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內容提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和理論總結,但它是一條具有普遍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中國共產黨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為「結合」原則的確立提供了實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認識論為它提供了科學理論根據。「結合」原則包含兩個基本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堅持「結合」原則,既要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對社會實際的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基本原理 本國實際
作者簡介:田心銘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40年代問世以來,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就像一棵根深葉茂、蓬勃生長的大樹,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總結100多年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經驗,作為今後繼續前進的借鑒,是一個重大歷史性課題。本文僅就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作一些探討。
01
—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際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鄧小平在1956年回顧說,十一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這樣的原則,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原則是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根據過去革命中失敗和成功的經驗總結起來,並在第七、第八兩次黨代表大會上加以肯定的」。自從黨的七大以來,每當黨總結歷史經驗,決定黨的路線的重要時刻,都在重要文獻中鄭重重申這條原則。例如,1956年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開幕詞中,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2008年胡錦濤在總結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時,2012年黨的十八大在總結90多年來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都重申了這條原則。
在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文獻中,在不同場合,這一原則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也表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表述為「普遍真理」「基本原理」「普遍原理」,「實際」也表述為「實踐」,「統一」也表述為「結合」。這些不同表述沒有實質上的區別。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不斷發展著的科學思想體系的總名稱,包括了列寧主義。我們所要堅持和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特定對象的個別性結論或理論判斷,而是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論,因而稱之為普遍真理或基本原理、普遍原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毛澤東的著作中,「實際」這個概念,既是指真實情況,又包括人們的行動或實踐。
筆者認為,這一原則雖然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和理論總結,但是它的精神實質具有超出一國範圍的普遍適用性。將其中的「中國」改成「本國」或「各國」,這一原理仍然能夠成立。也就是說,「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以下也簡稱「『結合』原則」)。
02
—
堅持「結合」原則,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一種理論的堅持,意味著它保持著自身的根本性質和理論內核,它的核心範疇和基本原理繼續被付諸實踐並不斷得到證實;而一種理論的發展,意味著它在保持固有性質的基礎上沿著既往的方向繼續前進,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具有越來越豐富的範疇和原理。在各種不同的乃至對立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中,只有科學真理性的理論才真正具有這種堅持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它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核心,以共產主義社會為最高目標。所以「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不僅表現在它的理論文獻中,更體現於以它為指導的社會實踐、社會變革之中。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尤其是當今中國在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的事實,向世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在堅持中不斷發展的蓬勃生機。
為什麼只有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呢?
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才能得到堅持,即確立為科學真理並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理論不僅來源於實踐,還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並且通過指導實踐改造世界。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揭示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即「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的人類認識發展基本規律。他指出,從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後,理論的東西在回到實踐中去之前,其真理性問題是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解決的。只有把理論應用於實踐,接受實踐檢驗,才能完全地解決這個問題。自然科學的理論是如此,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如此。「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稱為真理,也不但在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人科學地構成這些學說的時候,而且在於為爾後革命的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實踐所證實的時候。」他說「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繫,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
毛澤東這些論斷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事實。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新世界觀於19世紀40年代形成,在《共產黨宣言》中問世,立刻就面臨著席捲歐洲的1848年革命風暴。馬克思恩格斯投身於這場大革命之中,創辦了《新萊茵報》,在《1848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等著作中成功地運用新世界觀總結法國、德國革命的經驗,檢驗了自己的理論。恩格斯在1885年為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第三版寫的序言中說,馬克思把他發現的歷史運動規律作為理解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歷史的鑰匙,「他用這段歷史檢驗了他的這個規律;即使已經過了33年,我們還是必須承認,這個檢驗獲得了輝煌的成果。」馬克思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對自己40年代形成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了簡潔而明確的表述,他稱之為「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這些「天才的思想」「在那時暫且還只是一個假設」。儘管它「是一個第一次使人們有可能以嚴格的科學態度對待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假設」,但畢竟還只是假設。恩格斯說過:「只要自然科學運用思維,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同樣是如此。這是因為,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就可以形成天才的假設,但不足以形成定律;如果等待材料到足以形成定律為止,就等於在此以前中止運用思維的研究,而那樣就永遠不會形成什麼定律了。要讓假設成為定律,必須有新的實踐。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提出的這個假設,在經受了1848年革命實踐的檢驗之後,在馬克思將它成功地運用於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研究,創立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學之後,才作為科學理論確立起來。列寧指出,由於馬克思把他的歷史觀成功地運用於資本主義這個最複雜的社會形態,「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如果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把他們創立的新世界觀付諸實踐,就不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欣慰地看到這個理論在全球環行。
後來,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過去蘊藏在地下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讓世人刮目相看,顯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力量,這才有了如毛澤東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此開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90多年的歷史,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日益結合的歷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經過中國人民長期實踐的檢驗而確立起來、同時通過指導實踐改變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改變世界和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就是與各個不同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之後,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相互影響是巨大的,各國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相互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說到底,各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是各國人民自己的事情。馬克思在1864年創立的第一國際和列寧在1919年創立的第三國際,都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推動國際工人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都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分別於1876年和1943年及時地宣告解散。正如1943年中共中央《關於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科學,而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革命不能輸出,亦不能輸入,而只能由每個民族內部的發展所引起」,這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從來所闡發的真理」。社會實踐無不是同這個或那個國家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主要途徑或方式,是通過以它為指導的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從本國實際出發,組織和領導本國人民改造世界的實踐。所以,馬克思主義只有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得到堅持。
