲莫屬。難道扁鵲真的有何閃失嗎?為慎重起見,不妨全文摘錄《難經》中關於命門的所有論述計兩條:
【第三十六難 藏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第三十九難 經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府有五者何也?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從中看到,扁鵲稱以右腎為命門,赫然在目,言之鑿鑿,沒有絲毫含糊之處。一個具有透視功能的高人,難道真的就不知道命門何在?我想絕對不是,扁鵲對此是頗費思量的。
我們知道,《難經》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對脈法進行一系列的創新,在開篇第一難中就獨創性地提出「獨取寸口」,簡化了以前繁複的三部脈法,立脈法萬古不易之範式,功莫大焉!《難經》從第一難到第二十二難全部是論述脈法原理與實踐技術的,這是《難經》的一個主旋律。又知就脈法而言,兩手寸口尺部的對應關係是左腎陰、右腎陽(更實質性一點,就是左法命門真陰真水,右法命門純陽真火)。
這樣一來,後人在切脈時,直接即可從兩尺部探知命門水火盛衰與均衡的關係。這樣,既可以免去以繁複的文字交代命門解剖位置,又能以脈診簡捷地把探知人體生命的核心信息。而命門究竟是否在右腎,這並不太重要。扁鵲這樣交代,是《難經》的神來之筆,而絕不是敗筆!
又三十九難「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細細體味這段文字,前面說了右腎為「命門」,但接著又說「命門者……男藏精……女系胞,其氣與腎通」,如果扁鵲真的認為右腎確實就是命門,反言之命門即右腎,那下文中的「其氣與腎通」就無法解釋了。因為右腎亦是腎,以腎與腎通氣?沒有這個話吧?那結論只能認為在扁鵲的心目中,命門確實另有所指!只是當時的扁鵲並不想將心中的那張底牌交出來就是了。
李時珍實在是錯怪扁鵲了。《本草綱目》絕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從洋洋大觀的《本草綱目》的整體結構看,李時珍的認真精神難能可貴。但對於命門問題卻認真有餘,以致不識扁鵲密意所在。筆者在此「路遇不平,拔刀相助」,順便了卻了這段千古公案。
總之,筆者認為扁鵲、李時珍兩人說得都沒錯,但扁鵲之說是對命門的神似,李時珍之說是對命門的形似,兩個層次。
命門的具體位置應當是在從尾閭向上數第七節之正中,就在脊柱骨內腔中。但是命門絕不是西醫解剖意義上的腰椎部位。命門與丹田一樣,是一個虛無圈,「機發則成像,機息則杳冥。」炁之為物,其大無垠,其小無內。命門,與許多中醫的概念一樣(如經絡),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可以感覺它的存在,卻又不可能找到其形質。再從後文所引用印度瑜伽派修行者的實證,可以看到瑜伽行者與中醫和道家對命門的詮釋是不謀而合的。
全世界科學家們集中多種科學儀器企圖對經絡的實質進行探測,結果一無所獲,這種探測手段的本身,正說明了科學家對中醫,對人體修鍊,乃至整個東方文化的無知!
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對命門的描述為:「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應當最為貼切。
[1]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號盧醫, 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春秋戰國時代名醫,醫術精湛,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史記》中記載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盧醫則是指他的出生地在盧國。
[2]資料來源:《中華醫史雜誌》,作者:張其成, 時間:2009-07-22龍泉之聲: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6753
[3] 此段文字原作者引用有誤,原文沒有「命門者,目也。」說命門是「目」,系出於《靈樞·衛氣第五十二》:「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內經》對命門位置的說法,並不統一,可見不是後人意義上的「命門」,故在此不做討論。而《素問·刺禁論篇》「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才是後人所指的「命門」。《刺禁論篇》云:「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故知《素問》將「七節之傍,中有小心」的脊椎命門列為禁刺部位。小小銀針尚不可刺,而西醫動不動就以抽腰脊髓化驗為名,在命門處下手,實在是戕害患者!
[4] 李時珍評傳:(http://qizhou.com.cn/read.php?tid-233.html)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湖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生活的整個16世紀,正是中國歷史經歷巨大震蕩的時期.明代中後期的社會歷史環境,為中醫巨人李時珍的成長,造成了種種困境,也提供了某些有利條件.一代英傑沖開艱難險阻,脫穎而出,顯示了民族文化的無比潛力.
●追尋歷史軌跡……從素問的腎氣到《難經》的腎間動氣為了全面地認識腎氣,這裡不妨重複引用《素問》條文,「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素問》對「腎氣」與「天癸」很有玩味之處,暫按下不表。但很容易發現,「腎氣」與「天癸」是不同兩個概念,而且二者幾乎同時在左右著生命的進程。
%%%%%%%%%%%%%%%%%%%%%
《難經》涉及腎間動氣的條文共計兩條:○《難經》第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第六十六難:「……然: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雪山點評曰:可以看出,扁鵲是將「腎間動氣」看作是「生氣之原」、「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扁鵲是有意忽略命門的實質性部位,是故突出命門之用在於「腎間動氣」,並明確地指出了腎間動氣是三焦之原,該環節正是李時珍理論體系所忽略的。
查《素問·靈樞》無「腎間動氣」之說,而僅有「腎氣」之說。《難經》者,發明《內經》之難也,筆者以為,《難經》的「腎間動氣」實際上是詮釋了《素問》之「腎氣」,對「腎氣」的具體化與明確化。也就是扁鵲發明《內經》之難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
●撲朔迷離談三焦—三焦之探幽覽勝—從內經「脾胃乃後天之本「到難經的先天之本①三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系指脾胃等臟腑後天氣化先徵引《素問》、《靈樞》中與三焦相關之經文: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全面論述三焦: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靈樞·決氣第三十》: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滎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
《靈樞》將三焦功能總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這已引起歷代注家的注意。下據上述經文關於三焦功能之論述,再做一次梳理:
①釋「上焦如霧」:「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
②釋「中焦如漚」:「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1],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靈樞·營衛生會篇》)。
③釋「下焦如瀆」:「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營衛生會篇》)。
④釋營衛出處:「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營衛生會篇》)。
⑤釋營氣之居:「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六節藏象論篇》)。
⑥釋胃為五臟之本,及手少陰的中轉關係:「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素問·玉機真藏論篇》)》
上六條,可明顯地看出《內經》對三焦功能的論述,重點定位於後天飲食水穀物入胃後,歷經上中下三焦氣化,將其精華部分氣化為精微物質——營氣[2],次將糟粕的固體部分從下焦由大腸排出,其液體部分則「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排出。
這其中過程顯然是指後天飲食物入胃之後,從中焦經歷上焦到下焦完整的氣化過程,重點體現出中醫關於「脾胃乃後天之本」的思想。且總體運化方向是從上指向下的。
[1] 《難經》稱三焦為「尊」,當出於此。又「榮血」理論亦出於此。
[2] 古文繁體「氣」字,隱含由五穀之谷氣化生為「氣」之意。漢字被簡化之後,就將這一層重要含義閹割了。炎黃文明的精粹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被斷送了。
②中醫五臟六腑功能主要指「氣化」功能而言[1]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 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澤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分析上引經文。上文所引從「心者」開始,到「三焦者」共十行,每行後都以「出焉」二字加上句號結束。唯第十一行「膀胱者」與上述十行不同,不同處在於「津液藏焉」之後加以逗號,然後是以「氣化則能出矣」結束全句。其隱含的意義為,「氣化則能出矣」的「氣化」功能僅為膀胱一藏所具備。但這樣一來,上述十一藏所說的「出焉」又從何說起,為何就能「出焉」?這就無法說明白了,這絕對是無法自圓其說的。
按原始古文中並未有句號逗號之說,全文自始至終一口氣下來,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會有。故在民國之前的古文有「句讀」一說,就是在應當分句之處一概加上一個圓點。可能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也可能是在解放之後的白話文,開始有了逗號句號的區分。上引經文,顯然是經過了最現代化的句讀(dou)方法,按現代白話文的慣用方式,加上了逗號句號。
若對上文「返璞歸真」,即按原始古文的句讀,就是將所有的逗號之處一概換成句號。其結果顯然可以看出,第十一行的「氣化則能出矣」是對總共十一行的總概括。其意為,所有的十二藏的功能,都必須經過該藏的「氣化」功能才能「出焉」;而「出焉」,系指該藏氣化功能得以實現。
或按現代標點符號的習慣,則應當將前十行末尾的句號,全部換成「分號」亦可,則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2];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3];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4]。(共十一行。)
如此,則明顯地可以看出《素問》本意是指十二藏的功能一概在於「氣化」二字!只有「氣化」,才得以出神明、出謀慮、出決斷、出喜樂、出變化、出伎巧等等。
該段文字計十一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群,十一行文字應作一氣兒看,不得間斷乃可。若有間斷,則名不正,言不順,理不明,事不成。
查《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3月第一版)影印本,是據明·趙府居敬堂刊本斷句縮影刊出,所有經文文字統統都以一個小圓圈圈斷句。明《正統道藏》所收錄《素問》亦如此。[5]
到了現代中醫文字工作者,未加思索、想當然地將經文句讀換成了他們想像中的標點符號,將中醫經典進行了現代化。結果卻在不經意之中,並未篡改任何文字,卻將中醫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輕而易舉地抹殺了!毀滅了!斷送了[6]!真可謂悲哀!這可能也是中醫「現代化」、「科學化」的一個必然下場吧?
還可以看到的是,中醫與西醫之根本性的差異在於,西醫是著眼於飲食物的「消化」(澱粉、脂肪、蛋白質分別被相應的消化酶分解切割而成為分子量較小的葡萄糖、甘油和氨基酸等,是典型的機械論),而中醫卻認為是「氣化」,飲食物被氣化成營衛二氣。這就是中醫基本理論範疇中之「氣化論」。而「氣」與「氣化」的概念,正是有機論的核心。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天壤之別,無法相提並論。正在此處決勝負、見高低、判是非!
現代中醫,尤其是學院派畢業中醫,開口「消化功能」,閉口「消化酶」如何如何。當他們覺得患者「消化功能」欠佳時,也會與西醫一樣地給患者開所謂的「多酶片」,以幫助「消化」,覺得中醫應當這樣與世界接軌。豈不知「接軌」及「現代化」的結果,恰恰是閹割了中醫的靈魂。
我同意很多同道的意見,說中醫如江河日下的衰敗之勢,應首先在中醫內部找原因,「閉門思過」,正由於中醫自己的太不爭氣,而「自毀長城」!
所有純粹的中醫工作者,都應防微杜漸,「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心翼翼地防止中醫被「西化」,被「修正」,被「閹割」!以保持原生態中醫的純潔性!
[1] 中醫臟腑功能功能還有貯藏、傳輸等項功能,本文以氣化作專題,故獨強調氣化功能。
[2] 張介賓注云:「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氣化,故為臣使之官。」吳崑注云:「膻中氣化,則陽氣舒而令人喜樂;氣不化,則陽氣不舒而令人悲愁,是為喜樂之所從出也。」 (《素問注釋匯粹》,程士德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p133。)
[3] 張介賓注云:「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行,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同上,p134。)
[4] 張介賓注云:「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歸,是同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津液之入者為水,水之化者由氣,有化而入而後有出,是謂氣化則能出亦。」又唐容川《醫經精義》云:「溺出膀胱,實則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則在於生津液。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於是水中之氣,上升為津液,氣著於物,仍化為水,氣出皮膚為汗,氣出口鼻為涕為唾,游溢臟腑之外,則統名津液,實由腎陽蒸動於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故曰腎合膀胱,而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也……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氣上行,則為津液,其所剩餘質,乃下出而為溺,經文所謂氣化則能出者,為出津液,非出溺也。」 (同上,p135。)此說對膀胱為津液之府別有所悟,其妙處正在於知「三焦氣化」之妙!而西醫僅將膀胱看成尿液之貯存容器,純屬低庸之見,其低庸之處,恰在於不知中醫氣化之妙也!此已為唐容川之說所批駁。上引張介賓等注文,足見經文文義正在於十二藏之氣化。
[5] 由此聯想到學習中醫,應當以古版豎排繁體字本為準。若採用現代橫排簡體字本,則很有可能被偷換了概念。
[6] ①《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注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②《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山東中醫學院、河北中醫學院校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2月版。)③《素問校釋匯粹》,陳士德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這三個《素問》的權威性版本一概如此。
③《內經》三焦氣化之起點與側重點在於中焦脾胃後天氣化 下徵引相關經文如下: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1]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素問·五藏別論篇第十一》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卧不安。此之謂也。
○《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
從上文歸納出重要論點:○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
下表為圖式:飲食物入胃(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化」,即「氣化」。通過氣化提取其精微。「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胃者六府之海」。「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轉下行)→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轉下行)→上入於手少陰肺[2],再經肺臟氣化,將吸入之清氣(氧氣)與來之於胃的精微物質氣化為一體而成營氣與血(注意營血與氣為一體,營血為氣之載體),又→由第⑥條:胃氣必須從肺經轉輸於五臟(簡言之曰「肺朝百脈」,但如何轉注五臟尚語焉不詳,待後詳解。)
再表達成簡圖為:飲食物口入→入胃通過脾精氣的氣化蒸取精微,並通過脾氣升舉[3]→入肺與清氣氣化為一體而成營血[4]→……?→轉致五臟上引《素問》經文中對「營氣」的定義,以及生成過程交代得十分明確。而對衛氣的定義,以及如何生成的卻語焉不詳,僅「衛出於下焦」五個字而已。關於衛氣問題,將在下文細細商量。
[1] 據此條,五臟六腑氣化功能絕不限於生氣血津液等,還可以生「神明」!這又是西醫理論無法企及的中醫理論。道家《黃庭經》說:「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筆者在上文中說過,精炁神是三位一體的。
[2] 此即為中醫五行相生的「土生金」過程。
[3] 經曰:「脾為之行其精氣」可資證明。但脾氣之升舉功能,僅為脾氣功能之一端,
[4] 中醫「營血」的概念與西醫的「血液」的概念完全不同。營血是血與氣統一體概念,說營氣與血亦可,也就是「血載氣」。西醫不知血中所載之氣。
④《難經》之三焦氣化側重點在於下焦原氣[1]之先天氣化
徵引《難經》中三焦的相關經文:
○第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第二十五難 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第三十一難 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始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其治在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腕,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納,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第三十八難 藏唯有五,府獨有六者,何也?然: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第三十九難 《經》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然:六府者,正有五府也,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府有五者何也?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第六十二難 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然:府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第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歸納並分析《難經》上述各條:①三焦的形態:「有名而無形」[2]。②三焦的功用與分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中焦者在……下焦者當膀胱上口……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③三焦與原氣的「原」與「別」關係,並從正反兩方面講:三十八難:「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這是逆著說三焦是原氣之別。)八難:「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這是順著說腎間動氣——原氣是三焦之原。)
《難經》從正逆兩方面強調腎間動氣與三焦是「原」與「別」的關係,可謂用心良苦。
④由第六十六難,將腎間動氣定位在臍下,是人之生命與十二經之根本,故稱「原」。
⑤高規格地定位三焦:三十八難說三焦「主持諸氣」;六十六難「原者,三焦之尊號也」。
⑥最高規格地定位腎間動氣——為原中之原: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按:明確「原」與「別」的關係),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上文中,《難經》已將三焦尊稱為「原」。在此又將「腎間動氣」定位為「三焦之原」,可見腎間動氣就是原中之原,也就是尊中之尊了。通覽《難經》全文,被尊稱為「尊」的僅僅只有三焦與腎間動氣二者而已。可見三焦與腎間動氣之重要性,而最為重要的卻是原中之原的腎間動氣!
