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骷髏會精神

骷髏會精神 前 言 美國社會注重高校知名度,它是判斷高校好壞的主要標準之一,耶魯大學作為美國的頂級學府,迄今為止培養出了5位的美國總統、近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眾多的著名企業和其他社會名流。 在美國的大學裡,一般都擁有眾多的學生團體,耶魯大學與其他美國大學一樣,擁有眾多學生社團,「骷髏會」——這個耶魯校內的秘密精英組織,存在了170多年。與學校中其他會團不同,「骷髏會」不參與校內或社會上的任何公開活動,始終保持著沉默的姿態。每年只招15人。它的成員廣泛分布於美國的政治、司法、情報、經濟等領域,他們的影子無所不在,他們的權力幾乎超越了政黨,他們的成員中不乏總統、最高大法官這樣的角色,像現任美國總統布希和他的競選對手克里就都是「骷髏會」的成員。 「骷髏會」這一美國上流社會的秘密會社起源於1832年,其發起人是威廉·拉塞爾將軍和阿方索·塔夫脫。當時,拉塞爾將軍的繼兄撒姆爾·拉塞爾正經營著「拉塞爾公司」,進行著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鴉片走私;而塔夫脫則是美國前總統霍華德·塔夫脫的祖父,後者是聯合國前身的創始人。如今的「骷髏會」則成了美國富人和權力者的「秘密俱樂部」,只要加入了「骷髏會」,無論在從商還是從政道路上,他都能得到該組織其他成員的鼎力相助。 從歷史上看,選入「骷髏會」的都是耶魯大學最優秀最聰穎的學生……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骷髏會」是否向克里先生和布希先生反覆灌輸了領導者的價值觀,而且超越了耶魯已經讓學生們領悟到的東西……骷髏會相當於一個訓練場,把幼稚單純的年輕人變成具有卓越才幹、決心致力於更高目標和公眾福利的男子漢……它(骷髏會)一直利用著自身的關係網將成員推向權勢的極限。除了政府部門中那些引人注目的成員外,「骷髏會」還與一些半機密性質的全球主義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這些組織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政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幾乎構成了另一個獨立的美國政府。被徵選的會員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出身美國東部豪門,家世顯赫,最好是從英國移民、帶有貴族血統的家族成員。 中學階段最好在美國貴族寄宿學校上過學,具有團結精神,善於恪守秘密。 愛好體育,具有體育競爭精神,最好有軍隊服役經歷,具有「斯巴達」式的戰士氣質。 徵選對象是耶魯大學三年級學生(畢業那一年正好加入「骷髏會」)。 每屆會員名額為15名,同時活著的會員不超600名。「骷髏會」的會社標誌是一個人類頭蓋骨和兩節肢骨,上面撰寫「322」的阿拉伯數字字樣,具體涵義是:32表示成立於1832年,後面的數字2表示是德國「骷髏會」的第二分會。 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骷髏會」成員被反覆灌輸對於組織毫不動搖的忠誠,他們將「骷髏會」專有的別針別在皮肉上,以確保即使是游泳和洗澡時別針仍佩帶在身上。成員在耶魯校內被稱為騎士,他們都明白對「骷髏會」的誓言不容違背,遠遠超越於他們對家庭、朋友、國家和上帝的承諾之上。 他們無時不在接受教導: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必須成為出類拔萃者,每個成員都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必須幫助其他成員改善社會處境。如果說政界、商界算是一個國家的實體性權力的話,那麼從1880年開始由「骷髏會」會員建立的美國歷史學會、美國心理學學會和美國經濟學學會,則基本控制了美國國家主導思想的論述,如果再算上對美國媒體的控制的話,幾乎所有的「知識權力」(軟性權力)都盡在「骷髏會」會員掌控之中,「知識權力」說到底是一個可以產生無限魔力並最終魔化美國乃至世界的「智力魔方」。 「骷髏會」的成員從耶魯大學起步,為自己和組織的目標奮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種提升社會地位的目標已經使「骷髏會」成員在很多領域佔據高位。一個「骷髏會」的歷史觀察家說:「在美國,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骷髏會』都能號召成員去做一切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情。」

前言目 錄

目 錄 第一章從耶魯起步 1.超級精英的搖籃——耶魯4 2.與眾不同的秘密社團 3.國家權力的巔峰 第二章成為出類拔萃者 1. 精英中的精英 2.獨特的領袖教育 3.問自己:「我是誰」 4.信仰的巨大力量 5.成大事者有大志 6.永不衰退的進取心 第三章浴火重生 1.消失在「墳墓」中,然後重生 2.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3.沉迷過去,就無法進步 4.超越使你卓越 5.人可以有很大變化 6.不給自己留退路 第四章忠誠於組織 1.忠誠於組織是生命中第一位的 2.贏得信任 3.責任是關鍵 4.保守秘密 5.對組織的貢獻 第五章競爭精神 1.熱愛體育,重視競爭 2.人生就是競技場 3.挫折是另一種投資 4.懶散使你一事無成 5.冒險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6.抓住機遇,在競爭中搶佔先機 第六章團結與合作 1.一個緊密的互助團體 2.找到自己的團體 3.變長處為強項 4.正確的人際關係 5.在合適的環境里最快地成長 6.與成功者為伍 7.人脈是成功的重要資本 第七章知識的力量 1.耶魯——知識的殿堂 2.「知識權力」的力量 3.知識決定命運 4.一生的學習

第一部分第一章 超級精英的搖籃——耶魯

第一章 從耶魯起步 一個「骷髏會」的歷史觀察家說: 「在美國,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骷髏會』都能號召 成員去做一切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情。」 1從耶魯起步 SPIRIT OF THE SKULL AND BONES 培養精英是耶魯大學的職責所在,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成為 了其品牌標識。作為耶魯大學的神秘組織,「骷髏會」具有獨特的文化。「骷髏會」是一個訓練場,把幼稚單純的年輕人變成具有卓越才幹、決心致力於更高目標和公眾福利的男子漢……它一直利用自身的關係網將成員推向權勢的極限。 1 超級精英的搖籃——耶魯 耶魯大學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私立大學之一,是蜚聲世界的一流學府,其300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耶魯大學於1701年創立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吉靈伍斯,這個地方是首任校長彼埃斯的家鄉所在地。1716年遷址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市,並於1718年以學校捐資人耶魯的名字命名耶魯學院。 耶魯大學的今天是很多精英經過近300年的努力創造出來的,它的名字則來自其實與它並無多大關係的埃利胡·耶魯(Elihu Yale)。此人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大約是1717年左右,一個建立不久的學院從塞布茹克(Saylrook)遷到紐黑文,為了資助學校的興建,富有的埃利胡·耶魯捐出了價值562英鎊的9包貨物和417本書籍,以及英王喬治一世的一張肖像。對他寄有厚望的校董事們因此便以他的姓氏命名了草創中的學院,但這位恩主此後似乎再也沒有向學院提供什麼其他實際的幫助,在當時乃至其後的漫長歲月中,學院的財源主要來自教會和地方政府。 最初,耶魯學院是一個公理會辦的學校,從主管大事的董事們直到教員和學生,幾乎全都是公理會的成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神職人員的培訓部。由於它的神學根基和濃厚的宗派性,耶魯在建校後長期堅持自己的價值和獨立的管理權,而絕不向世俗的權威和物質的利誘妥協。耶魯與哈佛、普林斯頓等最早建立的常春藤盟校都有一個一致的辦學方針,那就是在官方的限制外走自己辦學的路子,它們由此鑄造了美國私立大學各自獨有的個性特色。 耶魯大學最初稱為教會學院,設立時只有一位校長、一位教師、一名學生、一座校舍,僅為一座旨在培養神職人員的小小教會學校,隨著逐步的發展,到300多年後的今天,校園佔地305英畝,運動場所佔地100英畝,可開展44種不同的體育運動;另有高爾夫球場和自然保護場地515英畝。如今的耶魯已經成為了世界上頂尖級大學之一,來自各國的學生,在耶魯大學極具個性的教學方式中,被培養成各個行業的精英。 耶魯大學創造了一系列美國之最:美國第一所有資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它藏書1100萬冊的圖書館是全美大學最大的圖書館;英國藝術中心是英國本土之外最大的英國藝術收藏館。 在美國,人們對高校的知名度極為重視,因為美國的高校對美國的社會影響力極大。而判斷一個高校優劣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這個學校培養了多少社會精英,這些社會精英包括:美國總統、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企業家和其他社會名流。耶魯大學在這方面堪稱最具競爭力。 美國迄今為止的43位美國總統中,耶魯培養出5位,尤其是最近6屆總統中,4位擁有耶魯大學學位,他們分別是:第27任總統威廉·霍華德、第38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第41任總統喬治·H·W·布希、第42任總統比爾·柯林頓和第43任總統喬治·W·布希。1789年以來的美國內閣中,9%的成員來自耶魯,10餘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曾在耶魯學習,耶魯培養出近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分別在經濟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和文學等方面為人類做出了傑出貢獻。 此外,耶魯還培養了數不清的美國政治人物和社會名流,其中包括:副總統切尼、第一個通過民選而成為參議員的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利伯曼、前國務卿范錫、前國務卿萬斯、印第安納州州長羅伯特·奧爾、密蘇里州州長約翰·阿合克羅夫特、俄亥俄州州長理查德·塞萊斯特,還有前不久參加總統競選的民主黨領袖克里。 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4名耶魯校友:布希、克里、迪安、利伯曼同時競選總統,這在美國歷史上也是驚天動地的頭一遭。他們之中任何一人當選都意味著另外一個驚人的奇蹟:美國連續三任總統都出自耶魯大學! 在美國各個著名企業中,擔任領導者職務的人要比其他大學多很多,在美國眾多著名的大學中,很多都是來自於耶魯的畢業生擔當起了創始人或是大學校長的職務,如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因此耶魯也有「美國學院之母」的美譽。 耶魯大學畢業生在美國商界、體育文藝界也湧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全美第10大公司,著名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前董事長、總經理及第一業務主管便是耶魯畢業生約翰·艾克斯便是耶魯的畢業生。該公司在1988年已連續5年成為美國市場價值最高的公司。據調查,在美國500家生意興隆的公司聘用的高級職員中,耶魯畢業生佔有最大的比例。 耶魯大學學生的體育也非常出色。與美國其他大學相比,耶魯大學校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的獎牌最多。耶魯學生弗吉尼亞·吉爾德在1980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單人划艇銀牌;美國體育界權威人士、被譽為美國橄欖球之父的沃爾特·坎普,也是耶魯大學畢業生;耶魯校友克林特·弗蘭克和拉里·凱利均榮獲第一屆及第二屆海斯曼杯;耶魯大學第19任校長,久負盛名的A·巴特利特·吉爾馬蒂(Angelo Bartett Giamatti)卸任後當選為全國棒球聯盟主席,負責全美棒球事務。 也正是由於學校如此重視體育精神,培養了更多的具有競爭精神的學子,才使得他們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優勢。 耶魯雖然以人文學科著稱,但是其文理並重的風格同樣為耶魯造就了許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如1755年發明潛水艇和魚雷的科學家戴維·布希內爾,1837年創辦美國《科學》雜誌,有「美國教育之父」之稱的小本傑明·西利曼,電報發明者摩爾斯,IBM公司前董事長約翰·艾克斯、聯邦快遞創始人史密斯都畢業於耶魯,韓國國務總理李洪九等一些外國政治家也畢業於耶魯。中國在耶魯畢業的著名學子包括清朝大臣容閎、鐵路橋樑專家詹天佑、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英雄吳應科、華人設計師貝聿銘、林櫻和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等。 培養精英是耶魯大學的職責所在,也正因為如此,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成為其品牌標識。

第一部分第一章 與眾不同的秘密社團

2 與眾不同的秘密社團 在美國的大學裡,一般都擁有眾多的學生團體,耶魯大學與其他美國大學一樣,擁有眾多學生社團。 在耶魯校園中央的路邊,有一幢外貌很奇特,風格類似希臘和埃及神廟的花崗岩建築。建築幾乎沒有窗戶,三層而已,設有地下室。向外是一道常關著的鐵門。這就是耶魯大學秘密社團「骷髏會」的總部所在地。 這棟神秘的建築完成於1856年,在那之前,會員在校外一個租來的私人寓所碰頭會面。耶魯大學的學生與訪客大可在門外的圍欄邊徘徊,甚至站立揣摩側牆上的那句羅馬字母拼湊成的名言:「誰是白痴,誰是智者?無論是乞丐還是國王,最後的歸宿都是死亡。」然而,「骷髏會」成立至今有緣入內觀望的,只有1000來人。僅僅是這1000餘人,曾經是或正在成為引領著美國社會的旗幟。 「骷髏會」——這個耶魯校內的秘密精英組織,存在了170 多年。與學校中其他社團不同,「骷髏會」不參與校內或社會上的任何公開活動,始終保持著沉默的姿態,每年只招15人。它的成員廣泛分布於美國的政界、司法、情報、經濟等領域,他們的成員中不乏總統、最高大法官這樣的角色。他們的影子無所不在,他們的權力幾乎超越了政黨。 「骷髏會」雖然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因為其具有極強的秘密性,很少有人對其知之一二,真正被媒體熟知還是近些年的事。而其內幕的曝光,可以說純屬偶然。 那是由於美國學者安東尼·薩頓,他一直在對華爾街銀行家及其所建立的一些機構進行研究,但他並不知道他們都屬於耶魯大學的一個「秘密會社」。 有一天,一個看了他的研究的人對他說:「喂,你再看看這些,你對這些傢伙的研究很了不起,但你知道『骷髏會』嗎?」這個向他揭示「骷髏會」內幕的人自己也曾是其成員。 在此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骷髏會」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不久後,薩頓就收到了一包材料,其中包括「骷髏會」成員名單以及其他相關文件。他這才意識到,他所研究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耶魯大學這個秘密團體的成員。 薩頓的研究結果引起了一個叫亞歷山德拉·羅賓斯的年輕女作家的興趣,而她也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是1998年從耶魯大學畢業的。 因為對耶魯大學的感情和對骷髏會的濃厚興趣,2002年,羅賓斯在搜集了大量資料並採訪了很多當事人後,撰寫了關於「骷髏會」的《墳墓的秘密》一書。 這是一本讓人震驚的書,它披露的內容使許多人感到不安,在這本書里,她披露了美國許多政要和商界巨子居然都和一個名叫「骷髏會」的神秘組織有密切關係。 據該書披露,成為該組織成員,無論在從商或從政路上,都將得到該組織其他成員的鼎力支持。 美國考克斯新聞報道,美國現任總統布希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都是耶魯大學秘密社團「骷髏會」的成員。 克里1966年加入「骷髏會」,小布希則在1968年成為這個耶魯神秘社團的一員,而且布希和「骷髏會」的淵源頗深,他的父親和祖父也都曾加入該組織。時至2004年,布希和克里的白宮之爭,成為40年來的首次「骷髏戰」。 骷髏會成員禁止對外透露所有有關組織的情況,不過沒有不透風的牆,外界還是通過各種渠道知道了骷髏會的一些情況。美國「國家主人」網站上對骷髏會的定義是:「耶魯大學的秘密社團」,據說也是耶魯大學惟一一個秘密社團。 那麼這個神秘的社團是怎樣產生的呢? 骷髏會是1832年12月由一個叫做威廉·亨廷頓·拉塞爾的人建立的。 拉塞爾出生富豪,其家族擁有一個從事為人不齒的行業:號稱鴉片帝國的拉塞爾公司。拉塞爾是耶魯1833屆的畢業生,後來成為康涅狄格州立法機構成員和該州國民警衛隊的一位將軍。 拉塞爾曾在耶魯畢業之前到德國去學習了一年。在德國時,拉塞爾和德國一個秘密組織的頭目關係密切。該組織活動都不公開,並把死人的骷髏頭當作崇拜對象,其本身就是18世紀臭名昭著的先知組織的一個魔鬼式生物。拉塞爾對其很感興趣,不久就廣泛參加了該組織的活動。 拉塞爾崇尚的是共濟會式的團結互助的宗旨,但回到美國後,他發現即使是原先心儀和敬仰的社團全都與這種精神格格不入,因為它們缺乏儀式化和秘密性。 失望之餘,拉塞爾繼而搜羅班上最有前途的同學——其中包括阿方索·塔夫脫,組織了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秘密組織——骷髏會。阿方索·塔夫脫後來成為國防部部長、總檢察官、駐澳大利亞公使、駐俄羅斯大使。他的兒子威廉·塔夫脫後來成了美國總統,也是聯合國前身的創始人。 「骷髏會」逐步擁有了一大批聲望顯赫的會員,他們每年都會從耶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中挑選新的會員,但人數不會超過15人,所選的會員不但是出身名門,還要具有精英、領袖氣質。 這些「骷髏會」的成員,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這種提升社會地位的目標已經使「骷髏會」成員在很多領域佔據高位。一個「骷髏會」的歷史觀察家說:「在美國,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骷髏會都能號召成員去做一切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情。」如今的「骷髏會」成了美國富人和權力者的「秘密俱樂部」,就如羅賓在《墳墓的秘密》一書中披露的一樣,只要加入了「骷髏會」,無論在從商還是從政道路上,他都能得到該組織其他成員的鼎力相助。 所有「骷髏會」成員都被稱作「骷髏」,他們的聚會地點就是耶魯大學校園內那座沒有任何窗戶的被稱作「墳墓」的半地下室型花崗岩建築。而所有「骷髏會」成員在加入時都要發下誓言,永遠禁止向外界泄露半句「墳墓」內的秘密。 羅賓斯稱,「骷髏會」的惟一目的,就是讓它的成員儘可能地步入權力巔峰,獲得巨大的權力或擁有驚人的財富。羅賓斯說:「事實上,有許多『骷髏會』成員現在已經身處美國的重要位置上。」 那麼「骷髏會」在美國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力呢?

第一部分第一章 國家權力的巔峰

3 國家權力的巔峰 從白宮、國會、各內閣大部、最高法院到中央情報局,從金融銀行、聯邦儲備委員會再到洛克菲勒、卡耐基、福特等美國三大基金會,「骷髏會」的成員幾乎無處不在。 一些「骷髏會」成員已經成為參議員、國會議員、最高法院大法官和政府部門的部長。尤其在聯邦調查局裡「骷髏會」的勢力很強大,因為「骷髏會」成員是保守秘密的行家,所以聯邦調查局招收新人常以是否是「骷髏會」成員作為標準之一。 一些重要的財經機構中,「骷髏會」也居支配地位,在摩根斯坦利、迪安維特和哈里曼兄弟等大公司中,「骷髏會」成員一度佔據了超過1/3的職位。在聯邦各級儲備委員會中,至少有一打「骷髏會」成員,其中包括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第一任主席。在美國的著名財團中,如洛克菲勒、卡耐基和福特家族財團中,「骷髏會」成員也佔主導地位。 美國是一個人口超過2.5億的複雜而多色彩的社會。無疑,在美國政治和對外政策制定上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是無關緊要的。實際上美國的公眾分為兩個部分:即精英群體、大眾群體。 精英群體進一步又被劃分為兩大類:輿論引導者和熱心公眾。 「骷髏會」的成員恰恰就是這些輿論的引導者,他們是社會中這樣一些人——他們佔有能使他們經常向其職業領域外的陌生人傳遞地方或全國的有關任何問題的輿論信息的位置,或向陌生的專業同行傳遞有關多種問題的輿論信息的位置。全國輿論的引導者包括全國範圍內佔據各種領導位置的人們,如重要的政府和商界領導人、著名的報界人士、權威教授和專業人員以及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輿論引導者在美國社會中顯然只佔人口百分比的一小部分。 輿論引導者一般是國家和國際事務的消息靈通人士,他們的看法和意見往往被廣泛傳播, 這並不是說他們擁有的消息和看法是正確的。而是說他們對世界的了解比較容易傳播給社會其他成員。換言之,「骷髏會」的成員必然會在美國社會有著顯赫的社會地位。他們的看法常常被社會其他人士認為是更可信和更合理的。這使得他們成為輿論的引導者,因為他們的消息和看法具有相當重的分量並且影響到社會和政府其他人士對世界的看法。 「骷髏會」的成員和美國眾多的熱心公眾不同,熱心公眾是指那些比較注意國家和國際事務的人群,並且消息也比較靈通,但他們的看法不似輿論引導者的看法那樣被廣泛地傳播。熱心公眾的數量在各個問題上都有所不同。對於那些最顯而易見的問題,熱心公眾可能多達全體公眾的1/4。對於大多數未被宣傳工具廣泛報道的問題,熱心公眾可能不到總人口的10%。雖然加上輿論引導者,這也只在公眾中居少數,但這是重要的少數。熱心公眾的成員從全國和社會的角度來看通常並不顯眼,但他們在與其地位相同的公眾中可以起到輿論引導者的作用。 因此,對於美國的傳媒業,「骷髏會」也盡一切努力來進行控制。有兩個成員開設了一個律師行,作為《紐約時報》的法律代表,同時,「骷髏會」還在謀劃為《時代》雜誌和《一周新聞》雜誌擔任法律代表。「骷髏會」已經控制了諸如法拉、施特勞斯和吉羅克斯等大出版社。 對於各個研究機構,「骷髏會」也頗感興趣,早在19世紀80年代,「骷髏會」就創立了美國歷史協會、美國心理協會和美國經濟協會,以確保在他們自己意願指導下書寫歷史,附帶也把成員安插進各個協會擔任主席職務。 在「骷髏會」指揮下,「骷髏會」成員發展並使用了原子彈,挑起了震驚一時的豬灣事件,還與水門事件和刺殺肯尼迪案有牽連。「骷髏會」控制了外交事務委員會和三方聯席會議,以便於推銷其政治理念,「骷髏會」還用322作為政府高級外交官任命的代碼。 據報道,布希一家三代都曾是「骷髏會」的會員,包括前總統老布希和老布希的父親。而通常「骷髏會」成員的兒女也會被介紹進入「骷髏會」,比如布希的女兒芭芭拉拿到耶魯大學的人文學科學位證書後,即加入「骷髏會」。 自布希上任後,已經安排了5名「骷髏會」成員進入美國政府工作。最近的一次,布希提名1953年的「骷髏會」成員威廉·唐納德森出任美國有價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同布希一樣,威廉·唐納德森對他的「骷髏會」成員經歷也保持著絕對沉默。 「骷髏會」的影響從耶魯大學起步。「骷髏會」保有相當數量的學校基金歸其支配使用,但卻聽任學校財源枯竭。「骷髏會」的法人團體拉塞爾信託社掌握著耶魯大學的幾乎全部不動產和康涅狄格州的大部分土地。「骷髏會」還控制了耶魯的教職工團體和學校出版機構,多數學生對「骷髏會」是敢怒不敢言。1873年,耶魯惟一一個反對骷髏會的出版物不無憂慮地說:「年復一年,死魂靈的羽翼漸漸豐滿了。」 對於「骷髏會」成員競選美國總統,美國人不無調侃地說:「我認為『骷髏會』比黑手黨還是要成功一些,紐約黑手黨5個家族的領導人都被關進大牢100年,而『骷髏會』家族的領袖卻可以到白宮幹上4年、8年的。」 不可否認,「骷髏會」有它獨特的文化。儘管人們對它的態度莫衷一是,但它對美國乃至世界政治的深遠影響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我們要研究的是,它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來自何處?它的精神內核是什麼?

第一部分第二章 精英中的精英

第二章 成為出類拔萃者 SPIRIT OF THE SKULL AND BONES 骷髏會的成員無時不在接受這樣的教導:既然來到這個世界, 就必須成為出類拔萃者,每個成員都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必須幫助其他成員改善社會處境。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為眾多的成員提供了良好的精英素質訓練。 1 精英中的精英 「骷髏會」在美國政界佔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看出它的成員無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這也正是「骷髏會」對自己的定位。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骷髏會」的一員呢?「骷髏會」當初徵選會員時採用什麼樣的標準呢?這種標準並沒有明文規定,經過總結可以得出以下共同的幾條: ◇出身美國東部豪門,家世顯赫,最好是從英國移民、帶有貴族血統的家族成員。 ◇中學階段最好在美國貴族寄宿學校上過學,具有團隊精神,善於恪守秘密。 ◇愛好體育,具有體育競爭精神,最好有軍隊服役經歷,具有「斯巴達」式的戰士氣質。 ◇徵選對象是耶魯大學三年級學生(畢業那一年正好加入「骷髏會」)。 ◇每屆會員名額為15名,同時活著的會員不超過600名。 在「骷髏會」的初期,還規定了一些種族和性別的限制,比如猶太人和黑人不能入社,女性不能入社,直到1991年,女性才准許入會。 根據上面詳盡而苛刻的規則,很多人都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寄宿學校讀中學,並且培養他們的運動天賦以便能夠加入到耶魯大學的學校棒球隊,甚至最後還要上下鑽營當上校棒球隊的隊長,只有這樣才會得到「骷髏會」的青睞,而進入「骷髏會」,是眾多耶魯學子的一個夢想。這些孩子的父母之所以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無一不是在為進入「骷髏會」做準備。 大多數美國人不是精英群體的成員,而是大眾群體的成員。大眾群體是被傳統看法所強調的美國人口中的那部分,雖然他們的人數有變化,但就大多數問題來說,美國人中至少有2/3到3/4屬於這—部分。大眾群體的成員一般對國家和國際事務沒有多少興趣。只是那些佔據報紙頭版並被廣泛報道的問題才會吸引大眾群體的注意力,而且通常時間短暫。因此,大眾群體在國家和國際事務上一般是消息閉塞的。多達20%的美國人實際上對公眾事務毫無興趣,或所知有限,被稱為「患無知病的人」。公眾群體的其他成員可能較關心對外政策問題並知之甚多。大部分美國人則屬於這樣一類,他們對國家和國際事務的興趣不大,主要是通過教養、教育和看新聞報道獲取一些有關的消息。 能夠說明精英與公眾群體之間對國家和國際事務存在著不同興趣和知識的是什麼呢?有兩個關鍵的特點十分突出:教育水平和社會經濟等級。—個人受到的教育越多,他或她就越可能對國家和國際事務興趣盎然,消息靈通。但是不存在一種大眾群體跨越之後就能變為精英群體成員的絕對的教育門檻,因為這些群體的成員資格隨時間和個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6年前的高中教育(以及生活經歷)可能比今天的大學本科學位更能打造出堅實的知識基礎。如今,精英群體成員可能已經擁有大學研究生的學位,或一直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如果他們是在高水平的教育機構里受教育並主修人文社會科學或文科專業的話。 區別不同類型公眾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等級。雖然美國人通常認為他們都屬於龐大的中產階級,但美國社會裡,在財富、職業和地位上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成長於中上或上等階層家庭和環境的人們對國家和國際事物更為鍾情。顯然,社會經濟等級和教育水平是密切相關的。一個人的階層背景越高就越有可能上大學並攻讀研究生學位;而且一個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獲得更多的財富、專業職務以及更高的社會地位。高水平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不僅相互強化而且產生了對國家和國際事務具有極大興趣又消息靈通的個人。這兩點是區別精英群體和大眾群體時很重要的特徵。 「骷髏會」的成員無時不在接受這樣的教導: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必須成為出類拔萃者,每個成員都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必須幫助其他成員改善社會處境。 在美國,有很多人信奉權力精英理論。 無論是商業活動還是在政治生活中,權力似乎在指導著一切行為,權力精英是由其地位超越普通男女所處普通環境的人組成。他們處於能做出具有重大影響的決策地位……他們控制大公司,他們操縱國家機器並享有特權,他們指揮軍事部門,他們在社會結構中擔任戰略指揮職務,而在這種職務中集中了獲取權力與財富的有效手段和他們享有的聲譽。 按照這種觀點,精英是通過他們成員佔有的地位來統治國家的。權力並非來自個人,而是來自組織。因此,你要有權,就得在社會上的一個關鍵性組織中擔任領導——必須是海軍中的海軍上將或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中的董事長。這些領導職位並不對一切人敞開,它們只准富豪和權貴,即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來擔任,這些人的名字可以在名人錄中找到,他們的子女上的都是「良好的」學校。這個有勢力的階層控制了國家經濟,並基本上一致認為政治權力應該用來維護這種經濟現狀。 不用說,這種精英統治的結果與多元統治的結果是大相徑庭的。社會結合在一起不是靠普通的一致而是靠強力和控制:精英對大多數人的控制。 正是這樣的理論,「骷髏會」成了權力精英的一個典型組織。 「骷髏會」的成員數量是很少的,而只有少才能夠達到精。加之嚴格的標準,使它始終能保持成員隊伍極高的素質。可以說,「骷髏會」的成員從加入其中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當成這個國家的頂尖人物,是與生俱來要做大事業、超群絕倫的。 「骷髏會」是這樣的宗旨,它吸引的也是這樣的人才。所有被「骷髏會」看中的人才都必須具有這樣的素質,即把自己看成是註定要成為一流的人物。他們不是像大眾那樣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他們是要做領袖的精英。 「骷髏會」的這種選拔精英的制度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立大志、有大雄心者才能成大事。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無不具有以下特徵:首先了解自己,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其次有遠大的志向,所謂「志當存高遠」;然後確立生活的目標,再矢志不渝地去追求它。

