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老師講解《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六

佛經翻譯時,為了要與中國固有文化稍有差別,就不用「篇、章」而用「品」來表段落。只有漢朝時所翻的《四十二章經》是例外。  〈佛國品〉標題的意思就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這國不是現代的國家,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  「如是我聞」的詳細意義就不多說了,是記載經文者負責任的表示。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對歷史時間比較不重視,和中國極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一時」,卻也有深刻的意義,因為時間是人為假定的,宇宙是沒有分方向,沒有分現在、過去、未來的。一萬年有如一彈指,不要被人為的時間觀念所限制。現代科學也證明,地球時間與月球時間,以及其它星球的時間都不同,時間是相對的概念。佛經說「一時」,就是沒有時間,那時就是這時。  「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是地點,「毗耶離」是維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廣嚴城」,是廣大莊嚴之地,也就是佛說《藥師經》的地方,要注意這個關聯細節!  「與大比丘眾八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是記載當時聽法的人數。《藥師經》與《維摩詰經》所記載佛的出家眾弟子的數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剛經》《阿彌陀經》所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聽此經的菩薩有三萬二千,在《藥師經》中卻是三萬六千菩薩。這些數字不是隨意說的,跟易經的象數學問是一樣的,與我們的修持有關,必須要去參究這個奧秘。  說到菩薩,我們都是菩薩,不過我們只是因位上的菩薩,也就是具有菩薩候選人的資格,能否最終成為果位上的菩薩,就看自己的修行了。佛菩薩的德行成就  下面的經文都是在說明菩薩的各種德行成就,要想學佛的人就要學這些大乘菩薩道。  「眾所知識」,菩薩的學問道德成就為眾人所知、所景仰,因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盤,活活潑潑的。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牆般的護法,能住持正法,承先敢後。我們學佛,不但要通達佛經,連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會是真正有貢獻的人,這樣才可以算學佛。  「能師子吼」,能說法像獅子吼,因為菩薩有了這樣的成就,百獸妖邪聽而腦裂。  「名聞十方」,就是名聲遠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說:「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但名利往往難兩全,得此失彼,這是世間法本來如此。五千年來多少人求名,今天諸位能記得幾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說了,諸位能數得出幾個歷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薩為何要名呢?這就要參了。這個名不是菩薩去追求得來的,而是多生累積福報來的,都是因果。大菩薩所以能名聞十方,是因為他們濟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於瘋狂的程度,絕無畏苦推卸的心態,我們做得到嗎?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幫忙,他卻自己獻身於眾生,更難的是能友而安之,我們連自己家人不彼此討厭都很難了,不要說做到與朋友眾生能夠安然相處,不生厭惡之情。為什麼我們會讓人討厭呢?因為自己心性修養的德行不夠,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裡的煩惱成天掛在臉上,怎能與人「友而安之」?所以讀佛經一定要仔細,要用心,要反思,這才是真念經。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有如此修養的菩薩,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寶的重擔,不使佛法斷絕。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義深刻。魔有四種:煩惱魔(欲魔)、身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們以為打坐是修道,實際上不是在煩惱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禪宗祖師說: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根本無明也是煩惱魔。這些魔,諸位能降伏嗎?《金剛經》中說「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現在都還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才能分辨錯誤之處。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他都懂。各位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幾種呢?  「悉已清凈,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修行的菩薩已經永遠離開了五蓋十纏(貪慾、瞋恚、疑、掉悔、昏眠,共為五蓋:慚、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共為十纏),心才能安,還要能常住,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靈光遮蓋了謂之蓋,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的永離蓋纏,偶爾的清凈是算不了數的。禪宗二祖當初修行功夫那樣深,還要對達摩祖師說此心不安,可見心安實在難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惱無礙,欲無礙,身無礙,生死無礙,才能從各種蓋纏中解脫自在。這些高深的修持途徑,往往被本經優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帶過,大家一定要留心。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大家對於這個「念」,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了解?