⑦三十一難說:「下焦者……其治在臍下一寸」。而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可見腎間動氣(原氣)的部位明確地就應當在下焦,亦即腎間動氣的部位與下焦的部位應當是重合的。就是說下焦是腎間動氣(原氣)活動的部位(或者是大本營)。是故,真正為原氣之「別使」者,實際上僅剩上焦與中焦兩者而已。
⑧指出「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又說「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就是說「三焦」這個無形的「府」之下還隸屬著一個「府」——「氣街」。《難經》在這兒煞費心機地繞圈兒,究竟有何用意?[3]由《靈樞》「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知「氣街」隸屬於六腑,《難經》與《靈樞》之意相符。
⑨指出治病的一條根本性途徑:從上文分析已知,《難經》尊稱「原」者僅有二:其一指「腎間動氣」,其二指「三焦」。故所說的「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的「原」,是統指「腎間動氣」與「三焦」二者。其文意義十分明確,即五臟六腑有病,就應當全面地兼顧三焦與腎間動氣(原氣),而原中之原的腎間動氣(原氣)卻更為重要!
⑩即可進一步討論《素問》「衛出於下焦」的疑問。衛氣出於下焦,正意味著衛氣是原氣行於人體體表,並起著防禦功能的那個部分,名之曰「衛氣」,故能表現出「慓悍滑疾」的性質。它的成分比之於營氣更為清輕精微,是營氣在下焦經過原氣進一步氣化的產物[4]。《靈樞》:「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滎(營)氣。」至於營氣如何到達下焦,且聽下回分解。
有一定修鍊經驗的人,若用虛光向他人望去,就能見其人四周被一層淡淡的輝光所包裹著。輝光亮度高的,衛氣強盛;反之,衛氣不足。這層輝光不是別的,正是衛氣!原氣旺盛的人,衛氣亦固密,就不容易生病感冒。衛氣就是包裹著人體的一件無形的「鎧甲」!
筆者在修鍊之前體質甚差,夏中暑,冬中寒,秋冬之交吹到一點風就腰酸背痛,一年四季感冒常相伴。吃多不能消化,吃少不夠營養。血色素不到9克,白血球血小板超低,經常出現皮下出血性紫斑。舉步維艱,窘態百出,苦不堪言。西醫名之曰「肝炎後綜合症」,又曰「神經衰弱綜合症」,要進行「腰椎穿刺術」查骨髓,被我拒絕,查了又有何用?但筆者心知肚明,以中醫觀點看,僅氣血虛虧而已。
後多方服用中藥,亦未效。經短期修鍊調動丹田原氣之後,百病不治自愈,一掃往日窘態。無數練氣功者在百病叢生的狀態下,在調動了丹田原氣之後,往往可收不藥而癒之效。即使被西醫宣判為不治之症的王中王——癌症亦然。這就是因為走了《難經》的路子,調動了臍下腎間動氣與三焦之原的道理,與道冥合,以補醫藥之不逮,亦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中醫理論的正確性。[5]
西醫將人抵抗疾病的能力稱為「免疫力」,每每雲如何服藥可以提高人體之「免疫力」。而抵抗力來自白血球對於細菌的「吞噬」作用,又來自於胸腺[6]T細胞[7]的防衛作用,看似振振有詞,實則一竅不通!以科學的名義編織的高級騙術而已。
[1] 《難經》慣用「原氣」,現多稱「元氣」。
[2] 按:妙哉「無形」!中醫玩的是「形而上」,這正與西醫的「形而下」天壤之別!參得「無形」,才玩得轉中醫。此處無形勝有形。為何中醫裡面會出現許多「無形」的概念?如氣、炁、經絡、三焦、命門、氣街等等等?只因身體是一個多層次多深度的有機體,各個人所看到的層次各有不同。又因「緣起性空」的原理,身體的本身也是「色空不二」的,看得見的色身中,同樣包含著無法言喻的空性。
[3]《靈樞·衛氣第五十二》:「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於齊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4]《靈樞·衛氣第五十二》:「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氣內干五藏,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滎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實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5] 氣功之獲效,在於與道冥合,調動腎間動氣與三焦之原。氣功之偏,在於缺乏規範,每被騙子所利用。所謂「成亦蕭何,敗亦蕭何」。尋規範,走內家太極易筋五禽類,更上者,佛家禪定,道家內丹庶可近之。
[6] 西醫認為胸腺(thymus)為機體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在於產生T淋巴細胞,與免疫緊密相關。http://baike.baidu.com/view/38849.html?wtp=tt
[7] 西醫認為T淋巴細胞是承擔細胞免疫的活性細胞,當接受信息後,產生返祖、分裂,形成致敏淋巴細胞,可以發揮對靶細胞(微生物、腫瘤細胞等)的攻擊,同時將信息傳遞給B淋巴細胞,發揮協同作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05646.html
●總括素問、難經、李時珍、道家理論與印度瑜伽[1]——腎乃先天之本下面將結合《難經》、道家理論與瑜伽理論,從幾個方面綜合探索天癸命門三焦氣化全過程。
①命門與天癸——先天之中的先天命門的具體位置是從尾閭骨向上數第七節之正中,在脊柱骨內腔中。即《素問·刺禁論篇》「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所指的「小心」[2]。這裡採納李時珍所說,以彰顯《難經》中有意隱去的部分。
天癸:由《金丹四百字》:「內有坎離精」可知,命門藏有真火真陽離(?),與真水真陰坎(?)匯聚為一體之精華。是兩者合而為一體的精華,就是太極?未剖分之前的狀態,也就是《素問》所說的天癸——生命的先天原動力。
命門是指所寄託的部位而言,天癸是指命門功能的實質而言。天癸屬於先天之中的先天炁,無形之中的無形。
若便於理解起見,勉強而不恰當地比喻,可將命門喻為體內與生俱來的「微型核反應堆」,而將天癸喻為貯存於反應堆中的「核燃料」。當「核燃料」中真陰真陽「陰陽合變化起」,「燃燒」所產生的熱能(真炁)首先被輸送到臍下,而成為「腎間動氣」。先天稟賦強的人,天癸充足,腎間動氣自然也就充足,表現為生命力茁壯,健康長壽。
由張惠蘭所說的瑜伽師的體驗——臍輪是身體元氣健康和體力的中心,它也被認為是熱和火的中心。它的位置是在肚臍的部位,但是在練調息和昆達利尼瑜伽時,通常總是體會到它在身軀的背面(按:即命門),而不是在前面(按:指丹田一帶)。有的瑜伽師說,昆達利尼蛇是沉睡在臍輪,而不是在脊根氣輪那裡。是因為當昆達利尼蛇到達臍輪時,就變得更活躍……而另一些瑜伽師說,昆達利尼蛇是沉睡在力源氣輪那裡……是因為當這條蛇醒來時,第一個明顯的徵象就是脊柱基座(力源氣輪的觸發點)有發熱、緊繃或揪痛的感覺。但事實上,昆達利尼蛇是沉睡在脊根氣輪①那裡的,而當它醒來並上升時,瑜伽師會在力源氣輪②和臍輪③處感覺到它的存在。瑜伽行者設計了一系列喚醒並激活昆達利尼蛇的功法,使它蘇醒、燃燒,並沿著中經上升——這正與道家與中醫關於玄關命門陰蹻丹田腎間動氣的理論不謀而合。在修鍊道家內丹時所顯現的覺受與此雷同,可見該書筆者完全是經驗之談。
[1]柏忠言,張惠蘭《瑜伽——氣功與冥想》(人民體育出版社,1986.年版)說,按照瑜伽派的三脈八輪理論,沿著中經從基座到頂端,分布著不同的經絡交匯點,叫做氣輪。從下向上看:①脊根氣輪位於中經基座,它是能量(梵文shakti)所在之處,昆達利尼蛇就是這能量的象徵。就男性來說,這個氣輪的觸發點就在會陰穴那裡,而女性是在子宮頸部位。②力源氣輪有時叫做「生命之氣的發源地」。這個氣輪的觸發點是尾骨,即脊柱基座末端的小骨頭。③臍輪是身體元氣健康和體力的中心,它也被認為是熱和火的中心。它的位置是在肚臍的部位,但是在練調息和昆達利尼瑜伽時,通常總是體會到它在身軀的背面,而不是在前面(p395)。有的瑜伽師說,昆達利尼蛇是沉睡在臍輪,而不是在脊根氣輪那裡。是因為當昆達利尼蛇到達臍輪時,就變得更活躍。於是瑜伽修習者說它的存在、力量特點就非常明顯了。而另一些瑜伽師說,昆達利尼蛇是沉睡在力源氣輪那裡。他們相信此說,是因為當這條蛇醒來時,第一個明顯的徵象就是脊柱基座(力源氣輪的觸發點)有發熱、緊繃或揪痛的感覺。但事實上,昆達利尼蛇是沉睡在脊根氣輪①那裡的,而當它醒來並上升時,瑜伽師會在力源氣輪②和臍輪③處感覺到它的存在(p492)。瑜伽行者設計了一系列喚醒並激活昆達利尼蛇的功法,使它蘇醒、燃燒,並沿著中經上升,這與道家與中醫關於玄關命門陰蹻丹田腎間動氣的理論不謀而合,特附上供參考。該書是一本十分正宗的氣脈修鍊教程,各部功法皆有明確地次第性教授,目前有網購,按書名搜索即可。昆達利尼蛇瑜伽-中脈七輪的奧秘—供養大家了解生命的奧妙-相關視頻:①新浪視頻: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16731546&uid=1559412037http://(中文字幕)②優酷(//v.youku.com/v_show/id_XMzUwNDE2MTY=.html)(無字幕,可供下載)
[2] 命門位置,在《素問》中已被老祖宗列為禁止針刺的部位,區區小針尚不可刺,而西醫卻每每以腰椎穿刺術檢查骨髓為名,玩忽人命,戕害患者。
②臍下腎間動氣——先天之中的後天「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原」,即元氣(元炁)。具體活動的部位在臍下。道家所謂的「下丹田」(對修鍊者可稱為「丹田」,不修鍊者無丹田可稱,只稱臍下,扁鵲措辭頗經斟酌)。命門內藏之天癸釋放之後直接輸送到這兒成為腎間動氣,即先天之中的後天炁。正是腎間動氣支持著三焦、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絡的總體功能,而這一點恰恰是李時珍理論所忽略的。李氏之所以會忽略這一重要環節,正說明他還沒有從實修獲得相關經驗。
腎間動氣也是剽悍疾利的衛氣的總來源。腎氣(腎間動氣)旺,衛氣自然固密,表現為機體對外邪的防禦功能較強,不容易感受外邪,而患上感冒或傷寒等等。
另據《素問》、《靈樞》以下兩條:○《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任脈者,起於中極[1]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夫沖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中,伏行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可見下焦臍下胞宮同為為任沖督三脈之起點,而沖脈又為「五藏六府之海」,也是出於臍下氣海,則臍下腎間動氣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了。
[1] 張介賓注云:「中極,任脈穴名,在曲骨上一寸。中極之下,即胎宮之所。任沖督三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之間。」(《素問注釋匯粹》,下冊p85。)
③三焦——原氣之別使也(原氣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
六十六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意即為,三焦之氣又是從原氣(腎間動氣)派生而來的。
參考李時珍「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則為漏,升則為鉛,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經過上文梳理,從命門天癸,到腎間動氣,再到三焦氣化,中醫這一核心理論的脈絡就十分清晰了。
試用圖式表示為:
命門天癸→臍下胞宮腎間動氣→三焦→升降出入經歷於五藏六府
└→奇經八脈、十二經脈
從這個圖式不難發現,《難經》的腎間動氣理論模式體現了先天氣對後天氣化的支持功能。就三焦而言,是反映出下焦對於中焦、上焦的支持,是從下而上的動態過程。該模式與《素問》的理論模式的過程指向恰恰相反,故《難經》創造性地發展了《素問》模式,補充了《素問》模式的不足並使中醫的命門腎氣三焦氣化理論臻於完美。
可以看到,《難經》關於三焦的思想,比之《素問》遠遠豐富得多。李時珍秉承並一定程度地發展了《難經》的思想。這個理論體系,實際上體現並建立了中醫的「腎乃先天之本」的思想。
④下焦原氣、中焦胃氣與上焦宗氣,三者升降運行的道路是「氣街」
六十六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
三十一難:「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始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其治在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腕,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納,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在作「傳化之府」時,稱為三焦;「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時,稱為「氣街」。此為《難經》在三焦之外另立一府「氣街」之意。
⑤三焦氣化其實是六腑氣化的綜合態與司令者
○《素問·五藏別論篇第十一》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按】此段「傳化之府」,「傳化」二字,其句讀宜分開作「傳、化」看。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既具有「傳」的功能,又具有「化」的功能。張琦注釋說:「精氣化於府而藏於臟,非府之化則精氣竭,非藏之藏則精氣泄。[1]」顯然此「化」字,就是指「氣化」。只此三句,可知張琦深得臟腑氣化妙旨。而「姚止庵注: 『化物至穢,而不可久留……化物,水谷所化之物也。』諸注義同。」
【按】上文「諸注義同」四字,系集注者所加。意即所有的歷代注文都同意姚止庵之注文義,同時集注者也贊同此義。意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府所化之物統統為至穢之物,不值得容納,而必須速速排泄。此義已將府之氣化功能一筆抹殺,僅剩排泄功能而已!中醫思想精粹,就這樣在不經意之中而被閹割!嗚呼哀哉!是故,凡翻閱集注之書,均宜慎作取捨!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六節藏象論篇》)。【按】此段「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其意為氣化糟粕,並將其中之精華轉「味」而入出於五臟六腑。
○第三十八難 藏唯有五,府獨有六者,何也?然: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第六十二難 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然:府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按】此上「主持諸氣」,意為三焦「主持其它五府之氣」。蓋因三焦為原氣之別,為尊,故能「主持諸氣」。又由「六十二難」知,三焦稱「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意為六府之氣與三焦之氣共為一氣,卻又知三焦為原、為尊,故知應由三焦之氣統領(司令)六腑之氣也。故知六腑之外而並無獨立之三焦,而離開三焦亦無各各分立之六腑也。
三焦實為六腑氣化功能之總稱!至此,歷來關於三焦之聚訟可明辨矣!
