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的篳路藍縷之路

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的篳路藍縷之路

我黨我軍有組織地開展航空技術幹部培訓,始於抗戰之初的1938年,當時有40多名黨員幹部奉派到新疆盛世才當局辦的新疆航空隊,學習飛行和機械專業技術。而創辦第一所航空學校,自主進行大規模的航空人才培訓,則是在解放戰爭初期。該校由最初30多人發展到後來近2000人,至1949年11月,共培養出各類航空技術幹部534名,其中飛行員124人,領航員24人,機械員321人,場站、氣象、儀錶、通信等專業人員65人。這些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新中國建立人民空軍、創辦航空工業和民航事業的骨幹力量。那麼,這所素有人民航空事業搖籃之稱的航空學校,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樣篳路藍縷、茁壯成長的呢?

  白手起家

  抗日戰爭爆發後,東北三省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華的一個跳板和軍事基地,日本關東軍有大批部隊駐紮於此,其中包括東北第二航空軍。1944年,日軍大本營趁蘇聯和日本簽訂中立條約,遠東局勢相對穩定之機,將東北第二航空軍的大部分戰鬥部隊調往日益吃緊的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鑒於東北航空部隊的兵力相對薄弱、許多機場閑置的實際情況,日軍遂在東北成立了航空訓練機構,大量培訓新飛行員。後來,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日本國內經常遭受美軍空襲,其國內不少飛行訓練單位被迫遷移到比較安全的我國東北地區,致使該地區雲集了日本的大量航空訓練單位。1944年,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新成立的航空部隊有第一○一教育飛行團,下轄第四、第五、第十三、第二十二共4個練成飛行隊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第二十六、第四十二共4個教育飛行隊,這8個練成(教育)飛行隊分駐在瀋陽、綏中、興城、錦州、長春、熊岳、勃利、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地,其裝備的各類飛機約150架;還成立了獨立飛行第一重轟炸機戰鬥隊,獨立飛行戰鬥第二十五中隊和輕轟炸機第四十一中隊,13個飛行後勤保障大隊,第二十八、第五十航空基地司令部,第十一航空情報聯隊,7個對空無線電通信隊,並從日本調來戰鬥機第一○四戰鬥隊,駐瀋陽。1945年,日本關東軍的空軍部隊在東北新成立了第五十七、第五十八航空地區司令部和7個飛行後勤保障大隊;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第59期新生也全部從國內調到東北進行初級飛行訓練,該校派來參訓的總人數約4500人,其下轄5個飛行中隊分駐在牡丹江、海浪、溫春、白城子、勃利、平安鎮,共有各種教練飛機690架。因此,日軍在東北所有的機場都得到了一定的維護與擴建。此外,東北還駐有日軍的一支正規作戰部隊——日本空軍第二航空軍,擁有戰鬥機100餘架、轟炸機20餘架及部分偵察機。

  蘇聯於1945年8月8日向日本宣戰,次日即派遣數十萬蘇軍向東北發動了閃電般的進攻。一周後,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日軍在東北的龐大航空訓練機構、裝備、設施、人員尚未及撤走,就大多被蘇軍繳獲、俘虜了,也有一部分裝備、設施被毀,一部分在戰亂中散失於民間,但機場、機庫、工廠等大型基本設施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於8月下旬決定在東北地區籌建航空學校,以便為將來建設人民空軍培養人才。於是,中央組織部調集了在延安的八路軍總部航空組成員和以前我黨派往國民黨空軍學過航空技術的幹部,又從中央黨校、自然科學院等單位抽調了一部分幹部,共30多人分兩批派往東北解放區執行這項任務。8月30日,以常乾坤、王弼為首的這30多名幹部受到了中央領導人劉少奇和任弼時的親切接見。劉少奇在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國東北是日本關東軍經營了10多年的基地,估計在那裡有較多的航空器材,這是我黨著手籌辦航空事業的有利條件。因此,中央決定把在延安的航空人員派到東北去,先摸清情況,接收航空器材,為創辦航校做好準備。任弼時勉勵大家說:「你們肩負著設法創辦一所航空學校,為將來的人民空軍建設培養一批種子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白手起家辦航校,一定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要多請示東北局和『東總』(指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

