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與CPI賽跑很辛苦 物價已經過"五關"
編者按:2010年的物價上漲輕鬆掀翻了很多人的預期。CPI從年初的1.5%連續闖關,呈現出「利落「的走勢——破三、破四、破五,一路仰沖至11月的5.1%。在網民自發評選的年度漢字中,「漲」字呼聲最高。眾網友一邊投票,一邊長嘆「神馬都在漲」。「漲」字背後有遊資熱「炒」作祟,有普通百姓海「囤」應對,有政府出「拳」破解。伴隨著通貨膨脹的「敲門」聲,「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蘋什麼」、「糖高宗」、「油你去」、「煤超瘋」等網路熱詞迅速躥紅,緊隨其後,土豆、雞蛋、白酒、速食麵、大米、棉花、羽絨服也紛紛加入漲價大軍。揶揄戲謔之後,更多的是被逼迫出來的生存智慧,在腰包飛快癟下去的同時,普通民眾不得不與CPI展開一場「民間賽跑」。於是,催生了囤貨抗漲的「海囤族」和節省開支的「摳摳族」。更有對抗CPI的終極秘笈「八戒」:戒駕、戒煙、戒酒、戒零食、戒逛街、戒在外吃飯、戒娛樂……換城消費、「赴港打醬油」也成為一種購物「新體驗」。在此背景下,中央果斷出手,祭出穩物價「國十六條」,「通脹狙擊戰」全面打響。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採取措施平抑物價,時隔多年再提「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力度之大前所罕見。調控立竿見影,尤其是前期遊資介入炒作的部分品種,價格回落幅度相當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意味著控物價已經成為調控的首要任務。本次會議更是明確提出,價格調控監管工作將「全面加強」,具體措施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雖然不大能弄明白流動性、準備金、負利率、CPI,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什麼原因造成的價格上漲,網民還是有話要說,有言要建。網言網語:「現在既跑不贏劉翔,也跑不贏CPI」百姓感受:「今年覺得特別難,不知道是真的難還是周圍有這樣的氣氛,反正我始終都覺得心理壓力挺大的。」各方聲音:「麵粉、雞蛋都漲價,我們再不漲就只能賠錢。」專家解析: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一旦落實到責任制,考核跟烏紗帽掛鉤,基本沒有無效的,千萬別小看這個。我們有能力、有條件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這點大家一定得相信。 網言網語「買啥漲啥!用流行的網路用語來說就是:CPI,你懂的。」「現在既跑不贏劉翔,也跑不贏CPI」當了「房奴」「卡奴」後,如今又被迫變成了「菜奴」。「從今天起,做一個對自己摳門的人。出門只坐公交,去近的地方就騎車或步行。不煲電話粥,盡量簡訊飛信說事……」(海子體詩歌戲作)「神馬數據、新高、甚至漲價的東西都是浮雲,我只關心,什麼時候,物價能降點?」「哥囤的不是油,而是心態——一種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香菜,1元3根,100元可以買300根香菜!」工資「給點力」,跑贏CPI吧!「限價令下,五百萬罰款紅線誰敢碰!」 百姓感受無奈! 「10塊錢一斤的蘋果太貴,改吃1塊錢一斤的蘿蔔,所謂「冬吃蘿蔔夏吃薑」;食用油太貴,炒菜改涼拌、低鹽少油的方式更健康;汽油太貴,走路當然比開車更利於鍛煉身體,如果計較時間成本,還可以改騎自行車。」困惑! 「2010年什麼都飛漲,坐飛機的發現燃油費漲了,開小車的發現汽油漲了,買菜的發現大蒜黃豆綠豆姜統統漲了……奇怪的是,工資卻不漲。」建議:源頭上國家採取大額補貼種地農民,鼓勵擴大種植面積,調動種植積極性,對中間環節採取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壓縮治理,針對擾亂市場行為者毫不留情依法處理。對零售網點直接監督干預等法律手段。切實落實省長市長負責制。清單! 廣州市民關姨的「消費清單」,把其近1年內買菜的消費變化鋪排出來:瘦(豬)肉從12元/斤升至18元/斤、雞蛋從2.8元/斤升至4.7元/斤、最便宜的5升裝食用油從50多元/瓶升至90多元/瓶、生薑從3元/斤升至7元/斤、蒜頭從2元/斤升至8元/斤、而100元可能也只能買到50斤米……此外,除了青菜的價格季節性起伏比較明顯外,雞、鴨、鵝每斤價格大約上升了1元,水價的漲幅則達到了一成左右。