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對突厥
帝國的對撞--隋唐對突厥
俗話說,沒有對手的英雄是寂寞的,封建王朝也不例外,但凡是中國歷史上強大的封建王朝,總有一個適時出現的外敵,來陪襯其「赫赫武功」。比如漢朝的對手是匈奴,明朝的對手先有蒙古,後有女真,縱觀隋唐兩朝,也有一個強大的對手——突厥。 說突厥,現代人可謂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不管古代的演義小說,還是現代的武俠傳奇,都不止一次提到過這個強悍的民族,但對於這個民族,現代人又是格外的陌生:它從哪裡來,它最終又走向了哪裡,它因為什麼而強大,又因為什麼而衰落。這一系列的問題,是籠罩在突厥帝國頭上的神秘面紗。 在突厥王朝壯大的這段時間裡,中國北方先經歷了「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族縱橫中原,到最後楊堅奪權。這段時期里,北方草原並沒有因為諸多少數民族政權的南下而寂寞,相反崛起了諸如柔然等新貴,繼續與坐鎮中原的王朝周旋,而當柔然在北魏以及北周的打擊下走向衰弱時,一個更強大的對手——突厥,卻迅速崛起於草原。實事求是地說,雖然在突厥之前,北方草原城頭變幻大王旗,湧現「英雄」無數,但只有突厥,具備與當年強盛時期匈奴比肩的資格。因為比起其他諸部族的曇花一現和畫地為牢,突厥在極盛之時,卻控制了東起東北三省,西至裏海流域的廣大土地,且歷經隋唐兩朝百年,與中原王朝時戰時和,周旋到底,堪稱是中國中原王朝自匈奴西遷以後,面對的最強大對手。 那這個對手又是從哪裡來,又是怎樣走向強大的呢? 突厥命運的真正轉折,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征伐柔然之戰。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御駕親征,接連六戰,將一度強大的柔然部落打得全軍覆沒,累積斬殺俘虜柔然軍5萬多人,基本解除了柔然對中國北方邊境的威脅。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向來是鬆散的,強盛之時萬眾一心,但一旦遭遇慘敗,也很容易分崩離析,遭到慘重打擊的柔然,逐漸喪失對其從屬部落的控制,就在同年年底,阿爾泰山地區的鐵勒諸部發動暴動,脫離了柔然的統治。大約有30多萬的人口從阿爾泰山東遷,向北魏王朝投降。中國西部草原,一下子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真空」。相對於兄弟部落的選擇,突厥部則選擇了留守。此後,突厥開始了漫長的反抗柔然壓迫的戰爭。與此同時,出於牽制柔然部落的需要,彼時的中原王朝也相繼與突厥建立了聯繫,首當其衝的就是北周的前身西魏。公元542年,阿史那上門擔任突厥酋長時,開始派人到塞上與中原王朝進行貿易,而彼時的西魏王朝也對突厥極力拉攏。公元545年,西魏權臣宇文泰派胡商安諾盤為特使出使突厥,這是中原王朝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與突厥的交往。次年,突厥派使團來到長安,向當時的西魏王朝朝貢,公元551年,西魏王朝將長樂公主下嫁給突厥可汗阿史那上門。突厥,這個新崛起的草原新貴,成了西魏王朝的「駙馬爺」。就在同年,阿史那上門出動5萬鐵騎,大舉進攻騷擾中國北方的柔然部族,柔然可汗阿那環在兩面夾擊下絕望自殺,突厥趁機將柔然部族的人口、牧場大肆收入麾下,實力猛增,阿史那上門自稱「伊利可汗」。此後,突厥又遠征西域,進入中亞地區,到公元567年,突厥與波斯薩珊帝國合兵,消滅了游牧在鹹海的匈奴殘部,至此建立了他們東起遼河、西到鹹海的龐大帝國——突厥汗國。 