第一部分第二章 獨特的領袖教育

2 獨特的領袖教育 「領袖教育」是耶魯大學的一大特色。「骷髏會」的精英離不開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 從挑選學生開始,領導才能和潛力就被作為重要的標準;在整個大學教育中,領導學和領導藝術也總是被優先考慮。 耶魯在課外活動方面不斷增加資金投入,支持各種學生社團和競賽,特別是演講和辯論,從中不斷挖掘具有領導者潛力的人才。耶魯要求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出國留學機會,使他們開闊眼界,提高綜合素質。同時,耶魯也重視使學生在當地社區中鍛煉、發揮才能,並藉以培養學生作為國家公民和城市居民的責任感。目前,耶魯有2000餘名學生積極投身於紐黑文市的基層工作,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增長才幹。 耶魯的學生以他們的實踐出色地做到了「領導者」這一點,他們通過領導藝術、科學發明、思想智慧和藝術創造等豐富了美國和世界的生活。耶魯永遠承諾為世界培養各個方面的領袖人物。耶魯吸引著極具潛力的學生,並通過耶魯的獨特教育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耶魯優秀學生間的相互砥礪也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提到領導者,有人可能想起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有人可能想到現代政治舞台上的總統或首相;有人可能提出拿破崙、亞歷山大大帝;有人可能會評價他們的直接領導者、他們的頂頭上司;而有的人則可能會回想起小時候的孩子王。總之,領導者好像是無時不在、無地不有的,只是留給人們的印象有差異而已。這種現象說明,領導者的作用委實巨大,他們可以直接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言行,並通過他人的思想和言行將自己的影響廣泛傳播、逐漸放大。 領導者的作用,是通過自己的領導行為實現的。領導者之所以能成其為領導者,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領導」這種藝術。在社會的大舞台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領導者的角色,要求具備許多不同於其他角色的素質,具備了這種素質並採取了角色要求的各種行為,這便構成了領導的過程。 「骷髏會」的所有成員都知道,任何領導都不可能憑空產生。領導是一種程序、一種過程、一種行為、一種影響,它必須根植於某種土壤,這種土壤有時候表現為某種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確確實實存在的非正式組織,有時候表現為某種相互的信任、認同和默契,但這種土壤在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某種正式的組織或團體。 美國號稱是民主的國家,很多人認為美國的政治是多元的,但美國的不少學者卻對此產生了質疑。 他們認為,雖然公眾選舉領導人並使領導人對公眾負責,但共和制度並不是以公眾分享權力為特徵的。他們也不認為美國政治具有多元性質。相反,他們大多數人認為在決策過程中,權力集中在精英手中,他們只代表社會上的少數,佔據權力部門的關鍵位置,具有相似的價值觀念和信仰。其他人則強調階層差異,強調美國社會中上等階層擁有不相稱的權力。 不管焦點是在盛行的體制上還是在普通階層上,廣大公眾在政府社會的政治制度中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影響。政治制度本質上是精英政治,正如E·E·沙特施耐德在1960年撰寫的《半主權的人民》一書中所指出的:「多元天堂的缺陷在於天國的合唱帶有濃厚的上等階層的音調。很可能有90%的人民進不了這個集團系統。」因此,許多人得出結論,認為真正在美國社會流行的是精英政治而不是多元民主。 在50年代中期,精英論的解釋因C·賴特·米爾斯的《權力精英論》一書而名噪一時。他堅持認為,在多元政治外表的背後,權力由三個關鍵部門的領導人掌握著:商業、軍事部門和聯邦機構。這些領導人具有同樣的信仰,他們有著共同的社會經濟背景,相似的社交閱歷,在職業上他們相互影響,而且他們往往也迎合國家領導人的願望。因此,美國政治是由三級權力系統組成的:最低層是廣大的漠不關心的大眾社會;中層是有限多元政治,包括在政府和社會中活躍的利益集團;最高層是由高級政府官員、軍方領導人、社團領導把持的精英政治,在—個狹小的意識領域裡行使權力。 因此,米爾斯對多元論觀點的回復是:在最低層,已經形成一個大眾社會,這個社會與非官方社團和各階層民眾擁有權力鑰匙的那個社會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美國權力系統的最高層比人們通常想像的更統—、更有權力,而最低層比人們通常想像的更脆弱,而且實際上更加無能為力,因為人們被中層權力系統分散了注意力。中層權力系統既不願意生活在低層,也無力在高層做出決定。 實際上,多元政治只是在精英社會結構所決定的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運轉。換言之,權力的最終行使是被嚴格控制的,只有少數精英們在整個社會和政府里把持著國內政治和決策。 除描述美國政治的本質之外,精英論也帶有一個規範的和黨派的色彩。大多數贊成美國政治精英論解釋的人都信仰民主和美國憲法所體現的原則精神。然而,他們也相信,自內戰以來,隨著大企業、大政府和大眾社會的興起,美國民主已經漸漸地轉變成了一個精英系統,正如米爾斯所言:「現代社會的歷史完全可以理解成為權力手段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機構里的擴大和集中。」因此,精英論者堅持認為,在美國民主得以恢復以前,必須有重大變化發生。他們往往把抵消權力的發展過程強調為這種變化的先決條件,也強調指出如果人們要開始行使基於民主實踐的權力,他們就必須對政治更感興趣,而且更活躍。 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告訴學生們,領袖屬於組織,又服務於組織。組織或團體可以授予領袖明確的權力,這種權力得到法律的保護,領袖便是對權力的運用。有了領袖,組織才能生存、發展和運行,缺乏領袖的組織不成其為組織,缺乏有效領袖的組織是無力的、難於發展的組織。 耶魯大學的學生都知道,權力不能無限制,而必須受到制約。無限制的權力產生無限制的腐敗,無限制的腐敗會導致權力的變形和最終喪失。對於一個組織或團體來說,缺乏有效的領袖是可怕的,但假如領袖的權力缺乏制約則更為可怕。一個組織或團體必須擁有對領袖權力的制約機制,否則,權力會成為組織的絕對異化物,最終導致組織的解體和消亡。 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歷史環境,對領袖的權力範圍有不同的規定和要求。權力範圍的制訂不能憑藉任何個人的主觀想像,而必須依據客觀條件,以是否有利於組織的發展和組織之間的協調為最終準則。 領導是一種統御和指揮他人的行為過程。現代領袖必須善於運用帶有強制性的推動力和非強制性的引發力這兩種形式,對被領導者施加影響,以促使被領導者努力去達到某個或某些特定目標。 根據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理論,非強制性的引發力,可以看做是權力以外的威信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形式,並不直接依賴某種法定的權力。比如,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並沒有規定誰來領導大家,但是,出於某個人在道德上的完美,或者由於技術上的精湛超群,或者由於他經歷曲折、經驗豐富,或者出於他見義勇為、行為公正無私,或者只是由於他年齡較大,能夠服眾等等,那麼,這個人便具有群體公認的影響力。他的思想、他的言語、他的行為,已經影響整個群體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事實上他已實施了一種領導過程。 權力和影響力並非總是同時存在的。有時候,領導只是一種權力的運用,影響力並未形成和發揮作用。甚至有時候,權力的運用還招來反面影響力的抵觸。人們在生活中大概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命令、一個政策開始施行,大家雖然並未公開拒絕執行或反對,但到最後,這種命令或政策卻被化解於無形,達不到應有的或預期的效果。此時,領導的失敗,不是出於缺乏權力,而是由於缺乏影響力,缺乏公眾的信任。 有時候,領導又只是一種影響力的運用。沒有命令、沒有指示、沒有明確的規定、沒有上下級關係,只是由於影響力的發揮,領導過程卻順利地完成了。這種領導雖然不伴隨法定權力的運用,但卻是成功有效的領導。 「骷髏會」的成員懂得,能夠同時運用權力和影響力的領導,是最成功、最有效的領導。通過正常的渠道發布命令、下達任務,事情能夠做成,不通過法定指令、而只是通過某種言行、某種心領神會的暗示,待定目標也能夠達到,這是最迅速、最完美的領導方式,也是成功的領導者達到的最高境界。

第一部分第二章 問自己:「我是誰」

3 問自己:「我是誰」 「骷髏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十分形象地概括出了這個號稱全球民主典範的美國社會權力核心的典型本質:制定美國國家政策和社會遊戲規則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具有完全封閉性和封建性的貴族階層,一個保守的權力秩序捍衛組織,一個具有亞宗教性的新「騎士團」。 從歷史上看,選入「骷髏會」的都是耶魯大學最優秀最聰穎的學生,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骷髏會」向克里和布希這樣的人物反覆灌輸了領袖的價值觀,而且超越了耶魯已經讓學生們領悟到的東西。 「骷髏會」的成員們一直都在探尋「我是誰」的答案,從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到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他們一直在思索,探詢。其實,「我是誰」就是自我確認的問題。 一個人內心一旦確認了自我身份的話,他的一言一行就會把自己塑造成那種內心的形象,並且一生不變。 每一個人安靜下來的時候,有沒有問過自己:每天忙來忙去,到底在忙些什麼?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忙碌到底為了什麼便糊裡糊塗地過完了一輩子。世界上,到底還有多少人正過著「等下班、等薪酬、等退休」的日子? 人活在世上,要有坐標,要有方向,就得給自己定位。不然,難免出現心高命蹇、徒勞空耗、得不償失的結果。 定位是什麼?就是人或事歸於適當的位置並作出的某種評價。一位心理學博士就曾經感慨:「我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一個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做人要有清晰的定位感。」 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總要處於一定的社會位置。社會對處於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當這個社會個體按照社會對他的要求履行其義務、行使其權力時,他就扮演了一定的社會角色。在這個過程中,人往往是被動的,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平衡:人人都羨慕那些成功人士,卻很少有人看到他們背後浸透著奮鬥的汗水。 自我確認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事業以及一切,並能讓你出人頭地。 「自我確認」是指心靈深處對自我的界定,這種定義會使我們跟別人迥然有別。換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內心對自己形象的塑造。如果你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心中就是一個出人頭地者,是一個才華橫溢能力超群之士,那麼你肯定會盡情發揮你自以為的天賦,最終,你必將成為一名鶴立雞群者。 有一個事實:日本人種了一種樹,他們稱之為邦賽樹。它長得很美,而且造型完整,但高度只有幾寸而已。而在美國加州,有種被稱為將軍莎門的水杉樹。這種巨樹可高達272英尺,樹圍長達79英尺,如果把它砍下來,足夠建造35間5人住的房子。但是邦賽樹和將軍莎門樹的種子的重量卻小於三千分之一盎司。 為什麼它們長成以後差異如此懸殊呢?那是因為當邦賽樹的樹苗一突出地面時,日本人就把它拉出泥土,並且扎住主幹以及一些支幹,故意阻礙它成長。結果它便成了一種矮小、美麗的樹,將軍莎門樹的種子自然地落在加州肥沃的土壤上,受到礦物質、雨水與陽光的營養滋潤,長成參天大樹。 邦賽樹與將軍莎門樹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而人卻有很大的選擇權,人可以決定是變得偉大或是渺小,是成為邦賽樹還是將軍莎門樹。一個人的自我認定將決定他成為哪一種人,選擇的權力操縱在這個人自己手中。 自我定位就是一個自我設計的過程。有一句警句非常好:識人難,識己更難。有的人明明水上功夫好,卻想陸上逞英豪;有的人明明是作大刀的料,卻朝思暮想成為子彈。定位不當,豈不身累心累? 塞涅卡說過:「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一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年輕人正處於尋夢的海洋中暢遊,外界的因素會給我們帶來猶豫不定的方面,所以關鍵在於我們要掌握好自己手中的舵,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向著目標勇往直前。 從前,軍隊里有個軍醫,他在軍隊中,每天要醫治上百個受傷士兵。但是他親眼看到,所醫好的士兵們,又打仗,又受傷,爾後又被抬進醫務室——最後終於死掉。他想:醫好的士兵們又一個一個死掉,茫然復茫然,既然他們都是死,那為什麼要醫他們呢?反正醫好他們,他們終究得死呀! 苦思不得其解,無奈感頓生,於是辭掉了軍醫的工作,獨自進入深山;後來終有一天,他豁然開朗,於是又下山了,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是醫生。」 他終於醒悟了!因為他是個醫生,醫生的職責就是做醫生該做的事,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定位,能夠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且好好地把握自己,就值得鼓勵。 耶魯大學的教育家們發現:老師對學生的看法,能夠極深地影響學生自我的確認,從而影響他們才智的發揮。下面這個實驗證實了這個道理。 幾位老師被告知他們剛接手的班上,有幾位優等生,怎樣使這些優等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是老師們的任務。結果,計劃如期實現了,這幾位孩子取得了極其優秀的成績。實際上當初這些學生只是智力一般的孩子,甚至他們中間還有幾位「差生」。 我們不懷疑,世上有很多天才就像劣等生那樣一直在閒蕩,就因為有人說他們不夠聰明。而他們則過多地依賴他人的評價,而沒有去認真了解自己。 一個人要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首先要正確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而價值多元的社會,最需要一種清醒的判斷能力…… 定位人生,就是給自己選定一個恰到好處的位置,從而為人生做出長遠的規劃,謀求長久的發展策略。它需要深切地認識自我,立足現實,揚長避短,從自身的條件,做到知己知彼。「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人各有志,貴在適合自己,關鍵是能夠選擇有自己特色的實現途徑。 「骷髏會」的成員克里年輕時便為自己定下長遠的規化。 從一進入耶魯起,克里就被許多人認為有政治雄心——確切地說,有想當總統的野心。一些人注意到克里與肯尼迪的名字首字母縮寫都是JFK,於是就拿這個開克里的玩笑,當克里出現時就吹起「向領袖致敬」的口哨。有些同學認為克里自我膨脹得厲害,但更多的人認為克里有一種強烈的慾望,同時又有足夠的能力去做一個參議員或總統。 「克里顯然有一種領導全國的慾望,」他的同學卡里·考普林說,「他似乎早就為將來做好了計劃:他要成為一個領導者。」 正如他們所觀察到的,克里在年輕時代就有很清楚的自我認知。他清楚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知道自己的目標該有多高。 如果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對自我的確認有適當的信念,對某些方面有一些特別的調整,自我確認改變之後的人生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會減少許多痛苦,增加許多歡樂。 成功與快樂的起點,就是良好的自我評價。 專欄作家與心理學家喬愛斯博士說:「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人格的核心。他會影響人的行為,例如學習、成長與變化的能力、選擇朋友、配偶與職業等等。」堅強的,積極的自我評價,是成功生活最堅實的基礎。 怎樣才能夠比別人更愛自己呢,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發現自己的優點,從事自己的專長。 對很多人來說,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事,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寧可相信別人,也不願相信自己。其實,不必看輕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只會羨慕別人,或者模仿別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不能成功,而他們又把不成功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沒有能力,如此惡性循環,他們也就更不可能成功了。 當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女演員吉納·戴維斯開始演藝事業時,也曾在一家百貨公司工作。她有一段時間在想怎麼能變得更出名,並斷定,成為一個越級名模或許是她可以嘗試的道路。 一天,在上班時,她注意到一群服裝模特兒一起在櫥窗里吃午餐。餐桌旁有一個位子空著。為了探究模特兒職業是怎樣的,她爬進櫥窗,與服裝模特兒坐在了一起。 外面人行道上聚集了一大群人,好奇地、高興地瞪著看,並用手指指點點。直到她的老闆看見她:「現在就從那個櫥窗中出來,否則我解僱你!」但當他看到窗外的潛在顧客群時,他改變了主意。「不!就待在那兒,做你正在做的事。」結果,她被安排周末在那個櫥窗做模特兒。 耶魯大學的學校教育告訴學生們,境遇是自己開創的,成功也是你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而要相信你的能力,有朝一日你也會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功者。 為了進行自我確認,骷髏會的成員經常這樣做: 第一,平心靜氣地問:「我是誰?」 第二,可以查字典,找出你的名字和含義,並把它們記下來。 第三,設計自己的人生檔案卡片。上面最好列出這些項目:照片、性別、體重、身高、情感、能力、愛好、興趣、意願、座右銘、血型、星座、主要經歷……要使別人一眼即可從上面內容中認識你。 如此一來,可得費些功夫來審視一下對自我的確認,好好地鑒賞一番。如果某種自我確認帶來痛苦,那麼要馬上改掉它。他們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你自己要認定做的,是你心中為自己預先設定的,你完全可以改變它們。 一旦改變那些自我確認,人生也會隨之改變。明白了自我確認是一個自己認定、環境影響的長期漸進過程,想改變的話就隨時都可以改變,直至改變自己的人生。

第一部分第二章 信仰的巨大力量

4 信仰的巨大力量 一個赤手空拳的人與一隻兇惡的猛獸搏鬥,結果怎樣,我們都可以想像得到。根據科學家的統計,在赤手空拳的人與猛獸搏鬥的例子中,99%是猛獸獲勝,只有1%是人獲勝。這種人雖然很少很少,但畢竟還是存在。 動物標本製作師愛克蘭在非洲索馬利亞的熱帶雨林中,觀察林中鳥類活動的情況。一天黃昏時分,一頭金錢豹發現了愛克蘭,並漸漸逼近。等愛克蘭察覺到危險降臨時雙方距離已經很近了。他急忙取下背著的獵槍,匆匆一瞄後就扣動扳機。由於天色昏暗,第一發子彈射偏了,金錢豹的腿受了點輕傷。金錢豹被激怒了,瘋狂地朝愛克蘭撲來。 愛克蘭還來不及換裝彈藥,金錢豹就對準他的喉頭咬去。愛克蘭扭轉身體,避過要害部位。金錢豹的利牙沒咬中喉嚨,卻咬住愛克蘭的右手腕,銳利的尖爪也抓到了他的胸膛。這時候,愛克蘭急中生智,用左手緊緊卡住金錢豹的喉嚨,豹和人在地上摔起跤來。 愛克蘭雖然身負重傷,在這生死關頭,鬥志卻非常旺盛。他忍受著肉體的劇痛,拚命卡住豹的頭部,毫不放鬆。不久,金錢豹在這頑強的抵抗下,也感到精疲力竭,只好張開嘴巴。愛克蘭的右手腕雖然鬆脫,但並不抽出來,反而深深插入豹喉之中,而左手仍死死卡住豹的喉嚨。 在生死搏鬥中,愛克蘭彷彿力氣增大了好幾倍,猛地從地上翻起,用膝蓋竭力抵住豹的腰部。由於用力很猛,金錢豹的肋骨被壓斷好幾根,鮮血從口中不斷流出,不久便死去了。 從力氣上來講人當然不如猛獸,但人類具有一種異常重要的能力——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在特殊的情況下,有時會創造出驚人的奇蹟。愛克蘭正是如此,他身負重傷,卻能夠忍受劇痛,頑強地與金錢豹進行拚死搏鬥,這完全是求生意志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人類的精神力量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能激發出你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巨大能量,完成你本以為無法完成的事情。而無數事實證明,在我們的生活中,信念或信仰往往成為我們精神力量的巨大源泉。 我們可以看出,「骷髏會」正是靠一種信仰,把所有的成員凝聚在一起,並賦予他們每一個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美國人大多數信奉基督教,「骷髏會」的信仰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特殊的宗教,只在小範圍內傳播。對它的教義,我們也許並不完全理解和贊成,但可以看出,它的教義對於「骷髏會」成員的思想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聖經》中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清明時節,有一個小孩子在曠地放風箏,因為風順,不多時風箏便飛得很高,甚至高入雲端。天黑了,看不見風箏,可是他還緊拉著線站在那裡,有位老人家從旁邊走過,問他:「你站在這裡不動做什麼?」答:「我正放著風箏。」老人抬頭向天空四處張望說:「哪裡有風箏?」孩子答:「信不信由你,風箏雖已看不見了,我總覺得上面有力量牽引著我。」 在有信仰的人看來,他們雖然肉眼看不到神靈,但清楚可以覺得天上有一股力量在吸引他。他們認為,這隻有親自去體驗,才能明白。 彌爾頓說過:過一種平靜而安全的生活,是一種動物的理想。比如鳥飛到高山深林里去,每天飛來飛去是為著吃,同時不怕有獵人的槍,這種生活,應該是鳥兒的天堂之夢了。其實我們每天都是憑信心生活。每次當你駕車走在公路上,都是憑信心走。當你在十字路口看到綠燈,你會毫不猶豫地通過,因為你相信此刻面對紅燈的另一方會把車子停下來。 美國著名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一個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記載,從江西出發時有6萬多紅軍,到陝北了只剩下幾千人。不背叛、不放棄,這絕對是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當時過草地時,後過的紅軍,是吃著前面的人拉出來沒消化的青稞維持生命並走出草地的。 戴爾·卡耐基是全球知名人士,他的工作影響了全世界成千上萬人的生活,他的教學構想則更改了成人教育的方法。 卡耐基出生於密蘇里州瑪麗維爾附近的小市鎮。他的父親是一個小農場主,母親是一位信仰基督的鄉下教師。她相信所有的困境都是暫時的,因為上帝不會放棄任何對生命懷有敬畏的人。母親的信念影響了卡耐基的一生。 1898年夏季,暴風雨席捲密蘇里平原,農田被淹,豐收的希望破滅了,父親一臉沮喪,到處借債以渡過饑荒。而每當父親灰心喪氣的時候,母親總是鼓勵他振作起來,因為她相信,只要不消沉,每個人都會時來運轉。 洪水過去後,操持家務的母親即使在失望之中還是堅定地唱著聖歌。 戴爾的童年發生了一個不幸的事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失去了一隻食指。在校園裡,戴爾那對又寬又大的耳朵經常是同學們嘲弄的對象,左手少一根食指也成了別人冷嘲熱諷和揶揄的緣由。戴爾為此煩惱不已,經常一人暗自悲傷流淚。 生活的艱難使戴爾心裡頗為悲哀,而且自卑的情緒也很嚴重。 為了驅散心頭的陰影,他想尋求出人頭地的捷徑,成為具有特殊影響和有名望的人:棒球球員或辯論能手。他知道自己沒有運動員的才華,就決心在演講比賽上獲勝。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演講,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不斷的失敗帶給他的是失望和灰心,這時的戴爾甚至想到了自殺。 而每當戴爾極度沮喪之時,總能聽到母親在他身邊唱聖歌。後來他發現這斷斷續續的歌聲是母親有意唱給他聽的。母親希望能在漫不經心中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使戴爾從憂鬱的陰影中走出來。而每當母親哼唱聖歌的時候,戴爾總能想起他小時候母親曾說的一句話:上帝會拯救對生命懷有敬畏的人。 後來戴爾回憶:「父親含著眼淚告訴我,要不是因為母親堅定的宗教信仰,他絕對沒有勇氣在那些瑣碎的日子裡生存下去。」 1908年,戴爾·卡耐基找到了一個工作,任務是推銷國際函授學校丹佛分校的教學課程。後來戴爾經過刻苦努力,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演講大師,他對自身生活進行深刻總結的演講稿《擺脫憂鬱的方法》、《人性的弱點》等風靡全球。他還創立了卡耐基課程。 卡耐基的成功正好印證了他母親對他說的那句話:上帝不會放棄對生命懷有敬畏的人。 「骷髏會」的成員如同當年的紅軍戰士和卡耐基一樣具有著堅定的信仰,所以在一生中可以隨時從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很早就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了奮鬥的方向,並矢志不移。

第一部分第二章 成大事者有大志

5 成大事者有大志 如果說耶魯大學的精英具有強烈的願望,那麼這種強烈的願望足以使一個人的力量發揮到極致,排除所有障礙,屢建奇功。一個人只有立大志,他的才智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與發揮,才可能成就大業,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要知道,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有這麼一則定律是:「任何行動都會引發相等的反作用。」這對人生而言也是一樣的。如果慷慨地付出精力和時間,就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如果付出得很勉強,結果也會和其投資一樣。要求巨額的回報,你就得付出成比例的人力或資金。 每一件東西、事物都有特定的價值。在設定人生目標時,也要決定投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時間、精力和訓練。一個人的野心抱負應該在能力範圍之內。 目標是人們前進的動力。人們的行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發的,而目標的確立,又是由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必要條件。在行動的過程中,目標激勵著人們去努力。尤其是當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更需要頑強的毅力去戰勝困難,只有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毅力。 美國的《讀者文摘》雜誌前幾年曾報道過一個中學籃球隊的故事: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把水平相似的隊員分為三個小組,告訴第一個小組停止練習自由投籃一個月;第二組在一個月中每天下午在體育館練習一個小時;第三組在一個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像中練習一個小時投籃。結果,第一組由於一個月沒有練習,投籃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組由於在體育館堅持了練習,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組在想像中練習的隊員,平均水平由39%提高到42.5%。 這是不是很奇怪?在想像中練習投籃怎麼能比在體育館中練習投籃要提高得快呢?很簡單,強烈的願望,使你投出的球都是中的! 世上有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幻想他們的生命是永恆不朽的,他們浪費金錢、時間以及心力,去從事所謂的「消除緊張情緒」的活動,而不是去從事「達成目標」的活動。他們每周辛勤工作,賺夠了錢,在周末把它們全部花掉。 也有很多人希望命運之風把他們吹進某個富裕又神秘的港口。他們盼望在遙遠未來的「某一天」退休,在「某地」一個美麗的小島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問他們將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他們肯定會回答說,一定會有辦法的。 實際上太多的人無法達成他的理想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標。 事實上,大多數人所度過的一生是無意義無目標的人生。他們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打發光陰。他們除了一天老似一天外,別的什麼變化也看不到。他們在自己所建造的平房裡迷惘、焦躁。 一個人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應該確定人生的奮鬥目標,這是非常重要的。 目標是人們前進的燈塔。它為人們指明前進的方向。對於人們的行動具有導向作用。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集中精力去幹事業,那麼到頭來只能是忙忙碌碌,難有所成。相反,如果能選准目標,專心致志,多會使自己的精力閃出耀眼的光芒。 絕大多數在人世浮沉的人,並不了解他們的未來是自己造就的;少數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了解自己追求什麼,並且能夠完成計劃的人,這些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要如何獲取。你的目標應該是設定在贏取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之上,而不是對別人而言最重要的東西。在年輕的時候,你可能就必須多加嘗試,以便找出自己真正喜歡而且擅長的事。工作和經濟目標要能和個人目標保持平衡。例如,維持自己和所重視的人之間的關係。另外,人生的計劃中也應該包括一些趣味的目標,做一些你樂於從事並且簡單的事。 在航行者的圖表中,從出發點到終點站,其路徑並不是直線進行,而是一條彎彎曲曲的連線。船長必須時時修正方向,以免船隻因為外力影響而偏離航道。在航行過程中,惟一不會改變的就是航行的目的地。 這也可以應用在個人身上。不論一個人生命中最終的計劃何在,總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環境影響著他,這要求他不斷修正偏離了的航道,朝著目的地前進。這其中的秘訣就是:記住自己的目的地,不要隨波逐流。