算賬! 11月份的CPI為5.1%,和目前一年期2.5%的定期存款利率相比,負利率程度達到2.6%,即老百姓存1萬元進銀行,一年要「虧」260元。儲戶的損失一部分「補貼」給了銀行,一部分「補貼」給了房地產開發商、追求政績的地方政府等貸款者。疑問! 「真是一不小心菜價就躥得老高,往回落的時候就慢慢悠悠,真是不曉得這個錢都被誰掙走了……」 各方聲音開發商——房價雖然高,但是地價更高,而且鋼筋、水泥等各種原材料也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百姓——「太貴了,真是吃不起。富士蘋果,零售價4元,一個蘋果五六兩,算下來吃一個蘋果得花兩元多錢。」白領——今年覺得特別難,不知道是真的難還是周圍有這樣的氣氛,反正我始終都覺得心理壓力挺大的。租客——甭說買房了,租房都快租不起了……去年租房時這套三室的房子月租3000塊,我這間小屋是800塊。今年10月份續約的時候房租一下漲到了3600塊,我們3家每家都漲了200塊。農戶——「現在有點後悔了,雖然當時賣了不少錢,可是錢不值錢了,還不如留著麥子呢。村裡很多人都不願意再賣糧食了。存現金不如存實物划算。」菜農——「現在建一個大棚要8萬元,相比兩年前整整漲了一倍。這其中,水泥、薄膜、草帘子等基本材料費用佔一半,另外一半上漲的費用,仍舊是勞動力價格上漲引起的,一個建築工一天的工錢至少120元,而兩年前是六七十元。勞動力價格上漲,層層傳導。」服裝商——「鴨絨從每噸20多萬漲到將近30萬,棉花每噸漲到兩萬五左右,加上輔料和人工費漲價,今年羽絨服的進貨價幾乎翻番。」個體戶——「麵粉、雞蛋都漲價,我們再不漲就只能賠錢。」算上租金、水電,我們賣一碗面也就掙塊把錢,麵粉一袋漲了十多塊,每天燒的煤要多花近20塊,上個月基本是白乾了。」 專家解析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因為通貨膨脹預期,人們怕鈔票發毛,就會去搶購東西,會形成一種虛假的需求,造成物價上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小年: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個貨幣現象,要想治理通脹,必須果斷而堅決地緊縮銀根。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一旦落實到責任制,考核跟烏紗帽掛鉤,基本沒有無效的,千萬別小看這個。我們有能力、有條件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這點大家一定得相信。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雖然價格上漲過快,但通過行政手段仍然是難以控制住的。微觀上的價格升降還是應由市場機制來決定,政府要更多地從宏觀政策調整上來應對通脹,並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以緩解他們的生活困難。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工資的上漲滯後於價格的上漲,且物價上漲的商品多以生活必需品為主,這樣直接導致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消費水平降低,農村消費者信心指數和中低收入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嚴重下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明年貨幣政策必須回歸正常狀態,管住銀根,信貸增速維持15%左右。中國長期處於負利率,不利於經濟穩定增長。負利率應儘快轉變為正利率,使其與通脹水平相適應。從長遠看,加息是趨勢。同時要結合結構調整加強資本管制,有意識地、適度地讓人民幣升值,推動匯率改革前行。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物價上漲的這個來勢雖然比較快,但是它的基礎並不是那麼強勢,所以我相信物價上漲的這個態勢在明年應該能夠得到緩解。