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人類認識運動,是「循環往複以至無窮」的過程。人們對於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運動,可以通過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達到相對意義上的完成;而人類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則是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實踐中產生,也只能在實踐中發展。雖然理論的發展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思想理論領域的各種矛盾、不同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理論發展的推動力,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各專業領域歷史傳承的思想材料的加工製作,但是歸根到底,理論的發展是由社會實踐推動的。各國都有其特定的現實條件、歷史發展和民族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基本國情,都有自己各具特殊性的歷史任務和這樣那樣的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理論是通過研究新的問題向前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在新的實踐中通過解決新的問題而得到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新的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在其第四章《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中分別指出了在英國和北美,在法國、瑞士、波蘭和德國對待各國反對黨派的態度。後來他們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說,《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裡已經表達了《共產黨宣言》中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要以不同國家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的思想。1881年,馬克思在給荷蘭社會民主黨人的信中談到即將召開的國際社會黨人代表大會時說:「任何工人代表大會或社會黨人代表大會,只要他們不和這個或那個國家當前的直接的條件聯繫起來,那就不僅是無用的,而且是有害的。它們只能在沒完沒了的翻來覆去的陳詞濫調之中化為烏有。」理論的運用不能脫離這個或那個國家具體實際的思想在這裡得到了更加強烈的表達。
列寧堅決反對那種認為馬克思的理論「不完備和過時了」的觀點,明確宣布「我們完全以馬克思的理論為依據」,同時他又指出,馬克思的理論「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他強調俄國社會黨人「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向前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他根據對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深刻分析,明確地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俄國國內和國外多重複雜的社會矛盾使它成為帝國主義統治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的重要歷史關頭,列寧在《四月提綱》中闡述了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理論,為後來的十月革命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十月革命的勝利把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變成了現實,也驗證了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列寧沒有把俄國革命的經驗凝固化,他在1923年說:「在東方那些人口眾多、社會情況無比複雜的國家裡,今後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中國正是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情況複雜的東方國家。經過俄國人的介紹才找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自己長期的實踐探索,深刻地認識到了中國不同於俄國的特殊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清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標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開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中國共產黨人經過90多年的接力探索,開創了道路、理論體系和社會制度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回答了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
中國共產黨人對結合本國實際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高度的理論自覺。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總結了建黨24年歷史經驗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毛澤東同志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便是此種結合的代表。」1958年,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列寧說的和做的許多東西都超過了馬克思,如《帝國主義論》,還有馬克思沒有做十月革命,列寧做了。馬克思沒有做過中國這樣大的革命,我們的實踐超過了馬克思,實踐當中是要出道理的。這種革命的實踐,反映在意識形態上,這就是理論。後來他又批評中國共產黨內有的人說「學哲學只要讀《反杜林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就夠了,其他的書可以不必讀」的觀點,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他說:「我們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末期和抗戰初期寫了《實踐論》、《矛盾論》,這些都是適應於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
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回顧總結90年來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與時俱進的歷程,指出:「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不斷追求真理、大膽探索的結果。這個結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黨的十八大後不久,2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研討班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他強調,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全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揮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總之,理論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而各國實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實踐活動本身無不具有特殊性,這就決定了,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03
—
「結合」原則的兩個基本點
筆者認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作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包含兩個基本點: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這二者缺一不可。把握這兩個基本點的統一,就要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錯誤思想。
第一,堅持「結合」原則,必須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黨。但是在如何理解和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黨內發生過嚴重分歧。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歷史上的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種,「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主要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於絕境。」毛澤東思想就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鬥爭並總結這方面歷史經驗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也是在反對這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傾向的鬥爭中確立的。因此,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從來就是「結合」原則的一個基本要點。
在恩格斯晚年,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已經提上了日程。針對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和黨外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他明確提出:「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他嚴肅地批評說:「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恩格斯關於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的思想,為正確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基本準則,被列寧稱為「經典性的論點」。列寧認為,忽視了這一方面,「就會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一種片面的、畸形的、僵化的東西,就會抽掉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會破壞它的根本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所說的「死的馬克思主義」「臭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如此。