有許多人基於對禪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就以為禪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六祖在《壇經》中明白說過,「無者無妄想」,等於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沉!前面說過,到了無礙境界之時,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睡著一樣的,後者是昏沉。打坐時覺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為這是清凈,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後腦子就退化了,記性、悟力越來越差,還可能有墮入畜生道的悲慘果報。這都是搞不清楚定、無念的真義,如此程度連外道魔道都當不上。  佛法處處講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講四念住,再如凈土講念佛,所以對念一定要有正確認識。念是意識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薩境界的念住不是念頭斷滅,而是不起思惟分別,念念常住清凈自在,永遠在定中。定不等於是打坐,打坐不過是初步練習學定的方法。念清凈以後,才可以談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為何不能得定?因為第一:對念沒有正確認識:第二:念不能定,凈念認不到,因此雜念紛飛。各位自己反省,當你坐不住的時候,究竟是身體坐不住,還是心坐不住呢?你認為是身體的感覺熬不下去了,其實講到底還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問題。不信,如果用支槍指著你,坐不住就殺了你,保證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凈念得定以後,才能得總持法門,也就是密宗所講的陀羅尼:總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總持第一個是聞總持,聽聞、見聞過了就不忘,如阿難得總持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他記住,後來才補寫出來。大家上課聽經往往聽過了就忘了,這就是不懂念、定、總持,修萬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過目不忘,博聞強記,這是因為過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經時如果只是有嘴無心,那是自欺欺人,毫無功德可言。嘴念時心還要注意在經文上,多念一次,記誦就熟練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個總持是知總持,所知道的沒有忘失。第三個是遇有任何疑難,自己會參透解決。這樣定力堅固、慧力堅固,才可以得總持法門:世間出世間、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無不成就,才算總持。  如此得無礙的辯才,不是強辯,因為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無不了徹,智慧如珠走盤,靈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斷。菩薩必須具備念、定、總持,修到了遠行地,才能辯才無礙。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這六度波羅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連舉手之勞都不肯幫人,就不用學佛了。佛法講願、行,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都還好,久了連做人的影子也不見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論由哪一門專修有所成就時,其它門也都會貫通了,真有成就就變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們學佛打坐念佛拜佛沒有成就,就是因為無法形成力量,換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沒有形成,還隨時被自己此生或過去生的各種善惡的業力習氣所牽引。  修行有成就的菩薩,因為有了方便力,隨時隨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卻不顯示出來,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薩到達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無不具足,沒有哪一樣不圓滿具備。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七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無時無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別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這就是逮無所得,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煩惱妄念頓斷不生,有如截斷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斷。到了無生法忍境界,並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兒,而是隨順世間法起用,入眾生世間轉法輪,雖然入世間,但不退轉,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薩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薩境界,還是有退轉的可能,過了八地菩薩不動地,才有希望說不退轉,在任何境界,任何情況下都是在無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眾生根」,這些菩薩們善於解釋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相,能為人解答一切問題。注意,這裡法相不單是指唯識的學問而已,又要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積功累德是不可能轉變的,這是業和果報的問題。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覆蓋住眾生,得四無畏,心不生怯。第一,法無不通達,無所畏。第二,說了就能做到,也是無畏。凡夫遇事推諉,因為怕這樣,顧忌那樣,就是有所畏(菩薩的四無畏:總持不忘,說法無畏;盡知法葯及眾生根性,而說法無畏;善於問答,說法無畏;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推薦閱讀:

【吳老師選集】當我走向70歲
有錢人家的這3的地方都暗藏玄機,難怪大富大貴,老師傅都點頭!
龐明老師的智能氣功功法中關於形意拳明勁的論述1
老師?No!引導者?Yes!!
為什麼你的孩子更聽老師的話?看完家長都懂了!

TAG:南懷瑾 | 老師 |