在突厥汗國進行全力擴張的初期,與突厥汗國相鄰的中原西魏政權,對突厥汗國援助頗多,雙方使團往來頻繁,賞賜豐厚,而這時期的突厥汗國,對中原政權也格外恭順,屢次遣使通好。突厥開始「翻臉」,是在他們消滅柔然之後,從公元560年開始,頻繁地侵擾北部邊境州縣,且騷擾程度較柔然更甚。這時期中國北方的北周、北齊兩個政權正忙於互相攻殺,無暇北顧,因此對突厥王朝的侵擾,多採用拉攏、賞賜、和親等手段,但求息事寧人。與此同時,突厥還積極地介入中原內戰,比如在北周攻打北齊時,突厥就與北周合兵攻打晉陽,而在公元577年北周平滅北齊後,突厥卻又收留了逃亡漠北的北齊宗室高紹義,立他為齊帝。同時期,北周與突厥的往來也日益密切,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就是突厥宗室,而突厥沙伯略可汗的夫人則是北周公主。如此密切的關係,使突厥在常年中原內戰中大獲其利,更慣於在各政權之間「搞平衡」,以謀求最大利益。而在公元581年之後,楊堅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往年的「搞平衡」當然就不復存在。相對於前朝的「和親」「聯姻」「忍讓」,楊堅謀求的,是建立一個威服四方的大隋帝國,而彼時的突厥,正是沙伯略可汗在位時期,擁有騎兵40多萬,已是大漠草原的霸主。兩個政權之間,也勢必開始一場針尖對麥芒的碰撞。 二 天佑中原的是,就在楊堅接受「禪讓」,代周自立的那一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突厥汗國,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內亂——五可汗並立事件。 在北周時期,突厥的可汗是他缽可汗,此前突厥的幾任可汗傳承,都遵循「兄終弟及」的原則,但在他缽可汗死後,形勢卻發生變化。他缽指定即位的大邏便因身份低微不能服眾,遭到了宗室的反對,各方勢力爭奪之下,最終採取了折中的方式,以他缽的侄子攝圖為大可汗,即沙伯略可汗,此外還有巷邏擔任的第二可汗,大邏便擔任的阿波可汗,統治西域的達頭可汗,駐紮新疆東部的貪漢可汗。沙伯略雖然是突厥汗國的統治者,但原本就鬆散的突厥汗國,卻因此出現了隱隱裂痕,這裂痕自然瞞不過老謀深算的楊堅的眼睛,隋朝大臣長孫晟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在不久之後得以實施。對突厥,楊堅一開始就採取了冷落的政策,在他登位的初年,對突厥使者的賞賜就極為淡薄,此外還取消了原先北周定下的對突厥每年的糧米贈送。他曾對眾臣說過「餓狼在北,伺之何益」,將突厥看做喂不飽的餓狼。而沙伯略即位之後,續娶了原本是他缽可汗妻子的北周千金公主,這位公主惱恨北周滅亡,成天給沙伯略吹「枕邊風」,最後吹得沙伯略拍案而起,宣稱「我是北周的女婿,自當為北周報仇」。公元582年,打著為北周報仇的旗號,沙伯略盡起大軍40萬,兵分四路大舉進攻隋朝。而在此之前,突厥已經與隋軍發生了小規模衝突,在隋文帝登基的第一年,他們就在東線出兵,奪取了河北秦皇島。隋文帝命各軍嚴守邊境,修繕長城,增兵幽州與并州,到沙伯略起兵的時候,隋朝幾十萬大軍早已嚴陣以待。 公元582年四月,突厥40萬人兵分多路,對隋朝邊境展開了大規模進犯,從東部的河北、山西,到西部的陝西、甘肅,皆是戰火連連。這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次遭受游牧民族的全線進犯。面對突厥人的囂張攻勢,隋文帝楊堅沉著應對,他並不消極防守,相反以機動對機動,一面命令太子楊勇屯兵咸陽,建立指揮部,一面命令邊境隋軍主動出擊,以攻對攻,堅決打擊突厥進犯。戰事起初不利,突厥前鋒一度進逼漢中平原。