  隨後,第一批10餘名幹部從延安出發,抵張家口後,會同從揚州汪偽空軍駕機起義到此著陸的蔡雲翔等6名空地勤人員一道,奔赴瀋陽,向駐在那裡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報到。奉東北局指示,他們很快接管了向我軍投誠的以林彌一郎為首的原日本第二航空軍第二十六教育飛行隊100多名飛行、機械和地勤人員及其航空器材,將其收編為「東總」航空隊;同時派人到營口、大石橋、鞍山、遼陽一帶搜集日軍遺棄的10多架舊飛機和航空器材,於冬季運往吉林通化。第二批10多名幹部於10月中旬從延安啟程,於12月抵達阜新,同先期到此的第一批幹部會合。在面臨著國民黨軍隊進攻的危急形勢下,這兩批幹部輾轉撤到通化。他們又分成若干小組,不畏嚴寒幾乎走遍了北滿地區的所有日偽機場,經過3個月的艱苦努力,共收集了各類日式飛機100多架(其中有近一半比較完整)、發動機200多台、儀錶零件100多箱、油料上千桶,這些器材通過人挑、車運等方式運到通化。

  在此期間,「東總」派來了一批負責幹部,又從當時在通化的抗大山東分校選調來100名學員,使航空隊人員大增。在幹部、學員和航空器材齊備的情況下,遂於1946年1月1日決定把航空隊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後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建,於3月1日在航空總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以下簡稱航校)。該校下設政治部、校務處、訓練處、供應處、學員大隊等機構,全校630多人,擁有各種日式飛機40多架,其中30多架稍加修理即可使用。

  艱難辦學

  航校成立後,選調了39名學員組成第一期機械班,開始了地面航空理論學習。正當他們準備開始飛行訓練之際,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蔣介石大舉進攻東北,在美帝國主義軍艦、飛機的幫助下,國民黨軍很快運抵東北,相繼侵佔了瀋陽、鞍山、鐵嶺等地,矛頭直指四平、長春。在此險惡的形勢下,為了保存實力,避免損失,「東總」決定將通化所有的軍事學校轉移到北滿地區。航校奉命於4月中旬遷往牡丹江。5月,航校組織了10名教員開始飛行訓練,但不久即因國民黨軍侵佔了長春、吉林等地,其前鋒部隊已到德惠以北的松花江畔,加之接連發生了一等飛行事故,航校遂奉命於8月轉移到黑龍江省密山縣東安鎮。隨著冬季的到來,飛行訓練被迫中斷,大家就抓緊時間複習航空理論,為春暖解凍後恢復飛行訓練做好準備。   1947年2月初,奉命從延安出發、歷經4個月行程的原在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學過航空技術的29名幹部和國民黨空軍駕機起義的劉善本等人,渡海繞道北朝鮮,到達東安,從而壯大了航校的師資隊伍。當劉善本接到「東總」委任他為航校副校長的命令後,萬分激動地表示:「今後只有獻出一技之長,以儘力報答黨對我的栽培!」

  航校校部設在距東安鎮不遠的一座日軍兵營里。由於戰亂中土匪的破壞和一些老百姓的拆遷,這座兵營的營房設施缺損嚴重。師生們只能8個人住一間房,睡雙層木床。窗戶沒有玻璃,只好用木板釘起來。屋內沒有火牆、暖氣,每逢風雪天,大家往往被凍得在被子里縮成一團。伙食也很差,主食幾乎天天是玉米加高粱,副食是用凍得硬梆梆的蘿蔔、白菜煮的大鍋菜。

  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同志們的工作熱情很高。3月末,航校飛行大隊下屬的兩個飛行隊即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分別進駐黑龍江省樺南縣的千振機場和密山縣的五道崗機場,開始飛行訓練。因蘇聯紅軍在撤離東北回國時,幾乎對所有的日本軍用機場跑道都實施了毀壞性爆破,故航校飛行隊要在千振和五道崗兩個機場開展飛行訓練,首先必須將那些遍布機場跑道上的直徑約10米、深約1米多的彈坑填實壓平。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辛勤勞動,大家終於將機場的瀝青跑道平整了出來,同時完成了其他一些設施的修補。

  在進入飛行訓練之際,又面臨著一個飛行學員是否可直上「九九」式高級教練機的難題。按照常規,新飛行學員要先經過初、中級教練機之後,方可上高級教練機。而當時航校能用于飛行訓練的只有十幾架日本「九九」式高級教練機。航校初創時期收集的幾架英格曼初級教練機,因其機體為木質結構,經過長途轉運以及風雪侵蝕,已陳舊變形,安全係數小,不能用於訓練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航校領導同飛行隊教員作了多次交談,徵求其意見,經反覆研究後決定:先由第一期甲班的12名飛行學員直上「九九」式高級教練機;在訓練中,加強理論學習,多進行地面操練,並適當增加帶飛次數。結果充分證明,直上「九九」式的試驗是成功的,這為後來培養新飛行員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九九」式高級教練機的操縱性能與安定性能原本就不大好,加之當時所有的飛機都是東拼西湊組裝起來的,有關性能就更差了,所以飛行科目受到嚴格控制,斤斗、上升翻轉、橫滾等技術動作都不能進行,只能飛空域、儀錶、航行和地靶射擊等課目。即使如此,飛行時仍需小心謹慎,轉彎坡度不能大於35度。更兼當時飛機上既沒有無線電通話設備,也沒有救生降落傘,飛行指揮全靠紅、白小旗和手勢進行。日本教員又多數不懂中國話,我方學員也不通日語,給教學雙方進行溝通造成了不少麻煩,日本教員的許多動作就需要學員自己去勤觀察、細體會、反覆練、多總結了。經過大家勤學苦練,最終闖過了這道難關。

