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
07-17
中醫的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中醫素有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的治療原則,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證,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時,採取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朮、厚朴(薑汁炒)、陳皮、炒甘草四味葯組成,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是一首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後世將其譽為「治脾聖葯」。李東垣善用平胃散,其用方指征為脾病、濕勝、脈緩。《刪補名醫方論》曰:「名日平胃,實調脾承氣之劑。」可見平胃散治脾之良方,臨床應用理應廣泛。筆者在臨床上喜用平胃散,對於內傷疾病,因補藥往往礙脾運,常常先投以平胃散方加消食葯以「調脾承氣」,後投以補劑,效果甚佳。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病人的體質、發病的氣候、季節、地理環境的不同,故所表現出證候也不一樣,治療方法也就不一樣。例如,一個患者被診斷為感冒,作為中醫大夫,仍不能確定治療原則和處方。根據所感病邪和病人個體反應的不同,感冒一般分為兩個證型,即風熱犯衛和風寒束表。前者用辛涼解表法,後者用辛溫解表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異病同治」,是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出現具有同一性質的證候,則採用同一種方法治療。 平胃散治便秘張某,女,21歲,體胖,便秘4年余,3~4天一次大便,且排便不暢,量少,平時常自覺肚臍周圍硬滿,喜食肉,食後腹脹,欲食而不能食,小便調,眠可,月經調,量少色暗;舌淡紅苔黏脈細弦。證屬脾氣不足,濕阻胃腸,傳導無力。治以運脾化濕,行氣通便。處方:生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炙甘草3克,酒軍6克,生山楂9克,5劑,水煎400毫升,分早晚2次飯後溫服。服藥後,大便通暢,日1次,腹脹減輕,納可。囑其再服7劑,隨後告知諸症消失。按便秘即指大便秘結不通致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排便困難,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臨床治療便秘應辨明虛實寒熱(多有實秘、虛秘之分),後予治療。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以實熱秘為多,但濕秘亦多,且患者多選擇三黃片、牛黃解毒片之類,初服療效甚喜,久服則效不佳,且出現很多弊端。熟不知,熱證宜清,濕邪難解,又久服清泄之葯、攻伐之劑,致脾肺氣虛、精血受傷之自然之理。《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大便難。」患者脾氣不足,復感受濕邪或過食肥甘厚膩,可導致濕邪阻滯胃腸,氣機不暢,大腸傳導失司,糟粕內停不得下,致使排便周期延長或排便困難。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將本證分成五類,稱為「五秘」,即「風秘、氣秘、濕秘、寒秘、熱秘」,其中的濕秘是指現在常見的因脾虛而導致傳導不利的便秘。對於此種便秘,醫者在問診和辨證時,應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或者大便的質地來判斷是熱秘還是濕秘,而非見到便秘就純用攻下之法,全然不顧患者體質。筆者對於此種便秘投以運脾化濕、行氣導滯之平胃散,方中加山楂以醒脾氣,消肉食;再佐以酒軍通下之力,長期療效尚可。平胃散治泄瀉楊某,男,23歲,體瘦,大便不成形伴腹瀉一月余,加重兩天,現大便臭穢,黏滯不爽,小便色黃;少腹隱隱作痛,按之痛甚,胸部時有不定位隱痛;噯氣頻作,納少,易飢,偶有燒灼感,飢餓痛,舌紅苔心膩脈弦緩。證屬濕熱困脾兼有食積,治以運脾化濕,行氣導滯。處方:生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炙甘草3克,生大黃6克,生山楂9克,3劑,水煎400毫升,分早晚2次飯後溫服。服藥後,諸症皆減,停葯後兩天告知諸症皆無。按泄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多因感受外邪或飲食、情志所傷,常易累及脾胃,脾陽不振,濕自內生,而脾喜燥惡濕,得陽始運,遇濕則困,濕邪下注腸道而為瀉。《羅氏會約醫鏡·泄瀉》謂:「瀉由脾濕,濕由脾虛。」《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濕盛則飧泄,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苟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源於濕者也。」