[1] 程士德《素問注釋匯粹》,p177。
⑥《內經》模式與《難經》模式之間相互溝通的問題
上文曾歸納出《內經》對飲食物的後天氣化模式為:
飲食物口入→入胃通過脾精氣的氣化蒸取精微,並通過脾氣升舉→入肺與清氣「氣化」為一體而成營血[1]→……?→轉致五臟
又曾歸納出《難經》的先天氣對後天氣化功能的支持:
命門天癸→臍下胞宮腎間動氣→三焦→升降出入經歷於五藏六府
上面已明確了升降運動的道路是氣街,但細思之下,二者之間的溝通機制尚欠明朗,下文繼續討論。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滎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
分析上文如下:①由中焦胃注入上焦肺臟的營氣,一部分轉注膻中轉化為宗氣,以行呼吸(膻中為宗氣之海)。
②另一部分營氣內注於五臟六腑的部分,通過肺主肅降、金水(肺腎)相生、及胃氣下降機制,經過三焦氣街的運行通道,下降至臍下下焦,與來自於命門的原氣交匯混融,並進一步被氣化,轉化為更加精微、熱力與活動性更強的原氣,以增補先天原氣。這個過程體現了後天脾胃之氣(中氣或營氣)對下焦原氣源源不斷地補充作用。(雪山按:故知脾胃乃後天之本,及「胃為腎之關門」之說。)
故而臍下原氣之海,實在是一個實現後天與先天之間相互轉化的大本營。其轉化產物去向又有:1、成為衛氣,不行脈內,行脈外而浮於體表,起防衛作用。2、成為十二經脈之氣的總來源。3、化淫精下行,以支持生殖功能。或以遺精而漏失[2]。
4、因臍下動氣得先天腎陽之氣支持,具有溫煦作用,故能通過三焦氣街通道,直接向上溫煦中焦胃府脾陽之氣。胃府脾陽得到原氣的溫煦,才得以完成「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這樣一系列的生命氣化環節。(雪山按:故有腎乃先天之本,及「腎為胃之關門」之說。
故《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讀者深體之!
至此,原生態中醫的上中下三焦氣化升降出入往返全程密意完整破譯!
[1] 中醫「營血」的概念與西醫的「血液」的概念完全不同。營血是血與氣統一體概念,說營氣與血亦可,也就是「血載氣」。西醫不知血中所載之氣。
[2]而道家小周天還丹功夫正是在此要害關頭逆水行舟下手采煉,行周天火候,進火退符,退藏於密,將其返還為先天之中的先天炁返歸貯命門,故能卻老。故《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對凡夫來說,或「醉以入房」,或漏失,僅此二途而已。)⑦三焦動氣之形象——天根月窟閑來往, 三十六宮都是春
三焦氣街通道,或可為邪氣所乘,而發為奔豚氣,下列舉兩條: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月垂)(月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奔豚病,從少腹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者,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奔豚湯方:「甘草二兩(炙)芎藭二兩當歸二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半夏四兩 生薑四兩 葛根五兩 桂枝三兩」[1]。
亦可為正氣捷徑,有如:
【張紫陽真人《八脈經》云: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吋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顏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頻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2]。】
行者於靜坐虛極靜篤中,一陽之氣初生,從下焦胞宮成碩大之氣泡狀突突翻滾上冒,直衝中焦胃府、膻中,乃至沿天突、承漿、承泣一路上沖,遂致全身震動,往日頹敗之狀一掃而空。此即元氣沿三焦氣街通道上行,任沖二脈剎那貫通,為「乾」之初爻,潛龍勿用之象。行者於此下手興功,自可獲功百倍。此正與紫陽真人《八脈經》「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之天機冥合。此既為修道之捷徑,亦可為治病之捷徑耳!
宋代易學大師邵雍所言:耳目聰明男子身, 洪鈞賦與不為貧。因探月窟方知物, 未躡天根豈識人。乾遇巽時觀月窟, 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 三十六宮都是春。
其「天根月窟閑來往」即為真氣沿三焦氣街中脈升降往來之象,此非過來人莫知其妙[3],而最妙莫過於一個「閑」字!
雪山贊「金三角」云:神闕之後命門前,天根之上氣海間,安爐立鼎烹龍虎,恍惚杳冥真氣騰。上窮碧落下黃泉,順則生人逆成仙。成佛成仙成明醫,無量法門由此開。
實際上,該金三角區域是人體生命的動力總源,若淫慾由此而生,則成生命的「黑三角」。丹經云:「生我之門死我戶。」
[1] 李可《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高步升伏寒奇症「曰:「高外出理髮,店內高懸電扇,覺冷氣從百會、大椎、風池、風府侵入,立即寒戰嘎齒,不能支持。理一半,急急返家,十分狼狽。覺上入之冷氣下壓,臍中有強烈之冷氣上攻,二氣在兩乳之間交戰。喘急恐懼,幾近昏厥,大汗不止,頃刻有亡陽之變……」是為寒氣所致之奔豚氣。余亦於臨床發現有寒氣所致之奔豚氣,故知奔豚一證不限於驚恐得之,或驚恐為誘發因素,而往日疑有伏寒在內乎?
[2] 自李時珍《瀕湖脈學》。此文對理解任督沖、命門三焦動氣別具意義。實際與上文所摘錄張惠蘭氏《瑜伽》一書所述異曲同工之妙。注意李時珍所說是「陽精河車」,而不是「任督周天」!
[3] 此與崔希凡《入葯鏡》同義:「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欲醉。」
●素問關於腎氣論述若干條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黃帝問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厥論篇第四十五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灑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盛,故手足為之熱也。
等等……生命本能系統論——第一章 中醫對生命的認識》
作者:郭生白,來源:郭生白中醫研究院,下載自——民間中醫網: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1)
「自主性本能系統與命門元氣: 我們說自主性本能系統是生命運動的自主系統。這種說法有根據嗎?有。 中醫說的「命門元氣」是什麼?「元氣」,在中國哲學中指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在中醫學中指人體器官組織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和活動能力。「命門」,指第十四椎間、兩腎中間部位。這個部位為什麼叫命門呢?我有個認知此處的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在河北鄉村勞動,當時處在三年大饑荒中,有人宰了一隻羊,把羊腸與一個羊胎給了我,這是三年中唯一的美味不必說。我把羊胎解剖後,看見胎盤內有一根肉管,一端接連著胎盤,另一端與兒臍吻合,肉管通過兒臍連接在兩腎中十四椎間,在此處又有一管通肝門、一管通兩腎。
我忽然明白:胎盤吸收了母血,經由臍帶管通過兒臍到兩腎中間,輸入肝門,入肝循環,在肝組織中經過肝臟加工進入大循環,在大循環中把固體廢物經腸腺分泌到腸中貯存,等到分娩後排出肛門。這些排出物稱為「臍尿」,所以臍尿都是黑色的;在胎兒循環中的液體廢物由腎泌出,經臍帶管道還給胎盤,由母親代謝出體外。
中醫稱兩腎中間部位為命門,原來是這個緣故。「命門」乃生命之門,是推動生命活動的元氣之門。一隻羊、一個人、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一個自然體;人與羊都是哺乳動物,相距不是很遠;我說羊,自然也是說的人。【雪山按:由此可見,命門在胚胎中已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還有為何中醫說「乙癸同源」,大有來歷。】
中醫又有「命門相火」的說法以及「君火」、「邪火」的稱謂。中醫說的「火」是什麼東西?中醫是用「火」的屬性來表述人體的功能,也就是器官、組織的自主性運動能力。為什麼用「火」來命名?「火」這東西可以升高溫度,是動態的;火發生了,有象、有溫度、有動態,當火熄滅了,什麼都沒了。
「火」是有象無形的東西,與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能力有相似的屬性。中醫對命門元氣有更詳細的說法:「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命門這個部位,在精子中已形成,當它與卵子發生聚變之後,生命便開始了。生命開始,是人這個小自然、小天地的開始,生命的自主性動力(相火)也從這裡發源。這是指命門作為一個特殊的臟器,是有器必有用的。
命門的功用在哪裡呢?中醫說:「三焦為相火之用」 。命門的功用在三焦。「用」指的是功用,功用是幹什麼的?說通俗的話,比如命門是發生相火的器官,相火的功用是三焦。
三焦是什麼?三焦分布命門元氣,把自主性運動分布到全身每個組織細胞。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在人體這個小天地之間,無所不到、無所不有;三焦主宰升降出入,並且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這是說人體器官、組織、體液的調節功能;所以,三焦又被稱為「中清之府」。
臟腑都是有形體的器官,唯有三焦可稱為中清之府。「中清」是指三焦有用無器;「上主納」,指飲食、呼吸;「中主化」,指變化,所謂變化,是指營養物質的分解、合成、轉化、利用、貯存等等生化程序,這其中自應包括分泌與代謝過程;「下主出」,指排泄,排大便、小便、汗、涕、淚、目眵、耳屎…… 一切向體外的排泄與分泌。
我們怎樣理解三焦的升、降、出、入呢?我想用具體的東西來說明這個千年大哲的智知。 我們的臟器不是一團一團的肉放在胸腹腔中,而是所有的臟器組織都有韌帶組織系在胸腹腔的脊椎間。比如腸與胃、心與肺、肝與腎……以胃來說,我們飯菜吃多了,三大碗炸醬麵和酒菜,共有五斤重,吃到胃裡,胃並不因增加重量而下垂;當我們三頓不吃飯,胃中空虛,而胃也不因空虛而位置上移;其他臟器也一樣。
我們了解三焦主升降的意義,這能不能說是三焦調節升降出入的功能呢?血壓的升降、心率的快慢、呼吸的深淺、胃腸的蠕動、膽囊的收縮、膀胱的張弛、瞳孔的擴大縮小,甚至內分泌、外分泌等等的調節,都是三焦的功用範圍。
胃下垂、肝下垂、腎下垂,腸扭結、套疊,粘連……都可以通過調三焦氣機而治癒。為什麼?因為三焦也可協調自主運動,運動制約著分泌、分泌制約著代謝……如果這是真實的道理,那麼三焦氣機必定有調節血糖、血脂的作用。我在臨床中已經證實三焦這項功用是在運動中實現的,這就是共生性本能系統。」
(系部分轉錄,全文按鏈接查閱可也。)網上關於命門的相關參考如果指類似於「臟器」而言的命門, 則有好幾種說法……①右腎為命門說。《難經?三十九難》:「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②兩腎俱為命門說。《醫學正傳》:「兩腎總號命門。」張景岳《類經附翼》:「腎兩者,坎外之偶也;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統兩,兩而包一。是命門總乎兩腎,而兩腎皆屬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③兩腎之間為命門學說。趙獻可《醫貫》:「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而上,則為七椎。」④腎間動氣為命門說。《醫旨緒餘?命門圖說》:「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現在有種說法, 趙獻可的《醫貫》發揮了李時珍的兩腎之間位命門說,因為李時珍的《命門考》已經失傳,所以現在我(雲中雁)也沒找到李時珍關於命門的論述。中醫網,中醫論壇,養生論壇,保健論壇:雲中雁發布在: http://bbs.hx317.com/viewthread.php?tid=15681
如果指類似於「臟器」而言的命門, 則有好幾種說法……①右腎為命門說。《難經?三十九難》:「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②兩腎俱為命門說。《醫學正傳》:「兩腎總號命門。」張景岳《類經附翼》:「腎兩者,坎外之偶也;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統兩,兩而包一。是命門總乎兩腎,而兩腎皆屬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
③兩腎之間為命門學說。趙獻可《醫貫》:「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而上,則為七椎。」
④腎間動氣為命門說。《醫旨緒餘?命門圖說》:「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現在有種說法, 趙獻可的《醫貫》發揮了李時珍的兩腎之間位命門說,因為李時珍的《命門考》已經失傳,所以現在我(雲中雁)也沒找到李時珍關於命門的論述。
【參考文獻】《腎命學說》《腎命學說》
摘自《腎命學說》(來自:快速導航:中西醫結合同道 >>《腎命學說》,網名:羅漢果
(http://my.poco.cn/group/group_bbs/group_bbs_topic.htx&group_id=104963&p_f=4978&tid=5847 ) (發表於 2007-07-16 17:26)
一、概念
腎命學說是在中醫經典理論腎與命門的基礎上經歷代醫學不斷發揮、發展而形成的學說性理論。腎命學說的形成與發展,是以實踐為準衡,理解、並發揮經典理論的典範。因此,腎命說不僅有「理」,而且有臨證及其「法」及「方」與「葯」,是一個實踐性很強、對臨證有深刻指導意義的學說性理論。
腎命學說發展、成熟於金元之後,因此,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多有用《易》理來釋腎命之處,其研究方法受《易》學影響,也長於思辨、揣測,所以,諸如命門的位置、本質、功能等,往往見解不一,相互爭論,但這種爭鳴推動了腎命學說的發展,使人們對腎命本質的認識逐漸深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學說,至今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仍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二、.腎命學說的形成與發展——腎命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一)起源(兩漢~晉唐)
腎命說中的「命門」名稱,最早見於《內經》、《難經》。命門的名稱,早在《內經》就有之,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摳·根結》)
《難經·三十六難》指出:「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文中明確指出右腎為命門,是人體精神之舍,原氣所附之處。另外《難經·八難》指出的「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是對命門功用、地位的又一闡發。
所以《難經》中關於命門的「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腎間動氣」等論述,實際上已為後世的腎命學說在命門的位置、功能及在人體中的重要功用都作了原則性論述,為命門學說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論基礎。
其後晉王叔和承《難經》之說,在《脈經》中提出命門的診脈部位:「腎與命門俱出尺部」,從此開後世左尺候腎,右尺候命門之說。
然而談腎命學說的起源,不能忽略唐太僕令王冰在闡釋《內經》時的一段論述:「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不必去火,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王冰此論對後世探討命門的性質,研究腎命的病理變化,制定治療大法等影響很大。如《四庫全書提要》指出:王冰此說開明代薛己諸人探本命門之一法,可謂有功醫學。
(二)形成(金元時期)
腎命學說的發展與金元時期醫界學術氣氛活躍、學術爭鳴密切相關,受理學影響。金元時期一些醫家興起了學術研究之風,而且敢於據己意發揮經旨,不泥舊說。
1.劉河間、張元素命門相火說
首先是金·劉完素將命門與相火聯繫起來,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曰:「仙經(古代道家經典)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是言右腎屬火不屬水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又曰「左腎屬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腎屬火,遊行三焦,興衰之道由於此。故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門相火也」。
即相火為命門所屬與包絡、三焦相聯繫,命門之功用是通過相火來實現的。
金代張元素其說也大率如此,指出:「命門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元氣。」(《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此論明確指出,命門是相火之原,三焦是相火之用,把相火與命門、三焦聯繫起來。所以,劉、張之論,既是對「命門原氣論」,「腎間動氣」說的疏釋,也是發揮和發展。