第一部分第二章 永不衰退的進取心

6 永不衰退的進取心 任何一個想成為精英的人,都必須要有一顆成為精英的心。 小布希在耶魯大學讀書期間,就思考著怎樣去再一次沿襲父親及祖父的傳統,即加入秘密社團——「骷髏會」。 耶魯共有7個社團,其中包括伊萊體協會及齊利阿斯協會和狼頭協會,但「骷髏會」卻總是喜歡吸引大人物入會,許多有權勢的人都加入了這個社團。其中有作為院長的小維特爾、亨利·盧斯、波特爾·斯圖爾特、阿爾弗雷德·卡爾斯、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哈羅德·斯坦利、弗雷德里克·魏爾霍伊澤、亨利·史汀生、布希家族的生意合伙人阿維里爾·哈里曼、麥克喬治·邦迪、小威廉姆·邦克利,及校長威廉姆·霍華德,塔夫脫。協會的成員幾乎都是有權勢之人,也包括一些雖不太出名,但也都正在朝聯邦智囊團、耶魯行政市政管理、國會或是華爾街前進奮鬥。 小布希明白,「骷髏會」是由最有權勢、最有影響力的人組成。正是這點吸引了他。他明白要想成為這樣的人,就要與這樣的人為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最「先進 」的組織,最有影響力的組織,對於具有政治野心的小布希來說,這是他走向事業輝煌的第一個重要的階梯。 人們常說,人生中最重要的就只有幾步。進取心強烈的人會抓住每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機會,使自己得到最快最大的進步。 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說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著希望而做成的。」人的進取心越大,慾望也就愈強烈,目標謀取就愈靠近。正如同弓拉得愈滿,箭頭就飛得愈遠一樣。有了明確高遠的目標,又有火熱的、堅不可摧的願望力量,必然產生堅決有力的行動。 一個人只有不畏困難,不輕言失敗,信心百倍,朝著既定目標永不回頭,才能在有生之年走向成功。實現目標的慾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沒有堅不可摧的成功願望,目標就永遠不可能達到。 有這樣一個故事,對小布希有著深刻地啟發: 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裡,住著一位卑微的馬夫查爾斯·齊瓦勃,後來他竟然成了美國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 齊瓦勃先生的成功秘訣是:每謀得一個職位,他從不把薪水的多少視為重要的因素,他最關心的是新的位置和過去的位置相比是否前途和希望更遠大。 他最初在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工廠做工,當時他就對自己說:「總有一天,我要做到本廠的經理。我一定要努力做出成績來給老闆看,使老闆主動來提拔我。我不會計較薪水的高低,我只要記住:要拚命工作,要使自己的工作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我的薪水。」他下定決心後,便以十分樂觀的態度,心情愉快地工作。在30歲時,他成了卡耐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39歲時,他又出任全美鋼鐵公司的總經理。 齊瓦勃只要獲得一個位置,就決心做所有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當同事抱怨待遇低微時,齊瓦勃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他明白,目前的待遇或多或少,與他將來註定要獲得的財富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計較這幾美元是很無聊的。他看清了周圍人的卑微願望和平庸命運,也在自己的卓越之路上默默努力。他做任何事情都保持樂觀的心態、愉快的情緒,他在業務上儘可能做到盡善盡美、精益求精。人們習慣於把難度高的事情都交給他來處理,他漸漸成了公司的主心骨。 「骷髏會」的每一個成功者也都有著勇往直前、不滿足於現狀的進取心。可以說,他們沒有人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大多數人都表示要繼續努力。這就是一種進取心,是推動人們進行創造的動力。 個人進取心,是你追求人生目標不可少的要素,它會使你進步,使你受到注意而且會給你帶來不斷成功的機會。 進取心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在不被吩咐應該去做什麼事之前,就能主動地去做應該做的事。 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絕不應低估了進取心的重要性。進取心是為戰勝失望而必須培養的品質之一。 進取心是擺脫頹廢的最佳手段。 耶魯大學的精英教育理論告訴學生,一旦形成不斷自我激勵、始終向著更高境界前進的習慣,身上所有的不良品質和壞習慣都會逐漸消失,個性品質中,只有被鼓勵、被培養的品質才會成長,而消滅不良品質的最好方法就是消滅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土壤。 人們通常很早就意識到進取心在叩響自己心靈的大門,但是,如果不注意它的聲音,不給予它鼓勵,它就會漸漸遠離,正如其他未被利用的功能和品質一樣,雄心也會退化,甚至尚未發揮任何作用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即使最偉大的雄心壯志,也會由於多種原因受到嚴重的傷害。拖延、避重就輕的習慣都會嚴重地削弱人的雄心,壯志。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拒絕這種來自內心的召喚、這種激勵你奮進的聲音,要留神,別讓它越來越微弱以至消失,別讓進取心衰竭。當這個積極的聲音在你耳邊迴響時,一定要注意聆聽它,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指引你走向光明和快樂。 當一個人在平庸職位上拿到不錯的薪水,就缺乏向更高職位努力的動力,這說明他的進取心開始消磨了。其實,他很可能有能力做得更好,甚至有能力自己創業。 如果你認為自己做得挺好,可以站穩腳跟了,別人也這麼告訴你,你不應輕易相信。也許你的薪水不算多,要是不想爭取更多,恐怕就連這點薪水也不能保住。生活往往像逆水行舟一樣,不做得更好,就會做得更差。要知道有多少人在盯著你嗎,那些能夠做得更好的人,正隨時等著把你擠下去。 淺嘗輒止、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不會做出什麼大成績。一個有崇高目標、期望成就大業的人,總是不停地超越自我,拓寬思路,擴充知識,敞開生活之門,希望比周圍的人走得更遠。他有足夠堅強的意志,激勵自己做出更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第一部分第三章 消失在「墳墓」中

第三章浴火重生 SPIRIT OF THE SKULL AND BONES 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引領著「骷髏會」的成員,並且在過去 和未來之間為他們搭建了一個通往權力巔峰的橋樑。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大都是不滿足於現狀的人,他們不會因為過去的失敗而沮喪,也不會因為過去的成功而忘記進取。 1 消失在「墳墓」中,然後重生 「骷髏會」作為一個秘密的精英社團,加入「骷髏會」,生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似乎告別過去,開始了新生。 「骷髏會」信奉的偶像是海盜女神(海盜一般也是在海盜船上掛骷髏旗),意思大概是所有入了「骷髏會」的成員,就好像上了一條賊船,必須信守生死與共的情操,必須做到「齊榮辱、共存亡」,所以「骷髏會」的成員在內部說到「骷髏會」時,一般也稱「死亡兄弟會」。 所有的新的成員加入「骷髏會」都要進行一個神秘的儀式,這個儀式就是進入一個「墳墓」中,「墳墓」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墳墓,而是位於紐黑文的一個四面沒有窗、漆黑一團的教堂地下室,「墳墓」的屋頂是用來停放成員私人直升機的升降台,新成員必須立誓保持沉默,永遠否認是「骷髏會」的成員。在入會時,新成員還要被告知「墳墓」里一些仿製品:成打的骷髏頭,一些裝飾性的棺材、死人的骨骼和內臟。新成員也被介紹給「墳墓」里惟一的全天候居民——「骷髏妓女」,她的任務就是保證新成員在離開「墳墓」時比他們剛進來時更成熟。 整個儀式就是充滿了宗教色彩的一整套程式。 新會員在第一次進門時,會有一個年長的「骷髏會」會員接待,這個人將一個頭蓋骨放在新會員肩膀上,用低沉的聲音說:「你會一生都接納頭骨和骨骼嗎?」回答是的人准許進入。 早期的入會會員和現在有所不同,他們不僅要互相在爛泥地里摔跤,而且還要接受身體上的鞭笞,以此象徵對於他們所知道的世界他們已經「死亡」,隨後,骷髏會老成員給新成員披上長袍,象徵著他們已經成為「骷髏會」成員。「骷髏會」為新成員舉行塗油儀式並給他們新的名字,象徵著他們的新生並用新教名稱其為某某騎士。 這種置死地而後生的儀式雖然有些另類,但對於大多數會員來說,只有通過這樣的儀式才能保障組織與成員的公正,很多人都覺得,「骷髏會」的入會儀式就跟小說《哈里·波特》中的巫術描寫一樣古怪,「那場面就像演戲一樣,有幾個人分別扮成魔鬼和堂吉訶德,新入會者被領進墳墓,其他『骷髏會』成員就一起朝他尖叫,最後,這名新入會者被人推著跪在堂吉訶德的面前,堂吉訶德拍著他的左肩,對他說:『在我們的命令下,我封你為歐羅加爵士!』」 在眾多被「骷髏會」成員控制著的投資銀行和律師事務所里,「骷髏會」成員能輕鬆地得到工作,成員也可獲得排他性的特權進入「骷髏島」,一個綠陰覆蓋、清靜舒適的所在,專門為百萬富翁建造的富麗堂皇的建築,一群漂亮的女子出沒其間,一切都美崙美奐。 美國《紐約觀察家》的專欄作者羅恩·羅森堡是美國總統布希在耶魯大學的同學,30多年來,他對「骷髏會」一直保持著巨大的興趣。 羅森堡稱,儘管他幾乎用盡了半生的努力想打入「骷髏會」的內部,但始終未能如願。也只能在夜幕降臨時秘密躲在這座墳墓建築附近的黑暗處,偷偷用攝像機拍攝下了「骷髏會」在「墳墓」外的院子里舉行入會儀式的場面。 「骷髏會」的入會儀式相當怪異,他看到一名女人手中拿著一把刀,假裝砍向另一名躺在地上的人的咽喉,這時,旁邊站著的「骷髏會」成員就會一起尖叫吶喊。 2000年5月,《大西洋月刊》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喬治·W·布希,聖餐騎士》的文章,旋即引起轟動。在文中說道:「布希,這個名字向來都是耶魯人,也是骷髏人的驕傲。普雷斯科特·布希——喬治·W·布希的祖父,耶魯大學1917屆畢業生,因偷得酋長頭顱而成為『骷髏會』的傳奇人物……他後來手握大權,得意風光,成為美國議員。喬治·H·w·布希——喬治·w·布希的父親,耶魯大學1948屆畢業生,也是『骷髏會』成員;而他(喬治·w·布希)本人,也是會員。在耶魯校園內高度大街邊的『墓園』內,懸掛著『骷髏會』歷代高人的畫像,布希的畫像,最近也加入其中,高懸在5英尺之處。」 通常說來,新會員加入「骷髏會」時都會由老會員指派一個秘密代號,這一代號只有老會員才知道,與他同時入會或者隨後入會的會員永遠不知道同輩或前輩的代號。 這些代號千奇百怪。例如,會員中的高個子叫「高魔」,文學愛好者叫「哈姆雷特」等等。然而,布希的名字最有意思。布希當年入會時,被邀請自己選擇一個名字。但有人說,他當年想不出什麼合意的代號,因此人們就叫他「臨時」。以後,他也不願意改了,就叫「臨時」了。 克里的朋友「骷髏會」的成員潘興的女朋友霍克斯說:「會友之間的感情是他們這個組織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的感覺是,這不是那種『我們出去喝酒,盡情享樂』的兄弟會。『骷髏會』會員遠不止如此。在這裡,你不再嬉笑、頑皮,生命開始變得嚴肅起來。他們不在是男孩,而是一個男人,隨時都要上戰場,似乎一眨眼全都長大了。」

第一部分第三章 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2 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骷髏會」的成員認識到,自我生命的價值,首先在於人類生命的可貴與奇特。迄今為止,我們尚未發現在茫茫的宇宙中還存在著其他高級生命。僅就這一點而言,我們人類的生命就顯得異常可貴。不但人類生命的進化結果是奇特的,而且人類獨一無二的存在更是奇特的。 然而,死亡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亦即是說,大自然並不因為人類生命可貴,便使生命永駐,而是恰恰相反,在孕育生命的同時,大自然也孕育了死亡。 所以,一位古羅馬哲人說道:「從誕生的那一時刻起,自然就挽著我們的手一步步地向死亡走去。」這一點對人生而言似乎是不幸的,因為死亡將人最寶貴的東西——生命毀滅,隨之也把人所擁有的一切毀滅。死亡是不可抗拒的現實。每時每刻,我們都不再是原來的我們,我們一天天消費生命,把屬於自己的人生一天天地支出。 為此,法國哲學家蒙田曾不無感慨地嘆道:「我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無惋惜,這並不是生之艱辛或苦惱所致,而是由於生之本質在於死。」我們認為把生之本質理解為死,這當然是有所偏頗的,但生的歸宿確實是死。因此,如果說生賜給我們人生的一切,那麼死也意味著這一切的喪失。 珍惜生命,逃避死亡幾乎成為人類的一種天性,也彷彿構成人生的一個基本的追求。既然生不可能永駐,死神總不可避免地來結束人生,我們的人生必然地要在生與死之間進行抉擇。惟有在這個抉擇中,我們才創造出生命真、善、美的東西,我們也才能從中領略到人生的真、善、美。 有許多人活了好多年還沒有弄清時間的價值。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十分有限的。時間是生命的組成部分,無所事事地消耗了一小點時間,實際上等於失去了生命的一個小片段。每個人都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向浪費時間的不良習慣宣戰。畢竟,節約了生命時間也就相當於提高了生命效率。 可以說時間比任何東西都珍貴。時間不夠,是現代人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根據美國的一份調查顯示,至少有1/3的美國人屬於「忙碌家庭」,「時間不夠用」是大多數家庭所共同遭遇的困境。 也正是因為如此,現代人對於時間的安排,比過去更具有企圖心。由於處處要重視效率,所以發明了速食麵、速凍食品、一小時乾洗、速溶咖啡、自動清洗烤箱,全自動洗衣機…… 《亞洲華街日報》曾經有一篇報道指出:有2/5的美國人最痛恨在商店的收銀機前排長龍結賬。 時間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不想辦法節省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提高效率,就會被迅速淘汰。 處於這樣一個時間如此「少」的時代,企業也好,個人也好,必然要考慮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每天用較少的時間完成較多的工作,才能創造自我提升的機會,才能增加空閑和從事家務工作的時間,才能增加收入和提高生產率? 時間的最主要特點是它的單向性,只向前,不向後,即「時不再來」。如果虛度了稱為「今天」的這一天,那麼這一天就永遠消失了。必須牢記,所謂「今天」的這一天就是昨天我們想要安排做各種工作的明天。而且寶貴的今天不久也要永遠地逝去。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有期票據,只有今天是法定貨幣,並且,只有在今天才具有流通性。 作家狄更斯說:「我們得到生命的時候,附帶有一個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我們勇敢地保護它直到最後一分鐘。」狄更斯所講的這個「勇敢的保護」其實就是指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之中儘可能多地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 許多人總是抱怨生命太短促了,可是就在他們的抱怨中,短促的生命變得更短促。正因為生命的短促才需要我們加倍地努力和創造,只要我們是在創造和奮鬥,那麼生命是否短促就無關緊要了。如果愛迪生沒有他那上千種的發明創造,貝多芬沒有他那震撼人心的交響樂,拿破崙沒有他那叱吒風雲的法蘭西帝國,那麼,他們的生命就不會具有我們今天所景仰的那種崇高的道德審美價值。 有哲人說:「平庸的生命再長也是短促的,而轟轟烈烈的生命再短也是永生的。」要使自己的生命走出生與死的無奈夾角之間,就必須勇敢地投入於轟轟烈烈的創造之中。因為沒有創造,便沒有生命,便沒有人生價值的真正實現。

第一部分第三章 沉迷過去,就無法進步

3 沉迷過去,就無法進步 進入「骷髏會」有時被稱作是一種死後的再生,也被認為是走向成人圈子的通行證。有人說入會是「把統治階級的後代們轉變成新一代領導者」。協會內到處是裝飾物、巫毒教的圖像、中世紀開秘密會議用的繩結、一些數字及名字。在「骷髏會」的經歷更增加了那些易受影響的會員的嚴肅性,使人們感到那些過去兄弟會的年輕人現在已成長為大人。 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引領著「骷髏會」的成員,並且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為他們搭建了一個通往權力巔峰的橋樑。 講究效能的「骷髏會」成員懂得,集中組織精力的首要原則就是捨棄已經沒有成效的過去。他會定期檢查自己和合作者的工作計劃,並且自問:「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做,那麼會像現在這樣嗎?」除非答案是無條件的「是」,否則他們就應該結束或者取消這項活動。至少,他們肯定不會把更多的資源投放在毫無成效的以往的做法上。這樣,那些被用來完成過去任務的一流資源,尤其是稀缺的人力資源,就能夠立刻騰出來用於把握未來的機遇。 無論自己是否願意,始終應該捨棄過去。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今天必然是昨天決策和行動的結果。但是,無論他們的職位有多高或頭銜有多大,都無法預知明天。昨天的決策和行動無論多麼有膽識,多麼明智,必然會成為今天的問題、危機或愚蠢行為。 然而,無論「骷髏會」成員是在政府部門、企業還是在其他機構供職,把今天的資源用於明天是他們的特殊使命。這就意味著他們始終必須花時間、精力和想辦法儘快完成或捨棄昨天的決策和行動,無論昨天的決策和行動是由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前任做出或採取的。事實上,做這件事所需的時間,比完成任何其他任務都要多。 不過,取消過去遺留下來的、不再會有結果的活動和任務,至少能夠阻止自己成為被過去支配的奴隸。 慘重的失敗不用費力就能忘卻,因為失敗很容易從他們的記憶中消失。但是,昨天的成功總是在失去成效以後仍然揮之不去。因此那些進展順利、但沒有成效的活動危害更大。 自己想有所作為並希望自己所在的組織也能有所作為的領袖都會對所有的計劃、活動和任務進行梳理。他們總會自問:「這項計劃、活動或任務仍值得繼續實施嗎?」如果已經沒有價值,那麼他們就會幹脆捨棄,從而能夠專心致力於為數不多的任務。他們如果能夠出色地集中完成這些任務,那麼就能使自己的工作成效和自己所在的組織的業績與眾不同。 講究效能的領袖在開始一項新業務以前,將會完全擺脫舊業務的糾纏。這種做法是保持組織「體重控制」所必需的。否則,組織很快就會失去「苗條健康的體型」,失去凝聚力和可管理性。社會組織與生物機體一樣,也需要保持瘦身和強健。 而且,正如每一位精英所明白的那樣,凡是新任務都不容易完成,並且總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因此,除非我們做出新的努力,建立一旦新任務變得難以對付就予以放棄的機制,否則新任務從一開始就註定要遭遇失敗。 解放那些已經證明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士是很重要的,這些人士總是很忙碌。除非我們把他們中的某人從目前的重負中解放出來,否則就不能指望他接受新任務。 有計劃地「推陳」是「出新」的惟一途徑。很多組織都不缺乏創意,「創造性」不是它們的問題。然而,只有很少的組織能夠不斷實施自己的優秀創意。人人都過分沉溺於昨天的任務。但不管怎麼說,要定期對全部計劃和業務進行檢查,並且捨棄無法證明其成效的計劃和業務。 很多耶魯大學的學生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1968年,瑞士佔據了全世界手錶市場65%的份額,獨享世界手錶市場80%以上的利潤。然而在今天,日本卻在世界手錶業中佔了絕對的統治地位。為什麼瑞士這麼快就被日本摧垮了呢? 答案也許很讓人吃驚:是瑞士人的成功導致了瑞士人的失敗! 1967年,當瑞士研究人員提出他們的發明——石英錶時,遭到了瑞士本土眾多廠商的嘲笑和拒絕:這種新型手錶上沒有任何滾珠,沒有任何齒輪,沒有任何發條,這樣的東西怎麼可能配得上被稱為「手錶」呢? 當時瑞士的眾多手錶製造商是那麼的自信,甚至根本就沒對這種新想法加以保護。 後來當瑞士的科研人員在手錶博覽會上展出這種手錶時,一個名叫精工的日本人從石英手錶展台前走過,看了幾眼,回去後很快批量生產推向市場。由於石英錶價廉物美,所以很快就風靡全球。 歷史就這樣開始被日本商人改寫了。 這個事例說明:成功的過去最容易擋住一個人觀察未來的視線。然而不幸的是,那些今天已經取得了驕人業績的成功者們,每當別人向他們提出各種建議或質疑的時候,他們總是會下意識地覺得別人太幼稚。他們會理所當然地覺得,以前的某類事情就是這麼處理的、結果很成功也很好,為什麼要聽你的呢? 成功是完成,也是刪除——刪除一些已經不適用了的舊規則和舊限制。每個人都需要重新審查、重新傾聽、重新感覺、重新思考、重新概括、重新決定、重新釋放、重新夢想、重新發現和重新審議。每個人都需要重新經歷他的過去——有意識地用今天的信息、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水平,賦予它更新的含義。 那些需要改正的部分往往在一個人所迴避、所害怕的區域,在反覆失敗或根本不能嘗試的區域,在他人使你心煩意亂的區域。 生活是一個不斷發現我們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我們看重什麼和不看重什麼的過程。我們最初採納別人的想法和價值,對它們試驗、調整、犯錯誤、並糾正錯誤,直到我們能創造自己的價值。 高效成功人士說生活是價值的凈化過程。他們的破產、虧損和失敗,他們的重新聚焦和重新建立,那些刺耳的話和真誠的道歉,那些失去的和重新獲得的關係等,把他們引向他們真實的生活,令他們懂得如何安排生活。 很久以前,一個一文不名的哲學家,流浪到一處貧窮的鄉村,那裡的人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一天,一群人在山頂上聚集在他的身邊,他說出了一段也許是有史以來引用最多的名言。這段話僅有30個字,卻經歷了幾個世紀,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受就足夠了。」 很多人都不相信耶穌的這句話「不要為明天憂慮」。他把它當作一種多餘的忠告,把它看作東方的神秘之物。始終不肯相信。他們說:「我一定得為明天憂慮、我得為我的家庭保險。我得把錢存起來以備將來年紀大的時候用。我一定得為將來計劃和準備。」 不錯,這一切當然都必須做。實際上,耶穌的那句話是300多年前翻譯的。現在憂慮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和當年詹姆斯王朝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300多年前,憂慮一詞通常還有焦急的意思。新譯《聖經》把耶穌的這句話譯得更準確:「別為明天著急」。 不錯,一定要為明天著想,小心地考慮、計劃和準備,可不要擔憂。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開業?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了對他的前途有著很大影響的24個字。 這24個字使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在大英帝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你還被英王封為爵士。死後,出版了記述他一生經歷的兩大卷書,原書多達1466頁。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這24個字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這是湯姆斯·卡萊里所寫。 42年之後的一個溫暖的春夜裡,在開滿鬱金香的校園中,威廉·奧斯勒爵士向耶魯大學的學生髮表了講演。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像這樣一個人,曾經在4所大學裡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似乎有很「特殊的頭腦」,其實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說,他的腦筋其實是「普普通通」的。 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認為是由於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里。 「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去耶魯演講的幾個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站在駕駛艙里按了一個按鈕,在一陣機器運轉的響聲後,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了——隔成幾個防水的隔艙。奧斯勒博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你們每一個人的機制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遙遠得多。我想奉勸諸位:你們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確保安全。在駕駛艙中,你會發現那些大隔艙都各有用處。按下一個按鈕,注意觀察你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面,用鐵門把過去隔斷——隔斷那些已經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鈕,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然後你就保險了——你擁有所有的今天……切斷過去,埋葬已經逝去的過去,切斷那些會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負擔,必將成為今天的最大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從來不存在明天,人類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現在。精力的浪費、精神的苦悶,都會緊緊伴隨一個為未來擔憂的人……那麼,把船前船後的船艙都隔斷吧。準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里。」 奧斯勒博士是不是主張人們不用下工夫為明天做準備呢?不是,絕對不是。在那次講演中,他接著說道:「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迎接未來的最好方法。」 奧斯勒爵士鼓勵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在每天開始的時候,吟誦下面這句祝詞:「在這一天我們將得到今天的麵包。」 記住,這句祝詞中僅僅要求今天的麵包,並沒有抱怨昨天我們吃的酸麵包。也沒有說:「噢,天哪,麥田裡最近很乾枯,我們可能又遇到一次旱災。我們到秋天還能吃上麵包嗎?——或者,萬一我失業了——那時我又怎樣弄到麵包呢?」 這句祝詞告訴我們只可要求今天的麵包,而且我們可能吃到的麵包也只有今天的麵包。 戰時的軍事領袖必須為將來謀劃,可是他們絕不能有絲毫的焦慮。指揮美國海軍的海軍上將厄耐斯特·金恩說:「我把最好的裝備都提供給最優秀的人員,再交給他們一些看起來很卓越的任務。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 他說:「如果一條船沉了,我無法把它撈起來。如果船一直下沉,我也無法擋住它。我把時間花在解決明天的問題上,要比為昨天的問題後悔好得多。況且,如果我老是為這些事操心,我將支撐不了多久。」 耶魯大學的領袖教育引領著「骷髏會」的成員,把握每一個今天,在昨天和明天之間鋪建起一條通往權力極致的路。

第一部分第三章 超越使你卓越

4 超越使你卓越 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大都是不滿足於現狀的人,他們不會因為過去的失敗而沮喪,也不會因為過去的成功而忘記進取。 失去不一定是損失,也可能是獲得。榮譽是社會給予自己的一種承認,卻也是成功者的包袱,目光短淺的人往往為此而沾沾自喜,以為達到了鼎盛,把獎章、證書之類當作自己才能的象徵、保證。就此裹足不前,最終再沒有大的成就。 在這方面,居里夫婦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1903年12月,由於居里夫婦的驚人發現,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他們卻不在乎名利,居里夫人甚至把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獎章給孩子們當玩具。面對人們驚奇的目光,居里夫人說:「榮譽只是一個人努力成果的記錄,獎章就像玩具一樣,玩玩就是了,把它像神具一樣奉守著,反而一事無成!」 這正是居里夫人的清醒所在。 讓我們看看成功的演員是怎麼做的。 耶魯大學為美國文藝界輸送了大批才華橫溢、光彩照人的明星。耶魯1929級畢業生保羅·梅隆出於對藝術的無比崇尚和熱愛,成立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捐贈他本人多年收藏的名畫及其他珍品,使該中心成為美國最大的英國藝術博物館。劇作家伊萊亞·卡贊是美國著名導演和作家,畢業於耶魯戲劇學院。他以導演《推銷員之死》(1949)、《慾望號街車》(1949)等劇在全國贏得聲譽。1949年起他開始導演電影,影片《紳士們的商議》(1947)和《濱水區》(1954)為他贏得奧斯卡獎。耶魯戲劇學院畢業的名演員還有朱麗葉·哈里斯、保羅·紐曼、山姆·沃特斯頓、亨利·溫克勒等,其中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當然是被電影界譽為最有魅力、最有創造性的超級明星梅里爾·斯特里普了。斯特里普在《蘇菲的選擇》中飾蘇菲,榮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在《克萊默夫婦》中飾喬安娜,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89年在第42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主演的《黑暗的哭喊》榮獲最佳女演員獎。她那質樸自然、高超純熟的演技,把許多難度極大、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都演得有血有肉、感情逼真、扣人心弦。 演員們怎麼做才能超越他們的個性和以前的表演?當梅里爾·斯特里普站在瓦瑟——她上第一堂表演課的地方時,猶如回到了學生時代,還原一個真實的自己;一踏上舞台,她就踏進了另一種現實。突然間,她成了在事業的盡頭、向在那裡等她的人們致謝的著名演員。她熱淚盈眶,她感謝那些曾激勵她的人們,那些選她演她不知道自己能演的角色的人,那些角色迫使她努力超越她平常的界限,陌生的角色迫使她從新的角度看待生活,講她正常情況下從來不講的話,感覺她正常情況下不去感覺的東西,做與自身不相符的事。她感謝觀眾中允許她超越她本身的人們,並因這樣做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她感到滿足。 梅里爾說,她的觀眾朋友十分震驚。他們在那兒看到的梅里爾不是他們認識的那個。不,在那一刻,她創造了一張詳細的、多感官的全息圖,並且那麼令人心悅誠服地踏進去,以至於她和她的觀眾都感動得流淚,以至於她花費她的畢生來實現它。因此,在更新中,我們必須超越原有的腳本和方法讓人們必須知道我們在那一情景下想要得到什麼,但必須對細微差別靈活變通,反應迅速。 當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克里斯托夫·沃爾肯(Christopher Walken)還是演員工作室的一名學員時,他扮演他的角色,就像書上寫的,當一大盤菜突然砸在劇院的後部時繼續保持照原稿念的方法,繼續念他的台詞,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工作室領導李·斯特拉斯伯格突然打斷他:你的觀眾聽到了那些盤子砸碎的聲音,你必須讓他們知道你也聽到了。你需要包含在這一時刻進行的事,不要假裝它從來沒發生過。 記住,對大腦來說,已經記錄的過去的記憶(全息圖)及創造的未來的記憶(全息圖)是相同的。你能實質上或全息地更新不完全的情景,儲存從現在起你能利用的「成功記憶」。 很多「骷髏會」的成員都記得那些古代的迷宮和治療者讓人們穿過迷宮的原因,是要他們迷失方向,是為了幫助他們放棄他們固有的想法,使他們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行事。這樣他們就能做出健康和安樂所需的變化,愉快的關係和家庭所需的變化,成功的方法所需的變化。但你的附近沒有一人多高的迷宮,你能用正在學的成功技巧來放棄舊痛和過去的決定嗎?在你的過去中你拒絕去看的是什麼?你不願意再聽到的、重新考慮的、重新感覺的和重新決定的是什麼?經過歷練就你現在已知的,那些過去的經歷看起來、聽起來,感覺上將會有所不同。你也將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對它們做出決定,不僅僅改變對你的過去的反應,也改變對你的未來的反應;並對你數年前關閉的可能性重新開放。 從文化的角度去看,經驗主義幾乎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特性。那些能力超群、充滿自信的成功人士更是如此,他們經歷了太多的事情,獲得了太多的成功,很少能夠有人促使他們懷疑自己。 但他們沒有想到,還有一種規律就是:當你自我感覺到非常成功的時候,失敗可能正在開始。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就要學會向龍蝦學習。龍蝦在某個成長的階段里,就自行脫掉外面那層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雖然這個階段很容易受到敵人的傷害,但它一長出新的外殼就可以更加自由地活動了。