甘肅慶陽之戰中,沙伯略親率10萬大軍長驅直入,與鎮守此地的隋朝行軍總管達奚長儒遭遇,隋軍據城死守,殺傷突厥軍近萬,迫使突厥後撤,但隋軍自身傷亡也慘重,守城官兵只剩不到百人。與此同時,主動出擊的隋軍在幽州會戰和臨洮會戰中連吃敗仗,兵馬損失過萬人,是年八月,突厥竟然突破了隋朝的寧夏固原防線,長驅直入進入內地,大掠寧夏、陝西北部州縣,陝西延安、弘化、甘肅蘭州皆被洗劫一空,隋朝採取堅壁清野戰術,各部隊嚴防死守,終於遏制了突厥攻勢。此時的隋王朝在初期主動出擊後,已然轉為全面退守,突厥損失同樣慘重,雖然屢次攻破州縣,卻始終不能持久,只能時進時退,以騷擾為主,整整一年,隋朝與突厥雙方總共近百萬軍隊對峙北方邊境,雙方僵持不下。 戰事的轉機在公元582年出現了,是年入春後,因長期戰爭,突厥師老兵疲,隋文帝立刻決定反擊。先是進行「全國動員」,發詔書曆數突厥罪惡,繼而命楊爽為行軍總管,兵分八路反擊突厥。楊爽深知「擒賊擒王」的道理,決定集中主力,先打沙伯略可汗的嫡系部隊。是年四月,隋軍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與沙伯略可汗主力部隊遭遇,隋將李充精選5000精騎,趁夜發動突襲,猝不及防的沙伯略被打得大敗,沙伯略本人靠躲在草叢裡才撿回一條命。此後突厥陣線崩潰,隋軍更乘勢進兵遼東,消滅了依附突厥的高寶寧政權,將遼東大地劃入隋朝治下,斬斷了突厥的左臂。與此同時,隋朝展開了全線的大反擊,突厥阿波可汗在甘肅被秦州總管竇榮定擊敗,不得不退出甘肅河西走廊。正是在甘肅會戰中,隋朝隨軍偏將長孫晟成功策反了阿波可汗,導致他與沙伯略可汗反目。 隋朝在公元582年的大反擊,徹底打擊了突厥的勢力,根據當時8路大軍的奏報,隋軍累計斬殺俘虜突厥兵竟高達10萬以上,強盛的突厥王朝第一次遭到了慘重打擊,如當年的柔然汗國一樣,本身結構鬆散的突厥王朝,也立刻陷入了分裂中。導火索就是沙伯略可汗指責阿波可汗臨陣脫逃,阿波可汗不服,更在隋朝的挑撥下與沙伯略反目,沙伯略一氣之下殺掉了阿波可汗的部族和母親,阿波可汗轉而到西域向其他可汗求救,從此,突厥陷入了分裂與內戰中。從公元583年起,阿波可汗集結部眾盤踞西北,建立了西突厥汗國,並與隋朝通好,而沙伯略可汗,則人口實力大減,成了東突厥。隨後在隋朝的分化瓦解軟硬兼施下,沙伯略屢遭打擊,終向隋朝稱臣。沙伯略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可汗位互相攻殺,更被隋王朝所利用,其子都藍奪取可汗位後,隋朝冊封他的另一個兒子突利為啟民可汗,為隋朝邊境屏障。長孫晟的「遠交近攻」,至此變成現實,陷入內戰攻殺的突厥王朝,暫時不能對大隋帝國構成威脅。一 在中原王朝的歷史資料里,突厥最初有兩個很不光彩的名字:柔然鐵工、柔然鍛奴,這兩個名字很形象地說明了他們最初的地位——小跟班。 突厥的祖先,現代普遍的說法是出自「五胡亂華」時期的「丁零」「鐵勒」兩個部族,他們原本游牧於葉塞尼河上游,公元5世紀時,柔然民族崛起於北方,他們被柔然征服後,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只是柔然民族的一個附屬部落。柔然民族強大時,其刀劍等武器,多由他們負責冶煉,因此在中原的典籍里,他們也就有了柔然鐵工、柔然鍛奴等稱號。突厥的得名,是因為他們遷徙至阿爾泰山地區後,因阿爾泰山形似戰盔「兜鍪」,因此取諧音,被命名為「突厥」。突厥最早襲擾中原王朝的記錄,應該是在北魏太武帝時期,當時他們跟隨柔然部落,大掠北魏山西大同地區,當時地方官就有奏報稱「以狼形戰旗柔然部,格外兇悍」。不過在當時的戰爭中,他們的人口、實力都遠不能與強大的柔然部相比,最多只是一支從屬部落。突厥的再次強大,是在始畢可汗在位時期。這時候的中原,已經陷入了隋煬帝統治的末世,天下大亂,自然對北方邊境失去了控制,趁勢崛起的始畢可汗,成了中原王朝的大敵。 