2.相火與陰火說
李杲以補脾胃升元氣著稱於世,對內傷熱病獨有研究,其對內傷熱中病的病理提出了「火與元氣不兩立」的觀點,在《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病》中認為:「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在《內外傷辨惑論·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又曰:「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顯然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觀點,則為《難經》與劉張二家所末提及。
李氏所指的「陰火」,包括「心火」,「腎火」,「相火」,顯然指病理性火邪,是對《內經》「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少火生氣,壯火散氣」的運用與發揮。李杲還認為:火邪,除外火外,還有一種內傷性的內生火熱之邪,可由「勞役動作」或「心君不寧」,或「脾胃氣虛」等等化而為火,至此,命門元氣、相火問題開始進入病理分析階段。
3.相火妄常說
朱丹溪憑其理學方面的造詣,對相火問題繼續深入研究,明確提出相火有「常」與「變」之別,「相火之常,為人身動氣」似生理性相火,在《格致餘論·相火論》中認為:「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皆相火之為也。」指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然而這種相火、動氣其「動」必皆中節(無過無不及),如果相火妄動,則成為亢烈之火,而耗散人體正氣,故相火過妄一變而成賊邪。故丹溪在該篇又說:「火起於妄,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以其暴悍酷烈,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從而把相火進行病理與生理的區別。
丹溪之前,醫家對「腎命」多限於理論論述,缺乏對腎命相關病證的立法、處方、用藥的研究,丹溪則以滋陰降火作為總的治療原則,指出:「陰虛火動難治」,「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指出:實火瀉之,虛火補之;君火正治,陰火反治,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除有餘之火在於破氣,降不足之火在於滋陰。即丹溪對相火失常,尤其屬於陰虛而火旺者,制定了初始的補血填精,滋陰降火的治療法度,成為滋陰派的先驅。另外,丹溪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倡言補陰抑陽,對妄動之相火多言抑之,滋陰以降之。
(三)發展成熟(明清兩代)
1.脾腎並重,腎命即陰陽水火說
薛已在學術思想中即重視脾胃又重視腎命,而且對腎之陰陽均以重視,在對《明醫雜著·或問東垣、丹溪治病之法》(王倫著,薛己注釋)所加按語中指出:「兩尺各有陰陽,水火互相生化,當於二臟中各分明陽虛實,求其所屬以平之」,在辨證方面對腎命陽虧、陽衰之證,遙承王冰之說認為:「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候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對腎命諸證的治療,重視腎中陰陽水火的調補,對腎之陰精不足,陽無所化,而致虛火妄動者,用六味地黃九補之,使陰旺陽化;若陽不生陰,陰虧而致虛火內動者,用八味地黃丸補之,使陽旺陰生。這樣薛已對腎命的認識以陰陽水火,互相生化而概之,不僅提出了補腎中陽氣的八味九,而且補腎命之陰用六味丸也較丹溪用藥有所進步。
2.命門不得為相火、三焦不與命門配說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孫一奎,其論腎命又較前人有所不同,他將《易》學太極學說的思想引入腎命學說,認為世界萬物皆由太極和陰陽二氣動靜變化而成,所以物物都有太極,而人體命門之原氣就是人體之太極,並從胚胎髮育來加以證明,指出:人身這種原氣察於有生之初,從無而有,從而指出了命門元氣的先天性質和生命的本原精神,在《醫旨緒餘·太極圖說》中指出:「命門乃兩腎中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由於孫氏認為命門乃原氣、動氣,氣屬陽,若謂之陽則可,謂之火則不可,故反對命門相火等說法。
3.命門是為真君主說
趙獻可論腎命則更為詳盡與具體,他善於《易》,故仍從太極之說來論腎命。首先趙氏認為命門就是人體之太極,由於命門是人身先天之太極,所以命門沒有具體形態,因而命門先天之水火也就是一種無形之水火,無形之火即元氣,無形之水即元精,水火之總根就是兩腎間動氣。
趙氏腎命觀的一個特點是把命門提到人體主宰地位,位於心君之上,謂命門為真君真主,其既有主宰先天的作用,又有流行後天的功能,命門之火是十二官功能活動的原動力。為生命之根本。
值得提出的是趙氏在水火之中以火為重,稱「火乃人身之至寶」,凡養生、治病必須注意命門之真君真主的作用,而「加意於火之一字」,然而另一方面,趙氏也不忽視陰陽,認為陰陽互為其根,陰精虧耗不僅為陰虛,而且每多出現陽虛之證。
趙氏特別重視命門先天水火治療,且多有發揮,指出對先天無形水火,要以無形治無形,「火不可水滅,葯不可寒攻」,認為命門水火無有餘之證,故其在《醫貫·內經十二官論》中提出「火之有餘,緣真水之不足,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亦不必瀉水,就於水中補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並發揮陰陽互根思想,指出:「取之陰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陽者,水中尋火,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熱之病得以乎矣。」具體用藥,壯水用六味丸加減,益火用八味丸加減,至此,中醫腎命學說又較前有很大的發揮與發展。
4.陰陽一體觀說
明末張景岳其論命門與趙獻可所見大體略同,重視陰陽平衡,強調陰陽互根,持陰陽一體觀,把命門比作人身之太極,認為命門元陰元陽,是先天無形之陰陽,元陽的生化作用代表生命的機能,元陰有「長」和「立」的作用,也就是「天癸」。提出「命門與腎本同一氣」,「命門總主乎兩腎,而兩腎皆用於命門」。對於腎之陽,張氏著《大寶論》言「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故命門者,為水火之腑,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生死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類經附翼·求正錄》。
然而他又認為真陰是陽氣的根本,提出「真陰」論點:
①真陰之象:陰為精,陰成形,此精此形,即是真陰之象。觀外在形質之壞與末壞,即可以察其真陰之傷與未傷。
②真陰之臟:腎命為真陰之臟。命門居於兩腎之中,藏精化氣,兼具水火,為性命之本。
③真陰之用:「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五氣治,則營衛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稟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此雖雲腎臟之伎巧,而實皆真陰之用。」
④真陰之病:將錯綜複雜的虛損病證劃分為水虧、火衰兩大類。(命門水虧證、命門火衰證)。
⑤真陰之治:真陰之治應補腎命之水火。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自製左歸、右歸,用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用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作為治療真陰腎水不足和元陽虛衰的主方。
中醫學的腎命說發展到此基本成熟與完善,六味、八味補腎陰陽的理法方葯得以確認,補養腎陰之品,性必滋潤,填精益髓,及血肉有情等已被世人接受,《難經》「命門者,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觀點經歷代醫家發揮,臨證印證,則更為具體,更為詳切,使腎命學說成為指導臨證虛損病證治療的重要學說性理論○仲景夫子八味丸(桂附地黃丸)玄機點評○仲景夫子八味丸(桂附地黃丸)玄機點評——肉桂、附子與熟地同用是對命門天癸真陰真陽的模擬
蓋八味丸,首出《金匱要略?第五》,原方名「崔氏八味丸」,主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其方為目前大紅大紫家喻戶曉的六味地黃丸,增加肉桂、附子兩味構成。
按:清?陳士鐸《本草新編》「肉桂」條下評說:「蓋附子之性走而不守,肉桂之性守而不走……肉桂用之於八味丸中,經先生之闡揚,真無微不悉矣。」而對肉桂之妙用,全依「引龍雷之火下安腎臟」立論。而反觀現代各名家「導龍歸海」一法,亦依此而立論,似已盡善盡美,可蓋棺定論矣!
但經過上文一番推演,即已確認丹田為腎間動氣,天癸為命門藏精無疑。由此再稍作推演,指破仲景夫子立方玄機為:肉桂直入命門補天癸真陽,附子入丹田直補腎間動氣。兩者一動一靜,相互表裡體用,方得無邊造化之機。而熟地補腎水真陰,與肉桂附子純陽之品氤氳氣化,自得無限生機。再說徹底點,肉桂、附子與熟地同用,就是對命門天癸真陰真陽的模擬!善補陽者,當從陰中求陽;善補陰者,當從陽中求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如此者,方得陰陽互生、互根之妙用無窮。足見仲景夫子得天癸命門之深意也。
而山藥健脾補腎,斡旋調和於上中下三焦之間,且有通任督之妙用。為「充電循環」之不可或缺者。區區幾味葯,其中自有無限造化生機!
嗟夫!聖人之用心至深至密,聖人之慈悲惠澤萬古,而為萬古式!後世之醫,可踵夫子足跡夫?
按:《本草正》:「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
《景岳八陣新解》:「三、師古不泥,自成家法:景岳治病立方,不僅廣羅百家,博採眾長,集醫林諸子之長,又能不惑於他說,善辯疑而不苟同,雖師古而不泥古。如其所曰:『凡讀書稽古之士,宜加深究,勿謂古人之法如此,便可執而混同。』對待古方,貴在師法會意,開闊思路,所謂『方之所以不可廢者,正欲以啟發其人耳。』並認為古人之方,意在示人以法,絕非限人以葯,故學者應師古不泥。他曾指出:『學者能會仲景之意,則亦今之仲景也,又何必以仲景之方為拘泥哉!』此旨在《新方八陣》中隨處可見,展卷便是。」
「四、水火互濟,善調陰陽:景岳善調陰陽,其『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陰陽互濟論治心法,迄今醫家尤為推崇。景岳悉心研究並接受《內經》有關陰陽互根、精氣互生的理論,認為陰不能無陽,無氣便不能生形;陽不能無陰,無形便不能載氣,所以物生於陽而成於陰。即其所謂:『先天因氣以化形,陽生陰也;後天因形以化氣,陰生陽也。』並指出:『陰陽二氣,最宜不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乘而殺物。』景岳在《新方八陣》內根據『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基』,『陰陽之氣,本同一體』的理論基礎上,創製了『扶陽不忘補陰,補陰不離扶陽』的立方用藥大法……」愚按:「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緣起之緣起2002年筆者參加了武當山「易筋經全國觀摩交流會」(也就是天台無意子的師傅秦兆虎參加的那一次)。事情的緣起是,因當局對法輪功採取高壓圍剿,法輪功分子轉入地下發展,日趨猖獗。而當時肅整一切氣功活動,乃至所有雜誌書籍等,法輪功乘隙擴張,已嚴重地威脅到國家的安定團結。經政治局研究決定中央若干部委聯合:國家體委、衛生部、團中央、婦聯、公安部、安全局,總工會等,組成聯合工作組,向全國所有省市派員調研,匯總後向政治局作專題彙報。結論是①氣功還不能簡單全部取締,弱勢群體需要氣功,如老年離退休、下崗者,面對醫藥費用急漲。②要有陣地意識,由國家統一組織,匯總篩選古代傳統功法,整理後向社會推介。定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傳統功法,組織向社會招標。易筋經由湖北體育學院中標,牽頭定在武當山組織研討組織整理。
會議期間,一位曾參加調研的政府官員告訴我,據統計,在正信宗教昌盛的國家,一般宗教徒所佔比例高達80-90%,邪教無立足之地。而我國的宗教徒只有20%左右,太少了。沒有正信的宗教來解決心靈的寄託,與「死了以後的那一段」,人們失去了正信,於是邪教就趁虛而入。他說,要從根本上解決邪教問題,恐怕要從這方面入手。
他還告訴我,調查結果顯示,在理工科大學,陷入邪教的人數,遠比文科大學的要多,這是因為中學分科太早所致。如北京的北大清華科學院、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合肥分院、機械部通機所等,竟然淪落為法輪功的堡壘。而一些社科類綜合性大學卻沒有法輪功的蹤跡,如中國人民大學,這就是後來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中國人民大學,發表了專題演講,大力提倡人文社會學科的歷史背景。現在中學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過早的文理分科,導致了理工科的大學生非常缺乏人文學科(文史哲)修養,甚至連起碼的語文水平都欠缺,故缺乏免疫力,很容易就作了邪教的俘虜。究其深層次的原因,的確值得國人深刻反思的。(詳見: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6491)。
人文社科類學科,絕不僅僅關乎於中醫的存亡問題,實際上還關乎國家社稷安危,民族精神興衰存亡之大事!
民間中醫網實際上已不僅限於討論中醫,而成為集儒釋道醫武民間諸家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網站,同時也是一座大學校,發現有許多網友來到這兒,並不為求醫問葯而來,卻為訪道而來。也有不少根基不錯有為青年來此優遊,若以此文作為契入正途之緣起,也算是心血沒有虛耗,若藉此版一角向網友們作一個儒釋道醫的綜合性介紹,亦幸甚至焉!
人體的奧秘是極其深刻微妙的,至少存在著幾十個深淺不同的層次。本文所說的命門天癸三焦層次,只能算是中等層次的事情。瑜伽中所說的中脈七輪,和紫陽真人《八脈經》中所說的「陰蹻」脈,是中層偏上一點的層次,都還不能算是最高的層次。只有修鍊到了相應的層次,才能知道那個層次中的奧秘。而西醫所看到的脈道,就是血管和其中流動的血液,最多加上淋巴系統等等,那隻能算是最低的層次,患者自己能看到的,西醫也能看到,患者自己看不到的,西醫同樣也看不到。就算是藉助於各種昂貴的儀器,同樣還是看不到。西醫不過是藉助於儀器而來掩飾自己理論與實踐的蒼白與無能!
(有興趣者不妨參觀「轉-視頻中脈七輪的奧秘—供養大家了解生命的奧妙」: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7149)
經典僅能起到印證作用,僅停留在紙面上,其中的密意就永遠無法了解。民諺曰:「天橋把式,只說不練。」壇經曰:「凡夫口說,智者心行。」無論民間技藝,還是上乘的中醫技能,都不能靠一個「說」字可以了得。「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直到將周身氣脈的運行能真正地看清楚了,它們是如何如何運行的,那開方投藥自有鬼斧神工之妙。上文不過是個人管窺之見,算是拋磚引玉之作吧。
東方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全方位的,須數十年如一日地鍥而不捨,方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直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同道們,任重而道遠,攜手共同努力吧!因#21帖超過了更改時限,原文中部分論述還不夠清晰,經更改後發布如下:
⑥《內經》模式與《難經》模式之間的溝通問題——「胃為腎之關門」與「腎為胃之關門」——臍下腎間動氣是三焦氣化通道之總司令
上文曾歸納出《內經》對飲食物的後天氣化模式為:
飲食物口入→入胃通過脾精氣的氣化蒸取精微,並通過脾氣升舉→入肺與清氣「氣化」為一體而成營血[1]→……?→轉致五臟
又曾歸納出《難經》的先天氣對後天氣化功能的支持:
命門天癸→臍下胞宮腎間動氣→三焦→升降出入經歷於五藏六府
¥
上面已明確了升降運動的道路是氣街,但細思之下,先天炁與後天氣二者之間的溝通機制尚欠明朗,下文繼續討論。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滎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
分析上文如下:①由中焦胃注入上焦肺臟的營氣,一部分轉注膻中轉化為宗氣,以行呼吸(膻中為宗氣之海)。
②另一部分營氣內注於五臟六腑的部分,通過肺主肅降、金水(肺腎)相生、及胃氣下降機制[2],經過三焦氣街的運行通道,下降至臍下下焦,與來自於命門的原氣(腎間動氣)交匯混融,並進一步被氣化,轉化為更加精微、熱力與活動性更強的原氣,以增補先天原氣。這個過程體現了後天脾胃之氣(中氣或營氣)對下焦原氣源源不斷地補充作用。(雪山按:故知脾胃乃後天之本,及「胃為腎之關門」之說。)
在臍下被進一步被氣化的產物去向又有:1、成為衛氣,不行脈內,行脈外而浮於體表,起防衛作用。
2、成為十二經脈之氣的總來源。
3、化淫精下行,以支持生殖功能。或以遺精而漏失[3]。
4、因臍下動氣得先天腎陽之氣支持,具有溫煦作用,故能通過三焦氣街通道,直接向上溫煦中焦胃府脾陽之氣。胃府脾陽得到原氣的溫煦,才得以完成「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這樣一系列的生命氣化環節。(雪山按:故有腎乃先天之本,及「腎為胃之關門」之說。)
故而臍下原氣之海,實在是一個實現後天與先天之間相互轉化的大本營。臍下腎間動氣則是三焦氣化通道之總司令!