第一部分第三章 人可以有很大變化

5 人可以有很大變化 很多人加入「骷髏會」,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小布希加入「骷髏會」實際上經歷了一些曲折。 在耶魯,小布希告訴朋友雷斯納說,他不僅僅想加入骷髏兄弟會,還想加入別的校園學生組織。 雷斯納知道小布希所指的其他「校園學生組織」是什麼。「杜松子健身協會」——一個對申請加入者不設任何限制的學生社團,正是小布希追求的目標。他不想重複父親和祖父走過的每一步路,尤其是在加入學生社團方面。小布希還對雷斯納談起自己加入「骷髏兄弟會」的經歷,實際上,原來小布希並不情願這麼做,但拗不過老布希的意見。 為了使兒子參加自己以前的組織,老布希直飛到耶魯的校園會,敲開小布希宿舍的大門,在晚上8點鐘與他進行了一次長談,結果是倆人一起驅車到社團辦公室去報名。 後來,雷斯納在對別的朋友提起小布希這段軼事時,認為它的象徵意義遠遠超過在現實生活中對小布希生活道路的影響。毫無疑問,子承父業是布希家族對小布希的期望,而且家族中的每個長者都採取各種方式來敦促、提醒他,讓他不要忘記自己肩上的責任。不過,這些努力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小布希在性格倔強這一點上很像自己的父親。 在強大的親情壓力下,他也許會做出妥協,但心裡未必會同意父輩的觀點。他還年輕,渴望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活道路。「那一段時間老布希經常到耶魯校園來,試圖影響兒子的各種決定,但是小布希只是表面上唯唯諾諾。最終的結果是,在那段時間裡,小布希一直遠離政治。」雷斯納的話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的註解了。 當小布希接受「骷髏會」的禮儀入會時,他不難產生那種當年對兄弟會同樣的猜疑、排斥的感覺。「招新日」的第二天,《紐約時報》稱耶魯的秘密社團是能在校園中引起激烈爭論的團體。沙普蘭·科芬以前也是該協會的一名成員,他告訴《紐約時報》說:「進入該協會,你就不得不像是消失在一座墳墓中。」 同時,耶魯校報報道說:「甚至人們參加此協會並不是因為它的社會威望。許多大學生都帶著一種懷疑而不是恐懼或羨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協會成員。」如果兄弟會在60年代後期被認為是排外的話,那麼這些協會就會被稱為是原始而陳舊的寺院,他們總是那麼神秘,與外界隔絕。 小布希每周二和周日都去參加協會活動,兄弟會的一些成員也跟著去了,其中有《生活》雜誌封面人物、奧林匹克游泳健將唐·肖爾蘭德爾;也有格雷戈里·加利科,他是一名眾人皆知的整形外科醫生,也是哈佛醫學院的一名副教授;還有洛杉磯知名辯護律師唐納德。 校園裡都紛紛議論「骷髏會」的聲望將降低,所以急需招募一些有名望的人物入會,而小布希這個新當選的國會議員的兒子及奧林匹克金牌得主正是這樣合適的人選。該協定也有兩名猶太成員,一名黑人學生,而沒有女性會員。每個成員都必須保守協會內部秘密。羅伊·奧斯汀說:「我們一般不輕易談論裡面的事情。」他是聖文森特足球隊隊長,也是該協會惟一的黑人成員。他說小布希是「不輕易談政治的」,儘管他父親是一名國會議員。 以小布希原有的個性,並不傾向於加入「骷髏會」。但老布希卻執意讓自己的兒子秉承家族的傳統。當然老布希知道,加入「骷髏會」對一個人是極大的改變,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一個分水嶺。雖然「骷髏會」是聚集精英之地,但加入它也意味著沉重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成為卓越畢竟是要付出更多的,卓越的人可以說具有比一般人更累的人生。 也就是說,加入「骷髏會」需要極大的決心和勇氣。可憐天下父母心,老布希以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來苦口婆心說服小布希,申明利弊,使他以長遠的眼光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所謂虎父無犬子,儘管小布希不愛走長輩劃定的道路,其實他內心裡是極其上進的一個人。他的野心與父親對他的願望是不謀而合的。跨越了青春期的叛逆,他其實並不難懂得父親的一片苦心和真知灼見。因此他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並頂住外界異樣的眼光,敢於「走自己的路」,因為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中都會有面臨重大抉擇和改變的時刻。有時候,我們明知道這種改變對我們有利,卻因為慣性和惰性而難以邁出前進的步伐。 很多人認為人的大腦對那些過於巨大的變化無法輕易接受,這種接受力的限制是天生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慢慢調整罷了。 然而,你可以將自己頭腦中的東西徹底改變,把剛出生時並不擅長或是極為缺乏的能力加以完善,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另外還有不少例子證明,一個人在某方面的心智開始時可能一片空白,但經過改造,到後來這方面的能力反而成了他的特長。 比如說勇氣這種東西,雖然說缺乏勇氣會導致整個事業的失敗,可偏偏有很多最終取得成功的人開始時就一點勇氣都沒有,但藉助後天的磨鍊,比如說從老師和家長那裡得到精神上的訓練,最終使他們變得很有勇氣。 這種磨鍊包括許多內容:培養自信心,不斷灌輸勇氣,反覆講述勇敢者的事迹,朗讀那些大英雄的生平和著作,同時要讓他們明白,恐懼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勇氣迷失時的現象。此外還要不斷要求他們努力去做種種需要膽量的事情。 原始時期,人的大腦還處於相當簡單的階段,這時候人的主要需求還僅僅限於自我保護和填飽肚子而已。因此對大腦發育的要求也就限於較低層次的動韌性的階段。然而漸漸的,對大腦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它必須能適應多種多樣的突發情況。到了今天,在文明的高級階段,大腦已經發展得極端複雜。 人類文明的每一次發展,都要求大腦有一次新的提高。正如人和動物的體形必須要適應不同的環境與氣候一樣,大腦也必須不斷掌握新的本領去適應越來越複雜的生活。 大腦需要不斷變化才能滿足所有新的要求。它要不停生長出新的腦細胞,同時還必須給那些衰弱的腦細胞補充養分,使之保持活力,因為不知什麼時候它們也會有用武之地。 埃爾默·蓋茨教授曾用剛出生的小狗做試驗,通過特殊的訓練來提高它們的某一項感覺,比如視覺、聽覺等等。他把同一胎所生的同樣大的小狗隔離開來,分別單獨訓練。他還能通過讓某些小狗腦袋裡特定的腦細胞完全不參與任何活動,使這些腦細胞得不到發育。 例如,對於主管辨別顏色的那部分大腦,埃爾默教授把一些小狗訓練得可以區分六七種不同深淺的紅色和綠色。 大腦的發育情況是由其所處的環境和自身活動決定的。你必須適應的條件和環境越是苛刻複雜,你使用它的願望和次數越是強烈頻繁,大腦就發育得越迅速。一個在大城市裡摸爬滾打多年的人,他的大腦和一個慣於在農場中過悠閑生活的人肯定有很大的差別。過慣都市生活的人由於長期受到多種多樣的刺激,腦力得到了全方面的發展。他們在各種複雜情況與緊急事態的壓力下,會變得思維敏捷、行動迅速、判斷準確。難怪有些人說,城市裡的人簡直就是屬於一個全新種族的人。 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每種職業由於本身具有獨特的要求,所以不同職業、不同行業、不同部門會使人的大腦產生出不同的特性,形成各種特殊的技能,這是社會發展變化的內在推動力,也正是文明的複雜性的原因所在。 比如說一位神父,他的大腦長年累月以精神事務為中心,因而一定會產生許多與律師、商人或建築師迥然不同的特徵。 區分一個長期投身於知識界的人和一個做了一輩子買賣的人是很簡單的,一個商人會呈現出許多明顯的特徵,他擁有很多從經驗中得來的並在其事業中得以不斷加強的獨特能力,這些能力一般包括:精明強幹、深謀遠慮、機智靈活以及出色的組織才幹等等。至於那些領導人,則常常被他們的地位賦予下列特質:富於開拓精神,精於用人之道,熟悉人性,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一個能夠激發人野心的環境對於大腦的發展同樣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其實,野心本身就是環境改變人腦的一個極好例子。一個在窮鄉僻壤里生長的小男孩也許會在某一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但如果得不到那些能激起他野心的東西的刺激,也許他一輩子也不能將他的天賦充分發揮出來。反之,如果他步入城市,進入到一個充滿誘惑的環境里,他整個大腦的結構都可能會顯著地改變,而他的人生也就隨之改變了。 這種情況對於那些從小鄉村進入大學讀書的年輕人來講是十分常見的。在大學校園裡,智慧與智慧相碰撞,理想與理想互傳染,再加上頻繁接觸形形色色的誘惑,使這些年輕人看到了自己擁有的以前從未發現的力量,於是他們的一生改變了。 許多活生生的例子顯示,一些原來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天才,經過一次工作調換或是其他環境的改變,往往就大展宏圖、一鳴驚人。這其實只是因為別人或是這些天才自己以前沒發現他們的特殊才能罷了。

第一部分第三章 不給自己留退路

6 不給自己留退路 「骷髏會」的入會儀式上為什麼要讓成員向「骷髏會」坦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呢?在外界看來,這似乎是個古怪的規定,其實,這恰恰是「骷髏會」制定者的一種深謀遠慮。 據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成員對組織和成員之間的忠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如果你向某人吐露了你的重要秘密,你將受制於這個人,因為你授人以柄。「骷髏會」正是利用這個規律,規定成員要向組織坦白自己的秘密。使成員把自己最隱秘的一面暴露出來,在組織面前變得赤裸裸,也可以說是斷了自己的退路。你沒有別的路可走,你只能完全屬於並忠誠於這個組織。 這也是「骷髏會」的成員為什麼對組織的忠誠度特別高的原因之一。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控制手段。這個儀式象徵著對組織全身心的託付。 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入「骷髏會」是一生中極其重大的決定,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它很難悔改。試想,當你把自己完全暴露給別人,你如果不和對方保持密切的關係,你怎麼可能有安全感?暴露秘密是一個極強的紐帶,把「骷髏會」的成員牢牢地扭在一起。 「骷髏會」的這個手段揭示了一個道理,就是當我們決定了一件事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給自己留退路,我們將擁有極大的一往無前的勇氣。 很多人在開始做事的時候往往給自己留有一條後路,作為遭遇困難時的退路。這種做法看似謹慎,其實卻有極大的隱患。因為人總是有惰性的,當知道自己還有退路時,勇往直前的勁頭就沒有了,做事情也不會全力以赴,因為他們總是在想:反正我還有退路。 抱有這樣想法的人,很難取得實質性進步。因為任何進步都是具有一定困難的,任何蛻變都是伴隨痛苦的。 破釜沉舟的軍隊,才能決戰致勝。同樣,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務必要抱著絕無退路的決心,勇往直前,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都不能後退。如果立志不堅,時時準備知難而退,那就絕不會有成功的一日。 格蘭特卸任總統後,因經商受騙,損失了大筆財產,欠了人家很多債。他決定賣文為生。開始時,他只是撰述他在南北戰爭時的經驗。後來他喉部患了癌症,醫生說他只有幾個月的壽命,為了還債養家.他決定寫回憶錄。他以10個月的時間,寫了29.5萬字,這種工作量,即使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也不一定辦得到,而此時格蘭特已是奄奄一息,經常在工作中暈厥過去。最後那段時間,他怕自己窒息而死,甚至不敢到床上去睡覺,晝夜都坐在椅子上,當精神好一點時,他就在燈下奮筆疾書。 這部回憶錄,在他去世的前幾天才完成,所得的版稅,不但還清了債務,而且也為他的家人留下了足夠的生活費。 這個故事雖然聽起來心酸,但也說明人的韌性是非常大的,潛在的意志力尤其不可低估,當你陷入絕境時,必然會發揮求生的本能。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拿出這種精神來,才有創立事業的希望。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在學校里名列前茅的人,走上社會之後,工作反而不如那些成績平平的學生出色,這就是因為他們都覺得有「退路」而有恃無恐了。 年輕人本來就有幾分傲氣,如果再有較好的學歷,比人高一等的本領,傲氣當然就更盛了。基於這種情況,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優秀的青年人,往往會對已有的工作感到不滿,稍遇挫折或是受到主管的訓斥,就會「拂袖而去」。等換了工作,幹了一段時間之後,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結果只好再另找工作,這樣換來換去,事業前途依然沒有進展。 而那些學歷較差,工作條件自覺不如人的人,他們深知找個工作不容易。費了好大的勁,託了不少的人才找到一個工作,他們對這份工作機會一定非常珍惜。就算遇到挫折,心裡十分難受,但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已沒有退路了,這口氣也只好忍下了。他們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不能說是對工作甘之如飴,最低限度他們是咬緊牙關熬了過來。他們在無路可退的情形下,只有硬起頭皮,認真學習,心無二念地工作下去,雖然成功得很艱苦、很緩慢,但他們仍舊是在一條路上,一步步地向前走,並不是東換一個工作,西換一個工作。像織布的梭子一樣來回地跑,一點進展也沒有。因此,血汗、苦勞堆積起他們的事業。 人一生的成敗,就在於意志力的強弱。具有堅強意志力的人,遇到任何艱難障礙,都能克服、消除。但意志薄弱的人,一遇到挫折,便哀求退縮,最終歸於失敗。 因此,一旦下了決心,就要不留後路,竭盡全力,要發揮你的韌性與潛力,在社會上爭取自己的立足之地,爭取成功的機會。只要有決心,才能增強信心,才能全神貫注於目標,也才能在事業上做出成就。

第一部分第四章 組織是生命中第一位

第四章 忠誠於組織 SPIRIT OF THE SKULL AND BONES 對於組織的忠誠,是贏得信任的關鍵,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應該 為了組織的利益而保守秘密,並且為了組織奉獻自己的一切,每個人都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也要幫助他人改善環境。 1 忠誠於組織是生命中第一位的 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骷髏會」成員被反覆灌輸對於組織毫不動搖的忠誠,並且將「骷髏會」專有的別針別在自己的皮肉上,以確保即使在游泳和洗澡時,別針依然佩帶在身上。骷髏會成員在耶魯校內被稱為騎士,他們都明白對「骷髏會」的誓言不容違背,甚至遠遠超越於他們對家庭、朋友、國家和上帝的承諾。 「骷髏會」的一個成員布里特·科拉爾說:「……他(小布希)從家庭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他知道怎樣去許諾,也知道怎樣去保守諾言。儘管他出身高貴,但我不認為他是一個自負之人。」 小布希的許多朋友們都認為成為「骷髏會」的成員使小布希與布希-沃克家族中上過耶魯大學的成員,包括與老布希及普利斯科特的關係更近了。科拉爾補充道:「成為該協會成員使他的價值觀變得具體化了。 」 在「骷髏會」的文獻中充滿了布希的口號:成為好人。「Bout」在拉丁語中意思是「好人」,而該協會成員們的座右銘是「好人不多了」。在「骷髏會」整個入會的過程中及其那些禮儀都激發著會員的忠誠,使他們之間平等。普利斯科特·布希、喬治·H·W、喬納森·布希、喬治·H·W·布希和他的堂弟雷沃克以前都是該協會的成員。布希家族顧問,服裝工業的老闆尼爾·馬龍和俄亥俄州的參議員也都是其成員。這倆人倒十分像小布希的叔叔,小布希稱這兩人為「好人」。 在今天的社會裡,到處都充滿著誘惑,人很容易背叛自己的忠誠。也同樣是在今天,能夠守護住忠誠的就顯得更加珍貴。忠誠是一個人非常優秀的品質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精神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沒有哪一個領導不希望自己的員工對自己忠誠,對自己的企業忠誠。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忠誠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意味著最低程度的風險。 在很多公司中,經常可以看見重要的職位都由自己的血親或姻親佔據著,這是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親戚是不會背叛自己的,也就是說他們可靠性高,從這一點上可以使經理們放心。如果是外人的話,既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辭職不幹,而且辭職後說不定會做相同的生意。如果是自己的血親或姻親,就不會做那樣不仁不義的事。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頗具領導藝術和魅力,他的用人之道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忠誠。 當我們爭論一個問題時,忠誠意味著你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我,不管你認為我是否喜歡它。意見不一致,在這一點上,讓我感到興奮。但是一旦做出了決定,爭論終止,從那一刻起,忠誠意味著必須按照決定去執行,就像執行你自己做出的決定一樣。 忠誠當然不是絕對的俯首帖耳,也不是盲目的擁戴、愚鈍的追隨。忠誠是對真理和正義的勇敢維護,是對正義的絕對保護。一個人無論他的級別高低,當他能夠為整個團隊的利益而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時,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忠誠。 現代企業的經營風險比傳統企業更大,所以作為現代企業的員工就有義務對企業所做的決定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以及忠誠地執行企業的決定。 如果你是一名企業員工,對於企業即將執行的決議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認為這個決議有一定的缺欠,而這一點可能正是企業經理所忽視的,那麼你有義務和責任提出你的真實想法。相反,如果你不提出來,這正是你的不負責任和對企業的不忠誠,因為你沒能把企業真正當成自己的企業。如果你是因為自己的職位太低或者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員工,所以才沒提出來,那麼,可以告訴你,這根本就不是理由。因為一個真正有責任感並且忠誠的員工,會時時為企業的興衰擔憂。沒有人會嘲笑一個為企業利益著想的人,而且,你的老闆會為你的責任和忠誠感到驕傲。因為忠誠和責任不僅僅在於對決定的服從,還在於執行前對錯誤的勇敢糾正。 每位經理對他的直屬主管都要絕對的忠誠。忠誠度是任何經理人的重要特質,也是領導人不可或缺的東西。如果經理人希望屬下對他們忠誠,他們也要對自己的上司忠誠。想要在職業生涯中更上一層樓的經理人千萬不要在屬下或其他高層主管面前貶低直屬上司。沒有人會喜歡這種在背後說壞話的行為,因為壞話最後可能會傳到上司耳中。你可以在私下的場合就某個決定或方針和主管發生爭執,但等討論結束,就得把一切爭論拋掉。 忠誠會有報償嗎?或許你很幸運,和一個一定往上高升的主管一起工作,那你就像坐上了火箭,許多經理人高升時會帶著他們的忠誠部屬一起往上升。

第一部分第四章 贏得信任

2 贏得信任 無論是「骷髏會」的入會儀式還是極苛刻的章程,它把對每個人的信任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也因此每一個會員都能夠在一種寬鬆而自由的空間里成為組織的一員。 耶魯大學領袖教育告訴他的學生們,沒有信任,領袖身邊就不會有追隨者。而且,領袖的最佳定義就是擁有追隨者的人。信任領導,不一定就是奉承領導,也不一定就是與領導意見一致。信任就是深信領導人能說到做到。信任就是相信一種被稱為「正直」的非常傳統的東西。領袖必須言行一致,或至少言行相符。 一個組織的領袖的道德觀念,直接決定了他對別人的看法。自己是正直、誠實的,而且表現出了自己的正直和誠實,就把別人也看成是正直和誠實的,別人也就以正直和誠實約束自己。只有抱著「善」的觀念看待下屬,才會對下屬懷著真正的關心、鼓勵和同情心,才會在公司員工中形成一體化意識。把別人都看成是十惡不赦的罪犯、歹毒陰險的小人,行為上就必然會有所體現,這樣,人心就必然渙散,就會造成下屬對上司的猜忌、背離。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切的,喪失了人心就喪失了一切。 道德對於領袖來說,不是矯飾,不是自欺欺人的光環,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需要以心換心、以意通意,以正直換取信任,以誠實贏得尊敬,以無私獲取追隨,以高潔征服人心。任何一個組織的領袖不是天使,但應該具備一些天使的品質;傳統的領導人,有不少是魔鬼、是惡霸,但那種掌權者以及他們運用權力的方式,已逐漸被現代社會結構所唾棄。 培爾說:「統治規則和真正誠實是不相容的。」我們說,合作規則恰恰需要真正的誠實。 職業道德是相對於做人的起碼道德、社會公德而言的,是指對於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的人來說應遵守的道德規範。 領袖的職業特點,一是權力大,二是責任重。領袖處於公司的中心地位,對整個公司的人事、財務具有決定權,同時又要對整個公司的發展前途負責。如何運用手中的權力?如何對公司的發展負責?這都涉及一個職業道德的問題。公司領袖的職業道德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呢? 首先,要廉潔自守。不論哪個行業,哪個部門的掌權人,都存在著一個是否廉潔的問題。權力是用來為團體、組織、社會謀福利的,不是滿足一己之私的工具。絕不是行政官員、政治家才講廉潔,公司領袖、企業家也要廉潔自守。沒有廉潔,便沒有言出法隨、雷厲風行的工作效果。下屬不是光聽你怎麼說,而主要是看你怎麼做、做什麼。在中國,為官不廉潔已經成為危及國家命運的問題,若沒有有效的制衡、監督機制予以約束、若沒有法律的懲戒和輿論的公開化,廉潔問題就永遠是一個棘手的、不斷擴散而無法抑止的魔症。 領袖肩負的責任重大,付出的勞動很巨大,他們取得高薪和其他一些待遇是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我們反對的是那種不正當的侵佔和「監守自盜」的行為。 雅科卡談到自己的領導藝術時曾經說過:「如果只擁有一個經過過濾、再過濾、凈化、消毒的信息渠道,這無助於總裁做出正確的決策。為了避免這種危險,我設法在自己身邊留一些持不同政見者。」這真是雅科卡的高明之處。有些領導人,只因為下屬的性格、脾氣、愛好,甚至一些瑣細的生活習慣,與自己的要求不符,就必欲除之而後快。這是走向失敗的捷徑,即使是思路、觀點與自己經常相左的人,也應該能夠容忍才對。量小非君子,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的知識和創見,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自己的反對派那裡「剽竊」過來的。和觀點完全相同的人在一起,學不到,也激發不出新的東西。你最好的老師就是你的反對派,誰反對你愈激烈、愈頑強,誰對你的弱點、缺陷看得最清楚,誰就最能促使你自我完善,誰就最能激發你的創見。真正有能力、有思想、有前途的人,極少是和順馴服的。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在確認陸軍部長職務時,選中了斯坦頓。斯坦頓在兩年前辦一案件時,曾稱林肯為「鄉下律師」,拒絕與林肯合作。林肯知道,斯坦頓是忠於聯邦事業的,仍然任用了他,並支持他改組陸軍部。後來斯坦頓竭誠相報,在南北戰爭期間與林肯合作得很好。 一個組織之內,上上下下,大小人才是難以計數的。領袖的職責,就是善於、勤於挖掘、任用這些人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無才不用,各得其所。 有水平、有能力是用人的惟一標準,唯才是舉包括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我們所反對的不是任用了自己的親戚朋友中的高才,我們只反對任用親戚朋友中百無一能的庸碌之輩而已。 耶魯大學的教育告誡領導者,任用人才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不以相貌取入。 2.不以小疵棄人。求全責備是最要不得的。 3.不以好惡取人。個人情緒不能作為量才的標準。 4.不嫉妒而遺賢、壓才。公司領袖絕不可因為下屬比自己高明,就給予打擊、壓制,生怕人家超過自己。其實,才是壓不住的,與其讓賢才到別的組織脫穎而出,大顯身手,不如待人以禮,使之成為自己公司的棟樑。成功的公司領袖身邊,總是圍繞著一個人才濟濟的中高級管理階層;真正成功的公司領袖身邊,總是圍繞著一個才華橫溢的專家群體。