  在飛行訓練期間,還得時刻防備國民黨飛機的偷襲。為此,飛行隊採取了早晚兩個場次飛行的辦法:清晨日出開飛,8點停止;下午4時再開飛,日落收場。開飛前規定,若得到敵機來襲的警報,立即在機場燒草放煙火,示意緊急著陸、隱蔽。經過緊張訓練,大家每人飛行30多小時,於6月下旬順利完成了原定計劃,返回了校部。這時,業已修好的東安機場可以進行飛行訓練了,故航校決定五道崗機場的飛機全部飛回東安,那裡的營房移交給新組建的儀錶訓練班使用。

  7月,根據「東總」的指示精神,航校對飛行組織做出調整:撤銷飛行大隊,成立飛行第一隊(駐東安)、飛行第二隊(駐千振)、飛行第三隊(駐牡丹江);另組建一個由原在新疆航空隊飛過蘇式依-15、依-16型戰鬥機的8名同志構成的戰鬥班,在班長呂黎平的帶領下,會同機務、地面保障人員,攜帶必要的航空器材進駐湯原機場。在此,他們對5架日本隼式戰鬥機進行改裝後,在日本飛行教員的帶飛指導下,進行了難度較大的特技科目訓練,最終掌握了隼式戰鬥機除螺旋以外的全部戰鬥科目。共有13名飛行員擔任各隊「九九」式高級教練機的教員,他們在東安機場進行了約10天的后座教員訓練之後,分別轉至千振、依東、牡丹江機場,承擔對第一期甲、乙班和第二期飛行班的飛行訓練任務。由於大家在思想上對各種特殊情況的處置時刻予以高度重視,飛行時遇事沉著、果斷,儘管當時沒有無線電通話設備,不能實施空地指揮,也沒有救生傘,但飛行中發生的幾次較大危險,都能化險為夷。從1947年春到1949年冬,航校飛行近萬小時,雖然發生過諸如打彎螺旋槳、摔壞機腿、折損翼尖等事故,卻未發生機毀人亡的一等事故。對此,日本飛行教員不無感嘆地說:「你們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麼困難的條件下搞飛行訓練,能保持這樣快的進度和速度,而又避免了人員傷亡,真是奇蹟啊!人能勝天,是有科學根據的。」

  自從1947年春季開飛後,航校有20多架飛機投入訓練,耗油量很大,又無補充來源,致使航校庫存的航空汽油日益減少,至7月中旬即已告罄。航校領導根據日本飛行教員林彌一郎的建議,決定開始以高純度酒精代替汽油用于飛行的嘗試。由機務維修人員先把飛機發動機汽化器的噴油嘴略微磨大,再往飛機油箱中加入高純度酒精,經過地面多次試車運轉正常後,在空中成功地進行了試飛。從此,航校開始了以高純度酒精為燃料的訓練時期,直至1948年從蘇聯買到航空汽油為止。

  茁壯成長

  1947年秋,隨著人民解放戰爭即將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建立人民空軍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中共中央軍委於12月5日電詢東北局:「建立空軍已經成了我黨的迫切任務,你們對此有何計劃?」該電示精神由東北局向航校黨委作了傳達後,航校黨委領導班子經過認真討論,責成訓練處很快制訂出了培訓航空人才的兩年計劃。該計劃書面上報後,即獲東北局批准。東北局就此於12月12日電復中央軍委:「航校的方針是利用一切可能條件,培養一批將來建立空軍的骨幹。根據現有全部器材及幹部,計划到一九四九年底完成訓練單獨飛行的飛行員一百二十人,領航員三十五人,機械員二百四十到三百人……現有飛行學員六十九人,其中有七人現在已能單獨駕駛戰鬥機,十二人明年六月可單獨駕駛雙發輕轟炸機,其餘全部只能駕駛『九九』式高級機;另有領航員二十五人,機械學員一百六十人,內有十七人能單獨執行任務,其餘明年畢業。」   遵照東北局、「東總」確定的辦校方針,航校制訂了1948年到1949年培訓航空人才的具體實施計劃,得到上級首肯。於是,航校嚴格按照由訓練處協同政治部定出的選調航空學員的條件,於1947年冬至1948年春分別派幹部到東北軍政大學、大連汽車學校選調了78名,從熱河和其他解放區挑選了103名,由這181人組成學員第三大隊,先進行入伍、文化教育,爾後再從他們中進行挑選,相繼組成了第三期飛行班、第四期機械班和參謀訓練班。由此,1948年航校各類專業學員已達320餘名。