故《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讀者深體之!
至此,原生態中醫的上中下三焦氣化升降出入往返全程密意完整破譯!
[1] 中醫「營血」的概念與西醫的「血液」的概念完全不同。營血是血與氣統一體概念,說營氣與血亦可,也就是「血載氣」。西醫不知血中所載之氣。
[2] 《素問》:「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
[3]而道家小周天還丹功夫正是在此要害關頭逆水行舟下手采煉,行周天火候,進火退符,退藏於密,將其返還為先天之中的先天炁返歸貯命門,故能卻老。故《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對凡夫來說,或「醉以入房」,或漏失,僅此二途而已。)
三焦各論提綱 上文所列僅為三焦總論,已經對三焦氣化如何動態地貫穿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進行了討論。下面將就中焦氣化、下焦氣化、上焦氣化各個詳加論述,名之曰各論。
按之《黃帝內經》,上焦膻中為宗氣之海,中焦胃脘為水谷之海,臍下下焦為元氣之海,此三海之氣化將總司人體一身之氣化。三海之中任意一海之氣化出現障礙,必將影響到人體之整體氣化過程的圓滿實現。
一、首先,無論上焦、中焦,還是下焦,均有可能寒氣入侵稽留成患,如何祛除三焦之寒將是調整三焦氣化的一條主線。風寒侵入到上焦膻中穴,往往引起久咳不止,是當代疾病的一個重災區,同時也是中醫大可施展拳腳之戰場。對於咳嗽,傳統中醫以肺氣宣發受阻立論,臨床每獲效果,但總體療效還只能說甚感抱歉,至於如何能徹底地治癒,還將待於做進一步之探討。
對於咳嗽系列疾病,西醫以細菌感染立論。西醫宣稱抗菌素可摧毀一切細菌感染,但以臨床所見,下至兩三歲幼童,上及七八十老嫗老叟,竟無一人能以抗菌素徹底治癒咳嗽者。而事實恰恰相反,凡經過長期抗菌素吊水治療的患者,隨著抗菌素對肝腎功能的嚴重摧毀,人體正氣日益虧損,最終病情反而日益加重者,比比皆是,這正說明西醫理論之荒謬!如果幼年時引發咳嗽的風寒沒有祛除,到了中老年就會發展成所謂的氣管炎、老慢支等等西醫無法治癒的病症,嚴重時還會發展成肺癌。
實際上,按之於《內經》,上焦膻中為宗氣之海,而宗氣總司呼吸。風寒侵入稽留膻中之後,必影響到膻中氣化,故無法將中焦胃脘傳輸上行之營氣有效地進一步氣化為宗氣,再由宗氣虧損而引發呼吸功能障礙,故引發咳嗽。筆者以上焦膻中氣化立論,入手治療久咳,效果令人滿意。
因現代西方文明之傳入,人們每喜用所謂的冷飲解暑,卻引起寒氣侵入中焦,稽留胃脘,對中焦氣化形成負面影響。中焦之寒相對容易祛除,用仲景附子理中丸即可。但以臨床所見,往往上焦膻中、中焦胃脘之寒氣並見,這就需要上焦中焦通治,效果頗捷。這個課題將留在下面詳論。
二、外來之邪相對容易祛除,對人體氣化造成重大障礙的,還是由內在因素所形成。就是中醫所說的情志致疾。尤其是「怒傷肝」所引發的肝氣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中焦胃脘之氣化。這個將是中焦氣化調整的主旋律,也引出筆者的大段文章進行探討。
三、臍下下焦的調整對人體整體氣化舉足輕重,而調整的難度也最大。 主要是下焦藏有元陰元陽,而元陰元陽主宰人體一身之陰陽。《素問》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氣固密的位置恰恰就在臍下氣海。陰陽失衡會造成身心兩方面的障礙,必須加以調整。縱觀中醫前賢對此已有大量探討,暫列以下資料供參考。按王冰內經注條之思想,調整的途徑主要有二
①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參考用方一:景岳先生「左歸丸」:大懷熟地240,山藥(炒)120,枸杞120,山茱萸肉120,川牛膝(酒洗蒸熟)90,菟絲子(制)120,鹿角膠(敲碎炒珠)120,龜板膠(切碎炒珠)120。(單位:克。)製法服法:上藥除鹿角膠、龜板膠外,余葯共末之,以鹿角膠、龜板膠烊化和末,煉蜜為九克丸。食前溫水或鹽水送服一丸。日服兩到三次。
功效:補腎陰,養精血,補肝腎。方解:宗六味地黃丸衍化而來,取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熟地、山藥、山茱萸,而舍其「三瀉」,加枸杞、菟絲子、牛膝、龜鹿二膠而成。其補益效果,較六味地黃丸為優,為「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之劑。此方為陰血同補、肝腎同補(乙癸同源)之方。
參考用方二——景岳先生「一陰煎」:生地6,熟地9-15,白芍6,麥冬6,生甘草3,牛膝4.5,丹參6 。(單位,克)功效:滋陰養水。按語:景岳自注云:「此治水虧火盛之劑,故曰一陰」。本方證之主要矛盾,在於「水虧火盛」,為本虛標實。根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療原則,集中大隊養陰生津之品,以治「水虧火盛」之證。
②益火之源,以消陰翳[1]
參考用方:景岳先生「右歸丸」:大懷熟地240,山藥(炒)120,山茱萸肉(微炒)90,枸杞(微炒)120,鹿角膠(炒珠)120,菟絲子(制)120,杜仲(薑汁炒)120,當歸90(便溏勿用),肉桂60(漸加至120),制附子60(漸加至150-180)(單位:克。)製法服法:同左歸丸。
功效: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溫補腎陽,填精補血。)方解:本方組成,是在金匱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三瀉」(茯苓、澤瀉、丹皮)、增加鹿角膠、菟絲子、杜仲、枸杞、當歸而成,加強溫補元陽,填補精髓的力量,叫腎氣丸更能功專於補。加減法:原書還有氣虛加人蔘,腎瀉不止加北五味子、肉豆蔻,腹痛不止加吳茱萸溫中散寒等項,有興趣的讀者查閱《景岳全書》可也。
總之,對陰陽真火真水偏盛者,其調整以明·趙獻可之說為原則,此說體現了中醫關於「腎無瀉法」的重要原則。趙特別重視命門先天水火治療,且多有發揮,指出對先天無形水火,要以無形治無形,「火不可水滅,葯不可寒攻」,認為命門水火無有餘之證,故其在《醫貫·內經十二官論》中提出「火之有餘,緣真水之不足,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亦不必瀉水,就於水中補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2] 傅青主說:火症最為難治。清代山陰大醫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指出了治火的不二法門:一般從下焦向上騰起的火都來自肝腎,肝火稱為雷火,腎火稱為龍火。(肝在東方屬木,屬雷。)合稱龍雷之火。這龍雷之火喜歡溫溫然的環境,當下焦太熱時它要向上騰起,當下焦寒時也會向上騰起。只有當下焦調整到不寒不熱溫溫然的中間狀態時,龍雷之火就自然蟄伏下焦。這就是調整的期望值,這裡體現了中醫的中和之道。
《素問》說:「權衡以平。」《素問·玉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明代大醫張景岳說:「調之不調謂之調。」又說:「視陰陽之所在而徐徐調之,以平為期。」這樣,取法《難經》思想,以三焦氣化立論而理出中醫整體調整之途徑與思路,邏輯線條明確,且容易掌握。在此所列僅是一個提綱,下面將有三焦氣化各論。
[1] 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條》曰:「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曰求其屬也。夫粗工褊淺,學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進退交戰,危亟已臻,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火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觀斯之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孰知其意,思方智極,理盡辭窮。嗚呼!人之死者,豈為命,不謂方士愚昧而殺之耶?!」此已盡言陰陽寒熱進退之妙,而方士持方殺人之由來已久矣!如今動輒寒涼攻伐者,當聞此理而三思焉。
[2] 參見本書附錄:《腎命學說》。先從中焦總論後天五行之氣生克制化與生克乘侮全局中醫論健康與病因——從中焦總論後天五行之氣生克制化與生克乘侮全局——「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1、五臟所對應的五行分別對應著五個子系統以傳統中醫基本理論為出發點,結合現代科學的系統論分析,人體這個複雜的巨系統是由五個子系統構成的,五個子系統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個元素,簡稱為「五行」。必須強調指出的是:中醫的肝、心、脾、肺、腎還可再次支分為次級及次次級的系統,經多次支分直到每一個細胞。中醫的五臟都指的是系統,雖然與西醫的解剖名稱相同,但絕對不是西醫解剖概念上的五臟。而內聯五臟,外達五官,直至肌膚外表,把人體維繫成一個有機整體的正是經絡。以系統論的術語表達,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先哲所提煉出來的人體這個複雜巨系統的五個序參量。
若以肝為例:肝位於脅部,與膽為表裡,喜條達。生理功能主要是藏血與疏泄。藏血,是指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疏泄,指的是條暢氣機和協助脾胃消化食物的功能,從而保持人的情志活動正常,氣血運行通暢,消化功能旺盛。可見,中醫概念上的肝是多功能臟器,它還涉及西醫的神經、血液循環、內分泌等系統的一些功能。(《黃帝內經·素問》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藏魂,肝藏血,在志為怒,怒傷肝,開竅於目,主疏泄,主筋爪……)
若以脾為例:脾位於中焦,與胃相表裡,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四肢、主口與唇等。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脾主運化,指的是飲食物依賴脾的消化吸收氣化功能,才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精氣,故脾又被稱為「後天之本」。從近年來對脾的實質研究的初步資料表明,脾除了包括消化系統的主要機能外,還涉及到神經、代謝、免疫、內分泌等系統。
在中醫理論中,對每個臟器都有相類似的論述,在此不贅。[1]
[1] 相關內容參見《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基礎理論》p40-48。§2、健康態對應著人體五行的動態平衡——從結構破譯五行……五行隔行不隔山
人要保持健康態,就必須維持這五個子系統相互之間的協調,使之處於某種動態平衡狀態。反之,健康人的五行是由某種與生俱來的,自然存在的制約機制保持著相互協調動態平衡,這種機制被稱為五行的「相生相剋」,下面將分別加以說明。⑴相生為形象地說明問題,我們將五行的五個元素「木火土金水」順時針方向以等間隔順次排列在同一個圓周上,再將五個元素彼此用直線連接成一個五角星。而按一般的習慣,喜歡將「木」這個元素排在五角星那條水平線的右端。傳統中醫認為,當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每個元素依次可以生出相鄰的下一個元素,五元素系統的這種關係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被稱作是「相生」關係。
可用符號將「相生」表示為:「木→火→土→金→水→……」,如此順序相生循環不息……用語言則可表達為,木點著了變成火,木燃燒後化灰歸土,從土中可挖出金屬,金屬加熱融化後具有與水相似的流動性,用水滋潤草木才能生長,茂盛成長的草木才能更好地生出火,如此循環不息……
讀者不妨自己在紙上按我的敘述將五行生剋圖畫出來,就能獲得直觀形象的認識。筆者早年初學中醫基礎理論時,就邊學邊畫,由於教材並無五行生剋圖,就將五行生剋圖畫在了教材的封面上,天天看,日日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天長日久,終有所悟。君子動口,更要動手。
這個系統相生的關係看似很好,但進一步分析時就會發現,該系統是不可能穩定地存在的。因為每個人體內的物質元素總量是有限的,對於一個擁有有限物質的五元素系統(木火土金水五行)來說,處於僅僅是不斷相生的狀態時,必將導致該系統內所有五個元素的物質快速耗盡;換言之,當系統的功能過於亢盛時,該系統的物質元素消耗殆盡,必將導致該系統迅速趨向於崩潰,這是因過於亢進而崩潰。是故該系統欲穩定存在,還必須同時存在某種制約機制。⑵相剋還是按順時針方向來看這五個元素相互之間的關係,但這次是對某一個元素來說,與之相間隔的另一個元素,會形成「相剋」的關係。可表示為:「木→→土→→水→→火→→金→→……」(可用雙箭頭→→表示相剋),同樣順序循環不息。這可用語言敘述為:草木的根可以扎入土中,水來土擋,水可將火澆滅,火可融化金屬,用刀斧可割草砍木……但若體內五元素之間僅僅只存在這種「相剋」的關係,將會導致該系統迅速衰落,相生與相剋並存——人體五行系統維持動態平衡必要而且充分的條件……序參量 ……中醫健康態必要條件之一
我們首先站在「脾」這個元素的立場進行分析,當有「火」適度地 「生脾」的同時,還有「木」適度地 「克脾」,這就保持了「脾」這個元素能以不卑不亢的狀態穩定地存在下去。出於對稱性,「相生」與「相剋」對每個元素來說都同樣是存在的,於是由這五個元素構成的系統就可以穩定地,以動態平衡的形式長期存在下去。反之,若人體五行保持在動態平衡狀態之中,必定是五行的五個元素相互之間保持著適度的「相生」與「相剋」。
故適度「相生」與適度「相剋」相互協調同時並存,是人體具有「木火土金水」五個子系統的巨系統保持動態平衡狀態的必要而且充分的條件。
而「木火土金水」就是用來描述這個巨系統平衡態的「序參量」。
捎帶說說,五行的「行」字在這兒似應讀「hang」,與「隔行如隔山」中的「行」同義。所強調的是屬性之間的差異方面。這種穩定存在的動態平衡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所對應的就是人體的「健康態」。每個人在幼年及很年輕時都會歷經這種狀態,傳統文化將這種狀態稱為「純陽之體」。這就是中醫文化中用陰陽五行所表達的哲學體系中對於健康態定義的一個方面。語言簡潔,表達明確,無有絲毫含糊。⑷解讀中醫——東方傳統文化精粹之一:中道——中醫是「中道之醫」 這種不卑不亢的平衡狀態,按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習俗,就是「無太過與不及」,將之稱為「中庸之道」,簡稱「中道」,或「聖度」。中醫自然也就是「中道之醫」,中道思想既是中醫哲學思想的精粹所在,也是一切東方傳統文化的精粹所在!