第一部分第四章 責任是關鍵和保守秘密

3 責任是關鍵 在個人發展的道路上,幾乎每一個「骷髏會」的成員都要自問「如果要把工作真心做好,那麼我應該關注哪些問題,才能夠使組織和我自己與眾不同?」 譬如說,有那麼一個住院部的護士,在時間和經費的雙重壓力下,除了完成醫生要求做的許多事情和管理的文書工作外,還要護理32名整形外科的病人。但是,她常說:「護理他們是我的工作。其他基本上都是做好護理工作的羈絆。我如何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護理工作呢?也許,這是個方法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改變提供服務的方式,以便使我成為一名更好的護士?」 你只能使自己富有成效,而無法使別人富有成效。你對自己供職的非營利性組織的主要責任,就是保證為組織、也為你自己——做出最大的貢獻。你只能盡你的能力工作。 創造績效紀錄是惟一能夠鼓勵人們自信、自勵的方法。怨天尤人,抱怨愚蠢的上司和下屬把你給毀了,這是無法創造績效紀錄的。你有責任與有求於你的人和你有求於他的人進行交流,以便系統地找出有利因素、阻礙因素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也是你的義務。 只有重視採用計劃周密和有效的方法,我們才能向自我發展邁出重要的第一步;如何超越簡單,向組織意願看齊的做法,以使個人的意願卓有成效。凡是作出真正特殊貢獻的成員都會使組織能夠意識到自己承擔的使命大於理應承擔的使命。 取得這方面成功的關鍵問題是責任感——保持自己的責任心。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其他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要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你必須認真對待工作,這會使你的工作很有起色。有時候,你也許會發現自己那麼辛苦地工作,多年來獲得的技能不再適用,你花了10年的工夫學習計算機,而現在你得與人打交道,開始你可能覺得很難接受,但是出於責任心,你還是答應用你自己的一切資源來適應新的工作。只要重視自己的責任,我們就能夠更加看重自己。 許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告訴我說:「由於績效良好,我們加了工資。但是,我們只提拔了那些比他們剛開始工作時放棄更重要工作的人。」在我看來,總的來說,自我發展似乎意味著既增長才幹又增加個人的價值。這是一種自尊和自信的表現。而且,這種東西一旦被你獲得,就不會離你而去,它既外在同時又內在於個人。 4 保守秘密 「骷髏會」入會的每一位成員只要一進入該協會就被要求宣誓保密。在該協會大廳里,裝飾著許多畫像,還有許多雕塑品,它們反映了這個協會的風格。四面牆上掛著暗紅色天鵝絨布,書架上、桌子上裝飾著骷髏和骨頭。 「骷髏會」有嚴格的會規,成員不能向外人透露關於組織的任何秘密。現任總統布希和風頭正勁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都嚴格恪守這一規矩。國家廣播公司「與媒體見面」節目曾分別就「骷髏會」問題採訪過布希和克里,他們對此都三緘其口。 「與媒體見面」節目主持人蒂姆·魯斯爾特問布希關於「骷髏會」的事時,他的回答是:「太秘密了,我們不能談論它。」在另一次節目中,魯斯爾特向克里探聽「骷髏會」的入會儀式,克里機警的回答說:「我想有些秘密的東西,我只能在那裡展示。」 「骷髏會」對於保守秘密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1970年,一個叫盧森堡的記者曾寫過一篇關於「骷髏會」的冗長但並無內幕的文章,其中透露說曾有一不明組織警告他不要涉入太深。1980年,一個署名為「史蒂夫」的人寫了兩本關於「骷髏會」的書,為了安全起見他從來不向外界公開其身份,他在書中使用了一些來自於「骷髏會」那個教堂地下室的文件和圖片。但「骷髏會」最後還是查出了「史蒂夫」是誰,他們闖進他的房間,偷走他的書稿,還不停地騷擾他,「史蒂夫」終於受不住驚嚇而找了一個僻靜之地隱居不出,從此一直呆在那兒直到終老,而書稿終其一生也未能完稿。此後,有一個具有獻身精神的記者給《紐約時報》寫一篇關於「骷髏會」的文章,當他偷偷溜進那個著名的教堂地下室「墳墓」中時不慎被「骷髏會」成員發現,結果當場斃命。 「骷髏會」的教堂地下室里有一個玻璃器皿,其中放著一把滿是血跡的刀。據說,當年有一個「骷髏會」成員從「骷髏會」中偷出了很多文件,並且威脅說如果「骷髏會」不出一大筆錢來贖回,他將把這些文件公之於眾,「骷髏會」為之震怒不已,最後他們就用那把刀將那個「叛徒」了結,為警戒以後的成員,那把滿是血跡的刀保留了下來。 魔鬼詞典里說:「陷阱就是摻進甜蜜毒藥的一塊塗滿奶油的蛋糕。能夠抵制誘惑而不落陷阱中的人並不多,很多人會以身試毒,無非是經不住誘惑或者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陷阱是對人性弱點的最直接的攻擊,而且命中率極高。」 商界有過一個經典例子。 有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看到一家競爭對手公司業務的紅火,憂心如焚,但想不出制服對手的良策。於是他們想方設法尋找關係,接近對手公司的一名倉庫主管,讓其暗中出賣商業機密。這位主管在利益的驅使下,利令智昏,把自己公司的庫存數量、貨品結構、價格策略一一泄露。 幾經交手,商界風向大變,原先生意紅火的公司,節節敗退,最後元氣大傷而倒閉。而那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卻起死回生,反敗為勝。一隻不忠誠的蛀蟲,股掌之間就將一家公司搞垮了。這種慘痛的教訓,實在值得人警醒。這種隱性的不忠誠,可以說是公司的隱患和定時炸彈。 有60%被調查公司非常重視應聘者對公司的忠誠度,幾乎每家接受採訪的跨國公司都提到了這樣的經歷:精心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被競爭對手挖走了,因此造成了他們公司很大的損失,所以跨國公司把有沒有忠誠度作為選才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第一部分第四章 對組織的貢獻

5 對組織的貢獻 「骷髏會」成員必須為「骷髏會」做一些貢獻,他們要不時地面對敲詐勒索之類的威脅以保持他們對組織的忠誠,其酬勞是各種榮譽和獎賞,包括一份價值1萬5千美元的畢業禮物和作為結婚禮物的一個古老時鐘。每個成員必須把財產的1/10交給「骷髏會」,「骷髏會」確保每個成員的財政安全,通過這種方法,成員就不必為生計所迫而出賣「骷髏會」的秘密了。 這一方法多年來被證明完全行之有效,沒有一個成員對自己的「骷髏會」成員身份泄露過言片只語。在眾多被「骷髏會」成員控制著的投資銀行和律師事務所里,「骷髏會」成員能輕鬆地得到工作;成員也可獲得排他性的特權進入「骷髏島」。 講究效能的人必然注重貢獻。他們不會只看到自己的工作,而是用目光盯住目標。他們會自問:「我所能作出的貢獻是否能對我所供職的機構的業績和成果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他們所強調的是責任。 對於一個人的本職工作(工作的內容、水準、標準和效果)、與他人(自己的上司、同事和下屬)的關係,以及使用諸如會議或報告這樣的決策工具的情況等來說,注重貢獻是發揮效能的關鍵。 大多數人往往只顧眼前,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上,總覺得自己所供職的組織和上司有「負」於自己,計較自己應得的待遇,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利。結果,他們自己導致自己缺乏效能。 一家管理諮詢大公司的領導人在接受新客戶的委託之前,總要花幾天時間去逐一拜訪該客戶組織的高級主管。在與客戶組織的高級主管們聊過委託內容、客戶組織,以及客戶組織的歷史和成員以後,這個管理諮詢公司的領導總要提一些如「貴公司僱用現有員工的依據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據他說,大多數高級主管會回答「我主管財務部」,或者「我負責銷售工作」。當然,常常有人回答;「我手下有的10名員工。」只有少數人會回答說「我的職責是向我們的管理人員提供正確決策所必需的信息」,「我負責預測顧客未來會需求什麼產品」,或者「我負責思考和策劃總裁未來要面對的決策」。 凡注重過程和強調自己對下屬的權力的人,無論其職位有多高,都只能充當配角。凡注重貢獻、對結果負責的人,無論其職位多低,都具有「高級管理者」的風範,他們的行為說明他們能夠為組織的整體業績擔負責任。 注重貢獻的人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自己的專業、涉及面狹窄的技能和本部門轉向整體業績和外部世界——產生成果的惟一場合。他們會考慮自己掌握的技能、自己的專業和職能或者自己領導的部門應該與整個組織及其目標具有什麼樣的關係,還會從消費者民眾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因為組織不管生產什麼產品或提供什麼服務,無論是商品、政府政策還是醫療服務,都是為了消費者民眾。但最終,各種組織中注重貢獻的人,其工作內容及工作方法在本質上都會各不相同。 美國政府的一個重要科研機構幾年前認識到了這一點。該機構出版部的老主任退休了。他從該機構30年代創辦時就受聘於這家機構。他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科班出生的記者,他負責的出版物常常因缺乏專業性而受到批評。他的職位由一名多才多藝的科技記者接替以後,出版物馬上就專業味十足。而訂閱這些出版物的科學團體卻紛紛停止訂閱。一位德高望重的同該科研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的科學家最後告訴該機構的行政主管說:「以前的主任是為我們而出版,而你們新上任的這位主任是在瞄準我們出版。」 老主任曾經考慮過「我能貢獻什麼」的問題。他的答案是:「能使青年科學家關心自己工作以外的世界。」因此,他抓住該機構內部的重大問題、重大決策甚至重要的爭論不放。為此,他不止一次與該機構的行政主管發生過正面衝突,這位老人拒不妥協。他回答說:「檢驗我們出版物的標準不是我們是否喜歡它們,而是有多少青年科學家到我們研究所來求職,他們有多優秀。」 自問「我能夠貢獻什麼」,就說明想在工作方面挖掘尚未得到利用的潛力。而從很多方面都被認為是卓有成效的東西往往只是潛在貢獻的泡影。 不能自問「我能夠貢獻什麼」的知識勞動者不但有可能把目標定得太低,而且有可能定錯目標。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把自己的貢獻定得太小。 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克服個人貢獻局限性的手段。一個不能使自己永存的組織必然會衰亡。因此,組織必須現在就為自己造就將來經營和管理組織的人才,更新自己的人力資本,並且持續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源。這一代人已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下一代人應該以艱苦奮鬥為己任,他們應該在先輩打下的基礎上,為他們的後代創造更大的成就。 一個組織僅僅維持今天的遠景、卓越和成就水平必然會喪失適應能力。在人類事務方面惟一可以確定的因素就是變化,維持原狀、不思發展,組織就無法在將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未來繼續生存下去。 注重貢獻本身就是一股催人奮進的強大力量。人人都會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對自己的要求水平。一個放眼貢獻的人會擴大與其共事的每個人的視野,並且提高他們對自己的要求。 一家醫院新上任的院長在首次主持的員工大會上,打算把一個相當難解決的問題處理得人人滿意。一名與會者突然問道:「這樣做,布萊恩護士會滿意嗎?」會場的討論氣氛頓時熱烈起來,直到商量出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新的解決辦法以後才平靜下來。 這位院長後來了解到布萊恩護士曾長期在該醫院供職。她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別之處,事實上從來沒有擔任過樓層負責人。但是,每當一項有關病人護理的決策下達到她所在的樓層,護士布萊恩就會思考:「我們是否為幫助病人康復盡了最大的努力?」布萊恩護士所在的樓層的病人總能夠更好、更快地康復。年復一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醫院都知道所謂的「布萊恩護士標準」,換句話說,醫院的全體員工都學會了思考「我們是否真的為實現醫院的目標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雖然布萊恩護士差不多早在10年前就已經退休,但她「制定」的標準仍然被用作對學識和職位都在她之上的人身上。 對貢獻的承諾意味著承諾自己將盡心盡職地有效工作。一個人如果沒有這種承諾,那麼就是在欺騙自己和自己的同事,並且在斷送組織的前程。

第二部分第五章 熱愛體育,重視競爭

第五章 競爭精神 SPIRITOFTHESKULLANDBONES 骷髏會的成員都具有熱愛競爭的精神。他們深知人生就是競技 場,害怕競爭、躲避競爭,只能使你成為平庸之輩。而社會 中的精英恰恰相反,他們是競爭中的勝者。他們不怕競爭,甚至歡 迎競爭。因為競爭才使他們的才能脫穎而出。 1熱愛體育,重視競爭 「骷髏會」錄取會員的一個重要標準是: 愛好體育,具有體育競爭精神,最好有軍隊服役經歷,具有「斯巴達」式的戰士氣質。 美國是個重視體育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體育明星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很大的影響力。這大概和美國人愛好競爭有關。美國的文化是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競爭精神。此外他們認為身體的強壯非常重要。這是美國現代社會一種特有的文化。 這種精神在「骷髏會」中有突出的體現。 比如克里,他在耶魯期間,結識了三個最親密的朋友,他們都是「骷髏會」的成員,這三個朋友都分別給了克里很大的啟發,弗萊德·史密斯,他激起了克里對飛行的興趣;大衛·索恩,他的妹妹成了克里的未婚妻;還有理查德·潘興,他們14歲就相識了,後來又讓克里下定決心奔赴越戰。 如果「骷髏會」是校園裡最精英的團體,那麼這幾個人就是精英中的精英了。他們還有另一個共同特點:他們沒有利用關係逃避兵役或是延期服役,而是都參加了越戰。 後來,史密斯和克里走到了一起,復興了耶魯飛行俱樂部(theYaleFlyingClub)。「我使他愛上了飛行,」史密斯回憶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耶魯飛行俱樂部的成員成了海軍航空的主力。他們自學飛行,通過考試加入了海軍航空隊。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飛行俱樂部逐漸衰落了。我們復興了耶魯飛行俱樂部。」他們重建的動力也許來源於一個圍著金門大橋翻筋斗飛行的教授。 克里熱愛飛行的刺激,他敢於挑戰的精神是大多數耶魯飛行者難以企及的,他學會了特技飛行,經常練習翻筋斗以及其他危險動作。「在耶魯的最後一年,我的專業似乎變成了飛行。」克里說,「我對此很認真,幾乎很少去上課,而花大量的時間學習飛行。」而此時,史密斯卻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飛行。他寫了一篇期末論文,提到「社會自動化將如何支持一個完全不同的後勤運輸系統」。這篇論文僅被勉強通過,但史密斯的目的不僅僅是得到成績。按照他在論文里提到的一些原則,他後來建立了聯邦快遞公司——一個為客戶空運文件和物品的公司,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布希在耶魯大學時,鍾愛體育運動,他在安德弗時就已表現出體育競技的才能。來耶魯大學後,他的這項才能更得到了充分發展。他參加了耶魯大學棒球隊,在棒球隊里,他是打第一壘的隊員,足足打了三年,在四年級時,被任命為棒球隊隊長。當時,耶魯大學的棒球隊實力非常雄厚,在美國東部校區中,它是首屈一指的強隊,曾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東部賽區冠軍,成為全國聞名的大學生棒球隊中的一支勁旅。與布希同年畢業的5名隊員,全都與職業棒球隊簽訂了供職合同,其中包括著名的棒球投手弗蘭克。布希也一度動過心,試圖追隨他們,但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放棄了,決定不參加職業棒球隊。在耶魯大學期間,布希也很喜歡踢足球,在學校足球隊呆過一年,但總的說來,他更喜歡打棒球。隨著學業期滿,布希結束了耶魯時期的體育生涯。 無論是克里還是布希,還是其他「骷髏會」會員,一般要面臨比普通人更大的挑戰,要承擔更重的任務,這就要求精英人物在身體發育情況和健康狀態、體魄強度以及對艱苦環境的忍受程度等方面都要比一般人具備更高標準的條件。 現代社會中,對精英人物身體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想成為社會的精英,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將很難適應社會前進的大潮,容易被其吞沒,或者被淘汰,落在歷史的後面。 強健的體魄對於事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注意到,從古到今,成大事者大多有非常強健的體魄。 1682年6月沙皇伊凡五世去世後,俄國貴族在擁立新沙皇這個問題上發生重大分歧,分為兩派:一部分擁立伊凡;一部分擁護彼得。後來兩派妥協,共同擁戴伊凡和彼得同時任沙皇,由於他們都還年幼、所以由姐姐索菲亞攝政。在這個複雜的形勢下,鬥爭首先在伊凡與彼得之間進行,伊凡身體條件極差,瘦小羸弱,痴愚無能,而彼得體格健壯,性情粗野,有人君之度,更多的時候是他臨朝視事,由於他的身體和性格的優越,經常和夥伴們與當時俄軍精銳射擊軍混在一塊嬉鬧,因此漸漸得到元老重臣和軍隊的支持,於是在1689年廢除了伊凡的沙皇稱號。以超凡的魄力和手段,年僅17歲的彼得在軍隊的支持下粉碎了姐姐索菲亞的政變企圖,奪回政權,親理朝政。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沙皇彼得一世。他用自己的鐵腕手段,征服了俄國的愚昧和落後,終於使俄國一躍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一大帝國,彼得一世也因此名垂青史。 除了健康的身體,任何有大志向的人還很重視自己的形象,因為在當今的社會裡,形象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能最直接地表現一個人形象的首要信息,就是他的身體素質。譬如一個總統候選人留給選民或下級的第一印象中,很大程度就是由這一部分決定的。 一個人只有獲得健康,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智,實現心中宏偉的藍圖。諺語說:「擁有健康的人,便擁有希望,擁有希望的人,便擁有一切。」 人,雖是萬物之靈,但也不能不老不死。然而暫緩衰老、延長壽命卻是完全可能的,這就需要一個強健的身體。人們在機體功能逐漸耗竭時,可以用一個聰明的辦法,使它進行得緩慢些,這就是堅持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缺少體力活動是使人體機能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古代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最使人衰竭,最容易損害一個人的,莫過於長期不從事體力勞動。」 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可以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精力充足,保持活力和熱情,至老不衰。當然,我們強調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運動,但絕不是說運動量越大越好,要適度,要因人而異,關鍵在於長期堅持。即使是職業運動員,如果中斷運動,也不能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事實證明,經常運動可以保持機能的興奮狀態。 沙法德在《體育運動與壽命》中指出:「如果能堅持不懈地進行適當運動,可以把人的生理機能的減退平均延遲8~9年。」的確,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關節、筋骨、使人健壯,又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肺活量,增強內臟機能。它不但對於感冒等一些小病產生抵制能力,而且對於一些對腦力工作者威脅更大的疾病,如動脈硬化,心臟機能失調等,能產生較強的免疫能力。 過度的工作使您精力不振,身體衰弱嗎?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忽視了體力運動。為什麼不行動起來呢?只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自會還您一個健康的身體。

第二部分第五章 人生就是競技場

2人生就是競技場 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競爭是難免的事,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參加競爭者最終將被淘汰。 既然如此,我們與其被迫去競爭還不如勇敢地面對「競爭」! 但是,要勇敢地面對並加入「競爭」並不是一句空話,並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當然也不具有「咒語般」的魔力。因為: 第一,既然是在現代社會裡的「競爭」,那麼大家就應該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權,也沒有「最惠的待遇」,有的只是共同的存在基礎。共同的競爭舞台與共同的「市場選擇器」。因此,我們都應該放下思想包袱,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因為列祖列宗不能蒙蔭我們萬世。父輩母輩也不能陪伴我們終生,關係和朋友也不能到處顯靈,因此我們青年人應該徹底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必須靠自己競爭。 第二,既然是「競爭」,就必然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不重要,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競爭。那樣只是白費氣力和成本,是不科學的。所以,既然是重要的,其激烈、殘酷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在競爭過程中沒有同情可講、沒有憐憫可言,「優勝劣汰」短短4個字就為它的殘酷性做了簡明、透徹的注釋。 「骷髏會」的成員都具有熱愛競爭的精神。他們深知人生就是競技場,害怕競爭、躲避競爭,只能使你成為平庸之輩。而社會中的精英恰恰相反,他們是競爭中的獲勝者。他們不怕競爭,甚至歡迎競爭。因為競爭才使他們的才能脫穎而出。 克里能夠成為「骷髏會」的一員,這並不出人意料。即使在精英雲集的耶魯大學,克里也是很傑出的,辯論冠軍、足球和曲棍球運動員、溫斯羅普家族和福布斯家族的後裔——這似乎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數「骷髏會」會員都有顯赫的金錢背景,或是遺產或是基金或是畢業後可以賺到的錢。儘管許多人認為克里也許很富有,可事實上他幾乎沒有多少錢。 克里入會是由幾個即將離校的大四學生推薦的,其中包括約翰·沙特克——克里在聖保羅的校友,後來在柯林頓政府的內閣成為主管民主、人權和勞工問題的副國務卿。選擇克里入會不是因為他的社會背景,據沙特克說,而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克里將是一個未來的政治領袖。「我記得我推舉他入會,毫無疑問,他將來會進入政治領域並且大展宏圖。」沙特克說。 克里成了辯論隊的領隊和著名的耶魯政治聯合會(YalePoliticalUnion)的會長,並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小威廉·F·巴克利和麥克喬治·邦迪之前都曾擔任過該會會長。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政治團體為參照,耶魯大學的學生於1934年發起成立了耶魯政治聯合會,以「扭轉30年代耶魯大學自閉、淡漠的政治文化」。政治聯合會不僅為克里提供了一個發表演講的舞台,還讓他有機會聆聽眾多知名政治家的演講。克里以後的政治傾向和決策類型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聯合會和辯論隊的直接影響。作為一個學生以及後來的參議員,克里經常在最後決定某項重大決策之前進行長達數星期的反覆辯論。參議員助理們說,克里經常走進國會後還不告訴他們他將如何投票,這種習慣也許源於多年以來他一直習慣於為一個論述的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辯。 據大家所說,無論辯題大小,克里幾乎都是贏家。克里和他的搭檔小威廉·B·斯坦伯里,曾一起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就「貴族時代已經終結」這一辯題對陣麥吉爾大學。耶魯的二重唱征服了主場的加拿大聽眾,投票結果竟然是不可思議的250∶1!隨後,克里和斯坦伯里再戰告捷,漂亮地贏了英國大學聯隊。 克里還有一項突出的能力,那就是可以就任何問題鼓動同學開始辯論。克里的朋友說他並不滿足於朋友之間只談論女孩或是體育運動,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才是他想要的。 辯論是一種智力的競賽,也是從政所必需的一項重要能力。克里精於此道,為他走向政壇的頂峰打下了基礎。 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了能在激烈殘酷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我們首先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競爭能力」的人,從而能百戰百勝。 「骷髏會」的成員經常這樣告誡自己:當我們鼓足了勇氣,壯足了膽量,要面對與加入人生的「競爭」時,我們必須清醒的是,我們參加的不是一場「萬聖節」的假面舞會,或者去「迪斯尼樂園」尋找一些刺激;也不是去超市或商場悠閑購物,或茶餘飯後閑庭信步;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我們進入的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參加的是場永遠沒有結束的戰爭。 中國古語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骷髏會」的很多成員都知道比爾·蓋茨的故事,那個時候父母要蓋茨讀研究生院,不讓他辦公司。最初,蓋茨順從了父母的意願,攻讀了研究生課程。但是他感興趣的還是辦公司。於是,他和艾倫開始收集資料。 蓋茨和艾倫通過長時間的收集資料,認真思考,確信計算機工業的觸角即將伸向市場核心力量——廣大的民眾。當這一點真正實現時,就會引發一場意義深遠的技術革命。他們正處在歷史即將發生巨變的關鍵時刻。正像汽車和飛機發展史上曾經歷過的那種關鍵時刻,他們預見計算機必將走進千家萬戶。 「計算機的普及化勢必到來。」艾倫不停地對蓋茨重複這一點。他們不是順應甚至領導這一場計算機革命,就是被這一革命拋到後面去。由於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所以蓋茨決定開辦自己的計算機公司。但蓋茨同時擔心,自己因開辦公司而荒廢了學業,會引起父母的不滿。 當時,艾倫反覆勸說蓋茨開始動手干。蓋茨回憶說,「保羅看見技術條件已經成熟,正等著人們去加以利用。他老是說,再不幹就遲了,我們就會失去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我們將遺憾終生,甚至被後人責備。」於是,他們考慮製造自己的計算機。艾倫對計算機硬體感興趣,而蓋茨則對計算機軟體情有獨鍾,他認為軟體才是計算機的生命。 但很快,艾倫和蓋茨放棄了自己動手試製新型計算機的念頭。他們決定還是緊緊抓住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計算機軟體。生產計算機花費太昂貴了,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冒險。 蓋茨和艾倫創辦了微軟公司,並取得了輝煌成就。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善於抓住身邊的機會,在人生的競技場上,贏得了勝利。

第二部分第五章 挫折是另一種投資

3挫折是另一種投資 「骷髏會」挑選成員的一項條件是,成員要像一個「斯巴達的戰士」那樣勇敢無畏,那樣勇於接受人生的挑戰,在人生的洪流中奮勇搏擊並取得成功。 從精英的角度分析,最重要的素質是頑強的忍耐力和高度的承受力。人生無坦途,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挫折、打擊、失敗,不可避免,沒有頑強的忍耐各種惡劣環境和困難的能力,沒有高度的承受各種打擊和挫折的能力,成功就不可能到來。 一帆風順當然最好。挫折是一劑苦澀的良藥,而且在前進過程中往往多次邂逅。既然「挫折」不可避免,那就必須正視它,並有效地利用它,消化吸收它的全部功效。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說,耶魯大學的學生把挫折看成一種「投資」。既然是「投資」,當然有可能是無效的,學費白交了;既然是「投資」,只要盡心儘力利用好這筆「資本」,就會學會很多東西,取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效果,所謂「花錢買個明白」。 人的心,一般生來是脆弱的,而挫折卻有可能使之頑強起來。公司領袖需具備頑強的忍耐力和高度的承受力,所以他就必須忍受一次次的挫折,承受一次次的打擊,並進而變得愈來愈頑強,形成一種鋼鐵般的意志。 「意志力是一種心理品質,人的這種內在的力量不是憑空產生的,童年的經歷對意志力的形成影響很大,有些領袖人物的頑強意志正是童年經歷造成的結果。沒有人能夠回過頭去重新選擇童年的經歷,我們所惟一能夠提出的,就是從現在做起,從任何細微的抑制或巨大的挫折中振奮起來,吸取鍛煉意志的良藥,使自己變得堅強起來。 有些人喜歡對挫折本身進行反覆的咀嚼、回味,但卻總是脫不出對痛苦的感受,總是擺脫不掉失敗的陰影,從而也就不能真正對挫折本身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超越。 我們所謂把挫折看成一種「投資」,是要爭取從挫折中得到收益的。只是一味地「投資」,那是失敗哲學,是無所作為的哲學,絕不是我們所倡導的。已經負傷了,就該克服困難,養好傷然後站起來;總是舔著自己的傷口,回味這種痛苦所帶來的存在意識,這是頹廢的、病態的心理。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對公司領袖心理素質的一種檢驗,也是對其忍耐力和承受力的一次強化和提高。能夠順利地經歷各種挫折而不被壓垮,就一定能夠具備強者的意志和心理,從而有助於完成領導公司的使命。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大學生登山時遇到暴風雨,山洪暴發,於是他們就返身朝山下跑,而恰在此時,滾滾而來的泥石流,瞬間就把他們的生命永久地埋葬了。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悲劇,很多人不禁要問:「如果當時我們也在半山腰,突然遇到暴風雨,應該怎麼辦呢?」 登山專家說:「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往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卻可能遇到暴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這件事情也同樣告訴我們,對於人生的種種風雨,逃避它,你只會被捲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世界級的天才企業家,無一不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比爾·蓋茨具有賽車手的競爭心態,新聞電視網之父特納是「一個百折不撓的競爭者」。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說:「儘管競爭有一些較為黑暗的東西,但在我看來,它是成功的推動力。」 傳奇人物雅科卡的經歷,更傳神地闡明了奮鬥的價值。 1970年,雅科卡靠自己的奮鬥終於當上了福特公司的總經理。1978年7月13日,有點得意忘形的雅科卡被妒火中燒的大老闆亨利·福特開除了。在福特工作已32年,當了8年總經理,一帆風順的雅科卡突然間失業了。雅科卡痛不欲生,他開始喝酒,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認為自己要徹底崩潰了。 就在這時,雅科卡接受了一個新挑戰——應聘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憑著他的智慧、膽識和魅力,雅科卡大刀闊斧地對克萊斯勒進行了整頓、改革,並向政府求援,舌戰國會議員,取得了巨額貸款,重振企業雄風。在雅科卡的領導下,克萊斯勒公司在最黑暗的日子裡推出了K型車的計劃,此計劃的成功令克萊斯勒起死回生,成為僅次於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世界頂級大汽車公司。 1983年7月13日,雅科卡把生平僅見的面額高達8.13億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裡,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債務,而恰恰是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 事後,雅科卡深有感觸地說:「要想成功,就要奮力向前,哪怕時運不濟;要想成功,就要永不絕望,哪怕天崩地裂。」 挫折就是這樣,你被它打垮了,你就永遠抬不起頭來;它被你打垮了,它就一輩子在你面前服服帖帖,任你差遣。 歷史上,所有的成功人物,他們的成功都是奮鬥換取的。 沒有人一出生就會說話、會走路,都是靠後天的奮鬥才取得成功。魯迅說的好:「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和普通人一樣,絕不會是一首好詩。」 所以不管是天才還是笨蛋,只要肯上進,一樣能闖出屬於自己的天空。 可見,競爭意識是成功人士的特質之一。 天才人物不是天生的強者,他們的競爭意識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的。通過學習,你也能有膽有識,敢於競爭。 有以下幾點需要提醒你: 1.弱者不敗 不要因為弱小而不敢與人競爭,弱者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只要相信弱者不敗,勇敢面對困難,你同樣能培養出競爭意識。 2.永不滿足 有些人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後,就不思進取,認為自己已經算得上是一個生活的強者。有些企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但因此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是進一步壯大自己,而是滿足現狀,停滯不前。 3.從小事做起 先有一個小目標,向它挑戰,把它解決之後,再集中全力向大一點的目標前進。把它完全征服之後,再進一步建立更大的目標,然後再向它展開激烈的攻擊。這樣苦苦搏擊數十年,這樣辛辛苦苦從山腳一步一步堅實而穩穩地攀登,我們就會成為人中豪傑,自然我們的銀行戶頭會急劇擴大。

