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民黨的民主改革之路
1969年6月,蔣經國終於承擔起全面管理政府的正式領導角色。蔣介石提名他為「行政院副院長」。
這一年,蔣經國任命李煥出任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推動改革。國民黨內改革派的長期目標是使國民黨成為全民的、民主的政治組織,這一改革進程涉及吸納更多台灣人進入國民黨領導階層,同時審慎、小心地培養與控制溫和的在野勢力之成長。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1969年,全島舉辦了一次乾淨的縣、市級選舉,省議會71席議員,國民黨贏得61席;15個縣長席次,國民黨候選人當選了14席。黨外人士贏得了高雄、台中和新竹的市長。反對派掌控了台灣4大都市中的3個。
這年12月,台灣舉行3年前就答應的「立法院」增額選舉。蔣經國允許各候選人史無前例地抨擊政府,黨外候選人「郭大炮」郭國基和黃信介甚至要求直接民選台灣省長,結束戒嚴統治。郭國基和黃信介都當選「立法委員」,這表明「立法院」里首次出現兩位真正的反對黨人士。
蔣經國:邀請反對派喝茶
1972年5月26日,立法院通過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他主持第一次「院會」時就強調重視協調、廉潔的形象,發表公務員「十誡」,各級官員不得到酒家食堂、黑色咖啡館、歌廳,也不得有鋪張浪費的婚喪典禮,或其他幾項不當娛樂。警察開始到上述場所檢查,查對客人的身份證;幾個公務員因為辦了奢華鋪張的婚禮,遭到免職處分。蔣經國尤其嚴懲受賄、瀆職的公務員。檢 察官偵辦了「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王正誼收受營造廠大額賄款的弊案。王是蔣經國的表弟,曾是蔣介石的機要秘書。蔣經國親自批准逮捕王正誼並判處徒刑。
1972年12月選舉將近,在政界新秀康寧祥和「小鋼炮」郭雨新、黃信介等黨外活躍人物主導下,100多名黨外政治人物在台北集會,呼籲修改選舉罷免法規。這是黨外人士1960年以來首度正式集會。
蔣經國不斷接到報告,詳述黨外候選人挑撥性質的集會之言行,情治單位建議「應該辦幾個人」,「總政治部」副主任王升還說,「康寧祥是匪諜」,但經國不理會這些報告。開票結果,蔣經國非常滿意。選民投票率逾七成,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當選率高達97%,囊括全部的縣、市長。
私下裡蔣經國欣賞這些黨外人士,他曾經問部屬,為什麼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問不出這樣的問題?他還邀請康寧祥喝茶,兩人討論立法議程上的一些話題。
中壢事件:蔣介石不在後的第一次選舉
1977年11月,台灣地區舉辦中央及地方五項公職人員選舉(省民意代表、台北市民意代表、縣市長、縣市民意代表、鄉鎮長),這次選舉對台灣這種「控制下有限的民主」,提供很好的見證。投票日之前,李煥向蔣經國報告,國民黨有可能丟掉幾個重要席位。蔣經國表示,「黨應該好好運用自己的優勢,但不該允許有 作弊行為。」他說,「我們只要掌握51%就可以。」
11月19日,星期六。五項地方選舉同時開選,將要選出1318個職位。由於不同層次、競選席位眾多的選舉一起舉辦,更增加了選舉的複雜性。投票當天,作弊之傳聞繪聲繪影,到處都有。大約下午2點,中壢某投票所的選務人員被人看到,協助不識字的一對夫婦投票。黨外候選人許信良的監票員高聲抗議。群眾圍攏上來,威脅這位選務人員。警察把他帶到投票所對面的中場警察分局保護。群眾圍在分局前,人數越聚越多。有人高喊:「法律有什麼用?法院是他們家開的啦!」下 午4點鐘,群眾砸毀中壢分局玻璃窗,放火燒毀好幾輛警車。
警政署立即請示「行政院長」蔣經國如何處理。蔣經國匆匆召集開會,有人建議派軍隊恢復秩序,蔣經國宣示:「我們不用軍隊。」中壢分局長接到命令,任何情形都不得朝群眾開槍。直到次日凌晨,在當局宣布投票所監察主任范姜新林已送交 法辦、許信良已當選的消息後,人們才在一種滿足心理下自然散去。
這次五項公職人員競選,國民黨只贏了76%,還丟掉好幾個縣市長的位子。
「美麗島」事件震動全台
1978年,嚴家淦「總統」任期屆滿,3月21日,經「國民大會」通過,蔣經國終於名正言順當選總統,總統府立即照會新聞界,第一不要稱「領袖」,第二不要叫「萬歲」。蔣經國說,現在是民主時代,他只是個普通黨員、普通百姓。