《景岳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脾虛與內濕互為因果,或因脾虛生濕,或因濕盛困土而致脾虛。如果純用補劑則會礙脾胃運化,反而加重病情。採取祛濕運脾,使胃氣得平,平胃散實為最佳方劑,加以生大黃祛大腸濕熱兼以通下,使濕熱之邪有出路,邪祛則脾安,隨後可投以補劑。平胃散治咳嗽喬某,男,28歲,咳嗽三天伴有少量痰,加重一天,三天前因食水果,後出現咳嗽,偶感臍下不適,納食不佳,大便不調,時干時稀,睡眠尚可,舌淡紅,苔白微膩,脈緩。證屬濕邪困脾,肺失宣降,治以運脾化濕。處方:生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炙甘草3克,雞內金9克,5劑,水煎400毫升,分早晚2次飯後溫服。服藥後,告知咳嗽止,食慾佳,大便調。按《素問·咳論篇》中早已提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並指出「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此患者因咳嗽前來就診,易投以宣降肺氣而止咳,而忽略因脾臟受邪而致。臨床所見的脾咳並不典型,往往僅僅是飲食欠佳,大便不調,腹部不適,而見不到典型的嘔,需醫者抽絲剝繭。此患者因食生冷使得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遂投以平胃散運脾化濕,行氣和胃,咳嗽則止。《內經》中對於脾咳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處方,而脾胃受邪也未必僅僅是平胃散證,也可見到半夏瀉心等證,需要靈活加減。筆者遵中醫辨證施治,見咳不亂投止咳藥,治脾而止咳並非有多高明,已故中醫名家焦樹德老先生早已提出六腑咳的治療方葯以及大法。咳嗽是呼吸科的常見病,臨床上應謹遵《內經》,辨證施治,明確咳嗽因哪臟受邪而致,而非提及咳嗽就是病位停留在肺。1異病同治中醫法則中醫治病的法則,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病機的區別。異病可以同治,既不決定於病因,也不決定於病證,關鍵在於辨識不同疾病有無共同的病機。病機相同,才可採用相同的治法。例如久痢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屬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氣的方法治療,常用代表方劑是補中益氣湯。辯證看待中醫學辨證地看待病和證的關係,既重視同一種病可以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重視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因此在臨床治療時,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來處理。 所謂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點,以及病人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樣。 所謂異病同治,則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證候,因而可以採用同一方法治療。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可見,中醫治病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證的異同。相同的證可用相同治法,不同的證就必須用不同治法,即「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 根據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理,感冒病各個不同的證候,必須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2異病同治-臨床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是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異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則指導下產生的。「異病同治」作為中醫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之一,在臨床實踐中,對於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淺表性胃炎、神經性嘔吐、頑固性膈肌痙攣三病雖表現各不相同,但其總病機不外胃失和降,氣機不暢。可按「異病同治」原則治療,取得良好效果。靈活應用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是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異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則指導下產生的。