第二部分第五章 懶散使你一事無成

4懶散使你一事無成 伯頓有一句名言:「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 懶惰是使你不願意或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活動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人們對生活的一些消極情緒的反映。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懶惰都是一種墮落的、具有毀滅性的東西;懶惰、懈怠從來沒有在世界歷史上留下好名聲,也永遠不會留下好名聲。懶惰是-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爬過一個小山崗;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 布希也曾經是一個懶惰的人,但他的父親老布希給他上了一堂勤奮課。 在休斯敦,老布希投身於薩帕塔海上石油鑽探隊中,並「重整旗鼓」準備殺入眾議院。他為小布希在暑假謀了個差事,想讓長子體會一下40年代他來奧德薩創業時的艱辛。布希一家在南路易斯安那有許多石油、能源界朋友,這些人的保險也都歸小布希運作。 小布希此時已19歲,即將升入大二,受父親派遣來到位於查爾斯湖的旋轉鑽井公司。同一群藍領工人工作。旋轉公司隸屬於戰後兩大化石燃料巨頭小森特·莫德羅和李·維爾奇開辦的原油生產網。兩個人的石油通過地下網線沿墨西灣海岸流動,從休斯敦途經拉菲特的轉運點直奔新奧爾良。德羅是出生在北墨西哥偏僻小鎮的工程師,而李則是水文地理學家。他們是在墨西哥灣進行獨立海上鑽探的第一人,被他們的親友稱作「響號」。 想在海上鑽井業分一杯羹的薩帕塔有求於旋轉公司,因為它早在1945年便租下並勘探了周圍近海狀況,並有一流專家,他們甚至知道颶風可能造成的破壞的大小。而「響號」的名聲更是從其路易斯安那總部響徹了休斯敦石油俱樂部的大堂。德羅與李蒞臨休斯敦時,包下了富麗堂皇的沃威克酒店整個二層,音樂與美酒在過道中流淌。他們有自己的DC-3私人座機。兩個人一同去墨西哥豪飲,以至連救護車也派上用場。他們是任何一座王子酒店開業的必到客人。他們用DC-3免費供政府官員周遊。當聽說查爾斯湖鄉村俱樂部瀕於破產,他們出資買下並又把它奉還,以此為樂。 每到夏天他們都會雇一些大學生去旋轉鑽探公司工作。1965年該公司領班普拉茲決定在離泥點、紅色點和兔島不遠處下錨開鑽。此地荒僻,法國人曾在此迷過路,犯罪集團在此藏過身。鑽探隊由15名精兵強將組成,包括大學生和石油商的兒子們。隊中有一名廚子,還有一大批為了400美金酬勞而願忍受枯燥、蚊蟲、潮濕、惡臭、機器轟鳴從四面八方來的工人。 小布希在旋轉公司的工作期限是從6月到8月底。每當倒班放假時,他便回休斯敦與兒時玩伴一起打網球,在泳池邊呆著,聊天,使第一次與他接觸的人便知道他的人生目標:做個股票商,賺大錢,打入華爾街,像他的前輩們一樣在那發家並建立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工作一輪接一輪地干,路易斯安那艱苦的勞動與休斯敦舒適的生活混在一起。就在差一周結束工作時,他離開鑽井,再也沒回去。他對朋友說他留戀休斯敦的生活。當其父聽到這番話後,小布希立即被傳召到他父親位於休斯敦俱樂部的辦公室中。這位成功的石油商對兒子怒目而視,但情況並不很糟,沒有超出羅賓死後他父親想管教他的程度。老布希表示很失望,使兒子感到羞愧。小布希聽老子說:「你答應工作一段時間,而你卻沒完成。我只想說你令我失望。」 小布希逃出父親辦公室。他令其父傷心。芭芭拉曾精闢地說:「布希管孩子不像我。他總是用沉默或一句你讓我失望,來批評孩子,即便說出了聲,那語氣也並不嚴厲。」 兩小時後,小布希的電話鈴響了,打電話的是他的父親。他認為懲罰時間過去得差不多了,問小布希想不想看休斯敦球隊的比賽。但父親的失望還是讓小布希到現在也記憶猶新。小布希後來告訴好朋友「儘管他說得很平和,但那也是對我最嚴厲的言辭」。他既不嚷也不怒,就是失望。當兩個人互愛時,即便是這些言辭也足夠最嚴厲的了。當他離開辦公室時,他意識到自己錯了。老布希對孩子從不記仇,他從不把孩子的過錯與他成功的經歷相對比,只是使孩子們認識到這是他們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錯誤。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小布希儘管有雄心壯志,但卻缺乏足夠的吃苦精神。他在工作中表現出的懶散令老布希很失望。望子成龍的老布希明白,懶散是成功的大敵。於是他委婉地給了兒子教訓,既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又不傷他的自尊心。 每個人都有懶惰的天性,而善於進行時間管理的人能夠克服這種天性,使自己勤奮起來。單靠勤奮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但成功者無一不是勤奮的。懶惰的人在浪費時間的同時,也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在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米爾·費拉馬隆身邊曾有過一名懶惰而又貪睡的助手。由於他的失職,使弗拉馬隆對星球的觀察不止一次地遭到失敗。有一次,這個助手又睡得錯過了每天一次的夜間星球觀察,弗拉馬隆實在忍耐不住了,便生氣地對他說:「又錯過機會了!就在你睡覺的這段時間裡,這顆星已經『跑』了幾億公里了……現在你給我到草垛里找針去吧……」 據說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哈維一生中共有121次休假,卻沒有真正休過一次假,其中前61次用來做了實驗,後60次用來搞研究。達爾文也說過:「我相信我沒有偷過半小時的懶。」 真正的幸福和成功絕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和成功只存在於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懶惰,只有懶惰才會使人們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勞動,也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任何人只要勞動,就必然要耗費體力腦力,勞動也可能會使人們精疲力竭,但它絕對不會像懶惰一樣使人精神空虛和沮喪。 所羅門王說過:「你見過工作勤奮的人嗎?他應該與國王平起平坐。」孜孜不倦的富蘭克林用他的一生對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他曾經與5位國王平起平坐,曾經與兩位國王共進晚餐。 那些勤奮的人在發現機會與把握機會的時候如同撒下了種子,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結果,給他們自己或是別人帶來更多的機會。每一位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工作的人其實正在離知識與幸福越來越近,可供選擇的道路也越來越寬,越來越平坦,也越來越容易往前走。這些道路其實向所有的人都是敞開的,無論是對頭腦冷靜、生活節儉、年富力強的機械師,還是對溫文爾雅的學生;無論是對謹慎細緻的公務員,還是對兢兢業業的公司職員。如今,通過這些道路走向成功的可能性甚至要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大一些。 只有懶惰的人才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而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努力著。有頭腦的人能夠從瑣碎的小事中找到機會,而粗心大意的人卻輕易地讓機會從眼前飛走了。 那些遊手好閒、不肯吃苦耐勞的人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主意和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一心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害怕或不敢或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因而愈加珍惜它,人們才能從這種「擁有」中享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一條萬古不變的真理。 如果你有懶惰的習慣,那麼從現在開始,安排你的日程,及早地擺脫這一習慣吧。否則你就會變成一個十足的懶蟲。

第二部分第五章 冒險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5冒險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有競爭意識的人往往還敢於冒險,冒天下之大不韙,從而做到他人無法企及的事。如卡耐基所說:「對於有著失去一切的可能性的事業,投注一生的積蓄,那就是有勇無謀。雖然沒有經驗,心生不安,但向有新的可能性的工作挑戰,那才是有勇氣的行為。」 耶魯的很多學生都是貴族子弟,但是他們缺乏的不是冒險精神,他們比其他人更能夠有勇氣面對挑戰。 「骷髏會」的成員經常自問,什麼人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就,回答是「具有冒險精神的人」。 當喝著可口可樂時,他們都知道,這個巨大的飲料帝國的財富和影響力,乃是一個年輕店員——阿薩·坎德勒的冒險觀念滋生而來的。 許多年以前,一位年邁的鄉下醫師駕車來到美國某個鎮上。他拴好了馬,便悄悄從藥房的後門進入裡面,開始與一位年輕的店員談生意。在配方櫃檯的後面,這位老醫師與那位年輕店員低聲談了一個多小時,然後走了出去,到他的馬車上取出一隻老式的大壺及一把木質的板子(用來在壺裡攪拌的),把它們放在藥店後面。店員檢查了大壺之後,便從自己的內衣袋中取出一卷鈔票,遞給醫師,整整是500美元,這是年輕店員的全部積蓄。 那醫師於是又遞過一小捲紙,上面寫的是一個秘密公式。這小紙卷上的公式和文字,現在看來價值應高達當時一個皇帝的贖金,那上面記載著燒開這舊壺裡的液體的方法。可是當時的醫師和店員,誰都不知道從壺裡流出來的,將是令人難以相信的財富。 老醫師很高興他那一件物品賣了500美元,年輕店員則冒了很大的危險,他把畢生的儲蓄都花在這一小捲紙和一隻舊壺上了。 當年輕店員把一種新成分與秘密公式的配方混合以後,舊壺的締造真正開始了,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僱用了與陸軍同樣多的職員,影響波及世界各地,而這個帝國的所有人就是阿薩·坎德勒。 成功的人都清楚地認識到人生路上風險是在所難免的,但他們仍充滿信心地在風險中爭取事業的成功。然而,每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限度,風險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會對你的心理造成傷害,還會影響你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工作、健康和家庭。 因此,當你準備進行冒險時,必須考慮到自己願意和能夠承擔多大風險,這要根據個人的性格和條件來決定。 同時,還要有合理的風險觀念:去冒值得冒的險,然後設法降低風險。 冒險不是賭博,不是無價值的投入。你若有機會去英國拉斯維加斯或大西洋城等地的賭城,仔細觀察裝潢豪華的賭廳,你將發現賭場內看不到鍾。室內燈火通明,而且你也看不到任何窗戶。沒有鍾也沒有窗戶的目的,是希望賭徒分不清晝夜,能夠盡興玩樂,玩到忘了時間。因為賭徒玩得越久,賭場贏錢的概率就越大。賭博之所以必輸,就在於它的期望值為負值,少數幾次看不出來,但時間一長,期望值就逐漸地顯現出來了,所以賭久了,必輸無疑。因此賭博是不值得的冒險。 此外,雖然冒險精神是必要的,但絕對不可以衝動。因為冒險精神與衝動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其實本質上是天差地別。財富絕對不會對懦弱的人微笑。同樣地,對於有勇無謀的衝動派也沒有什麼興趣。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捨近求遠,到別處去尋找自己身邊就有的東西。而機遇往往就在你的腳邊,準確地講,是在你的眼裡、手裡。這個時候往往是考量一個人是不是有一點冒險精神。 「那天晚上碰到了不幸的『中美洲』號,」一位船長講述道,「天正漸漸地黑下來。海上風很大,海浪滔天,一浪比一浪高。我給那艘破舊的汽船發了個信號打招呼,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糕,』亨頓船長朝著我喊道。『那你要不要把所有的乘客先轉到我的船上來呢?』我大聲地問他。『現在不要緊,你明天早上再來幫我好不好?』他回答道。『好吧,我儘力而為,試一試吧。可是你現在先把乘客轉到我船上不更好嗎?』我回答他。『你還是明天早上再來幫我吧。』他依舊堅持道。我曾經試圖向他靠近,但是,你知道,那時是在晚上,天又黑,浪又大,我怎麼也無法固定自己的位置。後來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中美洲』號。就在他與我對話後的一個半小時,他的船連同船上那些鮮活的生命就永遠地沉入了海底。船長和他的船員以及大部分的乘客在海洋的深處為自己找到了最安靜的墳墓。」 亨頓船長在曾經離他咫尺卻被他忽略了,得以生存的機遇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機會的價值,然而,在他面對死神的最後時刻,他那深深的自責又有什麼用呢?他的盲目樂觀與優柔寡斷使得多少乘客成為了犧牲品!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又有多少像亨頓船長這樣的人,他們在歡樂的時刻盲目樂觀,在噩運的面前又是那麼的軟弱無力,只有在經歷過之後,他們才幡然悔悟,明白那句古老的格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然而,這時已經遲了。 許多人認為自己貧窮,實際上他們有許多機會,只是需要他們在周圍和種種潛力中,在比鑽石更珍貴的能力中發掘機會。據統計,在美國東部的大城市中,至少94%的人第一次掙大錢是在家中,或在離家不遠處,而且是為了滿足日常、普通的需求。對於那些看不到身邊機會,一心以為只有遠走他鄉才能發跡的人,這不啻是當頭一棒。不要等待千載難逢的機會,抓住平凡的機會使之不平凡。

第二部分第五章 在競爭中搶佔先機

6抓住機遇,在競爭中搶佔先機 加入「骷髏會」對於「骷髏會」的每一個成員來說都是人生中的極其重要的機遇。「骷髏會」使成員們從此有了與眾不同的高遠志向,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並結識和自己價值觀和能力相似的人群,擁有最強有力的人脈,為自己未來的飛黃騰達打下了最好的基礎。 成為「骷髏會」的成員只能是被動的,你不能夠申請加入,只能等待它的選擇,這是難得的人生機遇。 當然每個人面對這個人生重大的改變都要經過反覆的深思熟慮。首先它有極高的標準,使你的人生由此發生重大改變。其次沒有退路的「重生」,你要公布你內心最深的隱秘,從此與這個組織不可分割,必須忠誠於它。這是很大的機遇,也需要很大的決心。 我們常說,人生中最關鍵的就那麼幾步。在人生的長河中,一般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關鍵的轉折,它可以大大改變我們人生的航向。對每個人來說,幾乎都是如此。而如何面對這樣的機遇,決定了我們人生未來的不同。 有這樣一個笑話: 從前有個基督教徒,他相信上帝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誠地向上帝膜拜。 一次,當地突降大雨,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沒,於是人們紛紛逃命去了。但是,這位基督徒認為我是這麼虔誠地信奉上帝,上帝應該會來救我的。因此,他沒有和眾人一起逃生。 他站在屋頂上這樣想著。所以,當救難隊乘著救生艇來救他時,他拒絕了,因為他堅信上帝會來救他。結果,他淹死了。 他的靈魂到了天堂,正巧碰到上帝,於是他質問上帝:「我對你那麼虔誠,你為什麼不來救我?」 上帝回答說:「我派救生艇去救你,是你自己不願被救,才被淹死的,這能怪誰呢?」命運,一個人不把握住身邊的每個機遇,就只有被淹死的命運,又能怪到誰呢?這則笑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機遇不容錯過,它有時候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命運,而且還可能關係到我們的身家性命。 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機遇能改變自己的一生,能夠讓自己一夜成名。於是他們在機遇來臨的時候,不僅無法意識哪個是機遇,更無法談到利用機遇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太多的人終其一生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機會自動送上門,以便他們可以擁有光榮的時刻。直到他們了解,每一天的機會都屬於那些主動找尋機會的人,那時已經太晚了! 機遇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就像一個小偷一樣,來的時候沒有蹤影,然而走的時候卻會讓你損失慘重,只有認真仔細的人才能夠發現它。只有抓住機遇,才能有機會改變我們的人生,使自己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的人生就充滿了機遇。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說機遇對人一生命運大有的影響。 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凡爾納18歲時,在巴黎學習法律。有一次,他參加一個上流人士的晚會。當他從樓上向下走時,童心未泯的凡爾納像個孩子一樣從樓梯扶手向下滑,結果撞在了一個胖胖的紳士模樣的人身上。這個人就是大仲馬。二人從此便相識了,成為了好朋友。凡爾納由於抓住了這個不是機遇的機遇,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成為了法國的「科學幻想之父」。現在想想,如果當初凡爾納與大仲馬相撞後,僅僅是道一句歉,沒有攀談,相信凡爾納一生都只會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律師。 有這樣一個故事:遇見停電,背負沉重行李的兄弟倆要爬樓梯到80層樓的家中。當兩人爬到20層時,一人建議把行李放在這裡,等來電了再取回;當爬到40層時,兩人開始互相埋怨;當爬到60層時,兩人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當爬到80層的家門口時,卻發現鑰匙留在了20層的行李中…… 這個故事反映了許多人的人生:20歲前背負著眾多壓力的包袱,到60歲才發現,人生已不多,於是不再抱怨,還是珍惜剩下的日子吧。而我想到的卻是那把留在20歲的鑰匙。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強勁的力量、智慧的頭腦,爬樓梯也許還能成為一個值得享受的過程;但假如缺少那把鑰匙,你如何回到自己的家,你是否仍然有信心到達目標呢? 重要的機遇在生命中的出現,往往就只有一次,其珍貴的力量可以想像。當你主動出擊抓住這一次生命中難能可貴的機遇,你就會一舉成名。 人生機遇是值得人類永遠思考和探索的一個主題。人生的得失常常就在於機遇的得失,有了一個機遇,抓住它、利用它,你的命運就會因此而發生改變;相反,忽略它、遠離它,那麼就可能一生都陷在平庸之中。要知道,在人生的體驗中,並不是所有驍勇善戰的將帥都能穩操勝券,百戰不殆;並不是所有技高一籌的運動員都能奪魁掛冠,獲取金牌;也不是所有痴情迷戀的男女都能擁有愛情,永浴愛河;更不是所有忠實生活的人都能幸運如意,一帆風順。原因何在?要知道機遇是一種不可排斥的因素,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利用機遇,不知道機遇能改變我們的一生,不知道機遇會讓我們功成名就。 很多人不善於培養自己發現眼前機遇的習慣,總以為機遇遠在他方。能拼能贏者都是有心的人,他們善於發現眼前的任何一次機遇。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偶然的機會可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伯特從耶魯大學畢業之後,進入一家企業做財務工作,儘管賺錢很多,但伯特很少有成就感,沮喪的情緒經常籠罩著他。伯特其實不喜歡枯燥、單調、乏味的財務工作,他真正的興趣在於投資,做投資基金的經理人。 伯特為了排遣自己的沮喪情緒,就出去旅行。在飛機上,伯特與鄰座的一位先生攀談起來,由於鄰座的先生手中正拿著一本有關投資基金方面的書籍,雙方很自然地就轉入了有關投資的話題。伯特覺得特別開心,總算可以痛快地談論自己感興趣的投資了,因此他就把自己的觀念,以及現在的職業與理想都告訴了這位先生。 這位先生靜靜地聽著伯特滔滔不絕的談話,時間過得很快,飛機很快到達了目的地。臨分手的時候,這位先生給了伯特一張名片,並告訴伯特克,他歡迎伯特隨時給他打電話。 這位先生從外表來看,各方面都是一名普通的中年人,因此伯特也沒有在意,就繼續自己的旅程。 回到家裡,伯特整理物品的時候,發現了那張名片。仔細一看,伯特大吃一驚,飛機上鄰座的先生居然是著名的投資基金管理人!自己居然與著名的投資基金管理人談了兩個小時的話,並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伯特毫不猶豫,馬上提上行李,飛到紐約。一年之後,伯特便成為一名投資基金的新秀。 你一定要相信幸運之神隨時可能叩響你的大門,關鍵在於你是否已經作好了準備。在今天這種社會,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 以上的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偶然機會中的必然性。伯特由於鍾愛投資管理,因此與陌生人進行十分專業的談話,並且談了兩個小時,可見伯特具有良好的基礎。如果伯特不是特別著迷,就不會與陌生人談如此專業的話題,最多談一談天氣,或者籃球、然後睡一個覺。這樣他永遠都不可能獲得這個偶然的機會了。 當然正如卡耐基所說:「機遇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骷髏會」對成員的選擇,當然具有嚴格的標準,它會根據一個人平時的表現來進行甄別,選擇那些在組織看來符合其條件的人。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相當的條件,才能成為「骷髏會」選擇的對象。 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許正在經歷看似平凡的日子,也許事業暫時沒有起色,工作暫時沒有進展。但是我們不知道潛在的機會在什麼地方等著我們。它或許正在挑選我們呢!在任何時候,我們要懷有對生活的巨大希望,要對可能到來的好運做好迎接的準備。也就是說,對機遇,平時我們要做好準備,要使自己具備相當的條件,而在機遇到來的時候,要目光敏銳,果斷地捕捉住它。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不要浪費你自己寶貴的時間去傾聽那些抱怨沒有機會的人。審視你自己,如果機會出現,你能否把握?你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如果沒有,就不要抱怨沒有機會。如果你覺得已經做好了準備,機會仍然沒有出現,那麼不要嘆氣,機會的花朵肯定已在遠方盛開。 懂得了這一道理後,我們就應在以後的歲月中去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每一種能力的培養,哪怕是雕蟲小技、旁門左道。這些東西在今天我們也許用不上,甚至於一輩子也用不上一回,但只要一旦機遇來臨,它就是我們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 做好了準備,機會來了,你才可以伸手抓住它。而如果沒有準備,再好的機會也沒有用,因為你無法把握它。機遇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機遇來臨時,我們只有有備而戰,才有十足的勝算。

第二部分第六章 一個緊密的互助團體

第六章團結與合作 SPIRITOFTHESKULLANDBONES 精英總是善於把自己的長處轉化為成效。他們明白,人不能 指望自己的弱點。為了取得成效,我們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長處——同事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和自己的長處。這些長處構成了實實在在的機會。組織的惟一用途就是把組織成員的長處轉化為成效。 1一個緊密的互助團體 一個「骷髏會」的歷史觀察家說:「在美國,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骷髏會」都能號召成員去做一切他們認為該做的事情。」 一些「骷髏會」成員已在參議會、國會、最高法院和政府部門身居要職。尤其在聯邦調查局裡「骷髏會」的勢力很強大,「骷髏會」成員是保守秘密的行家。聯邦調查局招收新人常以是否是「骷髏會」成員作為標準之一。 一些重要的財經機構中,「骷髏會」不僅居支配地位,在摩根斯坦利、迪安維特和哈里曼兄弟等大公司中,「骷髏會」成員還一度佔據了超過1/3的職位。在聯邦各級儲備委員會中,至少有一打「骷髏會」成員,其中包括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第一任主席。在洛克菲勒、卡耐基和福特家族財團中,「骷髏會」成員也佔主導地位。 「骷髏會」還採取行動力圖控制美國傳媒業。有兩個成員開設了一個律師行,《紐約時報》的法律代表為「骷髏會」成員,同時,「骷髏會」還在謀劃為《時代》雜誌和《一周新聞》雜誌擔任法律代表。同時法拉、施特勞斯和吉羅克斯等大出版社也被「骷髏會」控制。而早在1880年,「骷髏會」創立了美國歷史協會、美國心理協會和美國經濟協會,以確保在他們自己意願指導下書寫歷史,附帶也把成員安插進各個協會擔任主席職務。 震驚一時的豬灣事件就在「骷髏會」指揮下挑起的,「骷髏會」成員發展並使用了原子彈,他們還與水門事件和刺殺肯尼迪案有牽連。「骷髏會」控制了外交事務委員會和三方聯席會議,以便於推銷其政治理念,「骷髏會」還用322作為政府高級外交官任命的代碼。 《墳墓的秘密》一書稱,美國現任總統小布希從商之初並不順利,但是藉助「骷髏會」其他成員的鼎力相助,他才在從商生涯中一次次絕處逢生。可以說,沒有「骷髏會」的幫助,布希就不會有從商的成功。 1983年,小布希在其他「骷髏會」成員的幫助下重開已經失敗的阿布斯托公司,將之改名為布希勘探公司。但這不過是又一次新的失敗而已。這一次拯救布希的也是「骷髏會」的成員。德威特的公司光譜公司買下了布希勘探公司,並任命布希為公司顧問,讓他享受與在阿布斯托同樣的薪水,同時還擁有價值160萬美元的股票。 兩年後,光譜公司陷入一筆300萬美元的債務中。這次是艾倫·誇什拯救了布希。誇什的哈肯能源公司在1986年以2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光譜公司。 布希的生命從此開始了嶄新的篇章。哈肯是個前途十分看好的公司,甚至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也是它的投資者之一。除了給布希20萬的股份,哈肯還聘其為顧問,付給他先是8萬年薪,隨後又漲到12萬美元。此外公司還給他大量的認股權和18萬美元的貸款。 1990年,哈肯公司倒閉,巧合的是,布希此前剛剛賣掉了他手中2/3的股票,並從股票拋售中賺取了83.6萬美元。他用這筆錢,再加上「骷髏會」兄弟幫忙集資,買下了得克薩斯巡警棒球隊,然後再以高價轉賣出去。此時,布希的資產超過了400萬美元。經濟上的富足使得他能夠在政治上全力以赴。1994年,布希贏得了得克薩斯州州長選舉,從此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進軍。 據說,在後來競選總統時,布希更是得到了會友們的全力支持。該書透露說,「骷髏會」中有一名成員贊助了布希100萬美元。這位成員說,他並不認識布希,但他們都是「骷髏會兄弟」,所以當然要慷慨解囊。 卡耐基先生說:「放棄協作,就等於自動向競爭對手認輸。」 朗訊CEO魯索先生說:「協作對於今天的企業而言,就是生命。沒有協作精神的員工就是對企業的極不負責任。」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重視協作的力量,協作才能發展,協作才能勝利,這是今天很多企業領導者的共識。缺乏協作精神的企業不可能獲得前進,這就像幾匹馬拉一輛車行駛一樣,當所有的馬朝著一個方向,步調協調地奔跑時,這輛車才能有速度。如果幾匹馬朝著不同的方向奔跑,這輛車根本就不會前進,還會導致馬倒車翻。 協作也是一種責任,無論是員工之間的協作還是員工和領導者之間的協作,甚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在今天的商業時代里,這就是雙贏的戰略。 一個人組成不了團隊,所以,團隊的力量遠遠大於一個優秀人才的力量。 有人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拿破崙帶領法國軍隊所向披靡,但在進攻馬木留克城的時候,遭到了頑強的抵抗。馬木留克兵高大威猛,一個法國士兵根本就打不過一個馬木留克兵。軍隊的前進遭到了頑強的抵抗。 後來,法國人發現,兩個法國士兵就可以打過兩個馬木留克兵,一群法國兵就可以打過一群馬木留克兵。所以,法國士兵盡量避免和他們單打獨鬥,靠著互相協作,最終擊敗了馬木留克兵。 原來,馬木留克兵雖然強悍無比,但他們不重視合作,自己打自己的,同伴遇到了危險,也不去接應,而法國士兵卻重視合作,所以才獲得了勝利。 合作產生的力量不是簡單的加法,協作產生的合力要大於每—個人力量的總和。 一個卓越的團隊,溝通理解是合作的基礎,要謀求自身發展,就必須追求與合作方都有利的一面,經由合作達到共贏。 現代企業講求雙贏的戰略,這不僅使自己獲利也使別人獲利。團隊內部的成員之間也應該講求雙贏的戰略,因為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自己損失一點兒往往會得到更多。可是,有些團隊成員之間拉幫結派,自己沒有機會也不能讓別人有機會,結果雙方均以失敗告終。這不僅影響了團隊成員之間的團結,渙散了團隊的軍心,還給對手進攻的機會。

