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DmitryDmitrievitchShostakovitch,1906-1975),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生於彼得堡,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1925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的注目。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造大膽,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帶有某些現代派的特徵,曾引起爭議。他的主要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電影配樂、歌劇《葉卡捷琳娜·伊茲梅洛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都影響較大。1960年後成為蘇聯作曲家協會領導人之一。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個人簡介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是二十世紀蘇聯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由於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超人才能和傑突出貢獻,他被譽為二十世紀蘇聯音樂的三大巨星之一。
肖斯塔科維奇於1906年9月25日出生在俄國彼得堡的一個工程師家庭里。他的父親十分熱愛音樂,是一個業餘鋼琴家和歌唱家。他的母親也是一位鋼琴家。家庭良好的音樂環境,使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熏陶與影響。九歲時,母親開始教他學習鋼琴,他神速般的進展使家人震驚。為了使他的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父母把他送進了格拉瑟爾音樂學校。就在入學後的第一年,他便創作了鋼琴曲《主題與變奏》,以後又寫了《自由頌》等作品,顯示出了很高的創作天賦。
1919年,十三歲的肖斯塔科維奇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跟隨尼古拉耶夫、什坦伯和格拉祖諾夫等名師學習。由於他傑出的音樂天才和異常刻苦的學習精神,很快便受到了音樂權威們的高度重視。1925年,十九歲的肖斯塔科維奇以《f小調第一交響曲》而轟動世界樂壇。這部作品受到了國際音樂界的高度讚揚,公演後立即成為許多指揮大師們的重要保留曲目。1975年8月9日,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交響樂大師」的偉大作曲家在克里姆林醫院逝世,終年六十九歲。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職業生涯作曲家的父母:德米特里·博列斯拉沃維奇和索非亞·瓦西里耶芙娜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是一位偉大的現代作曲家,傑出的鋼琴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經榮獲蘇聯人民演員稱號(1954),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6),還曾經被授予蘇聯國家獎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國家獎(1974),西貝柳斯獎以及國際和平獎(1954)。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和科學院都曾授予他榮譽稱號。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於聖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於莫斯科。他的父親是化學工程師,也是一位音樂愛好者;母親是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啟蒙老師。1919年肖斯塔科維奇從私立音樂小學畢業後被彼得格勒音樂學院錄取,後來開始學習作曲。從學生時代起,肖斯塔科維奇就開始工作,為無聲電影做過鋼琴伴奏。1923年和1925年,肖斯塔科維奇分別從音樂學院鋼琴系和作曲系畢業。他的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成為了他的音樂生涯的里程碑,並引起了國際樂壇的注意。
在《第一交響曲》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繼承了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穆索爾斯基等的音樂風格。儘管如此,但是其中又體現著自己的風格和前所未有的特點。他的作品積極向上、情緒強烈。那些年,肖斯塔科維奇經常作為鋼琴演奏家參加演出。他還獲得了在波蘭華沙舉行的首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榮譽證書。當時也是他面臨職業抉擇的重要時刻:必須從作曲家或者鋼琴師中選擇其一。在創作了《第一交響曲》後的一段時間裡,肖氏曾經嘗試各種全新的音樂手法。在此期間他相繼創作了《第一鋼琴奏鳴曲》(1926年)、《十月獻禮》(1927年)、第三交響曲《五一勞動節》(1929年)。隨著新的藝術形式,尤其是社會諷刺劇的出現,肖斯塔科維奇還創作了不少電影及戲劇音樂。如1929年的《新巴比倫》,1931年的《金山》,1927年的戲劇《臭蟲》等。而1928年根據果戈里原作改編的歌劇《鼻子》和1932年根據列斯科夫原作改編的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則是兩首代表之作。
與烈斯科夫原作不同的是,肖斯塔科維奇在戲劇中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會條件下女人的天性。作曲家因此稱自己的歌劇是「悲劇諷刺」。在歌劇《鼻子》中,他在俄羅斯的怪誕劇中加入了俄羅斯浪漫曲和曼聲唱的歌曲的元素。1934年,該劇以《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為名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首演。此後又相繼在北美和歐洲的劇院里上演。其中列寧格勒上演36場,莫斯科上演94場,此外在斯德哥爾摩,布拉格,倫敦,蘇黎世和哥本哈根都曾經上演。這部作品成為肖氏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讓各國人民領略了他的音樂天才。