  與此同時,在參考蘇、日、美空軍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訓練處負責編寫與修訂了「考試製度暫行規定」「淘汰與停飛暫行條例」「飛行教令」「放單飛規則」和「關於飛行失事規定」,經航校審定後頒布實行;還編譯了《轟炸學》《射擊學》《航空發動機學》《電工學》《儀錶學》《氣象觀測法》《駕駛員飛行手冊》《戰鬥機操縱法》等教材,共約120萬字。對於今後的教學工作,航校明確以蘇聯空軍教材、訓練方法為主,糾正了以往那種蘇、日、美「大雜燴」式的教學法,使訓練工作有章可循。航校還決定,對淘汰、單飛、畢業飛行學員進行統一考核與批准,這項工作由訓練處協同兩個飛行大隊組織實施。

  1948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鑒於解放戰爭已全面轉入戰略反攻階段,經航校黨委認真研究後,確定當年的中心任務是:充分利用現有航空器材,最大限度地加速培養飛行、機務等各類專業幹部;招收一批新學員,進行預科教育;繼續編寫與翻譯航空專業教材;修訂與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訓練工作漸趨正軌化;貫徹由淺入深、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經過航校全體同志的不懈努力,圓滿完成了任務,當年共畢業飛行員63名、領航員24名、機械員97名。作為航校培養出來的首批飛行員、領航員和機械員,他們全部留校工作,進一步增強了航校的實力。

  在東北人民解放軍展開的夏季攻勢節節獲勝、戰線不斷向南推進的大好形勢下,航校奉命於7、8月間分批將校部從東安遷往牡丹江市。從此,航校的飛行訓練也重點在海浪機場展開,地面訓練則全部移至牡丹江市區進行。9月上旬,遵照東北人民解放軍政委羅榮桓的指示,航校對原先制訂的航空人才培訓計划進行了修改,新增了負責接管潰逃的國民黨空軍這項重大任務。隨後,從東北到天津、北平,每解放一個城市,航校即奉命派人前往接管當地國民黨空軍遺留的航空器材、設施等。

  1949年3月上旬,航校副校長常乾坤、副政委王弼受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參謀長兼航校校長劉亞樓委託,專程赴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向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彙報了航校的創建情況。鑒於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為了有組織、有領導地接收新解放區的機場、航空設備與國民黨空軍人員,加強航校建設,加速航空人員培訓,為創建空軍做好準備,中央領導同志決定建立一個全軍的航空機構。3月17日,中央軍委下令在北平成立軍委航空局,其人員主要從航校抽調,常乾坤、王弼被留在北平籌建軍委航空局,航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薛少卿主持該校全面工作,航校校部也從牡丹江遷至長春。3月底,常乾坤被任命為軍委航空局局長,王弼被任命為政委,軍委航空局宣告成立,下轄作戰教育處、航空工程處、民航處。後來,由於航空業務增多,又增設了航行管理處、政治處、秘書處。全局共170餘人,其各處負責人多來自航校。遵照中央軍委指示,航空局又從航校抽調了一部分幹部組成3個航空接管組,隨各野戰軍分赴華東、華中、西北各地,負責接管國民黨空軍人員和各地機場,搜集航空器材。

  5月,航校脫離東北軍區的建制,被中央軍委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的11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劉亞樓任司令員,常乾坤任副司令員兼訓練部部長,王弼任副政委兼航空工程部部長。空軍的使命之一是,在一年內訓練出300名以上能作戰的飛行員,準備參加解放台灣及沿海島嶼的作戰。為了實現快速、大量培養飛行員的艱巨任務,在蘇聯人力物力的援助下,7所航校很快於年底建立起來,各校校長都出自老航校。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航空學校分別設於哈爾濱、長春、錦州、瀋陽、濟南、北京,其空、地勤技術骨幹都是從老航校抽調;以老航校分剩下的全部日本技術人員(包括飛行教員17人、機務人員24人、機械修理廠技術人員72人)及各種日、美式飛機46架和發動機130台作為主要家底,建立第七航空學校,設於牡丹江市。


推薦閱讀:

飛機機翼上垂直的豎起是做什麼用的?
淺析自費出國學飛機的出路
飛機告警系統,語音告警信息的播放邏輯是怎樣的?
你比500多100!中低空飛艇巡展(7):Skyship 600
盤點美國領導要員外出乘坐的那些專機

TAG:航空 | 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