1978年底的選舉,黨外候選人組成一個聯誼會,在康寧祥領導下,發表12項政治主張,包括呼籲停止戒嚴、大赦政治犯、直接民選省、市長等。這些政治主張可謂史無前例。忠誠於國民黨的主流媒體首度刊登黨外候選人的照片、姓名,甚至政見。國民黨中央黨部文工會主任楚裕秋,公開表示報界的開放是「好現象」。 台灣的民主氣氛已相當濃厚了。
1979年8月,「行政院新聞局」批准反對派「立法委員」黃信介擔任發行人的刊物《美麗島》。與《八十年代》不同,《美麗島》走的是「對抗性」、法律邊緣策略。
《美麗島》雜誌以紀念世界人權日的名義,申請准予12月10日在高雄舉辦夜間燭火遊行。警備總部以預計會危及社會秩序為由,駁回申請。康寧祥反對進行非法集會,黃信介等人則決定照樣辦理,不理禁令。《美麗島》這批人相信,蔣經國不能、也不會利用武力遏制大眾表達政治異議。王升和其他情治官員把迫在眉睫的 危機向蔣經國提出報告。蔣經國重申他的指示:「在民眾騷亂時,警察必須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派到現場的憲兵也不攜帶武器。」12月10日上午,蔣經國以主席身份在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上發表一篇重要演講。他昭告780位黨代表,1979年「是本黨歷史上最艱險的一年」。
蔣經國長篇演講的主題是台灣的民主: 「重視民權自由的保障,更重視國家社會的安全,使自由不致流於放縱,民主不致流於暴亂,以建立安定的民主政治。」
12月10日下午6點鐘,群眾開始聚集在《美麗島》雜誌高雄辦事處前。演講者手持擴音器猛烈抨擊政府,誓言一定堅持遊行。
晚上8點多,演講者已把數千名民眾情緒煽動到高度興奮狀態。《美麗島》雜誌總經理施明德,爬上載著擴音器的卡車頂上,領導一群年輕人開始移動。旁觀者參加進來,群眾越聚越多。數百尺之外,奉令「打不還手」的憲兵,隔街站成一線。遊行群眾擠過這道防線,可是在集會地點的暴徒竟然攻擊附近的安全部隊和警察分 局。暴亂持續到半夜,軍隊才動用催淚瓦斯,驅散民眾。當天夜裡,共有183名員警,92名示威群眾受了傷。
第二天上午,國民黨「十一屆四中全會」與會人士對於高雄暴亂大為震撼。幸好警方自製,加上暴力大部分是一面倒的情形,初期倒使政府方面普受同情。不僅與國民黨有關係的團體譴責暴徒,受尊敬的《自立晚報》與若干黨外公職人員也責備暴徒。
蔣經國終於決定大舉鎮壓,因為他覺得若非如此,可能會滋生更多暴亂,以致改革的進程失控。蔣經國批准逮捕美麗島集團首要分子,同時把《美麗島》及溫和的《八十年代》統統停刊。12月14日,情治機關一舉抓了黃信介以降100多個反對派帶頭人士,施明德逃逸後被抓獲。
1980年3月18日,高雄事件8名被告到軍事法庭接受史無前例的公開大審。擔任他們辯護律師的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都因此案一舉成名,成為台灣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4月18日,軍事法庭裁定所有8名被告叛亂罪名成立。軍事法庭原本打算把施明德處以死刑,可是蔣經國傳話,「不得有任何人遭處死刑」,「只要他在位就不允許台灣島上有流血」。軍事法庭判處施明德無期徒刑,黃信介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林義雄、張俊宏、呂秀蓮、陳菊、林弘宣處有期徒刑12年。
江南事件 催化解嚴的最後一根稻草
蔣經國在高雄事件之後彈壓激進的反對派,顯示出他絕不寬容街頭暴力。現在,他要展現另一新貌。因美台斷交中止的「立法委員」增額選舉,定於1980年 12月6日恢復舉行,反映出蔣經國逐步走向代議民主政治的決心。他對國民黨的選務部門交代,即將舉辦的選舉務必民主、乾淨。他說,國民黨「進行改革,不是 為了贏得選舉,而是在改革的道路上舉辦選舉」。
反對陣營的激進派領袖大部分關在牢里,無法參與競選,可是,他們的家屬和辯護律師卻披掛上陣,成為候選人。1980年12月的選舉活動沒有發生重大事故。黨外人士在避開諸如主張「台獨」、直接抨擊蔣家最挑釁性質的題目之外,幾乎是暢所欲言,百無禁忌。
選舉結果可說是蔣經國和他的改革同盟大勝。「立法院」70名增額「立委」選舉,反對派人士只當選7席。
1984年10月,居住美國的作家江南(原名劉宜良)因寫了對蔣家頗有冒犯的《蔣經國傳》,被台灣情治機關聯手黑社會殺害,「江南命案」震驚了世界。而種 種跡象表明,蔣經國的兒子蔣孝武是幕後的參與者。劉宜良命案之後,蔣經國不再信賴情治機關,孝勇變成父親的親信,每星期2和星期5要向他報告最新的政情發展。某些反對派刊物開始稱孝勇是「地下總統」。為了澄清事態,蔣經國1985年8月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表示,他「從來沒有考量過」由蔣家成員接班。當蔣經國獲悉孝武、孝勇兄弟有意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時,就加以制止。12月15日向「國民大會」發表講話時,他更明白地針對在他身後是否有蔣家人或軍人 政的問題,回答說:「既不能,也不會。」