毛澤東在1930年就針對他當時稱之為「本本主義」的錯誤思想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他說:「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在30年代後半期先後從政治策略和軍事戰略上總結了反對以教條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經驗,又寫作《實踐論》《矛盾論》,把對於教條主義的認識上升到了哲學思想的高度。在193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命題。他說:「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他大聲疾呼:「教條主義必須休息。」經過1942年開始的延安整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成為全黨的共識。毛澤東把這種態度概括為「實事求是」。他說:「我們黨是有實事求是傳統的,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實事求是論定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貫串於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一個基本方面,明確指出:「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領導全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是強調必須從實際出發。他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新的實際相結合,反對思想僵化,反對教條主義。他說,思想一僵化,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就嚴重起來了。「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他說:「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他提出:「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你不抓住四個現代化,不從這個實際出發,就是脫離馬克思主義,就是空談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我們貫徹這條思想路線,就要反對教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闢,正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從中國實際出發取得的偉大成果。正如黨的十七大在回顧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二,堅持「結合」原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反對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確立「結合」原則,在著重反對教條主義的同時,也反對輕視或忽視理論的經驗主義。毛澤東說:「我們黨內的主觀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他要求有工作經驗的人學習理論,認真讀書,使經驗上升為理論,這樣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普遍真理,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分析了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的關係,指出:「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出發點雖然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質上,兩者卻是一致的。他們都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分割開來。」他們的思想都不符合客觀的全面的實際情況,對於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有許多共同的錯誤認識,經驗主義成了教條主義的助手。鄧小平後來回顧說,「在普遍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個問題上」,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我們都反對」。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出現了一種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從右面來懷疑或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他稱之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懷疑或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對各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是堅持「結合」原則的一個關鍵所在。
堅持還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焦點。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思想在不斷演化中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有人提出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指責100多年前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今天已經不再具有真理性和價值。這種觀點的錯誤,不僅在於它否定了凡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都具有絕對性的一面,在其適用的範圍內不會過時,更是無視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隨著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事實。有人提出「外來文化論」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稱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而不是「本土文化」,不適用於中國。這種觀點沒有看到,我們是把揭示了物質世界和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作指導思想,而不是照搬經典作家表達思想的民族文化形式,更忘記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已經中國化了的事實,無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有人宣揚一種「實踐否定論」,把社會實踐中發生的各種錯誤、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當作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理由。這種觀點無視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是實踐脫離科學理論指導或受錯誤思想理論影響的結果,把指導思想與社會實際生活的關係簡單化了。有人散布一種馬克思主義「非學術論」,稱馬克思主義不是學術、沒有學問,要把它從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領域排擠出去。這種觀點完全背離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無視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中取得的輝煌成果;更沒有看到,只有馬克思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才使研究社會歷史的各門學問得以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而成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還有人提出「指導思想多元論」來反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指導思想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這是社會意識形態運動的客觀規律,也是社會歷史發展中各國普遍存在的事實。指導思想多元論的哲學理論基礎——真理多元論是一種否定真理客觀性和一元性的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觀。在已經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中國,宣揚「指導思想多元論」是挑戰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一種謀略,其實質是企圖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或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取而代之。
面對懷疑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中國共產黨始終鮮明地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鄧小平提出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被鄭重地確立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鄧小平一貫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作出一個重要論斷:「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說:「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他堅定地表示:「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針對一些黨員、幹部中存在的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理想信念動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振聾發聵地提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覆強調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他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恆的思想價值。」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他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看家本領。要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學習,研讀經典原著,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理想信念。
總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這兩個基本點的統一構成了「結合」原則的基本內容。堅持「結合」原則,既要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對社會實際的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要反對一切離開馬克思主義或脫離本國實際的錯誤傾向。
04
—
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科學思想體系,主要是由它的基本原理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主要是它的基本原理的發展。筆者認為,「結合」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中形成和確立的一條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發展的生動體現。確立這條基本原則或基本原理,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貢獻。
毛澤東、鄧小平對於中國經驗是否適合於其他國家的問題,歷來持非常謹慎的態度。他們一面勸外國朋友不要照搬中國經驗,一面告誡中國同志不能把中國經驗強加於人。但與此同時,他們都明確提出,「結合」原則是對各國都適用的普遍真理。
