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中產階級面臨集體向下沉淪 - 張茉楠的日誌 - 網易博客

美歐中產階級面臨集體向下沉淪

默認分類 2010-07-22 16:53:58 閱讀7981 評論39 字型大小:大中小

上世紀以來,中產階級的迅速崛起一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然而這種趨勢近些年來卻發生了逆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導致收入兩級化趨勢的不斷加劇以及社會發展不平衡性的增強,全球中產階級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縮趨勢。 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不斷攀升的失業率以及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全球中產階級正在面臨坍塌的危機,橄欖型社會有向「M型社會」演變的趨勢。所謂的「M型社會」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強者恆強,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就忽然陷下去形成了坍塌。經濟增長的收益流向了富人階層尤其是富人中的巨富階層,西方國家都出現了「集體向下沉淪」。

以美國為例,戰後,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及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美國社會結構演變主要體現在藍領工人數量銳減,而白領階層不斷擴大。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中產階級面臨兩方面的嚴峻挑戰。  一是收入增長放緩,到90年代後期出現停滯甚至實際收入水平的下降。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自1979年到2007年,美國家庭收入的中數增長了13%,也就是說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了。但扣除通脹因素,實際可支配收入反而下降了。  二是中產階級內部出現明顯分化,一部分上升為高收入者(主要是通過企業股票期權等資本收益),更多的中產家庭生活日益窘迫。根據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自1979年以來,美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加劇,1%人口佔有了80%的新增收入。另一最新研究表明,從1999年至2004年間,90%的美國家庭通脹調整後的收入只增長了2%。而10%的最富有的家庭收入卻增長了將57%。  不斷上升的經濟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家庭靠負債維持超出其支付能力的生活水平,而80年代以來華爾街不斷翻新的金融產品也刺激美國中產階級選擇了高負債、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從1983年到2004年,美國中產階級的負債/收入比率從0.45上升到1.19。可以說,過去二、三十年來美國經濟的景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產階級靠信貸支撐的過度消費基礎之上。而此次以次貸泡沫破裂為標誌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與美國中產階級的這種消費模式有著直接關係。  此次經濟危機給中產階級帶來更加沉重的打擊,累計失業人數超過800萬人,多達200萬美國家庭由於無力支付房貸而失去住房。此外,中產階級面臨的困境除了來自經濟衰退因素以外,還與聯邦和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公共服務投入減少有關。自1970年以來,雖然美國中產階級花在衣服、食物、生活用品和供車上的費用有所減小,但在教育、醫療、住房和稅收費用的增長大幅增加。特別是子女撫養和教育費用成倍增長。近30年以來,美國的大學教育費用增加了43.5%,是中等收入者收入增長的3倍,而自2000年以來,普通四年制公立大學的學費和其他費用上漲了7.6%。三分之二的大學學生需要通過貸款完成學業,學生貸款中值為1.93萬美元。39%的35歲以下的欠款人需要至少十年才能還清貸款,四分之一因為欠債而推遲看病,14%的人為此推遲結婚。  經濟學家普遍擔心,失去中產階級的消費動力,美國經濟復甦將遙遙無期。陷入困境的美國中產階級把希望寄托在中產階級出身的奧巴馬總統。而奧巴馬政府在應對經濟危機的同時也著手「拯救中產階級行動」。2009年2月奧巴馬政府組建了由副總統拜登領導的專門機構「中產階級勞工家庭特別小組」,研究為美國中產階級特別是下中階層提供支持。2010年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再次提出將他的經濟政策重點轉向創造就業、改善社會福利,以幫助陷入困境的美國中產階級。其政策能否實施並取得成效還需要關注。  而美國的情況同樣在歐洲上演。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導致收入兩級化趨勢的不斷加劇以及社會發展不平衡性的增強,德國中產階級規模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縮趨勢,2006年以收入水平衡量的德國中產階級群體所佔比重已由2000年的62%下降至54%。  法國由於在過去三四十年內法國中產階層收入上漲速度落後於住房、水電、燃油等物價上漲速度,導致目前中產階層每月身負的「強制性開支」比重提高,進而使得他們可自由支配資金比重下降,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強制性開支」包括每月償還貸款、各種稅收、保險、房租、水電、煤氣等無法縮減的開支。調查結果顯示,1979年「強制性開支」平均佔法國下層中產階層月支出的21%,但2009年時這一比例上升至38%。對上層中產階層而言,「強制性開支」比例也在這段時間內從20%上升到32%。  金融危機以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持續縮水的家庭資產,一路攀升的負債表使西方國家的消費總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資產的去槓桿化嚴重影響到歐美等國的負債型消費模式。中產階層群體的頻頻告急,讓各國政府意識到,這一階層的危機可能導致經濟復甦後繼乏力,受到經濟長期低迷的威脅。

再說說,曾經是「四小龍」的我國台灣,也面臨著中產階級的日益萎縮。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產階級已上升為台灣社會的主體,在整個台灣社會結構中佔到33.6%,超過半數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並對個人現況的認識、對向上流動的社會機制充滿信心。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台灣社會基本實現了「均富」,呈現出「中間高,兩邊低」的倒「U」型社會經濟結構。然而,2000年之後,代表社會富裕與安定的台灣中產階級人數日益萎縮。伴隨資源的重新分配,中產階級逐漸失去競爭力,一部分甚至開始向下沉淪為中下層階級,而富有者在全球化大趨勢下,卻能運用原有優勢更加迅速地積累財富。於是在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越來越多,中間的中產階級卻越來越少,中間層的缺口不斷擴大,台灣社會結構面臨著從倒 「U」型向「M」型加速轉變的危機。

2001年開始,台灣所得分配不平均日益加劇。家庭收入五等分差距倍數從20世紀90年代的5倍多驟然拉大到2001年的6.39倍,為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之後雖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然高達6.01倍。在此過程中,基尼係數同樣居高不下,從2000年的0.326上升到2006年的0.339,2001年更一度升至0.350,貧富不均程度已經十分接近國際標準中0.4的嚴重惡化水準。

由於經濟持續低迷,2000年以來台灣整體薪酬水平停滯不前,成長乏力。從總體薪資來看,到金融危機前的七年間台灣經常性名義平均薪資 (即工業及服務業名義人均月薪)總共只增加了2169元新台幣,年均增長僅0.84%。

「M」型社會來臨,社會整體沉淪,經濟的不景氣又加劇了這一衰退趨勢。政黨輪替之後的七年中,台灣經濟即由穩定的中速增長迅速陷入低速甚至負增長的衰退低谷,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大幅下挫到2.36%,經濟發展榮景不再。連續幾年的經濟低迷,台灣競爭力亦如昔日黃花。

沒有了中產階級全球經濟之路會走向何方?沒有了中產階級中國經濟也不會有希望。對於如何培育和壯大本已十分脆弱的中國中產階級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

推薦閱讀:

封三:集體敬拜該唱什麼樣的詩歌?
唐玄宗如何看上楊玉環?帶皇室男女集體泡溫泉
集體舞-舞動青春B -
土地流轉不是重返大集體
毛毛蟲集體出行時 為什麼要排隊?

TAG:網易 | 博客 | 中產階級 | 集體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