「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病機相同,即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也就是說,異病可以同治主要是因為不同疾病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機吻合時,便可採用相同的治法。「異病同治」作為中醫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之一,在臨床實踐中,對於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自從事中醫工作以來,跟隨家父邵經明教授,始終牢記辨證論治的思想,處方用穴總離不開辨證論治,臨床上從不拘泥於某一方只能治某種病,而是著眼於「證」的異同,遵循「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臨床案例現將運用「異病同治」原則,取中脘、內關、足三里為主治療臨床案例,簡介如下:女,38歲。胃脘部間斷隱痛近6年,加重1周,於1996-04-21初診。患者近6年來上腹部無規律陣發性疼痛,程度較輕,未引起重視。但癥狀漸漸加重,常因飲食失宜或勞累而誘發,冬季發作較頻,且伴納差便溏。半年前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先後服用嗎丁啉、胃復安、香砂養胃丸、三九胃泰等葯,病情雖有所改善,但終不能治癒。本次發病因工作較忙,加之進食寒涼,胃脘部疼痛較甚,服用上藥無效,故前來我院就診。癥狀:其面色蒼白,痛苦面容,四肢欠溫,上腹部輕度壓痛,喜暖,舌淡胖、邊見齒印,脈沉細。證屬脾陽不足,中焦虛寒,胃氣不和。治宜溫中散寒,健脾和胃,取中脘、內關、足三里、脾俞胃俞針刺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並配合艾條溫和灸。一診後患者即感胃脘部舒適,疼痛有所改善。1次/d,治療5次後,胃痛明顯減輕,偶有隱痛,無明顯畏寒,共針治10次,諸證消失。為鞏固療效防止複發,繼針10次。隨訪1年病情未有反覆。小結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等範疇。它是上消化道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西醫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故目前治療本病,首選胃腸運動促進劑,如嗎丁啉、胃復安等,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排空,使胃腸動力恢復正常,部分患者癥狀因而得到控制或緩解。但長期使用療效並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學認為,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為和,脾升胃降保持了中焦氣機升降適度,納運正常。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以脾胃氣機失調為主要病機,尤以胃氣失和為其關鍵。不論是何因所致,都伴有氣機不暢,脈絡阻滯,即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故調理氣機為其首法。治胃之方,功在於運,運者行也,動也。六腑以通為用,調暢氣機,則五髒得藏,陰陽氣血平和,疾病得除。所以治胃,皆以行為旨。中脘為任脈穴,交於足陽明胃經,且居胃腑之上,為胃之募穴,腑之會穴,具有健脾胃、理氣機、調升降等作用;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循行於胃心胸部,具有寬胸理氣、和胃降逆作用;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下合穴,配五行乃土中之土穴,善治脾胃病,具有健脾胃、行氣消脹、通絡止痛等功效。《四總穴歌》云:「肚腹三里留」,即說明足三里治肚腹病效佳。三穴是治療胃痛的基本處方。該患者有多年的胃痛病史,久病必虛,脾俞、胃俞乃脾胃之經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脾胃功能失常所產生的各種癥候。脾俞、胃俞配入主穴更能發揮健脾益胃,理氣止痛之效。又因遇寒涼易發,故配合艾灸以溫陽益胃,散寒止痛。3異病同治-條件科學認定異病就是病症怪異、奇特和伴帶有神秘的病症。但是不可可以把所有病症出現的怪異現象定位與異病。 更不可以把一病同治與異病同治混淆視聽,不可以合法身份或權威性發言。奇蹟每天都在發生,不一定要每次都要親自眼見,才是事實。王法雖有制約,但它也無法制約奇蹟發生。異病同治條件異、實綜合症,異、虛綜合症,虛、實綜合症,異、虛、實綜合症。具體以患則者的實際病情,採取實際有效的綜合(中、西以及其他醫種)治療。一病(異病)同治實則是一病多治冠以異病同治實際就是把病情嚴重化,異病(癔病)本意:病情奇特,病症表現怪異,康屬於異病(癔病)表現。看一下他們的異病同治吧。實事求是,不要冠一個炫耀的光環,讓人崇拜。集思廣益,不以大壓小,取長補短,各思其責。眾所周知水克火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雖然現在的科技發達,交通工具日益更新,但是,他還是有不足的地方,這就是利弊共存的事實。