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鑒真大師東渡傳法起步的地方
(網路圖片:鑒真第六次東渡圖)
大唐天寶十二年(753)秋初的一個早晨,從揚州大明寺走出了一隊僧人,簇擁著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僧,在臨近的渡口上了一條船,悄悄駛向了蘇州府黃泗浦(今張家港塘橋鎮)。黃泗浦碼頭旁停泊著幾條比往來船舶大了不少的木船,赫然打著東夷倭國的旗號,儘管倭國遣使入唐並上書更改國名為「日本」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但唐人還是習慣稱之為「倭國」。
(網路圖片)
從揚州而來的一行人上了倭船,不久即楊帆東行出海。那是日本遣唐使的船隊,而上船的僧眾是大唐名僧鑒真大師及其隨行。一個多月後,船隊終於抵達日本九州,鑒真大師實現了東渡的宏願。
(網路圖片)
這是鑒真大師的第六次東渡,前五次因為大風、觸礁、沉船及地方官員的阻撓均告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了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十四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時由於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致鑒真大師雙目失明。日本早在天寶元年(742)就積極邀請鑒真去日傳戒,卻未料五次努力均以失敗告終。到了第六次東渡的時候,因唐玄宗崇信道教,欲遣道士赴日,所以不支持鑒真出海,於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番輾轉。
(網路圖片:日本唐招提寺,亦是世界文化遺產)
鑒真大師東渡成功後的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此後十餘年,他在日本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最終於唐廣德元年(763)在唐招提寺住處圓寂。
(網路圖片:左-鑒真雕像;右-鑒真手跡《請經書帖》)
鑒真大師十四歲隨父於揚州大雲寺出家,廿六歲成為了精通佛教律宗學說的名僧。五十五歲時住揚州大明寺,為眾講律。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故名。隋仁壽元年(601),隋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設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
到了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遊揚州,見「大明」兩字相當不高興,於是親筆將「大明寺」改成了「法凈寺」。直至一九八〇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巡展,才複名「大明寺」。如今的大明寺由寺廟古迹、棲靈塔、鑒真紀念堂、神仙舊館、西苑芳圃等五部份組成,是國內罕見的一處集園林風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每年接待中外賓客達四十萬人次。
大明寺前有座莊重典雅的牌樓,正面橫匾上篆刻著「棲靈遺址」、背面為「豐樂名區」,皆為篆書,都是光緒年間鹽運使姚徑的手筆。牌樓前兩側的兩隻石獅為清朝乾隆時重寧寺的遺物,於一九六一年移來。牌樓東側的圍牆上,有石刻「淮東第一觀」,出自北宋詩人秦少游的詩句、為清朝書法家蔣密所書。
口罩當時差點兒以為這「第一觀」的說法是此地曾被改作道觀,事後知道此為大謬,秦少游遊覽後留下八句讚美詩,後四句為「寺檻幽花滋淺淚,風厄清酒漲微瀾。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這個「觀」並非道觀,而是景觀的意思。
大明寺的山門殿也兼做天王殿,相當簡約,殿內布局亦與普通寺廟無異:前彌勒、後韋陀、左右四大天王。天王殿之後的大雄寶殿為清代重建,面闊三門、前後迴廊,而且規格相當高,一般寺廟多為雙重檐設計,而大明寺的大雄寶殿卻有三重檐,但口罩未能查出大明寺何以能夠擁有高規格的正殿。
從大雄寶殿往東走,有座日本風格濃郁的佛堂,是為「鑒真紀念堂」,於一九七三年建成,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生前設計的最後作品,參考唐朝規範、仿照日本唐招提寺風格精心建造的。