始畢可汗是啟民可汗的兒子,隋文帝冊封啟民可汗後,每年給予優厚的賞賜,其勢力漸漸壯大。在啟民可汗時期,他們對隋王朝始終採取恭順政策,卻屢次發動北征,打擊東突厥其他派系,不斷擴大地盤,漸成北方最強一支。始畢可汗即位後,面對中原此時亂象紛起的局面,動了擺脫隋朝自立之心。公元615年,趁隋煬帝北巡的機會,始畢可汗發動幾十萬騎兵,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關,幸虧隋軍堅守,周邊隋軍奮力救援,才讓隋煬帝撿回一命。但雙方至此已經撕破臉,隨後隋朝群雄並起,各路勢力紛紛反隋。對隋朝當年的遠交近攻之策,始畢可汗也有樣學樣,北方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等幾大反隋勢力皆得始畢可汗支援,甚至後來建立唐朝的李淵,在他太原起兵之前,也曾派劉文靜為使節到始畢可汗處通好。為得始畢可汗支持,李淵甚至承諾,將所攻陷城市的珍寶美女盡數奉送給突厥,至此才得到突厥出兵相助,這以後,突厥部落開始介入到中原內戰之中。比如劉武周起兵時,奪取了隋煬帝的北方行宮,他將行宮裡的宮女盡數送給突厥做禮物,換回了突厥的3000匹精良戰馬,其騎兵一度雄視天下,劉武周更被突厥冊封為「定揚可汗」。郭子和起兵時,派兒子到突厥處做人質,突厥則冊封他為「平揚天子」。公元619年,劉武周與李淵互相攻殺時,一度在突厥的幫助下攻陷晉州,始畢可汗趁機隨後進兵,攻克寧夏銀川一帶,大掠數日,並想趁勢南進,徹底消滅李淵政權。而就在這時,始畢可汗突然病逝,事後,李淵用數十萬錢做代價,從突厥手中「贖」回了河套地區,一場大戰方才消解。即使如此,對早年起兵的李唐王朝來說,與突厥的關係卻是極其羞辱的,李淵曾向突厥稱臣,每次攻略城縣後,一旦突厥兵隨後趕來,都要送大量金錢以「孝敬」。花錢買和平的結果,就是突厥貪圖眼前利益,並未乘機在中原搶地盤,李唐王朝也順利完成了國家統一。 但對於結束分裂局面,百廢待興的唐王朝來說,突厥同樣是大患。李唐建國,面臨的是比當年隋文帝更殘破的一個爛攤子。而此時的突厥,在始畢可汗去世之後,非但沒有衰落,繼始畢可汗而起的處羅可汗也是強人,他一面在草原開疆拓土,擴大勢力,一面不斷南下,時而助唐王朝時而助其他勢力,在各路諸侯攻殺中牟利,唐王朝只好不斷饋贈以金錢,繼續花錢買和平。處羅可汗死後,啟民可汗的三兒子頡利可汗即位,他在位時,東突厥實力膨脹,不斷西攻西突厥,徹底壓倒了西突厥的勢力,成為草原的霸主。而此時,他已不滿足於中原王朝花錢買和平的局面。即位初期,就逼迫唐王朝割讓國土,將隋朝時期用來防禦突厥的塞北五原城盡數割讓給他。此時唐王朝剛剛完成國家統一,元氣未復,只能繼續忍氣吞聲。公元621年,頡利可汗率軍進犯唐朝代州,唐朝行軍總管王孝基全軍覆沒。公元622年,突厥又兵圍朔州,唐軍守將李大恩陣亡,唐高祖李淵忍無可忍,決定與突厥開戰,命太子李建成出陝西,李世民出山西,雲州總管李子和出大同,左武衛大將軍段德操出夏州,四路大軍齊發迎戰突厥。作為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深知國家殘破,開戰突厥的想法並非頭腦發熱,他曾問大臣是立刻與突厥求和好,還是先戰再和,中書令封德彝認為,應該先用戰爭讓突厥人知道厲害,再以戰逼和。因此,唐軍大軍齊出,開始了和突厥的第一次碰撞。 和隋文帝開戰突厥相反的是,唐軍一開始進展順利,在并州、汾陽等地和突厥接戰,斬首數百,迫使突厥撤退。誰料好景不長,突厥這次的戰術是「戰略大迂迴」。突厥先假意退卻,吸引唐軍主力北出,而突厥的精銳騎兵卻突然從西路夾擊,一舉攻破唐朝的大龍山、甘肅洪州,兵臨關中平原,新都長安一下子岌岌可危。戰敗之下,唐王朝只好暫時服軟,答應突厥帶走所掠州縣的全部財寶,並奉送金錢。