第二部分第六章 找到自己的團體

2找到自己的團體 作為耶魯大學的精英組織,更多人希望加入到「骷髏會」這樣的精英團體中來,以實現自己的政治與經濟上的遠大抱負。也正由於這樣明確的目的性,很多成員都在加入之前,曲折輾轉,在不同的團體中成為活躍的骨幹分子,比如在學校的球隊或是其他社團成為一個耀眼的明星,才會被更多的關注,也就能使自身的價值體現的更為完美。 人們不斷地組成團體,也不斷地選擇著團體,營造適合自己的圈子,在團隊里尋找寄託。 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團體」就是「社群」、「部落」;從個人經驗來說,「團體」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齡甚至居住地點都比較相近的人自動形成的組織。 團體的形成應了這句古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任何一種特徵,比如職業、品味、愛好、特長、個性、收入甚至年齡、性別,都可以組成為不同的團體,以保持自身的一種生存方式。 很多「骷髏會」的成員都知道團體的重要性,團體一定要不停地構築,才能讓朋友越來越多、路越走越寬。要想擁有自己的圈子,就得開展「圈地運動」。 一是初步建立「圈子」。有米才成炊,「圈子」要靠自己一點點拉攏才能成型。號稱「台灣第一報人」的高信疆先生,在創立「人間副刊」的時候,沒人願意為其投稿,只能自己「造米下鍋」。他每天會寫20封信,不管認識不認識,不管能否接到迴音。堅持的結果是,「米多鍋少」,就一再擴版,成就了以副刊帶動整個報紙的輝煌。而他自己的「圈子」也同時成就了規模。你可以推而廣之,每天發20封電子郵件,不怕陌生、不怕不熟。聯繫多了,自然就成了你「圈」中之人了。 二是擴大「圈子」。「圈子」不能一成不變,像蓋好的樓盤,要想著開發II期。總是幾張老臉相對,哪還來得新鮮?現在,高先生雖說已無暇每天寫20封信,但他依然規定自己每天至少給新朋老友打5個電話,所以他的「圈子」還在擴大。你的「圈中人」不可能只認識你一個,不妨互通有無,帶好各自的朋友擴大聯盟。這樣交叉著,你的「圈子」很容易擴張,你的獲得就永遠新鮮。 三是擁有不同的「圈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分」當然有其特定的標準和要求。但當這個標準或要求太具有功利性時,「圈子」有時就會從圈住共同東西的領域變成了阻礙人邁出腳步的套子。這時,「圈子」便不知不覺變成了圈套。別讓圈套套住你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幾個不同的「圈子」。怎樣做此運動呢?涉獵廣泛一些,展示自己不同的側面,就很容易擁有不同的「圈子」。 那麼我們身在圈子中,該怎樣扮演好自己的圈中角色呢? 1.讓自己有親和力 有親和力的人在圈中會更有吸引力,大家都願意去和他交往,甚至以他為中心。 2.要主動 如果一個圈子的人都很被動,勢必讓圈子變得沉悶乏味。主動地和你的圈中朋友打個招呼或者打個電話,主動地製造一些新鮮有趣的話題,圈子自然就有了生命力。 3.保持樂觀豁達 圈子是給你快樂的地方,有時不必過於嚴肅認真,計較得失。樂觀豁達一定會讓圈子的氛圍保持輕鬆。 4.切忌功利心太強 有了功利目的的圈子,人際關係一般很複雜。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但不要把功利目的帶進所有的圈子裡,甚至把單純的興趣愛好圈子也搞成有利害關係的地方,那樣,你就活得太累了。

第二部分第六章 變長處為強項

3變長處為強項 作為一個組織成員,耶魯大學的教育給「骷髏會」的成員灌輸了這樣的觀念:成員的缺點最小化,而是為了使組織成員的長處最大化。 組織的任務就是為了取得共同的績效而通過利用每個成員的長處聚沙成塔,根據各人的長處來安排他到發揮其長處的位置。 我們首先會面臨挑戰的領域就是如何安排員工的工作。富有成效的領導會根據每個人的能力來進行任命和提拔,進行有效的工作安排和決策。 精英總是善於把自己的長處轉化為成效。他們明白,人應當儘可能的揚長避短。為了取得成效,我們必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長處——同事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和自己的長處。這些長處構成了實實在在的機會。組織的惟一用途就是把組織成員的長處轉化為成效。 組織當然不能克服我們每個人身上大量存在的缺點,但卻能迴避它們。林肯總統在談到他新任命的總司令格蘭特將軍貪杯時說道:「要是我知道他貪杯的壞名聲,那麼就會給其他將軍送大桶的酒去。」林肯是在肯塔基州和伊利諾期州交界地區度過的童年,因此肯定知道酗酒及其危害。但是在聯邦軍隊的將領中,只有格蘭特被證明很善於運籌帷幄,帶兵打仗。對格蘭特的任命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這是一項卓有成效的任命,因為林肯是根據久經考驗的帶兵作戰能力,而不是根據滴酒不沾的生活習慣——即沒有缺點的標準——來選擇自己的將軍的。 凡是為了避開某人的缺點而給他安排工作,或為了避開組織成員的缺點給組織配備人員,到頭來最多只能配備一些平庸之輩。認為存在只有長處沒有短處的「完美無缺」(無論是指「完人」、「成熟的人格」、「完全適應環境的人格」,還是指「通才」)的人的觀點,如果這不是為無能之輩,也至少是為平庸之輩開出的處方。優點突出的人,其缺點也一定十分明顯,有山峰必有山谷。而且,一個人不可能在許多領域都具有特長。對照人類的全部知識、經驗和能力,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可以被看做是完全的失敗者。從來就沒有什麼「無所不能的人」,關鍵是能人的「能」在哪一方面。 凡是關心別人不能幹什麼,而不是關心別人能幹什麼,因而對別人的優點熟視無睹,而不是把別人的長處轉化為成效的人,都是智力有問題的人。這種人很可能把別人的長處看做是對自己的一種威脅。這種人之所以沒有吃虧,是因為他們的下屬非常能幹,卓有成效。 在發揮效能方面,沒有比美國鋼鐵工業之父安德魯·卡耐基為自己挑選的墓銘志更加值得引以為豪的了。他的墓志銘是這樣寫的:「這裡安息著一個懂得如何使他身邊工作的人比他本人取得更大成效的人。」在他身邊工作的每一個人當然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因為卡耐基善於發現並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這些鋼鐵公司的經理人人都是某個特定領域和特定職位上的能人。不管怎樣,卡耐基就是他們中間最有成效的一員。 關於羅伯特·F·李將軍的故事很能說明變長處為成效的意義。 故事是這樣的:李將軍手下的一位將領違抗命令,甚至全盤否定他制定的作戰計劃,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李雖然通常都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這次卻大發雷霆。等他冷靜下來以後,他的一名副官十分恭敬地問道:「您為什麼不解除他的指揮權?」聽到這話,李驚訝不已地看著這位副官回答說:「多麼愚蠢的問題!因為他卓有成效。」 社會精英們很少去考慮「他如何與我融洽共事」,他們會思考的問題是「他能貢獻什麼」。他們絕對不會考慮「某人不會幹什麼」。而是考慮「某人能不尋常地干好什麼」。在人員配備方面,他們追求的是某一主要方面的優點、而不是東拼西湊的績效。 追求某方面的長處,並發揮這方面的長處,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事實上,一切關於「完人」或「成熟人格」的言論都掩蓋了對人類最特殊的才能——把自己的所有稟賦全部用於一種活動、致力於某方面的工作、取得某個領域的成就的能力——的嚴重蔑視。換句話說,這也是對卓越的蔑視。人的卓越只能體現在某個領域或最多體現在少數幾個領域。 注重長處,就是提出對績效的要求。不是首先考慮「某人能幹什麼」的人所能接受的必然遠遠少於其同事的實際貢獻。他們事先就為同事的無績效開脫。他們的這種行為具有危害性,缺乏批評意義,更不用說具有現實意義了。 真正的精英不是思考這個人的缺點,而是思考這個人的優點,不是思考他不能幹什麼,而是思考他能幹什麼。 試圖避開組織成員的缺點來營造組織,會阻礙組織目標的實現。組織是一種特殊的工具,可在克服其成員的缺點並消除大部分危害的同時,把其成員的長處轉化為績效。最能幹的人既不需要也不願意參加組織。他們自己單幹,效果更好。但是,我們絕大多數其他人就沒有那麼能幹,以致我們因為能力有限而不能單幹。「我們不能僱用一個人的手,而必須僱用整個人。」這是人際關係學派的一句格言。類似地,我們單靠自己也不會變得非常能幹,缺點總是伴隨著我們。 有人會說:「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這個道理為什麼不能時時付諸實施呢?為什麼能把長處——尤其是同事的長處——轉化為成效的管理者就那麼少?為什麼就連林肯的幕僚在用人之前也要再三考慮他們的缺點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直接任務不是安置組織成員,而是安排工作。因此,他們自然傾向於從工作角度考慮問題。於是,當我們招聘人才補缺時,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去招聘「不稱職程度最低」的人——有待改善之處最少的人。而這種人往往是一些平庸之輩。 當今人們大肆鼓吹的「治療方法」就是對職位進行調整,以適合可利用的人才條件。但是,這種治療方法比疾病本身還要糟糕(除了很小、很簡單的組織以外)。職位必須是要善於運用三大槓桿來推動再造工程的進展。 1.反覆溝通 無論是剖析現有的流程,還是化解大家的疑慮,還是勾畫美好的未來,都需要領袖反覆與員工溝通信息,交流思想,達成一致看法。特別是在對未來遠景的宣傳上,領袖要繪聲繪色、有血有肉地宣傳,使未來遠景雖然「遠在天邊」,也有「近在眼前」的親切感和熟悉感。 2.以身作則 對新制度的貫徹和對舊制度的拋棄,領袖本人好比一面鏡子。要能夠做到給其他人「正衣冠」。對其他成員來說,領袖的以身作則將增強他們對再造工程成功的信心和對領袖的信任。 3.獎懲制度 合理的考核標準和公開的獎懲制度是讓員工保持再造工作積極性的根本措施。合理的考核標準必須以結果為中心,而獎懲制度則要體現出鼓勵員工努力的方向。 構建組織,就是要把個人的缺點排除在工作和成就之外,將人組織起來,以便對他們的長處進行整合。在組織里,每個人都能夠通過發揮自己的長處來取得成效,同時又避開短處。

第二部分第六章 正確的人際關係

4正確的人際關係 用心理學的人格劃分來看,「骷髏會」的成員大多很像「教育家」(ENFJ)類型的人:心裡最常有的一件事是關係。這種人有建立並維持一個有意義與相愛關係之能力,並使之成為快樂幸福的一部分,不論是在處理工作上,友誼上,家庭上,或愛情上的人際關係,他都非常重視發展並確保有意義的關係。這樣的人是從政的好材料,而且非常適合當代社會。 比如布希很早就表現出對人際關係的重視和才能,他不僅會用整夜的時間記住新生的名單,而且會在最短的時間裡在一切可能的場所(球場、走廊、教室甚至浴室)與大家認識,主動而誠懇。對幾乎所有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布希都有著特別的敏感,無論是耶魯的「骷髏會」,還是棒球俱樂部,都深深地吸引著他,他在其中如魚得水,並且為日後的政治活動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得克薩斯任內,布希人際關係情商表現得尤為突出。布希總是能夠想到並願意與大家(包括府邸的廚師、保安和隨員)一道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特殊時刻,邀請他們參加就職典禮、晚會、晚宴、招待會甚至還有野餐。他不僅邀請工作人員的家屬一起來,還常常給大家分發討人喜愛的獎品,以答謝他們,並以此紀念過去日子裡發生的不尋常的事情。每次過萬聖節,布希夫婦還會特別邀請工作人員們的孩子來州長府邸做客,有人過生日時,可能還會收到布希的小禮物。他每年還邀請那些資深的員工參加正式的節日晚宴。讓布希身邊人難忘的是,在沃斯堡教堂發生可怕的槍擊事件後,州長參加了社區舉行的悼念儀式,他一言不發,坐在悼念的人群里,而不是台上。到白宮之後,布希依然保持著與周圍人的和諧關係,雖然他有時會冒犯別國的領導人,但他卻總是很尊重周圍的人。 組織中的精英要是「恃才自傲」,那麼他們就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要是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和自己與別人的相處中注重貢獻,那麼他們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他們與他人的關係是建設性的,這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惟一有效定義。溫情和蜜語倘若最終不能促成以工作和任務為中心的關係,那麼就是毫無意義的,當然也是一種虛假表象,其實質仍然是惡劣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偶然說一句粗話髒話雖然會影響,但不會破壞導致成果和成就的關係。 注重貢獻本身就會提供有效的人際關係所必需的四種基本條件:溝通、團隊工作、自我發展和他人發展。 首先,最近二20多年來,溝通成了管理層關心的核心問題。企業界、公共行政部門、軍隊、醫院,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的主要機構都非常關心溝通問題。 然而,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努力收效甚少。溝通在今天基本上仍像二三十年前我們剛意識到現代組織需要但缺乏充分的溝通時那樣貧乏。不過,我們現在開始明白大量的努力為什麼不能收效的原因。我們曾經致力於由管理層到僱員、由上級到下級這種下向溝通。但是,如果基於這樣一種居高臨下的關係,那麼溝通幾乎就是不可能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已經從自己的感知和溝通理論中學到了許多東西。上級越是努力想同下級說話、下級越有可能不聽。下級只聽他們想聽的話,而不會聽對他們說的話。 但是,在自己工作中承擔貢獻責任的知識勞動者,通常要求自己的下屬也能夠承擔責任。他們往往會問自己的下屬:「對於我、你們的上司和我們這個組織,你們是否應該擔負起責任?我應該指望你們什麼?如何更好地利用你們的知識和你們的能力?」這樣,溝通才會成為可能,並且真的會變得容易起來。 下屬會認為,上級當然有權和責任根據他們希望下屬做出的貢獻來評判下屬貢獻的有效性。根據我們的全部經驗,下屬為自己確定的目標幾乎不會是上級認為他們應該達到的目標。換句話說,下屬或下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現實。而且,他們能力越強,越願意承擔責任,那麼他們對現實及其客觀機會和需要的感知就越不同於他們的上司或組織。但是,下級得出的結論與他們的上司固執己見的東西之間並不存在任何差異。 在這方面的分歧中,誰對誰錯通常並不重要,因為有效的溝通渠道業已意義深遠地建立起來。 其次,講貢獻會促成橫向溝通,從而使團隊工作成為可能。 「誰會使用我的產出,並使它成為有效的產出?」這樣的問題立刻說明不屬於上下級關係的人,也即「個人決策者」之間交往的重要性,並且突出反映了知識組織的現實:有效的工作實際上是在由知識結構和技能不同的人組成的團隊里完成的。團隊成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任務的需要,而不是正規的隸屬關係,自願結合在一起工作。 在醫院這個也許是最複雜的現代知識組織里,護士、營養師、理療專家、醫師、放射師、藥劑師、病理分析師以及其他醫療部門的專業人士,幾乎在沒人有意識地指揮和管理下同時在為同一病人服務。可是,他們必須為共同的目的,並按照總體的行動計劃——醫生決定的治療方案——協調工作。按照組織結構,每個醫療部門的專業人士向自己的上司彙報工作。人人按照自己高度專業化的知識領域從事業務工作,也就是作為專業人士開展工作。但是,人人都得把有關每個病人的特殊情況、條件和需要的信息向所有其他有關人員通報。否則,他們作出的努力有可能弊大於利。 在講貢獻蔚然成風的醫院裡,實施團隊工作方式幾乎不會遇到困難。其他醫院雖然也採取各種委員會、員工會議、新聞簡報、宣傳和其他類似的形式,盡了極大的努力去實現溝通和協調,但與這種橫向溝通、這種自發組織成以任務為中心的團隊的做法相比,還是沒有獲得成功。 再次,個人的自我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重視貢獻的態度。 能夠自問「我能為組織的業績所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的人實際上是在問「我需要什麼樣的自我發展?為了做出貢獻,我必須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我應該在工作中發揮哪些長處?我應該為自己確定什麼樣的標準?」 最後,講貢獻的決策者同樣會促進他人——無論下屬、同事還是上司——自我發展。他們為自己確定的標準,不但是他們個人的標準,而且會被用作制定團隊任務的依據,同時又是追求卓越的要求。因為他們為自己確定的標準是追求崇高志向、遠大目標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二部分第六章 在合適的環境里最快地成長

5在合適的環境里最快地成長 幾年前,一批俄國工人被一家俄國造船廠派到美國。學習美國的製造工藝和美國人的工作精神。6個月左右,這些俄國人幾乎與跟他們一同工作的美國工匠融為一體。他們也有了抱負,有了獨立意識、個人創新意識,有了較強的工作能力。可當他們回國一年後,一種死氣沉沉不求上進的氣氛又影響了他們。這些人失掉了進步的欲求,又變回了苦力工,對於完成工作沒有更高的要求。由環境所喚醒的抱負又開始沉睡了。 如果你了解許多人生的失敗者,你會發現大部分人一無所成,是因為沒有一個激勵鼓舞他們的環境,是因為他們的抱負還未被喚醒,是因為他們沒有強到可以鼓起勇氣面對惡劣的環境。我們在監獄和貧民窟里見到的大部分例子都證明他們的環境對他們只有壞的影響,而不是好的影響。 無論你做什麼,都應該努力待在一個激發抱負的氣氛和環境中,這會促使你不斷向前進。盡量與理解你的人、相信你的人、會幫助你發現自己的人、會鼓勵你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人呆在一起,這會使你從一個平凡的人變成真正的成功者。與那些試著成就一番事業或立志成為某個大人物的人待在一起,因為他們擁有崇高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與那些真誠的人待在一起,大家的抱負會互相影響。你的氣質會與環境的氣質融為一體。周圍那些試看爬得更高的成功者會激勵還不是那麼優秀的你更加努力。 客觀地說,人對環境有四種基本的反應:第一是離開環境;第二是改變環境;第三是適應環境;第四是抱怨環境。前三種反應,我們都有可能從中找到新的生機。只是千萬不要選擇第四種反應。因為抱怨的結果只使人精神頹廢,這種人往往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他人與環境,為失敗找借口,而不是改變自己,去為成功找方法。 為了實現自我發展,必須在合適的組織里從事合適的工作。根本的問題是:適合幹什麼?這個問題要求你弄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才能工作得最好。青年學生剛出校門時,對自己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大型組織任職好,還是在小型組織做事更加合適。他們很少知道自己喜歡與別人共事還是單幹,是否能夠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取得成功,是否需要最後期限的約束力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是應該速戰速決還是應該緩慢行事。第一份工作就像是博彩,有幸找到一個合適的職位,不一定就是好事。需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最終發現自己適合於什麼、並開始自我定位。 如果經過深思熟慮,對「我適合幹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我不適合現在從事的工作。則下一個應該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不適合?是因為你不能接受組織的價值觀?是由於組織腐化墮落?」如果是這樣,那麼你肯定會受到傷害。因為,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個價值觀與你本人的價值觀不相容的組織里供職,那麼一定會變得憤世嫉俗、自暴自棄。你發現自己在為一個腐敗墮落的上司工作,他只是一個政客,只關心自己的職業生涯;或者你發現,一個你所崇拜的上司(他因為奸詐絕頂而沒有被識破)在關鍵的問題上——支持、培養和提拔有能力的下屬——嚴重失職。 如果沒有在合適的職位上工作,你供職的組織基本上是腐化墮落的,或你的工作業績得不到承認,那麼正確的做法是辭職。晉陞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之無愧和受到公平的待遇。如果你沒有處在這樣的情形之中,那麼你應該儘快接受自己的第二選擇。 有時候,為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變換環境——無論大變還是小變——非常重要。隨著人們的自然壽命和工作壽命的大幅度延長,認識到這種需要變得日益重要。 變化環境不一定要非常徹底。譬如說,理查德·郝伯特當了多年美國紅十字會會長以後,又在私營工業企業擔任勞動律師和人力資源部經理。到了40歲,他又改行到政府部門,後又回到私營工業企業,最後又回到了紅十字會。他一生之所以成效卓著,就是因為能在非常不同的組織文化氛圍中廣泛地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他曾經這樣說: 我們在組織里供職的大多數人,工作成效低得驚人。我曾經和組織主管打過將近30年的交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工作勤奮,知識淵博,不過成效卓著者甚少。高績效者與低績效者之間的差別不是才幹問題。成效更多的是行為習慣問題,還牽涉到少許基本標準問題。但是,人類還不太擅長組織工作,因為組織是相當新的發明。組織內部有關成效的標準不同於衡量單幹的作坊的成效標準,如果是單幹,那麼是工作決定人的成效;而在組織內部則是人決定工作成效。 邁向成效的第一步就是決定哪些是應該做的正確事。效率,就是採用正確的方法做事,在你做正確的事以前與你沒有關係。請確定你自己的工作重點,然後集中精力去完成。你要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通向成效的途徑不是模仿你極為崇拜的成功上司的行為,或是實踐某本書(即使是我寫的書)上介紹的計劃。你只能通過發揮自己的長處,特別是像你的指紋一樣與眾不同的長處來取得成效。你的任務就是盡你所能的一切,而不是盡你所不能的一切來取得成效。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績效來識別自己的長處。在你喜歡做的事與你做得好的事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聯繫;而在你痛恨做的事和你做不好的事之間存在著極強的相關聯繫,因為你總想以最小的努力儘可能快地擺脫你痛恨做的事,反而一做起來又一拖再拖。 阿爾貝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他願意拿所有的東西,包括諾貝爾獎,換取足以能參加交響樂團演奏小提琴的能力。不過,他簡直沒法協調自己的雙臂和雙手,而這是成為弦樂器演奏家的先決條件。他酷愛演奏小提琴,每天要拉上幾個小時,並從中享受著樂趣。不過,這不是他的長處。他總是說他痛恨做數學題,而自己只是一個數學方面的天才。 除了只有激勵作用的工作以外,你只有致力於自我更新,創造激勵因素,營造挑戰氛圍,採取措施不斷豐富工作內容,從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要完成的任務,才能夠擴展你在這方面的能力。有一則古老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樂團的單簧管大演奏家,樂團的指揮請他坐在觀眾席上聽樂團演奏,他第一次聽到管樂。現在他不僅能嫻熟地吹奏單簧管,而且還在從事音樂。這就是自我更新,無須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事,只需賦予它新的內涵。 最富成效的自我更新途徑就是謀求獲得意外的成功。大多數人忽視成功的因子,因為他們太注重問題。他們通常起草的報告也同樣太強調問題,報告的第一頁概述了組織在過去一個時期業績不佳的方方面面,而本應在報告的第一頁上顯示組織超額完成計劃或預算的各個方面,因為後面才可能出現意外成功的初步因子。剛開始幾次,你會忽視這個問題,並且說:「別打攪我,我正忙著解決問題呢。」可是,最終也許會心想,如果我們更加關注運轉非常好的方面,那麼某些問題就會自行解決。 三種常見的支持自我更新過程的強制性方法就是:教別人走出組織以及為下屬服務。當某人應邀向同事介紹自己是如何干好某項工作的時候,他像聽他介紹的同事們一樣也能學到新的東西。花點時間為其他組織工作,同樣能開闢自我更新的途徑。讓組織主管始終關注履行組織使命的現實情況的一種傳統方法,就是管理人員直接到向組織的客戶提供服務的基層去工作一到兩次。

第二部分第六章 與成功者為伍

6與成功者為伍 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對他樹立理想和取得成就有著重要的影響。周圍的環境是愉快的還是不和諧的,身邊的朋友是經常激勵你還是經常打擊你,都關係到你的前途。 大多數人體內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它酣睡著。它一旦被外界的東西激發,就能做出驚人的事情來。 可以激發一個人潛能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是一句格言,也許是一次講演,也許是一則故事,也許是一本書,也許是朋友的一句鼓勵…… 貝爾28歲時拜訪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談論「多路電報」試驗,亨利對此不感興趣。貝爾又提到他在實驗中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把包著絕緣材料的銅線纏繞成螺旋狀,有間隔地通電,就能聽到線圈上的嚓嚓聲。這回,亨利打起精神了,他敏銳地感到,這個年輕人在談一個有價值的現象。他要親眼看看貝爾做這個試驗。那天,街上刮著刺骨的寒風,老亨利卻叫來馬車,打算到貝爾的住所去。貝爾怕老人吃不消,便把儀器帶來了。 他們聽到了電流通過銅線圈發出的聲音。貝爾覺得,可以利用這一原理讓電報線傳遞人的聲音,又說自己缺乏足夠的電學知識,不知道該不該把這一設想公之於眾、讓電學專家來做進一步的研究。亨利鼓勵他:「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電學知識,那就去掌握它。你有發明的天分,好好乾吧!」後來,貝爾寫信給父母,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簡直無法向你們描述這兩句話是怎樣地鼓舞了我……要知道在當時,對大多數人來說通過電報線傳遞聲音無異於天方夜譚,根本不值得費時間去考慮。」幾年後,貝爾又說:「如果當初沒有遇上約瑟夫·亨利,我也許發明不了電話。」 別人的成功也會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在飯館、俱樂部或其他場合遇到成功人士、聽到別人成功的事迹,捫心自問:「我就不能做到嗎?我就不能有這一天嗎?」你會帶著新的目標、新的想法、新的信心投入自己的事業。 我知道一些年輕的鄉村企業家開始創業時並不是非常成功,但在拜訪過大城市的同行後,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動力,那些成功的大企業家刺激了他們的進取心。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專業人士身上。年輕的鄉村醫生參觀了大城市的醫院後,更加堅定了在醫學界出人頭地的信念;學生聽完本專業大師的演講,心中可能會燃起萬丈豪情;一位默默無聞的年輕運動員與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世界級明星的一次會面,也許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成功者總是與成功者交友,失敗者也總是與失敗者為伍,不幸的人吸引不幸的人,而散漫者的圈子裡也都是散漫的人。 小城市和鄉村的特點,就是缺乏雄心壯志和足夠的激勵,處在那種環境里,無法通過一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能力。人們與世無爭地生活著,周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刺激這些樂天知命的人們。 在印第安人的學堂里刊登著許多印第安青年的畢業照片,他們的神情與剛剛離開家鄉時迥然不同,顯得器宇軒昂、才華橫溢,看起來能做一番大事業。但是回到部落中後,大部分人變成了原來的樣子。這是因為他們失去了能夠激勵自己的環境,他們的潛能被埋沒了。 在你的一生中,無論在何種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入能夠激發自己潛能的氛圍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 「骷髏會」的成員經常說,你要不明白團體精神的話,觀察一下候鳥的飛翔吧。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研究指出,候鳥以「v」字形飛,可以減低氣流撞擊造成的壓力。「領航員」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所以它們輪流領航,一隻累了,由另外一隻接上。團體的飛行,可以比單獨的飛行遠72%以上。 一支有效率的足球隊必定依靠忠誠和合作,單靠個人技術是不足言勝的;因此,一個人必須具有了團體精神,才能夠做出於人於己兩利的事情。非凡來自群策群力。 登山名家艾德蒙·海拉利和他的嚮導登上艾佛勒斯峰,為登山史留下一筆偉大的紀錄。但是在他們下山的途中,卻發生了一件鮮為人知的插曲。原來海拉利差一點失足滑下山崖,是他的嚮導及時把斧頭插進冰壁中,拉緊繩子。兩人才逃過一劫。 事後,這名土著嚮導拒絕接受任何錶揚。他並不認為救人之舉是什麼異乎尋常的事,而只是把它當作他的職責的一部分。他說:「登山客總是會互相幫忙的。」 這就是團體精神,多麼簡單而偉大的哲學!遺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哲學的重要性。可是現在你知道了,也許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將它付諸實行,將利人也利己。只要有越來越多人實踐團體精神的真理,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好,而這一切都是可以從你從我開始做起的。 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曾做過一項有關團體精神的研究,研究人員曾要求安道公司的執行副總裁比爾·佛蘭尼根說說他這輩子自己覺得最得意的事。在沉思了一會兒之後,佛蘭尼根表示他無法回答。吃驚之餘,人們問他為什麼。佛蘭尼根說道:「我不曾有過覺得最得意的事,有的只是大家覺得得意的事。是『我們』而不是『我』。」 在超過550個已研究的個案中,人們發現沒有任何一個表現優異的個案不是集合眾人之力完成的。後續研究的案例亦是如此。成千個不同的故事,不論各行各業,發生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人們總是如此地說:「凡事不可能獨立完成。除非集眾人之力。」 在研究這些個案中研究人員發現,非凡的成就表現並非來自團隊成員彼此的競爭。相反的,成功來自團隊之中的人際互動,尤其面臨挑戰和緊急情況的時候。許多研究對象都認為,非凡的成果來自大家的群策群力。 具有團體精神的多方合作已被證實,是追求持續卓越表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書店裡充斥了許多有關跨功能小組、專案執行、網路的書。越來越多的書強調創新企業再造、世界級品質、工作知識、電子通訊,還有大量探討全球聯盟或區域合作的著作。這些書都證實了在這日趨複雜的世界,創富者所奉行的策略是「我們」,而非「我」的哲學。 團體精神就是要在團體內部,讓合作凌駕於競爭之上,這是各類創富者必須時刻謹記於心的。競爭幾乎不可能達到最佳成果,惟有合作才能達成卓越目標。 身兼作家及大學講師身份的亞飛·孔恩如此說道:「競爭為什麼無法獲致成就?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努力做到最好』和『打敗別人』是兩回事。」前者令人向上,後者令人自虧。前者是代表一種成就,後者使人屈從。真正的領導人會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學生奉獻智慧和技能、關懷人民、讓人民有尊嚴。 在這項研究中,拿破崙·希爾得到了一個結論:競爭往往無法使資源像在合作時一樣被好好利用。的確,競爭實際上是包含著多重目標,它需要比合作擁有更多的資源,因此競爭越多,合作便越少。也許這就是我們最近越來越常看到策略聯盟之故,因為合作會達成良好的企業共識。 接著希爾又解釋團體中合作和競爭的行為和結果: 在合作中,人們了解個人的成功來自於其他人的成功,因此大家都彼此幫助對方達到目標。他們彼此互勉,也了解是因為別人的成就,才能帶來自己的成就。 共同的目標促成了信任,人們期望來自他人的協助,同時也依賴他人,也就是說,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協助他人。由於期待獲得和給予協助之情,人們流露了意念和感覺,貢獻意見和資源,同時要求援助,而且他們能夠將阻礙進步的東西找出來。這樣的成功帶來了友誼、團結,以及高度的道德感。 相反的,競爭者會因對手的成功而感到恐懼和挫敗,以為別人表現欠佳時,自己就可以達成目標。他們總是質疑為什麼得不到協助,即使得到了協助,又擔心這樣會影響自己的目標。他們吝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不願向他人求助,更不願協助他人。他們擔心被別人利用,認為只有脅迫才能影響他人。這樣的互動關係只會帶來挫折、敵意、低生產力,尤其對一個團隊工作來說影響更大。