在儒家稱之為「發乎情,止乎禮」,「發必中節」。這個「節」、「度」,就是指的「道」。
綜上所述,若按系統論的觀點看,人體的每個臟器既自成系統,各臟器之間又相互關聯,而互成系統。人體巨系統與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動態平衡關係。⑺解讀中醫——東方傳統文化精粹之三——氣一元論翻開任何一本正宗的中醫基礎理論書籍,首當其衝的肯定是「中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此以下的第一個命題必然就是「氣一元論」,其次才會論及「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再然後才會論及中醫學的思維特點——直覺、取類比象、類運算……[1]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辭彙中,存在著大量的特殊辭彙,請看:真氣、病氣、業氣、大氣、小氣、正氣、邪氣、賊氣、熱氣、冷氣、寒氣、爭氣、運氣、霉氣、晦氣、五行之氣、陰氣、陽氣、陽剛之氣、陰氣沉沉、二十四節氣、紫氣東來、瑞氣呈祥、不詳之氣、牛氣、發脾氣、天氣、霧氣、水氣、濕氣、燥氣、火氣、戾氣
在中醫裡面則有如:心氣、肝氣、腎氣、肺氣、胃氣,元氣、宗氣、精氣、經絡之氣、臟腑之氣、衛氣、營氣、命門氣,等等……
描述心情的有:「氣兒不打出來」、「氣得一蹦三尺高」、怒火中燒、怒火三丈、勃然大怒,等等……
[1] 如《中醫基礎理論》(21世紀課程教材,李德新主編,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版。)的相關部分就非常系統、精闢了。這套系列教材,都是由相關學科的全國學術帶頭人領銜主編的。據筆者看到過的幾本而言,的確具有相當的學術水準,故藉此機會,向廣大中醫愛好者隆重推薦,這套書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直銷網站上可有網購。但凡學中醫之道有數條,一是由今及古,如現在各大中醫藥大學;一是由古及今,如《問中醫幾度秋涼》中女作者的老媽,「背得醫經萬千卷,不會開方也會摹,也是中醫的正宗;一是從修鍊直接切入而入手,如長桑君與扁鵲吳越人之屬,以及筆者在《關於易筋經的若干故事》提到的以童子功成就的中醫針灸師孫新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的女主角長今等等,這個是中醫本地風光的正脈。§3、影響及破壞動態平衡的內在因素——情志致疾中醫認為情志失節可以致疾,情志可總括為七情:喜、怒、憂、思、驚、恐、悲。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被氣得吐血而死;吳敬梓在《范進中舉》中描繪了范進因金榜題名大喜過望而導致精神失常,嘴裡不停地念叨:「噫,中了,中了!」林黛玉是長期鬱鬱寡歡抑鬱致疾而死的典型人物……
明代名醫張景岳《類經圖翼》曰:「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慾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1]
下面將重點分析「怒」是如何影響到五行平衡關係。
[1] 明·張景岳《類經圖翼·三卷·內景賦》(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張景岳醫學全書)p673,
小循環理論……發脾氣與生悶氣留下了什麼——五行乖舛(chuan),生克失序
我們已經知道,肝屬木,喜條達,忌抑鬱。同時肝又恰恰是「將軍之官,在志為怒,怒傷肝」,肝氣是一種霸道之氣,唯有肝氣可在體內橫衝直闖、所向披靡。人們常形象地用「怒髮衝冠」、「怒氣衝天」、「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勃然大怒」之類的辭彙來形容發脾氣時的狀況,此時肝氣會過於亢盛。反之,抑鬱的結果是產生肝鬱或肝氣不舒,將使肝氣得不到正常的抒發而受到壓抑。下面用五行理論次第分析之:
⑴過於亢盛及受到壓抑的肝氣都會犯脾(脾的位置對應於肝,正好位於左肋下,故稱為「肝氣橫逆」),脾的功能就被削弱,按五行相剋理論,稱之為「木乘土」。「克」是正常地剋制,「乘」是超出正常範圍的剋制,這是兩個概念。
⑵再按五行相生,被肝所乘而削弱了的「脾土」不能正常地生「肺金」,換言之,脾虛就直接會導致肺氣虛;
⑶肺氣虛將導致「肺金」不能正常地剋制「肝木」;
⑷於是失去了制約的「肝木」就更旺,會更加肆無忌憚地來「乘脾土」;
⑸如此循環不已而陷入惡性循環,從而木、土、金(肝、脾、肺)這個小循環的正常平衡遭到破壞。可怕的是,因為該循環是惡性循環,一旦陷入就不可自拔,而只能在此泥潭中越陷越深。結果就形成了人體整體性的五行乖舛(chuan),生克失序的可怕結果。示例]:退休致郁,氣管頑疾魏min,女,60歲左右,中學退休音樂教師,原來患有萎縮性胃炎。退休後又患上氣管炎,每逢氣候變化就發作,到秋末之後更是咳嗽不停。我給她講解了小循環理論後,她馬上說的確是這樣的,她在退休後有很大的失落感,覺得一輩子難道就這樣完了,甚至躲在家裡不敢出門,若看到其他還在上班的人就很難過。此後不久就患上了氣管炎,且頻頻發作,身體明顯消瘦。這就是說,肝鬱引發木乘土,脾土虛導致肺金虛,從而導致氣管炎頻頻發作。[示例]:潰瘍切胃,大郁所致[示例]:潰瘍切胃,大郁所致韓dewei,男,60多歲,原為某石化企業培訓部主任,畢業於清華大學。原專業是自動化。他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的狀態長期不佳,大學畢業初期曾因胃潰瘍出血難止,做了胃部分切除手術,直至目前用胃鏡檢查手術縫合處還不斷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我問他,在胃出血之前是否有重大的肝鬱事件發生?
他立即答道,有!他說他父母早喪,哥哥是他的唯一親人,並由哥哥撫養成人的,兄弟感情篤深。他在清華念書時,他哥哥任航天研究所某室負責人,因在文革中受衝擊而尋了短見,此事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工作之後,即因胃頻頻出血不得不做胃切除。此後,呼吸系統也一直不好,咽喉一帶的上呼吸道特別怕受涼,稍一受涼就頻頻咳嗽。我給他介紹了我的大小循環理論,他馬上說這個就是系統論。他的疾病傳變完全證實了小循環理論。
要注意的是,中醫概念上的肝鬱證比世俗概念上的抑鬱症涵義要深刻,但也包括了抑鬱症在內。中醫的「證」與西醫的「症」是兩個概念。肝鬱是指肝氣鬱結,證在氣分,有肝氣鬱結的人往往自己覺察不到,然而此人即刻的心情上也不一定是鬱鬱寡歡。有許多性格開朗的人也會有「肝鬱證」。
⑵大循環理論——從肝脾肺波及心腎
在小循環理論的基礎上,下面進一步分析系統失調是如何波及心與腎。
肝木本來是生心火的,在五行分析中把這個關係稱為「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但當肝木過度地去克制脾土時(木乘土),這個「媽媽」就不務正業了,「媽媽」不好好地給「兒子」哺乳,缺乏奶水的兒子還能長得好嗎?上面我們知道,肝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藏血,同時由於相生的關係,肝應當用它的氣血來滋潤「心」。但隨著肝氣去乘土,肝的氣血有相當一部分難以按正常軌道運行,於是心這個「兒子」必然就會因缺乏氣血的正常滋養而「發育不良」。在肝鬱引發肝脾肺小循環失衡之後,慢慢地、然而是必然的會出現心臟的不適:心臟的緊悶感,有時還會出現剎那的刺痛感。到目前為止,人們幾乎都把這些癥狀看做是心臟病或前兆。慣常服用復方丹參滴丸、復方丹參片來緩解。豈知不吃這些葯還好些,往往越吃越糟。其實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心臟病。真正的心臟病在現代被稱作「冠心病」,在古代被嚴格地定義為「真心疼」,而且是「朝發夕死」。
下面再看這場危機是如何波及腎的。在小循環理論中已經介紹了,肺金的功能已被削弱了,而肺金為腎水之母,金不足必然導致腎水失養,久而久之腎必然會慢慢地虧下來。我們已經知道,「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主骨,主髓,腦為髓之海。腎為先天之本。」腎氣足的人必然耳聰目明,具有聰明才智。但反過來,在使用聰明才智時必然要消耗腎氣。我們可以體驗到,腦力勞動的消耗遠遠超過體力勞動。由於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腦力體力的消耗不言而喻地會加劇。
消耗腎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勞」,這將消耗人體的最寶貴的資源。葛洪在《抱朴子》中說:「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千裹,不如獨睡。」呂洞賓說:「二八佳麗體如酥,腰間別刀斬愚夫;不見人頭滾落地,卻教骨髓暗自空!」故五十後當減欲,六十後當絕欲。不但斷男女之事,最好要斷絕遺漏。西醫認為,也就是從化學的角度看,精液不過是水分與蛋白質所構成,流失了也無關緊要。但真相絕對不是如此!
腎虧就意味著身體五元素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崩潰,也就是說身體五行平衡的全面崩潰!中醫把腎稱作「先天之本」,腎的嚴重虧損要危及根本。腎虧癥狀群包括感腰酸背痛,頭昏耳鳴,記憶衰退,易於疲勞,兩腿酸軟無力,腰椎頸椎系列病變,嚴重的人甚至頻頻遺精,漸漸腦容量下降,最後導致老年痴呆症等。隨著年齡逐步增高時,骨質疏鬆將會提前到來,再進一步就是易於骨折。西醫的辦法是補鈣,而中醫的辦法卻是補腎!⑶五行動態平衡失調的加劇……末法時期的眾生相
但這場危機並未就此結束!
○再來回顧五行生剋。被削弱的腎水也自然不能好好地滋養肝木,肝陰因此不足,每個臟器的陰陽兩個方面同樣需要保持平衡協調,肝陰的缺乏會導致肝陽獨亢,從而使已經不上正路的肝氣進一步「乘」脾土,這必然導致脾土的進一步削弱,無疑會進一步促使已經處於危機中肝脾肺小循環狀態雪上加霜。
○此時肺金不但不足以克制肝木,而過於亢盛的肝氣反過來會克制肺金,這在五行生剋理論中被稱作「反侮」。肺遭到肝氣反侮,嚴重時會導致肺內出血或咳血。嚴重時血會從口鼻一涌而出無法止住。例如歷史上三國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
○腎水不足又會影響到心火的狀態。本來腎水應當能剋制心火的,中醫稱之為「心腎相交」。但腎水虧損後就不足以克制心火,作為常識知道火是熱的,「火性炎上」,是自然上升的。失去腎水制約的心火更是一味上升,中醫稱之為「心腎不交」。心的狀態於是岌岌可危。心火一方面缺乏肝木的滋養,另一方面又失去了腎水的正常克制,因而心火的運行就脫離了正常軌道。於是睡眠障礙,多夢失眠就會伴隨著我們。
○脫離了正常軌道的心火,自然不能有效地生化脾土,脾土的災難進一步加劇!一方面遭受被肝所乘的欺辱,另一方面脾土之母「心火」又不好好地滋養它,脾土就成為五行失調的重災區。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這樣一來,這個後天之本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了。這就是為什麼胃病的發生率如此之高,而又缺乏有效的治療理論、方法、手段及藥物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回來看肝臟本身,被稱作「將軍之官」的肝臟,因屢屢侵犯脾臟,它自己也會過度地消耗氣血而受到損害,這會導致肝臟本身氣滯血瘀,輕度的氣滯血瘀可以沒有任何自覺癥狀,逐步加劇之後會出現在肝區某個區域有隱約的悶痛感,一般出現在右肋右端的情況比較多,但由於不太顯著而往往被被人們忽略。肝臟受損直接導致了肝臟的抵抗力下降,此時就很容易感染肝炎。但多數患者的主訴往往會圍繞著胃部癥狀展開。肝脾不和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從以上的分析看到了,人們的身體是如何牽一髮而動全局。在人體的五行平衡狀態全線崩潰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被各種各樣說不清道不白的慢性癥狀纏繞終身,無有了期!也看到了,人們是如何在畢生中為肝鬱付出沉痛的代價!⑷其他醫家對肝鬱的認識——朱進忠老中醫《難病奇治》如是說[1]:其書第一章「疑難疾病從肝淪治的理論依據」,第一節「肝在人體的重要性」云:肝是人體中的一個重要臟腑,古代醫家稱其為五髒的特使,將軍之官,其位在脾之下,腎之前,微偏左,其部在兩脅,其經起於足大趾,通於巔頂,與少陽膽相表裡,而少陽膽為十一臟生化之關鍵,所以肝在生化氣血,協調臟腑經絡的功能和抵禦外邪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生化氣血臟腑,宣通臟腑氣機:肝屬木,應春陽升發之氣,與少陽膽相表裡,少陽膽為五臟六腑生化之主宰,所以臟腑氣血經絡的生化無不依賴於肝,正如李東垣所說,「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若肝氣鬱滯,或亢,或衰,則諸臟必然受累而出現氣血生化失職,發生各種複雜的疾病,正如沈金鰲氏所說:「故一陽發生之氣,起於厥陰,而一身上下,其氣無所不乘,肝和則生氣,發育萬物,為諸臟之生化,若衰與亢,則能為諸臟之殘賊。」所以,《素問》在大聲疾呼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十二官不得相失時,又強調指出:「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第三節 疑難疾病的癥狀表現與肝的關係疑難疾病的癥狀表現儘管是多方面的,但從總體上看大都具有以下特徵:一、癥狀異常複雜,難於抓住重點。例如有的患者既有頭暈頭痛,納呆食減,心煩心悸,又有腹部悸動,逆氣上沖,煩熱汗出;既有口苦咽干,煩躁失眠,尿熱尿痛,又有少腹冰冷,白帶量多;既有脈象的弦緊,又有數象,很難用一臟一腑,一經一絡,一虛一實,一寒一熱去說明。又有的患者既有疲乏無力,自汗畏風,又有腹滿納呆,發熱,噁心欲吐;既有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又有氣短神疲;既有脈虛,又有緩而滑等。癥狀不但複雜,而且很難用哪一種病因病機去解釋……