鑒真大師圓寂前,其弟子為他塑造了乾漆夾紅坐像,已經是日本國寶級文物。該坐像於一九八〇年回到中國巡展,揚州的能工巧匠用同樣工藝複製了鑒真大師像,如今擺放在紀念堂中央。
隋文帝六十壽誕所建的「棲靈塔」其實早在唐朝會昌年間就因火災化為了焦土,但在鑒真大師坐像巡展期間,各界人士倡議重修此塔,至一九九三年終於動工,重建了棲靈塔。七十米高的棲靈塔氣勢雄偉,雄踞蜀岡,成為大明寺的標誌性景觀。若能登臨塔頂,揚州的市景將一覽無餘。近年重建的佛教建築還有藏經樓等,但大明寺的其他殿宇和景物就都不是佛教題材的了。
從大雄寶殿前的庭院往西,穿過寫著「仙人舊館」的八角形門洞,即來到由平山堂、谷林堂、歐陽文忠公祠三部份組成的建築群落。北宋重臣及著名文人歐陽修因為參與范仲淹為首的「慶曆新政」而遭到排擠,被貶為滁州做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等。任職滁州,他寫下了名篇《醉翁亭記》;改知揚州,他建了著名的「平山堂」,實為失意文人議論朝政也發發牢騷的場所。
「平山堂」匾為同治九年鹽運使方浚頤所題,右側匾額「坐花載月」由光緒四年清人馬福祥所題,左側的「風流宛在」系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懷念歐陽修之韻事而題。值得一提的是「風流宛在」,有著史上相當著名的「錯別字」:「流」字上面少了一點、「在」字下面多了一點,取義「風流少了一點,宛在多了一點」,也表示歐陽修的風韻千古流傳。
在官場上有著幾乎同樣境遇的還有歐陽修的學生蘇軾,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及其他時期的政見不和,在朝中幾起幾落,先後到黃州、登州、汝州、揚州、潁州、儋州、永州等地任職。在黃州擔任相當於民間自衛隊副隊長一職時,心灰意冷的蘇軾卻才氣衝天,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在揚州知府任上,他為紀念歐陽修建了「谷林堂」,位置就在歐陽修所建「平山堂」之後。
谷林堂面北朝南,面闊五間,東山牆與大明寺大雄寶殿相連。「谷林堂」之名是蘇軾取自自己的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而來,橫匾是揚州雕刻家黃漢候集自蘇東坡法帖臨摹的。穿過谷林堂、繞過後假山,有歐陽文忠公祠,由清末兩淮鹽運使歐陽正墉募資於光緒五年(1879)建造。
祠內的歐陽修石刻像頗有些名氣,由江蘇候補道歐陽炳按清宮內府藏本臨摹歐公畫像、邗江著名石工朱靜齋勒石;精湛的刀工使歐公容顏微笑,鬍鬚纖細有波,加之石面稍凹,刻紋有反光作用,造成遠看白鬍須、近看黑鬍鬚;此像不僅黑白有變,且從任何角度看,歐公雙目均與觀者對視、雙足均朝向觀者,栩栩如生堪稱為神品。
自谷林堂穿過西偏月門,循石雕而下就來到了西苑圓門內,門額上有磚刻「芳圃」二字。此園四周山莊起伏,園中有水池,池東堆砌著黃石假山,造型如獅子盤山圖。園內有兩座御碑亭,一碑摹刻康熙帝題刻杭州靈隱寺詩,另一座有乾隆帝三次巡遊至此的詩作,最早的《游平山堂》開篇就是「梅花才放為春寒,果見淮東第一觀」。
對茗茶有興趣的人,應該無人不知茶聖陸羽的大名。唐朝有位狀元叫做張又新的,寫過一篇《煎茶水記》,全文九百餘字,評論當時泡茶泉水的優劣。他開篇先拍了老丈人劉伯芻的馬屁,列舉劉伯芻所排名的七種泉水,然後再詳細介紹了陸羽所排名的二十種。陸羽、劉伯芻、張又新幾乎是同時代的人,揚州大明寺水的泉水在劉伯芻的評論中排名第五,而陸羽把它排在第十二位。照理說,陸羽的名氣更大、排名更廣泛,但「第五」肯定比「第十二」聽著舒坦,於是當地人把大明寺泉水稱為「第五泉」。
清代鑿建西苑水池發現了一口老井,被認為是真實的「第五泉」,於是在其上建亭,如今風景獨好;而之前被認定的「第五泉」在水池東岸的高處,在池中泉眼被發現之後曾飽受質疑。
其實無法證明哪個是真正的「第五泉」,或者相信二者皆是算了,命名為上泉和下泉,再杜撰出某個美麗傳說、輔以一段古代凄美愛情故事,此泉此水一定名聲大噪。
口罩本以為大明寺就是一座中規中矩的佛教寺廟,未曾想還有諸多古迹,甚至還有園林藝術。於是乎本文也無法有個突出的主題,從鑒真大師東渡寫起,再轉到歐陽修、蘇軾等揚州軼事,最後以口罩幾乎一竅不通的「茶經」結尾,東拼西湊三千字,簡直是口罩版的「二分無賴是揚州」。
推薦閱讀:
※房屋裝修遇橫樑壓頂,別慌!風水大師教你用五帝錢鎮之化解!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宗喀巴大師開示:大乘菩薩退失菩提心,此罪遠勝其他重罪。
※王林死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大師」都什麼下場?
※憨山大師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