4異病同治-網友觀點不同疾病中醫辨證看法儘管某些人連舉例也找不出恰當的,我還是要說明一下,異病同治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其道理是在於藥物的多種藥理作用,比如阿司匹林可以用來止痛退熱(而不是治感冒),也可以用在冠心病和腦血栓的治療中,是因為阿司匹林不僅有消炎退熱的作用,還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醫所說的異病同治不是這麼回事,是指不同疾病在中醫辨證看來是同樣的證,就可以用同樣的治療,比如胃炎和胃癌早期癥狀可能完全一樣,中醫就可以用同樣的藥物治療,並且自認為同樣有效,其實是絕對不可能的。可能對於某些癥狀,比如上腹部燒灼感,少數胃癌病人對一些胃粘膜保護劑短期反應與胃炎相似,但這絕對不能算有效,有效地治療必定是建立在正確的診斷基礎上,只有診斷正確了,治療才可能真正有效。並非所有癥狀都適合還舉胃病的例子,有的潰瘍型胃癌病人服用質子泵抑製劑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使潰瘍呈現癒合表現,但是絕對不可能治癒,潰瘍必定還會複發,並且進展,如果不治療最後只能是全身轉移,失去根治機會,所以對胃潰瘍必須常規活檢,排除惡性才可以進行質子泵抑製劑治療,否則就有可能誤診。而對於良性潰瘍,質子泵抑製劑的治療是可以完全治癒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複發。如果按照中醫的異病同治,對胃癌病人必定會延誤診治。5異病同治話螞蟻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城南鄉新淮村36歲的楊懷良,1984年患類風濕關節炎,四肢僵直、卧床不起,家裡傾其所有四處求醫不見好轉,後來連吃飯都要母親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這樣的情況在就診前已持續11年之久.1995年,從<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台看到報道南京金陵螞蟻研究治療中心主任、螞蟻葯療專家吳志成的事迹,心頭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於是,他給吳教授寫了一封求醫信,吳教授接到信後將自己研製的"螞蟻類風濕靈"免費給他1個療程(3個月).楊懷良服用後奇蹟出現了,不僅能自己吃飯,還能在室內拄著拐杖行走.後又堅持服用了3個月,楊懷良能自食其力,早出晚歸賣報紙、修自行車.由於長年累月的勞累,2001年9月他不幸患了乙肝,日漸消瘦、乏力、頭暈、厭油、噁心,轉氨酶超過正常人的3倍.他再次向吳老求治,吳老又送給他1個療程的"螞蟻乙肝寧",3個月後,他不僅肝功能恢復正常,而且"大三陽"轉為"小三陽",病情穩定,每天照常勞動。作 者: 吳斌 作者單位: 南京金陵螞蟻研究治療中心 刊 名: 解放軍健康 6異病同治妙手回春按摩祛病痛,仁義留人間一部電影《刮痧》讓全世界友人領略了中國傳統醫學的魅力,隨之而來全世界也掀起了中醫發展的一個新高潮。按摩作為中醫瑰寶之一,非用藥物而病體康復於須臾,符合了當今人們追求的綠色環保、回歸自然的健康理念,同時又可疏通經絡,扶正祛邪,驅病魔於揮掌彈指之間,其神奇療效令世人讚歎稱奇! 「譚氏中醫按摩」是哈爾濱歷史最悠久的一家專門從事中醫推拿按摩的醫療機構,1954年開業至今已有55年歷史。主治醫師譚福臣更是從事中醫按摩六十餘載,手法獨到、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各類由於外力或慢性勞損等原因造成的筋骨損傷和後遺症,以及各類「白領病」、「老年病」、「電腦病」、中風症後康復等疑難雜症。譚醫師誠信待人、辨證施治,秉承「按摩祛病痛,仁義留人間」的宗旨,堅持宏揚祖國傳統醫學,充分發揮個人特色醫術,提高疑難雜症的療效,竭誠為患者解除病痛。辨證施治異病同治作為一名致力於中醫按摩領域半個多世紀的老大夫,譚醫師在診治過程中,將個人特色手法治療與病人心理調整相結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識病有道、洞悉病微,充分體現傳統醫學的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優勢,使患者痛苦減輕到最低,早日恢復健康。同時譚醫師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向患者講解疼痛的發病原因、預防手段、保健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使患者不但能充分了解病情,配合日常治療,益於早日康復,而且掌握適合自己個人情況的健康保健知識,充分體現譚氏中醫的人文關懷和醫者父母心的救死扶傷觀念。 當記者問及當今中醫按摩市場的局面時,譚醫師回答說:「當前推拿師隊伍的素質良莠不齊,有的個別推拿師未經培訓就上崗,據報道近幾年因推拿手法不當造成的延誤患者病情和致殘的案例也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一少部分人沒有把推拿按摩當作為人們解除病痛的事業,簡單的把推拿按摩當作掙錢的手段欺騙患者,這種卑劣的行徑被所有醫者所不齒。」譚醫師談到這時也是倍感氣憤,並建議廣大患者要去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胃腸功能紊亂的中醫藥治療心得
※女性貧血危害竟這麼大,嚴重可致流產!名中醫刁軍成的這些良方,可救命
※中醫語聲醫學
※肝硬化腹水中醫辨證施護
※C鋼琴老師中醫講課64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