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張岸元:物價上漲更本質的因素在於各類社會成本特別是基礎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在食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蔬菜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過去農民只在乎種子、化肥、農藥,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勞動也是生產農產品的成本,但隨著城市農民工「勞動力成本」概念的出現,農民意識到了勞動的價值也應該在農產品價格中體現。中國經濟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今年,即便按一些專家預期的全年CPI達到3.3%左右,也比30多年的平均CPI低得多,且明顯低於國際金融危機前2007年的4.8%和2008年的5.9%。而且,這個CPI漲幅伴隨的是10%左右的較快經濟增長速度,應該算合理可接受的範圍。充裕的流動性在遭遇房地產調控之後,不斷尋求投機品種,出現「大蒜」、「綠豆」等產品非理性暴漲現象。這些發生在普通消費品上的嚴重投機行為助長了社會公眾的通脹預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道路中,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及很多新興經濟體CPI構成中,食品價格佔比較高,上漲是正常情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恆:中國要想成為強國,必須有三高:物價高,人價高,錢價高。安信證券經濟學家高善文:全球資源能源的減少加上無可逆轉的勞動成本上升,低物價時代已經過去。媒體評論:催生此輪物價上漲的流動性泛濫背後,中國持續多年的貨幣超發被指認是「最核心的推手」。 世間百態高物價催生新族群「囤囤族」高築「糧台」棉布、衛生紙、奶粉、糖和食用油,不斷傳出漲價消息的生活必需品,令不少精明的省錢達人趕在漲價前快速出手。這些囤積生活用品的達人被形象地稱為:囤囤族。不少囤囤族能將一些可存放的物品買夠一兩年的用量。「團購族」合作省金通過網路或其它途徑組織起來,集體與商家討價,無疑成為一種新型的消費行為,並發揮著積極作用。團購族一般以網路QQ群存在,團購正在成為他們的消費常態。團購族們通過合作,節省支出,交流感情,領導著一股新鮮的消費潮。「特搜族」嗅覺敏銳除了團購和囤貨外,還有網友聯合起來「地毯式」搜索特價商品,然後互通情報或是互相幫忙購買。每逢周末,「特搜族」結伴組成「特價掃貨軍團」,去搜羅特價商品。「網購族」搜出低價新新人類如何省錢呢?答案當然是網購。對於習慣過「宅生活」的網蟲而言,網購商品一直是其首選購物方式。由於少了房租等經營成本,網店商品一般要比實體店便宜一些。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網購時進行比價更為輕鬆,敲敲鍵盤便能搞定。「便當族」衛生節約都市白領學起做飯。下班後去蔬菜店買點菜,回家燒好,分成兩份,一半當作晚飯,另一半用飯盒裝好,第二天提著便當去上班。原來每天在外面吃,一頓中飯至少20元,隨著食材上漲,公司附近的飯館要不就是漲價,要不就是減料。自己做飯,可以吃兩頓,還省去了外賣。 新聞背景:30年以來的漲價潮第一輪:上世紀80年代初期1980年年底,通脹率達到6%。這是自195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通脹表現,不過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比較有限。第二輪:1987年—1989年上半年1987年,國內貨幣流量年增長速度達116%,商品價格出現同步上漲。1988年零售物價指數達到18.5%,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價格漲幅達到兩位數。第三輪:90年代的中期全國零售物價上漲幅度較大,如大城市生活物價上漲22%。1994年10月達到通脹最高峰25.2%第四輪:2007年—2008年上半年(時間有爭議)首先是食品價格領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2008年2月,CPI達到8.7%。
推薦閱讀:
※內蒙農民翻土,挖出個「鐵鉤」,僅賣30元,如今此物價值遠超十億
※周小川:今年用貨幣政策穩物價(組圖)
※「破五」之後看物價
※紐約物價貴到吃土,這幾個App教你做省錢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