肖斯塔科維奇從9歲起開始作曲,少年時代就已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1936年1月,斯大林觀看了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後感到十分不快。《真理報》隨即發表了題為《混亂代替音樂》的社論文章,該文章很長時間內限制了蘇聯音樂的發展道路;幾天後,《真理報》又發表了另一片題為《芭蕾的虛偽》的音樂評論文章,對肖斯塔科維奇的芭蕾《清澈的小溪》予以無情的抨擊。
繼《真理報》的文章之後,肖斯塔科維奇1936年前創作的大多數作品幾乎都已從蘇聯的文化演出名單中消失。原定於1936年秋進行的第四交響曲首演也被迫取消(直到1961年該曲才進行首演)。直到1962年《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才恢復上演。除了第一交響曲和幾個小曲子以外,十九世紀20年代創作的作品都是到了60年代中期才恢復上演,而歌劇《鼻子》「重見天日」已經是1974年的事情。分別於1934、1937、1939年創作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交響曲標誌著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生涯的一個全新階段。隨著交響樂的發展,肖斯塔科維奇賦予了室內樂越來越重要的意義。1934年,他創作了節奏歡快、氣勢恢弘的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1938年和1940年,他又相繼創作了《第一弦樂四重奏》和《弦樂與鋼琴五重奏曲》,這成為他的音樂生涯中的重要作品。1941年創作的《第七交響曲》是為衛國戰爭而作。《第八交響曲》亦是如此。
1948年2月,蘇共(布)中央委員會公布《關於穆拉傑里的歌劇〈偉大的友誼〉》的決議。肖斯塔科維奇與普羅科菲耶夫、哈恰圖良等作曲家受到了嚴厲的指責,認為這些「形式主義」的作曲家與蘇聯人民的藝術趣味背道而馳。媒體也掀起了新的一股針對肖斯塔科維奇的批判浪潮,並且比1936年來勢更加兇猛。被強權征服的肖斯塔科
1936年1月,斯大林觀看了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他的不快反應隨後在《真理報》發表的題為《混亂代替音樂》的社論文章中得到體現。維奇「承認了錯誤」,相繼創作了清唱劇《森林之歌》(1949年)等,並為一系列的歷史和戰爭題材影片配樂,使他的處境有所好轉。同時他還創作了具有更高藝術水準的作品:《小提琴第一協奏曲》(1948年)、第四和第五四重奏(1949年、1952年)、《鋼琴前奏曲與賦格24首》(1951年)。除最後一個作品外,其它的都是在斯大林去世後才得以公演。
肖斯塔科維奇為如何運用古典音樂遺產而創作出富有大眾歌唱性的作品做出了很有趣的示範。如第十一、十二交響曲《1905年》和《1917年》,這些作品的音樂語言充滿著民間音樂的因素,富有歌唱性。根據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歌而創作的《第十三交響曲》是對貝多芬的延承和發展。肖斯塔科維奇自己說過,《第十四交響曲》(1969年)借用了穆索爾斯基「死亡歌舞」之思想。
交響詩《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年)是肖斯塔科維奇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是肖氏創作的巔峰之作。《第十四交響曲》將室內聲樂、室內器樂和交響樂有機融合,歌詞取自不同國家不同詩人的詩,從而創作出了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抒情色彩的作品。《第十五交響曲》(1971年)是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生涯的結束,其中融合了肖氏各個創作時期的精華。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個人作品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從於尼古拉耶夫、斯坦堡、格拉祖諾夫等,1925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注目。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作大膽,富有哲理性。他的作品不少帶有某些現代派特徵,曾引起爭議。
作有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兩部歌劇、一部輕歌劇、六首協奏曲、三部芭蕾舞劇、三十六部電影配樂以及室內樂等作品,其中《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電影配樂《易北河西岸》、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邁羅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影響較大。
這些作品確立了一種將時代感與個性融為一體的新的音樂語言,奠定了肖斯塔科維奇作為20世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的不朽地位。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作品簡介d小調第五交響曲《革命》
1927年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參加了在波蘭華沙舉行的首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了榮譽證書。創作於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寧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維奇本人稱這部作品是「一個蘇聯藝術家對於公正批評的實際的,創造性的回答。」這是由於1932年以來,隨著蘇聯加強整頓國內的體制,藝術受到「社會主義寫實」教條路線的指導,結果連早已揚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亦受到蘇聯當局的批判。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這種情況下所完成的。《第五交響曲》規模宏大,風格鮮明,具有「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擬為《命運交響曲》,或被評為「新貝多芬風格」的交響曲。雖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認為是「人性的設定」,但是樂曲並不設標題,而以純音樂構成。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中板—從容的快板。這個大膽跳動的主題,令人聯想起貝多芬的大賦格曲主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題陰沉而森嚴。
第二樂章,稍快板。為傳統的詼諧曲樂章。低音弦樂展開了急促的主題,並由木管樂器對此句做應答,時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國號樂句。