在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毛澤東先後會見了多個國家參加中共八大的代表。他對拉丁美洲11個國家的共產黨代表說,中國革命的經驗,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武裝奪取城市的經驗,對你們許多國家不一定都適用,但可供你們參考。「我奉勸諸位,切記不要硬搬中國的經驗。任何外國的經驗,只能作參考,不能當作教條。」他明確提出:「一定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本國的具體情況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他後來又對非洲的朋友們說:「我的著作,中國的情況,僅僅只能作你們的參考,你們辦事要按照你們國家的實際情況。」「馬克思和列寧都曾說過,他們的理論僅僅是行動的指南,是指導方向的,不能當作教條。」1957年,在討論起草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的文件時,毛澤東提出,在會議公報中寫上「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各國的民族特點進行工作」。在1957年11月6日莫斯科慶祝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大會上,毛澤東說: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家如果忽視或者不認真研究俄國革命的經驗,不認真研究蘇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並且按照本國的具體條件,有分析地、創造性地利用這些經驗,那麼,他就不能通曉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列寧主義,就不能正確地解決本國的革命和建設問題。那麼,他就會或者陷入教條主義的錯誤,或者陷入修正主義的錯誤。我們需要同時反對這兩種錯誤傾向。毛澤東後來回顧說:「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口號就是在延安整風時提出的。這個口號寫進了1957年莫斯科宣言,那裡面說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對中國同志,毛澤東則明確指出:「對於一切外國人,不要求他們承認中國人的思想,只要求他們承認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該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不論照搬蘇聯的或中國的經驗,都是違背這條原則的。
鄧小平對「結合」原則的普遍真理性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論斷。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結合本國實際。」他強調:「我們歷來主張世界各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特點去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鄧小平以中國的實踐經驗為依據,面向國內外的人們有力地論證了為什麼必須堅持「結合」原則。1980年11月,鄧小平對來訪的西班牙共產黨代表團說:既然中國是根據自己的實踐與馬列主義結合取得勝利,那麼,其他國家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做?他說:任何國家的事情,只能由那個國家的馬列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自己去判斷。世界各國,拿歐洲來說,歐洲的問題只能由歐洲人民自己來解決。同年,他對我國工作人員說:「既然中國革命勝利靠的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就不應該要求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按照中國的模式去進行革命……當然,也不能要求這些國家都採取俄國的模式。」他說,各國黨的國內方針、路線是對還是錯,應該由本國黨和本國人民去判斷。最了解那個國家情況的畢竟還是本國的同志。歐洲共產主義是對還是錯,也不應該由別人來判斷,「只能由那裡的黨、那裡的人民,歸根到底由他們的實踐做出回答」。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成功和失敗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結合」原則的確立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根據,那麼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認識論則為它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上一切事物的矛盾都有其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共性,同時又在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個性。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用列寧的話來說,「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毛澤東指出:「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客觀事物自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的關係,決定了人們認識發展的一條規律: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循環往複、不斷深化的規律。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質,再通過概括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本質,然後以這種對共同本質的認識為指導,繼續研究其他各種相關的具體事物,找出其特殊的本質,並進一步驗證、豐富和發展對事物共同本質的認識。這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經受住了實踐檢驗而確立並發展起來的真理,就是科學理論;其中從認識到實踐、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對於科學理論來說,就是它回到實踐中去,與新的具體的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經受了一百多年來社會實踐反覆檢驗的科學真理,它所揭示的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資本主義矛盾運動和它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一般規律,存在於世界各不同國家之中,所以各國共產黨人都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另一方面,各國情況千差萬別,都有自己的特殊國情。「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代替對任何一個國家具體國情的認識。要認清本國的國情,找到一條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只能由各國人民從本國實際出發去探求,不能從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原理出發去演繹、推導。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公式或教條搬用,必然導致認識上的錯誤和實踐中的挫折。因此,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堅持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即堅持「結合」的原則,這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的成功之道。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圍繞著「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展開的。由於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都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三大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的,因此,「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即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態度問題,就成為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中的首要問題。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就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如果以最簡明的方式,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正因為如此,黨在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後30年的歷史和經驗時提出:「30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筆者看來,把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所得出的也應該是這個結論。
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大題目,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多方面的探討。舉例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的關係,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關係,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關係,求真和務實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和本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立足本國和借鑒外國的關係,理論決策和學術探討的關係,從群眾中來和到群眾中去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和部分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等等,都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應該探討的問題。對這些問題作分別的或各種綜合性的研究,對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無論從哪一方面開展研究,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都必須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或脫離本國具體實際,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危害理論和實踐的健康發展。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應該得到普遍遵循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之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3、4、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3]沙健孫:《毛澤東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4]聶運麟:《鄧小平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幾個重要戰略思想》,《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4期。
[5]田心銘:《中國與世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3期。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4期
推薦閱讀:
※2步5動作發展髖關節的活動度
※說說各年代軍力發展:看中國一步一步碾壓美國(4)
※淺論中國對外開放理論的漸進發展及其意義
※淺談女學、女寺的興起與發展
※我國保稅物流園區的發展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