而其他關於整體調整的思想在古代中醫中並非沒有,清代名醫陳士鐸說過:「一臟不通,五臟皆不通。」又說:「或兩經同治,或三經同治。」「腎虛者僅補腎者效緩,兼補肺者效疾。」等等,整體調整的思想已初見端倪。然而因其年代所限,缺乏如同系統論的整體性工具,尚無法形成完整的整體通調的思路、方法與手段。本文在繼承上述醫家思想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了中醫的整體觀,動態觀,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1] 朱進忠主任醫師1933年5月出生於中醫世家,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1977年畢業於全國中醫研究班。現為主任醫師、教授、國家二部一局遴選的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研究所名譽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研究會理事、山西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及內科分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和內科學教學,對疑難病證治規律和辨證論治方法學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醫內科證治備要》、《難病奇治》、《天人相應與辨證論治》、《疑難病診治思路秘訣》等24部著作。提出了疑難病從肝論治、相似辨證、天人相應辨證、內科三步辨證、辨證依據脈為第一、危重疾病尤應診腹等觀點和方法,研製出治療小兒急慢性腹瀉和厭食症的寶寶一貼靈等葯。朱老臨證注重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獨具匠心,療效顯著。朱老以數十年紮實的臨床經驗反覆提煉、加之嚴謹的治學態度反覆歸納總結,終於練就此文,著實難得一見!我等後學只敢贊同附會、虛心學習體驗在前,而發揚光大在後,庶幾毋使金缽盂暗沉海底矣!全文見「民間中醫網」: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9200&extra=&page=1[示例]:嘮叨媽媽,克隆肝鬱[示例]:嘮叨媽媽,克隆肝鬱張某,女,1970年畢業於某大學工程化學系,今年60餘歲。大學畢業後不久身體就不佳,主要是長期胃部脹氣不適,體弱多病。只要一遇見她,談話的主題就是無窮無盡地圍繞著自己的病痛與看病。1988年的氣功大潮中,我結識了一位有真功夫的氣功師,就邀請該氣功師為其透視並針灸,並請另一位中醫師為其會診,也未能說出原委。十年之後,也就是1998年的某一天,她突然給我來了電話:「老余啊,你真行啊!」我被這突然一說,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問道:「怎麼回事啊?」她說:「十年前會診時,你也在場,當時只有你一個人說出了我的病癥狀在胃,而病根在肝。」我說:「那可能是無意當中說的吧!現在的確已經完全忘了當時我說過了什麼。」她說:「在此前此後看過很多很多醫生,沒有一個人說到我是肝出了什麼問題,唯一只有你說了。今年入春之後,我胃部脹氣越來越厲害,每天只能勉強吃半碗飯,已經幾個月了,我想再這樣下去,我就要被脹氣脹死了。正好前些日子合肥同仁堂分店新開張,前天我去逛了逛,逛的當中忽然想起你的話,就尋找與肝有關的葯,後來就找到了舒肝丸,自說自話地買了一盒,當天試服一丸,第二天胃部脹氣消失,就可以正常吃飯了。」後來她就每天服用,又過了一段時間來電說:「現在胃部癥狀越來越好,我想要更好一些,舒肝丸是否可以長期服用?」我說:「這可不行!舒肝丸是瀉氣的葯,中病即止,可別拿瀉藥當補藥。」在這後面還發生了幾個插曲頗為有趣,也值得三思,寫來共賞。
⑴看到一個校友如此長期地陷入痛苦,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當時可行的援助辦法唯一只能是盡我所能給她介紹一位良醫。此前我通過另一位校友的介紹,認識了一位安徽中醫學院的專家教授邊醫師,她是北京中醫研究院當代名醫方葯中教授的研究生畢業,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又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無論是從中醫功底,還是到信仰,都再合適不過了。於是我就介紹她去找邊大夫診治,在看了若干次病之後,張給我來了電話說:邊大夫告訴她說,她的病我看不了。在我後來很長很長的經歷當中,遇到過許多許多的病例,比較之下,才知道邊大夫是一位了不起的真正完全負責任的中醫大夫,不會看就是不會看,坦誠地告訴患者。完全不像是當前的許多許多的中醫師,明明完全不知道病人體內所發生的是什麼,卻一副道貌岸然相,讓病人一年兩年三年地品嘗自己的「佳作」,弔死在自己這棵樹上,無有了期地浪費金錢、時間、精力和希望。
⑵後來有一年寒假期間,我到合肥辦事順便探望這位多病的校友,正好她兒子假期在家,她告訴我說,說她兒子有一個怪病,想讓我給看看是怎麼回事兒。這兒子只要在她的跟前一站,就渾身一個勁兒不停地抖動,頭也晃是腳也搖,就那德行真還不知道怎麼能考得上大學,說完就將她兒子叫了過來。我一望就知是肝經的事,肝經已經從頭一郁到底,貫穿全身到了兩腳,故而頭晃腳搖。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肝鬱所致。」這位媽媽偏要追根刨底兒,又問:「郁從何來?」答:「郁就從你來。你想想,你兒子從放假回家開始,你就不停地對他嘮叨:你的房間如何之亂也不收拾收拾,等等。他的房間不妨讓他自己作主,亂就亂一點吧,又能有多大的關係?放假回家圖的不就是放鬆嗎?如果從小到大,兒子一直在你的嘮叨聲中成長,不郁了才算怪。」
誰知她聞言後居然會大驚失色!我也就在剎那間明白了,她並不是真正地想知道她兒子病根所在!她並不願真正面對事實真相!她非常願意生活在虛偽的假象之中。有很多病,的確也是天機不可泄露的啊!回想起有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探長波羅說出了女人往往喜歡生病的一個重要的潛台詞是:女人往往在其潛意識中存在著想要博得男人更多的關懷企圖,而生病就是這一類女人手中最有用的工具!一位肝鬱媽媽,自己已經深深地陷入到無有盡頭的漫漫痛苦之中,居然卻在親生兒子身上樂此不疲地拷貝著自己的肝鬱,製造著兒子的無窮無盡的痛苦。說來真是不可思議!
⑶故事繼續:她會經常稱道她兒子是如何孝順,對大人的訓斥一直是逆來順受,無比的順從,從無抵抗表示,真是一個少見的孝順兒子!而其子好不容易見到像我這樣一個不入流的人,也很好奇,後來經常會打電話來問這問那。到後來,來電突然終止。我知道,兒子一定又是被「修理」過了。因為他媽媽說過,她可不希望她的兒子像我一樣,這也不吃,那也不碰,像個苦行僧那樣……[示例]:問題女孩,病起有因[示例]:問題女孩,病起有因 1998年夏,我和一幫同學參加了廬山校友聚會,在逛山時也順帶給大家看看身體。其中一同學的女兒大概剛從自費大學畢業,也來旅遊,也許是出於好奇,也讓我看了看,觀察後發現她心臟與胃問題較大。
她媽媽就說,她的胃病與心臟找過好多醫生看了,都沒看好。我隨即說:你女兒心裡肯定長期有不愉快的事。女孩說:不啊,我一直挺高興的,沒什麼不高興的事啊!
可是到了第二天,她就主動找我說了,所說的話真還令人不寒而慄:「我在上小學時,調皮好動,上課經常做小動作,老師講話時還經常好插嘴,學習成績不好,被認為是壞孩子。於是同學們就認為,不能跟一個壞孩子一起玩。家裡知道了,也就認為我是問題女孩。」
而在我看來,這個女孩是一個完全正常,聰明活潑健康的孩子。實際上問題完全是出在了教育模式:權威教育、聽話教育、包辦教育、隔離教育。必須服從老師的絕對權威,必須對老師惟命是從,必須與不良環境隔離開來……稍有違抗,就入另冊。孩童的天性完全被扼殺。與其說是「問題女孩」,不如說是「問題教育」、「問題老師」、「問題家長」。
這世界的一切都是顛倒錯亂的。從筆者的大小循環理論不難解開她胃部與心臟不適的原因。
一個小學孩童心目中的天地能有多大?不就是老師、同學與家長。尤其是老師的一句話,無異於聖旨。但這些人一致的認為她是壞孩子,那她就算不壞,也得背上了無情的黑鍋,一直伴隨著到大學畢業。而孩童期間落下的病根,將得伴隨著她一生!不是太殘酷了吧?
給我們開車的司機在一旁聽完我給「問題女孩」看病,就要求給他也看看。我看了看他手,就說:「胃痛,脾氣大。脾氣消掉,胃病才能好。」他說:「神了,脾氣還能看得出來?」[示例]:教育理念陷誤區,危機家庭涉命案-——我的童年誰做主——強勢女人導演悲劇這是一個由家庭教育理念誤區,幾乎引發命案的真實故事。
該故事由央視第十套科教頻道「講述」欄目在2009-7-18日上午10:10分播出。播出的標題就叫《危機家庭》。
故事的女主角叫林妙香,40歲,是廣東省汕頭市樂園區小學的校長。她有一個14歲的男孩,叫阿凱。場景是這樣開始的:一天下午,與往常一樣,林帶著她的兒子阿凱在辦公室做作業,那天做的作業是作文,老師出的作文題目是《冬天的雪》。只見阿凱呆坐了好一會兒後,在作文本上寫了一行字:汕頭沒有雪。當媽媽看到了阿凱的這行字之後,就說:「你這樣寫不行,還是好好想想把作文完成吧!」說完,就習慣性地把阿凱寫的那一頁紙扯去了。
但是,怎麼也令林女士沒想到的是,這時候兒子竟然會像發了狂似地,突然從座椅上蹦了起來,直撲自己,一下子用雙手將林女士的喉嚨口死死用力掐住不放,只一會功夫,林女士就感到天旋地轉、眼冒金花、手腳抽動……這時候在辦公室里的其他老師見狀全部炸了鍋,趕快圍上來七手八腳地把阿凱的雙手掰開,又將兩人分開……
這一夜,林女士通宵失眠,白天所發生事件的場景翻來覆去在心裡揮之不去:「究竟為什麼兒子要對自己下如此毒手?」她覺得自己的心都要碎了,回想著自己14年來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培養,感到自己已經為「自己的」兒子盡到了「自己」所能盡到的一切,為什麼居然會換來如此殘酷的後果——面對著攝像機鏡頭,林女士泣不成聲地訴說著!
後來的日子裡,林女士還是經常失眠,在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裡,她不斷地回憶、追索著過去的一切。最後,她終於回想起了最為關鍵的一幕。事情的開端是這樣的,7歲的兒子到了從託兒所「畢業」的年齡了,為了精心地培養自己的寶貝兒子,林女士不惜成本,強迫兒子進入了一家收費昂貴的私立小學就讀。而這個是違反兒子意願的。開始,兒子的學習興趣很大,但不久之後,成績迅速滑落到全班倒數第二名。
與此同時,兒子與媽媽之間的冷戰也拉開了序幕,先是拒絕吃早飯,郭凱將媽媽買來給他吃的包子扔在了地下,還把包子用腳踩得稀巴爛,然後抬頭輕蔑地狠狠地瞪了媽媽一眼,最後揚長而去……逃學、天天與別的孩子打架,拒絕與媽媽之間的任何交流——「冷戰(冷處理)」成了郭凱每日生活的主旋律。
媽媽終於被這個寶貝兒子弄得焦頭爛額、「黔驢技窮」,而不得不求助於丈夫。郭凱的爸爸是一位生意人,長期外出忙於事務,從來也不過問兒子的事情。丈夫聞訊後趕回了家,但是等待著他的是一場夫妻之間的爭吵,兩人之間的相互指責。但還算好,到最後郭凱向老爸老媽認了錯。但是,林女士卻覺得,事情好像並不是那麼簡單,總擔心著後面還會發生什麼……
後來所發生的一切,證明了林女士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她真正的噩夢還在後面呢……
後來,郭凱的叛逆心理繼續升級(注意:這兒不是用的「逆反心理」,而是用的「叛逆」二字,這不是筆者的用詞,而是林女士自己的用詞。)他開始駕摩托車飆車,離家出走不見蹤影……而林女士是失眠繼續,噩夢繼續……一個個不眠之夜,一萬種可能在她的腦海中翻騰,兒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兒子將會發生什麼……處於「冷戰交戰」一方的媽媽,只能靠著種種猜測來度過這難熬的煎熬,終於有一天媽媽精神崩潰,她終於昏厥了過去……
但她還是回想起,自己是如何從小為兒子包辦一切、干涉一切、設計一切。例如,對於郭凱的小朋友,凡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就下禁令,不讓郭凱同他們一起玩!兒子慢慢地變得沉默寡言,於是,她就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兒子對自己教育方式的認同……
母子之間三個月冷戰應力逐步的積累,最終以媽媽的一個習慣性動作——漫不經心地扯去兒子的一頁作文,而引發了一次巨型家庭「核彈」的爆炸!(按:從「冷處理」終於積累到「熱處理」。)
慘劇之後,母子雙方終於達成了家庭溝通與諒解的「備忘錄」:第一、兒子的一方:兒子對自己以往的出軌行為認了錯,表示賠禮道歉。但是,兒子最終還是表示,大丈夫志在四方,遠離家門,越遠越好!
第二、作為媽媽對兒子的理解與讓步是:終於同意郭凱去廣州學習他自己鍾愛的美術專業,體現出媽媽對兒子自身意願的尊重。
溝通之後,郭凱終於吐露了那天「核彈」被引爆的原因,那天是在媽媽的學校里做作業,但居然當著許多其他老師的面,把自己的作文扯掉,覺得很沒面子,極大地傷害了自尊心。而去參加飆車,實際上是期待著壯烈地死去的一個機會,就死給她看看!
第三、媽媽的一方:作為小學校長的她,在自食苦果之後,也換來了某種醒悟,她將她的小學改造成一所專門糾正父母教育理念誤區的特色學校。
一場家庭慘劇最終以皆大歡喜的大圓滿而收場,但是留給觀眾們的思考卻是繞樑三匝,餘韻難盡!實際上,作為筆者的我,太同情、太理解小郭凱了。無有了期地受強勢媽媽的壓制,唯一的選擇只能以沉默作為開始,不選擇沉默,他又當作何選擇?最後歇斯底里的突然爆發,作為自身價值觀與自身理念的宣洩,也純屬完全之必然。
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例如舊上海灘的黃浦公園門前,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樣極端侮辱性的詞句,那麼對於當時國民來說,只能唯一地選擇「敢怒而不敢言」吧?及至解放前,條件成熟之時,國民毫無意義地會選擇,起義,用暴力推翻殖民政府。從沉默到憤怒的火山終於爆發,是一個完全合理的情感應力拉伸與斷裂的合理邏輯發展過程。
強勢女人,支配型個性,終遇剋星。物極必反,一物降一物,中庸之道長存!冷戰終告結束,塵埃落地,這也算是不幸之後的大幸也!
這些就是末法時期的眾生相。當然,就算是再高明的醫生,也僅僅是看到事件的表象,而眾生之間無始以來的冤冤相報的因果鏈,卻惟佛能知能解!