第三樂章,最緩板。這是全曲中最純美的樂章。全部銅管樂器都不派用場,而是用弦樂器展示出柔和動人的旋律線。聲部的處理簡單明了,效果始終清新透明。室內樂般微妙的配器法體現了肖斯塔科維奇獨特的作曲風格。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這一樂章鼓樂長鳴,由小號,長號和大號在猛烈的定音鼓聲之後奏出一連串雷鳴般的迴旋曲迭句,有著火山爆發般的力度。
C大調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爆發後,前蘇聯政府馬上總動員藝術界「為祖國而戰」,由此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愛國主義作品,這部交響曲就是其中的佳作。作者肖斯塔科維奇表示:「此曲是戰鬥的詩篇,是堅強的民族精神之讚歌。」全曲的氣勢極其宏偉壯大,終樂章的音響更是震耳欲聾。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造成城內危機的1941年七月末,作者肖斯塔科維奇在列寧格勒作為「防空監視隊」的一員戰鬥在第一線。就是在這種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肖斯塔科維奇完成了本交響曲的大部分草稿。1942年三月五日,在古比雪夫「文化宮殿」的禮堂,這部作品由隆莫斯德指揮,莫斯科國立劇場管弦樂團演奏,同時對全國及國外做現場直播。可見這部交響曲的初演,便是拿來宣傳,用以提高士氣和宏揚國威,完全作為前蘇聯的一項「國家大事」來對待。本曲題獻給「列寧格勒」,並獲得當年「斯大林獎」的首獎。
在創作了《第一交響曲》後的一段時間裡,肖斯塔科維奇開始進入創作試驗期,探尋各種全新的音樂手法。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中庸的稍快板。首先呈示出「人的主題」,描繪的是戰爭之前安寧的生活。小提琴明朗平穩地奏出主題,接著是肖斯塔科維奇作品中常見的氣息很長的木管獨白。突然,遠方傳來的鼓聲擊碎了和平的美夢,出現了進行曲風格的「戰爭主題」。
第二樂章稍快的中板,三段體詼諧曲樂章。相傳作曲家這樣描述本樂章:「……這是對愉快的事情,人生快樂插曲的回憶。但悲哀的情緒籠罩著這種回憶……」樂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輕鬆奏出的主樂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弦樂器那強烈的節奏背景,還有雙簧管優雅的副樂念等構成。雙簧管的副樂念由低音豎笛接替,豎琴長笛的低音伴奏部分很有特色。此樂章可以說是最具肖斯塔科維奇風格的音樂。
第三樂章慢板至最緩板。自古以來人們都說:「俄羅斯人對自己的祖國和土地有著一種深厚的摯愛。」這一樂章在於表現「對自然的美之敬意」,猶如俄羅斯大地上鬱鬱蔥蔥、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一般。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轉中板。由定音鼓呈示出類似貝多芬「命運主題」動機的短暫導入部後,主題由弦樂器齊奏展示,然後進入自由發展的主部。依照肖斯塔科維奇的本意,這個終樂章在於表現「勝利之來臨」。最後,第一樂章「人的主題」由銅管樂器強有力地奏出,在排山倒海般的凱歌之後,四個定音鼓奏出樂章的中心主題,全曲結束。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個人評價
1932年肖斯塔科維奇完成了《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歌劇總譜的創作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是二十世紀蘇聯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由於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超人才能和傑突出貢獻,他被譽為二十世紀蘇聯音樂的三大巨星之一。肖斯塔科維奇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天才作曲家,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努力將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優良傳統、現實主義的內容以及現代音樂的作曲技法結合起來。這些特點在他的許多重要作品中反映得很突出,例如《第五交響曲》、《第七交響曲》、歌劇《馬克白夫人》、舞劇《黃金時代》等等。
肖斯塔科維奇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中具有獨特影響的作曲家,在他創作的音樂中,經常可以聽到大膽新穎的和聲手法和絢麗多彩的配器效果。他曾反對過勛伯格創立的「十二音體系」,但在他的一些晚期作品中又採用了這種技法,反映出他在藝術上的矛盾性與探索性。
肖斯塔科維奇是一位多產作曲家,一生寫有各種體裁的眾多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兩部歌劇、四部舞劇、十五部交響曲、六部器樂協奏曲、十一部組曲、十五部弦樂四重奏以及電影音樂、清唱劇和大量的歌曲等。在大量的作品中最被人們熟悉的有第一、五、七、十一交響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歌劇《馬克白夫人》,舞劇《黃金時代》,清唱劇《森林之歌》等等。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相關條目艾薩克·斯特恩 |
弗里茨·克萊斯勒 |
弗特·格羅菲 |
查理·帕克 |
安東·德沃夏克 |
克勞迪奧·阿勞 |
喬治·博列特 |
喬治·比才 |
邁爾斯·戴維斯 |
平夏斯·祖克曼 |
邁克爾·拉賓 |
唐·庫普曼 |
賈科莫·普契尼 |
莫里斯·安德烈 |
吉東·克雷默 |
拉維·香卡 |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 - 參考資料
(1)http://euroasia.cass.cn/2006russia/Literature/Litera060.htm(2)http://yule.sohu.com/20060807/n244660122.shtml(3)http://news.xinhuanet.com/audio/2004-06/04/content_1508203.htm(4)http://liuxue.peyin.com/news/200716115929.htm
推薦閱讀:
※【今日交響樂】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
※肖斯塔科維奇:電影《牛虻》組曲
※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序
※那一夜,肖斯塔科維奇彷彿在場
TAG:肖斯塔科維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