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數據調查:性別歧視導致學術圈女性流失
就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學術圈的「男女不平等」因為不斷的學術事件備受關註:12月,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9位女科學家被網友質疑靠「關係」;6月,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蒂姆·亨特公開表示對實驗室里的女性科學家不屑一顧,聲稱「她們」只會帶來麻煩;5月,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LOS ONE被曝出一位審稿人以作者是兩名女性為由而斃稿……
和這些事件相呼應,國內新出了一份數據報告。2015年11月27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教授湯富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董一格,以及《知識分子》編輯陳曉雪,共同在網上發起了一份《國內學術機構性別問題調查問卷》。
問卷開放時間持續兩周,該調查團隊收到了超過1600份、來自至少40多家學術研究機構的有效回答。其中,受訪者男女比例為42:58。這份調查從數據上印證了女性在學術職業發展中的流失遠遠比男性嚴重,而這一現象確實受到了學術圈中「性別歧視」的影響。
「這個歧視是全方位的。有個人層面的,比如大學導師的態度;也有體制層面的,比如科研機構內部及國家政策的影響。」1月2日,王立銘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他說,「我們的調查結論不是說女性就一定要做學術、科研。而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女性本來是想做學術科研的,但是因為性別歧視離開了科學界。」
學術金字塔的女性缺失
王立銘最初關注學術圈中「男女不平等」,源於他和湯富酬的一次閑聊。當時,湯富酬提到了一個讓他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咱們兩人的學生里,女生男生數量幾乎相同。但是在你和我的研究所里,女教授的比例似乎都不到總數的一成。那麼,最後沒有做教授的女生都去哪裡了呢?她們憑空消失了么?」於是,就有了《國內學術機構性別問題調查問卷》這麼一份問卷。
結果發現,學生時代大部分受訪者並未感知到男女不平衡,而到了學術金字塔的頂尖——教授階段,男女失衡就被突顯出來:在167名受訪教授中,僅有25%的受訪教授認為自身所在的學術機構中教授性別比例相當,反之卻有多達67%的受訪教授發現女性教授「較少」或「極少」。
換言之,在受訪者「主觀感受」上,儘管學生時期男女比例相當,成功上升至金字塔尖的男性數量卻遠遠超過女性。
本文圖片均來自王立銘所作問卷調查報告。
而為了從「客觀事實」驗證這一結論,該團隊還抽樣調查了國內7所不同地域的大學中理、工、醫、人文、社科等專業方向30多個不同院系的教職工性別比例,結果一致:各個專業均出現了「男性教授為主導」,其中「女教授」在理、工、醫、人文、社科的比例分別僅有17%、10%、35%、22%和27%。
王立銘介紹說:「在我們統計的超過1000名教授中,女性總體佔比僅有區區兩成,僅有醫科專業里女性達到三成以上。而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人們日常經驗中一般認為更適合女性發展的人文社科類院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受訪者對待學術職業前景的態度也存在顯著差異:在1075名受訪學生中,僅有20%的女生堅定學術生涯,而男生的相應比例是33%。另一方面,也有約三成教授受訪者表示,男學生畢業後繼續學術研究的比例要顯著高於女生。
學術圈中「隱秘的性別歧視」
那麼問題就來了,從學生到教授,女性研究者的流失情況為何比男性嚴重?這其中是否有性別歧視的存在?
在調查結果中,58%的女性受訪者在學術活動中感受到性別歧視、65%的女性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被歧視的感覺;而在男性受訪者那裡,67%的男性沒有感覺到學術機構內存在性別問題,82%的男性不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歧視女性。
如此的「認知差別」讓團隊成員們猜測,學術機構內部的性別歧視很可能是以某種非明文規定、較為隱蔽的方式存在的。王立銘告訴澎湃新聞:「當大部分女性感覺自己受到歧視時,少部分男性有對應的感覺。這說明所謂"歧視』不是明目張胆的。或許不是哪些明文規定,而是某些價值判斷讓女性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研究。」
為了證實猜測,團隊成員試圖發現學術機構內部的性別歧視具體源於哪些方面。結果,有36%的女學生認為性別歧視源於導師,34%的女學生認為性別歧視源於同學,28%的女學生認為科研政策有歧視。而到了女教授那,同樣有36%受訪者認為學術機構領導存在性別歧視。
要知道,導師對於剛步入學術圈的學生而言,影響可謂舉足輕重。因此團隊成員還試圖了解導師們對待不同性別學生的態度差別。結果發現,近四成的男性導師認為自己指導的男學生工作能力強、工作熱情高,僅有不到二成的男導師認為女學生更優秀。
另一邊,女導師則對男女學生的認可沒有太大差異。但奇怪的是,儘管很多女導師認可女生的能力和工作熱情,卻不鼓勵女生們從事學術研究職業。比如,依然有22%的女教授認為男生更應該、更適合發展學術職業。
而且,即便不局限於學生時代,77%女教授認為如果自己的性別轉換成男性,對自己的學術職業發展可能有所幫助,僅有1%的女性受訪者認為性別轉換會構成阻礙。相反,有38%的男教授認為如果自己是女性,會對職業發展構成阻礙。
該調查團隊猜測,那些沒有明顯性別偏好的女性導師可能意識到了學術機構內部的「體制化」性別歧視,才會認為女生不適合發展學術職業。
男女對如何解決歧視,意見不一
在團隊成員們看來,學術機構內部「體制化」性別歧視有很多。比如,學術機構會設置針對學術工作者的定期考核和晉陞,但在絕大多數國內學術機構里,這種考核和晉陞都沒有考慮到女性特別是生育期女性的特殊情況:不管是否剛剛生育,是否正在哺乳,該來的考核無法延期。
在問卷最後,該團隊也設置了提問,讓受訪者回答希望如何解決學術界的性別歧視問題。王立銘告訴澎湃新聞:「有意思的是,相當比例的男女都支持解決這個問題,但也有微妙差別。多數男性覺得這個問題要靠社會解決,而不是科研機構內部。」
「總體上,女性的需求更加具體、直指政策落實;而男性的建議則更籠統,對採取積極措施的態度,十分曖昧。比如,對女性來說,與延長考核年限(66.53%)同樣普遍的訴求是,在子女教育等生活問題上提供支持(66.53%),以及在職業初期提供各種鼓勵措施(56.48%)、提供鼓勵女性的專項經費(47.15%)。而男性中,認為應該在社會層面積極開展公眾教育(46%)的則比認為應該提供具體育兒支持(43.09%)的人多;而男性中間,同意在機構中實施具體的鼓勵女性的措施、提供專項經費的比例,則少很多。」問捲髮起人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董一格如是分析。
(2016-01-03 來源:破土網-澎湃新聞 作者:羅昕)
推薦閱讀:
※從什麼時候開始,遊戲成為了男性專屬
※陷入男女平等幻覺的人,不是傻就是壞
※性別歧視和婚姻擠壓:
※你(被)開過哪些不合時宜的玩笑?
※一個七尺男兒在美國被性騷擾的遭遇——我的親身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