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中醫基礎理論系列】經方的治療六法和經方的辯證思路
經方的治療六法和經方的辯證思路
主講時間:2014.11.14主講老師:李付來主講內容:經方的治療六法和經方的辯證思路
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經方的治療六法和經方的辯證思路」。由於內容比較多咱們就直奔正題,選重點的學習。
漢傳經方的辨證治療,有六大法則。也是繼承了古人的思想,即汗、吐、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溫、清、和)」六法。下面咱們就複習一下這六大法則是怎樣應用的?
首先,對於實證,主要有三種治療方法,就是「汗吐下」三法。
里實證,陽性證的,是陽明病,在上焦的,用「吐法」,代表方劑為瓜蒂散;在中下焦的,用「下法」。代表方劑大承氣湯。
表實證,陽性證的,是太陽病,用「汗法」。代表方劑,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
理氣、活血化瘀、逐痰飲,都屬於下法。代表方枳橘薑湯、抵擋湯(丸)、十棗湯等。
對於半表裡偏陽性證,是少陽病,不能用汗吐下三法,要用「和」法。代表方劑為小柴胡湯。
而對於虛寒證,如太陰、少陰、厥陰病的典型里證,不可用汗、吐、下三法,而要用「溫法」,也就是溫補法。代表方劑為理中湯、四逆湯等。
對於厥陰病,屬於半表裡的陰證,也要採取「和法」,否則,會造成壞病,加重病情。代表方劑為烏梅丸。厥陰的表證,也要用「和法」,代表方劑是柴胡桂枝幹薑湯。
那麼,對於少陰和太陰的表證,也就是虛寒表證,則要用「溫、汗」結合的辦法。代表方劑為麻黃附子甘草湯、黃芪桂枝五物湯。
「清」法,也就是清滋法,則用在陽明表證上,如白虎湯證。陽明熱傷津血的疾病,也用清滋法,如黃連阿膠湯,或陽明裡熱未實的葛根黃芩黃連湯等。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太陰虛寒與陽明實邪互結,或者是虛寒造成的嚴重實飲結聚,出現寒結,這種情況要用「溫下」法。如大黃附子湯。(這種情況要注意,辯證錯誤,很麻煩的!!!)
這裡大家順便複習一下熱結證,熱結證的代表方是大承氣湯。
總之,這六種方法,可以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機的進行結合運用。
另外,對於表裡同病,治療上,要有兩個基本原則。對於里有陽明實熱的表證,要先解表,後攻里。否則,病邪會內陷。對於里有虛寒水飲的太陰病的表證,要先溫里,後攻表,否則會出現亡陽的。
下面咱們複習經方辨證思路。
恩師去年在總群講《漢傳經方辨治學概述》時說道:「最先提出辨證論治理念的,是張仲景·····最先提出「辨證」這一原始概念的,是王叔和······真正較詳盡而具體提出「辨證論治」系統概念的,還是宋代林億校訂的《傷寒論》一書,書中首次以「辨××病脈證並治」字樣作為歸納條文的提綱,明確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步驟。」。
也就是說,要先辨病,再辨脈證,然後確定治則,處以相應對證的方葯治療。嚴格講,應該這樣表述:「辨××病脈證並治方」。這樣,才能夠完善表達出辨證論治而求方,達到方證相應的基本目的。」
大家看,病-證-症-舌脈,漢傳中醫就是按照這樣的辨治思路和步驟,從而達到「方證相應,葯症相對,病機相符」的目的。恩師反覆強調:辨證的真髓所在——就是辨病位和病理,即表裡上下、虛實寒熱。簡言之,辨證就是辨表裡、寒熱。辨六病,有個大原則,先辨陰陽啊!漢傳經方理論,把陰病稱為「虛寒」,或里虛寒。陽病稱為「實熱」,或表實熱。半陰半陽的就是虛寒和實熱夾雜了。辨六綱病又以陽氣為參照物,三陰病,是陽氣不足導致了水飲和瘀滯。五證病機稱為飲證和滯證。三陽病,是陽氣太過導致了熱燥津虧,五證病機包括了煩證、燥證。寒熱虛實夾雜的,當然就歸屬於痞證範疇了。
下面咱們按恩師劉志傑先生著的《傷寒論類編補遺》一書中的內容系統的學習一下辯證思路:
1、經方六綱的辯證有嚴格的套路,首先要辨明六綱,然後辨具體方證,最後有多餘癥狀再辨葯症加藥。
辨六綱首先要清楚六綱的實質,即:
太陽病實質:表、實、熱,病位為表,病態為實,病性為熱。
少陰病實質:表、虛、寒,病位為表,病態為虛,病性為寒。
陽明病實質:里、實、熱,病位為里,病態為實,病性為熱。
太陰病實質:里、虛、寒,病位為里,病態為虛,病性為寒。
少陽病實質:半表裡、半虛實、半寒熱,病位為半表裡,病態為半虛實,病性為半寒熱。