對於是否退兵,頡利可汗也猶豫不決,此時秦王李世民正火速從山西趕來增援,聞訊後的頡利可汗就坡下驢,撤退北歸。橫掃中原的唐軍,在第一次與突厥精銳的碰撞中,輸得體無完膚。此後數年,突厥的侵擾規模持續擴大,每次都是在攻城掠地之後,等著唐朝來求和,再坐收唐朝的饋贈。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26年春天,突厥大規模進犯唐朝靈州、朔州等地,唐朝再次調兵遣將準備迎敵。正是這個外敵入侵事件,使李淵決定由太子李建成挂帥出征,並徵調秦王李世民的親信部將隨軍,而不甘心勢力遭削弱的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李淵將皇位「禪讓」給他。改變李世民命運的「玄武門之變」,突厥其實是無意間的始作俑者。玄武門之變後,是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而在此期間,突厥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唐朝邊境的進犯,由於唐朝正經內亂,無暇顧及邊陲,從朔州到靈州,東西戰線上突厥一路破關南下,一直打到長安附近。然後,新即位的李世民在渭水邊上與突厥頡利可汗會面,怒斥突厥侵略,在答應給突厥繼續饋贈財寶後,頡利可汗決定撤軍。其實就在此時,唐王朝調兵遣將,大軍集結於關西平原,頡利可汗之所以退兵,也是擔心孤軍深入,後路有被唐朝斷絕的危險。但無論怎樣,在唐朝建國後的幾次交鋒中,唐軍敗多勝少,歷次戰鬥幾乎潰不成軍。而此時的東突厥,已然雄踞草原,兵逼大唐,渭水會盟,更是東突厥軍事歷史上輝煌的頂點,當然,也是覆亡的喪鐘。 四 唐朝為什麼打不過突厥?其實在唐朝和突厥早期的戰役中,唐軍的失敗無外乎3個字——機動性。突厥鐵騎此時是草原最強,來去如風,在突厥對唐朝的戰鬥中,突厥在城池攻堅戰中很少佔到便宜,大多數的勝利,都來自避實擊虛,用騎兵快速大迂迴的方式,對唐朝防線進行夾擊,從而一舉擊破之。此時中原王朝歷經戰亂,馬匹稀缺,沒有強大的騎兵,自然不能在野戰中和突厥爭雄。而與現代人想像不一樣的是,此時東突厥的「軍事科技」也異常發達。突厥本身就是以精於冶煉著稱的,早年在隋朝與突厥的戰爭里,隋朝軍隊的強弓硬弩,給了突厥軍隊極大的打擊。從啟民可汗歸降隋朝時,突厥人就積極向中原學習弩箭製造等軍事技術,特別是頡利可汗攻破靈州之戰,就是以硬弩攻城,導致唐朝守軍全軍覆沒。此外突厥軍隊在攻城器械上也非常發達,頡利可汗的精銳「牙軍」,擁有大小攻城器械上百種,許多都是突厥收留的漢族「技術員」製造。對於唐王朝來說,突厥,是一個兼有游牧民族機動性和漢民族「高科技」的強大對手,其強悍程度,甚至遠勝於當年以游牧騎兵為主的匈奴。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後,將平滅突厥當做了頭等大事。他在位時期恢復生產,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對軍隊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改革了北魏時期就出現的府兵制,將原來的兵農分離改成兵農合一,招募大量精壯農民入伍,既擴大兵源又提升戰鬥力,更減輕了國家的軍費開支。與此同時,他還大行馬政,鼓勵民間養馬,設立專管馬匹飼養徵用的官員,增加國家戰馬儲備。而唐軍的戰法也與先前的南北朝以及隋朝不同,相比於北周、隋朝常用重甲騎兵的做法,唐朝從這時候開始化重為輕,大力發展硬弩和輕騎兵,以及善於對付騎兵衝擊的唐刀步兵。正是這個戰術的改革,在之後唐朝橫掃四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反擊的機會在公元627年五月到來了,這一年北方草原發生大規模雪災,許多部落損失慘重,對於以游牧為生的突厥來說,這個打擊是沉重的。