以上僅僅是以定性系統分析方法為工具,對人體「木火土金水」五元素系統的簡單理想化模型所作的一個清晰而簡單的推導,該推導以普遍存在的肝鬱為出發點,相當完整地說明了中醫情志致疾的完整演變過程。將此模型用於診斷處方調整人體五行的失調已經是相當好用了,具有診斷容易而明確,處方簡單明確容易,調整見效快,療效穩定持久,且易於根治。往往是一劑見效,更或一丸就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理論體系正確與否,完全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而出乎意料的療效,也正說明該模型的確是把握住了人體內所發生的真實情況。
但實際上在人體中所發生的情況遠遠比這個要複雜得多,會超出這個理想模型。這時,最好是通過禪修直接觀察。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頻湖脈學》中說:「內景隧道,唯反觀者照察之。」因為從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望聞問切」所獲得的體內直接信息畢竟有限,若能結合直接觀察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中醫自古醫道同修,扁鵲、華佗等古代大醫學家都是通過修鍊,既達到出神入化的修鍊境界,又練就一身過硬的診疾本領。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遇異人長桑君彼此相處考察十年後,方才授以秘方書及相應修鍊秘術,依法「飲上池之水三十日」,即能「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推敲這段描述非常有意思,其一、是說明古代中醫有相應的修鍊術,通過修鍊可以獲得特殊的診疾本領;其二、要有名師真傳且絕不輕易傳人;其三、明明扁鵲可以直接看到內臟病變情況,卻還要打出「診脈」的幌子,真所謂「真人不露相」。⑸[郁證]:肝鬱綜合症——罄竹難書:肝鬱、肝氣犯脾及連鎖反應所產生的癥狀群——「隱形殺手」面面觀這兒不妨借用一個西醫經常樂意採用的名詞「綜合症」,因為肝鬱所涉及到人體方方面面的癥狀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甚至於可以說是「罄竹難書」,故一時不得不違背筆者的一條最重大的禁忌——有限度採用了西醫的一個概念。
以筆者的觀點來看,下列一系列癥狀,都是郁證(肝鬱證)在人體各個不同部位的體現,而作為罪魁禍首「肝」(強調,這裡所說的「肝」,是中醫臟象學說意義上的「肝」),卻潛藏背後,長期矇混過關,難以為人們察覺。在這兒,筆者將這個「隱形殺手」作案的一系列「罪行」(很可能不是全部,但是主要罪行已經悉加披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加以曝光並發出通緝令,望有識之士各各配合緝拿,勿要窩藏為盼!
就像是在古代,在城門樓旁邊,刻劃形象,張貼布告,通緝捉拿!1.中焦癥狀1.中焦癥狀
胃痛、胃脹氣及各種胃病:胃炎(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幽門螺旋桿菌、胃出血……有人能感覺到左肋下痛及輕微的脹氣,有的人能明顯地感覺到從右肋下到左肋下有一道明顯的氣橫撐在那裡,這就是木乘土、肝氣犯脾的典型癥狀。兩脅下痛,或酸痛。嚴重時,痛感會侵入到肋骨之中。兩脅下雖然並不歸屬於中焦,在此暫按部位歸類。
2.從中焦向上的癥狀
噯氣泛酸,口舌無味,得靠辣椒等刺激性調料刺激食慾等……
3.從中焦向下的癥狀
小腹脹氣,大便稀溏或便秘,共同的是大便不暢,有便欲卻又不容易解出,蹲一次廁所要蹲10—15分鐘以上者。大便形態及通暢程度在診斷上具有特殊意義。大便不暢癥狀之人群普遍地存在著,頑固性便秘往往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但無論是從醫師還是到患者,都普遍地當做一般性便秘來處理,沒有認識到潛在的肝鬱是此症的根本原因。患者喜歡經常服用通便藥,甚至瀉藥通便,但只能有一時之效,而非治本之法。
曾見一40來歲女患者,北京大學醫學部眼科大夫,從小就患有便秘,一周左右才能解出大便一次。她說,為了能夠大便,有時甚至故意吃一些變質的食物,造成人為的腹瀉。長期的便秘造成皮膚粗糙、體形臃腫、面色無華、精神倦怠等一系列癥狀,痛苦異常。付以筆者屢試屢驗的補氣平肝湯,考慮到便秘,加火麻仁潤下。見效。
4.肝經本經氣血郁滯所引發的癥狀——小葉增生、卵巢囊腫及前列腺腫大——發展到乳腺癌、子宮頸癌
肝區隱痛、肝囊腫等,這意味著肝已經受到傷害,受傷的肝就很容易遭到病毒的襲擊,於是就患上肝炎,進而發展到肝硬化。
又因為肝經循行路線經過兩乳,循陰器。肝鬱之後就會造成相應部位的氣血運行失常。對男性,造成前列腺肥大、隱痛及小便不暢;對女性,會造成小葉增生、附件炎及子宮卵巢囊腫等。
現在據上海等地調查統計,發現婦女乳腺癌、子宮頸癌主要發病年齡段,從原來更年期之後,下移到20多歲至45歲之間。這兩種嚴重地威脅著婦女健康的癌症,是從小葉增生和宮頸炎逐步惡化造成的,與肝鬱有著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肝開竅於目,肝鬱所引發的眼部癥狀為,眼球發脹痛、乾澀、視物模糊,嚴重時後期會導致白內障、眼底各種病變。
5.心臟的癥狀心臟緊、痛、悶,及突發性針刺感……這被許多醫師與患者當做心臟病處理。而患者本人也往往喜歡自說自話地選擇復方丹參片、復方丹參滴丸之類的非處方葯作為首選葯,豈知,這類葯中的麝香固然能以芳香開竅使得心臟的不適得到暫時的緩解,然而冰片、丹參卻是寒性葯,久而久之,把大量的寒氣帶進了心臟,進一步惡化了心臟供血,就可能會把患者最終推向死亡的絕境!
6.肺經、咽喉及呼吸道癥狀
對有的人,肝氣可從脾向上侵犯左肩前凹處的肺經募穴中府穴,此時會出現左肩緊張酸痛、氣悶及呼吸不暢的感覺。肝氣還可從肝臟右緣從右路向上直接侵犯右肩的中府穴。
肺氣虛將導致氣管與肺(即整個肺系統,按西醫的說法就是呼吸系統)易遭受風寒的侵襲,於是患者長期受困於咳嗽、氣管炎、鼻炎等症而無法治癒。
打鼾:俗稱打呼嚕。是痰在咽喉部聚集而引發,可以隨著疏肝解郁化痰而迅速緩解直至治癒。
7.腎經癥狀腰酸背痛,腰脊勞損,椎間盤變形突出,頸椎病,遺精,耳鳴及聽力下降,失眠或睡眠質量不高,易於疲勞,記憶下降,進而大腦供血下降,腦容量下降,骨髓容量下降,鈣流失與骨質疏鬆並導致骨折,造血功能下降,全血指標下降,早衰,老年痴呆……
在肝氣佔據脾臟之後,將以此為據點並作為跳板向上或向下作進一步侵犯
8.對於經常生悶氣內向性格的人
偏向性格壓抑,肝氣會順脾經向下在肚臍左下方形成一個氣結,此時會出現腸道癥狀,小腹脹氣,長期莫名其妙地便秘或便溏,百葯無效(如大黃、番瀉葉、承氣湯等),二者共同的表現是大便不暢,或出虛恭。因為大便不暢,往往要蹲茅坑許久,才能搞定,於是有煙癮者,就乘機吞雲吐霧,一時間,廁所里雲霧繚繞,這也算得是癮君子們的一道風景線吧!
9.而對於容易發脾氣外向性格的人
肝氣往往容易向上侵犯心包。此時患者會出現心臟發緊,並有刺痛感。一般都以為是患上了心臟病,其實是肝氣上犯心包,而並非是心臟病。但其嚴重性在於,這些癥狀往往會最後發展成真正的心臟病,患者有可能因此而突發「心猝死」。那些爭強好勝、笑傲江湖的武林高手們,往往患有此疾,甚至於因此而命喪黃泉,到最後還是做了一個稀里糊塗送死的「糊塗鬼」。
10.肝氣還可以從脾上犯膻中穴
因膻中是宗氣之海,此時宗氣的運行將會出現障礙,這又會帶來一系列的氣機運行的障礙。請看下文相關論述。11.肝鬱引發的心理癥狀——焦慮、強迫癥狀與歇斯底里癥狀群
按上文的論述,肝鬱會削弱心臟功能,還會引發大腦缺血,當心腦氣血供應不足時,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癥狀:善怒、焦慮,更有甚者會產生強迫性癥狀及歇斯底里癥狀群。《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說的就是這種精神狀態。
○焦慮,就是陷入到一種難以名狀、不可自拔的思慮焦急狀態,整天縈繞著某個問題思前想後,惶惶然不可終日,若百思不得其解時,則反而愈加陷入其中,「斬不斷,理還亂」……例如,某人失落了手機,卡上還有不少錢,還有記錄著不少電話號碼,關係重大,失落者就會整天不斷去考慮諸如「手機在哪兒失落的」,「是否有辦法找回來」……諸如此類的問題。又如,某人參加了高考,某一科目的考試成績距離期望值太遠,就會不斷去思考自己是哪些考題出現失誤,或者是判卷錯誤?等等。這種狀態在世俗中被稱為是「鑽死牛角尖」。
○強迫性癥狀:如某人出了門走了一段路,忽然懷疑自己出門時,沒有把門鎖好。於是急忙回家再將門鎖檢查一次。結果發現家門鎖得好好的。有的人在走路時候,會情不自禁的數人行道上水泥砌塊的數字。焦慮與強迫症都是自信心缺失的表現,當其極度地發展時,可能會導致神經病。
○潔癖:老是覺得自己的手臟,一天到晚不可克制地多次用肥皂、洗潔精反覆洗手。或者是掃地、拖地板,甚至不管地板上何處有一根頭髮絲也不得安生。或者不斷反覆地洗衣服、洗被套、床單等,總是覺得沒洗乾淨。或者喜歡將室內打掃的一塵不染,反覆地打掃,無有了期……潔癖實際上是上述強迫性癥狀的一種常見表現[1]。
○歇斯底里突發:如上述示例中小郭凱的例子。這就像是地震一樣,長期鬱悶的心理應力積累,到一定強度,產生突發性的心理斷裂,於是就表現為歇斯底里般,不可自制的突發性發作。這種歇斯底里突發,對患者本人,以及周邊人群都可能造成突發性的危害。
如今年的成都公共汽車上的自焚事件,當事人是一個好逸惡勞的老頭,到成都投奔女兒之後,依然積習難改,還埋怨女兒不好好照顧他,於是就想起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死法,去死給大家看看」。那天他攜帶著一桶汽油,從成都某公共汽車起點站上車,行駛到半途,但汽油傾倒後再用打火機點燃。結果釀成了數十人燒傷,十餘人當場燒死的空前慘案。
還經常可以看到,在美國時有校園槍擊事件發生,而持槍者往往並不將目標指向特定的人物,而是隨機地瘋狂濫掃,在最後往往以作案者飲彈自盡告終。患者在上述幾種心理癥狀發生前後,通過問診,往往可以發現患者有多次反覆疊加性的肝鬱既往史。
[1] 對「潔癖「的問題,參見:宗薩欽哲仁波切北京大學佛學演講2007-11-21 23:39:「修行的結果,是當你開始有某種一點點轉移。假設說你是那種人,如果有一點點讚譽你就會鼓起來的那種人,或者是那種人家批評一點點你就會非常沮喪。那我假設說,經過幾年的禪坐修行以後,你開始對這些東西沒有什麼感覺了,無所謂了,這是非常殊勝、非常棒的。這等同於佛頭頂上的頂髻。即使是這種小小的執著,比如說你是那種每天晚上都要熨平你的內衣的人,因為你就是那種喜歡很脆、很乾凈,有潔僻的那種。經過幾年的禪坐以後也許你就無所謂了,說不定內衣兩年都不洗。仁波切會說,這是一種小局面的涅槃,這是大家應該要尋求的東西。」12.四逆證——正宗中醫的「專利」——一組常見而又「被罕見」的癥狀
這是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提出的一組特殊概念,為西醫所忽略。這個可是正宗中醫的「專利」啦!
中醫所稱的「四末」,就是指雙手與雙腳。四逆證,指的就是氣血不能暢達於四肢,引發的手腳逆冷。
證見天氣稍冷,立刻手腳冰冷,但冷不過腕,患者亟欲捂手烘腳取暖。蓋因肝主藏血,肝鬱後,肝臟氣滯血瘀,於是肝血的輸布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四逆散主之。但以筆者的經驗,可以與當歸四逆湯合用,效果更佳。
同為四逆證,若冷過肘過膝,為丹田元氣虛虧所致,通脈四逆湯主之。當與上證辨別為要。
《傷寒論》三個「四逆」類方,運用得法,則妙不可言,當有桴鼓相應之效。13.手掌面分布性紅暈(肝掌)、蜘蛛痣等——一個普遍存在癥狀的臨床意義
開始階段,一般是在大小魚際出現分布性紅暈,還有就是在四個手指根部的小丘上面,呈一片片淡淡的晚霞狀而浮現。這就是典型的肝鬱久郁化火的表現。
此時掌面中心部位反倒呈現白色,為木乘土之象。蓋掌面中心部位屬脾土,九宮之中,其餘八宮均被肝氣佔領,脾土被困。
若手掌面「離」卦所居部位(按:後天八卦,震東兌西,震,離也。屬木,居東方。在掌面上分布,大手指根與食指根部,人紋與地紋相交的三角形區域,屬離卦。可參考張延生氏手診脈圖。)出現白色,為肝臟氣滯血瘀。若出現青色,即肝臟之真臟色吐露,為肝鬱甚,主凶。若在此部位有一根青筋向上面發展,指向中指根部小丘,為既往肝炎史之象。以此診疾,百發百中。毋需再查肝功能等等,即可確診。此時,病在氣分與血分。
進一步發展,紅暈當中出現一粒粒小小的白斑,這是典型的全身性血循環障礙的形象。可能提示脂肪肝、肝硬化前期等等。就是說,肝區有可能出現某種器質性病變。
經過治療,白斑消退,紅暈消失,為肝鬱漸愈之佳象!14.膽結石、膽囊炎——肝膽相照、唇齒相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關於筋膜的「類運算」
在中醫臟腑理論中,肝屬臟,膽為腑,二者一臟一腑互為表裡。肝氣正常地輸佈於膽腑,是膽氣得以正常運行的前提。而以世俗俚語來說,這就叫「肝膽相照」,往往用來形容彼此之間唇齒相依、親密無間的依存關係。但是,一旦發生肝鬱之後,肝氣有失於暢達而橫逆,當肝臟有失於疏泄之時,其所形成的集結性氣結,經常也會無情地落到了膽區之上。這時,少陽膽經之氣將運行受阻,膽汁也就相應地疏泄不暢,加之肝火燒灼,膽汁將逐漸凝縮而成膽結石症。這個就是「兄弟彼此反目為仇」「相煎何太急」的後果,把「肝將軍」惹惱了,那可是「六親不認」啊!又,「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見下文),夫膽囊,其結構呈現筋膜狀,按《黃帝內經?素問》,正是肝臟之氣所主、所藏。肝鬱而失於疏泄之後,一切筋膜之氣一概運行受阻,膽囊當然也不例外。按照筆者「類運算」的概念,舉凡與筋膜相關的一切組織結構,均屬於此列。如形形色色「胃」系列病變,以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血管」緊張狀態,均屬此列!
推薦閱讀:
※(1)[轉載]夏代的文字是這樣的
※中醫診斷學歌訣(轉載)
※男人城府的修鍊(轉載)
※[轉載]二十八星宿值日吉凶歌訣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