第二部分第六章 人脈是成功的重要資本

7人脈是成功的重要資本 「骷髏會」的成員利用耶魯大學廣泛的人際關係,聯接起了耶魯大學的所有的社會精英,從而形成了一堵可以阻擋一切的牆。 他們知道,人緣,說到底是個人與眾人的關係。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無論身處偏僻的山村,還是安身於繁華的都市、無論是在工廠、企業、公司,還是學校、醫院、商店,都是活生生的人來人往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又是千奇百怪、千差萬別的。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的人也是各種各樣的,他們性格不一,志趣相異,他們或者由於工作需要,或者為了某種目的,發生著或大或小、或親或疏的關係,由此形成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群體、組織、團體等。當你孤身一人闖入這個社會,首先需要獲得的便是一個良好的公共關係,別忘了,好人緣是你最大的資本。 多一份人緣,少一份煩惱。生活是個大舞台,你我他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又不停地變換著角色,各個角色之間時刻進行著各式各樣的人際交往。一個好的人緣可以織成一張廣大而伸縮自如的關係網,用這張網你可以活得輕鬆自在,瀟洒自如,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生。 莫洛是美國摩根銀行總經理,也是股東之一,當時的年薪高達100萬美元,忽然有一天,他放棄了這個人人欽羨的職務,而改任墨西哥大使,並因此震驚了全美國。 這位莫洛先生,最初不過是一個法院的書記,後來緣何有如此驚人的成就呢? 莫洛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就是他被摩根銀行的董事們相中,一躍而成為全國商業巨子,登上摩根銀行總經理的寶座,據說摩根銀行的董事們選擇莫洛擔當此重任,不僅因為他在企業界享有盛名,而實在是因為他具有極佳的人緣。 「人緣」這真是一個奇妙的名詞啊! 凡特立伯任紐約市銀行總裁時,他在僱用任何一位高級職員時,第一步要探聽的便是這人是否有為人稱道的人緣。 吉福特本是一個小小的店員,後來任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總經理,他常常對人說,他認為人緣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人緣在任何地方都極其重要。 有些人生來具有過人的人緣,他們無論對人對己,都非常自然並毫不費力地便能獲得他人的注意和真愛。而我們大部分人,就要為建立一個好人緣而付出努力。 組織是人緣的基地,也正是如此,「骷髏會」的成員以一種秘密的狀態,像一股潛流一樣,在建立著龐大而堅實的人脈網路,正是這樣的網路,讓「骷髏會」的所有成員們,一步步的成長為社會的精英。 風行一時的暢銷書《沒有風險的財富》的作者查爾斯·吉文斯曾經說過:「如果你知道金錢的秘訣,就跟有一大堆有錢的人學。」所以,許多人跟「成功」人士、賺錢「專家」、和一些富有的人在一起。然而他們卻被這些人唬住了,怕這些比較成功的人不願意浪費時間或跟他們分享心得。事實恰好相反,其實有成就的人最喜歡別人對他們的成功感興趣;他們樂意與人分享他們的智慧、點子或商業秘訣。這讓他們感到有人重視他們、需要他們。 有兩個人都極為富有,一位是白手起家,另外一位則是繼承家產。這兩個人都非常樂意坐下來跟任何開口求教的人分享他們的想法。不過,有趣的是,他們兩人都宣稱極少有人鼓起勇氣向他們求教。多浪費啊!我們認為,一個人應該認識幾位超級成功人士,因為這些人會給我們最權威的致富法則與建議。 大部分成功人都想要而且也願意提供建議。事實上,要求某位你心儀且敬重的人提供他們的回饋和點子,是你所能給他們的最大恭維。雖然不是全部,但是(任何行業的)大部分高度成功人士都肯幫他人的忙。通常是奮力想往巔峰爬的人最害怕、最沒有安全感,或不願意給他人提供指引。如果你要求幫忙或建議,卻被拒絕了,你可以打賭下一位一定樂意伸出援手。如果你想要絕佳的建議,想迴避鑄下大錯,請尋求幫助,就應跟贏家為伍。 就像愛和友情一樣,合作也是一種必須付出才能得到的東西。在通往快樂之門的路上有許多旅人,你需要他們的合作,而他們也需要你的合作。 在我們之後還將會有很多代的生命延續下去,他們未來的幸福將視我們能留給他們什麼而定。我們應扮演築橋者的角色,不僅為我們這一代努力,同時也更為下一代努力。 在生活中,有許多才華出眾的青年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由於無知或是自大,他們誤認為自己能夠駕駛脆弱的小帆船駛入處處充滿危險的生命海洋。他們不明白只有經由和平、和諧的合作努力,才能獲得生命中的成就。單獨一個人必定無法獲得成就。 西奧多·羅斯福就很明白合作的力量。在他當紐約州州長時就能夠充分地與其他政治領袖合作。一方面他能和政治領袖們保持很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強迫進行一些他們十分不高興的改革。當某一個重要職位空缺時,他就邀請所有的政治領袖推薦接任人選。羅斯福說:「他們也許會提議一個很差勁的黨棍,就是那種需要『照顧』的人。我就告訴他們,大眾也不會贊成。」 「然後他們又把另一個黨棍的名字提供給我,這一次是個老公務員,他只求一切平安,很少建樹。我告訴他們,這個人無法達到大眾的期望。接著我又請求他們,看看他們是否能找到一個顯然很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 「他們第三次建議的人選,差不多可以,但還是不行。」 「接著,我謝謝他們。請求他們再試一次,而他們第四次推舉的就可以接受了。於是,他們提名一個我自己也贊成的最佳人選。我對他們的協助表示感謝,接著就任命那人——我還是把這項任命的功勞歸之於他們……我告訴他們,我這樣做是為了使他們感到高興.現在該輪到他們來使我高興了。」 「而他們真的使我高興了。他們支持像『文職法案』和『特別稅法案』這類全面性的改革方案,這使我很高興。」 羅斯福要實現自己的政策和政治抱負,就不得不和其他政治領袖合作,而他所做的就是儘可能向其他人請教,尊重他們的忠告。反過來,這些政治領袖就主動和羅斯福合作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深知合作的力量,因為我們無法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事情。即使我們一個人跑到荒野中去隱居,遠離各種人類文明,然而,我們仍然需要我們自身以外的力量來生存下去。我們越是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就越是需要依賴合作性的努力。 不管我們是依靠白天的辛勤工作謀生,還是依賴利息收入生活,只要我們能夠和其他人友好合作,我們的生活就可以過得更順心一點。 每一種能源形式及每一種動植物的生命,若要生存,就必須團結起來。遠古時代那些龐大的動物在絕種之後,遺骸塞滿在大自然之中。它們雖然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卻留下了很肯定的證據:不團結就會造成滅絕的噩運。 人類文明需要合作,我們的生活需要合作。讓我們都能善用合作的力量,你會發現很多你想不到的的驚喜在等著你。合作會讓我們飛得更高、更遠、而且更快。

第二部分第七章 知識的殿堂

第七章 知識的力量 SPIRITOFTHESKULLANDBONES 獨特的「領袖教育」是耶魯的一大特色。從挑選學生開始, 領導才能和潛力就被作為重要的標準;在大學教育中,領導學和領導藝術也總是被優先考慮。耶魯在課外活動方面不斷增加資金投入,支持各種學生社團和競賽,特別是演講和辯論,從中不斷挖掘具有領導者潛力的人才。 1耶魯——知識的殿堂 哈佛與耶魯是美國最為古老的兩所大學,哈佛創立於1636年,耶魯創立於1701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境內只有這兩所大學。300s年來,這兩所大學在美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如同我國的北大與清華。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世紀都沒有剛剛過去的20世紀那樣發生如此眾多、深刻的社會變革。農業人口的減少、產業工人的迅速崛起而又快速衰弱、知識工人的出現等,改變了我們所生存的社會、經濟、團體和政治形態。這一系列社會變革孕育著一個新的社會形態的出現,即知識社會的誕生。 知識時代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時代,是社會全面實現知識化的時代。21世紀中葉,人類將全面進入知識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已經歷或正在經歷農業時代、工業時代(1650~1950年)、信息時代(1950~2050年)。知識時代是繼信息時代後人類生活的最高級時代。知識時代以知識為基礎,人們的生活與生產,包括人類自身的生產都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沒有知識和不能運用知識的人是不能在這個時代生存和發展的。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耶魯還是相當神秘的,使人覺得這座校園像是一座「象牙塔」。其實,耶魯更像一個薈萃世界各國優秀人才和人文特色的富於親和力的「國際社區」。目前耶魯擁有11000多名學生和3000多位教員,其中包括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由於具備國際性的教員隊伍和學生群體,耶魯能夠使所有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價值無可比擬的環境之中,他們可以接觸到多種多樣的觀點和形形色色具有不同背景、目標和價值觀的人。 耶魯大學現由本科生部(這裡習慣以「耶魯學院」相稱)、研究生院和10個專業學院構成,而本科生始終都是學校的主體和教學的中心。同美國其他的大學一樣,耶魯的一二年級學生是無所謂學什麼專業的,即使是三四年級選定了主修的方向,也只是在已經由博覽形成的知識廣度上有所側重地加強深度,為進一步讀研究院或專業學院打下基礎而已。從課程的設計和選課規定,直到近任校長在不同場合的講話,可以明顯地看出,耶魯的大學本科教學一貫都堅持了這裡常說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並不造就所謂「有用的」人才,其目的只是培養學生的悟性,擴充他們推理和感受的能力。它並不教什麼特殊的知識或技巧,而只為了豐富學生的心智,促使他們發展自己批判力、獨立地思考的能力,使他們盡量少受或不受偏見、迷信和教條的束縛。因此,通才教育是以教育為目的的,它並不為任何特殊的目的服務。 知識時代的主體經濟形式是知識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的信息經濟母體中產生的知識經濟,在21世紀中期成為主體經濟形式。當然其他經濟形式也會同時存在,但其他種類的經濟形式比如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包括信息經濟都相當程度的知識化了。 知識時代的主導產業是知識產業。知識產業是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並獨立成為一個由眾多內容所組成的產業群。在人類歷史上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主導或支柱產業。農業時代,農業尤其是種植業是其支柱產業。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種植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農業經濟的水平。在工業時代里,工業尤其製造業是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離開製造業,在傳統的工業時代里工業經濟就不能得到快速發展。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信息產業是信息經濟的主導產業。知識時代的支柱產業是包括信息產業在內的知識產業。 從耶魯學院的課程設計和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限制都有意防止學生選修的課程陷入過於狹窄的知識領域,都鞭策他們均勻地選修四大類課程,使其中的每一門都和將來的主修課合理地搭配起來,這樣的努力至少可以讓一個學生達到學有專長之前先打下全面發展的基礎。你可以反覆地放棄,直至找到適合你從事的專業。但不管學什麼專業,人類系統經驗的幾個基本類型即數學、實驗科學、歷史、哲學和文學的闡釋則是須全面了解的。 因為通才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質疑和界定我們的價值,讓學生自由探討,公開爭議,接受挑戰,只有冒險讓不同的思想和價值得到自由的表達,才能培養出對偏見和不寬容有勇氣抗拒的公民。正如賴文校長對耶魯的學生們所說:「你們既然幸運地有了自由和獨立的頭腦,就不可避免地要擔負捍衛自由和獨立的責任。」 耶魯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關鍵之處,在於它擁有巨大的資源,並致力於為所有的學生提供經濟資助。「30餘年來,耶魯滿足了所有美國和加拿大學生對於經濟援助的需求。從今年夏季開始,來自世界任何國家的學生都有資格獲得全額的經濟資助。這一政策保證了任何一個學生無須考慮經濟因素,只要其具有相應的成績和潛能,就能夠進入耶魯學習。」 耶魯在其300年的歷史中創造了一系列美國之最:美國第一所有資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藏書1100萬冊的圖書館是全美大學中最大的圖書館;英國藝術中心是英國本土之外最大的英國藝術收藏館。 不過,一個獨立的大學也不能只靠信仰活下去,它還需要金錢撐腰,耶魯同時也在適應社會需求的過程中向綜合大學的方向發展,稍後的另一個校長斯狄爾扭轉了學校狹隘的宗派模式,在原有的古典和宗教課程外增添了大量的專業科目。19世紀初期,耶魯校友會成立,校友的慷慨捐贈從此給耶魯的財政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校友會的力量同時也取代公理會的牧師,逐漸滲入了校董事會。耶魯從此走上了耶魯人自己壯大自己的發展之路。此類反哺母校的饋贈不只使耶魯深受其惠,在美國,它已成為所有私立大學的主要財源。 但耶魯最初那種「狷者有所不為」的氣質,並沒有在走向未來的開放中受到侵蝕,反而與更多的新觀念熔鑄得愈加堅實。 在耶魯的歷史上,有兩位校長不可不提。一位是金曼·布魯斯特(KingmanBrewster)。 越戰期間,美國政府曾下令凡是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戰者均不準領取獎學金的資助。當時包括哈佛以及普林斯頓等諸多名校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辦事。惟獨耶魯大學仍堅守學術獨立的一貫作風,繼續以申請者的成績作為考慮獎學金的惟一準則,對於政府的規定視之不理。為此,耶魯大學失去了來自聯邦政府的一大筆基金,經濟上幾乎陷入困境。當時擔任耶魯校長的就是金曼·布魯斯特校長。他當時有句話非常意味深長,他說:「最終一般社會上的人士將會了解:只有學校在擁有全部的自治權利,每個教師及學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條件下,整個社會才有完全的自由和平等;而這也正是耶魯的真正精神所在。」 另一位校長是克雷普(Ciap),在這位校長在任期間,耶魯大學與康州地方政府關係急劇惡化,州議會屢次想插手耶魯的管理事務,皆被克雷普校長拒絕。為了維護耶魯的獨立精神,克雷普一直抵制地方政府的干涉,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他甚至為了解決「誰控制學校」的問題訴諸於法院。為了保持耶魯的獨立傳統,克雷普甚至煞費苦心的更改了耶魯的創校日期,其目的是為了強調在地方政府發給「建校許可」之前,作為私立大學的耶魯已經存在了。而在美國,私立學校自己具有獨立的管理權。至今研究耶魯的學者對於克雷普校長這一做法的評價仍莫衷一是。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克雷普校長沒有使耶魯獨立的傳統在他的手中中斷。在這一點上,克雷普校長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前不久一位富人捐給耶魯2000萬美元,但條件是要按捐款者的意圖開設指定的課程,聘用指定的教授,由於耶魯不願意屈從對方的專斷,最後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毅然退回了全部捐款。 耶魯的教師包括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詩人等,他們中不少是諾貝爾獎、菲爾茨獎、普利策獎的獲得者。有別於其他大學,耶魯的教師深深地融入校園生活,他們常常會出現在住宿學院的餐廳里,與學生一起就餐、聊天。密切的師生關係,是耶魯引以為傲的又一特色。

第二部分第七章 「知識權力」的力量

2「知識權力」的力量 如果說政界、商界算是一個國家的實體性權力的話,那麼從1880年開始由「骷髏會」會員建立的美國歷史學會、美國心理學學會和美國經濟學學會,則基本控制了美國國家主導思想的論述,如果再算上對美國媒體的控制的話,幾乎所有的「知識權力」(軟性權力)都盡在「骷髏會」會員掌控之中,「知識權力」說到底是一個可以產生無限魔力並最終魔化美國乃至世界的「智力魔方」。 「骷髏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十分形象地概括出了這個號稱全球民主典範的美國社會權力核心的典型本質:那些制定美國國家政策和社會遊戲規則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具有完全封閉性和封建性的貴族階層,一個保守的權力秩序捍衛組織,一個具有亞宗教性的新「騎士團」。 「知識經濟」這個詞已被廣泛使用。「知識經濟」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即財富的產生更多地源於知識進步而不是依賴勞動、資源或資金的數量或規模的擴大,更不是依靠赤裸裸的掠奪。「知識經濟」是後工業社會的主要標誌,表明知識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的重要性明顯地超過了其他資源。很顯然,世界上能夠進入「知識經濟」的國家還為數不多。實際上,知識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資源,也是一種政治資源,而且是一種更有效的政治資源。知識和政治的進一步結合會導致權力來源和運用的知識化,並由此影響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 權力知識化的第一個表現是權力來源的知識化。皮鞭、刀棒、導彈常常可以改變人們的意志和行為,但它們賦予的是強制性的權力。強制性的權力不僅難以維持,而且容易招致反抗。黃金、白銀、鈔票也可以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意志,但這種改變是收買來的。靠收買得來的權力代價較高,且缺少效忠。信息、觀念、邏輯等導致的權力則可以稱為「知識權力」。知識權力是一種非強制的權力,或曰「軟權力」。它依靠引導、吸引和勸服而不是收買和脅迫改變人們的行為和意志。就是說,在「胡蘿蔔」和「大棒」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東西可以帶來權威、賦予權力。托夫勒說,在支撐權力的支柱——暴力、財富和知識——之中,知識產生高質量的權力,因為它不僅用於懲罰、獎賞、勸說,甚至用於轉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隨著人類的知識呈幾何級數甚至爆炸性地增長,知識對於權力的重要性正愈發顯現出來。權力的知識化在世界上的發展並不平衡,但這種現象具有警示性。在有些地方,構成權力來源三要素的暴力、財富和知識的相對地位發生了變化,權力暴力化和權力金錢化受到權力知識化的衝擊。比如,簡單暴力獲得的權力日益難以獲得承認,軍事政變讓位於政治談判或民主選舉。又如,知識經濟的出現正在改變某些國家內部的權力分配。掌握著知識經濟的核心——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的人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已經或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成為新的權力精英。源於對知識的佔有造成的不平等將與源於對暴力和財富的佔有造成的不平等一樣,成為社會上權力差異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就存在相互賦予關係的暴力、財富和知識之間,將出現較以往明顯的暴力知識化和財富知識化的現象。在科索沃戰爭中,我們已經看到,知識不僅使暴力高科技化,而且還可能使之「合理」化;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們看到數以十億、百億的美元在電腦前隨著信息聚集、轉移、消散。雖然暴力和財富作為重要權力來源並沒有消失,並且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但其引起的權力可能因為它們的知識化更隱蔽、合理了。知識不僅導致權力的轉移,還導致了權力的轉化。 運用知識權力的第二個方面是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一套判斷善惡、是非、美醜的標準。如果說信息是人們賴以作出決定的「原材料」,那麼價值觀念就相當於「模具」。價值觀念是文化的產物。過去,人們常說權力是文化的載體。不錯,依靠暴力和金錢,也可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對方。但是,在知識時代,強加的價值觀念應被視為政治上的失敗。在價值觀念上征服對方,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文化,將日益變成權力的載體。《洛杉磯時報》曾直言指出:美國的文化擴張就是它的對外政策,美國在把文化作為外交工具。 首先,知識權力的重要性使爭奪和保護知識成為不亞於爭奪和保護人口、領土等有形資源的重要國際政治鬥爭內容,比如,爭奪人才。美國每年都從世界各地吸引約45萬名高素質的學生。它不僅通過此舉播撒美國文化,也利用許多畢業後留在美國的優秀人才作為補充未來知識權力的重要力量。加拿大等國也制訂了鼓勵技術移民的法案。前蘇聯解體後,其人才成為許多國家垂涎的對象。中國也制訂了若干優惠政策,鼓勵海外留學生學成回國。再如,保護知識產權。信息時代的到來又是不可迴避的。隔絕於信息時代或沒有看到權力及其運用在這個時代的變化,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第二部分第七章 知識決定命運

3知識決定命運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經濟越是發達,越要尊重知識,越要注重教育。所以只顧眼前利益、貪圖享受者們應該認識到——知識才是真正的財富,才是無價之寶。 一個人愈能儲蓄就愈易致富,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財富的表現形式都是不同的。在農業社會和後農業社會,財富的源泉是土地。而隨著蒸汽機的發明,財富的源泉轉為勞動力。到了19世紀末,隨著鐵路、電話和電報等的出現,財富越來越以資本的形式出現。而在如今的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財富和資本就是知識。 耶魯大學的學生在學校時最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就是熟悉各門學科的相關書籍的能力。在圖書館中,要從汗牛充棟的藏書中,挑出幾部最有價值的書本以供閱鑒,這種獲取知識的能力、對於他的一生,是最有用的。 許多人都認為愛因斯坦很聰明,就考了他很多問題,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國鐵路有多長?愛因斯坦卻回答說:「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們驚愕的樣子,他微笑著說:「這些只要翻書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嗎?」正是這種獲取知識的能力,彷彿是一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以從事知識開拓,以利於今後的人生。 家庭是一個人接受最主要的生活訓練的地方。在家庭中,我們養成習慣,形成志趣。而這些習慣、志趣,將影響我們的一生。 穿襤褸的衣服、破舊的鞋、這都不要緊,但千萬不要在購買書籍上過分節約。即使你不能使你的子女受高等教育,但是你應該供給你的子女必要的書本,這將可以把你的子女從現有的地位提到較高一級的地位上去。 要記住,知識和技能才是惟一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對於這一點,猶太人體會可謂是最深刻的,因為這是由血與火鍛造成的經驗。 公元70年,猶太人悲慘地失去了國家,從此流落他鄉,過著漂泊動蕩的生活,他們深感自己是「沒有祖國的人」,一切財產隨時都有被奪走的危險,只有知識和技能是可以攜帶的。有這樣一個傳說,猶太人在父親和老師一起被海盜抓走時,如果所有的金錢只能贖回其中一個,那麼他就會先把老師救出來。猶太人世代相傳的箴言就是:知識是最可靠的財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語:「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剝光。一個子兒都不剩,然後把我扔到大沙漠去。這時只要有一支商隊經過,那我又會成為億萬富翁。」他為什麼如此自信,因為他擁有知識與能力這種無盡的財富,同時他也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知識這種東西,無論你學了多少,它都將在你的腦中累積,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永遠也不會消失。所以儘可能多的擁有它吧,你的命運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有一天,福特公司里一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工程師維修了3個月絲毫不見起色,只得請來權威斯坦因梅茨。這位權威人士只在電機的某個部位畫了一條線就使電機正常運行了。所以有人嫉忌妒地說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一萬美元,他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單上寫道:畫一條線——一美元,知道畫在哪兒——9999美元。多麼巧妙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會畫線,然而並不是都知道該畫在什麼地方,這正顯示了知識的價值。

第二部分第七章 一生的學習

4一生的學習 耶魯大學是世界上最早設立人文和藝術學科的大學之一,擁有眾多一流的人文科學系和人文科學研究計劃,其英語系和歷史系排名位居全美大學之首,哲學的師資力量也相當雄厚,耶魯的驕傲——惠特尼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使耶魯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界人文科學研究的高地。耶魯特彆強調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學術空氣。這種自由教育的原則,使耶魯能夠包容各種思想流派,保持勃勃生機。 耶魯雖然注重傳統的寬鬆的文化藝術教育,但耶魯同樣重視研究並利用科學技術。其文理並重的風格同樣為耶魯造就了許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如1755年發明潛水艇和魚雷的戴維·布希內爾,1837年創辦美國《科學》雜誌、有「美國教育之父」之稱的小本傑明·西利曼,發明世界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獲得1939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歐內斯特·勞倫斯,IBM公司前董事長約翰·艾克斯……我國在耶魯畢業的著名學子包括鐵路橋樑專家詹天佑、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英雄吳應科和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等。迄今為止,耶魯學子共有近20人獲得諾貝爾獎。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只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於是,企業與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為學習市場上成長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業員工中僅接受企業正式撥款學習的人數就增加了400萬,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個半小時學習課程,因此全美企業員工的總學習時間增加到1.26億小時,相當於25萬名全日制大學生的學習時間。換句話說,大約要建好幾十所和哈佛大學規模相當的新大學,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的學習需要。 目前,美國已有26家知名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大學,學習的效益也日趨明顯。在摩托羅拉,每花一美元投資在學習上,就可以連續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產力。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學校里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需設備,無需書本,無需老師,也無需按部就班的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惟一的關鍵所在。 耶魯是一所開放的、能容納各種思想的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力求盡善盡美。耶魯鼓勵學生學習一切陌生的東西,嘗試一切願意嘗試的事情。這不僅體現在學術爭鳴上,也體現在學生的業餘生活上。 耶魯每年要公開舉行音樂會1000餘場,定期邀請著名演員和導演到校園訪問、演出和演講。有90%以上的學生自願參加體育活動,學校的體育水平很高。1894年恢復奧運會比賽以來,耶魯先後派出數百名運動員參加角逐,獲得50多枚金牌。耶魯的棒球隊具有國家級水平,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在耶魯求學期間,就是一名優秀的棒球手。 耶魯校內有很多政治組織,持不同觀點甚至對立觀點的組織和平相處。他們的政治辯論非常活躍,常常引起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的高度關注,人們似乎從一場場激烈的學子論戰中看到了未來的美國政壇新星。 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或者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區,時代對於大學生的要求早已不僅僅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優異的學科成績了。這個充滿競爭的多元化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從耶魯大學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到,大學階段的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大學生有夢想,有熱情,有自信,但他們的年輕氣盛也容易導致個人主義的滋長或者對社會和政治的冷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年代早已過去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政治的熱情是今後有所成就的必要素質。 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總統,但政治家所必備的高瞻遠矚的胸襟和俯瞰天下的氣魄是任何成功者都必須具有的。我們需要具備全球化的視野,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偏激而狹隘的愛國主義只是不成熟的表現。中國古代有句俗話叫「宰相肚裡能撐船」,成大事者就要具備這種包容的大度,一種領導者的從容。

推薦閱讀:

牟鍾鑒:道家的演變與學派.道家的基本理論與主要精神
最具「板凳精神」的星座
精神分析療法(轉)
詩經與風雅精神
人為什麼會覺得很無聊?

TAG: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