同時頡利可汗與許多部落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與突厥歷代可汗相比,頡利可汗格外特殊,在行政上,他更信任招攬來的西域尚胡,疏遠突厥的宗室貴族,因此各部落日益與他離心離德,尤其是曾和他是盟友的突利可汗,因頡利可汗搜刮嚴重,兩人矛盾日益激化。就在同年,突厥西部的鐵勒部發生叛亂,頡利可汗命突利可汗率部鎮壓,被打得大敗,惱怒的頡利可汗將突利可汗關押鞭打,不堪受辱的突利可汗舉兵反叛,又被頡利可汗打敗,無奈之下,突利可汗向唐王朝投降。這個天賜良機李世民怎能放過,公元628年十月,唐王朝決定出兵北伐,而此時的頡利可汗已經眾叛親離,東部的契丹等部族皆已反叛,西部的薛延陀汗國和鐵勒部也脫離統治,連年災荒又造成經濟困難,他卻偏偏火上澆油,率兵進駐馬邑,向唐王朝炫耀武力,以為唐王朝會像以前一樣花錢買和平,而這次他等來的,是唐王朝的迎頭痛擊。 十一月,唐王朝以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率六路大軍出師,唐軍初戰告捷,在馬邑擊敗頡利可汗。在這一戰中,唐軍展示了他們的新戰法,以長刀步兵為方陣,後方排列硬弩,阻遏突厥騎兵衝鋒,輕騎兵兩翼夾擊,將突厥軍沖得大潰。更讓突厥驚愕的是,唐軍竟然連步兵都配備戰馬,步兵騎馬抵達戰場後下馬步戰。數年的休養生息,已讓唐軍積累了充足的實力,可以用強大的戰鬥力和雄厚的國力,與突厥打一番酣暢淋漓的野戰。馬邑戰役後,頡利可汗倉皇敗逃,其屬下向唐朝投降後,供出了頡利可汗的駐軍位置,隨後唐朝以李靖、柴紹、李道宗、衛孝傑、李世績、薛萬淑兵分六路,全力圍剿突厥,頡利可汗節節敗退,其屬下部落紛紛向唐王朝投降。次年正月,李靖率領3000精騎星夜兼程,直搗頡利可汗的老窩定襄,李世績的北路軍則迂迴到呼和浩特,將頡利可汗前後夾擊,連遭慘敗的頡利可汗逃到內蒙古鐵山,只剩1萬多殘兵,他一面遣使至唐朝,要求求和,一面想藉機脫身,但精明的李世民不會給他這個機會。就在唐朝使者唐儉進入頡利可汗營帳後不久,李靖的大軍就拍馬殺到,頡利可汗大軍被殺得全軍覆沒,隻身逃亡的頡利可汗本想逃奔青海,再聯合當地部落起事,但唐軍李道宗部已經堵在了那裡,結果,頡利可汗,這位一度雄踞草原的梟雄,最終在甘肅靈州束手就擒。強悍一時的東突厥汗國,至此滅亡。 頡利可汗被俘之後,東突厥已經盡數歸附了唐朝,早年叛變東突厥的鐵勒諸部也紛紛歸附,這時期的唐朝領土,可以說是擁有今天整個外蒙古草原。同年三月,原突厥屬下各部落酋長齊聚長安,尊李世民為「天可汗」,中原王朝「天朝上國」的思想,正是從此開始。 對投降的東突厥,唐太宗採取了極其開明的政策,不但赦免了頡利可汗的罪過,對投降的突厥人也一視同仁,終唐一世,突厥族官員是唐朝政壇一股重要力量,如執力史思、阿史那思摩等人皆是唐王朝重臣。僅貞觀一朝,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員就有100多人。長安城內居住的突厥人也有1000多家。當然中間也有不和諧,比如公元639年,突利的弟弟結社糾集40多人企圖行刺唐太宗李世民,陰謀被粉碎後,唐太宗採取寬容政策,並未藉機株連各突厥部族,反而在突厥舊地建立牙帳,讓突厥成為唐朝邊境的屏障。 東突厥敗亡後,如之前一樣,北方草原的權力真空再次出現,而原本被東突厥壓制的西突厥,勢力也再度壯大,之後陸續有薛延陀汗國等部落崛起,但皆被唐王朝平滅。唐朝在漠北設立單于、瀚海兩個都護府,後合併為安北都護府,委任當地部族首領為官,將漠北草原納入唐王朝治下。而勢力變大的西突厥,也終未能填補東突厥敗亡後的草原空白。唐朝在與東突厥的周旋時期,對西突厥一直採取通好政策,企圖扶植西突厥來牽制東突厥,但西突厥起先被打得太慘,而在東突厥敗亡後,他們的實力又迅速膨脹。