厥陰病實質:半表裡、半虛實、半寒熱,病位為半表裡,病態為半虛實,病性為半寒熱。
辨寒熱、辨表裡、辨虛實,每一個字眼都是切入點,就看你怎麼運用了。都不能孤立地根某一癥狀或體征判斷,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綜合觀察。
如口渴,要分渴喜冷飲,渴喜熱飲,冷熱均可等,面部的顏色、光澤,四肢的溫涼、乾濕,大便的乾結、溏泄,小便的清長、短赤,舌質舌苔的顏色、舌體的胖瘦、潤燥,脈象的有力無力、浮沉遲數等等幾方面。
辨寒熱舉例:
寒症:面色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泄,或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弱等。
熱症: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午後潮熱,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盜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絳無苔或少苔,脈細數等。
辨表裡病位,有表證的,分寒熱,沒有表證的,多是里證或半表裡證,也分寒熱。
表——頭腦、四肢百骸、肌膚部位為代表,惡風寒發熱的多是太陽病,惡風寒無熱或微發熱的,多為少陰病。癥狀如頭痛、頸項強、腰腿關節痛、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皮膚瘙癢,脈浮等……
里——五臟六腑部位為代表,表現為實熱的,多是陽明病,體現是虛寒的,多是太陰病。
半表裡——身體孔竅和身體表裡之間部位為代表,表現都是寒熱夾雜,上焦為主而熱多寒少的,多是少陽病;下焦為主而寒多熱少的,厥陰病居多。
三陰病都是互含連帶的,經常是合併證出現。
寒熱表裡辨出來了,就可以基本分清疾病是份屬哪一綱了,一般情況寒者為虛,熱者為實,特殊情況除外,比如系陽明的寒結等。
寒熱辨證要貫穿始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例如:有表證,就考慮太陽病或少陰病,辨寒熱嘛。如果患者癥狀都偏於里,根據寒熱表現,就要考慮太陰病或者陽明病。需要注意的就是少陽和厥陰,少陽、厥陰都是寒熱錯雜,表現出寒熱癥狀都有,「少陽癥狀單純,明確,熱多寒少。厥陰癥狀複雜,多變,寒多熱少。如果辨出來的是寒熱錯雜,就有可能是少陽,或者是厥陰。」
2、根據上面的資料辨出了六綱,接下來的就是選方,也就是方證對應了,要選什麼方子,第一點,就是根據辨出來的六綱,確定是那一綱。然後在五證病機,衛氣營血等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一系列的癥狀組合或主要癥狀(抓主證),在經方200多個方證中選出符合這個組合的確切方證。
3、經方理論,要進行藥物加減,是非常嚴謹的。必須通過葯症進行。一個病人,有沒有加減的可能,就要看病人的臨床表現有沒有要加減的葯症,也就是,這個方子,這個方子中的藥物的葯症的治療範圍內,還有沒有不能解決的癥狀,如果這個癥狀比較要緊或者明顯的話,就需要按照葯症加減。
少陽綱小柴胡湯證:提綱是「口苦、咽干、目眩」。本證是「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如少陽本證,或伴隨提綱證的一二症,可直接用小柴胡湯。若有汗出、惡風,可加桂枝解肌。若合併表證中風,則合用桂枝湯。如果伴隨陽明邪實腹痛,可加芍藥三兩來解決腹痛。如果有水飲而心悸、小便不利,就加茯苓四兩去對治,淡滲水濕。若脅下痞硬,可以加牡蠣四兩去軟堅散結。若消渴,身熱煩滿,大熱,加栝蔞根四兩,人參加至四兩半,以養津液而止渴。若胸中煩而不嘔,加瓜蔞實,能清熱開胸而除煩。若頑固性的水飲咳嗽,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以溫中化飲而降逆。。。。。。
這只是個舉例,我們要學會舉一反三!把經方用活,更好更有效的去解決病人的痛苦!以師父中心,用醫術武裝自己!為我們的漢傳中醫更上一個台階而努力!為我們的中醫復興增光天熱!
今天就學習到這裡吧!不懂地方都在書里,努力看書!
推薦閱讀:
※《倫理學》理論介紹
※劉禾:魯迅與國民性理論質疑
※《河洛理數》窮探/八字格局辨別的基本理論
※國醫周水金講《中醫基礎理論》第四講(附語音和文字講稿)
※梁濤:孟子「四端」說的形成及其理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