1985年2月,蔣經國要求蔣彥士辭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職務。蔣經國召回台灣駐日本的非正式「大使」馬樹禮,回國接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蔣經國告訴馬樹禮,他決心在今後一兩年內推動全面民主改革,並要求馬樹禮召集幾個專案小組,非正式地討論政治改革事宜。
衝刺,讓反對黨來吧
經歷了將近一年在黨內營造共識的準備工作之後,蔣經國現在要進人下一階段,實際執行基本大改革。國民黨「中常會」在他指示下,成立一個24人的政治革新委員會,底下分成兩組,每組各12名委員,各負責處理三個議題:結束資深「立法委員」的長期不改選現象;允許反對黨合法化;解除戒嚴。
解除戒嚴是最關鍵的重大改革,一旦政府放棄動員勘亂時期緊急權力,撤掉不準組織反對黨以及其他種種對民主政治的限制,就意味著改革實質性的向前跨出一大步。錢復等若干青壯派多年來一直向蔣經國建言,認為沒有必要實施戒嚴法,它的存在只讓反政府人士借題發揮。
這時候已經少有人公開反對蔣經國「真正過渡到民主」的構想,對於蔣經國的各項改革他們只能指出每項改革方案隱藏的問題與危險。譬如,「國防部長」宋長志就說,如果解除戒嚴,國家可能根基動搖。但是他並不反對,只是提醒:「我們必須小心。」
與此同時,1986年9月28日,135個反對派人物在台北市圓山大飯店集會,謝長廷等人突然提議即日起建立新黨,取名為「民主進步黨」。與會代表興奮地一致通過。民進黨黨綱主張台灣人民有「自決權」。副官聞訊,跑進蔣經國卧室向他報告,他點點頭,沒有回應,過了半小時才交代副官通知幾位核心高級官員到官邸開會。蔣經國坐在輪椅上出現,開口就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接下來又講了幾分鐘這類有哲學意味的話。他說,國民黨過去「太驕傲、太 自負」,現在起,不能再跟從前一樣。雖然警備總部已準備一份抓人名單,蔣經國卻說:「抓人解決不了問題?政府應該避免衝突,保持鎮定。」他指示「行政院新聞局」起草一份公開聲明說,組織新政黨的問題已在研究中,尚待作出決定,目前的政策不變,亦即沒有所謂「合法的反對黨」。他又說,國民黨中常會應加快研究政治革新,公布一個時間表,讓民眾了解黨的改革方向。
1987年10月7日,蔣經國接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夫人時突然宣布:政府預備「提議」解除戒嚴。《華盛頓郵報》發表的專訪,形容蔣經國「神態輕鬆、自信,腦筋清明」。蔣經國在席間透露,國民黨積極研究讓新政黨可以合法組黨的問題。
1987年,國民黨已經走上轉化為現代政黨的路,本省籍黨員佔了絕大多數。「立法院」裡頭新的國民黨籍「立委」,絕大多數是年輕的改革派,是在劇烈競爭中擊敗在野黨候選人才得到席次。
1988年1月1日,在蔣經國的指示下台灣當局正式結束了報紙的限證(維持在29家)、限張(維持在3大張)的禁令。數天之內,就有200家左右新出版物向政府辦理登記,街頭立刻出現許多新興畫報。同時,也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註冊成立政黨。後來,包括民主進步黨在內,共有20個政治組織獲得通過,正式成立政黨。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撒手人寰。
當天夜裡9點鐘,李登輝宣誓就職,成為「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
當蔣經國逝世時,民主轉型的工作仍有許多地方有待進一步推動。但大體而言,到了1988年元月,民主政治雖然未臻完善,但已在台灣「軟著陸」。
本文摘編自美國學者陶涵著作《蔣經國傳》
欄目編輯|馬俊岩 實習生|楊雲鬯
推薦閱讀:
※國民黨喊話民進黨:別光喊口號 快修復兩岸關係|國民黨|民進黨|兩岸關係
※[轉貼]馬英九就職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演說(全文)
※國民黨「立委」齊呼籲蔡英文登太平島 不要龜縮責任
※讓美帝走國民黨走過的路:分裂後部分新生部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