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西突厥的勢力範圍,主要是今天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地區,唐朝平滅東突厥後,西突厥東面的薛延陀以及高昌國又相繼歸附,此後高昌國叛亂,唐太宗派侯君集平定。侯君集平高昌國前,西突厥一直支持高昌國,但唐軍夜行700里奇襲高昌,僅用一夜時間平定高昌全境,嚇得西突厥立刻奉表求和。公元640年九月,唐朝在吐魯番設立安西都護府,西突厥被納入了唐王朝版圖。此後,西突厥也和東突厥一樣,由於內部的不和陷入分裂之中,唐朝則步步緊逼,以安西都護府為基點,不斷招降西突厥部落,冊封西突厥的各部落酋長為唐朝官員。值得一提的是,唐軍派去平定西域的軍隊,許多都是原東突厥的軍隊,比如名將阿史那杜爾。公元642年,唐將郭孝恪連續擊敗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陸,眾叛親離的乙毗咄陸於次年奉表歸降,西突厥全境被納入唐朝安西都護府治下。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時,唐朝瑤池都督,突厥人阿史那賀魯發動叛亂,唐朝一開始採取懷柔政策,但阿史那賀魯卻四處擴張,一度雄踞西域,自稱沙缽羅可汗。唐朝多次征討,皆因地處偏遠,無功而返。公元655年,唐朝以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大舉西征阿史那賀魯。蘇定方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一面招撫突厥部落,一面集中力量攻打阿史那賀魯本部,在卡樂額爾齊斯河戰役中,唐軍用步兵方陣戰術,擊破阿史那賀魯的突厥騎兵,隨後趁雪夜追擊,一舉攻破阿史那賀魯的老巢金牙山,阿史那賀魯逃亡塔什干後,被當地酋長送交唐朝,至此,雄踞西域一時的西突厥汗國,徹底滅亡。 在唐太宗、唐高宗兩代帝王的打擊下,一度強悍的突厥汗國,其全境終於納入了唐王朝的治下,此後突厥部落雖然時有叛亂,且在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皆與唐王朝發生戰事,但終已不是唐王朝最大邊患。突厥的各部落分裂後,其各部多成唐朝邊境屏障,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立功頗多,也有許多部落不斷叛亂,擁立突厥可汗後人,企圖重建突厥汗國,皆在唐王朝的打擊下失敗。突厥最後一次與唐王朝戰爭,當是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突厥殘部擁立白眉特勒為可汗,史稱「白眉可汗」,大舉舉兵反唐,唐朝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聯合回紇共同進兵,將這股叛亂勢力剿滅。從此,突厥作為一個民族,已經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其部族或是融入漢族,或是融入回紇等草原民族,或是西遷中亞一帶,對唐王朝來說,已是一個歷史概念了。
推薦閱讀:
※突厥二十萬人攻打長安,李世民僅帶六人出城,嚇得突厥兵下馬朝拜
※唐攻東突厥之戰
※突厥諸可汗常用「乙毗」作稱號前綴或後綴,這一詞是什麼含義?
※古代核心突厥(藍突厥)大概能有多少人口?
※古代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裡去了?
TAG:突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